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渊源

name origin

  窦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一带。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十九位。现今人口约四十九万,排在第二百二十五位。在台湾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出处有五种说法,一说出自汉族姒姓,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为氏;一说出自宝姓,民间有窦(繁体“窦”)宝(繁体“寳”)一家的说法;一说出自战国时魏国有窦公,其后代简改为窦氏;一说出自周穆王赐皇后氏族为窦氏;还有一说出自少数民族被赐改窦氏。

窦氏图腾

  【释义】窦即孔穴。古今语凡孔都称为窦。



窦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少康: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古时的国名,这个地方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故窦氏后人奉少康为窦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祁姓,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后缗的避难之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

  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

  太康失位后,经过了羿、寒淖的篡位时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继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继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继位。

  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

  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窦公,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战国时期,魏国有中大夫窦公,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窦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氐族库狄宥连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在史籍《魏志》中,记载有库狄宥连部,其实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较强大的部落。

  在晋朝末期,库狄宥连部的首领以所居之地“屋窦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乡)为姓氏,称窦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

  窦羽泥后来率部与北魏政权抗衡,最终败北,整个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渐融合于鲜卑族。

  在窦羽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窦羽氏,后在北周时期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权势集团。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北朝胡姓考》等的记载:

  ⑴.鲜卑族没鹿回部,其首领在汉朝时期被称作拔列兰氏,到晋朝后期被称为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纥豆陵氏被改赐为汉姓窦氏,其后裔子孙皆称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⑵.鲜卑族娄提部,以首领名字为部称,后成为娄提氏。娄提氏在传至娄提·内干后分为两大支系:一支以娄提·拔(高欢)为主系,后成为北齐政权的缔造者,传到高澄、高祥后形成高氏一族;另一支则以娄提·窦泰为主系,传到窦孝敬后形成鲜卑族的另一支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乌扎喇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西北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东海女真卦尔察部、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女真族、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冠汉姓为窦氏、吴氏、乌氏、武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元、明朝时期女真卦尔察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在东海女真卦尔察部中,有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乌扎喇氏族人中有一著名的乌扎喇·多罗岱,为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在明崇祯十五年(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乌扎喇·多罗岱在跟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征攻明朝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时阵亡,清太宗追赠其为骑都尉,并令其侄乌扎喇·萨赖袭其职,后亦阵亡,再赠一等轻车都尉。

  在乌扎喇·多罗岱阵亡后,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故居地为姓氏者,称窦氏,在满清一朝中属于较早即以汉姓为姓氏的家族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窦氏家族主要起源于今山东省的济宁一带,历商、周两朝,窦氏渐离开祖居之地,春秋时晋有大夫窦抽,其食邑在今太原城北古城村一带,战国时期魏国有窦公,在先秦时期,窦氏族人已有落籍今山西、河南之地者。

  秦、汉之际,窦氏族人已在今山东观城以及河北武邑间地的观津一带落籍,文景之治时,该地出了一位窦皇后,她贵为汉文帝皇后,汉景帝母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兄等俱封为列侯,长兄窦长君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弟窦广国封章武侯,连死去的父亲也得已封侯,堂兄窦世的儿子窦婴位至宰相,名震天下。窦广国之子窦定袭爵,至其孙窦常生,因大街免爵,窦常生一子在汉宣帝年间以二千石官吏的身份从观津迁徙到平陵(今陕西咸阳),至窦常生的五世孙窦融时,窦氏一族再次扬名天下,至汉明帝即位之初,窦氏家族同时在朝,就有一名三以,两名侯爵,三名娶公主为妻的,四名二千石等级的官员,在当时的京师洛阳,其祖孙官府相望,甲第连云,外威、功臣中无人能比。

  此间至汉末,洛阳窦氏之女贵为汉桓帝皇后,窦氏家族权倾天下,不言而喻。汉末时期,窦武之孙窦辅为避仇逃于零陵(今湖南永州),曹操平定荆州后,他又徙居邺(今江苏南京)。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窦氏族人已经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一支窦氏迁居今辽宁北部和北京一带。

  隋、唐时期,窦氏族人依旧昌盛不衰,名人辈出,仅唐朝时期窦氏即出了宰相六名。

  唐末五代时,窦氏族人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他们播迁于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南宋偏安于江南之后,窦氏族人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渐广。

