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渊源

name origin

徐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现今中国大陆徐姓人口约二千零二十多万,排在第十一位。

徐氏图腾

【释义】徐,与余字通用。在甲骨文中,徐、余都是鸟巢状。


徐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 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 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 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 ,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 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 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少昊玄孙伯益,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以嬴姓。《通志》记载:“徐姓,子爵,嬴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至偃王,已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元和姓纂》云:“徐: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后,夏时受封于徐,生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广韵》曰:“徐,姓。自颛顼之后。春秋时,徐偃王行仁义,为楚所灭。其后氏焉。出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五望。”《姓解》则说:“东海徐氏,颛顼之后。伯益佐禹有功,封于徐。至春秋时,徐偃王行仁义,为楚文王所灭,其后氏焉。”《路史》记载:“伯益之后。春秋时徐偃王灭于楚,因氏。”

  历史上的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都是诸国之一。至西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三十二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徐州之名称即由此而来。周穆王特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这一子爵国家一直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公元前512年才被吴国灭掉。亡国后的徐国王室和黎民百姓为纪念故国,便纷纷以国名徐为姓氏。

  源流二

  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初,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之后,把“殷民六族”中的贵族带回成周(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市西,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西周》),分给田地房屋,让其自食其力。“六族”中第一姓即为徐氏。

  源流三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先秦时期

  西周穆王时,徐偃王率领东夷诸国作乱,被周穆王打败,徐偃王弃国出走,数以万计的徐人跟随他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即从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北迁至今江苏徐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徐国陆续分衍出群舒诸小国,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群舒就是群徐。别部离开它们的宗邦,还带着旧日的名字:住在蓼地的就叫舒蓼,也就是徐蓼;住在庸地的就叫作舒庸,也就是徐庸。这一群带舒名的小部落全是从徐方分出来的支部。离开宗邦的时候稍久,所用的字体也许小有不同,由不同的字体记出,群徐就变成了群舒。这些部落也各有君长,但是全奉徐为上国。”与徐偃王北上徐州相反,群舒诸小国从故国分出来后,由今江苏泗洪县和安徽泗县一带南下,在今长江北岸的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定居下来,后来他们又分别被楚国灭掉,形成舒氏、舒子氏、舒蓼氏、舒鲍氏、舒鸠氏等姓氏。

  今淮河北岸的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县是徐人的祖居地。在徐国灭亡之前,徐人以其祖居地为中心,在长江以北不断地南北迁移。大致以淮河为中轴线,向北到达江苏徐州乃至山东曲阜,向南到达安徽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主要分布于淮河中下游流域,局限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

  徐国灭亡后,其遗民分迁多处:

  1.一支徐国遗民向北,再一次迁入山东地区,在那里繁衍发展之后,又逐渐向西迁移,进入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地区。《春秋左传》中所见的徐姓人有昭公23年的邾臣徐钮和僖公17年的齐妃徐赢,邾国和齐国都在今山东地区。战国时期鲁仲连的老师徐劫、孟子的弟子徐辟、东海贫妇徐吾、著名的美男子徐公,都是齐国人,这说明先秦时期今天的山东地区是徐人的主要分布区。而《庄子》一书所载的徐无鬼,是战国时的一个隐士,曾是魏国缗山人。《战国策·燕策》所载的徐子为宋外黄人,善制利刃的徐夫人为赵国人。魏国、宋国在今河南省,赵国在山西、河北省,这正是徐人由东部沿海向西迁移明证。南朝齐王险所撰

  《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东海、高平、东莞、琅玡、濮阳,其中前四个均在山东,最后一个在河南,这与先秦时期徐姓的迁徙不无关系。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章禹的13世孙徐诜,曾做过秦庄襄王的宰相,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末年,徐姓人已西迁到陕西关中地区。以后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与此便有一定的关系。

  2.一支遗民随徐君章禹来到楚国,定居在今江西西部的余干、高安、临江一带,即今天的信江流域,汉代在这里设立了余干县。

  3.徐国故地被吴国吞并后,有一部分徐人留在故土,成了吴国的臣民,有的还做了吴国的显官,如据《左传》所载,吴国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海上袭击齐国。这里的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

  4.一支遗民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隋代在这里设立了滁县。

  5.一支遗民向南迁徙,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代在这里设立了余杭县(今浙江杭州)。这一支徐人到了唐代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浙江于潜县大姓徐氏。

  6.一支遗民继续南迁,一直到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she)族,也称畲民、畲客或佘民。徐和畲古音相近。另据《路史》记载,钟离氏是徐人的支族,后代称钟氏,畲族中有不少钟姓,大概就是徐族支族钟离氏的后裔。

  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徐姓人虽然也向西迁居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其主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秦汉时期,徐姓人正是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并不断向四方播迁的。

  徐吴灭亡之后,徐子章禹的13世孙徐诜西迁至关中,当了秦庄襄王的宰相。秦始皇时的徐福也正是从徐姓的祖居地鲁南、苏北沿海一带东渡日本,远播海外的。

  秦汉时期的徐姓名人尤以今山东地区最为众多,如秦朝为秦始皇东渡日本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西汉的祝兹侯徐历、东莞侯徐费、涿郡太守徐明、礼官大夫徐生、精通徐氏之学的徐良,还有徐房、徐勃、徐伯、徐宣,东汉的徐业、徐岳等都是山东人,这为徐姓后世众多的山东郡望,诸如东莞、琅玡、高平、瑕邱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东汉的徐防为安徽濉溪人,徐璜为江苏睢宁人,徐谬为江苏扬州人,徐栩为浙江嘉兴人,徐稚为江西南昌人。另据《东海堂徐氏族谱》所载,东汉桓帝时,第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府(今南昌市);第二世祖徐洎(ji),迁居浙江衢州龙游县;第三世祖徐永居浙江绍兴,徐盛居江西南昌,徐奇居苏州新阳县,徐洪居浙江信安,徐樊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这些分布于江浙一带的徐姓人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后的东海、长城、于潜等郡望。

  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徐姓人从东部沿海西迁至关中地区,如秦人徐诜,西汉虢(今陕西宝鸡)人徐敖、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徐干等。因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关中,一部分徐姓人为了做官西迁关中。另外,秦汉两代都曾大迁关东的豪右到长安周围,如东汉琅玡(今山东胶南)人徐业成了扶风(今陕西凤翔)大儒,正是这种迁移的明证。由于后世徐姓人不断向关中迁移,于是形成了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此外,这一时期徐姓人还有播迁于今天津、甘肃、广西、福建者。

  这一时期,徐姓人向外播迁的主要原因是纷繁不息的战乱。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交争,西晋末年,历时十六年的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又发生了由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5今少数民族贵族趁机起兵,夺取政权,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并不断南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迫使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这次迁徙持续时间长,迁徙规模大,范围广,形成了三大支流:

  一部分居于今的陕西、甘肃、山西的人民,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他们辗转迁徙,沿汉水流域顺流而下,渡过长江到达洞庭湖地区,最远的沿湘水逆流而上,到达桂林,沿西江移入广东的中部或西部门

  一部分居于今河南、河北的人民,被称为“司豫流人”,他们沿汝水而下长江,渡过长江后,迁于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或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安徽、江苏的中部,或沿赣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带。

  一部分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的人民,被称为“青徐流人”,他们也辗转迁徙,沿淮水而下,越过长江后分布于太湖地区,更远的则到达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东晋以至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上层人物多出于这一支移民。

  徐姓人也加入了这三支迁移大军之中,尤以第三支所谓“青徐流人”中的徐姓人为最多。如三国魏东莞(今山东诸城县)人徐奕、广宁海西(今河北涿郡)人徐宣都

  曾避难江东,三国吴徐盛原为琅玡人,后避居吴地,成了吴国的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县)人徐澄之与同乡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成为当地望族;梁朝的徐文盛本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和父亲徐庆率领宗族一千多人渡江南下,做了梁朝的高官;北魏徐謇本是东莞人,后来南迁并定居丹阳(今江苏南京)。

  这些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士族和人民,大多相聚而居,并保持着原来的籍贯,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之矛盾,以巩固其政权。东晋初期,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侨立琅玡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仍集中在黄河流域,历次战乱也因此多发生在这一地区,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多又是未被开发的荒芜之地,这便成为徐姓南迁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时期的徐姓南迁可分为三次,第一次发生在隋末唐初,在隋末政权更替过程中,各种势力交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而被迫南迁,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徐姓人。特别是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敢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繁、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前往增援。后在陈政之子陈元光的领导下平定了叛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六十四姓、七千余人,他们全落籍于福建,这六十四姓中便有徐姓。

  徐姓人的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攻下了洛阳、长安,并派其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十三郡。“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饱受战乱蹂躏,死于战乱和大批南迁的众人使中原人口锐减。中原不少徐姓人也在这些动乱中被迫迁居南方。

  徐姓人的第三次南迁发生在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他们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郡。王霸二年(879年)进入岭南,攻克了广州,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然后起义军又北伐,经过湖南\湖北向北攻克洛阳后,接着西取长安。黄巢起义历时十多年,转战南北,不少徐姓人跟随起义大军来到南方,一部分便在当地落籍。

  宋至近现代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占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次迁徙,规模庞大,一批徐姓人也随之由江北迁居江南。在宋、元、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徐姓人又从江浙一带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记载,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县迁至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代时迁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代又移居到长乐,后又分迁至程乡、东石、义化等地。

  另据《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南宋末年从江西宁都迁至广东五华县。《和平徐族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元初从江西吉水出发,随南宋皇帝由福建入广东,迁居和平县。《蓝田徐氏族谱》记载,蓝田徐氏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揭阳蓝田。

