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渊源

name origin

  傅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八十四位,现今人口约六百四十多万,排在第三十六位。在台湾排在第五十六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

傅氏图腾

  【释义】傅,相也。傅的本义是傅佑、辅助。引申为教育、教导、师傅。


傅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傅说(约前1335-1246年):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书经说明篇》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贤相,初隐于傅岩,傅岩有涧水环道,说故为胥靡版筑以供食。高宗梦说,求得之,与语,果贤,乃作说命三篇,号曰傅说,举以为相,国大治。”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了一个状如囚徒模样叫说的圣人,口称腹有良谋。武丁醒来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说给武丁提出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大悦,便任命说为宰相。傅说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名句。高宗武丁尊他为“圣人”。他是中华汉族傅姓家族的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四

  出自祈姓,傅氏为尧之子丹朱的后裔。丹朱是尧帝子。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其封地在今天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朱的后代除了傅姓,还有房、沈、丹、朱、狸等。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

  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虽说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但是其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

  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

  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洋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洋分支而出。

  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分布

  宋朝时期,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傅姓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40万,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万增到640万,增长了16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傅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湖南、鄂皖赣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苏南端、上海、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粤桂北端、陕西南端、山东北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黑龙江东部,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3%的傅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粤闽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鲁苏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陕西南部、甘肃南带、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31%的傅姓人群。

  【迁徙入闽】

  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至两晋时,北地灵州傅氏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迅速发展。“清河”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永嘉之乱”后,加速了中原傅氏南下的速度,江南的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都成了南下傅氏的主要聚集地。

  《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记载:“王审知为泉州刺史,中原战乱,乡人多来依之,如杨承休、郑璘、韩偓、傅懿……等,赖以免祸。”族谱记载:唐僖宗时(873-888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众入闽,其中有河南人傅懿为将佐随行,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后裔繁衍昌盛,子孙分布福建各地。

  据《阳春傅氏世系源流序》载:傅实生于唐咸通七年(866年),祖籍济州(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高唐一带),后迁到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由河南光州随王潮兄弟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傅实始居泉州东湖,后肇基于南安桃源。越二世,其后裔傅瑞迁居仙游罗峰。河南人傅实,任银青光禄大夫兼福建路招讨使,开基泉州,子孙分衍福建各地,被尊为“银青公”。傅实,字仲诚,镇于泉,居泉之东郊。傅实五代初期做到银青光禄大夫兼福建路招讨使。他的后代子孙尊称他为“银青公”。 现存漳浦旧镇乌石海云岩的宋淳熙八年(1181年)摩崖石刻,就有傅顼等人舍石槽的记载。生有八子:长居中,居晋江安海阳山;次居献,居武荣;三仁远,居石湖;四仁裔,居仙游罗峰;五仁济,居仙游腊村,后徙建昌军;六仁坦,居长泰白沙;七仁和,居福州连江后溪;八仁育(居地未详)。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傅顒从仙游罗峰迁居尤溪县汤川黄林村巫山大泽演洋。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傅伟甫由巫山迁居尤溪台溪乡台溪村,为台溪傅氏始祖。如今,台溪傅姓有1974人,主要分布在台溪村的后坑垅、横洋、直水、西洋、西边栋、曾厝龙、上对面、枣树乾、曲斗洋、上溪坂、浮坑、富山街,洋尾村的后埔垅,家曲洋。台溪傅氏第十九世孙傅再兴迁居闽清八都;第二十世孙傅延瑞迁居闽清城关;第二十八世孙傅日火易迁居江西傅家圩;第三十二世孙傅宗显迁顺昌仁寿镇。明代,傅实次子傅居献的后裔傅昌朝,生有三子:长廷章,次廷笏,三廷器。廷笏有三子:观我、观国、观寿。傅观寿迁居漳之玄钟,值漳寇陈吊眼作乱,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与千户李安轻从漳州迁居安溪县兴一里玳坂洋(今尚卿乡陈坂洋),其后裔傅盛斋(傅实的十九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尚卿乡陈坂洋迁居金谷洋内村。傅实后裔居南安,数传至傅仁瑞,始徙家仙游,分布在仙游赖店一带。莆田傅姓首登科第者为仙游县傅楫,傅仁瑞裔孙,字元通,少自刻厉于学,末冠,试广文馆第一。时陈襄有门人许安世、江衍,皆以文艺称冠,而陈襄独看中傅楫,从女妻之。傅楫登宋治平四年进士,授扬州司户,转福清丞,历太谷令、龙泉知县、太常博士、侍讲、监察御史、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卒年六十一岁。傅楫子谅友、谊夫、谦受,均授官。从侄傅权、傅希龙,登宋进士,时号:傅氏二龙。从孙傅知柔,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傅楫之曾孙傅丙、傅公棱,均进士及第。明宣德五年,傅实六子傅仁坦的后裔由漳州长泰移居漳平永福,傅实十六世孙傅陈真约于明正德五年从永福官田移居安溪县崇善里登虎榜(今蓬莱镇登山村),(今金谷镇洋内村)。明正德元年(1506年),傅进兴率300多位族人迁居尤溪九都石狮倒。明代中期,又开基尤溪十八都的大宁村蒋狮洋。北宋时,傅尧俞的裔孙傅琳九随父到潮阳,曾落脚于宁化;传至傅万金,由豫章抚州金溪县迁居福建的宁阳(即今宁化县)黄双洲(今属建宁县)。