  明朝初期,山西窦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天津等地。

  到了清朝时期,窦氏族人在全国分布愈广。

  分布

  宋朝时期,窦姓大约有1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当时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这三省窦姓大约占了窦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河南等地。河北为窦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窦姓总人口的47%。全国的窦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时期,窦姓人口大约有5万5千,人数急剧减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山东为窦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窦姓人口的3 5%。全国窦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山西,这三省大约占全国窦姓总人口的8 0%。其次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窦姓人口主要倾向是由北向东南地区迁移。

  当代窦姓的人口大约有49万,为第225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自宋朝以来的1000年中,窦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目前窦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窦姓人口的12%,主要分布于江苏、河南、河北、甘肃。这四省集中了窦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云南、陕西、吉林等地。全国形成了以苏豫冀为重心的窦姓分布区。

  窦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苏鲁中部、安徽东段、天津、河北东部和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大部、黑龙江、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川黔南段、云桂大部,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居住了大约56%的窦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中东和中西、辽吉东部、山西北部、陕西中部、川渝大部、云南西部、贵州中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苏南北两端、山东西部和东段,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5%,居住了大约35%的窦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观津县:汉朝时期置蓚县,属渤海郡。隋朝时期隶属观州,后来观州废黜,蓚县便归属德州。唐朝贞观元年改置观津县,唐永泰年间后期后属于冀州,属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声观津县南五公里一带地区。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观州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典出五代后周窦禹钧。窦禹钧官谏议大夫,他的五个儿子都登了高科,人称“窦氏桂”。有诗一首赞誉:“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

字辈

江苏徐州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江苏句容窦氏字辈:“良世序绵长洪开祖德”。

江苏金湖窦氏字辈:“在如金元以连”。

江苏沭阳窦氏字辈:“洪连兆怀正新”。

江苏邳州窦氏字辈:“礼道怀贤 秉中思端 繁昌硕茂 善德长延”。

江苏徐州、河南开封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河南叶县孤山窦氏字辈:“子芝孙兰声华奕衣冠相继称巨族焉”。

河南永城窦氏字辈:"辈分排列继十五世祖于宗——元共六十字:

宗玉心凤广,兴保照鸿祥;

勤敏敬修德,瑞贯庆荣光;

恒士昌平远,忠信福禄长;

腾云舟海航,淳哲俊汝双;

伯方后道汉,清先和维全;

才章秀家帮,正义效同元。”

河南叶县摩天岭窦氏字辈:“有发延万玉(青)书(贯)新尚济”。

河南潢川窦氏字辈:“玉应启瑞金可发祥德高望重渊源流长”。

河南获嘉窦氏字辈:“学宗永先庆承”。

河南博爱窦氏字辈:“有德业绍兴树”

河南窦氏一支字辈:“景守绍振志”。

河南周口淮阳县、沈丘县窦氏字辈:宗希允陈时 之运世景茂 荣书树品全 忠孝敬祖先 天德培尔久 芳泽万斯年 立心公平正 和顺耕读家 后嗣贤者众 知礼尊纪纲。

山东济南窦氏字辈:方-克-甲-新-

山东平邑窦氏字辈:“宝兴成庆淑现”。

山东岱岳窦氏字辈:“庭学田建桂海灿”。

山东肥城窦氏字辈:“继士庆昌梅永良方卜正志”。

山东桓台窦氏字辈:“希怀开清振维乃钦可承”。

山东郓城窦氏字辈:“三金守占连同义火顺序......”

山东淄博窦氏一支字辈:“全-长-金-明-玉……”

安徽阜阳窦氏字辈:“长洪开逐肃振玉加邦”。

安徽窦氏一支字辈:“常怀顺祖德永念正加申”。

安徽宣城窦氏字辈:“云秀连登明”。

重庆永川、荣昌窦氏字辈:“明廷作栋梁”。

重庆大足窦氏字辈:“代兴正大光明远”。

四川合江窦氏字辈:“朝庭卫志国”。

贵州窦氏字辈:“文善月庆德”

