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释义】陈,本义是陈列。陈字,由阜和东组成。阜为土山、土丘。东是日在木中。
【得姓始祖】
陈胡公:亦称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商朝末年,舜的33代孙遏父投附周国任陶正,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姬昌、姬发父子欢心。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妫满死后,谥号胡公,故又称胡公满。陈胡公是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后裔,一本千枝,繁衍昌盛,如今族裔陈氏全球九千万 ,始祖皆胡公。
各支始祖
陈文范:讳宝,陈翔之子,字仲弓,仕汉桓帝,为太邱令,至长史,文范才德超华,颖川许人,自毫徙居江洲德化县白鹤乡庐山之麓,素有阴德,同夫人享寿八十有四,合葬于汴梁。元配:李氏,生没失考,生子六。江洲义门陈氏始祖。
陈 梓:梓公三子讳守仁,字德宗,嘉祐七年由江州迁居临川庄公祖昱公登,进士公殳梓公生八子俱分迁有方公行居三。生于景祐三年丙子三月十六日卯时,终于崇宁四年乙酉十一月初五日本时,寿七十岁,葬于石笋垟,巽山乾向。元配:何氏,生于庆历元年辛巳六月二十三日戌时,终于大亲三年己甘二月十四日辰时,寿六十九岁。生子二:长億一邦杰,次億二邦亮。浙江江山举川陈氏始祖。
陈谦训:字吉六,号受益,国学生,例授主溥,明成化十年甲午二月十五卯时生,喜靖二十九年庚戍十月初七巳时没葬永丰院柘树山椅子形癸山丁向兼子午有碑,公,明宏治年间,徙湖南长沙府益邑厢外里羊城旋徙沅邑龙保青草港厥后子孙蕃衍遂奉为始祖焉。元配:邹氏,明成化十四戊戌三月十三午时生,嘉表四十三年甲子九月十八辰时没葬合夫塚同向,有碑。生子四:陈宣俊,陈宣迪,陈宣荣,陈宣华继配:牛氏,生没未详,葬合夫塚同向有碑。生子三:陈寅瑶,陈宣文,陈宣武。湖南陈氏始祖。
陈阏父、陈必光、陈必究、陈必翁:一名遏父,系出妫姓,舜子商均禹封于陈以奉舜祀佐武王克商为周陶正有勋,妻封明显夫人,生子满。初祖:陈必先,一名宜中,字子震,号印堂,行二,系后五代,誎议大夫,子珍公派下十二世孙,南宋内阁学士,怒公之元孙,季思公之仲子,世居南京上元县后湖右族。南宋庆度宗咸湻朝由进士登翰林第,恭宗德祐元年官同知枢密院使,端宗景炎间仕至左相诰封光祿大夫,宋理宗湻祐二年壬寅七月十五日午时生,元文宗至顺三年壬申十二月初六日 酉时没,寿九十一岁,葬湘潭县下五都一甲地名文昌塘上蔡家湾屋后左侧围外山中蕊亥山巳向兼乾巽,有碑墓,墓志,图记,事实载宋史,按必先公於宋未时致仕,寿逾大耋矣,迨其子松公先任楚之刺史后升长沙太守遂奉父屯籍潭州今之下五都是也,因其山水秀丽人物光华乃结庐于斯,子孙聚族于斯,历数百年来服畴食德抑由公之余泽有所焉,公兄弟四人,公居二,长必光,三必究,四必翁,三公子孙未悉详,錄兹我族遵,公为一派之祖修谱牒建祠宇置祀田盖不忘其初云。元配:聶氏,诰封一品夫人,系出江南名族,南宋理宗湻祐十一年辛亥三月十七寅时生,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七月十三日辰时没,寿八十四岁,后改葬文昌塘上蔡家湾屋后左侧围外山中蕊祔夫冢同向,共碑墓,墓志,合围。生子一:松。陈必光,字子乾,号燕堂,必先公之史,同时官到锦衣卫封建昌伯,元顺帝至正,仕至吏部天官。配冯氏,后裔未详。陈必究,字子艮,号画堂,必先公之弟,赐进士第。配郭氏,后裔未详。陈必翁,字子兑,号锦堂,必先公之弟,明初由吴西来潭没葬塘冲山。配许氏,没葬石桥垅北黎家坪金鳅下海。后裔未详。
陈 端:字朝祎,官禄任江南大和櫑加封威烈将军征勦黄巢得功勅镇潭州管辖三边,居江州数代其食,唐中和四年旌表门闾昭宗大顺元年勅封义门授家长,讳崇为江州长史赠光祿大夫同光元年因年老解组同外甥彭溁常均南行于河南长沙雾阳等乡火散桥议曰遇大则居陈居金铿大塘各地基业照考彭居大田常居大贤世称甲乙丙族各立基图,卒葬浏阳筲坡。元配:宋氏。继配:赵氏,夫妇三人共塋生铁淋墓碑记。生子一:伯万。迁浏始祖:陈千五,公由洪洲始迁北,落业白竹塘,宋嘉熙元年丁酉五月初八日午时生,寿八十二岁,元延祐五年茂午十月十九日亥时殁,葬源头冲飞凤形庚山甲向,有内志外碑,此地上齐崎仑下与左右均齐田边为界,公五傅怿公员公分两二支,至今子孙繁衍发祥有自皆公一脈也。元配:孙太君,莲贞,宋纯祐十年庚戌八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寿七十二岁,元至治元年辛酉六月十五日宋时殁,葬长沙分水湾琥形山,有碑坐西背向东南。生子五:万一;二;三;四;五。湖南浏阳七口塘陈氏始祖。
陈 实:公御史中丞翔子也,与同郡荀淑韩皓韩韩诏为邑长政人称颖川四长,卒年八十三岁。黄昌意,按大纪及古史曰帝姓已讳,葬皇帝之子元器也毋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吴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寿一百,葬于云阳。黄颛顼,按史记及陈氏世编曰帝姬姓,祖曰黄帝,父曰昌意,昌意娶蜀氏之女曰昌僕是为女樞,感瑶光贯月之祥生帝于若水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绍金天氏为天子,初国高阳故号高阳。氏都帝邱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一,葬濮阳。许州许昌陈氏始祖。
陈千二:绍萧陈氏始祖。
陈思恬:字铁,生于有明万潜九年壬午七月初八日,卒于崇十六年癸未五月初四日,年六十二岁。妣氏赵,合葬于吴江。六十图东心探字圩乾山巽向。子一:明肇。蚬江陈氏始祖。
陈绍先:明洪武六年癸丑三月十五时生于明正统十一年丙寅十月日申时,没葬八十四,都六甲,今为上十七,都十甲地名白汑汤冰塘向南有碑誌寿七十四始祖妣贺孺人,明洪武十年辛酉四月二十已时生于明正统十二年丁卯正月初十 时没葬与始祖考合冢 寿六十七。子二:志富、志寅。公籍江右广陵圳上明洪武年间举家徙潭卜居白汑 公之先世本自义门分荘标前明谱帙散佚公以前远不可改 公之德行事业亦失其传后之人第等之南陔披荆棘度地宜起家昌后至今历六百余年传二十有二派姓日繁方兴未艾此足自力更徵公创始之厚矣。白汑陈氏始祖。
陈裴蓝:子一:葛才。两湘陈氏始祖。
陈必先:由南京来潭开派齿錄第一派陈必先,一名宜中,字子震,号印堂,行二,係后五代谏义大夫子珍公派下十二世孙,南宋内阁学士恕公之元孙,季思公之仲子,世居南京止元县后湖右族,南宋度宗咸淳朝由进士登翰林第,薛德祐元年官同知相密院使,端宗景炎间仕至左相,诰宋理宗淳祐二年壬寅七月十五日午时生,元文宗至顺三年壬申十二月初六日酉时没,寿九十一岁,葬湘潭县下五都一甲地,名文是塘上蔡家湾屋后左侧园外山中蕊亥山巳向兼乾巽,有碑墓,墓志,图记,事实载宋史,按必先公于宋未时至仕寿逾六耆矣,迨其子松公先任楚之刺史后升长沙太遂奉父屯籍潭州今之下五都是也。因其山水秀丽人物光亻结乃绪庐于斯,子孙聚族于斯历数百年来服畴食德抑由公之余泽有所致焉。公兄弟四人,公居二,长必先,三必允,四必翁。三公子孙未悉详,錄兹我族遵公为一派之祖修谱牒建祠宇置祀田盖不忘其初云。配聶氏,诰封一品夫人,系出江南名族,南宋理宗湻祐十一年辛亥三月十七日寅时生,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七月十三辰时没,寿八十四岁,后改葬文昌塘上蔡家湾屋左侧园外山中蕊祔夫冢同向。共碑墓,墓志合图。生子一:松。中湘陈氏始祖。
陈叔达:唐太宗拜左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封江国公。死谥忠惠,贴葬孔后之侧居长安蓝田县。子一:烈。中湘下砂陈氏始祖。
陈 道:始祖:陈道又讳彦瑞,安州学正,生六子:陈岳、陈岱、陈巍、陈屹、陈崇、陈山。
陈 贤:浙始迁祖 第一世:陈贤,希伯聖派,字希圣,考讳陵,南宋简齐公五世孙,以孙祖仁贵追封 学士,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七年寿八十有七,配鄒太夫人,生卒失考葬怀德甫乡仕尚之芝蔴增先世由入派仍占汴籍子二,安世一安国安国令晋陵遂居常州为遥常始祖故称晋陵陈氏,明初并晋陵明初并晋陵于武进今陈氏为武进人详见志铭。
陈讳寔:讳寔,汉灵帝初由太邱,今辟为大将军,谥“文节先生”,号“文邱”。家居川。元己亥生中平丁卯卒,寿八十有四,配未详,子六:长陈纪、次陈菱、三陈洽、四陈谌、五陈休、六陈光,葬于堰城,有像、赞、碑文传。
陈 杰:以为開族始祖既勤且俭克昌厥后遂贻子孙由彰公长子行惟字其伟邑痒生景泰辛示钦点翰林院弄部主事生于宣德七年壬子八月十八日未时卒于成化十五年已亥三月十一日配尹氏生于正统三年戊午侧郑氏七月十一日未时卒于宏治五年壬子九月十三日合葬龙屈河之高高祖茔昭穴辛乙向子二名世名甫居维阳另详。
陈 胡:胡肥有虞这后于父之子讳満为周陶正武五克商以元女太姬妻之赐姓嫣封之于陈居宛邱以奉虞祀生子二犀皋羊后世子孙遂以陈为姓以公为始祖卒于成五九年谥号胡公。
陈 通:字北溪,明诸生,居间门外吴邑十一都二面高尚不仕读书积德乡里称为笃行君子宏治二年巳酉正月十五日生,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八月十八日卒终年六十二岁配孙氏宏治三年庚戌三月初三日生,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四月二十六日卒,终年六十五岁,合葬长邑九都三十邑黄字圩虎坵后山新塘桥放鸟浜墓。子一:涧。
陈公宁:配王氏、张氏,按先世由洪洞迁居忻州九原乡嘉禾村以上世系失稽,吾支即以公为始祖,查明万历间二世祖大聚公墓碑记载公之祖讳容胜,父讳顺傅,两祖塋墓亦无所考,生三子:万;积;粟。
陈成一:行一,始居墩口,号东庄,生殁配旧谱阙,合葬转水河西。子二:高二;高四。
陈 广:陈广,号巨源,明赠徵仕郎,始迁螺江,配郭氏鄭氏,葬城门山坐甲向庚,鄭妣另坟。子:义。
陈庭蘭:字华复,明正统十年乙丑九月初一日未时生,成化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午时没,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讓塘紫秧间右上壬丙向有墓誌。元配:李氏,明正统十三年戊辰三月二十六日申时生,成化十五年己亥二月初三日巳时没,葬与夫合塚居左向同。生子二:陈珩,陈炎。
陈阏父:一名遏父,系出姓舜子商均禹封于陈以奉舜祀佐武王克商,为周陶正有勋,子一妻圭明显夫人,生满。中湘陈氏始祖。
陈 实:居颖川公与荀淑齐名实诣淑长子元芳御车次子季人□□□□车甲至淑□入龙迭侍左右太史奏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桓,帝三年兴为太邱长修德清静吏民追思之在群里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辗求判正晓论曲直退无怨者主刀叹曰宁为刑法所加无为陈君所短杨赐卿华俺毕贺辄叹公大位未登愧于先人,卒灵帝君平四年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文□先生追封康乐侯。
陈太老:迁桐始祖,讳考例赠文林郎,妣韩孺人,生子五:佛报;道佑;召保;召傅;召仪。公生于元至元甲午年正月十三日午时,妣生于大德戊戌年九月十三日子时,公殁于明洪武已巳年十月十九日亥时,妣殁于洪武丙辰年十二月初二日未时,公亯寿九十有六,葬泗塔原扦时未有城垣固为吉坏厥后金汤顷起由□□形□以年代远湮未肯迁改至咸丰癸丑年遇兵掘濠造营坟脚损坏文镳同族商的于次年六月复行择扦本山上首辛山乙向较原穴更吉。同治乙丑年重立碑。次子:陈德,妣恭人,生子四:志□;志□;志□;志□。任安庆府知府迁桐陈村竹园庄。
陈 爵:字慎修,元泰定二年乙丑五月初三日寅时生,明永乐八年庚寅八月初九日午时没,葬六都一甲老屋园扶椅形山向有碑图。公自洪武年由豫章庐陵县携家来楚之中湘永兴里和隹冲今六都一甲遂居焉下屯业百倾自梅花渡至寺冲口一流无间,子孙世居繁衍散居各邑者不知凡几愈远愈疏世远年湮莫可稽考,明鼎草时谱牒屢遭兵燹僅存余炉以志不忘其所自矣。配李氏,元致和元年戊辰二月初一日巳时生,明永乐十六年戊戌七月十四日午时没,葬伴夫冢侧同向,子二:武保;宗保;女长归李,次归胡。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周武王灭商后给古帝王后人妫满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陈氏为虞舜之后裔,受姓始祖是胡公满。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相传,胡公 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名为氏,称陈氏。
