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渊源

name origin

  方氏至今有近四千七百年的悠久历史,据古书《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五十六位,现今人口已达到四百五十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七位姓氏,台湾排名第五十一位。

方氏图腾

  【释义】方,本意是并船。甲骨文中的方字像两船在水中紧并在一起之状,强行并船的人称为“方”。有暴力、野蛮、强迫的意思。


方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方雷: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孙楡罔之长子。《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春秋合谶图》说:“轩辕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黄帝之后嫘祖的父亲,原居雷泽(今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因“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后裔以山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为姓曰雷;

  姬方叔: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智勇双全,曾奉命征伐淮夷,打退北方猃狁(匈奴)的侵扰,特别是后来在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过程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姬方叔于洛邑(今河南洛阳),逝世后还被追封为豫章伯,子孙享受周制第三等爵位。姬方叔的妻子为祁氏,生有二子:长子叫方启原,其后代皆以先祖名字中的“方”为姓氏,称方氏,成为方氏鼻祖之一。后代中有人因避祸难,加“艸”字头改为“芳”姓,称芳氏。

  翁乾度:(898—951),官拜闽国补阙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翁乾度改名换姓逃亡避难。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其六子于宋初三次科举先后中进士,即“三科六进士”。

  各支始祖

  法斌公:诒谋堂,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先锋村路嘴组方祠坨埂方氏,现分布美国等海外国家,台湾、江苏、湖北均有坨埂方氏后裔。始祖法斌公,字枚臣,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己巳二月二十七日未时,配潜邑郡庠生李元勋公女生于洪武二十八年甲戌九月十六寅时。生子四:道圆、道寿、道清、道澄。公享年六十八卒于天顺元年丙子十二月十五日巳时,妣享寿七十三终于成化三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子时。公妣合葬怀邑渌水谷家桥有碑,二〇〇八年冬至始祖迁葬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村胡屋山,墓葬坐北朝南,北依山,南有洪冲水库,风水宝地。

  方琡:东宜宗祖,唐大中八年甲戌进士,官都督府长史,从三品。元配:陈氏,封硕人,赠颍川郡夫人。按全谱,厥初,食邑河南,迁光州,固始人,自东汉汝南尹弦南徙歙州,生司马雄,生黟县侯,储生,睦州剌史亲之公琡公睦州裔也生,于归于固始金紫府君人,莆奉葬于常泰里鸟齐山,坐亥向已,怕子孙追尊为始祖,云子讳殷符。江西上饶方氏始祖。

  方紘: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的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

  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该支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方相氏,传说为黄帝时期嫫母之后,擅长巫医之术,世代相袭。到了西周时期,以其特长设置了方相氏之官,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专职掌管驱除瘟疫厉鬼。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利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在春秋后期,随着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的逐渐认识,方相氏之中巫、医渐分,渐渐对立起来。方相氏之官职到了战国后期,逐渐消失。

  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相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为此,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

  在姬方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方氏正宗。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方士,是西周初期始设置的一种官称,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专职负责掌管王族子弟、公卿大夫封邑之地内的狱讼。有时还要调节各封邑之间的纠纷。在典籍《周礼·秋官·方士》中记载:“方始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

  在方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氏。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时期官吏方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远古时期,各诸侯中的领袖被称为“方伯”。从战国时期开始,郡制之下的一州之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作方伯,直到东汉以后才改称为刺史,但人们仍尊称其为方伯。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将承帝王之指令进行寻访督察的采访使、观察使等称作方伯。而在明、清时期,称布政使为方伯。总体来讲,历朝历代,一般将一方行政区之最高行政长官尊称为方伯。

  在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尚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方氏,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官位,别称为“上方”、“上峰”、“尚峰”,最高长官称尚方令,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宫廷御用器物的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机构。尚方令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属下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别有分类匠署,分辖有若干名匠人、役史等。

  在尚方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尚氏。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后代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翁姓避乱改姓是方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后改姓方;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方佳氏,满语为F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奉天(今辽宁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方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今傣族、回 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方,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方氏族人最早以河南省为发祥地,后来南方各地出现的方氏族人有些成为望族,均是河南方氏族人向南播迁的结果。

  西汉末年,河南固始籍汝南尹方,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三孙之长子方赞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严、衢、婺、越,赞之二弟方观的子孙繁衍播迁于九江、滁阳、莆田,其三弟方弘的子孙则分衍于徽、宣、池、秀、湖、常。

  隋、唐以前,青州(今山东淄博)、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方氏族人居民。唐初,有河南方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漳州。唐德宗大中年间,都督长史方王叔自安徽歙县回迁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王叔有孙名廷滔,其后裔有迁饶、信、江、苏诸郡;另一孙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乱之原因,徙居莆田剌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其六子皆进士及第,后其子孙中有的与阿拉伯人通婚,并信奉伊斯兰教,后从中分出一支于宋元之际为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定居。此际有一支方氏族人从河南省固始避乱南迁,先达福建省福州,再迁漳州之龙溪。

  明初,方氏族人因方孝孺遭受一次空前劫难,燕王诛杀方孝孺,同时残酷地灭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受株连而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被充军者数以万计,有逃至钧州(今河南禹州)者,后发展成大族。同时,方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清初,有漳州龙溪一支迁入台湾省,不久闽、粤中的方氏族人也有入台者,后有飘洋过海落籍异邦者。可见,自唐朝的方叔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三十八世一千一百多年,方氏族人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有些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分布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50多万,为全国第67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50万,增长了10倍多。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粤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方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皖苏大部、沪浙赣闽、台湾、河南东南、湖北东部j广东东部、广西南部、云南大部、辽宁西部,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57%的方姓人群。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广东中部、海南大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西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端、内蒙古东南,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7%,居住了大约20%的方姓人群。

  【入闽迁徙】

  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四川、台湾、等等。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纮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成为徽州方姓始祖。方姓为徽州八大姓之一,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