  据宁化安远(安家石祭)《傅氏族谱》载,其先祖为傅实,生于唐咸通七年(866年),祖籍济州,因黄河改道,徙至河南固始县。广明元年(880年)迁居福建,为傅氏入闽始祖。傅万金的第六世孙傅六七、傅六八各有4个儿子。其中,傅六七的长子傅一郎,生于乾兴元年(1022年),因游猎招得理(今宁化安远)安家石祭,后便开基于此。其后裔分衍于建宁县。1992年由福建的宁化、建宁,江西的石城、兴国、于都等地的傅氏子孙共同编修的《傅氏十修族谱》的记述与该谱有所不同。《傅氏十修族谱》载,这支入闽的傅氏世系图为:奕——璧——显通(字万金)——璇郎——钦郎——少一——六七。傅六七有八子:一郎开基宁化安家磜;二郎开基长汀熊家坑卢洋;三郎开基坎头;四郎开基宁化水茜乡上傅、下傅;五郎开基石城、屏山大坪头;六郎留居黄双洲村;七郎开基儒地;八郎洋开基凹头双坑。傅一郎即是傅以南,讳天植,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原任安徽宿州大守。约在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辞官不仕,偕家从宿州灵壁县避乱入闽,暂住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的大城坑、中门、凹里。景炎二年(1277年)闻文天祥兵败,从赣南退回汀州后,傅以南立即率长子傅旦郎、次子傅景郎奔赴长汀,与文天祥相会;留第三子傅是郎居宁化石壁。在去漳州的途中,道路被阻,时局发生变化,文天祥等一行人,改变行军路线,转赴广东勤王,寻找端宗。同年三月抵广东梅州,五月出梅岭。傅以南不幸逝世于梅州。傅旦郎、傅景郎扶柩葬于梅州程乡县(今大埔县)。后来傅旦郎、傅景郎均下落不明。傅是郎从宁化石壁迁居长汀县宣豪里杉树坑、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据福建上杭《蛟洋傅氏族谱》载,傅三侍(即傅是郎)有8个儿子,除第三子守祖外,其余均外徙,分衍于广东的兴宁、南海、佛山等地。广东《兴宁县志》载,宋南渡后,傅一郎由吴抵宁化石壁。其孙傅念七迁上杭蛟洋。念七郎:正先公七子,妣李六娘。先移居江西,后迁上杭胜运里太拔乡增坑,最后定居上杭蛟洋,被尊为蛟洋的开基祖。

  宁化、建宁、石城、兴国、于都《傅氏十修族谱》:说公六十二世奕,相州邺人。仕唐,曾任太史令、太史丞。唐咸亨中,自祖居地清河赴任江南,子孙遂散居南方各州。生六子:觐、现、壁、仁均、维光、兴。三子壁,生于唐武德七年甲申,登第后官至御史,生二子:鼎、显通。显通,字万金,携家自江西迁到福建宁阳(宁化古称)黄双洲村居住。显通生子璇郎,璇郎生钦郎,钦郎生少一郎,少一郎生六七郎,六七郎生八子,分衍各地:一郎游猎招得里(宁化安远乡)时,就在宁化安家磜开基;二郎迁长汀熊家坑卢洋开基;三郎迁坎头开基;四郎迁宁化水茜乡上傅、下傅开基;五郎迁居江西石城、屏山大坪头开基;六郎居黄双洲;七郎迁儒地开基;八郎先迁洋坑后徙凹头双坑开基。四郎裔孙孟保,于明嘉靖二年癸未,迁江西石城柏中里小秀开基。

  北宋时,傅尧俞裔孙琳九,随父到潮州,曾落脚于宁化。传至傅万金,由豫章抚州金溪县迁福建宁阳(即宁化)黄双洲。再传六世,长六七郎、次六八郎,各生四子。六七郎长子一郎,生于北宋乾兴年间,游猎招得里安家磜(宁化安远乡境)卜居于此,肇基繁衍,后裔分衍建宁县。

  《连城县客家姓氏源流初探》(第一辑):傅以南,讳天植,名一郎,又名十一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进士,官授宿州太守,辞官后,由宿州灵壁迁居宁化县石壁大城坑中门坳里。元军攻陷临安,傅以南率三个儿子参加文天祥抗元部队。在途经连城宣河里大岭背杉树坑时,留其第三子侍郎定居于斯,以作勤王后援。傅以南则与长子旦郎、次子景郎,经朋口、直抵广东。景炎二年四月,以南卒于梅州。旦郎、景郎情况不明。侍郎生八子,唯三郎守祖,余皆分迁广东兴宁、南海、佛山等地。

  蛟洋《傅氏念七郎公房谱》:先世金陵人,因避乱潜入闽,由宁化抵于上杭胜运里增坑,而七郎又自增坑移于蛟洋。

  连城《傅氏念八郎公房谱》:十一郎公抵闽,携子十八郎公,居邵武路石壁村(宁化石壁),复迁于连。十八郎即侍郎(是郎)公也。生子八,迁居粤土,卜基汀杭,不一其区,独念二郎公居朋口;念八郎公为大理评事,寓于城。

  马埔《傅氏汉生公房谱》:吾族系宁化石壁大承坊中门人,不幸屡遭战乱,离散外州,后移汀州长汀宣和墙里。开基始祖太傅侍郎公,历传数世,子孙蕃昌,汉生公迁居马埔图。

  连城朋口《傅氏族谱》:原族燕土,支分延蔓于清河顺天府昌平县。至宋高宗南渡,徙于宿州。景定间,以南府君魁进士,任郡守,致仕后,自吴灵壁入闽宁化石壁村。生三子:旦郎、景郎、是郎。

  宁化曹坊十八烈《清河郡傅氏族谱》:昔傅祖四九郎,原系连城县朋口,清河郡。仕荣公商游宁邑罗溪,觑见地名十八烈山环水绕,龙势锺英,于是筑室而居,置产入籍宁邑。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傅氏》:开发闽西的傅氏远祖:以南,讳天植,又名一郎、十一郎。南宋宝祐元年进士,景定间任安徽宿州太守。时当元兵南侵之际,公辞官携家南迁,从宿州灵壁县随中原父老入闽抵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大丞(城)坑中门坳里居住。景炎二年,爱国名臣文天祥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统率义军抗元。以南携长、次二子旦郎、景郎参加抗元义军勤王。三子正先,号仰斋,乳名是(侍)郎,遵父嘱由宁化石壁迁居长汀河源里墙里大岭背坑(今连城宣和乡傅家墙)。是(侍)郎,原配万氏,继配陆氏、赵氏,生八子: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朋口;念三郎居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亦说迁泉州);念五郎迁潮州(亦说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亦说迁山东);念七郎迁上杭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东门,后裔一部分迁山西大同,一部分迁广东饶平。念八郎二十二代裔孙傅成章,于清乾隆八年从饶平迁四川简阳市踏水镇杨李沟。

  是(侍)郎次子念二郎迁居朋口屋场坑,生五子,分衍各地:太一郎迁广东镇平;四九郎,住朋口周围村庄;五九郎失考;百一郎迁上杭太拔乡增坑村,后裔迁苏前、合甲、白砂等地;千一郎,后裔一部分迁新泉背头窠,另有部分迁长汀大同镇大铺下。

