追本溯源见铁证,后裔虔心祭先灵—梅县石坑邹氏寻根溯源大埔行
原创:梅州邹氏 邹氏文化
核考祖源众议倡,
崇祐裔孙驰茶阳。
洋门宗亲列队接,
同宗同脉诉衷肠。
深山祖茔冒雨祭,
五代先祖姓名扬。
骏业长垂千古颂,
燕翼裕后万世昌。
己亥岁五一大埔祭祖行
邹国森
追本溯源见铁证,后裔虔心祭先灵
—梅县石坑邹氏寻根溯源大埔行
祖德流徽思木本,宗功浩荡溯源头。
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
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我们梅县石坑邹氏据族谱记载,明成祖年间,祖籍大埔茶阳在龙川经商已过不惑之年的文贵公二子崇佑公(号奇昂)携弟崇保(文贵公三子,字子兴,号奇昌)由龙川迁徙今广东省梅县区石坑镇(古称嘉应州程乡县石坑堡中洞约)大坑里肇基,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历尽沧桑近六百年,俩公嫡传裔孙数万人,目前已归宗认祖后裔九千余人。
大埔是八郎-德宠-文贵公的祖籍地,大埔县茶阳镇洋门邹科的也有我们文贵后裔宗亲数百人。
鉴于近年来网上出现的有些外地邹氏族谱胡编滥造、胡乱接支系,特别是把德宠支系闻(文)宝公七子:文政、文兴、文贵、文华、文所、文富、文满接到邹氏其他先祖系下。而祖祠、祖墓是每一姓氏后裔寻根溯源最好的铁证。不是自已的祖先,后裔决不会建墓祭祀。这是敦亲睦族最基本的常识。
为了解邹氏迁播历史,考察祖源,沟通与大埔文贵后裔的同宗之情,以史实为依据,以历史遗跡为佐证,甄别真伪,坚定认识。梅县石坑邹氏崇祐崇保后裔,在国森宗长的倡议和带领下,于五一黄金假期组团前往大埔县茶阳镇洋门村等地觐謁祖祠祖墓,实地考察文贵公祠遗址。
2019年5月2日,农历三月廿八己亥岁戊辰月己亥日上午八时,梅县石坑邹氏崇祐崇保后裔本地宗亲13人及外迁江西赣县的宗亲5人,汽车5辆,从梅县城西高速路口出发,经梅龙高速行驶90多公里后到达粤闽交界处的茶阳高速出口,转221省道,再行驶约30多公里于十时三十分左右到达我们的第一站,文贵公的祖籍地洋门邹科,受到大埔邹氏宗亲会的浮起会长,钦榜宗长,德义宗贤和洋门邹氏宗亲们的热情款待。
大埔茶阳古镇,南方的四月天,到处依然花儿吐艳、柳枝婀娜,碧水传情、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对一群冒雨行走于青山绿水间,迁离祖居地600余年,今朝回来虔诚寻根问祖的邹家人,他们的思念如风,他们的眷恋如春雨般盎然掠过,着上了淡淡的忧伤。
广东梅州大埔县古称万川县,茶阳镇,位于大埔县的西北部,毗邻福建省永定县和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一村一湾坞,一滩一平原,九曲十八弯,平平缓缓,水心风骨,静穆潇潇的汀江由西北向东南穿镇而过。
宋末元初之际,因元兵侵宋大举南下,于宋德佑二年丙子岁(1276年),南宋状元宰辅邹应龙的第八子-八郎公携妻率男丁:德宠、德宏、德广、德彰、德俊由福建长汀四堡沿汀江南下,来到梅州大埔青溪镇蕉坑(邹坑)定居,开疆拓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正是这万壑千山、山缘水蓝的茶阳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无数邹家儿女:勤劳刚毅、开拓进取、尊祖敬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服务桑梓的优良品德和精神。 也造就了我们今天应龙系的邹氏名门望族。
此次梅县石坑邹氏寻根溯源大埔茶阳之行,大埔宗亲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让人宾至如归。而大埔宗亲对历代祖祠祖墓守护完好,年年祭祀,香火不断,尊祖敬宗之情怀更让人敬佩。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去看看我们当天去大埔茶阳觐謁祖祠祖墓的详细情况:
看点一:觐谒【六世祖文贵公祠,五世祖闻(文)宝/文茂公墓】
第一站:洋门邹科
应龙六世:文贵 「闻(文)宝三子」,谥光裕,肇基大埔茶阳镇洋门邹科大窠里戌山,户号嘉猷,创建有“文贵公祠”,后迁龙川经商,配章氏,续刘氏、余氏共生四子:在大埔生良夫(伯恭)、崇祐;龙川生崇保、好古。
据大埔族谱载,公殁后与十世永宁公合葬大埔茶阳镇打羊窠申山(因年久失察,草深林密,数度委托当地文贵后裔上山寻找未果);另有族谱载葬龙川兴月落坑寒虎咬尾形。今梅县梅西镇崇祐公坟附近,亦有文贵公衣冠冢,一九五八年开公路时被毁。
大埔县茶阳镇洋门村邹科里卫星图示
洋门邹科的兄弟梓叔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爆竹迎接访亲团。
位于大埔洋门邹科大窠里戌山的“文贵公祠",户号嘉猷,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当地文贵公后裔在祠堂原址上建有一小型的红砖瓦房供奉先祖神牌位。
参加大埔茶阳寻根溯源的外迁赣县寨九坳和下白石崇祐公后裔宗亲,左起:金发、忠财、忠伟、厚辉、成明宗亲。
梅县石坑邹氏崇祐后裔访亲团合影
前排左起:金发(赣县)、运珍、秋梅、庭枫、启鑫、振球宗亲。
后排左起:忠财(赣县)、成明(赣县)、允良、允胜、国森、忠伟(赣县)、真喜、允新、厚辉(赣县)、国添、振梅、允广宗亲。
梅县石坑邹氏崇祐后裔访亲团与大埔茶阳宗亲合影
文贵公祠前明堂、远山
文贵公祠,喝形“寒虎咬尾”戌山兼乾
文贵公祠祭祀结束后,大家前往本村拜谒闻(文)宝/文茂公墓。
文贵公开基祖地---洋门邹科,四面环山,远处山峰,层峦叠嶂,雾气缭绕,宛如仙境,人间美景,风水宝地,乘改革春风,洋门邹氏族人,奋发图强,谱写新时代篇章,村里的洋楼别墅,鳞次栉比!
闻宝(三八郎次子),一作文宝,字孟敬,号五二郎,元至正七年丁亥年(1347年)五月十三日子时生,明洪武四年(1371年)立籍承差,客寓龙川田心石痕村,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七月卒,与弟文茂合葬大埔茶阳镇洋门水口龟形(又称“乌鸦落洋”)壬山丙向。配林氏五娘。生子七:文政、文兴、文贵、文华、文所、文富、文满。
闻(文)宝/文茂公墓(壬山丙向)的明堂、案山
闻(文)宝/文茂公墓祭祀结束后,回到洋门邹科德义宗贤别墅“承德楼”午宴。
真喜宗亲正在拍照复印大埔邹氏老谱
大埔邹氏族谱
看点二:觐谒【一世邹公圣王宫-应龙公庙、二世殿八郎公墓】
第二站:茶阳镇花聪村坪上
在洋门邹科德义宗贤别墅享受完丰盛而又快乐的午宴后,由于还有众多祖祠祖墓要觐谒,只能与洋门邹科的兄弟梓叔,匆匆相见,又匆匆话别,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在浮起会长和钦榜宗长等宗亲带领下,我们冒雨前往第二站:茶阳镇花聪村坪上觐谒邹公圣王宫(即应龙公庙)和殿八郎公墓,途径蓝树窖赤末岭,应龙四世祖妣黄五娘安葬于此,访亲团驻车前往参拜并拍照。
尔后到达茶阳镇花聪村坪上邹公宫(应龙公庙)从庙内一块石刻碑记可知,此邹公庙明初创建,清康熙十三年重建,供奉着南宋状元宰辅邹应龙及李氏夫人。
大埔始祖-殿八郎公墓,就葬于邹公宫的右侧,据梅州大埔谱载:八郎公墓原在大埔青溪汀江岸边上,朝汀江大水,风水喝形“寒獭捕鱼”,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政府修建汀江拦河蓄水大坝,而将其迁于长治镇花窗坪上村。
据当初在现场一起参与移坟的几位长辈见证,汀江岸边上的原八郎公墓的确是骨骸的真穴,在迁坟时还将原墓的墓碑及墓前华表望柱等,一并迁于长治镇花窗坪上村新墓穴,立于墓前两侧,现墓碑是沿用迁坟前原石碑,碑上刻有清康熙年重修字样,落款为七户裔孙同修立,这七户是指留在当地的德宠公七个房头。(德宠公生八子九女,长子三一郎早卒)。
茶阳镇花聪村坪上卫星图示
『应龙四世』三八郎(德宠八子),配黄氏闺字五娘,葬蓝树窖赤末岭,生子五。黄五娘墓喝形“飞鹅点眼”