  在闽方姓多是这几大大系:伯虞公,次“六桂方氏”之父廷范公,三为世琮公,四为处朴公。

  1、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方俨的二十二世孙方子重,字伯虞,河南固始人。当时从征入伍,时任陈政将军的府兵队正,平定啸乱后,被派驻漳州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就地肇基蕃衍,成为方姓入籍福建漳州之祖。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被追封为昭德将军。云霄方姓为其嫡传族裔最多的一支,世称“云阳方氏”,开基祖方国礼(乳名佛养),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从海澄碧浦徙居云霄阳霞村,衍成大族。传一支族裔至漳浦后港(一说,后港方姓之祖来自长桥堀仔,亦为“云阳方氏”衍派)。后港方姓开基于明代,聚居于中社、径仔头、溪头、峰山等社,与后港另一大姓杨姓和睦相处。后港方姓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出了武举人方瑚辇,诰赠其父方魁三为“武信佐郎”,墓碑首部刻“荔林”两字,因方氏聚居地有“荔枝林仔社”,但今已无社。方国礼支系方姓开云始祖是开漳“昭德将军”方子重(字伯虞)第三十一世孙方国礼(乳名佛养)。原居碧浦(今龙海市辖属),于元初徙移云霄阳霞村定居衍传,其子孙统称“云阳方氏”。迄今方国礼在云霄衍传迩30世,成为一支专脉嫡传的方姓大族群。龙海方仲文支系为方子重(字伯虞)的第十九世裔孙所传。 据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续修的云霄《云阳方氏族谱》记载,仲文“生子四人(第二世):曰元、曰亨、曰利、曰贞。次子亨公生二子(第三世):曰道弘、曰道广。道弘生三子(第四世):曰选、曰迪、曰达。道广生五子(第四世):曰远、曰通、曰迁、曰大同、曰迎。”方子重在漳州的第三十一世孙、龙溪碧浦“瞻恩堂”族人方国礼支系目前已历传29世,播居全县58个村(街)。宋代,方子重的第十九世孙方仲文,任浙东团练使。仲文生四子:方元、方亨、方利、方贞。次子方亨的子孙即漳属各地方氏族众;方亨有两个孙子曾于南宋时期先后登乡试榜首,世称“崇福方家二解元”(即方迪、方大同堂兄弟)。方亨的后人播迁闽南及粤东等地。而其长、三、四3个房系后人散居何处未有确证。但有一说唐僖宗时,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即伯虞公的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地固始,后来又徙居建康临水卫(今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方世琮已赋闲家居,就投奔于王审知,被任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其子孙返居漳州蓝江(即今龙海登第);又有一说,宋代的方元、方利、方贞的后裔,有因谋生或从军者,流徙广西、海南定居蕃衍生息。方子重的十一世孙方进益于唐大中十四年,迁居霞浦方厝城。方进益生有三子:翊周、翊有、翔周。长子方翊周为避战乱,于后晋天福七年,携家扬帆北上,至浙江苍南昆阳塘头肇基,为塘头派之祖。方翔周则徙迁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方子重的十九世孙方仲文的后裔方大迪、方大迎、方国礼等分居于福建龙海、漳浦、云霄、广东惠来等地。后代居于云霄县(龙溪)者,有“方半县”之称,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明清至民国时期,世居福建的一些方子重后人陆续迁居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唐朝后期的僖宗光启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部进入福建,其部将方士琮随军入闽,成为另一支入闽之祖,他的后裔分布于福州、龙海、漳州等地,清初有一部分迁居台湾。伯虞公是方氏入闽初祖,也是漳属方氏始祖。

  长泰县原有方姓,世居欧码。迄今已大多数外迁。由欧码旧村迁移近处的新开发区而居。 欧码方姓的高祖,于宋代自河南迁入,至明初传至方春仔。方春仔传三子:纯庆、纯仁、纯美。纯庆居长泰县欧码后崛墩,传二子:昭阳、昭信,昭阳居欧码,昭信于明万历年间迁居浙江温州郡平阳县。

  2、唐僖宗(885-887年)时,固始人方世琮为王审知将官,佐王潮、王审知兵克闽中,驻镇莆、泉等郡。后来,方世琮之裔曾居漳州海澄,但又多数迁居福州北门外厦坊村,而部份留居漳州,部份迁居广东。今龙海登第尚存其后裔80多户,奉此支系的方元珍为蓝江开基祖,建有祖祠“明荐堂” ,尊其祖日纳斋公。纳斋公讳正,字元珍,以儒行显于漳,定居龙溪之蓝江(即登第),公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登进士,官拜征仕郎,后作监丞,继任顺昌通判。明未进士方文耀即其裔孙。现仍存于登第社。“明荐堂”派方姓,于明末清初有人迁居台湾南部。现居住在福州新店厦坊村,闽侯县方庄、廷坪的方姓人家,龙海市石码镇登地村方氏及台湾省的台中、及台南之朴子、关庙、东势等方氏亦多属世琮公之裔。

  3、唐时,有方严瑞,居弋阳鹅山湖,传五世,裔衍宁化。另在北宋治平间,亦有方氏由崇仁迁宁化。

  4、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4、唐昭宗(890-891年)时,据《惠阳六桂堂方氏家谱》:固始人进士方廷范奉命宦闽,先后历任长乐、古田、长溪等邑令,且定居莆田刺桐巷。方廷范生有6个儿子,先后中过进士,长子方仁逸为唐朝光化年间进士,次子仁岳、三子仁瑞、五子仁载为唐朝乾宁年间进士,四子仁逊、六子仁远中唐朝天佑年间进士,时称“六桂联芳”,方廷范也因此被称为“六桂之父”。又因为第五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也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于是便有了“金紫六桂”这个称号。

  另,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莆田竹啸庄翁姓第45代孙有名叫翁乾度者,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皆登进士第,官闽王国,称“翁氏六桂联芳”。时值五代之末,宋王朝之初,中原北方有胡夷侵扰,南方则残唐五代十国,各雄霸一方,未曾臣服。当闽王国先后被吴越及南唐瓜分,最后被宋王朝吞并,在改朝换代之际,难避抄家灭族之殃。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殁(保留原姓翁),其余五兄弟皆改姓服,突围逃生。长子处厚改姓洪、次子处恭改姓江、四子处朴改姓方、五子处廉改姓龚、六子处休改姓江,后故居莆田竹啸庄祠堂称为“六桂堂”。

  4、宋明时期,莆田方姓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姓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莆田县志》载,从唐到清,莆田方姓考中进士168名,居第二位.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中有3座是方姓所建的。宋朝方姓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其中白杜方姓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由于科举盛况,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姓达17万人,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姓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莆田方姓家业繁盛,名士、高官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考据家方崧卿,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焗,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