大禹继位后,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人称有虞氏,因舜做子时,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乡(今山西永济),其首领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肥城),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也即古陈锋氏部落居住过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宛丘(今河南淮阳)。颛顼国有“陈州之山”,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十多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十多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建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逝世后,谥号“胡”,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分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史籍《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千多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
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缗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缗公(陈缗公),陈国最终灭亡。随后,楚惠王后在陈国故地设置了陈县。
自妫满受封于陈,至妫越亡于楚,陈国共传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历时五百八十八年。
在亡国后的陈国王族子孙以及许多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陈氏正宗。陈氏族人大多尊奉妫满(胡公满、陈公满、陈湖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陈国在妫满逝世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源流三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1.曹氏改为陈氏:
浙江海宁陈氏,原姓曹氏,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氏到了宋代,陈氏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氏成了海宁望族。
2.高姓改为陈氏:
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氏了。
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氏。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狄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十四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氏,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3.白姓改为陈氏:
隋朝有一个叫白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氏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四人,也冒姓陈。
明朝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4.黎姓改为陈氏:
明成祖朱棣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其子孙后代便以陈为氏。
5.刘姓改为陈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刘矫的后裔改陈氏,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镇江),史称广陵陈氏。
6.陈氏改为其他姓及恢复陈氏: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朝初期又恢复了陈氏。
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改名郭金台,其后裔子孙有称郭氏者,有称陈氏者。
源流五
源于陈氏疍民与堕民。
⑴.疍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陈氏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⑵.堕民:
白眉初在《中国人文地理》中对堕民解释为:“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掉了红巾军的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建立了大汉政权,这更引起了朱元璋的愤恨。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双方各率大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结果大败。农历8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后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后来皆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称作“疍民”。
陈氏疍民在历史上曾经生活十分艰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称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突厥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突厥侯莫陈氏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汉朝末期,突厥民族的侯莫陈氏族即迁居与代北地区,经过十六国混乱时期到南北朝,被北魏王朝所控制,称谓北鲜卑族中的特殊部落。
据史籍《魏书》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改为汉字单姓陈氏。
在北魏末年,该支陈氏一度改回为侯莫陈氏,随着隋王朝同意中国,其最终皆融合于汉族之中,仍为汉姓陈氏。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诸部,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等记载:
⑴.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旗)、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西拉木兰(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巴氏、白氏、丰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⑵.蒙古族伯克图氏,亦称博克卓依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⑶.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之蒙古贵族的姓氏中,多有陈氏。
⑷.蒙古族鄂里木苏氏,为蒙古陈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第八旗派驻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Erimu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⑸.蒙古族齐默特氏,源出元朝时期乞颜部其木德氏部族,世居喀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阿苏忒(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文为Cim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在回族中,以陈为姓氏的有很多,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公元1403~1424年),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另外有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入附中原,被徙居于安徽全椒卫所,后改汉姓为陈景通,到其子陈友时,迁居北京,官至骁骑右卫军都指挥佥事。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陈友升迁为游击将军,继而由晋升为都督,充总兵官,后封武平伯,赠世券。不久,陈友率部平定了宁夏、甘州、凉州一带的瓦刺部叛乱,因功晋升侯爵。在陈友逝世后,明英宗下诏赠沔国公,赐谥号为“武僖”。
据史料记载,今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清真寺即陈友生前捐资所建造是。陈友之子陈能、其孙陈纲、第四世孙陈勋、陈熹、第五世孙陈大策、第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第七世孙陈世恩,世代袭职,其中尤以陈大策功勋卓著,出任北京后军都督府大都督,名重一时。
源流九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族诸部,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⑴.满族觉尔察氏,满文为Giorca Hala,属于满族大姓,以地为氏。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等。
⑵.满族陈佳氏,满文为Cengiya Hala,世居张当(今辽宁抚顺),后多冠汉姓为陈。
⑶.满族完颜氏,满文为,原居乌拉(今吉林附近)的满族完颜氏隶属于依彻满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辽宁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⑷.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文为Donggiya Hala,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董氏、邓氏等。
⑸.满族鄂济氏,满文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鄂氏、敖氏、黄氏等。
⑹.满族呼尔哈氏,亦称虎尔哈氏、虎尔虎氏、瑚尔喀氏,满文为Hurha Hala,隶属于瑚尔哈女真,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席北(今内蒙古海拉尔)、新达漠城(今黑龙江漠河)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胡氏、呼氏等。
⑺.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改氏,满文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流域)、黑龙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⑻.满族玉克墨氏,亦称玉抹氏,满文为Yukmo Hala,世居尼满河(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境内布列雅河)。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陈氏。
源流十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哈尼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
源流十一
源于侗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侗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副教授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等。