  徐姓人入台始于明末。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徐孚远于明末永历十八年(1665年)最早迁居台湾,次年徐远入垦台湾大糠榔西堡糠榔庄。永历二十八年(1675年),一位叫徐阿华的福建渔民因出海捕鱼时遭风暴而漂流到台湾,后来回乡邀本族6人迁居台湾旗后(今高雄市),并在台湾建妈祖宫,成为徐姓人入垦台湾的开基先人。此后,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雍正年间,有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和同安人徐里树等,分别入垦台湾新竹的红毛港、员山顶、茄董坑等地。乾隆年间,又有徐树芳入垦新竹关西镇,徐熙拱开垦今桃园大溪墩,陆丰人徐翼鹏等率领客家移民分垦新竹南势、四脚亭等地。入垦台湾的徐姓人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初多在新竹一带落户,以后逐渐南迁。现今台湾的徐姓人几乎一半以上聚居在新竹、苗栗两个地方。他们在台湾繁衍发展,成为现在台湾第22大姓。

  分布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 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现今徐姓人口约2020多万,排在第1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1.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徐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迁播海内外】

  徐姓人大约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开始远播海外,海外徐姓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美国等地,生活在海外的徐姓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勇敢和勤劳在各地开拓进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以宗亲会的形式保持着联系,定期召开宗亲大会,以维护宗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迁入香港

  香港先秦时属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平定南越,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香港地区属南海郡下四县之一的番禺管辖,东晋之后归宝安县,唐代之后为东莞县治下,明朝神宗万历元年 (1573)从东莞划出,另立新安县,香港地区归新安县管辖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有文字可考的内地向香港移民,大约是在东晋时期。此后,较大规模的移民是在宋代。徐姓移人较晚,直到明朝末年,方才有徐姓移人。早期移人的徐姓之人原籍为江西南昌,经广州、新安(今宝安)、深圳进入香港地区。主要居住在大屿山的石壁、梅窝,新界的攸田村等处。

  清朝初年,为了切断东南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张煌言等反清队伍的联系,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严厉的“禁海令”和“迁界令”,不仅不准沿海居民出海捕鱼与贸易,还必须内迁50里,香港地区基本属于迁界范围,村庄田宅,悉被焚弃。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清政府平定台湾之后,方才宣布废止“迁界令”。第二年,朝廷下诏鼓励农民人迁垦殖,迁入者大多为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民,部分原住民和前代居民也相继迁回故土,重建家园。随着人口增加,也有分迁邻近地区,开村立业。徐姓之人仍然迁入较晚,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方才有人迁人,迁入路线与明末相同,仍然在大屿山梅窝居住。

  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战以后,香港发展很快,目前已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大陆历代移民的辛勤努力,当然也包括徐姓移民的功劳。在香港的徐姓成功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推香港立法院主席范徐丽泰,其他著名的有香港三水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的徐侠飞、佛山市港澳委员徐克海、企业家徐影三等。

  迁入台湾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最新研究证明,即使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同胞,也与大陆沿海居民有着同源关系。也就是说,高山族同胞是上海地区古代百越族的后裔,这个结论是通过现代 DNA技术获得的。高山族之外的台湾早期移民,大多是从大陆的陕西、广东、福建去的,尤以福建居多。有人对福建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民台湾最早的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明末清初,大陆居民迁移、开垦台湾共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末天启年间,泉州、漳州一带贫民迁居台湾达3000多人,崇祯年间又有数万人,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移民。第二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跟随郑成功而去的。第三次是清初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郑氏政权,开放海禁,自此之后,移民人数多达数十万。

  徐姓入台较晚,最早是在南明期间,主要是从福建、广东两地迁人,而福建、广东两地徐姓,又大多是由江西迁来。

  有关徐姓入台,有多种说法。

  据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氏族》介绍;徐氏入台,多迁自福建、广东两省。入台后最初多在新竹一带,然后逐渐南迁。如今台湾的徐姓人士则以新竹、苗栗两地较多。徐姓最早入台的记载,是南明永历二十八年(1674),福建渔人徐阿华出海捕鱼,遭遇风暴,漂流到高雄的旗后—,后回乡又邀同乡6人迁居该地,并建成妈祖宫。清朝初年,泉州人徐公演入垦台北县的汐止镇,雍正年间,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徐里树等分别入垦新竹县的红毛港、员山顶、茄冬坑等地,乾隆年间,徐树方入垦新竹县的关西镇,徐熙拱入垦桃园县的大溪(土乾),广东陆丰人徐翼鹏等率客家籍移民分别入垦新竹县的南势、四脚亭等地。

  另据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介绍,徐姓为目前台湾第 20大姓,大约有人口2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桃园县、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新竹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区为台北县的新庄、板桥、台北市的松山区、大安区、苗栗县的苗栗镇。徐姓最早入台时间是南明永历十九年(1665),福建诏安人徐远入垦嘉义县的朴子。徐氏在台湾的家族堂号有东海、东莞、高平、琅砑、濮阳,均有郡望堂号,其中东海为发祥之郡堂号,东莞、高平、琅砑、濮阳为望出之郡堂号。然而,据《台湾通史》介绍,徐姓最早入台的当推徐孚远。徐孚远,字间公,号复斋,松江华亭人,万历年间首辅徐阶曾孙,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举人。曾与同乡夏允彝、陈子龙组织几社,以道义文章闻名于时。李白成起义波及江浙一带时,徐孚远与陈子龙等组织民军,保境安民,清军人关后,又加入抗清队伍,后归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徐孚远也随军前往,受到郑氏礼遇甚厚。最后在台湾去世。在台曾生一子,清朝收复台湾后,孚远子徐永贞扶梓送回老家松江,未及下葬,子安死。也有一种说法是徐孚远未去台湾,永历十七年(1663),清军攻破恩平,孚远逃人饶平山中,后藏匿于广东提督吴六奇府中直至去世。

  有清一代入台的徐姓先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两省,依据有关家谱资料,可以大致归纳出,来自福建的主要为漳州府、泉州府、汀州府等处。漳州主要来源于诏安、南靖两县。除徐远之外,雍正年间,诏安人徐永资、徐天生入垦台北的板桥。乾隆初年,南靖人徐充入垦台中的雾峰,徐温和、徐光杰入垦今桃园市,徐管生入垦桃园的芦竹。乾隆末年,徐本端入垦新竹的关西,徐挝入垦今桃园市,徐云、徐文(髻-吉+参)入垦桃园的芦竹,徐日兴入垦桃园的龟山,徐团贵入垦桃园的八德。道光年间,徐再科、徐文端入垦今桃园市,徐阿吉入垦桃园的大园。同治年间,泉州府安溪县徐心匏入垦今台北的大安区。咸丰年间,汀州府永定县徐腾云入垦台中的石冈。

  广东入台的徐姓主要来源于嘉应州(今梅州地区),其中尤以镇平(今蕉岭)的徐云崖派徐姓居多。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世系记载,东汉桓帝时,一世祖徐樨居江西南昌府,二世祖泊迁浙江龙游,三世时则分迁浙江绍兴、江西南昌等地。三国时,八世祖徐陵居东海,宋末传至徐一郎,由江西石域迁福建上杭,徐二郎,迁福建连城。元代时,这个家族全面迁移广东,如徐福禄、徐寿春迁居丰顺,徐应福、徐应禄移居海丰,徐友旺等徙居梅县,徐胜堡迁徙陆丰,徐景山迁居博罗,其子徐云崖又迁至镇平(蕉岭)开基,形成云崖派。朋代时,又有族人陆续移居长乐 (五华县)、程乡(梅县)等地。云崖派入台大约是从雍正年间开始,共有徐常澄入垦云林县,徐常奉、徐玉汉入垦台中的神冈,徐云汉后裔又移垦台中的东势,徐华墼入垦苗栗的通霄,后裔移垦苗栗镇。乾隆年间,初期有徐玉思入垦东势。中期有徐立洪入垦屏东,徐坤尚、徐玉琳、徐泰俊入垦台中的丰原,徐远俊入垦东势,徐华遗、徐日湖入垦苗栗的三义,徐月步及后裔入垦苗栗的卓兰,徐俊彩入垦苗栗的头份,徐登珊入垦苗栗的公馆,徐华清入垦通霄,徐连辉、徐相庚入垦桃园的龙谭,徐寿华入垦桃园的中坜,徐廷熙、徐熙建随母先入垦台北的大安,后移垦八德。后期有徐必义及后裔入垦南投的水里,徐九兴入垦通霄,徐豪敏、徐上纶、徐德进、徐来坤等入垦苗栗镇,徐勤鹏入垦三义,徐国兴入垦苗栗的西湖,徐德顺、徐德来入垦苗栗的头份。嘉庆年间,徐白四入垦二林,徐赵福、徐元赓、徐元庚入垦东势,徐舍升入垦苗栗的头屋,徐万凤入垦苗栗的头份,徐振星入垦新竹的竹东,徐秀华入垦南投的埔里,徐勤禄入垦台中的丰原,徐大廷入垦今新竹市,徐麟书入垦桃园的中坜。咸丰年间,徐清泉入垦苗栗的公馆。从雍正至咸丰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家族前仆后继,向台湾移民了那么多人,并且分布的区域也很广泛。

  源于蕉岭但又不是云崖派的徐姓移民有康熙中的徐俊良入垦屏东的麟洛,雍正年间的徐昌贤先入垦新竹,后移垦关西,乾隆初年徐士扶入垦东势,乾隆末年徐斌德入垦神冈,徐开秀入垦东势,徐应祥入垦苗栗的铜锣,徐拔云入垦桃园的大溪,嘉庆年间,徐明桂入垦台南,后裔移垦三义,徐承栋入垦新竹的关西,徐生德入垦桃园的中坜。除此之外,同属嘉应州的长乐(今五华县)的徐新茂道光年间入垦龙潭。

  嘉应州之外,乾隆年间,来自潮州府大埔县的徐协光入垦苗栗的铜锣,来自惠州府陆丰县的徐立鹏,徐理树、徐锦荣雍正年间入垦新竹的新丰,徐玉生入垦新竹的新埔。乾隆中叶,徐国祥入垦新竹,徐殿才、徐德辉、徐宗取入垦桃园的新屋,徐子坚入垦桃园的杨梅,徐宗葵、徐中萃入垦桃园的观音。乾隆中叶,海丰县的徐子亮入垦通霄。