  北宋雍熙二年(985),方伟,字豪君,从豫章府(今南昌市)徙居汀州府武平县帽村刘公坑。宋时,方敬斋,讳开宣,祖藉豫章,后徙宜春、吉州、泰和、兴国等地。宋治平二年(1065),自抚州崇仁县迁居汀州府宁化县在城里太平巷肇基,宣公为方氏入宁始祖。传10世保郎徙兴善里黄沙坑。开下传十五世,至宋咸淳九年(1273),能保公生三子:一郎、二郎、三郎。一郎,徙兴善里;二郎,迁江右梅潭江。其后世于明洪武十四年(1398)转徙宁化县新村里枧下村。据宁化曹坊(牛栏前)《方氏族谱》载,其先祖为秦汉时的方崧卿,居咸阳。晋建兴四年(316年),方尚避乱迁居江陵,至隋大业元年(610)徙建康。唐天宝四年(755年),其裔孙方君岐为南唐将军。广德元年(763),方君岐的儿子方肃隐居于江西抚州崇仁,族丁日蕃。方开宣为方肃的后裔。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方开宣的第十五世孙方能保有3个儿子:长子方一郎迁居宁化兴善里;次子方二郎原居江右梅潭江,其后裔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居宁化城关太平巷,洪武三十一年转徙至新村里枧下(今宁化安乐乡境);第三子方三郎无资料记载。

  【播迁海内外】

  福建方姓播迁全国各地,唐宋时期方氏已经成大族,后周广顺元年,方佛定,因避乱于山闽长溪迁瑞安方村(今泰顺)定居(见《泰顺县志·姓氏源流》)。宋朝时,金紫六桂方姓已成为闽中人才辈出,后裔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广东潮汕,广府的方姓多为迁自莆田。方姓迁海南始祖为莆田人方士斌,明进士,正德六年从闽入琼任琼州府职。四弟士德随他同行,后世居海南。福建方姓还播迁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福建莆田人方士斌,,明进士,正德六年从闽入琼任琼州府职。四弟士德随他同行,娶吴氏,生志享、志慧、志达三子,志享居文昌五龙港,志达居临高,为方姓迁琼始祖。

  明代天启年间,有云阳方氏族众若干人,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的赤山仔庄,协力在此处“招佃垦耕”,繁衍生息,后裔分布于宜兰、桃园等地。据传此系的方姓族人今已衍成万余人口。二、明崇祯初年,云阳第十四世孙、马铺大坪溪村人方养,字承烈,武职将官,在抗击后金(清军)入侵中原时阵亡,其妻蔡氏带着方承烈的画像,携次子方笃(字徵骏)、四子方夺(字徵骥),渡海赴台湾,后来迁居金门衍成一族。长子方益(字徵麟)、三子方炤(字徵凤)俱留居云霄,其后人也保留着乃祖承烈的另一幅画像,希望有朝一日,两幅画像能作为两岸本支族人相会聚首的凭证,以期共同告慰先灵。三、清雍正年间,云阳第十五世、新林村人方蔼(1716-?),从云霄港渡海赴台,定居诸罗县(今嘉义市)中埔乡湾潭村,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诸罗生子方兹顺。方兹顺的后裔居嘉义一带。1997年10月,方兹顺的后裔方枝来(属云阳方氏第二十一世)从嘉义市中庄里投信“漳州府平和县云霄分府新林村”寻根问祖,未几又不顾年迈之躯,亲自带领部分族人到云霄认祖归宗。2000年,又有嘉义县方宽铭(云阳第二十世)率眷属到云霄阳霞认祖归宗。此后,有台湾方氏许多族亲仍陆续组团来访。四、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云霄阳霞村云阳方姓第十八世方远馨,字国琦(约1769-1846年),以太学生身份而弃文从商,航海营运,多次往返于台海两岸乃至天津、上海诸埠,而且定居台南,娶妻生儿育女于赤嵌;迨方国琦年届半百时(约1819年),故乡云霄阳霞村的老母寄信促其返乡,于是他托儿女于台湾岳父母家,自己谨遵母命返乡,后在云霄再娶妻室吴氏,生育儿女;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国琦年逾古稀逝于阳霞家中,卜葬竹塔仙人峰下。因而,方国琦的子孙分别衍播于海峡两岸:他早期在赤嵌所生的子嗣,颇有发展,先聚居于台南县“云霄街”,后代多数徙居于宜兰、桃园中坜、台北等地;而其返回云霄故里所生儿子在祖居地继奉祖宗香火,及第四、五世孙礽(云阳方氏第二十二、二十三世),后裔又有部分人于1945、1947年相继复入台湾定居,现均居台北(原台湾“行政院”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即国琦的第五世孙,出生于云霄,迁居于台北;其叔父方策,于台湾光复时,从阳霞徙居台湾基隆,履职于基隆市港务局,后亦定居台北。叔侄俱衍裔于台北市)。此堪谓为云台两地返复衍播的典型例证。 五、至于1949年前后赴台定居的云阳方氏族人更多,据《台湾云阳方氏族谱》(初印本,1983年编印于台北)等资料表明,此一历史时期赴台定居的云霄县方姓族人130多人,现均分布于台湾许多县市,这批赴台者大多数人在台湾又衍传2-3世子孙。迁徙境外的宗支 云阳方姓自清代中期之后,即有部分陆续旅居海外,早期是以航海营运于南洋,逐渐有宗人定居于澳洲、星洲与吕宋(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与菲律宾等国),如清同治年间,阳霞方国琦之孙荣洲,偕族人徙居吕宋。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又有云霄县“云阳方氏”建章、建显、淑华、秀山、秀卿,醒我、淑闺(祖籍均属云霄船场村),还有淑安(祖籍阳霞)等宗人徙居美国;又有友辉、友良、友三、友山、加春、金草、金彩、沛山、金生等(祖籍云霄船场)徙居泰国;并有方淡水偕全家30多人徙居马来西亚。而方闽阳(原籍阳霞村,系方国琦的第六世孙)等徙居加拿大等等。

  明清方姓迁徙台湾,以福建籍居多,主要来自漳州云霄。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屏东。明代天启年间,孝思堂方姓便有人从云霄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赤山仔荘,后世分布于宜兰、桃源等地。永乐年间,龙溪的方辙祉入垦台南,方氏入垦高雄;崇祯年间,同安的方献玉携子迁居白沙;乾隆初年,平和的方苞入垦嘉义;乾隆十一年,泉州的方扬入垦台北;雍正年间,惠安的方重善入垦苗栗竹南。在“西港大桥”南侧的曾文溪南畔,系清初“同安县马巷厅伞龙庄”和“福州溪相县湾仔口”两地方姓“大房”方胜萍、方黑、方削认;“二房”方大桂、方亮、方天服、方几运;“三房”方柴真、方烟烬和李黑弼等17人入垦之地,于今庄西的“蚶埕”结寮养蚶捕鱼维生,初称“寮仔”,后以此滨临大海而易称为“海寮”,光绪年间曾文溪大水,举庄南迁,稍后再东迁今址建庄。