  念七郎,先从傅家墙迁江西,后迁上杭太拔增坑,后定居蛟洋傅凹头,为蛟洋傅氏开基祖。其长孙太一郎迁广东电白县。十五世裔孙升伟迁浙江龙游县赤津渡头;升裕迁龙游方旦;裔孙大敏迁遂昌县塘岭头、汤溪。十六世裔孙万一,于清康熙间西迁四川简阳,如今已传十三代。

  上杭增坑开基祖百一郎,繁衍迅速,自南宋末从朋口迁上杭西门,再迁增坑后,已传三十代,自第三代起便大量外迁。清末前外迁浙江龙游、衢州、衙县、金华、杭州开基的计有十七批;迁江西瑞金、兴国、万载开基的有五批;迁广东惠州、粤北开基的二批;迁福建、闽西各地的更多。

  唐僖宗时,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众入闽,其中有河南人傅懿为将佐随行,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后裔子孙分布福建各地。

  北宋末年,河南邓州人傅自得,字安道,其先祖济源人,先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父登进士,官吏部员外郎。遭“靖康之变”,宣和七年,金将入寇,其父不屈死于金人,傅自跟随母亲赵氏逃难至福建泉州,南迁避居南安丰州。傅自得字安道,福建晋江人。父察,宣和末使金,遇害。生于徽宗政和五年(1115)。以父死国,得补承务郎,迁福建路提点刑狱司,通判泉州,知兴化军,积官至朝奉大夫。孝宗淳熙十年(1183)卒,年六十八。朱熹朱子大全卷九十八有行状,宋史翼卷十二有传。宋史卷二百八有傅自得至乐斋集四十卷,今不传。又,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有傅自得文卷一文,此自得较克庄为晚,乃另一人。自得在泉州、莆田开基,子伯寿、伯成等都为名宦,逐成大族。

  江西宁都衙背《傅氏初修族谱》以傅维昌为一世祖,官为翰林院学士,任福建建宁府同知。二世为傅景隆,原居豫章金溪县,由仕宦而抵闽汀。第三世为傅一郎,官居中书舍人,致仕后因避寇而居宁化招贤里黄双洲。第四世为傅六八;其长子傅五郎徙泉州府南安县。第十九世傅仕通,号必和,自南安迁入赣州,初居洗马巷,继迁水茜坝。明洪武年间,为贸易迁居豫章石中里洋潭吞口。明嘉靖年(1523年),傅孟保自宁化(上傅)迁居江西的石城柏中里小秀。明正德元年(1506年),傅进从尤溪中仙迁居汤川丘山,后又移迁至台溪溪尾枣山洋再迁入梅仙村。梅仙傅姓后裔分衍于尤溪的台溪、城关、联合下云以及南平的樟湖坂。

  傅实次子傅居献的后裔傅昌朝,生有三子:长廷章,次廷笏,三廷器。廷笏有三子:观我、观国、观寿。傅观寿流寓于漳之玄钟,值漳寇陈吊眼作乱,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与千户李安轻从漳州迁居安溪县兴一里玳坂洋(今尚卿乡陈坂洋),其后裔傅盛斋(傅实的十九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尚卿乡陈坂洋迁居金谷洋内村。

  宁化傅氏子孙又不断向广东、湖南等迁徙,一支辗转迁徙、定居于湖南浏阳。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傅氏家庭的各个分支不少人经广东、江西、湖南远迁陕西汉阴以及四川大竹、渠县、简阳、重庆梁平等地定居落户。清康熙五十九年至乾隆初年,傅氏经浏阳西迁共四房兄弟,一支迁陕西汉阴县,一支迁陕西镇安县,一支居四川,一支迁居湖北。陕西汉阴县涧池铺洞河、军坝傅氏祠堂,军坝九组大房裔孙傅盛久还保存有《浏阳傅氏族谱》。

  傅以南,讳天植,名一郎,又名十一郎,安徽宿州府灵壁县人,南宋理宗福佑元年(1253年)的进士,曾任安徽宿州太守,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主张抗元,与当朝宰相贾似道不合,遂致仕避祸,由灵壁迁到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大城坑中门坳里。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组织勤王兵来到汀州,傅以南率儿子旦郎、景郎、是郎及全家参加文天祥的抗元部队。至上都宣河里大岭背(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村)时,留下三子是郎及家属居住在这里作勤王队伍的后应。傅以南及长子、次子继续随军南下。傅以南在广东梅州战斗中以身殉国,旦郎、景郎下落不明。傅是郎(字正光)定居于宣河里(今为宣和乡),生八子: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连城县朋口,念三郎留守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念五郎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念七郎迁上杭县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城关。

  蕉城区赤溪镇傅族谱记载:傅氏家族系“泉州仙游逻峰第三房偁公第三子滋派裔孙希明公,行中二官正将与张汉英等辈守樊城以御元兵四年。不解公射中元张宏范之肘城陷逃往福宁州(长溪县、宁德、福安)等地。发至周宁七步十二世裔孙万林公字“宗一”次子恭二公、胞弟寛七公同迁徒遂宅宁德赤溪。后则施于全国各地,有周宁、太顺、福鼎、福安、台湾、江苏、上海、北京等。赤溪南阳恭二、寛七两公是我族之开山祖者也。”恭二、寛七两公先由周宁七步而迁居福安大留,为了发迹生计,于明孝宗年间,从福安大留三迁徒居宁德赤溪南阳焉至今已数达五百多年。百业擢英,后先祖望,子息生养,昌如螽斯。“始祖恭二公、宽七公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安甘棠三徙而南阳。继后子姓繁衍,孙支茂秀,人才辈出,彬彬济济。我族散居四方者,棋布星罗矣!清光绪十一年肇基拓土越二年而落成,功若此岂能不伟欹?”