  移居海外

  日本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以徐姓为首领的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当推秦朝初年方士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东渡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旅程

  徐福东渡的历史,由于时代久远,中外古籍中史实与传闻轶事混杂不清,若隐若明,因而,有关徐福东渡问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看法。如有的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求神寻仙,荒诞不经,不足为论;也有的认为,徐福到达日本,并且成为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还有的则认为徐福东渡,可能远达美洲……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近十几年来,由于家谱资料、田野考察资料和其他一些新资料的不断被发现与使用,以及研究与讨论的深入,徐福东渡最终到达日本,并对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本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同,成为一种主流观点。

  徐福,也被写作徐市(市即芾字,与黻同),字君房,《神仙传》上有传,战国后期齐国著名方士。许多徐姓家谱认为他是徐偃王29世孙,本名议,字君房,南朝王僧孺所编的《百家谱》中亦有“议,字彦福,一名市,秦始皇使往蓬莱,居东海”的记载,有的徐姓家谱还认为他是徐无鬼的徒弟。据前人考证,大约生于齐王建十年(前255年)秦朝统一后,于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年)上书秦始皇,得到允许后,率众开始为秦始皇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时年36岁。

  最早记载徐福东渡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们匕史》、《括地志》、《义楚六帖》、《太平广记》以及后世的一些方志、家谱中也都有相应记载,8世纪之后,日本的一些史书也开始有类似记载。在这些史料中,尤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早和最为权威。《史记》中有关徐福的记载共出现五次,《封禅书》一次,没有提名,讲到此事,《秦始皇本纪》提到3次,一次为二十八年(前 219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徐福的这个上书,正好迎合了秦始皇好大喜功、开疆拓土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得到支持也就能够得到理解。

  这次出海大概是没有什么结果,在三十五年条中,又被提及。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由于同是方士的侯生、卢生为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不成,害怕受到惩罚而逃亡,致使儒生们不满和讥讽,秦始皇盛怒之下,发动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坑儒”事件。在这件事中,徐市也受到警告,“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以闻。”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自秦始皇二十八年至此时,徐福大概不止一次带队出海寻求仙药,但终无所得。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他的最后一次出巡,在会稽祭过大禹之后,北上来到琅砑,徐福大约知道如果不给皇帝一个交待,不考虑后路的话,还不知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就编造了一个故事,“方士徐市等人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人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秦始皇听

  信了徐福的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这点上,我们看出了徐福的政治谋略。因此,有人称徐福不仅是秦朝著名的方士和医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组织者和探险家。当时的秦朝,苛政猛如虎,逃避苛政者不乏其人,徐福则抓住秦始皇梦寐以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机会,自愿上书效劳,并依靠秦始皇提供的条件,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九年之内,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发现缺乏武装,对开拓新基地不利。于是,就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巧妙进言,进一步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拨给他众多人员、武装和各类物资,为他名正言顺地实施下一轮东渡计划创造了条件。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淮南王刘安传中提及伍被谏淮南王时说到,“昔秦绝圣人之道,……又使徐福人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就这样,徐福率领童男女三千人和百工而行,抵达“平原广泽”,就再也不回来了。可这“平原广泽”到底是哪儿,《史记》没有明确说明。《汉书·郊祀志》、《汉书·伍被传》的记载与《史记》同。其后,《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括地志》等的记载是直洲,可直洲在哪里,则语焉不详。《隋书·倭国传》、《北史·东夷传》亦有类似记载,只是地名有异。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也都有诗提及此事。直到五代后周时期,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卷二十一《城廓·日本》中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日本。“日本国亦名倭,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烧。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之所以能够这么明确地得出这个结论,大约是来源于他的好友,日本来华高僧宽辅的口述传闻。这说明,在当时的日本,徐福的传闻和徐福信仰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真正促使中、日两国都普遍认可并长期传播这个传说的可能还是宋代的欧阳修,他曾创作过一首《日本刀歌》。

  全文为: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卯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蛊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现存最早明确记载徐福东渡至日本的日本文献是宝町时代延元四年(1339)北(自田)亲房编撰的《神皇正统记》,其后,各类相关著作,包括地方文献、辞书中也都有了类似记载。在日本,更多的是有关徐福的遗迹和传说。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和歌山县和佐贺县,如和歌山县新宫市车站附近有徐福墓,墓碑为天保五年 (1834)立,碑上“秦徐福之墓”五字相传由朝鲜人李梅溪所书,碑文由幕府时代著名汉学家仁井田好古撰写。徐福墓附近有“七冢之碑”,为纪念随从徐福渡日的秦人而建。1915年,新宫市成立了“徐福保存会”,1931年成立了“徐福事迹显彰会”,每年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955年,又成立了“徐福会”,每年举办“徐福墓前祭”,成为此地一个很著名的节日。

  在日本佐贺县佐贺市以北8公里处,有二座金立山,山亡金立神社供奉有谷物神、水神和徐福三尊神像,以徐福为主祭神,神社还保存一幅绢本淡彩的“徐福渡海缘起图”,是佐贺市的重点文物。这里相传是徐福登岸处,当年当地居民喜庆相迎,徐福为答谢此情,将酒杯投入水中,地名因之而称“浮杯”。徐福等继续向金立山进发,因一段道路异常泥泞,于是,就将带来的布铺在地上,到达金立山正好用布“千反” (日本计量单位一反布长2.8丈,宽9寸),此地至今仍称“千反”。徐福晚年隐居金立山,自号“北山之翁”,一日,梦见泉水涌出,清澈见底,第二天,果真挖出一处温泉,该泉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和烧伤有特效,因而,就被称作“鹤灵之泉”,现在是日本著名旅游胜地。附近还有一处地方,居民有不吃干虾和盐虾的习俗,故老相传,徐福一行人长期海上生活,很厌恶海腥味,亡岸后,尽量不吃干虾和盐虾,因曾在此住过,这里的人们很尊崇徐福,不做徐福不愿做的事,也就形成了这个习俗。在佐贺县与福冈县交界的小镇诸富町,亦立有一块“徐福登陆地”的石碑,附近还有“徐福洗手之井”。除此之外,在和歌山县和三重县的一些地区,断断续续地建有一些石墙,被有些日本学者考证为当年徐福所建。在日本其他各地,也还有许多供奉徐福的祠堂。

  从日本的相关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爱知县、秋田县、长野县、山梨县、广岛县以及东京等地,也都流传着许多徐福的传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徐福在日本也逐渐被神化,并身兼数职。统计一下,共计有司农神、蚕桑神、纺织神、医药神、求雨神、温泉神、祖神等,就连他的恋人阿辰,也被神化为阿辰观音。时人供奉徐福为上述诸神,是认为日本的稻米耕作技术、蚕桑栽培和纺织生产技术、医药知识和医疗技术等都是徐福从中国传去的。此外,徐福一行人还在和歌山一带传授过捕鲸技术。总之,在日本人心中,徐福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早期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两千多年前的日本弥生文化即是徐福从中国带去的先进文化。定期纪念徐福,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固定节日。同时,1991年,在东京还成立了全国性的旨在调查、研究日本各地徐福传说和遗址,加深日本以及世界各国研究者及其有关人士的交流、亲善,并借此解明日本历史的民间团体“徐福会”。目前所进行的工作是对散居于日本各地的徐福后裔进行登记。

  在日本,徐福及其所率众人的后代大多已不再姓徐,而采用与“秦”之读音相同的羽田、羽太、波多、博多等日本姓氏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认是徐福所率众人后裔,据接触过他的记者报导,羽田孜曾介绍过:徐福东渡日本后,所率人员分成两支,一支留在富士山下的山梨县,以秦为姓,另一支则迁移到长野县,取姓羽田。至今,羽田家庭的宗祠上还悬挂着“秦阳馆”的匾额。

  近十几年来,由于较多的家谱资料、田野考察资料、海外资料及其他资料的不断开发,再加上各地政府出于繁荣地方经济、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形象的考虑,徐福研究与以往相比,热闹许多。这其中,既有学术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如今,对于徐福其人其事及其影响,争议不多,大多已达共识,其余在东渡动因、次数、人数、路线、终点、途经地点等方面,因属于学术范畴,争议也不太大。惟在徐福故里和东渡启航港这两个问题上,因涉及地方利益,争议很大。归纳一下,徐福故里大致有江苏赣榆、山东黄县 (今龙口市)、山东胶南、山东崂山、山东平度、河北盐山等处,启航港有广东沿海、浙江沿海、江苏沿海、山东沿海、河北沿海等多种,每种之中,有些省区又可区分成不同区域,如河北只有盐山无棣沟一种,浙江有慈溪、宁波、普陀三种,山东则有徐山等六种。各有根据,也各有一批学者支持,但其中非学术成分较多,此处就不再赘述。

  除徐福之外,在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徐姓华人有徐德政,日本华裔东海氏始祖,生卒年不详,祖籍浙江萧山,家族何时迁日已不可考。出生于长崎酒屋町,其父徐敬云(1593—1694),为住宅唐人。‘徐德政“小有捷材,通吴闽语”,1661—1705曾任唐小通事达44年。后改日姓东海,名德卫左门,又名东海方山。

  近代以来,在日本的徐姓华人华侨,也是人才辈出;如徐勤,广东三水人,曾任日本横滨大同学校第一任校长,宣传救国思想,戊戌政变后,追随康有为,鼓吹儒家学说和变法思想。其余的还有徐逸樵(1899—1989),曾任国民党政府驻日代表团顾问,亚东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前,辞去驻日代表团职务,潜心研究日本历史,进行爱国活动,1978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兼任中日关系史研究会顾问。徐圣姜,日本浙江同乡会理事,日本徐福会顾问等。