  据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定居于莆田县刺桐巷的方姓后代,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有的信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并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形成海外方姓的一支,其中一支在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台琼州。翁氏六桂,自宋迄今,约历千年,其子孙蕃衍瓜瓞绵廷,最初多在闽粤两省,其后历经元、清两朝异族统治,闽粤有志之士多迁海外,蕃衍生息,落地生根。侨居异乡六姓子孙,为追维祖泽笃志孝友,便相继联络起来,分别设堂为会,名曰“六桂宗亲会”。现已成为世界性宗亲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美国(洛杉机)、印度尼西亚(棉兰)等都有六桂堂所分之姓,召开了多次世界六桂恳亲大会。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恭 州:亦称巴郡、楚州、渝州,即重庆。距今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南朝陈太建十三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重庆地区有渝江(长江支流从江津到巫山的五百七十二公里重庆段,包括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涪江等各支流沿线),遂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恭州堂:以望立堂,即重庆堂、巴郡堂、楚州堂、渝州堂。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轩叫“正学堂”,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诒谋堂: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先锋村路嘴组方祠坨埂方氏,现分布美国等海外国家,台湾、江苏、湖北均有坨埂方氏后裔。始祖法斌公,字枚臣,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己巳二月二十七日未时,配潜邑郡庠生李元勋公女生于洪武二十八年甲戌九月十六寅时。生子四:道圆、道寿、道清、道澄。公享年六十八卒于天顺元年丙子十二月十五日巳时,妣享寿七十三终于成化三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子时。公妣合葬怀邑渌水谷家桥有碑,二〇〇八年冬至始祖迁葬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村胡屋山,墓葬坐北朝南,北依山,南有洪冲水库,风水宝地。1907年修五谱,2007年应台湾方文玉寻根问祖到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方祠所在地并出资修六谱但不全,应江苏省无锡方向明要求并出资20万元(自己16万元,其四兄弟姐妹各出1万元)七修,2016年5月8日七修谱上午9点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先锋村路嘴组方崇谱家举行宗谱发放仪式。

  方姓其他堂号还有有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等。

  字辈

  坨埂方氏派字:一世—法(法斌公,子四:道圆、道寿、道清、道澄);二世—道(道圆,子三:月山、月明、月亮);三世—月、常(月山,子一:瑾);四世单号-(瑾,子十:仁爵、仁绶、仁礼、仁安、仁荣、仁恩、仁朋、仁科、仁声、仁选);五世—仁、得(仁礼,子四:楼、祝、棣、梓);六世单号-楼、祝、棣、梓(楼,子五:嘉贞、嘉裕、嘉禅、嘉祜、嘉乇tuo【金字旁】);七世—嘉(嘉裕,葬李家嘴路宅前。子三:浙、湣、浚);八世单号-浙、湣、浚(浙,葬花山。子六:应甲、应元、应考、应聘、应试、应第);九世—应、启(应聘,子三:士宏、士毅、士睿);十世—士、端士、以(士睿,子四:之炡、之烁、之煠、之烟);十一世—(之烟,承继二兄之烁三子显珞为嗣);十二世—(显珞,子五:奕愧【金字旁】、奕鋾、奕录、奕琢、奕镕);十三世(奕镕,子六:永茂、永岱、永林、永佩、永年、永安),方嘴共此十三世祖;十四世—(永岱,子八:传福、传禄、传寿、传双、传全、传财、传喜、传道);十五世—(传财,承继传全四子盛朋为嗣);十六世—(盛朋,子五女二:在华、在义、在明、在朋、在年、长女适吴,次适萧);十七世—(方在年,子二女一:章根、章才、方桂琴);自方章根开始十八世也。十六世起,派字才拟成有序的五言诗。坨埂第十四世—第五十五世及对应统谱世系第五十一世—一百九十世派字:永(炎)传(农)盛(传)在(孝)崇(胤)文(天)世(震)隆(建)兴(奇)积(功)善(宁)家(辅)诗(元)书(黄)承(政)福(首)荫(开)礼(崇)义(让)著(风)才(中)华(州)俊(山)英(竞)怀(秀)大(江)志(左)立(叶)业(争)建(荣)功(远)勋(圣)强(明)本(先)开(友)流(前)远(贤)孝(回)亲(舜)报(朋)国恩。【注:括号内派字是方氏统谱,括号外派字是坨埂方氏派字,“盛在崇文世,隆兴积善家,诗书承福荫”是坨埂方氏1907年五修宗谱派字】

  重庆东北方氏字辈:“正有应玉三、同福绍吉祥、裕德宗漠远、存仁世泽长、大猷能辅国、逊学自成章、郭本延天庆继承兆永昌”。

  四川资阳方氏字辈:“庭朝应志仕文如之从明正是同书于万中和泰起永耳汝洪心耀前入".

  安徽太湖方氏字辈:“一德向传明献点英才记昔”。

  安徽天长方氏字辈:“高伦序定绍法敦行”。

  安徽阜阳方氏字辈:“伸子建学万”。

  安徽舒城方氏字辈:“良存仁茂德家道远昌”。

  安徽寿县方氏字辈:“德茂登家庆贤良玉国华”。

  安徽合肥方氏字辈:“观美善怀开宗明义孝友传家贤能继世”。

  安徽淝南方氏字辈:“大宗延世则群秀正家申中孝成先德”。

  安徽桐城方氏字辈:“世德延长曾元”。

  安徽枞阳方氏、许氏字辈:“敬承宗系培植本支实修名立勋铭钟彜”。

  安徽方氏一支字辈:“永世承宗业万年振家声贤良光大宇慈孝庆文明”。

  江西九江方氏字辈:“中和恒守乐利昌平”。

  河南唐河方氏字辈:“宝文德昌万世咸大恒守先志信义昭明”。

  河南罗山方氏字辈:“诚正思平志 祖基汝兆开...”。

  湖南邵阳方氏字辈:“怡泽远绵延”。

  湖南岳阳方氏字辈:“德永言仙星□□□云红”。

  广西横县方氏字辈:“□□□贵发云学玄”。

  湖南临湘方氏字辈:“运永传家敦孝友世尚殷贤宗功振烈云望归先”。

  湖北汉川方氏字辈:“实武昭世名嗣承先宏扬基业”。

  方氏一支字辈:“定体在业盛德文武全才”。

  方氏一支字辈:“成哲匡甫宗”。

  方氏一支字辈:“延良天文一士国必大邦祖上有宏德永世作隆昌”。

  方氏一支字辈:“荣华章显达富贵德仙”。

  方氏蚌埠字辈:“德乃福之本祖传和为孝”。

  江西于都方氏字辈:“奕祀萃名贤”。

  江苏明觉方氏字辈:“肇大光明德,遵守传家宝”。

  湖北通山方氏字辈:“志福赵世祥,家声红羽塔”。

  方氏安徽芜湖无为字辈:甲吕同太 千益咸恒 春凤有记 开国元成

  湖北黄冈方氏字辈:“至鉴承材耀,坦锡泽懋熙”