源流十二
源于土家族,属于以原氏族融入他族为氏。
土家族陈氏,原为汉族陈氏,后在宋朝时期融入土家族,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等。
源流十三
源于布依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布依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陈永康等。
源流十四
源于瑶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瑶族陈氏,为元、明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族如有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也有汉姓陈氏。
源流十五
源于羌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羌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四川省茂汶县人陈花花等。
源流十六
源于苗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苗族陈氏,为明朝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其后裔如有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
源流十七
源于京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京族陈氏,为南宋时期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姓,为该民族的大姓之一,其后裔如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县人陈润芬等。
源流十八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
在今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陈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据说陈氏入粤,是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处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 (1970年)。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详述
1.陈国:
陈国,妫姓。开国君主为舜的后代妫满,又称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因此又称陈胡公。
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
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夫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国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陈国。楚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陈成公)为陈国君。
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
到了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陈国王陵因大多淤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区最下层,因此尚未发掘,有待于考古探测。陈国开国君主妫满(胡公满)墓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关外柳湖畔。
陈国世系简表:
舜帝
帝舜之子→妫商均:商均公为帝舜践天子位前,携娥皇、女英居妫汭时所生,故商均不随舜姓姚,而以住地为姓妫。商均不贤,舜之帝位不传商均而传禹。舜崩,禹践天子位,并封商均诸侯。
商均之子→萁伯:禹称王后,封妫商均为诸侯,封地即原来的有虞国。故商均之后,也不袭妫为姓,而从封为虞姓。
萁伯之子→强:萁伯死,侯位传强子颉。
强之子→虞颉
虞颉死,侯位传其子虞思
虞颉之子→虞思:虞思公在位时,正值夏乱。相帝之子少康避寒浊追杀,逃入有虞,国君虞思以二女妻之,又给其方圆十里之地,让他学习治理。后又出五百精兵助其复位。虞思生子曰有龙。
虞思之子→有龙:虞思死,侯位传有龙。有龙生子曰青旰。
有龙之子→青旰:有龙死,候位传其子青旰。青旰有子曰叔仪。
青旰之子→叔仪
叔仪之子→康仲
康仲之子→祖妫
祖妫之子→发
发之子→妫方
妫方之子→振
振之子→维:时当夏舛之时。
维之子→寿固:此后的有虞国则时封时续或失。
寿固之子→敖
敖之子→胜
胜之子→元捷
元捷之子→偃
偃之子→姑猛
姑猛之子→公允
公允之子→蔺
蔺之子→慎叔
慎叔之子→野
野之子→无执
无执之子→菑
菑之子→叔正
叔正之子→献子
献子之子→亚寿
亚寿之子→原寿
原寿之子→梦延
梦延之子→虞期思(阏父):虞期思在商末投奔周,从事推翻商纣的活动,武王克纣后,任武王之陶正。
西周时期:
妫 满:舜帝后裔,公元前1045~?年待考,陈胡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关柳湖
妫 犀:妫满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皋:妫犀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相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突:妫皋之子,生卒年待考,陈孝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圉戎:妫突之子,公元前?~前855年,陈慎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宁:妫圉戎之子 ,公元前854~前852年,陈幽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春秋时期:
妫 孝:妫宁之子,公元前831~前796年,陈厘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灵:妫孝之子,公元前795~前781年,陈武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说:妫灵之子,公元前780~前778年,陈夷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燮:妫说之子,公元前777~前755年,陈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圉:妫燮之子,公元前754~前745年,陈文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鲍:妫圉之子,公元前744~前707年,陈桓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佗:妫圉之子,公元前706~前700年,陈厉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跃:妫鲍之子,公元前700~前700年,陈利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林:妫鲍之子,公元前699~前693年,陈庄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杵臼:妫林之弟,公元前692~前648年,陈宣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款:妫杵臼之子,公元前647~前632年,陈穆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朔:妫款之子,公元前631~前614年,陈共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平国:妫说之子,公元前613~前599年,陈灵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午:妫平国之子,公元前598~前569年,陈成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弱:妫午之子,公元前568~前534年,陈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吴:妫弱之孙,公元前533~前506年,陈惠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柳:妫吴之子,公元前505~前502年,陈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越:妫柳之子,公元前501~前479年,陈缗公,楚国灭陈国,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2.先秦、晋朝时期
陈国灭亡后,陈缗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缗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今山西),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河南固始)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氏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到了秦朝末年,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九百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陈胜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三十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史籍《闽书》中所记载的:“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3.隋、唐、五代时期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三千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病逝。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一说是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逝世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当时陈元光正是二十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九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陈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氏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省有五十三座,南洋诸岛也有二十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唐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逝世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附大唐王朝,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氏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他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王潮,曾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逝世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二个军校,第一便是陈氏。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4.分支