  朝鲜

  徐姓最早移居朝鲜的当推徐仕英,据《李朝世宗实录》记载,徐仕英,原为“被掠逃来的汉人”,因“稍解文字”而被当时的政权留用20世纪20年代,徐元伦在新义州开设同顺绸缎庄,生意较为兴隆。另据《外交公报》记载,1929年,徐抡元在新义州开设双聚东绸缎布店,1935年时,资本为15000元,从业人员13人,营业状况佳。而据同年统计,徐长发在新义州开设的长发食品店(1913年开业),资本为4000元,从业人员占12人,营业状况一般;徐子良在新义州开设的新宴楼饭店,资本5000元,从业人员15人,营业状况佳。

  越南

  越南自古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华人移居越南,史不绝书。到了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忠于明室的遗民不甘臣服异族,纷纷逃往海外,移居越南的华人人数剧增。其中接触越南最早的徐姓当推徐孚远。

  南明永历十二年(1858)初,桂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年底,郑成功派徐孚远等人赴云南桂王行在朝觐,由于当时由福建通云南的陆路交通均为清军所控制,人滇只有海路,一条经缅甸,一条经越南,其中以经越南这条较为便利。于是,徐孚远等选择了由海路经越南的道路。不料,进入越南后,为当时越南黎朝权臣郑柞所留,其间又发生了要不要向当时的安南国王行臣礼的争礼事件,以致居留数月。虽然与安南国王发生争礼事件,但徐孚远的态度和学识深得安南国王赏识,竟到了要聘他为丞相的地步,徐孚远没有同意。如果不是他忠于南明王朝而与安南国发生争礼,徐孚远很有可能定居越南,成为清代越南华侨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初年,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人莫玖因不满清政府统治者楚发令的实施,由海道逃往越南,为避免与莫登庸一族相混,改莫为(莫阝)。(莫阝)玖主要经营河仙地区。乾隆年间,其子鄞天赐为开发何仙地区,曾数次从国内广东、福建请来一些读书人,其中从福建邀请来的徐姓文人就有徐经、徐叶裴、徐登基等。

  清朝末年,为推翻满清统治,世界各地华侨贡献巨大。重911年的广州黄花岗之役,攻打总督府的即为徐维扬支队。

  此役共牺牲72人,埋葬在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其中徐姓5人,分别为徐培添(39岁)、徐廉辉(31岁)、徐松根 (28岁)、徐绍良(24岁)、徐礼明(23岁),均为广东花县人,越南华侨。徐培添少有大志,家境富有但不愿靠家产衣食,曾言:大丈夫当有冲天之志,建功立业,不能郁郁乡居,遂出走越南做工谋生,在越南加入同盟会。黄花岗之役,随徐维扬支队攻打总督府,血战一夜。第二天,与越南海防华侨李德山等退至高阳里米店,以米包为垒,掷炸弹杀敌,致使清军不敢靠近。张鸣岐下令焚毁街市,徐培添阵亡。徐礼明是在攻打总督府时阵亡,徐廉辉、徐松根、徐绍良三人在转战中被执就义。同葬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安南五徐烈士”。

  缅甸

  缅甸华侨中徐姓著名人士有徐赞周、徐四民父子?徐赞周(1873—1933),原名根藤,号益黄、市隐,生于福建厦门,18岁赴缅甸。1904年与林国重等人在仰光创建中华义校。第二年,在革命党人秦力山的影响下,修改中华义校章程,推行民族主义教育,并于1906年改称为缅甸中华学堂,为缅甸华侨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创办多所学校。1908年,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成立,徐赞周成为首批会员和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自设鼎新书局,并出任缅甸华商商会会长。著有《缅甸华侨革命史》、《缅甸史纲要》,《缅甸地理志》等。

  徐四民(1914一)缅甸华侨社团领袖,徐赞同之子。1936年回国考取厦门大学,抗战爆发后,返回缅甸参加缅甸华侨抗日救国运动。1945年8月,创办华文报纸《新仰光报》,任报社总经理,并领导华侨文化体育社团。1964年回国定居,1976年移居香港。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曾任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晋城、高平等地。

  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琅邪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濮阳古称帝丘,战国时期始称濮阳。

  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后又改为东安。治所在莒,今山东省莒县。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全国各地多有此堂名。

  圣交堂:典出宋朝的徐大受,徐大受因才高德贤被特别保举为进士。被后人颂为圣人的大儒朱熹听说徐大受的才和贤,特意去访他,恰遇徐大受正在给弟子讲《论语》中颜渊的“三月不违仁”一句,他解释这句就是杜甫诗句中“一片花飞减却春”的意思。朱熹很是欣赏,二人遂成为好友。徐大受很穷,一天晚上朱熹上他家来,大受端出葱花汤和大麦饭招待他,这虽然很简单,两人都很高兴,历史传为佳话。

  麦饭堂:典故同上。

  世德堂:此堂名启于唐朝武则天时,薛丁山家遭满门抄斩.徐策将亲生儿子调换薛满之子薛侨,(即金斗换薛侨)之后,众认为风格高尚,因此,徐策一族启用世德堂。安徽太湖、舒城县,江苏宜兴,浙江常州、龙游、吴县、湖北等地均有此名堂。

  八龙堂:四川徐氏宗谱,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时思堂:福建礼炳,始祖泰山,居皖南太湖县后井巷。明初从军人南下人闽,留守延平卫所,依当时兵农合一的军制,屯田生息。自明永乐二年(1404)至2006年已有662年历史。今裔传有二十二世。

  汇源堂:安徽潜山、怀宁、陕西,约有五千徐氏为此堂号,其开基祖为明代武举人震霆.其父是江西凰冈十世祖千山公。

  清和堂:湖北罗田新昌河有此堂,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天完皇帝生于此。

  春濡堂:浙江龙游县,五经公后裔为此堂。该祖从浙江淳安迁来。

  人和堂:湖北英山团山河有此堂,建于清代徐宗谦兄弟富有之时。

  悖叙堂:广东汕头达濠爱创青蓝.其始祖静波公,于南宋庆元问开基于此。江西石城大修公支派。

  凛存堂:此堂原于浙江兰溪樟林,后有子孙迁江苏盐城延伸为立本堂。

  榻贤堂:开基始祖培德公,元末明初,由江西迁人安徽桐城。

  五谷堂:湖南湘潭花石.徐达后裔。

  寿祺堂:上海嘉定。其开基祖是徐肇周。明万历年间从昆山迁于此。状元是徐郙、徐肇周第九代孙。

  承先堂:广东澄海县.该堂立于明万历年问。浙江蜀阜万里公后裔立此堂。

  风月堂:南朝梁文学家、中书会徐勉后裔所立的堂。安徽岳西县。

  此外还有敦睦堂,存桂堂,垂裕堂,追远堂,崇雅堂,礼耕堂,惇王堂,雍肃堂,南陵堂,五云堂,五凤堂,中山堂,文苑堂,正伦堂,正谊堂,世禄堂,古十笏堂,本仁堂,立本堂,永春堂,永思堂,永绥堂,存桂堂,光裕堂,孝思堂,孝伦堂,志读堂,位思堂,孚受堂,迎恩堂,奉先堂,忠亮堂,固本堂,南州堂,南陔堂,持敬堂,思本堂,衍庆堂,徐西墅公生祠,纯嘏堂,教忠堂,萃裕堂,崇本堂,崇敬堂,崇德堂,惇叙堂,惇睦堂,报本堂,敬爱堂,景高堂,顺德堂,集贤堂,敦本堂,敦伦堂,敦睦堂,敦礼堂,善风堂,寿岂堂,聚顺堂,种德堂,肇修堂,宁寿堂,维新堂,赐书堂,锄经堂,馀庆堂,燕诒堂,树德堂,泽馨堂,鸿绪堂,双石堂,继志堂,继述堂,显承堂等。

  字辈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 湖南湘乡山枣

  义、明、君、孝、友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南州世泽;东海家声。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徐穉,人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秦朝时期的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访仙,传说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会烛夜绩;刻像上食。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贫妇徐吾,与邻妇会烛夜绩。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徐彪,亲丧,刻木为像,日上食,出入必告。

  人中骐骥;天上麒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东海郯人徐勉,字修仁,幼年时孤贫而好学,历官侍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宰相)。

  南州高士;中山首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徐穉,时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明·徐达,佐朱元璋定天下有功,卒后追“中山王”。

  五言通用联

  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徐氏郡望为东海郡。下联典指东汉豫章南昌人徐穉,字孺子,家境贫苦,靠种地生活。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然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当时人称他为“南州高士”。

  势廊重山外;词留寿石前。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徐懋集焦山鹤铭句联。徐懋,字问渠,钱塘人。以搜奇嗜古、广见博闻著称。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徐良自题联。徐良,字邻哉,号又次居士,江苏华亭人。乾隆举人,官夔州知府。

  七言通用联

  幼慧作小山名著;夜绩借东壁余光。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徐坚女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徐吾事典。

  万木争荣朝燕岌;群贤毕至话桑麻。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自题联。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人。著有《徐霞客游记》。

  云烟细玩三春景;风月闲供一夕谈。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大臣徐勉,为官正直。任吏部尚书时,曾与客人在晚上闲谈,有人来找他谋求官职,他严肃地说:“今天晚上只可谈风月,不宜涉及公事。”

  中论雅能邀帝赏;曹营终抱向刘心。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哲学家、文学家徐幹,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官五官中郎将文学。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人所称。下联典指三国时名人徐庶,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字元直。初与诸葛亮等友善。后归刘备,乃推举诸葛亮。操曹取荆州,从刘备南行。以其母为曹军所执,被迫归曹操。官至右中郎将。其母自缢而死,庶终身不为操设一谋。

  枝斜梅态文长画;墙外杏花德可诗。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善古文辞,书则仿米,行草尤妙。画则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靡不超逸。下联典指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有《酸甜乐府》。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

宗支分卫水,清波远溯绕虎桥。

  ——此联为河南省卫辉市内徐(世昌)家祠堂联。

燕岌毓英才,一脉相承弘祖德;

商机传信息,双赢互利展鸿猷。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一派出鄱阳,于江于淮于河于汉;