  湖北孝感方式字辈:“明德宏良正,文学法国生”

  湖北黄陂方安方氏字辈:“永乐山河定,端福兆泰祥”

  湖北咸宁方氏字辈:“学正启文光,传嘉承孝友”

  湖北恩施方氏字辈:“志起云先德,登培学尔思”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河南世泽;

  无双家声。

  ——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方阁,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业太学。每试,迭为魁首。人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一山衍派;

  六桂联芳。

  ——上联典指传说中的方氏起源。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帝榆罔的长子方雷氏,因协助黄帝伐蚩万有功,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省嵩山一带),成为方氏的始祖。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固始人方廷范的六个儿子仁岳、仁载、仁瑞、仁逸、仁逊、仁远相继都中了进士,时人称“六桂联芳”,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巨山名翰;

  正学孤忠。

  ——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祁门人方岳,字巨山,号秋崖,绍定年间进士,历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赵葵的参议官、知南康军、袁州知州。才锋凌厉,诗文不拘于古律,时有妙语如天成,尤其工于骈体,著有《秋崖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浙江省宁海人方孝孺,字希直,宋濂弟子,洪武年间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傅,命书屋为“正学”,人称正学先生。明惠帝时任领侍讲学士、《太祖实录》总裁。燕王(成祖)兵入京城南京,他不肯为成祖起草登极诏书,不屈被害,灭十族(九族加其学生),株连被杀八百余人。著有《逊志斋集》。

  源同一脉;

  衍以三宗。

  ——全联典指方氏的受姓始祖雷公开揖让之风,促进了华夏的统一,其品德为后人树立了楷模,故不少方氏谱牒的页眉上印有“河南郡”、“崇让堂”的标记,让世世代代牢记吾族的地望和受姓始祖的崇让风范。其后又派生为同氏两姓,一支单姓方,一支单姓雷。至宋朝时期在主姓中(广东一支)又分出邝姓,所以哪里有雷、方、邝,哪里就有“溯源堂”,溯源堂遍及海内外各地,故三姓均有此联的相传。现有以广东省台山溯源堂为依拓出版的三姓喉舌——《溯源月刊》(国家统一期刊号)就有近八十年的历史,发行于海内外,这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雷、方、邝三姓文明历史的延伸。然而,这一切皆溯源于河南。

  富文标榜;

  元老壮犹。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莆田人方渐,重和年间进士,官梅州知州,清正廉洁。积书数千卷,都亲手纂定,专置一阁藏书,标榜为“富文”。子孙个传为“富文方氏”。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方叔,曾率兵三千辆进攻楚国得胜,又伐玁狁有功。《诗经·小雅·采芑》有句:“方叔元老,克壮其猷。”“壮犹”,谓宏大的谋划或功绩。

  循良化鲁;

  显允兴周。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济宁知府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在济宁(属山东)视事三年,以德化为治,户口倍增。有《汗漫集》。下联典指周朝元老大臣方叔。是兴周的功臣。

  五言通用联

  大道母群物;

  达人腹众才。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博士方孝儒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瀛奎律髓韵万里;

  凤岭点将红百花。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文学家方万里的事典。下联典指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之妹方百花的事典。

  身后诗名传宇宙;

  骂贼正气壮山河。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方干,字雄飞,新定人。因缺唇,故有司不与科名,遂隐会稽镜湖,终身不出。死后迫赐及第,私谥为玄英先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博士方孝儒(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宁海人(今浙江)。明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学士,后改文学博士。政事多咨询之。修《太祖实录》,命为总裁。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入南京,将即帝位,召他草即位诏书。他以丧服哭彻殿陛。成祖降榻劳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非先生草不可!”孝儒掷笔于地曰:“死即耳,诏不可草!”遂被磔于市。并诛其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有《逊志斋集》等。福王时追谥文正。

  四子超乎三家上;

  十族愿与一人荣。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人,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曾与陈曾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入清后,他出家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句,潜研群籍,考核精审,所著《通雅》一书,超手杨慎、陈耀文、焦竑三家之上。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博士方孝儒。

  桃水生香绵世泽;

  凤山毓秀振宗风。

  ——此联为浙江省象山县溪上方村方氏宗祠联:上联“桃水”指当地的桃花溪,“凤山”即飞凤山,在溪上方村东,上有方孝孺祖墓。据考证,明永乐皇帝死后,方孝孺一案得到平反昭雪。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宁海知县戴显就在故里桃花溪畔建“方正学故里祠”,每年春秋二祭。知县跋山涉水前来祭拜,甚感不便,后迁此祠至县城跃龙山,于是海隅的孤祠也就荒芜倒坍了。

  敢掷一笔追文正;

  何患十族聚精英。

  ——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文学博士方孝儒。

  明世孤忠绵世泽;

  周家元老衍家声。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方孝孺。下出典指周朝方叔。

  无事且从闲处乐;

  有书时向静中观。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方薰(公元1736~1799年)撰书联。方薰,字兰士,浙江石门人。与画家奚冈齐名,称“方奚”。有《山静居论画》二卷行世。

  岁月自消寒暑内;

  荣枯尽在是非中。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方干《感时三首》(之三)诗句联。

  云龙搏浪飞三级;

  天马行空载五华。

  ——此联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公元1900~1935年)自题联。方志敏,江西弋阳人。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

  八言以上通用联

  教子成名,凝香留稿;

  览诗择婿,怀蓼知音。

  ——上联典指清朝方用济的母亲柴氏,名静仪,善写诗,著有《凝香诗抄》。方用济承母教,也有诗名,著有《方舟集》。下联典指清朝人方芷斋,字怀蓼,湖北巡抚汪新的继室,工诗文,有鉴别人的眼光。父亲为她择婿时,曾拿汪、吴二人的诗给她看,她断定二人必然显贵,只是吴不长寿,汪大器晚成,便嫁给了汪新。后来果被她言中,她也被封为夫人。