  【播迁海内外】

  福建傅姓早在宋代就开始播迁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如傅实有八子,繁衍分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仙游、安溪、尤溪、长泰、连江等市县,还有部分迁徙到广东、江西、台湾等地。连城朋口大一郎,迁安徽徽州。大七郎生子宣,迁江西庐陵县塘尾。大八郎增坑守祖,14世孙迁浙江,子孙迁广东龙川县。歧山裔迁衢西大洲。迁往南京广德州有14世相玉、16世佩山、17世清元。

  广东、台湾傅姓大都记载是傅说的后裔。广东族谱记载,他们系南宋末由仙游迁入广东。明清时傅姓再漂移至台湾的。台湾及海外各地的傅姓中国人,大多奉“银青公”为他们的“唐山祖”;他们所奉的一世始祖,则跟大陆每一处地方的宗亲一样,是三千三百年前的殷商名相傅说。据台湾傅姓父老相传,在大陆沦陷以前的泉州城里,还留存有一处“银青公”的遗迹,那就是东门外“妙应禅宇”里的“傅公祠”。据说,那座“妙应禅宇”本来是傅实担任福建路招讨使时的府邸,鉴于他本人笃信佛教,后来才在一位妙应禅师的请求下,捐出来改为寺庙的。当然,妙应禅寺里的那座“傅公祠”,也是当初为了感谢傅实相赠庙产功德而兴建的。在台湾的仙游傅姓子孙,仍然珍藏着一篇抄录自该祠堂的“南安仆射招讨使傅公祠堂记”,文中对于他们的来龙去脉,有十分详尽的记述。

  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海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源自福建主支的傅姓字辈。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北地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汉高祖刘邦置郡,刘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另外有临清郡,高唐郡等。

  堂号

  北地堂:以望立堂,亦称义渠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朝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付(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他就是傅说。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后来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版筑堂:又称“版筑傅氏”,在福建、台湾和海外多见的宗亲组织,像菲律宾的“版筑傅赖同宗会”,便是极具规模的一个。所谓“版筑”,就是中以两板相夹,把泥土放在其中的一种古老建筑方法,后来被引伸为营造的统称。在三千三百多年以前傅说便能-够采用这个方法来治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故现在有傅姓族人,尤其是闽台宗亲及旅居海外的傅姓华侨,会以“版筑傅氏”自称,以纪念他们伟大的建筑师始祖傅说。

  此外,傅姓的堂号还有“野版堂”等。

  字辈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傅氏字辈排列(第十五世——四十六世):玉为宝珍(秀),瑞(允)映(应,守)华堂,廉洁永振,孝悌传芳。宪令恒远,祥和安长,德广兴泰,心正大昌。

  湖南宁乡傅姓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湖南宁乡粟溪傅氏字辈:“太道景思钦,俞自爱元龙,贵公侯伯子,世慎珍日百,应时壬永以,嗣志仲崇绍,卿宗登尚国,祚承陶唐胜,书香裕后昌。后续派:同心恭念典,源流庆兴隆,肇基本北冀,衍布蕃南荆,贻谋宣先绪,继起振徽声。再续派:伟绩山东著,儒林晋代彰,云台勋佑启,霖雨泽悠长。”

  湖南邵阳傅氏(付氏)字辈:

  湖北宜昌当阳市淯溪镇水田湾村聚居地及远安茅坪场瓦仓村聚居地傅(付)氏字辈:“束带立家邦,祖宗仁德大,万世有贤良”;

  荣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友廷添朝磊尧文国继世宁祝恩高”;

  汉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继世宁祝恩高”;

  横江冲支派:“汝载定国侒祥祝恩高”;

  茅塘支派:“良应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湾支派:“云重明皇金春应大承正国立仁义礼文”;

  杉木桥支派:“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显仁大朝元奇国正世上永”;

  合族新派:“万代乐安康咸欣祖泽长化从生厚普业自力行彰积络辉先烈诒谋裕后光人材相并起清直远傅(付)扬”。

  江西南城(清河)、南丰、福建邵武傅氏字辈:“崇震雨应霖源芳克思钦善道美先志扬显耀光宗”。

  山东高密傅氏字辈:“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重庆地区傅氏字辈:

  彭水支派:“明任时聘壁廷作宓世应正大朝元美光显文昌方”;

  涪陵支派:“治国家为孝继宗祖为师念学光先德永世昌汝基”;

  奉节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锍秀以喜(启)后(明)言(贤)”;

  云阳支派:“世恒宗儒道衣冠绍祖先允承金玉志梦卜启英贤”;

  巫山、巴东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武光上毕佑宙启後贤”。

  重庆垫江傅氏字辈:

  沈家石学堂支派:“元文德庆炳国朝世相家忠孝以为本光必大荣华”;

  九龙横梁支派:“大天有宗祖可应帮子孙汝性本受用文才必重宜”。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附近傅氏字辈:以,春天开吉祥万世永宏(音,不确定)昌(音不确定),祖宗历代远圣朝谢恩光。

  1996年各支合派:“成维世纪显达昌荣廷佐武宗盛继保衡允修懋德孝友同敦科教兴国培育群英清正廉洁万代常春”。

  四川叙永、古蔺傅氏字辈:“廷纪汝太玉我其庭怀说传家之至德清河有世泽文章可华国良相人天锡先人举自商高宗师万训祖武於于书载贤君倚赞襄贻谋多典则佑启广徵祥生聚增繁盛经营历远方豫中基业建承继发南昌明代迁川省安居叙永乡熙朝隆选士揆奋庆观光学问修纯粹猷为益显扬伦常昭慎重受禄万年长。

  成都市金牛区北玉局傅姓字辈:尚嘉仕文,应义泰永,克成先猷,毓英志炳,培元树德,谦尊益光,敦仁守礼,世泽荣昌。

  金堂县白果镇傅家坝傅姓字辈:惟天道久,永行万世,为添韬九,允型宦仕,敏达英华。畅舒昭秀丽,祥光焕日星,芳培兰与桂,馨香盈阶庭,显承恢谟烈,勋猷钟鼎铭,从来贻谋远,简修订常经。