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

  ——此联为安徽省潜山县万岁山徐氏宗祠联。

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

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韶坑村徐氏宗祠联。


  【祠堂古迹】

  徐氏大宗祠

  徐氏宗祠位于鳌峙塘村东的东江岸边,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 由本村徐兆魁倡议并捐资一千四百五十两银所建成的徐氏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徐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该祠为二进硬山顶砖木建筑。首层深42.22米,宽20.98米,占地而积885.78平方米,两侧有二层建筑,各宽 3.55 米、深40.22米,面积为285.56 平方米,全祠建筑面积为1141.34平方米。该祠曾作重修,首层屋背卜仍保存“民国十九年石湾吴宝玉造”的彩陶塑,重修碑仍存祠内。

  大门后为一座石木结构牌坊,坊额正面刻着西县肖云举题、南海朱完书的“南州正脉”四字,字径为0.25 米。坊额后面刻着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五家薰书并题的“南州正脉”四字,字径约0.25米。

4d086e061d950a7b64bcc3dc09d162d9f2d3c919.jpg

  泗洪古徐城景区古徐阁

  古徐阁整体建筑雄伟,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古徐城景区。有“华夏第一阁”、“天下第一阁”之称。

  立刑法行仁义百里恩播东夷地

  临古阁观徐城千年王气耀泗方

  苍南徐氏宗祠

  苍南各姓氏修建的宗祠非常多,各有千秋。其中位于浙江苍南县徐村的徐氏宗祠不论工艺水平、装饰雕刻、建筑规模在当地可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富丽巍峨、流光溢彩、精雕细琢,又堪称是江南宗祠文化的样本。

640.jpg

  金湖徐氏宗祠

  位于广东汕尾,2017年冬季举行了隆重的祖祠落成重光庆典。金湖徐氏祖祠主体采用石墙碧瓦建造,石墙上雕刻有精美图案,可谓神工意匠,精美大气。

701a4be54b6e4988a16c3d9380cbd3d8.jpg294a820f2ef14d9b9ffe7319b6e080c6.jpg

  三洲坑徐氏宗祠

  位于广东大埔县洲瑞镇三洲,是一座颇具历史的宗祠,几度兴废却经住了岁月的洗刷,当地徐氏族人进行了精心修缮,并举行了旋火吉庆活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徐世昌家祠

  位于河南卫辉市古城贡院街西,民国第五任大总统徐世昌于1921年所建,典型的民国初期的建筑形式,古朴厚重,巍峨宏大,是少有保存较完好的老家祠,具有比较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已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徐氏宗祠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建安乡,又叫建安家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徐氏宗祠,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朴庄严,大方雅致,已被列为五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徐氏宗亲在对家族文化研究非常用心,成果颇丰,值得所有徐氏族人敬仰、学习。

  天台徐氏宗祠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谷雨徐氏祭祖,这是一个自唐朝开始延续千年的传统,声势浩大,万人团聚,这一盛大隆重的活动被当地县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宗祠更是气派非凡,精美雅致。

  埔头徐氏宗祠

  位于广东丰顺埔头,徐氏族人在当地生活已延续600年,迁始祖彦彰公后裔超30万人,遍布海内外,家业兴旺。埔头徐氏宗祠,按广东较常见的风格修建,雕饰非常精美,建造得十分用心,相当气派。

  蕉岭徐氏宗祠

  位于广东梅州蕉岭,每年由各房轮值举办探玄公春祭大典,从各地赶来的徐氏宗亲达万人之众,济济一堂,热闹非凡,缅怀先祖,团结族人,兴旺家业。蕉岭徐氏宗祠以现代风格修建,布局讲究,规模宏伟,气势非凡。

  泰顺徐氏大宗祠

  位于浙江温州泰顺县,已有千年历史,全木质结构,构思巧妙,丹楹刻桷,相当大气,虽经千年岁月,仍不失稳重庄严,迁始祖相公为安贞第三子,其裔孙遍布全球各地,人口将近十几万人,枝繁叶茂,家业兴旺。

  潜阳徐氏宗祠

  位于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于2012年举行了隆重的宗祠落成,成就了皖西南徐氏族人祭祖的多年夙愿,宗祠建造得古色古香,典雅气派,十分壮观。

  浦城徐氏大宗祠

  位于福建莲塘镇山桥村,当地徐氏族人人丁兴旺,已经延续生活千年,属于东海堂。浦城徐氏大宗祠以仿古园林形式建造,规划非常宏大,围绕徐氏文化、宗亲文化、传统文化等主题进行打造建设,使之成为浦城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富昴徐氏宗祠

  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青泥镇富昂,是新修建的宗祠,并在2018年春节举行了盛大的宗祠上梁仪式,祈求宗祠永固、长久富贵、子孙兴旺,场面十分隆重热闹。新修的富昂徐氏宗祠雕饰精美,非常气派!

  徐氏茂隆公祠

  位于广西省平南县崇秀村,并于2017年11月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茂隆公祠重光庆典,徐氏后裔万余人参加此次盛会,现场人山人海,天下徐家人济济一堂,共贺徐家盛事!茂隆公祠以古建筑形式修建,红墙青瓦,典雅精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平江徐氏大宗祠鸟瞰图

  鸟瞰徐氏大宗祠,是“回”字形布局,中轴线设计,为徽派建筑群,分为三殿一亭四厢房。三殿意为天地人,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山门为前殿,聚贤堂为中殿,安贞堂为后殿;一亭是慈恩亭,是重要风水“金印”之所在;左右四栋为厢房,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四面八方吉祥,在厢房设有族史展览室、学习训练室、礼仪教育室、族务办公室、后勤保障服务区等。

  徐氏国学大宗祠无论是建筑与雕饰,结构与审美,实用与功能,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具有独特的民俗风采和地域特色。外形恢弘奇伟,古风肃然,内饰精美灵动,庄严大气,石雕木刻彩画工艺精湛,匾额楹联,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博大精深。徐氏对大宗祠的虔诚顶礼,代表着对祖先的敬畏,对血脉的自然皈依,直至对国魂的忠诚,是重要的国学、宗族文化学习基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也是开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是湖南省目前新建的最大宗祠,被列入平江县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库。

  徐氏国学大宗祠,共有十二个主要文化区域,分别是慈恩亭、旗台、山门、雕刻艺术、安贞文化展厅、私塾学堂、走廊文化、聚贤堂、安贞堂、碑林、习武堂、镇堂宝。

  徐氏大宗祠,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湖南省平江县童市镇排形村月形山,距平江县城15公里,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历时六年,于2017年建成。

  大宗祠尊唐朝玄宗年代徐安贞为一脉之始祖,子孙阀越繁衍至湖南、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人口近八十万人。徐氏大宗祠的前身为清朝乾隆癸亥年间所建的徐氏家庙,中华民国31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核准备案,设为世旻学校,现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改为东海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大宗祠因与平江县东海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合并建设,又名国学大宗祠,中华孔子学院在此设立孔子学堂,下设徐安贞文化研究会、诗词联书画学会、私塾学堂、习武堂、慈善基金会、户外活动训练基地,是目前湖南省功能较齐、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国学宗祠。

  聚 贤 堂

  聚贤堂,我的理解是聚八方贤能才子的地方,其实,这是我们宗祠为了打破以前祠堂的局限性而建设(因为以前一般是某个姓氏的祠堂外姓人是不可以去祭拜的,现在外姓氏也可以来祭拜了哦,求财,求平安,求学问等等),里面设有“关羽圣象、孔夫子圣象”,引进了“義德”的传统文化,把“義”和“德”的文化引进祠堂,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右孔圣左关公,一文一武,文韬武略、文武双全。愿全天下的文武全才都能汇聚徐氏大宗祠,让宗祠更加的绽放光芒。

  慈 恩 亭

  位于祠堂西面,是整个大宗祠的重要风水之“金印”,从月形山下驶入宗祠,首先仰视到的建筑物就是慈恩亭,按宗祠律条祖堂不能设有女性圣像,但是“父爱大于山,母爱大于天”,“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dǔ)”,“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所以安贞第四十五世孙徐氏国学大宗祠建设总顾问总策划师徐岳湘为表达对母爱的敬仰特修建慈恩亭,“慈恩亭”三字也由他亲自提写,用来教育族人不要忘记母亲的生养之恩,用以纪念母爱的伟大,传承母爱文化,孝道文化,“祈福鸣钟怀母德,登亭览胜沐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亭高10米,意为十全十美的母爱国,亭是两层结构的八角亭,亭檐设计为向上仰视的角度,我们要用仰视的目光和谦卑的心来表达对母爱的敬重。每一角上下两面加外檐共三面,总共二十四面,展示了二十四孝图,全为手绘作品,二十四孝故事是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结集而成。其中“亲尝汤药”讲的是汉文帝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刘恒是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二十四孝图时时警示族人要对母亲尽孝尽责。

  亭中悬挂的古钟,叫“平安钟”,钟上刻有徐氏家训,以及修建祠堂的简介和意义,音唤平安,声传四方,孝感动天,各位来宾用虔诚的心敲钟三下,用以致敬母亲的恩重和伟大,子子孙孙永不忘记母亲的恩情,三声钟声意为福禄寿,不能敲四下,四为四大皆空。

  亭的顶上方绘有一个太极八卦图,太极生五行,五行生八卦。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通八卦者通万物之理,八卦也是《周易》很重要的一节,而《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八卦又分为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文王八卦用来占卜凶吉,伏羲八卦按方道求吉祥。这里是伏羲八卦,图中一红一黑两只阳阴鱼按红进黑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红代表吉祥和喜庆,黑代表厄运和灾难,红进黑出,也就是把好运吉祥带回家,而把晦气霉运从家里带出来,消散到浩渺的宇宙自然中去。在庙宇中见到的一般是相反方向的两条鱼,黑进红出,意为把个人和家庭的厄运和灾难带到庙里求菩萨神明的指引和化解,再把好运吉祥带回家。

  慈恩亭旁是功德坊,功德坊的前面部分是《修祠记》,记载了徐氏大宗祠修建的历史,经过和意义。中间部分是徐氏大宗祠功臣的芳名,上面的人名都是在修建祠堂奉献了辛苦劳动和杰出智慧的人,后面部份是对国学大宗祠建设慷慨捐助的社会贤达和族人,款额超过500元的名单。