邹公庙(右侧就是殿八郎公墓)后年的形如金钟的后靠山。
迁葬长治花窗坪上村(邹公宫右侧)的八郎公之墓(墓前两侧各有一根有华表望柱是当初一齐迁来墓前)
八郎公墓的明堂、前山。
原葬汀江岸边的八郎公墓,朝汀江大水,喝形“寒獭捕鱼”
看点三:觐谒【四世三八郎毓秀公祠,五世国宝公祠】
第三站:茶阳镇花聪村坪上
『应龙四世』三八郎(德宠八子),生于宋朝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有大埔青溪镇邹坑(蕉坑)迁居大埔长治镇坪上村,肇基下村阁里,号户“毓秀”,创建有“毓秀公祠”。祖祠在文革期间毁坏,原“毓秀公祠”前有两支高大石桅杆,现在只乘下一支石桅杆及残垣为证,祖祠基地已变成水田。
卒葬党坪石燕坑亥山,配黄氏闺字五娘,葬蓝树窖赤末岭,生子五:国宝(出嗣党坪罗姓)、文(闻)宝、文(闻)质、文(闻)茂、文(闻)彬。
德宠公、三八郎公父子由大埔青溪镇邹坑(蕉坑)再迁长治镇花窗坪上村开基,创建“毓秀公祠”下图有为祖祠遗址,文革期间被毁坏,改成水田,门口还留一支高大的石头桅杆,另一支己断,断裂的两截圆形石柱仍在田间。
茶阳镇花聪村坪上微信图示
国宝公祠
国宝公祠明堂、前山
德宠公、三八郎公父子由大埔青溪镇邹坑(蕉坑)再迁长治镇花窗坪上村开基,创建“毓秀公祠”遗址。
“毓秀公祠”遗址的向家。
“毓秀公祠”门前的石桅杆,高约6-7米左右,其基座有两条高约2米的四方石桅杆夹砌成。柱身呈圆柱形,上细下粗,中间串有一托盘和圆球,也用石头做成,托盘四个面应刻有图案,因为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已经模糊不清了。略微弯曲的的石桅杆在寒风中像个老人孤独的屹立着,守护着这方圣土,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苦难。
看点四:觐谒【四世三八郎公墓、三二郎公墓】
第四站:茶阳镇党坪村石燕坑
『应龙四世』三八郎(德宠八子),生于宋朝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有大埔青溪镇邹坑(蕉坑)迁居大埔长治镇坪上村,肇基下村阁里,号户“毓秀”,创建有“毓秀公祠”。
葬党坪石燕坑亥山,喝形“金鸡扇羽”。
三二郎,居大埔党坪,是党坪邹氏开基祖,葬于党坪村与花聪村交界处。
梅县石坑邹氏崇祐后裔祭祀三八郎
三八郎公葬党坪石燕坑亥山,喝形“金鸡扇羽”。
三八郎公墓的前山
三二郎公葬于党坪村与花聪村交界处,是党坪邹氏开基祖。
三二郎公墓左前方
三二郎公墓正前方
三二郎公墓正前方
三二郎公墓右前方
三二郎公墓前面的明堂、案山,朝山,四周山峦叠翠。
看点五:觐谒【邹鲁故居-敬爱堂】
第五站:茶阳镇花聪村岌头
邹鲁,字海滨,大埔县茶阳人,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19岁赴潮州韩山书院读书。后考入广东法政学堂,拜丘逢甲为师,结识朱执信、陈炯明。1907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23 年底,孙中山决定将广东高师等3所学校合并成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之前身),邹鲁受命负责筹办,并就任创校校长。
邹鲁祖居敬爱堂建于清代,座落在广东大埔茶阳镇长治,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是一传统客家风格的建筑群。从祠堂座向的大门朝前远望,秀峰高耸云海间、群山拜伏、气象万千,此乃天造地设的贵格大地格局。
据传此祠堂有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正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