⑴长沙:
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唐僖宗时期,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今湖南长沙)。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十一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氏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仁和县(今浙江杭州)的,有来自会稽(今浙江绍兴)的等,但这都源于陈氏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氏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⑵邵阳:
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光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子孙后代分布于邵阳县临津门、隆回、湘乡、武冈、溆浦等地,元至正时,其后裔陈叔甫又迁邵阳老鸭田。已传五十五代,人口达七十多万人。
⑶岳阳:
陈岳,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湖南岳阳),传三十三代,十万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续派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⑷桑植:
北宋时,始祖是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至桑植县陈家坪,子孙分布于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贵州,共二十七代,五万余人。
⑸安仁:
宋景德年间,师祖是陈延宾,由福建迁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已传三十七代,达七万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陈绍隆由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共有三万余人。
⑹宁乡:
陈昌建于后唐庄宗时,由江西吉安迁宁乡黄泥田,子孙分布于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
⑺石门:
明朝始祖陈祥,于征蛮受封为忠隘世袭百户。
⑻台湾省:
至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省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省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省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省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省垦荒;明崇祯皇帝元年(公元1628年)统治台湾省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省,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省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省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十五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朝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省。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省发展;或因兵燹或民变而移居台湾省;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
陈氏族人在横渡台湾省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氏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省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5.迁入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在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面积约四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朝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大明王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乐年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以来,这三十六姓多为福建河口人,子孙优秀者读书南雍(太学),完业后即为通事,然后升为长史大夫。何乔远也说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
在明朝年间,出使中国、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为陈氏的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陈氏家谱》记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明朝年间,琉球群岛是中国的领土属地,但后来不断被日寇所窥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岛,计划先占朝鲜,作为跳板,由辽东入关,再将天皇首都迁到北京,坐镇中原,“以辖万国”。当时同安人(今福建厦门同安)陈申正经商于琉球,闻讯后担心祖国受到侵害,即与琉球长史郑迥商议,委托琉球遣往朝廷进贡请封的使节将情况禀告,不久他回到故乡,再次将所获情况向福建巡抚赵参鲁报告。赵参鲁将情况转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鲜王,为明朝政府联合朝鲜李氏政权抵抗日本侵略争取了主动权。
6.迁往越南:
越南古称安南,与中国是比邻之国,两国在历史上虽然也兵戎相见过,但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的岁月毕竟更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陈氏进入安南提供了契机。
早在后梁时期,就有一个叫陈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这是陈氏进入安南之始。到了宋朝,福建陈氏有许多人到越南并担任官职,慢慢成为大族。据史籍记载,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时,达官显宦中陈氏甚多。当然,最使陈氏人引为荣耀的,是当了安南至高无上的国王。据南宋人周密撰写的《齐东野语》记载,当安南国王的人叫陈日照(又名陈照、陈京),是福建长乐人,他本名叫谢升卿,祖籍为浙江会稽郡山阴县谢姓,后南迁至福建长乐县,他是因故改姓名。陈京容貌俊逸潇洒,才华不凡,但性格却落拓不羁。因为杀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为陈京,逃到安南国,后来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后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在安南李氏王朝国王李惠宗召见陈京时,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到了他,心生爱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驸马。过了若干年,陈京之妻昭圣公主成为李朝女皇,称李昭皇。南守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陈京改名为陈日照(亦称陈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陈朝。
大越陈朝是南宋的藩属国,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至公元1400年时国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为胡朝,国号大虞。公元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简定帝,此后大臣陈氏名门望族举要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这个后陈朝仅传二世七年,便于公元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灭。
7.移居东南亚:
从清朝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是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春县岵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窃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中,有不少人葬身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6月28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祯皇帝癸酉年(公元1633年),清康熙甲戌(公元1694年)因飓回船沉于七洲(今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福建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公元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峆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
出洋的陈氏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当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分布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阳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一大省约占陈姓总人口的20%。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当代陈姓的人口已达到6330万,为全国第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万激增到6330万,增长了15倍,增长速度略超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江苏、浙江五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台湾、山东、广西、贵州、江西九省,又集中了38%。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北少陈姓、南多陈姓的局面。形成了粤闽浙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北方向呈梯度减少。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闽粤台琼浙、苏皖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广西大部、川渝贵交界地区,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2%,最高地区可达1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54.7%的陈姓人口。苏皖赣湘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湖北、鲁豫大部、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西部、辽宁北部、新疆西北部,此比例在2.6%—5.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34%的陈姓人口。