  克壮其猷,功勋赫赫;

  不草禅诏,忠烈昭昭。

  ——上联典指周代方叔伐猃狁事。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博士方孝儒。

  谁是万人,头上还应加一点;

  我非孤女,身边也有伴终生。

  ——此联为析“方氏”二字联,上联拆“方”字,下联拆“姓”字。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此联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公元1900~1935年)自题联。

  好山势岂无一点灵,看虎尾盘云、龟文篆月,形形色色,依然祖庙丹青,登眺问将来,大地精英何日吐;

  贤子孙还待几时出,缅江南书种、周季元勋,炳炳烺烺,都是吾家衣钵,流风今未艾,前人事业总期承。

  ——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五甲岭方氏宗祠联。

  上联“虎、龟”指当地山名;下联“江南树种”,指清初桐城派首领方苞;“周季元勋”,指周宣王时大臣方叔。“炳炳烺烺”,谓光明显赫的样子。


  【祠堂古迹】

  云霄祖祠家庙云阳方姓开基祖祠,位于阳霞村中央社,始建于明初。祀奉开漳方氏太始祖方子重(伯虞公),开云始祖方国礼(佛养公)及其后至第六世的列祖考妣神牌,龛台上悬匾“孝思堂”为堂号。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云阳方氏第八世方廉,举明经,业儒为教授,又始修《云阳方氏族谱》,扩建云阳“方氏家庙”。历代重修。为前后分别建成单檐悬山式、歇山式木石结构,三进二院;以及左厢的一座“云霞书院”,此次后园增筑碑廊一列暨重檐六角凉亭一座;旷埕前立麒麟照壁,照壁外辟“凝灵聚秀”月池,总占地面积约2400多平方米,修建时严格依照文物“修旧如旧”原则,门前有石质旗杆台共6座,。云阳方姓开基祖祠凝聚着闽南木、石、瓷雕、彩绘等多种的精美工艺,总耗资人民币200多万元,其中台湾宗亲捐资共80余万元人民币。

  云霄全县方氏聚居地又相继建造了祠堂30多座。如:火田镇顶方村“光裕堂”、大坑村“孝思堂”;下河乡孙坑村“孝思堂”、上河村“中兴堂”、“孝思堂”;莆美镇向北村“树德堂”、阳霞村桥头“锡嘏堂”(新林系),阳霞村厚港社“赞训堂”、“咸正堂”、“乐寿堂”、“致爱堂”、“绍德堂”,阳霞村西门社“仁爱堂”、村东港口庙南“慈恩室”、西门社“光裕堂”、南门社“昭庆堂”、中央社“迄成堂”、“继志堂”,东门社“追远堂”、“承庙堂”,中柱村“垂裕堂”、“孝义堂”,演武亭村“慈德堂”;宝树村“孝思堂”,溪边埭村“孝德堂”;东厦镇塘尾村“裕德堂”、船场村“种德堂”、顶高溪村“德馨堂”、西埔村“追德堂”、洲渡村“正爱堂”;云陵镇下港“绍依堂”;峛屿镇顶城村“笃轩”;马铺乡峰头村“礼法所在堂”、新林村“辉耀堂”、“宗本堂”;和平乡吉坂村“下厅大祖”、后坪村“方氏宗祠”等等。以上众多云阳方姓宗祠,至今大多数仍保存,有的还进行修葺整理。每年冬至日,是云阳方姓汇聚阳霞开基祖祠“方氏家庙”(俗称大祖)公祭祖先的日子。而分支各系的众多祠堂,则于方姓始祖祠公祭礼毕,才各自分别陆续举行祭祖活动。

  大唐开漳方姓太始祖昭德将军伯虞公祠,又称“昭德将军方子重祠”。位于阳霞村方姓家庙后庑,单檐歇山顶、金柱抬梁木石结构,为方姓家庙原配套建筑。2004年重建时,由清代赴台湾嘉义定居的方蔼后裔、台湾“长荣集团总公司”董事、云阳第二十世方宽铭独自捐资48万元人民币修复。神龛上仍祀开漳名将、河南衍漳方氏太始祖方子重暨夫人的大型木雕神像。此将军祠大门对联为:“辅王师,出固始,万里戎机安闽粤;传衍派,播漳州,千秋业绩启云阳。”殿堂中的匾额有:“河南世泽”、“源远流长”、“方山世胄”、“惠博一方”等,此将军祠的联、匾,是方子重将军辅佐开漳圣王陈元光创建漳州史事的忠实写照。还有“阳霞观音亭”,是台湾嘉义中埔乡观音庙“神源”之庙,始建于明代中期,现已俱申报为“福建省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县探石方姓祖祠,又称“光裕堂”,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开基祖振荣、振光肇建,1990年重修。对联: “光宅映东南,此地青山排闼,碧海路宗,百世规模称杰构;裕谋贻子孙,他年麟阁鲤庭,诗书习礼,千秋宗孝振家声。”

  华安县方姓“孝思堂”,又称顶祖厝,位于新圩镇华山村下瑶入社口处。敞厅,内埕石梯一付,门前青石雕抱鼓一付。堂前圹埕石旗杆七座。挂有“高义可风”、“高义可尚”“南风可义”、“北风可义”、“南邦巢许”。中厅左梁悬匾:“福建省军务都察院,二京十三省巡案总督”。内厅置石梯,大门前亦置石雕门墩一对,相传是皇帝赏赐。又有一宗祠“善珠堂”,在石龟边(即今村部对面处)。

  龙海文山方姓大宗,又称崇福方氏宗祠,堂号“衎绥堂”,位于崇福下井岭边“蜂窠穴”,后圮。建于宋末,明嘉靖年间(1550-1556年)重建,面东坐金钟,前后二殿,中有天井过廊。祠联曰:“河洛瀚源芳徵肇崇福,文山毓秀衍派播漳潮”。

  河南省禹州市方岗古时称方家岗

  方氏鼻祖方雷氏封地内现有唯一历史悠久的村落,是华夏方氏之根源所在地。方岗地处中原,它北依黄河、西望嵩岳、东望大平原。南北长达数十里,犹如一条巨龙,气势磅礴,待天独厚,藏龙卧虎。