  叙永县兴隆乡水流岩傅姓字辈:友云应珍,天武世汝,其德克明;光宗耀祖,正立朝廷,绍兴宏业,永远崇文,承先启后,绩功累仁,千秋万代,耕读为荣。

  简阳市周家乡傅家祠村傅月敏房字辈:朝拱月之钟,光于景廷明,纯修能上达,善学显文章。

  渠县宝城乡万福村傅姓一脉字辈28字:万应明朝,奇一洪元,世代荣昌,良相忠显,国秉文贤,永建维翰,仁德承天。

  巴中市巴州区梓橦庙乡傅姓字辈:子邦大维廷,国朝正大明,克绍允公德,先绪启学文。

  双流县永安镇傅家坝傅姓字辈:维天道久,永白可承,宗玉元廷,德文阳国,世葆启正,家升泽长,光裕明远,安怀克昌,纯其祖武,广益贤良,继荣登第,寿庆朝堂。

  粤鄂川渝傅氏字辈:“宣震文玉启有大上良士诗礼培(传)家策经纶华国才公侯伯宰相世德永蕃开。

  吉林九台满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浙江绍兴傅氏字辈:“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敦厚世泽绵长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河北承德傅氏字辈:“山金得文泰其景永长宝生国运自恒通怀”。

  傅氏(付氏)一支字辈:“承家发祖士勇刚强正大光明国泰安康”。

  河南光山白雀园镇傅氏字辈:京梦公之禀文华承家传 绍祖崇敦厚 太和庆作长。

  贵州赤水(天台,复兴,大同)傅一支字辈:“国正洪元庆恩高世泽长 民惠兆显德 万代聚赢昌”(现至泽字辈)

  湖北大部分 江西小部分 孝感 武汉大悟县的楚澴傅(付)氏: 时启可传 礼方国凤 明伦立本 敬学尊经嘉言作式 善道为型 贻谋永守 名远长馨 忠厚勤俭 廉洁严(道) 明精业益世 功德拓新 出自楚澴傅氏。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尊儒尚学;崇俭抑奢。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

  河南世泽;贤隐家声。

  ——全联典指商·傅说,贤而隐,武丁举以为相,国大治。

  二邑称圣;三德兼优。

  ——上联典指南朝齐人傅琰,字季珪,宋时,历任武康、山阴县令,都有能干的名声,二县人称他为“傅圣”。

  盐梅世第;岩野家声。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上联“岩野”,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 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盐梅”,指咸盐和酸梅,为调味之品,用以喻整治国政。典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此为殷高宗命傅说为相之辞。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的人。

  紫光绘像;玉尺谐姻。

  ——上联典指清·傅恒,乾隆时定两金川,征缅甸,封一等忠勇公,图形紫光阁。下联典指宋·傅自得,童时赋《玉界尺》,李邴叹为奇才,以女妻之。

  宋代博士;殷商圣人。

  ——上联典指宋代律博士傅霖,《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有《刑统赋》二卷。下联典指商代宰相傅说的事典。

  五言通用联

  版筑家声远;清河世泽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金玉家声远;盐梅世泽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版筑宰相第;金玉君子家。

  ——上联典指商代高宗时贤相傅说。下联典指宋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侍郎。人们称赞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筑墙世祖远;清河道脉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清河堂”通用堂联。

  六言通用联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1607-1684)自题联。傅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著述颇多。

  七言通用联

  版筑家声传万古;云台事业耀千秋。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上联“岩野经纶”、“版筑”,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 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下联典指东汉时傅俊,佐光武帝中兴有功。“云台事业”,指刘秀修功臣阁、绘功臣像,阁名“云台”,傅俊画像得列其中。

  岩野经纶光国史;云台事业耀家声。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

  学士科举列榜首;巾帼鼎甲第一名。

  ——上联典指清代密书院大学士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顺治间进士第一。为官以清勤著。学者称星岩先生。有《贞固斋诗集》。下联典指清代太平天国恩赏丞相傅善祥(?-1856),金陵(今南京市)人。

  老杜遗风诗作楫;大明赤子赋名山。

  ——此联为赋咏明末清初山西名士傅山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左江右湖兼领庐阜;

荻花枫叶且官浔阳。

  ——此联为清代康有为游九江时赠傅道尹联。

读说命数篇,作楫调羹形适肖;

缅官声三德,品金题玉泽悠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赫赫阴功,泽庇百年装元后;

煌煌诰命,同称三代宰相家。

  横批:一品三世

  ——此联为山东省聊城清代状元傅以渐祖宅相府联。

浩浩阴功,千年笃祐状元后;

煌煌诰命,三代同称宰相家。

  横批:皇恩宠锡

  ——此联为山东省聊城傅家坟(清代状元傅以渐祖茔)牌坊联。

积累溯前徽,博学能文,早树兰台品望;

绳承期后裔,敦诗说礼,无惭玉尺风流。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溯祖宗渊源,商朝相、汉朝将、宋代侍郎,自昔家声丕振;

追孙支蕃衍,始迁闽、继迁粤、分居江右,如今世泽流芳。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业著商朝,派衍清河,想当年作霖雨,盐梅伟绩煌煌光谱牒;

功崇汉代,流□梓里,到今日看旅楹,刻角簪缨奕奕焕宗堂。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祠堂古迹】

       尤溪演洋傅氏宗祠

  尤溪演洋傅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该谱遭寇焚毁;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次重修。

  安溪蓬莱登山傅氏鸿胪祖宇,位于安溪蓬莱镇登山村,约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始建。1984年重新修葺,焕然一新。祠坐乾巽兼戌辰,宫殿式建筑,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07平方米。祖宇楹联为:“支分岩野家声振;派衍清河世泽长”、“由光州入泉州,上承岩野代远年亦远;从南邑来安邑,奠居考榜源长泽弥长。”

  安溪金谷洋内傅氏东山祖宇,位于金谷镇洋内村东山自然村,洋内村傅氏有分几个角落,内口美,衙内,佛岭厝,大乾,东山,东山祖宇约于明末始建。1992年由新加坡侨胞宗亲傅新春回乡捐资重建。请洋内村主供奉神祗:保生大帝,做主择选日子,请风水先生傅养成,指导扩建祖宇的地基,祖宇地形,祠坐甲庚兼卯酉,宫殿式建筑,石木结构,石雕木雕装饰,工艺精巧,二进十间,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堂中悬有“忠孝廉节”、“一品夫人”等牌匾。楹联有:“甲第振家声,要惟忠孝廉节,门匾有题字“版筑”,另一户“银青”。初不明其意,寻思良久,才想起“傅悦起于版筑”“银青”,临颜真卿贴有“银青光禄大夫”之句,不愧银青子孙;诗书绵世泽,须念盐梅舟楫,毋忘版筑渊源”、“从光州入泉州,上承岩野源流远;由南邑来安邑,下逮阳春世泽长”、“唐室官阶同一品;商书祖命有三篇”等。