【迁徙入闽】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福怒,拔剑逐先生。先生逃入响山洞”。汉代开始,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据统计,已知从晋代到清代,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1、晋朝(420—589年)
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八王之乱,衣冠南渡”。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2、南北朝(420—589)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温麻县(今霞浦),遂定居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3、隋朝(581—618年)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4、唐朝(618—907年)
唐朝南迁在历史上几次北方南迁移民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纊,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时,上舍太学生陈崇文,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唐天祐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祐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祐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唐末,陈伯伦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唐末,陈肇泰从王潮、王审知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唐末,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唐末,使相陈栗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陈高昌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光州固始县东滌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陈九,于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陈潼(祖源无考)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梁开平二年(908),南院陈邕八世孙陈图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唐末,陈杰,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末,陈臣,进士,广州太守,从浙江入闽。
唐末,陈霸先第十代孙陈略(小二公)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5、五代十国(907—960年)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五代时,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祖,光州固始人,避地入泉。
6、宋朝(960—1279)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北宋,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守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唐开元十九年(731),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世)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宋嘉祐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皇上以义门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祐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宋朝,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陈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
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宋绍兴年间(1131—1162),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至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县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1268-1278),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宋景炎元年(1276),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连江龙津拱头。
宋季,陈政泰,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宋末,陈煜(素轩)避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宋末,原籍河南陈千户(名失考),衍阳头察阳。
7、元朝(1271—1368)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元至元元年(1335),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陈以祥,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元朝时,陈汝荣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定居泰宁城关。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8、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埠,定居永福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安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永乐二年(1404),洪武初年,陈学祖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明初,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垵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明正统六年(1441),山东衮州金乡县陈奎,入闽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陈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琯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迁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明嘉靖庚子(1561),陈尧五、尧十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9、清朝(1644—1911年)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广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从晋至清,陈氏入闽支系繁多,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目前福建陈氏是430多万人的大家族,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不管他们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播迁海内外】
1、唐代,陈霸先的裔孙陈伯宣,从福建泉州仙游,迁江西江州。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永清村,称江州义门陈家。义门陈家是我国古代聚族义居的典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世界最早的乌托邦。宋嘉佑七年(1062),仁宗皇帝亲旨,对义门陈氏实施大分家。将3900多口分迁全国72个州郡的144个县,分析成大小291个庄。从此义门陈家遍布全国以及世界各地。
陈姓迁台早在唐宋就开始,明朝永乐到清是高潮。全台陈姓人口260万多万人,为台湾第一大姓。有开漳圣王派、南院派、漳浦派、惠安、晋江陈埭派、安溪高美祖派、闽西霞藔派、义门派等30多支派,分布在台北、彰化、台中、嘉义、台南、屏东等县地。台湾陈姓尊开漳圣王为始祖,有圣王庙300余座。
2、陈姓迁向海外各地
①迁向安南(越南):早在五代后梁,陈文戒任交趾德州刺史时,福建陈姓族人就纷纷向安南迁徙。到了宋代,安南成为南宋的藩属国后,有更多的福建各姓氏族人迁入安南。如长乐陈日照(又名陈京)迁到安南国,成了安南太尉陈承(华侨)的义子,后娶了安南李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李惠宗的女儿昭圣公主,成为国婿,生子威晃,执国柄,于1228年陈日照登上国王宝座,史称越陈朝太宗。至今陈姓在越南仍为十大姓之首。
②迁向琉球群岛:明朝初年,琉球群岛曾建立中山国,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朱元璋为加强同这个岛国的联系,促进贸易往来,在福建遴选三十六姓的各种能工巧匠渡海迁入琉球岛国。其中陈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地位显赫,而且成为该岛国的巨族。
③迁向东南亚诸国:明清开始,福建陈姓族人陆续迁徙到菲律宾、泰国(暹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南美洲等国,后又逐步散布到世界各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陈姓族人,已先后建立陈姓宗亲总会、舜裔宗亲联谊会。
【郡望堂号】
胡公满的第36世孙陈轸仕楚国有功,封为颍川侯,世居颍川。陈轸的第十世孙陈寔,东汉时任太丘长,人称“陈太丘”。他德高望重,名倾天下,谢世后谥号“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文”字表示:成为道德方面的表率;“范”字表示:成为士人门的规范准则。追求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达到了“立德”是最高境界。陈寔被尊为颍川衍派的始祖。有“天下陈姓出颍川”。
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颍川堂:以望立堂。