  明朝建文年间(百三十二世)燕王朱棣篡夺帝位(明成祖),命先祖孝儒公(百三十七世)起草诏书,儒不从,掷笔怒骂,被诛十族,其子中愈潜回方家岗居古留村(今方南村),1986年,新加坡、韩国等方氏族人来到方氏祠堂寻根拜祖,后又扩建,现方氏祠堂占地六余亩,内供有方氏鼻祖雷公和方琛公、方国公、方相公、方叔公、方孝儒、方明公等人遗像,内存有贤军方圆、无知名等15根石碑及轩辕黄帝、炎皇二帝活动范围平面图。

河南省禹州市方岗古时称方家岗.jpg

  【典故轶事】

  1:方雷氏和梳子的由来

  轩辕黄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是一位非常有心计的女人。在黄帝第一妻室嫘祖发明养蚕后,她创先发明了骨针。她把丝线穿在骨针尾部,缝起衣裳飞针走线,黄帝宫里大小妇女没有不佩服的。但是,有些事情仍然经常刻在方雷氏心里。她所掌管的黄帝宫二十多位女子,经常蓬头垢面,一遇到重大节日,她总要把这些女子叫来,逐人用她自己手指把每个女子头上蓬发一一捋顺。有时,连五个手指都捋破了。方雷氏为这些事经常发愁。有一年,河里发了一场大洪水,给黄帝发明舟船的狄货,从洪水中捞回比胳膊还粗十九条大带鱼。他非要黄帝第三妻室彤鱼氏给他作熟吃,不料,彤鱼氏有病不能下床,狄货只好去找方雷氏。方雷氏按照彤鱼氏平时作鱼的方法,把石板用柴火烧热,把带鱼放在石板了,上下翻滚,不一会带鱼就烧熟了。狄货一口气吃了三条,鱼刺堆了一地。方雷氏随手拣起一根,折了一节,左看右看,非常美观,不由得用带鱼刺梳刷披在自己肩上的乱发。开始,她是无意,谁知,不大一会,蓬乱的头发,被梳得整整齐齐。连她自己也弄不懂为啥蓬乱的长头发,用鱼刺怎么能捋顺,梳得整齐呢?方雷氏把这些带鱼刺暗暗收藏起来。第二天她就把这些带鱼刺折断成一扎长的短节节,叫来她身边的所有女子,一人发给一节带鱼刺,教她们如何梳头发。一群女子嘻嘻哈哈都动手梳起来。开始,有的女子不会使用,鱼刺扎进头皮,有的用力过大,一下子把带鱼刺折断了。有的女还说,这不如用两手指头理头发,又保险还能抓痒。此事虽然失败了,但方雷氏并没有放弃带鱼刺对她的启发。用什么东西能代替带鱼刺呢?方雷氏苦苦思索,日夜设想。有一天,她遇见黄帝手下专做木工的睡儿,她把带鱼刺拿出来,要求睡儿依照带鱼刺,做一把木质的梳子。睡儿看了看带鱼刺,告诉方雷氏,可以做,就是没有这种工具。不过,先让我试一试。不几天,睡儿用一块木板作成一把带鱼刺式的梳子,拿来叫方雷氏看。方雷氏不看则罢,一看,噗哧一下笑得直不起腰来。睡儿不明白什么意思,方雷氏笑着说,这刺比手指头还粗,简直像个耙地的耙子,这怎么能用来梳头发呢?睡儿也笑了。但他并没叫方雷氏失望。回去后,他叫几个会做木工活的弟兄,一起商量研究,最后终于用竹子给方雷氏作成了一把梳子。方雷氏看后,非常高兴,中华民族妇女使用梳子时代从此就开始了。难怪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坟墓里出土的那把“憎爱分明梳”和带鱼刺非常相似。

  2:方皋相马

  伯乐年老,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一作“堙”)相马。过了三个月来复命。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回答说是“牝而黄”。穆公派人去看,却是“牝而骊”,于是责备伯乐。伯乐说:这正是九方皋会相马的证明,他注意的是马的风骨品性,那些外表他已经不去留心了。见《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训》。后以“牝牡骊黄”等指表面现象,本此。元袁桷《次韵郭岩卿》:“方皋相马遗黄玄,嫫母敢作千金妍。”

  血脉联宗

  方雷邝联宗,血缘联宗,方、雷二姓同出一源,皆以溯源堂为堂号。始祖雷公,字天震,姜姓,乃炎帝神后裔。雷与弟弟助轩辕黄帝涿鹿蚩尤,大定天下。雷不继炎帝位,乃让轩辕氏为天子,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后代称炎黄子孙。黄帝以功封雷为左相,赐方山,其弟实为右相,封于房陵。雷公后裔以封地方为姓,尊雷公为始祖。因此说,炎帝榆罔之长子其后裔以地为姓,分为方,雷二姓。到南宋时,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长子方以平改为邝姓。这就叫“方、雷、邝三姓同源,皆来自方雷”实为一家。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方孝孺是明初大臣,在史上以忠孝耿介著称,故其治家训子也颇有影响。他认为,“论治者常大天下,而小一家;然政行乎,天下者世未尝乏;而教洽乎,家人者自以为难;岂小者固难,大者反易哉!”《宗仪》是方孝孺为其家族所作的诫语和规定,他首先在序中提到:“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修身和齐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德”和“法”并举,正家之道也是如此。《宗仪》除序外,还有尊祖、重谱、睦族、广睦、奉终、务学、谨行、修德、体仁等九篇。《宗仪》收录于《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

  《方氏家训》

  祖宗是根本,祭祀要虔诚。父母有养育之恩,子女当终生孝敬。工作在外,常回家看看;递茶端饭,当喜眉笑眼。兄弟姊妹,要和睦相处;生活事业,宜互相帮衬。夫妻恩爱,方能白头偕老;尊老爱幼,定会家道繁荣。教育子女宜从小着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则受益终生;溺爱后辈乃自断后路,缺乏管束,戏耍无度,则遗害无穷。子女入学,不可耽误;不学无术,大事难成。嫁女毋索重聘,娶媳应重德行。待人以诚,不可生欺诈之心;结友以德,要远离鸡鸣狗盗。君子爱财,应当取之有道;知足常乐,切莫追爱虚荣。做事情,当尽职尽责,终有优厚报酬;待工作,若拈轻怕重,只会一事无成。当官不欺压弱小,有钱不讥笑贫穷。老成持重,谦虚慎言,世人当敬而重之;飞扬跋扈,轻言诳语,亲戚也恶而远之。遵纪守法,则能永享平安;违法乱纪,灾祸将及自身。养生之道,在于劳逸相间;每日晨练,定能心康体健;粗茶淡饭,乃是长寿仙丹;美酒佳肴,常为疾病根源。生活工作,应张弛有度;休闲娱乐,当高雅纯洁。不吸毒,不赌博,为做人原则;勤学习,多动脑,乃兴家之宝。忠孝仁义传家远,礼乐诗书裕后人。家有孝贤福禄长,辈出英才耀门庭。太平盛世谨记己为炎黄后裔,应尽绵薄之力;民族危亡不忘吾乃龙之传人,当负守土之责。朱子曰:“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祖训精炼八字:立德、守法、进取、光宗。