  【典故轶事】

  1: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徐达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为明代开国功臣之首、中山王徐达的墓葬。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龟趺,高1.8米,通高7.3米,宽2.2米,厚0.7米,碑文两干余言,明太祖亲撰,碑文有标点符号,很罕见。神道两侧有石马、驮、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前石刻用整块大青石雕成。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徐达胜棋输性命

  南京的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的美誉,传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外花园。湖滨有一座建造十分高盐的胜棋楼,据说是朱元璋和徐达下棋的地方。

  徐达是明朝开国工程,领军南征北战,打了很多生长,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围棋高手,朝里的文武官员都不是他的对手。

  有一年正当百花盛开的时候,朱元璋游湖观景,看到湖畔有人下棋,顿时期兴打发,听说徐达棋艺高超,就命人把徐达找来,并想和他下一盘,君臣上楼后,摆下棋桌,相对而坐,朱元璋说;“听说你下棋百战百胜,从未输过,今天你可要拿出真本领,棋桌上部分君臣,你必须使出绝招,我也好开开眼。”

  徐达连连说是,并忙拿过黑子。

  两人都十分谨慎,不轻易落子,从日出之时下到太阳西沉,分不出胜负,这时朱元璋眼睛一亮,看出了徐达的漏洞,便抢先连吃两子,脸上露出得意的颜色,岂不知徐达沉着老练,不动声色,之时端详着棋盘的阵势,半天不下子,朱元璋见徐达陷入沉思,便奇怪的文:“将军为何这样迟疑,举棋不定,不知道还有什么高招?”

  徐达连忙站起来行礼道:“看开,这局棋咱们和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和棋?谁胜谁负还没见分晓呢。”

  徐达微笑着说;“请皇上往这里看。”他用手指着他失子的地方。

  朱元璋对着棋局细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徐达再下一子,朱元璋的一片就死了。这时他才看出门道,心里一急,额头上冒出了汗珠,脸上露出了焦急的神色,暗暗佩服徐达以退为进的计谋。

  只见徐达离开座位,毕恭毕敬的说:“请陛下细看臣的棋势。”

  朱元璋走到徐达的身边,顺着徐达的手指看去,整个黑子呈现出一个奇妙的布局,顿时不喜自胜,连连叫绝,原来徐达在行棋的过程中用黑子端端正正的摆出了“万岁”字样。

  朱元璋深感徐达的棋艺高超,当众将莫愁湖花园赐给徐达并把下棋楼命名为“胜棋楼”。徐达受宠若惊,将这座楼和莫愁湖圈到了自己的魏国公府,当做后花园,每当登楼看到“胜棋楼”三个字都感激不尽,称赞朱元璋是圣贤之君。岂不知朱元璋事后一想,越想越恼火,有时他临幸魏国公府,看到胜棋楼不仅胸膛冒火,心里暗骂:赐你的胜棋楼金匾居然高高起来,向人炫耀!内心早已种下了不容徐达的种子。

  后来,朱元璋猜忌之心日益严重,行吗日趋严酷,连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这些功臣都被问罪杀头,徐达也寒心丧胆,打定主意,上奏本告老还乡。

  徐达以为无事了,每天闲游花园,弹琴弈棋,不料乐极生悲,突然后背生了毒疮,请了很多名医,医治了半年才渐渐好转。

  朱元璋听到徐达患恶疮时,心中暗喜。后来听说徐达并请好转,他马上把御医青睐,问到:“生背疮忌食什么?”御医说:“此病忌食发物,特别是蒸鹅,吃下必死。”朱元璋暗自有了主意。

  一天徐达正在胜棋楼上赏景,忽见一个内监来到,口称皇帝有旨,赐魏国公珍馐美味,补养身体。徐达慌忙迎接,跪倒在地,恭听圣旨,原来朱元璋叫太监送来的是一大碗蒸鹅,要他立即吃下,徐达大吃一惊,但君赐臣死臣不敢不死。他吧蒸鹅和着眼泪,一股脑的强咽到肚子里了,吃的干干净净,然后又磕头谢恩。

  徐达屏退家丁,肚子留在胜棋楼上,泪流满面,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抬头看见楼上的金匾,终于明白了,但是已经为时已晚,当日,背疮发作,不久就身亡了。

  3:徐霞客远游探险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五十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化了整整四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不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宝贵文献,还称得上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呢!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徐氏家训首推南朝梁时期的徐勉,东海郯人(今江苏镇江人),幼年孤贫,但勤学苦练,累官中书令。他为政精励,节操清高,梁朝言及百官品才,无不推崇徐勉。他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训子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积极作用。他告诫儿子“见贤思齐,不宜忽略以弃日,弃日仍是弃身;利人才能利己,修身理家均如此”。他要求子女要尽孝,尽孝并不是简单的赡养,要“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徐勉要求子弟靠自己的力量来发达和致富,不能单一依赖上辈。他特意提到“假使尧水汤旱,吾岂知若何;若其满庾盈箱,尔之幸遇”。无非是说,我留下的很有限,碰到艰难与险情,我也帮不了你;你自己去开拓创造吧,如发达了,那是你自己的福分。他的人生哲理是“人遗子孙之财,我遗之以清白”,提倡“清白传家,重视操行,人贵自立,家贵清白”的中国传统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美德。


  《徐氏家训 》

  谨遵国法 笃念天伦

  敦亲睦族 笃课儿孙

  崇尚节义 整饬闺门

  确守俭勤 致戒争讼

  听命尊长 敬重斯文

  谨行醮祭 相助守望

  谨遵国法

  天下之治,治于王法,人能循理奉法,遵王道路,则可以寡一生之过而优游于化日之中。至食毛践土、福享太平,黎民尤当尽乎忠顺。田畴赋税,国家岁有常供,务须及早完纳,以报君恩,方见遵王守法之实意。凡我族人,宜凛此为首训。

  笃念天伦

  自天秩有典,彝伦兹攸叙,而伦行之顿,莫先于孝友。古圣王肇修人纪,只父恭兄,谆谆垂训。读君陈之篇,即得家政之要。吾族历来孝子悌弟,前后史不绝书。诚欲无忝乎祖,端在笃念于亲有怀,二人既翕,兄弟循其分以自尽,而孝友门风益彰族望,慎毋视庸行为泛泛也。

  敦亲睦族

  天下之治,治于王法,人能循理奉法,遵王道路,则可以寡一生之过而优游于化日之中。至食毛践土、福享太平,黎民尤当尽乎忠顺。田畴赋税,国家岁有常供,务须及早完纳,以报君恩,方见遵王守法之实意。凡我族人,宜凛此为首训。

  笃课儿孙

  自古人才出于学校,是非学无以望子弟之成材。而塾师之具,训蒙士则尤关始基之立,苟不择名通勤慎之师以诲之,基之一坏,后欲培之而不能。然师固在择之谨而尤贵乎待之隆,礼貌尊崇无不为之加意造就。吾族前代科名显达,而近世不克大振书香,得非作养未善而安于简陋之故乎?嗣后务宜尊师重道,有贤父兄自不患无佳子弟矣。

  崇尚节义

  节义者,纲常之要,人而不知节义则罔顾廉耻,贪淫纵欲,其有玷于名教者实多。故砥节砺行、守义安命,吾族人必以是为可嘉而相与勉之,则丈夫贤良、妇人贞洁,而节义之门多产英俊,岂惟风教之足尚焉矣哉!

  整饬闺门

  闺门为王化之始基,故《关雎》之什,独冠周南。自后世刑于之道不讲,则士无行而女亦多纵,妇夺夫权,妾凌嫡位,诟谇之声时闻,中冓之言难道。维我宗人孰无闲家之责,修身立范,使闺门之内肃肃雍雍,则家道正而家运必昌,所关岂浅鲜哉!

  确守俭勤

  从来用足于俭,业精于勤。自世尚浮华、人耽安逸,于是乎贫而拙者多见于乡族。夫物力维艰,民生不易,古圣王尚以克俭克勤为务,况吾人乎?诚能戒奢靡,惩怀安无骄而富可保,有志而事竟成。挽世风,维古道,端在乎此。吾族人其兢兢守是训焉。

  致戒争讼

  天下词讼之结,多起于争。一忿未惩,而相与斗狠不已,致鸣于官,纠缠日久,奔走道路,匍匐公庭,辱身荡家,往往致贻后悔。族间稍有不平之事,念属同宗,经报尊长,无不可以劝释;至乡邻外侮,亦须酌量事势,不得任一时之气,致两造之穷。语云:讼则终凶。是诚居家之切诫也。

  听命尊长

  尊长为一族之望,老成练达,见事多而处事必正。后生辈有所行,当先禀请商议,议定遵奉无违,敢有藐视不听从者,众共叱之。

  敬重斯文

  斯文乃族中之俊秀,名或列胶序成均,或职衔在身,或乡饮曾与,是皆一姓衣冠之望,虽辈行在幼,族人不得恃辈长以凌之;而为斯文者亦宜自贵重,不容倚矜武断,卒启乡族侮辱之缘。

  谨行醮祭

  祖宗坟墓,根本所在,岁时挂醮必亲展拜,以伸孝思。有余之家,须努设祭田,为久远计。至合族宗祠及各支祖堂,春秋享祀,尤不可忽。盖木本水源之思,皆仁孝诚敬之发,为人子孙而罔念祖先、废荐享,将何事而不遗亡乎?吾宗人宜重念之。

  相助守望

  重门击柝,御暴防奸,伊古为然。近世窃盗难弭,暮夜多警,吾姓聚族而居,有患同恤,一闻盗警,须互相搜捕。或有不肖子弟,陷入匪党勾引,尤宜留心查察,锄莠安良,合族无寇攘之扰,尽人避瓜李之嫌,岂不风淳而俗美也哉?


