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石坑邹氏源流及现状
时间: 2019-12-05

梅县石坑邹氏源流及现状

原创:梅州邹氏 邹氏文化

  广东梅县石坑镇,因礤、山坑多而得名,位于梅县的西北部;东、北毗邻梅县的梅西、大坪镇,西、南边接兴宁县的黄陂、黄槐、石马、龙北及梅县南口镇。距梅州市区44公里,总面积87.2平方公里,现辖十七个村委和一个居委。据2001年统计,居民中有姓氏20多个4933户,25019人。其中邹姓262户1240人,排列第七位,主要分布在澄江、澄坑、马径、琴江四个村(原大队一级)的十多个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一级)。


image.png

  梅县区石坑镇镇政府

  一、邹氏肇基石坑

  梅县石坑镇,古称程乡县石坑堡,历史上多属潮州府,清朝雍正年间梅州改称嘉应州,解放后曾属汕头地区、兴梅专区、梅县地区,现属梅州市辖。邹氏在石坑镇的肇基祖是南宋状元应龙公的六世孙文贵的二子崇祐、三子崇保兄弟,距今已近600年,以应龙公始祖为一世,崇祐房已传29世,崇保房在原籍裔孙3户20人,传26世。

  据大埔《范阳邹氏族谱》、1922年版《邹氏族谱》、1989年台湾出版的《邹氏族谱》载及其它资料分析,实述如下:崇祐父文贵,户号嘉酨,是文宝(一作闻宝,号五二郎)第三子,文贵肇基大埔县长治镇(今茶阳镇)洋门村大窠里,房屋戌山。配章氏生良夫(伯恭)、崇祐(一作崇政,字奇昂),后在龙川续刘氏、余氏,生崇保、好古。

image.png

  崇祐是大埔县洋门村人,约生于明朝洪武十九年丙寅(公元1386年)六月二十二日,读书颖悟,赋性豁达,据大埔谱载,青年时期因有族人在潮阳为官,与公相契,便到潮州创业,并娶张氏为室。期间,结识石坑堡一傅姓挚交,傅氏见公厚道豁达,善于经营,诚邀公至石坑,劝公在石坑立家创业,公见石坑山重水复,周围虽有大姓先登,但仍有扩展余地;虑于在潮语言不同,风俗不同,张氏已逝,生意维艰,遂于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约1420年)从龙川携弟崇保同迁石坑。

image.png

  梅县区石坑镇澄江小学(古称“崇本学校”)

  公租凭傅姓在中洞约(今澄江大坑里)土地,搭棚居住,披荆斩刺,垦荒种养,艰苦创业,后续林氏,在大坑里创建“金钟围”圆形三堂围屋一座,五门出入,辛山兼戌。生三子:法澄、法渊、法高。二子法渊失传,长子法澄生子法儒,传都、郡、部、御、鄉五子;三子法高生七子:法纲、法纪、法经、法纶、法统、法绪、法维;法纶/法绪失传,法纲、法纪、法经、法统、法维五子共传十五子。至明末清初已传十五世(应龙公一世),人丁昌炽;崇保公亦传十四世。自始崇祐、崇保两房双支并茂,发展成当地一大望族。

  崇祐公一生勤耕苦读,崇文兴学,教子抚孙,和邻睦族,厚德待人,深孚众望,才得于在大姓林立的边远山区逐步发展,使邹氏一族生息繁衍占有一席之地,公年高而卒,谥恩荣寿德,葬梅县梅西镇白面村石平冈金盘载珠形。(又称星形,孤星伴月形)崇祐公原配葬梅县梅西镇石篆村乌鸦落田形亥山。公崇保字子兴(一作奇昌),配李氏,续刘氏、曾氏,生子三:云清、汉清、凉清,卒后夫妇合葬石坑琴江村寒婆炙火形,后改葬崇祐公坟后,由于历史上的姓氏纷争,崇保公原创祖屋基地已为他姓所占,大部分后裔先后迁江西、福建及广东平远县等地,原籍尚留3户。

  

image.png

  梅县区石坑镇大坑里邹氏开基祖祠-崇祐公祠又名“金钟围”航拍图

  二、先祖往外播迁

  石坑邹氏在明清两朝,人口骤增,族旺远扬,但由于肇基地地处群山深谷,耕地缺少,周围人口稠密,发展余地狭小;加之当时社会动荡,匪寇横行,特别是明末清初之际,战乱频繁,诸多省份人口锐减,朝廷以优惠政策鼓励粤民外迁。

  因此,数百年间,石坑邹氏先祖携子挚孙,合家举户,陆续往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海南、台湾各省及东南亚各国迁徙,仅据1922年版《邹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后期间由石坑广西、江西、海南及本省惠州、河源、韶关等市的邹氏男丁有121人,清朝至民国期间外迁的有339人,解放后已知迁江西泰和县的2户6人,因工作落户外地的,随军外迁等的有数百人,其中明清至当代迁江西各市县占61户153丁。

image.png

  梅县区石坑镇大坑里崇祐公祠-祠堂

  各外迁先祖定居后艰苦创业,繁衍壮大,如崇祐长子法澄后裔迁广西贺州后兴旺发达;法纲祖䣒后裔欲佰公一脉于明末迁江西兴国江背镇,现人丁兴旺,且一直保留客家风俗,乡音未改;法纲祖鄣国丰公裔孙开允于清朝康熙年间先迁龙川,后迁江西于都,最后定居江西永丰县藤田镇瑶溪村,现有后裔500余人;法纪公长子祖雍裔孙啟运公迁居本市梅江区十甲尾开基,目前亦有后裔130多人,啟运裔孙蘭麟公于清朝中期再迁汕尾市海丰县山尾田唇圩,现有50余户160多人。