江西武宁、湖北通山窦氏字辈:“秀联登桂仁”。

湖北老河口窦氏字辈:“大华延家培学”。

河北景县窦氏字辈:“书宝文(志)喜”。

陕西南郑窦氏字辈:“兴隆绍祖先荣华富贵永延年”。

新疆窦氏一支字辈:“海贵永世新”。

天津滨海新区茶淀镇西孟村窦氏字辈:“利龙勋国连闻成进广宝庆俊传贵”。

窦氏一支字辈:“鸣仲临禀阳庚诵扈猛敷融穆嘉万章统宾他勤真朗祜严略岳毅照彦德怀”。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姒姓;

  望居扶风。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窦姓的源流和郡望。

  门传四相;

  名冠三君。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出身于功勋贵族家庭,兄弟们都喜欢武艺,只有他爱好文史,大家都戏称他为“书痴”。隋文帝时曾官秘书中郎,李渊入长安任大丞相,任他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他博学多才,通晓历代典章,李渊建建唐朝,他参与有关文件的起草,官内史令(宰相),深受宠信,常被召入高祖卧室长谈。他侄子窦抗,字道生,是隋文帝的外甥,曾任梁州、岐州刺史及幽州总管;入唐后,官将作大将兼纳言(宰相),高祖直接呼他为兄,宫中人也都称他为国舅。侄孙窦德玄,为高宗时宰相。德玄的儿子窦怀贞,中宗时官御史大夫兼检校雍州长史,睿宗时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东汉扶负平陵人窦武,字游平,长女为桓帝皇后,桓帝死,他迎立灵帝,任大将军,封闻喜侯,掌握朝政。与太学生联结,并起用反对宦官的名士李膺等人。后与陈蕃等人谋划诛杀宦官,机密泄漏,兵败自杀。他与陈蕃、刘淑并受人敬仰,被称为“三君”。

  清惟饮水;

  利赖穿渠。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窦炽,字光成,唐初窦威的父亲,有谋略。西魏时官朱衣直阁,又历泾、原二州刺史,多有政绩;入北周,官柱国大将军,封邓国公,进为上柱国;隋初,官至太傅。在原州任上时,城北有泉水,他汲水自饮,说:“我在此州,应该只饮水。”下联说唐代长安人窦琰,任北海令时,曾穿渠三十里,引水灌溉农田,当时号称“窦公渠”。

  系承少康;

  源起有仍。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夏帝相之妃遭杀害时正怀孕,从窦(孔穴)逃回娘家有仍(今山东省济宁东南),生少康,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其子孙以窦为氏。

  河西世泽;

  章武家声。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河西人窦广国,封章武侯事。

  燕山五桂;

  隋世六儒。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窦·禹钧,有义方,教五子,俱登科,时称燕山窦氏五桂。下联典指隋·窦士荣与马光等并授太学博士,时号六儒。

  织锦夫感;

  投床后奇。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窦滔妻苏蕙,因思夫而织回文璇玑图诗以寄。隋薛道衡有诗云:“织锦窦家妻。”下联典指隋·窦毅,其次女数岁,闻其舅隋文帝受北周禅帝位,女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难。”后代嫁李渊,为唐高祖皇后。

  五言通用联

  海上神山绿;

  溪边杏树红。

  ——窦巩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和进十窦巩《游仙洞》诗句联。

  六言通用联

  才俊名传四海;

  夏王威播九州。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初史官窦俨,字望之,蓟州人。有文才,历任晋、汉、周各代史官。宋初任礼部侍郎,凡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由他撰定。人称“才俊”。下联典指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清河人。公元618年建夏,称夏王,都乐寿。次年迁都洛州,后为李世民所败。

  七言通用联

  广平子声大学士;

  张掖都尉安丰侯。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字子声,广平人。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晚年加至昭文馆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大臣窦融(公元前16-62),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新莽时,任水波将军。莽败,他率军归顺刘玄。后为钜鹿太守转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改,他联合酒泉、张掖、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被推为五郡大将军。光武即位,仍归汉,从破隗嚣,封安丰侯,累进大司空。

  建隆编敕垂青史;

  针经指南耀禹域。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宋初时大臣窦仪,这可象,蓟州人。学问渊博,历任后汉、后击朝官职,入宋,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后又为翰林学士,加礼部尚书。曾主撰《宋刑统》、《建隆编敕》。下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等。

  毫芒映日千重树;