  【广东紫金徐氏家训】

  人以正为贵,家以和为贵,

  父以严为贵,子以孝为贵。

  母以慈为贵,媳以贤为贵。

  师以严为贵,友以诚为贵。

  书以勤为贵,学以精为贵。

  穷以志为贵,富以仁为贵。

  文以真为贵,物以稀为贵。


  《徐氏家训》 明.徐三重

  子弟智愚贤不肖虽有天命,

  然父兄须教以读书,

  皆不可令废弃。

  纵痴蠢顽悍,

  若少知理义,

  亦不敢肆然为非至不可理论也。


  《徐州徐氏家训》

  【爱祖国】

  泱泱中华 炎黄立国 历史悠久 文明启辉 人杰地灵 千古扬威 物阜民丰 八方来归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投身改革 报效祖国 万众一心 同心同德 乐于奉献 中华腾飞

  【奉祖先】

  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 如木有根 无根则腐 如水有源 无源则枯 尊祖之道 规章恪守

  竖表立碑 修茔复土 祠堂享祀 趋赴奔走 言念先人 光前裕后 祭祖念宗 人类本性

  【孝父母】

  羊能跪乳 乌鸦反哺 唯人最灵 谁无父母 生我劬劳 提携捧抚 关切恩深 捐躯难补

  朝夕温恭 殷勤寒暑 谒立奉侍 承欢斑舞 矧敢拂违 自罹罗罟 人失孝敬 舆论难堵

  【睦兄弟】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如手似足 痛痒照顾 骨肉天性 安忍乖离 弟恭兄友 雁行依依

  患难相助 同甘共苦 枕边阴风 最忌言听 毋生嫌隙 雅奏埙篪 反目自私 何为弟兄

  【和夫妇】

  阴阳交合 雨泽斯行 夫妇调和 家道乃成 夫责重大 正心修身 妇主中馈 内助殷勤

  毋伤反目 毋玷家声 夫荣妻贵 夫辱妇同 雍雍肃肃 如鼓瑟琴 互尊偕老 诗咏雎麟

  【严家教】

  男女有别 教育不同 言传身教 约束严明 教管结合 玉洁冰清 防微杜渐 避嫌须明

  邪恶之徒 不允接近 国法严肃 自幼心诚 闺门之内 聿著仪型 玷辱邪念 杜绝不容

  【亲宗族】

  既为同宗 骨肉相同 根枝一本 绿叶才成 吉则相庆 凶则同情 同姓不婚 昭穆肃雍

  济贫扶危 悯孤恤独 同根同心 古道敦笃 敬宗续谱 收族相融 宗族亲密 血统融通

  【尊师长】

  德无常师 主善为师 先生长者 德业兼资 随行隅坐 问难析疑 勿生厌薄 勿敢荒嬉

  耳提面命 敬而听取 程门高第 立雪忘疲 师苦婆心 教书育人 尊师重教 相传古今

  【信朋友】

  同类为朋 同志为友 有无相通 患难相守 然诺勿欺 订交勿苟 白头如新 握手话旧

  况在士林 以文会友 直谅多闻 宽厚谊亲 如兄似弟 情感难分 善乎平仲 相敬耐久

  【勤读诵】

  不学无术 学为受益 圣人论学 首重时习 春诵夏弦 苦心孤旨 嘉言善状 典型在昔

  玉不受琢 怎能成器 猛着祖鞭 出人头地 苦傲寒窗 能登高梯 道德文章 功建名立

  【存忠厚】

  刻薄成家 无理久享 悖入悖出 毫重不爽 幸灾乐祸 挑唆冤枉 久行不义 苍天在上

  善恶有报 自有天良 在家出外 存心谨防 培养修身 阴德无量 人存忠厚 地久天长

  【力农工】

  艰难穑稼 无逸陈书 民以农本 食在为天 春日秋圃 莫令荒芜 深耕细作 水旱无忧

  银粮国税 皆出于土 游民失业 非是良图 学农学工 多种经营 勤劳从俭 其乐融融

  【尚勤俭】

  挥金如土 丧失人格 克勤克俭 是为美德 俭可助廉 勤能补拙 开财之源 非勤莫属

  节财之流 惟俭是则 士农工商 各精其业 怠惰奢华 切宜刻责 待到老年 徒悲落魄

  【注礼仪】

  相鼠有齿 相鼠有皮 人而无礼 走肉行尸 廉耻道丧 蠢虫无知 大家子弟 检点礼仪

  一言一行 守规中矩 束身名教 可法可师 人贵自立 形象第一 注重礼貌 不失大礼

  【戒淫恶】

  勿听淫声 勿视邪色 勿看淫词 勿为妄说 人重名节 尊重闺风 恕道存心 淫念自绝

  天理昭彰 难容恶薄 淫人妇女 报在妻妾 调戏良女 夭折自己 跳过此关 英贤无比

  【戒是非】

  天之生人 各有本分 富贵贫贱 皆由自己 端方君子 养心修身 不学庸流 正身根底

  若行事非 必遭谴责 行险煽风 必害自已 贪得无厌 灾难灭顶 顺时听天 安分守命

  【戒赌博】

  人生世间 为善最乐 正业多端 随时可学 独恨愚顽 甘心赌博 同流合污 此争彼夺

  浮念侥幸 深陷自作 富者立贫 贫者益薄 赌瘾成性 家产尽绝 欲正家规 先除此着

  【戒争讼】

  克讼有道 忍忿自争 一事不忍 贻累终身 纵云理直 听断难焦 易生嫌隙 和气焉存

  行贿受贿 法纪不容 倾家荡产 后悔无门 莫学痴汉 惯入公庭 力戒争讼 人生太平

  【戒酗酒】

  古人制酒 非以为祸 喜庆丧祭 礼用清酌 洗爵尊斝 献酬交错 惟彼贪夫 不知节约

  终日醉乡 颠狂失措 耗气损精 形骸脱落 言语颠倒 竟犯罪过 戒之戒之 量饮不过

  【戒溺女】

  男女有别 性命一般 呱呱而泣 胆战心寒 若生男儿 合家喜欢 见生女孩 性命惊险

  生死反掌 天理伤残 故杀子孙 律法难宽 奉劝慈亲 救命血盘 生男养女 视当一般

  【戒烟毒】

  世人何蠢 误食毒品 枪怆齐整 名声严森 男女混杂 晨昏倾颠 倾家荡产 绝嗣戕年

  吸毒损身 后患子孙 贩毒赚钱 国法律严 全无利益 自取尤愆 堕其术者 猛着祖鞭

  【珍藏牒】

  祖宗圣德 昭穆序传 徐子纯正 百世不泯 赖有谱牒 古今相连 宗族通谱 开创新篇

  宗支归谱 大系为先 支系宗亲 世派不乱 劳苦多年 心甘情愿 珍谱藏管 铭记斯言


  全球徐氏总谱――《中华徐氏文史通鉴》家训

  中华民族大国家, 炎黄子孙都爱她。 一国虽是万家聚, 自古有国才有家。

  夏封鼻祖若木公, 徐族自此得国姓, 天下徐氏姓流芳, 同源共祖家盛昌。

  华夏文明五千年, 徐族宗支遍四方。 锦绣中华多俊贤, 徐氏先哲美名传。

  徐姓族民品高尚, 追求真理要敢上。 堂堂正正立世间, 做人就该有脊梁。

  书是人类进步梯, 不学无术素质低。 投资智力出人才, 回报家国创未来。

  人过留名雁留声, 国难当头勇上前。 族耻民冤莫旁观, 据理依法呈法院。

  遵纪守法护国家, 一生无私多自在。 人生在世心不偏, 莫把报应作虚言。

  身担公务守清廉, 精忠报国尊人权。 党派相争莫苟安, 眼光放远休偏见。

  兴邦除暴前头站, 振兴中华多奉献。 忠孝礼义传万年, 妻贤子孝父慈严,

  族门老少辈为序, 少尊长老感天地。 休论房支近和远, 东海家声一脉连。

  子女本是父母生, 父母养教才成丁。 人生孝敬事当先, 敬老扶幼理当然。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名贤。 黄金难买父母恩, 切莫当个逆子孙。