延庆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当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义门堂:是南唐主李昇在(公元937年)诏立的。江州义门陈氏是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迁居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江州义门开山祖是陈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2)分析迁于全国72个州郡的144个县,分析成大小291个庄。家家门口桂“义门世家”匾额。“义门堂”成了这一支人认祖归宗的堂号。
双桂堂:始于毗陵陈氏,是江州义门陈氏支脉。十三世陈益初迁入毗陵,被称为“双桂里”,美名远扬,为武进望族。双桂堂因此得名。
此外还有德星堂、渑武堂、四勿堂、绳德堂、两宜堂、溥泉坊、必胜祠、建业堂、文星堂、文蔚堂、祯华堂、聚奎堂、奎焕堂、时思堂、福田堂、乐书堂、旌义堂、同德堂、庆达堂、培德堂、滋裔堂、彝叙堂、永誉堂、敬爱堂、文范堂、追远堂、挞本堂、宜而堂、仁让堂、时恩堂、五本堂、智乐堂、名贤祠、思成堂、旌义堂、奉先堂、恒慕堂、萃涣堂、萃伦堂、萃文楼、萃渔堂、聚原堂、存义堂、重华堂、顾予堂、心一堂、文圃堂、嘉会堂、孔敬堂、新新堂、燕翼堂、垂裕堂、遗忠堂、雨钞堂、光达堂、赉善堂、敦厚堂、遗忠堂、麟风堂、崇孝堂、毓庆堂、地心堂、存心堂、推己堂、崇本堂、六望堂、推已堂、敦本堂、惟善堂、佑启堂、光裕堂、凤和堂、安雅堂、三槐堂、笃庆堂、燕贻堂、旌羲堂、明善堂、绳德堂、敦睦堂、叙伦堂、忠节堂、三羲堂、如在堂、诒榖堂、衍庆堂、官梅堂、忠节堂、余庆堂、映山堂、追远堂、良善堂、崇本堂、源远堂、训行堂、清江国、贻安堂、绍武堂、尚义堂、慎达堂、德星堂、敦谊堂、怡善堂、永誉堂、文蔚阁、聚星堂等。
字辈
陈氏最重要分支, 江州义门堂陈, 代表 人物有 陈独秀 、陈化成、陈赓、陈毅、陈云、陈果夫、陈立夫、陈诚,安徽无为县泉塘镇临河金牌陈,袁谭,山垴陈以及安庆,繁昌,南陵江南一代陈氏等等皆属于义门堂陈氏,字辈号: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
福建安溪县美法村陈氏家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章”。
湖南岳阳陈氏字辈:“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湖北江夏程姓字辈:“敦仁广义远绍显谟培基振绪愈奋伟烈德泽绵延时久弥芳和蔼充盈毓秀钟炎”。
安徽绩溪程姓字辈:“有明之士定昭宗礼必叙伦常名正方顺敦本发祥”。
安徽怀宁陈氏字辈:“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氏字辈:“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湖南陈氏德兴堂字辈:
原派:“英才高汉室厚德积中州华茂由培本源闳导浚流九江称望族三湘著鸿猷孝义余徵重书得世胄留宗盟敦永睦通谱庆良谋隆泽绵延远清芬奕祀庥”。
谦训公位下原派:“子谦宣尚世曰文启国正储昌家和裕美端本善则兴诗立礼惟教有方以明大义”;
通房原派:“志膺友良周仕文应肇世彰培盛彬永成宏新兆庆崇佳茂尚兴修锦富玉长显达宗”。
颖川堂陈氏字辈:“继述绍先泽传世必守宗熙朝崇厚道正士宜修庚国运开宏业忠孝庆前光积德贻谋远后代永流芳”。
临川暨徽州陈氏字辈:“守億万千俊彦显正信贵荣仍富”。
奉川陈氏字辈:“隆寿福高德文仲季仁义礼智诚允恭克讓孝悌忠贞敬顺慈爱和陸端庄”。
湖南湘潭东雾山陈氏字辈:“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长沙陈氏字辈:
始祖伯万公以下派:“和翔诩昭省尧古康祖奉孙晓仲铿禄昌”;
支祖昌远公以下派:“国尊英杰邦宝中良守先贻泽德载名扬”;
续派:“世際文明会家敦礼义中诗书功必笃孝友本宜崇積善培基厚登庸受福洪聚星祥豫纪令绪继宗公天开景連汉鼎光荣大学之道诚正治平”。
圈门湾陈氏字辈:
伯万公房下派:“伯和翔诩昭省尧古康祖奉文晓仲鑑六昌憲通黄法万亮奇吉福祈良”;
添旿公房下派:“添庭奉盛世熏泽文光培祖德森元宝先明啓后辉才滋新象裕学海立名魁信敏恭宽惠常昭礼运怀和翔诩文省尧古宗祖奉孙君仲□鑑六昌国尊英杰邦宝忠良守先贻泽德载名扬”;
新化鹅塘派:“为今能显达立代善名扬端士绍基浩继因以聚良”;
昌远公房下派:“世际文明会家敦礼讓风诗书恢祖烈孝友绍宗功望著三良重芬扬二美洪”;
兴阳天左房下派:“天佑宁和永庭维以子良继宗嘉士夢瑞应伟元邦一时腾楚茂聘国显鸣芳履世逢昌景万象守春光运际龙门聚祥开凤藻香崇名行孝义笃实立纲常”。
湖南沅江陈氏字辈:“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茶陵花田陈氏字辈:“笃崇一本啓绪兆祥云联继盛克绍书香”。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字辈:“大啓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傅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湘潭陈氏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
湖南浏阳七口塘陈氏字辈:“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傅经训显啓裕代隆昌”。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字辈:“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湖南宁乡阴塘陈氏字辈:“万和翔诩文省荛古宗祖奉文君仲监禄昌宪通均友良思志以文孟绍日国正天心顺官清时策名忠孝家声大诗书世泽长厚施民诵德远耀代观光”。
江西上饶陈氏字辈:“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蛟西压赛村陈氏字辈:“元亨利贞嘉定清甯懿祉启庆敬存两英克开鸿运以兆凤鸣邦惟汝贤家斯有声”。
陈氏颖川堂字辈:“后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
蚬江陈氏字辈:“松陵陈明善堂印行子孙保之万年永昌”。
陈氏惇庸堂字辈:“吾家鼻祖五郎先道派济承荣叟继箕裘逢绍重重显尚志明心方寸地二世译珪太保传国开卿景起蝉联作述日惟个个贤嘉思愈美圣能言。”
白汑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聲克振信心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啓贤昆泽传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观”。
两湘陈氏字辈:“尚儒合少志国士秉先文明正天心顺忠良世泽长祖德光照远兰桂显荣昌克笃前烈宣昭义闻大启而宇必有达人”。
中湘陈氏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掦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
中湘下砂陈氏字辈:“国家开景运祖德裕青香燕翼贻谋远东山世泽长显谟能丕振□训克光昌”。
生姜漕陈氏字辈:“世代荣华富贵全家孝义諯方德隆诗存谦睦学大乃啓文章积善余庆有兆思忠观国之光而其正守祖训斯能康寿永昌”。
石城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耀”。
义门陈氏聚原堂字辈:
原派:“協竟宿耆伯千陸寿震会怡福堂忠明钦尊英锦泰德耀承荘学昌昇锡培卓悦猷宣扆霖啟纶敘永斐裘嶽赞缵芳润露嘉愷焕”;
石堰怡二公派:“怡能仲表(里)乾(朝)坤(绅)清(靖)太宇宙中和重华学后”。
云阳后分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陈桥陈氏字辈:“经世有明良维人肇泰康万方隆锡庆长远毓嘉祚”。
陈氏忠节堂字辈:
名派:“念大昭敦本思洪聚永源”,
字派:“表圣于毓德仁义有名彰安守凌云志渊源自正长”。
萧山陈氏字辈:
名派:“义邑分支簪缨累业临江衍派瓜瓞长绵”;
字派:“千万亚成端佛庚荣瑞义”。
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桂城陈氏字辈:“初秀齐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
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
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
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
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啟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
中湘栗塘陈氏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
义门陈氏傅义堂字辈:“兆正文章时发光昌祖功吉庆世泽悠长”。
中湘陈氏聚星堂字辈:“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
濡须陈氏大邱堂字辈:“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书田耕有祿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
陈氏八修绍德堂字辈:“兆自清时立一经祖德傅诗书延世泽忠孝绍前贤”。
全椒陈氏字辈:“德大开宏业家荣其俊英”
光州(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陈氏字辈:“元相福贵长明登万事华贤良安定国忠厚争传家”。
暨阳浣东陈氏树本堂字辈:
名派:
浩一公分第:“顺真齐统惟明伦日系建渪堂尧庆”;
浩二公分第:“礼东冲尚奎方员洁美垣铨洵”;
浩三公分第:“良用睦间诠春茂盛松瑞鈖源”;
浩四公分第:“示苶亘愷元京祯祥和英铭浚会琰”;
浩五公分第:“伟全泽湧汉潮登瀛溯清洋涵稠福添祥啓样遂尊敬贤宁安正太彩乾震昇思东”。
字派:
浩一公支:“生渪穗灿均鈺津”;
浩二公支:“洵生栐煓坰鑑淑”;
浩三公支:“源生棣棣填铖济”;
浩四公支:“浚生桂燝培鎔淐”;
浩五公支:“涌生漂燿埰鋐深”。
陈氏六修双桂堂字辈:“福友聪明东仁九啓我贤良达盛都文萃咸升观晋履家人益泰震书图”。
六六公后裔派名(辈分): 泾邑云岭等地:安聪宗希良;光明显文德,继世应亨加;绍圣人之后,以忠信为本。性善克初守,其昌必达贤,传经崇彝美,景庆万斯年。
南陵等地:世志於道德,延家孝友先,光宗明大义,耀祖绍薪传;耕稼遗风远,诗书教泽绵,发祥多吉庆,培养问心田。
铜陵五松镇等地:忠孝定克家,良士必荣华,愿显经邦策,大和有期遐,始谋传百世,余庆自交加。
泾邑沙岭等地:安聪宗希良;光明显文德,继世应亨加;道义传仁绪,宽贤启永康。
铜陵四甲等地(该新支谱为六六公堂兄弟后裔):员寿永玉,宗言汝一,芳德可英,大道昌立,士心尚正,光明之实,富贵荣华,加官升职,世守祖法,应启元吉。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元龙豪气;华岳希夷。
——上联典出三国时期的陈登,字元龙,有威名。许汜言:“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下联典出五代时期的陈抟,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颍水渊源。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
名高七彦;才擅六奇。
——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时期的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投辖留客;悬榻待贤。
——上联典自西汉时期的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时期的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
昌期五世;望重三君。
——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济时伟略;经国文章。