  涓滴垂空万丈泉。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窦叔向《青阳馆望九子山》诗句联。

  织锦寄若兰之感;

  投床见皇后之奇。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守祖宗义方教泽;

  愿子孙世代书香。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省师宗县淑基村窦氏宗祠联。清初,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由陆良迁居淑基时,可谓贫困潦倒、多灾多难,盗贼与匪祸常使他惶惶不可终日。当他的儿子被强盗掠去卖到满洲兵营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才花钱赎回了儿子。窦氏族人早期的弱小与后来长时期的兴旺发达,曾让许多人在心头留下谜团。其实,先辈曾数代世袭指挥使的窦云及他的儿孙们,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一个道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从唐、宋、元、明直到他们的时代,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推行了一千多年,于是,读书求知成了他们奋发进取、兴家昌业的主要措施。他们决心向那些头顶乌纱帽、身着蟒袍的人们看齐,于是便不惜为其子孙读书求知而付出巨大代价,让儿孙们沿着科举选拔官吏这条苍苍茫茫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地走去,朝着廪生、贡生、举人、进士一个个目标迈进。尽管他们心中明白,一条窄窄的科举路上,往往面临千军万马地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于是乎,这副楹联便遍及了窦氏族人的家家户户,那“环廊看桂树,大耶用培,人耶用培,养其根、竣其实,当计十年百年”的祖训也成了窦氏族人共用的座右铭。

  十言通用联

  学士荣膺,共仰六儒佳誉;

  巍科高掇,争夸五桂馨香。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学士窦士荣,为世人所重。下联典出宋代有窦仪、俨、侃、洅、僖五人登科。


  【祠堂古迹】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上兰村,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西临汾河水,东边是华北工学院,景色秀丽。窦大夫名仇,字鸣犊,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其封地在今太原北郊河东和阳曲黄寨一带。为官期间做过开渠利民的事业,深得民众拥戴。在晋国内外名望很高,但因与晋国卿赵简子政见不同而被杀。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慕名驱车来访,但刚走到黄河边上将人晋国时,被窦大夫的亲丁拦住。孔子听说窦大夫被杀,十分气愤,便“临河而返”不入晋。至今晋城市南40公里仍有一村名拦车镇,镇北有孔子回车庙。窦大夫死后,当地百姓为铭记他凿泉修渠之功,建祠世代祭祀。窦祠的创建年代不详,最晚当在唐代之前。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因此,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窦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

  窦皇后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两边钟鼓楼,西边钟楼无甚特别,而东边鼓楼却以石柱支撑,号“鼓楼石柱”,令人称奇。进入祠院,迎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兴趣的还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大殿明三暗五,宽20多米,高约15米,内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窦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周围景观较为集中,院东墙外有观音阁、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公馆遗址。祠西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佚名题窦大夫祠寒泉

  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

  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山。

  ——沈荣昌题窦大夫祠献殿

  窦大夫祠献殿原悬有三大名匠匾额,分别为“泽被苍生”、“灵济汾源”、“仁周三晋”,现已不存。如今所挂的这副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联语工整贴贴,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窦家家训》 

  夫人不事鼓励而自兴起于善者,上哲之资也。若夫中人之性,非有所劝勉激发,鲜有不安检暴弃,以自入于匪僻者。以故古之教家者,多述前言往行,垂为家训,以为子孙善身寡过之助,而又于户牖堂□书写箴铭,以示鞭策,凡以有触于目,必动于心,为后世虑至深远也。雍正庚戌,杰与弟世英,仰承先人遗志,修造外庭,重门题额曰“念修”,盖有取于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之义。门何取乎是?忆吾始祖讳璘,宋仁宗朝以戚畹封左屯卫大将军,父勋,赠右领卫大将军。其时,子若孙皆拜显官,邀荣宠,且旁录其族宦者十余人,而吾氏称为名门者几二百年。由宋迄元,世以耕读为业,临泉自娱,不求闻达,吾氏称为清门者几百年。有明,吾族登膴仕者不一人,而本支七世祖讳绅,永乐初由贡士荐授祈门教职,主盟道学,有山斗望。递传高曾世,有隐德,以儒名家。至大父,敦尚古道,重农桑,崇礼教,里闬咸称长者。吾氏称为德门者几三百年。