       尤溪台溪傅氏宗祠

  尤溪台溪傅氏宗祠,俗称“富山清河堂”,位于台溪村富山之麓,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由傅绵远主持创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傅敏生、傅馨生、傅名夏等主持重建。祠堂内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和书法家李联留下的楹联墨宝,有南宋忠臣文天祥为入闽始祖傅实题赠的“忠、孝、廉、节”四字真迹,2005年被省评为“八闽名词”。

       尤溪台溪傅氏井后宗祠

  尤溪台溪傅氏井后宗祠,俗称“富山井后堂”(即二祖厝),位于台溪傅氏宗祠左侧,相距百米之地。该祠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由傅佰英偕子傅成旺主持创建;2006年10月,由傅岳峰主持重新修建。台溪村老人活动中心就设在这里。

       连城一郎公祠

  连城一郎公祠,位于连城东门城墙窝傅氏宗祠又名一郎(以南)公祠,午山子向,原为念八郎房所建,后该房乏人遂由一郎公裔管业,故称“一郎公祠”。祠宇宽阔、气势辉煌,祠内楹联甚多,格调品味极高。

       连城傅家墙祖祠

  连城傅家墙祖祠,又称连城宣和傅家墙祖祠──崇本堂,庚山甲向,建于清初,祠宇规模宏伟、结构精巧,喜鹊御柴形。每年农历二月初五(现改为墟期初四),是祭祖的例日,各地裔孙相聚祖堂,共叙亲情。

1.jpg2.jpg3.jpg

       上杭增坑祖祠

  上杭增坑祖祠,上杭太拔增坑祖祠,亥山巳向,是百一郎公故居。清咸丰九年已未岁(1859年)按原样重新架造,该年8月28日巳时重进香火。祠前百余米有二处虎爪石,猛虎跳墙形。

       上杭傅氏总祠

  上杭傅氏总祠,由胜运里、白砂里、蛟洋里傅氏宗亲集资共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建成,亦称傅氏高祖三里祠。三里祠坐落上杭城关东门贞洁巷,坐南朝北,占地350平方米,上下厅配横屋,上下厅由18根大小不一、长短不同、成双成对的石柱组成。

       赤溪镇傅氏祠堂

赤溪镇傅氏祠堂,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始建于清代,文化大革命中毁,2001年重修。祠堂奉祀傅氏恭二公世祖。祠堂坐落于镇所在地,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00平米,五进殿落,优美壮观,现为赤溪镇四大名祠之一。

  南安丰州溪口傅氏宗祠

  修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22年),距今有近500年历史。南安丰州溪口物华天宝,英才辈出。其中明清两代的傅氏家族曾官高位显、门庭显赫:明朝万历年间担任南京户部主事的傅庆贻、清代康熙年间的大慈善家傅奏功、雍正癸卯武进士傅奏启……至今,南安丰州溪口傅氏宗祠仍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辉煌。

南安丰州溪口傅氏宗祠.jpg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医学家和画家,山西阳曲人,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倡“经子不分”,将诸子百家和儒家经典列于同等地位,开启了研究子学的先河。他十分重视训诫子孙,所作家训收录于《霜红龛集》中。他对子弟的训诫重在立志、为学、做人三个方面。他认为“有志气无学问,至欲用学时,往往被穷,始知志气不可空抱”。主张以“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十六字为教子孙之道。并提出诸如“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能克己,乃能成己;能胜己,乃能成物”,“自爱不自贵,自知不知见”,“自贵莫如忍辱,忍辱莫如远人,远人莫如亲书”等处世之方。傅山的家训思想兼容儒、道、释三家之理,不流入俗,独树一帜。

  《傅氏家规、家训》

  在中华传统法系中,规约戒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形式,通过调整家族关系,维护家族秩序,起到由下而上的维护和加强国家统治的作用。

  规约戒谕是各地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族人的家族法规,是家谱中常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家约、家戒、家法、诫谕、家规、家议、家典、家范、宗禁、祖训、族约、祠约、规范、规约、规条、规矩等,相当于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在傅姓族谱中,记载规约戒谕的种类很多,现只选录两则于后。