  宿松《方氏家训》

  家训小引

  家必有训,其义著于经,详于传,散见于诸子百家,固明辨析而纯粹精矣。顾或义正而词严,或言婉而意深,贤知有遵循之乐,愚不肖苦无悟人之方,先儒若颜氏、吕氏,司马温公、考亭朱子,各著成言,单为家人说法,意良深哉。今特约举其最关日用而易于通晓者,撰家训七:

  敬祖宗

  敬祖先者,未有不睦宗族也,敬睦宗族者,即所以敬祖先也。故每岁祭祀宜踊跃争先,各展孝思,各省坟墓,随时修筑,方不愧为子孙。我族除衰老稚幼,自五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及出远贸易、应试外,有不登山与祭者,罚除胙肉,不准入席。虽无服疎,族当念属一脉,各尽族谊之情,庶尊卑老幼,相秩以分,相联以恩,上可告无罪于祖宗,下亦可垂法于后世也。

  孝父母

  孝为百行之原,谁非人子,谁无父母,一家之人,有能孝顺父母者,一家化之;一乡之人,有能孝顺父母者,一乡化之。试观兵刑讼狱之际,狂荡暴疾之流,一见孝父母之人,而惶然感泣,戚然伤心,孝之感人至深且切也。自兹以后,凡我族之人,当思身所自出,克尽孝道,则大本不亏,无愧为人子矣。

  敦孝悌

  亲者,身之根本也;兄弟者,身之手足也。根本丧,则枝叶坏矣;手足亏,则腹心痛矣。然则,如之何而可?曰爱、曰敬、曰友、曰恭。

  严内外

  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言有别也。礼曰:内言不出于阃,外言不入于阃,以远嫌也。故居家莫如和而济,和则以严。

  勤耕读

  不耕,则饥;不读,则愚。饥与愚,生人之理息矣。然亦有耕而饥,读而愚者,曷故?曰,惰。惰之,为害大矣哉。反其弊者,莫如勤。

  崇节俭

  俭,美德也。易曰:不节若,则嗟若,夫不节,则嗟,无及咎,无庸矣。族之贫者,其节俭固不待言,即家素饶裕,亦当循分自安,岂曰守财以惜福也。

  择交游

  与善人交,则所言者善言,所行者善行,骎骎乎日进于善,而不自知。与恶人交,则所言者恶言,所行者恶行,骎骎乎日流于恶,而不自知,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此意也。夫吾族中凡敦友谊者,宜亲君子,远小人,慎择而交之。然后,人己两不失也。


  《方氏家训》

  晨起思,暮悔过。勤梳理,莫懒惰。

  生不易,莫蹉跎。行得正,要端坐。

  沐晨风,啖松墨。伴星月,勤功课。

  忌金玉,素衣着。忌珍馐,饮食约。

  多体恤,常思过。少争讼,言勿多。

  表里一,莫看错。择良偶,白首过。

  存善念,除大恶。和顺门,定无祸。

  诚祀祖,书当破。子孙兴,家道乐!


  下方泉《方氏家训》

  一父子

  父子者天性之亲,父严母慈自然之理也。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匕敬备至,而子职修矣。故为子者,不可以不知,所以事亲之道,族内有能执爱敬之道以事亲者,每逢会祭之,其特加优奖。其有不顺而忤者,小则诮让,大则责惩。

  一兄弟

  兄弟者,同气之人。兄友弟恭,经常之道也。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爱其弟,弟敬其兄,一室怡怡和气致祥,自尔炽尔昌而亦不失为礼让之族。否则同室操戈,骨肉戕害,是禽兽也,宜加痛责,以示惩戒。

  一夫妇

  夫妇五伦之始,诗首闗睢,礼谨亲迎,重配偶也。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故阃范必严,闺门宜肃。且为夫者,不得以贱加贵,致绿衣黄里之悲;为妇者,不得以阴抗阳,起牝鸡晨鸣之诮。族党中,有夫妇不相信唱随,甚或风声玷于宗族者,断加斥责,以振纪纲。

  一朋友

  朋友五伦之定,惟以信为本,亦须择而后交。倘不择而滥交友之贻累为患不小,故论朋友之道,必推诚相与,毋挟诈相欺,安乐与同,患难与共。若滥交而不崇信义,下终隙末其祸可胜言哉。凡我族人,当服此训。

  一妯娌

  妯娌者,异姓之所聚,人皆一心亦常情也。况妇道不谙礼义者,多若不能维持调护,必至争长竞短,分门割户,离间手足,遗忧高堂。职此之故,故枕席之训,必须谨严。毋匿私,毋偏听,讥毁不入,大义昭然,斯顽梗亦化,而悍厉可消。凡我宗人,客宜省察。

  一敬长

  天子至尊,尚礼高年。尔等后生,岂宜慢长,尊敬长上。

  圣谕煌煌,敢不凛遵。凡遇长者,礼貌必恭,言语必逊,有问则答,有令则徒。毋得倨傲自尊,语言冲动,逞其才能,藐视长上。如有此类,重加责罚。

  一安分

  贵贱异体,尊卑殊分,各有其职,皆当自尽。故出仕而受禄者,必须恪恭乃职,毋以贪污而辱及先人;居家而肄业者,亦当马专攻苦,毋好事而荒其本业;农工商贾各勤乃事,谨言慎行,国税早输,切勿喜争好讼,发败家业。

  一勤俭

  勤俭者谋生之本计,亦人生立德之善道也。惰则为失身之始,奢则为丧家之阶,是以勤苦则财生,俭约则财节。有以生之,又有以节之,则衣食足而盈饶可期,不亦为善有基乎!故曰:立德之善道,卽为传家之至训也。凡我宗人,不可不知此义。

  一无嗣

       而继兄弟之子,以为子者,则生父名下书曰出继某,继父名下书曰某第几子入继为嗣。如有无嗣,继外甥某姓入继某父名下为嗣,彼此情通,仍笃父子之谊也。

  凡乏嗣而抚养义子者,准其一体刊登外谱,以示区别,尚望我子子孙孙信守,勿渝庻免争执之诮焉。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方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