  据估计邹氏梅县石坑镇崇祐、崇保后裔分布在国内近十个省市及东南亚各国,人数应不下2万众。

image.png

  梅县区石坑镇大坑里邹氏开基祖祠-崇祐公祠又名“金钟围”

  三、历代英才辈出

  石坑邹氏,历代不乏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之才。由于崇祐公是一位学识过人的先祖,奠基石坑后崇文重教,尊儒守法,在当时极为偏僻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积攒资金,壮大实力,同时鼓励儿孙学文练武,培育精英,晚年至嘱子孙办学兴教。后经族人筹资建造起“崇本小学”(现为澄江小学),为邹氏子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明、清两朝有不少族人成为秀才举人。民国时期在政界、军界担任要职的先贤亦在崇本小学启蒙,他们的许多后裔现分布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革命土地时期,一批邹氏宗亲参加共产党,投身武装斗争,涌现出邹伟英、邹运松、邹月林、邹禄生、邹昌发、邹日辉、邹云香等一批烈士。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石坑邹氏涌现出一批一批大学生和实业家,有许多人在党政军内担任要职,近代以来,较著名的人物有:

image.png

  邹香秀(字冠群)

  邹香秀(1912一1997),男,崇祐公第十六世裔孙,字冠群,笔名楼栖,梅县石坑澄江村井头队人。教授,著名作家,曾任香港达德文学院文史哲学糸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糸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专著有《论郭沫若的诗》,《楼栖作品选萃》,《文学概论》等十余篇。他的传略编入《中国文学家辞典》,《广东百科全书》,《世界华人一文化名人传略》及英国《剑桥国防名人传略》等书,在中外文坛享有盛誉。

image.png

  左一为邹啟安,1956年6月在湖北与毛主席的合影

  邹啟安 (1916一1985),男,崇佑公第十七世裔孙,中共党员,出生于梅县石坑镇澄江村。1937 年11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先后在八路军、新四军后勤处任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供给部副部长、湖北省支前司令部副参谋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南交通部珠江航运管理局副局长、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党委常委副局长、广东省建设委员副主任、广东省物资厅党组书记、局长。1983年离休,1985年7月17日因心肺病逝世,享年69岁。

  邹啟山,男,祟佑公第十七世裔孙,1952年出生于梅县石坑镇澄江管理区澄江队。年青时留学法国,精通法语,曾任中国驻法国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及中国驻突尼斯使馆的文化外交官,文化部外联局正处级调研员。

  邹国森,男,崇佑公第十七世裔孙,1947年出生于梅县石坑镇澄坑村,中共党员,法律专业和广东社科院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蕉岭县林业局、梅县公安局、梅州市公安局工作;曾任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1994年后,任梅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科科长、市公安局警察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第二届省警察协会理事,一级警督警衔。《梅州警坛》主编,系《梅州公安志》第二册撰稿人及总审稿之一。

  退休后,领衔发动宗亲参修《中华邹氏族谱》,编写印制石坑邹氏族谱世系;配合澄江村委发动乡贤捐资修村道,倡导建立“邹氏崇祐育才奖(助)学基金”,在2002年领衔重修崇祐五世孙德善所创“松涧公祠”后,2016年又领衔重修“崇祐公祠”,获广泛好评。是广东邹氏宗亲会和梅州邹氏宗亲会的荣誉会长,第一届“梅县石坑邹氏宗亲会(筹)”会长。

image.png

  邹振球

  邹振球,男,崇祐公第十九世裔孙,1961年出生于梅县石坑镇澄江管理区昌楼下。中共党员,民营企业家,曾任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旅游贸易公司总经理,后转广州、惠州从事房地产开发。他情系桑梓,热心公益,慷慨解囊,回报社会。先后为家乡的卫生、教育、道路桥梁及其他公益事业捐款共50多万元;为国家体育事业捐款105万元,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被石坑镇政府和群众誉称为″慈善家”。

  他是梅县石坑"邹氏崇祐育才奖(助)学基金”和重修"崇祐公祠"的首要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并为修祠捐款5万元。曾经专程往香港寻找石坑邹氏族谱,并出资1.2万元保证了邹氏崇祐宗支能编入《中华邹氏族谱》,是《中华邹氏族谱》编委常务委员。曾任《邹应龙文化广东研究会》副会长,现任“梅县石坑邹氏宗亲会(筹)”副会长。

image.png

  邹建军

  邹建军,男,崇祐公第十八世裔孙,1975年出生于梅县石坑镇琴江管理区,青年企业家,中共党员。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曾任深圳市有信达物流集团经理、高级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多项职务。后自主创业,是深圳市志诚达物流有限公司、广东志诚达再生能源物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是深圳海关、大鹏海关特约监督员,中共深圳市盐田区党代表, 中共盐田区物流商会党总支书记。

  其系石坑邹氏族中创业有成的青年实业家。在他事业有成后,情牵乡梓,热心公益,先后为家乡修祖祠,奖学金,建桥筑路等捐资共三十多万元,并表示今后将更多关注宗族公益事务,加大对崇祐奖助学基金的投入。

  祖德流芳,源远流长;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

  传递宗情!

  传递关爱!

  传递正能量!


联系我们

安世代

  • 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54号院6号楼6层604——4

  • 电话号码: -

  • 网址: https://www.anxiera.com

  •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