  江西省兴国县傅姓家规十条

  (1)遵纪守法,恪守公德,不酗酒闹事,不聚众斗殴,不赌博盗窃嫖娼。

  (2)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按科学办一切事业,艰苦创业,自学成才。

  (3)孝敬父母,敬待祖辈,生活照顾,疾病要医治,年老要瞻养,寿终要安葬。

  (4)尊祖敬宗,和族睦亲,做到尊老爱幼,敬大恤小,耿新别疏,互相谅解。

  (5)搞好家庭团结,做到大小和睦,夫妻恩爱,兄弟互恭,婆媳互敬,妯娌互和。

  (6)工作认真负责,做事谨慎肯干,积极完成任务。

  (7)生活勤俭朴素,持家节约俭用,不铺张浪费,不怠慢懒惰,不好逸恶劳。

  (8)待人和气诚实,不骄傲,不粗暴,不阴险奸诈,不献媚取宠。

  (9)做事讲求信义,反对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阳奉阴违。

  (10)团结乡邻,友爱街坊,做到患难相顾,疾病相扶,守望相助,喜庆相贺。

  四川蓬安傅姓家训七篇

  第一篇:敬老处家教子

  为人修身莫忘本,百事首重养育恩。

  侍奉父母要孝敬,衣食起居应关心。

  问寒问暖常照应,和颜悦色多亲近。

  双亲高寿是福星,让其愉快度晚景。

  自己尊老树标兵,儿孙一定会效仿。

  若是忏逆不孝人,情理不容留骂名。

  兄弟姊妹要和顺,互相尊重团结紧。

  遇有家事起矛盾,不可反目成仇人。

  彼此谅解最要紧,事事顾及手足情。

  夫妻和谐心相印,相亲相爱情长存。

  计划生育当响应,不可重男把女轻。

  教育子女尽责任,严格要求永记心。

  从小引导求上进,年少壮志才成名。

  疼爱子女爱在心,切莫挂在嘴上吟。

  培养成才善指导,耐心细致育子孙。

  望吾后裔家和顺,家庭和睦万事兴。

  第二篇:兴家立业致富

  农耕商学动脑筋,创业勤俭是根本。

  耕作养殖求先进,运用科技把产增。

  家牧果蚕种养勤,鸡鸭鱼猪全经营。

  商业生意有学问,薄利多销信息灵。

  发家定要靠勤奋,吃唱玩乐是败根。

  有钱办事件件顺,无钱寸步难前进。

  家富莫忘贫困境,积蓄能保富长存。

  精打细算心有秤,莫把钱财当水倾。

  应办之事也应省,不可浪费图虚荣。

  兴衰成败无定准,贫富全是自造成。

  征途处处有艰辛,坎坷道路人必行。

  兴家立业观古今,士家经商总要勤。

  第三篇:劝学育人成才

  读书勤学人之本,增长知识靠书引。

  学海茫茫无止境,成功之道勤为径。

  滴水穿石持之恒,虚浮飘荡难学精。

  循序渐进莫松劲,铁棒定能磨成针。

  学习知识无捷径,情览群书自然成。

  若是浪荡把世混,白头无依落凄零。

  临老才来生悔恨,下滩流水难返行。

  立志成才学为本,学成有为留美名。

  第四篇:为人立身处世

  办理诸事须锐敏,优柔寡断事难成。

  披荆斩棘应刚毅,层懦退缩是无能。

  做事情绪要稳定,急燥盲行埋错根。

  处理问题下结论,须把是非先弄清。

  广泛调查事起因,莫凭主观臆断定。

  办事成功得好评,不要骄傲头发昏。

  险情面前倍谨慎,注意安全莫粗心。

  征途场帆破浪行,再接再厉向前进。

  第五篇:睦邻友好应事

  左邻右舍相处亲,互相往来建交情。

  团结和睦最要紧,望吾子孙牢记心。

  他人有难乐助困,切勿乘机推火坑。

  对其疾苦常过问,帮助解救尽其能。

  处理交往要平等,不以势利分疏亲。

  说话做事言有信,莫要骗人失信任。

  发生矛盾需要忍,话明气散事即平。

  与人有隙莫作梗,切忌报复把事生。

  争强好胜是祸根,种下苦果自己吞。

  交结朋友有分寸,不法之徒不可亲。

  为人处事应谨慎,遇事三思而后行。

  正直善良守本分,好人必有好报应。

  第六篇:为官修德勤政

  为官做事身要正,作风高尚无邪行。

  多与民众相亲近,甘当公仆勤为民。

  与人共事心要诚,莫闹隔阂少相争。

  为人业绩获优胜,榜样力量催人进。

  批评别人不泄愤,善意指出理服人。

  对待同事要诚恳,真心诚意建感情。

  若有错误速改正,莫装高明显己能。

  办事不能假应承,多做实事把职尽。

  处理总是要公正,是非曲直必分清。

  廉洁奉公如明镜,分外之物不沾身。

  高风亮节人品正,留下美名传世人。

  第七篇:修心养性健康

  保养身体少生病,爱护清洁讲卫生。

  居室内外勤打整,不让污物脏地坪。

  衣被常洗保洁净,浴身常事需要勤。

  生冷食物多病菌,切莫乱食与乱饮。

  烟酒并非营养品,超量吸饮要伤身。

  起居作息有定律,劳逸结合精神振。

  长期忧郁易得病,保持乐观身安宁。

  百行事业身为本,加强锻炼永健身。

  文娱体育要并行,种花养鸟修品性。

  看书绘画能净心,争当健康长寿人。

  四、尊祖敬宗

  尊祖敬宗本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也是天下中国人最善于实践的事情。近几年,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等地,每年“情明节”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去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目前,傅姓最著名和最觉的祭祖形式有三种:一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中华傅氏始祖傅说的诞辰日,这天海内外很多傅姓族人和当地各界人士及群众都会到傅相祠参加祭祀活动;二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为祭拜开闽始祖傅实,在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武荣傅氏大宗祠举办元霄灯会,自唐至今延续一千多年,从未间断;三是每年“清明节”,几乎所有傅姓人都会为自己的始祖、远祖、高租及近祖进行各种祭祀活动。

  五、族规族约(附规戒各八则)

  (一)

  原谱族长说:世固有一人之行而可以善风俗者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讼者诉於其庭。党有正、问有胥,而是非者质於其室。君大夫者党正,问胥者人所仰而望也,仰而望之苟非其人吾未见其能化也。

  今吾族人不必无为善者,不必无为不善者。其为不善者初未赏不自恐曰:吾长者毋乃闻之然逆料其莫之禁也。遂荡检蝓闲不罹於祸而不止,其为善者又惧不善者之有以相及也。则阴以戒其子弟曰:彼之所为是祖宗鬼神所共嫉也,其隐鉴之且勿彰之。独为不善而不见人之有善,独为善而无与於人之不善;是以善者各有惧心,不善者终无悔志甚非所以待吾族人也。

  夫齐家与治国一而已矣,治国者择贤而任之,然后一国之风俗以正。齐家者躬行以率之,然后一家之行习以端。以尊治卑,以贤治愚,其势固然。若倡者不先以致率者不谨,亦独为善者之羞也。乃推族人之耄而有德者为族之长,即以其贤而能者为房长以佐之。既而誓之曰:凡当此任者,善则劝、恶则惩;曲直者决之,争闹者理之,矜寡孤独者、疾废者多方以济之。勿自为不善使为善者知感,勿曲说不善,使不善者知愧。

  如是以治吾族人,则善者不私其善,不善者知有善。有不化者谁与族人闻之喜而请书焉!墀退而为之说。

  (二)

  原谱有族长一说。考周礼,党有正、闾有胥、族有长。正与胥所以補官治不足,族长又所以補乡治不足,意至周矣。

  三代而矣,正胥屡易其名,至今名异而实亦异,欲以整理齐一之责求之於族中一二人难矣!又考族长注云,族长以年高望重者为之。有其年无其望不足以资摄服,有其望无其年不足以示尊崇;即年与望俱设,族人堕於自由平等之习而无法以绳,共后则术穷。仰或无年与望俱之人而强立其名,不更不免偏陂嫌疑之私,而违理以平其情则乱尤甚;是尤其弊也。窃天良者尽人之所同也。