  自古忠臣多至孝, 君选贤臣举孝廉。 信教更兼敬公婆, 当佣当仆是颠倒。

  扒索啃老心太贪, 今后你也难如愿。 父母爱心子领情, 莫与长辈耍横蛮。

  伸手要报未必报, 无理取闹反其道。 兄弟本是同根生, 兄宽友爱弟贵恭。

  大小事情相照应, 学习桃园三弟兄。 兄弟姊妹情手足, 休起风波残骨肉。

  姊妹兄弟同血脉。 相亲相敬莫相隔。 无端言语切莫讲, 接送仪礼常来往。

  女择婆家讲文明, 好女莫嫌娘家穷。 婿正女安家道兴。 家业田产莫相争。

  兄弟不合多妇唆, 诸因男儿怕老婆。 恶习刁妇谗言多, 枕边煽风祸水泼。

  妯娌和睦家不散, 休搬是非伤情感。 四世同堂人心同, 唯愿家和美名传。

  幼小苦读前程远, 独生子女休娇惯。 养儿不教父母过, 纵容护短是祸端。

  严教子女勤耕读, 开创前途无后苦。 子孙伴侣自选好, 长辈进言休气恼。

  公公婆婆莫心偏, 媳妇闺女待一般。 夫妻本是同巢鸟, 互爱互敬过到老。

  理解互助求上进, 气和事业家才顺。 勤劳谋生心地诚, 待人接物献爱心。

  人生度世几十年, 艰辛奋斗勤为先。 金钱财富人人要, 利害相连取有道。

  贪心不足是祸根, 不择手段罪孽深。 大凡娇子好轻狂, 终日留连荒与忘。

  从来酒色最迷人, 远离方能福寿臻。 吸毒赌博荡家产, 回头是岸前程远。

  富而不奢性莫乱, 贫穷骨硬别邪念。 笃守信义立业本, 恭谦慎行求安稳。

  善恶到头终有报, 迟早报应必然到。 公正无私天地宽, 广结贤良正气添。

  结交须慎择良朋, 善则从之过则惩。 国事隐私莫随露, 以防佞人藏反骨。

  不法之徒休往来, 登上贼船反悔难。 害国损民是反动, 伤风败俗世不容。

  助恶凌善充帮凶, 宗族弃你落孤零。 逞强闹事引后患, 伦理道德切莫乱

  脉情永固情为上, 宗族团结相互让。 鳏寡孤独体恤敬, 庶母庶弟莫欺凌,

  不义族民常规劝, 有过则改是好汉。 害群之马受法办, 大义灭亲休护短。

  门族亲情礼为先, 一家有难八方援。 喜庆婚丧多上前, 扶危济困照应全。

  谨慎人生一大纲, 助人为乐多发扬。 有权有势莫自高, 违法乱纪多祸殃。

  势大力大房份大, 邻里乡亲莫欺诈。 手中无钱事事难, 为富不仁身不安。

  贪得无厌灵魂散, 知足长乐事清闲。 见义勇为敢直言, 舍生取义保民安。

  与人为善莫嫉妒, 宽人严己自乐观。 忍字头上一把刀, 该忍不忍苦难招。

  一言不忍惹人嫌, 万事无争是我谦。 钢硬必折世常见, 气消百忍似云散。

  正大光明人之伦, 阴谋诡计害死人。 多行阴德做善事, 一身正气名声振。

  君子动口不动手, 光明黑暗任你走。 无端挑战是祸因, 结成疙瘩仇越深。

  法制社会莫结冤, 冤宜解来不宜添。 矛盾激化别乱搅, 妄做蠢事法不饶。

  法网恢恢难漏掉, 三思而行避灾祸。 族里姓外理一般, 他人产权休侵占。

  是非多从私心起, 逞强耍赖坑自己。 邪教迷信害死人, 尊重科学学无垠。

  诚厚做人灾祸少, 目空一切惹烦恼。 计划生育是国策, 利国利己心莫窄。

  生个女儿休冷语, 歧视虐待法不依。 士农工商岗自选, 恭听广纳谋发展。

  族门团结人心齐, 谨小慎微不树敌。 乡党姻邻谊匪轻, 好将淑气喜逢迎。

  老成硕彦须亲敬, 流俗睚眦莫与争。 国家自古重农桑, 衣食无虞不怠荒。

  为工为农多挣钱, 缴粮纳税讲贡献。 先辈劳苦而今甜, 清明祭祖念英贤。

  常颂先哲光辉篇, 光明磊落豪气添。 谱牒字派世系统, 世派起名莫乱宗。

  莫用单字重祖名, 奉劝族人自遵从。 人生需守事凡多, 处世持公讲贵和。

  族规家训是个宝, 教育后代少不了。 忠孝礼义裕万年, 振兴华夏奋向前。

  同宗共祖根枝连, 天下徐氏本一源。 家盛族昌是吾愿, 福寿康宁乐无边。

  雨里深山雾里烟, 识礼容易做时难。 浩瀚族训是大观, 言行一致心量宽。


  

  河南省《孟津县徐氏家训》

  时时谨慎, 事事小心;不怕吃亏, 学会让人。 敦厚淳朴,节俭诚信,高调作事, 低调做人。

  严于律己, 宽厚待人;尊老爱幼, 和睦乡邻。 尊敬师长,孝敬双亲; 父母有疾, 堂前尽心。

  遇事能忍, 生活勤俭;不爱自夸, 不学骗人。 心胸开阔,乐于助人; 做人做事, 成功感恩。

  报效祖国, 终身己任;忠孝兼备, 振家拯民。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祖国需要, 奉献己身。

  庙堂忧民, 江湖忧君;不以物喜, 不以己悯。 先天之忧,后天之乐; 他人至上, 常助于人。

  与人为善, 不与结怨;海阔天空, 道路任选。 天道无亲,恒于善人; 说话办事, 留余舍得。

  去恶从善, 莫太自信;修身治家, 重礼崇文。 学问不广,智慧不长; 勤学是宝, 贵在专心。

  处处留心, 苦学多问;做人立道, 仁智礼信。 博览群书,万事晓闻; 学以致用, 成功之本。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干事创业, 敬业乐群。 君子之怀,犹如大海; 眼光敏锐, 目光长远。

  胆识过人, 智慧超群;毅力顽强, 不退前闯。 责重如山,勇于担当; 不抱幻想, 拼搏图强。

  广交朋友, 善于沟通;交朋结友, 必择良贤。 逢一必夺,逢冠必争;信心坚定, 力求成功。

  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富而虑贫,独善其身。处事果断,  义无反顾;办事认真, 有分有寸。

  瓜田李下, 不做嫌人;不食嗟来, 盗泉不饮。遵纪守法, 做好公民;人格提升, 社会温馨。

  不强人难, 不夺人爱;贪心害己, 无欲纯真。 不良习气,远离自身;一尘不染, 清白做人。

  报效桑梓, 尽力尽心;官大一品, 不压乡邻。 返回故里,不露衣锦;轻车简从, 问侯乡邻。

  如遇老贫, 馈赠如亲;待人接物, 谦虚谨慎。 德行天下,做人之本;德高望重, 人品是金。

  富不可恃, 贫不可欺;不计前嫌, 一视同仁。 立党为公,服务人民; 八荣八耻, 牢记在心。

  欲以正人, 必先正身;立自行道, 始于至亲。 君子之行,上善若水;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

  好善乐施, 救危扶贫;淡泊明志,天道酬勤。 宁静致远, 理财审慎; 精打细算, 终生不贫。

  近智者良, 近墨者暗;长寿者仁, 凶暴者亡。 明珠不营,焉放其光; 人而不学, 言不成章。

  壮而学者,如归中天;老而不学, 冥冥如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柔可克刚, 弱能胜强;滴水穿石,力量不群。 戒烟限酒, 膳食合理;运动适度, 健康自身。

  非学无才, 非志不成;殆来励精, 燥不冶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胸藏皆仁, 海纳百川。

  事毁于嬉, 业精于勤;善良勤劳, 永守祖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之怀,远而无垠。

  行善得福, 施恶损身;悲守穷庐, 殃及相门。 不忘祖德,谨遵家训; 生生世世, 铭刻在心。


  重庆市《梁平徐氏族训》

  人生在世 敬业乐群 同舟共济 自重敬人 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与人交往 谨诚礼让 人敬一尺 我敬一丈 良言一句 寒冬亦暖 恶语伤人 热暑犹酷

  整洁得体 焕发容光 举止风度 文雅大方 公众场合 共同维护 亲友苦难 和睦相帮

  金山银山 吸毒尽丧 黄祸如虎 赌博是狼 洁身自爱 品行端庄 礼貌待人 正大光明

  月有圆缺 人有祸福 见危遇困 援助宜速 敬老扶幼 助残恤孤 为人正直 众同倡导

  见义勇为 当仁不让 拾金不昧 贪念莫起 贪心得逞 后悔莫及 文物古迹 无价之宝

  祖先遗泽 后世应保 园林名胜 勿践勿抹 国家矿藏 全民珍宝 天地万物 物链相生

  一环失序 生态失衡 保护环境 珍惜土地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病从口入 疾从脏生

  卫生习惯 自觉养成 黎明即起 洒扫门庭 绿化大地 净化环境 美化城乡 恰情悦情

  新鲜空气 延年益寿 尊师重教 立业之本 崇尚科学 创业创新 发展经济 怡国富民

  文明常讲 良民争当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精忠报国 民之大德 日行一善 积功立德

  倡导五爱 贵在坚持 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 畜水防旱 积谷防饥 勤俭为良 奢糜不长

  精打细算 量体裁衣 婚丧之事 切勿铺张 细水长流 幸福日长 文明族风 永世隆昌


  广东韶关《徐氏宗族训言》

  承先祖之懿德,惠徐氏之子孙,幸哉!为继先祖之遗风,扬徐氏之家声,诚望我徐氏族人,重德操,注礼仪,讲诚信,明廉耻,知荣辱,存忠厚,辨是非,尚勤俭,睦邻里,亲宗族,学做人,做好人。为此,特拟此族训,愿全族共勉。亦望族人铭记典范,效先贤之懿行,常温族训,立吾侪之美德。此乃光耀先辈,余裕后昆之道也。

  要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要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要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要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要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背信弃义为耻; 要以讲情重义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要以廉洁自律为荣, 以贪脏受贿为耻; 要以勤学苦读为荣, 以不学无术为耻;

  要以自珍自重为荣, 以无视尊严为耻; 要以尊重他人为荣, 以自恃无恐为耻;

  要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要以洁身自好为荣, 以聚赌吸毒为耻;

  要以修心养性为荣, 以乱伦宿娼为耻; 要以睦邻善友为荣, 以惹事生非为耻;

  要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要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要以文明经营为荣, 以诈取豪夺为耻; 要以克勤克俭为荣, 以奢侈浪费为耻;

  要以敦宗睦族为荣, 以忘祖疏宗为耻; 要以先贤懿范为荣, 以毁誉家声为耻;

  要以孝顺父母为荣, 以忤逆不孝为耻; 要以善待翁姑为荣, 以虐待公婆为耻;

  要以兄友弟恭为荣, 以手足反目为耻; 要以夫唱妇随为荣, 以同床异梦为耻;

  要以妯娌和睦为荣, 以搬弄是非为耻; 要以家教严谨为荣, 以放纵自流为耻;

  要以忠厚传家为荣, 以辱门败户为耻。


  《百孝家训》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子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间第一步, 孝子谢世既为仙。 自古忠臣多是孝,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立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顺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异乎人多不识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祝寿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看

  诸事不顺因不孝, 回心复李天理环。 孝本天性非难事, 孝子不分女与男。

  人人都要孝父母, 孝顺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中有孝语, 孝女面上带孝言。

  翁婆上边能尽孝, 能孝便是人中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仰, 孝在家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高, 死后孝名万古传。 处世唯有孝为大, 不论贫富孝在前。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致徐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