  国朝龙兴,科名累□,吾族差堪媲美他姓。先大人登顺治丁酉贤书,历任汾州府教授,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宦迹载通省志。大儒冉永光、窦静庵两先生咸有传。吾氏之门,又以科第显矣。於戏,自余始祖,以及余父,或受显爵,或著德望,或掇科名举,皆以礼义自范,无少恣纵,家门克振,世泽绵长,猗欤盛哉!杰愧与弟谫劣无似,株守一经,既不能继述前人,光大门户,忍听后之子孙荡逾闲检,决裂家声,是益之罪也。今于是门,有取于“念修”,愿由是门者,目声心警,追忆前烈,重目策励,远绍近述,毋即慆淫。虽驷马之门,非所敢希,而世守清白,是所厚幸。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之后人,安必无愚騃之辈,土苴义礼,弁髦法度,虽祖宗之训诫昭然,而如不见不闻,懵然无以动其心者,余今日之惓惓,毋乃徒劳。虽然,柳公昭世德于无穷,颜氏绵今绪于不坠,古人垂教,夫岂无补哉!后之子孙,尚其有感于斯门。

  龙飞雍正甲寅年春正月上旬七十八岁窦世杰识

  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八月下浣姪曾孙锐敬录

  (出自窦庄古堡门匾)


  【窦氏家规】

  事尊长

  《吕子宗约歌》云:“问你身从何处来?”当头一喝,令人汗下。故孝悌之道,原性分之固有、职分所当然,无容强也。要当以敬为主,饮食敬以奉之;衣服敬以将之;朝夕起居,敬以左右之;语言志意,敬以顺承之。盖敬者,德之聚也。能敬斯有德,乌有有德而非孝子弟弟者哉!典型具在,懿范咸昭,汝辈尚其勉之。

  处家众

  治家之道,易封尽之矣。家人,利女贞。盖家之难齐,莫甚于妇人。此言当先正乎内也。《彖》曰:“家人,男正位乎外,女正外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盖如此,则家道正,此正言之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此推本而言家道之所以正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此又举一家之无不正,推之于治化也。《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此修身之事,即《大学》“身修而后家齐”之旨也。初九:“闲有家,悔亡。”《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此谨始之道,即教妇初来之意也。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此正位乎内之事,妇人之道宜如是也。九三: “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此言与其过宽而以恩掩义,毋宁过严而以义胜恩也。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盖六四长姒也。长子家督长姒代,姑家之盛衰系焉。此言能务本樽节而家道自成也。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程传云:“夫爱其内助,妇爱其刑家。此正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也。”上九:“有孚威如,终吉。”《象》曰: “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此正家久远之道,更揭出反身搃以修身为齐家之本也。然则治家者,有曰宽,曰和,曰公,固一以贯之,彼所谓忍者不足言矣,凡我后人,敬而听之。

  待乡党

  居乡一以谦和为主。凡出入语言,俱要有卑逊意,至乘车马入里门,必下。称谓之间,尊卑长幼,不可或紊,于三党尤慎。偶坐随行,必须尽礼。即非当面,亦不可呼名,必以辈次称,盖卑以自牧。处世良法,矧乡邻族党乎?

  立品行

  存心宜正大光明,作事宜端方正直,言语宜忠信朴讷,仪容宜庄重严凝。呜呼!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以灭亡,所关顾不重哉!

  勤职业

  职业者何?男则士农工商,女则纺绩针线是也。吾家之业,惟农、惟士、惟商,而纺绩则累世相传,今机杼如故也。夫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古先固屡言之。尝观敬姜之论劳逸也,外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内而王后、公侯、夫人、卿之内子、大夫命妇、列士之妻。庶士以下,于天子曰朝日、曰夕月、曰日中、曰日入;诸侯而降,曰朝、曰昼、曰夕、曰夜、曰明、曰晦,盖详哉其言之矣。又曰社而赋事,丞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吾辈其敢忽诸!

  戒习尚

  末世之人情,厌故喜新,一倡百和,号为习尚。大抵服饰器用,由朴而巧,自俭而奢,古风耗矣。吁!彼君子,女谓之尹始,诗人,盖重有所伤也。彼晏子,一狐裘,三十年不知其于习尚何如。戒之哉,戒之哉!

  (出自《窦氏家谱》)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窦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