这里风水不俗人才辈出,从门前竖立的五支邹鲁祖上从清代道光到民国期间的石华表与旗杆夹等,就可知此祠堂人才济济,能出邹鲁这样的伟大人物也并非偶然。邹鲁祖居敬爱堂现为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点六:觐谒【二世祖妣阮祖婆墓】
第六站:青溪镇蕉坑村苏茅坪
『应龙二世』殿八郎,讳恕思,生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正月十五日卯时。殿公承勋阙,笃志诗书,因见权奸用事,宋朝日弱,遂无心仕进,以治家教子为乐,宋理宗绍定二年冬(1229年)至绍定三年春,避战乱置田宅于连城四堡双井,殿公与同母昆弟五人居之。
后因元兵侵宋大举南下,于宋德佑二年丙子岁(1276年)八郎公携妻率男丁:德宠、德宏、德广、德彰、德俊由福建长汀四堡外迁,沿汀江南下,入粤后最初定居于梅州大埔青溪镇蕉坑(邹坑)。
配高氏,側室阮大娘,葬大埔青溪蕉坑,喝形“蟒蛇出洞”,生子七:德宠、德宏、德明、德彰、德广、德俊。
八郎公携妻率子,入粤后最初定居于梅州大埔青溪镇蕉坑(邹坑)
黄圈处为八郎公由福建迁入大埔在蕉坑最早定居地,现为范氏所居。位于蕉坑村村口左侧半山。
图为蕉坑村村口,里面村庄狭窄。故邹氏先祖纷纷再转迁往各处。阮祖婆墓在村口入去不远处山坳。
阮祖婆墓,喝形“蟒蛇出洞”
阮祖婆墓的前山
崇祐后裔虔诚祭拜阮祖婆墓
看点七:觐谒【三世祖德宠公墓】
第七站:青溪镇蕉坑村
『应龙三世』德宠(殿八郎长子),字十郎,讳宗宦,生于1227年。公德性庄重,笃志诗书,幼习吏治,有心仕进。宋理宗淳佑十年庚戍岁(1250年)进士,授江西刑部员外郎,因直言,出任广西柳州司邢,元兵侵宋,邹氏裔孙大举南迁,于宋德佑二年丙子岁(1276年)率群弟(德宏、德广、德俊、德彰)入居大埔蕉坑(今广东大埔县青溪镇邹坑),后诸弟再迁,公独留大埔,为该地开基始祖,公殁1307年,寿八十一葬福建永定县溪南里苦茶窝彪钱山。1922年大埔族人起公骸罐,择八月吉日迁葬大埔蕉坑与母阮夫人墓邻近。配梁氏,闺字七娘,生八子九女。
三一郎,早卒,葬四堡。
三二郎,居大埔党坪,其后裔有居蕉岭黄泥留水车角。
三三郎,迁河源秋溪。
三四郎,迁福建上杭县东门,广东兴宁县。
三五郎,迁丰顺属海阳。
三六郎,迁居河源。
三七郎,迁龙川县。
三八郎,居大埔党坪。
位于青溪镇蕉坑村村口牌坊前之公墓山山腰-三世祖德宠公墓,喝形“仙人跷脚”
德宠公墓的朝山。
看点八:一脉相承,宗亲情深!
第八站:茶阳圩镇上
2日傍晚6时,访亲团拜谒完最后一站:德宠公祖墓后,来到茶阳圩镇,茶阳是以前的大埔老县城,又是地处粤闽交界处,所以镇上舞榭亭台,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灿烂的灯光与柔和的夜色交相呼应,在一新酒楼,在浮起会长和钦榜宗长等安排下,大埔邹氏宗亲会隆重的设宴招待了梅县石坑邹氏访亲团,玉盘珍馐,饕餮盛宴,让我们尽享各种大埔美味特色菜式。
当晚,浮起会长陪我们住宿红天宾馆,并第二天上午道别前在宾馆门前合影留念。宗亲情深,亲情难舍。
宗亲情意浓浓,大家举杯共相饮,大埔宗亲的热情、友好,血浓于水一家亲的情谊令人动容。
大埔特色小吃:笋粄(咸馅)
大埔特色小吃:笋粄(甜馅)
大埔邹氏宗亲会浮起会长
厚辉宗贤、振梅宗贤
左起:金发、真喜、成明宗贤合影
浮起会长和梅县石坑邹氏访亲团在红天宾馆门前合影留念。
看点九:【邹公圣王庙】
第九站:茶阳圩镇上
5月3日早上8时,浮起会长带崇祐后裔访亲团来到茶阳街道下桥关附近印山脚下河边,参观了“邹公圣庙”,此邹公庙供奉的也是宋应龙邹公,而且捐资建庙者多是别姓人士,再次说明应龙邹公为广大民众所信奉和拥戴。
祖德流芳,源远流长;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
传递宗情!
传递关爱!
传递正能量!
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54号院6号楼6层604——4
电话号码: -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