——上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琳,为曹操书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登,具豪气,有济时伟略。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下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今河南淮阳)。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陈寔,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颍水流芳;敦睦家声。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之子陈纪、陈谌,二人才德俱优。
慈训杖下;懿范堂前。
——全联典出宋朝时期的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击咨,后尧咨政绩显著。陈安节之妻王氏以厚赀嫁小姑,乡人称为“陈堂前”。
苏城世泽;四勿家声。
——此联为陈氏宗祠“四勿堂”堂联。
绳其祖式;贻厥孙谋。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三十七个行政村,一百六十余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十九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五言通用联
张楚开纪元;文佳第一人。
——上联典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下联典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
——集自陈毅元帅句。
同安出英豪;集美献爱心。
——上联典出清末抗英将领陈化成,福建省同安人。下联典出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六言通用联
鼎甲绵绵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朝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茶敬樽节退让;康乐和系平安。
——采用清朝嘉庆举人陈鳣联。
虚其心,实其腹;骥之子,凤之雏。
——采用陈氏名人陈方伯赠侄联。
七言通用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三阮扶唐驾竹林。
——此联为陈氏宗祠颍川堂联。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下联典指唐陈政及其子陈元光。
笔新墨奇避乱草;光远正大辅中山。
——上联典指明朝年间的陈洪绶。下联典指近代陈少白。
禁锢卅年名益著;推敲七字户常扃。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陈寔。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陈无己。
天下太平无一事;山中高卧有千年。
——采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华山庙联。
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
——采用前清举人韩国钧赠陈毅联。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采用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元龙自题联。
亭台不落匡山后;策杖曾经工部来。
——采用唐朝诗人陈子昂读书台联。上联典指李白,匡山在四川江油县西,李白曾在此读书。下联典指杜甫,“策杖”,即拄杖。“工部”,指唐朝大诗人杜甫。
派衍侯卿似续远;祖安磐石燕诒长。
——此联为福建省平和县磐石乡陈氏宗祠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唐僖宗李儇赐江苏江州义门陈氏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源远流长,四勿家声。
——此联为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少年博学,张华惜才。
——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此联为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分蒲叶茂,孙支耀振万千秋。
——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陈氏宗祠联,此支陈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县迁徙广东的陈氏分支。
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陈登。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陈琳。
尧咨母训子以仁,声随杖下;安节妻分财不吝,时号堂前。
——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陈尧咨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陈堂前。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市全台陈氏宗祠联。
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祠堂临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
——此联为陈氏宗祠联。
穆矣,于宗有光,祀事孔明,不如我同姓;钦哉,成父之志,孝思惟则,□□□□□。
——此联为云南省石屏县郑营村(原名普胜村)陈氏宗祠联(公元1年)。郑营村陈氏大家族的始祖陈斌是安微凤阳人,现存的陈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宗祠坐南朝北,通面阔二十三米八,总进深五十二米一,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四十余平方米。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均用砖石拱卷。明间宽三米五,次间宽两米九,通高六米。匾联皆用青石阴刻镶嵌在砖壁上。明间门额上有石匾四块,长宽各八十厘米,其上阴刻光绪壬辰进士,吉林、安徽巡抚,华宁人朱家宝书写的“陈氏宗祠”四字。匾下有郑营人、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进士、黎元洪总统秘书陈鹤亭题书的对联。次间的匾联都是滇唐继撰书。匾长宽各六十厘米,上刻“源远流长”四个楷书;对联是隶书。祠门背面明间额壁上有光绪癸未进士、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撰书“迪光贻令”楷书石匾。次间额壁上有赵港务题书的行书石匾“继志述事”。明间和次间的砖壁上各有陈荣昌撰书的这副对联。
坐丹山或松或柏,万叶千枝不外本根所出;观剑水是泾是渭,上流下递总由原绪而分。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樟湖坂(原名漳湖坂)陈氏宗祠联。
阀阅焕牂牁,争夸妫水长流,弓冶箕裘绵百世;祠堂邻宝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满一门。
——此联为云南省石屏县郑营村(原名普胜村)陈氏宗祠联(公元2年)。从陈氏宗祠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有石桥、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前各有一个院子,两侧均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中殿前的那个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为石雕十二生肖。中殿建在高七十五厘米的石台基上,四周有廊,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三开间、二进间。由于正殿上下有两层楼,又建造在高一米二的石台基上,更有两座高一米九五的石狮柱础抬高,因而更加显得高大雄伟、庄严肃穆。规模如此宏大的陈氏宗祠,是郑营人陈鹤亭先生集资建盖的。1993年,陈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
——此联为福建省福安县甘棠堡陈氏宗祠联。
宗祠门楣
义门传家:出自陈氏第七十世旺公事迹。陈氏族谱载:“旺公,字天相,宋仁宗天圣四年刺封晋国公,后迁江州德安太平乡儒教里艾草坪,为义门始祖”。陈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孝悌治家,撰家规,建书院,聚众三千余人,居同五百多载,历十九世奉旨分家,以十二排行,分析二百九十一庄。从此陈氏家族遍布全国。”可以说陈旺创建养育了中国历史上无以伦比的大家庭。在朝廷旌其为“义门”的文字中有“累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每食必群坐广堂,卑幼人等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宾而食,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也。建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率化,万民仰之”之语,真乃盛极一时。有御赐诗曰:“金銮宴罢月如银,环佩锵锵出凤阁。且问江南谁第一?咸言惟有义门陈。”门楣题辞“义门传家”源此。
文范遗风:出自陈实事迹。陈实,字仲弓,后汉颍川许县人也,有志好学,少有奇才。初为亭长,再迁除大邱长。以德清静,百姓以安。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文称其“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交不诌上,爱不渎下”、“陈君绝世超伦”。卒,谥为文范先生,故题“文范遗风”。
【祠堂古迹】
螺洲陈氏宗祠
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六年(1677)改建,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陈若霖重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木结构。二进,一进由门楼、披榭、天井组成。门楼为牌楼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进由披榭、天井、大厅等组成。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木构架,扛梁和木柱粗大,外涂黑漆,地面正方形块石铺设。明清两朝出21个进士、108个举人,尤其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占尽风流。著名人物,清刑部尚书陈若霖,太子太傅陈宝琛,海军中将陈兆锵;桥梁专家陈体诚等等,子孙遍布海内外。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程序等人题辞。
福建宁德市蕉城区贵村陈氏宗祠
在蕉城区九都镇区北4.1公里,伏座山西南侧,霍童溪东岸,辖贵村、步上、东山、罗汉里、车洋等5个自然村。陈氏始祖道章公于明朝间由蕉城区洋中镇东山迁徙贵村开基繁衍四房,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如今四房房房兴旺发达,繁荣昌盛。长房建上厅,余三房建下厅。下厅三房瓜迭延绵,枝繁叶茂,遍布九都贵村、七都马坂、八都屿头、霞浦镇江、福安吴洋、柘荣城关等地。
台屿陈氏宗祠
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前后五进,由门墙、门楼、仪门、祠堂厅、祭厅、神主厅、台山阁等组成。祠内藏有明天顺二年(1458)旌表陈淮捐米赈灾的圣旨碑等。祠堂祭祀陈氏开基组和台屿列祖列宗。
台屿陈东忠烈祠
又名台山文殊庙。位于福州仓山区建新镇横龙村。始建元代,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民国期间有过修建。现存清代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前后三进,一进戏台;二进祭祀文殊佛、陈东,以及台屿詹、彭、蒲、吕四姓始祖;三进祭祀守土尊王(迁台屿始祖陈克家,明代琉球国中宪大夫左尚史)、临水夫人、医官大王。祠内保存明代琉球国光泽王手书“台山文殊庙”匾。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临水诞“鸡角墩”闻名。