  礼教者旧家其未还也。与其整理於已然之后,不如防杜於未然之先;与其以劝善惩恶求之一二人,不如以为善去恶勉之族众人。立一不可移易之准则俾吾族人。父训其子,兄训其弟,各本天亲潜移默化。偶尔有一、二还反者,族中多数人皆得直持之以相规劝。吾族中人未有不激发天良而终不改易者,是虽无族长其人自在也,是为规约说勤戒各八则列后。

  勤则八

  一、永敦孝友

  孝为百行之原,不孝不足以为人;因亲及亲不友不足以言孝。故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吾族绵延至今三百余年,孝友为之也。盖本实厚而枝叶昌也,族人其永久勿忘。

  二、不失诗书

  诗书所以化气质也,智者以裕经伦,愚者以守礼教。吾国於世界为四千余年来文化先进国家,赖此现今科学时代,废弃六经,舍本遂未;舍礼求用,国家凌夷至此有必然也。吾族之有家国观念者,欲由修身齐家以治国平天下,万不可失此。

  三、力守基业

  先业为生活之根据,乃先人积铢累寸、手胼足胝以贻子孙者力;甚劳心甚苦矣,况庐墓所在,轻弃於人忍乎不忍?惟能进取乃能退守;苦株守一隅,终不足恃,故守之不能不力。

  四、严训子孙

  养不教,父之过尽人皆知。然往往有出於姑息,出於怠荒;而子孙至於大不肖者,失家训也。考吾族前辈,颇多刚正严明;家声因以不替。盖养正自童蒙始,立教至有家庭始。若待其流於恶习而训之晚矣!故家训能不严。

  五、赈恤贫乏

  族大则齿繁,齿繁则贫富不一致。从不如范氏之广置义田,也应学阵氏之厚以升门。况赈饿济溺於外人皆有不忍,况一本之新乎?孔子曰: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是则谓之无德,吾族坚吝者不可不知。

  六、维持纲常

  纲,三纲也。常,五常也。君臣、父子、夫妇是三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是谓五常。民国虽无君臣,确有上下,愈见其理不易。是纲常者,天地之正气、人类之大本。如菽粟布帛之不可离一,有未合则禽兽也。但国有国之纲常,族有族之纲常,家有家之纲常;总在以上率下、以父率子、以兄率弟;俾群趨於轨物是又为家长者之责也。

  七、虔诚祭祀

  中国历史以血统主义为重,血统者,精神一贯之所繁也。祖宗父母不能互古长存,其屡代不忘者悉本诸孝子仁人之心。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又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均此意也。凡吾族人,不但春秋祭祀在所必诚。如清明、中元以及阴寿忌辰均须虔诚祭祀,而其心始安矣。

  八、整肃家规

  男位正乎外,女位正乎内,经言之详矣。凡尊卑上下之俦,语言动作之末,均须严肃整齐,以不失於正。不然大而礼义廉耻之不知,小而饮食衣服之浪漫习以性成,其子孙之贤与不肖可知矣,故不论家之贫富、人之多寡,入其室要有一种雍穆安祥之气,而规模始初具也。

  戒则八

  一、勿富贵而薄天亲

  人何以富贵?命也!何以此命?祖德宗功也。即蒙祖宗之馀荫而祖宗之子孙不能皆富贵从而厚之?是弥祖宗馀荫之不逮也。而反薄之吾族人之不宝贵者是薄祖宗也,忍乎不忍?故见有以富贵自骄视族人之不富贵者若路人,其富贵不久其子孙,亦不肖也!有当然也。

  二、勿矜才智而略尊长

  有大才者,应无不当。有大智者,心无不虚。不然小有才智,非真聪明也。况尊长之前名分早定,有才智者谦逊之,不遑而反矜之,矜则貌,矜则渎浅言之礼让之不知深,知之天良之太薄也;其愚熟甚。

  三、勿乱伦纪而遭天谴

  凡淫人妻女者,杀及三世。其遭报必酷,况谊属天亲,或以下犯上,或以上乱下;或弟承兄嫂,兄占弟媳,数世祖宗之羞、屡代子孙之玷。其罪大恶极,天地之所不容,鬼神之所震怒。小则罚其身,大则斩其祀;有前鉴矣。

  四、勿好游荡而失常业

  常业乃生活之根据,古语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常业矣。明矣!若任情游荡而无一定职业,富者以渐分而至穷困,贫者以无赖而流盗匪,势所必至也。盖生活迫之使然也,此人生所最重要者也。

  五、勿充贱役而玷祖宗

  前段言:人贵职业,而择业尤不可不慎。大则士、赈、工、商。小者负贩、工艺皆正业也。若皂棣与台,古来之所贱。即民国倡言平等,而於人前任人呼遣,任人使役;族人有此,全族为之不光。其祖宗焉得不隐然痛乎?发而思之,当亦汗下。

  六、勿为僧道而绝堙祀

  僧道,空门也;无所不空,置伦常於不顾,即真心求仙佛者,入於清净寂灭之途,背理灭伦已为正道所不许。其下焉者堕失业以生活,从使后嗣因之斩为僧道者之心安?为僧道者之祖宗其能安乎?念及此恕为僧道者之心亦不能忍即安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明训也。

  七、勿因忿争而伤太和

  和气致祥,戾气致殃,普通皆然。况谊属亲族,彼此先有骨肉相连之观念在,自无势力之可恃,自无强弱之不平,则忿争可以泯矣!即或小有忿争,不过一言一动之细微反而思之,未有不可以息者也。九世同居完全是一个忍字得力,问何以忍?所以养太和之气也。族之昌大,盖有由也。至於因忿兴讼,开忤逆门,上以伤祖宗之心,下以启子孙之黉,其罪戾尤甚。吾族更宜切戒。

  八、勿悭小利而薄天良

  刻薄成家者,以报最惨。考其初,并无大有损人利己之事,只以平日锱铢必较,总求利己;而后可利已即所以损人,损人即所以害己之天良也。故凡为人,宁肯可失之厚,不可失之薄;失之厚不至於穷,失之薄即至於恶天道报施不爽也。至于族人关系密切,更不应有此。

  十世炳熙谨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傅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