长乐南阳陈氏祠堂
座落于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明万历九年(1581)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依次为大门、戏台、正厅、祭祖厅(绎恩堂)。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前后三进。一进为门厅,中间设戏台;二进为主厅;三进为祭祖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牌匾、楹联众多,其中有御赐“家传孝友,世笃忠贞”匾,明大学士叶向高为祠堂撰楹联“团柏荫高台一气本枝乔木地,遗衣藏后寝累朝袍笏世臣祠”,以及刑部侍郎郑世威、近代徐世昌、萨镇冰等题写的匾额、楹联。祠祭祀陈氏开基祖和南阳列祖列宗。陈参公曾孙陈泰于北宋初年(960-970)从南阳村迁长乐江田,称南阳公,是南阳陈氏始祖。
琅岐陈氏宗祠
座落于琅岐岛上。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60多平方米。宗祠门墙高7.8米,祠宽14米,纵深40米。两边拱门上镌刻“崇仰前贤”和“启裕后昆”。宗祠祠额题镌“藤山衙前陈氏宗祠”。宗祠里除石柱外,全部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浮雕人物,形象逼真,山水花卉,装饰精致,整个宗祠显得古朴典雅。大厅悬挂“诗礼堂”匾额,这里最大特色是祠内20多对楹联出自全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和19个省市自治区著名书法家之手,风格各异,极大丰富了宗祠的文化内涵。
芗城松州威惠庙
初名“将军庙”,座落于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唐代漳州刺史陈元光开漳有功,唐贞元二年(786)漳州治所从李沃川(今漳浦绥安镇)迁入龙溪,于漳州北郊松州书院内兴建将军庙,纪念陈元光、陈珦父子二刺史,并规定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进庙致祭。宋宣和二年(1120),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庙内有松州书院,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原为陈元光子陈珦讲学处。
云霄威惠庙
原名“陈将军庙”,座落于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宋政和三年(1113)始称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历代重修。庙坐西北朝东南,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18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有照壁、大埕、庙体三部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明间为抬梁式木构架。神龛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与鈡夫人神像;座前置陈政神像。配祀陈元光祖母魏妈、许天、王女“柔懿夫人”陈怀玉、王子陈珦殿,大殿内存明代方形石炉一座。
漳浦威惠庙
座落于漳浦县城西郊西宸岭南麓西庙村。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宋、明重建,祠改“忠烈殿”,绘栋雕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重修门楼,悬匾曰:“天然图画”。明万历元年重修。清康熙年间重修,改为山门、忠烈殿、后宫三进及左右厢房,突出重檐无殿的庭院式布局,庙后建三宝佛殿一座,现遗存庙基及莲花座三粒。1991年重建。庙区古建筑部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家庙坐北朝南,有山门、忠烈殿、后宫三进及左右厢房。正殿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
后库陈氏家庙
座落于晋江安海的后库。始建于宋末,历代曾有多次修建,1930年时再建, 1991年重修一新。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主要系木结构建筑,三进,大门面开五间,黑柱彤门,硬山屋面,顶作燕尾脊,橙瓦绿剪边。其中堂、后殿风格与大门相似。正厅的细木雕刻,垂头柱、雀替窗棂等,雕镂极为精细。青石基座坚实,象征基业稳固。此外,后殿设龛供祀先贤,并列“父子承恩”及“进士”匾等,而其中“积善飞钱”匾额,更是向后人宣示其先祖的善举。
苏垵陈氏宗祠
座落于晋江磁灶镇苏垵。宗祠始建于明初始建,历代重修,民国二年(1913)旅菲华侨陈培铺曾予以重修,至1995年宗祠乃整体翻建,其规制不变,而建筑材料则予以更新。宗祠建筑为木石结构,前后二进,坡顶燕尾脊,面阔五间,石墙雕镂繁富。屋顶木架精工铺设,间以雕绘,典雅庄重。正厅设龛,供祀祖宗牌位,堂上高悬有“进士”、“骁骑将军”等木匾多方,闽南地方特色。
贡川陈氏大宗祠
位于三明永安市贡川镇城南巫峡头。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搽陈雍的纪念祠,清代康熙、光绪年重修。宗祠坐西朝东,现存一进门楼和二进正厅,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厚实,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为抬梁和穿斗结构,中堂有神台,设五个神龛,分别崇祀唐代入闽始祖陈雍和宋代陈瓘、陈渊等人。歇山式门楼正中“陈氏大宗祠”;大门两侧,石狮雄踞;二进石华表上"世承天宠"大字描金;"状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进士"等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宗祠内珍藏着一部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谱,共48分册。
莆田玉湖祠
位于莆田城郊阔口村东北面,始建于南宋末年,原为宋乾道宰相陈俊卿的故居。陈文龙殉国后,其后裔族人在陈俊卿故府第中建“二相祠堂”。明代重建,清代改为玉湖祠。祠堂坐北朝南偏西,占地面积345平方米,由祠门、拜亭、正殿等组成,正殿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祠中“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和南宋“状元里”石匾。祠堂外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纪年的“陈宰相里第”坊额。祠堂内祭祀陈俊卿和陈文龙及玉湖陈姓历代名贤。陈文龙(1232-1276),宋咸亨四年(1268)状元,宋末参知政事,力主抗元,宋亡被俘虏,为国捐躯,明代敕封“水部尚书”海上保护神历代庙祀。
永宁陈氏宗祠
位于石狮永宁卫城内,地处永宁街东头。宗祠坐东朝西。宗祠始建于明代,历世屡有修葺。建筑为砖,石、木结构,整体占地近三百平方米,祠宇面阔三间,二进中天井,前石埕,建筑装饰明清风格,祠宇内外大量采用闽南特有的石雕,木雕等工艺,并加于镶金施漆,整座宗祠流光溢彩,典雅而富丽。宗祠正堂设龛祀奉历代先人神灵。
【义门陈氏】
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而神奇的家族,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家;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研究表明 “义门陈氏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徙居德安建庄,直到第十五代陈延赏、承可辈,于北宋仁宗嘉 七年(公元1062年)奉旨分庄,中经三百三十余年,一直是累世义聚不分家,号称‘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旌表义门,成为唐宋历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
2006年年9月,在江洲义门陈故居恢复工程施工时,发掘出大批唐宋时期的陶瓷碗片及砖瓦等珍贵文物,为义门陈的相关史料记载提供了新的佐证。据当地博物馆专家推测,这批文物应与义门陈当年3000余人聚居时用膳的“馈食堂”有关。新出土的文物有唐代高瓶,宋代执壶、酒壶、双手壶、斗笠碗,明代晴花瓶、饭碗,清代康熙瓷碗,宋代的云雷纹、钱纹砖,还有很稀有的搓绳垫瓦等。
聚族合炊 百犬同槽
据《德安县志》记载,江州义门的创建者是南北朝时的南朝皇帝陈霸先后人,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有个封为宣王的弟弟陈叔明。朝代灭亡后,陈叔明率众避难到福建莆田县。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时间已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陈兼的第七代后裔孙陈旺后来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旺由此成为江州义门陈的始祖。
陈旺定居义门后,开始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与当时任何一个家族不同的是,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俨然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德安县志》记载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更是“江州义门陈”的一个象征。据记载,义门陈氏养了一百只狗,吃饭时若有一只没到,其余的狗都不会吃。当时的宋朝皇帝昭宗听说后,十分惊奇,派人做了一百个米馍送往义门试验。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后,来了九十九只狗,其中一只含起一个米馍径直向一间柴房走去,其他的狗原地不动。后来,人们发现柴房里有只拐了腿的狗,拐腿的狗拿到米馍后,其余的九十九只狗才一起分享米馍。
陈旺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适合当时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形势,很快就使整个家族兴旺起来。到了宋仁宗嘉 八年(公元1063年),江州义门陈氏建庄合炊已历时322年,聚居18代,人口发展到3978人,田庄300多处。“18代人同居共饮食,就是历代受到统治者褒扬的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无法达到如此规模,实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观。”
公元 589 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之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四散逃生。约 140 年之后,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 ( 据几处老谱载,陈旺是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的胞弟,详见《家史考辩》 ) 携陈昌于唐开元十九年 (731 年 ) 来到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 ( 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太平乡常乐里 ) 建庄(有关资料记载:先隐居庐山后迁到义门陈),至宋嘉佑七年 (1062 年 ) 奉旨分庄,聚族同处 332 年之久。在这肥沃神奇的江州大地上,创下了 15 代同居共活 ( 分家时是以十五代人为庄主作阄,其时家里第十六、十七代人已普遍出生,然长房长孙实际已超逾十七代 ) ,义聚 3900余口的世界人文奇迹,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其乐融融,为封建社会臣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乡闾竞相效化。因此,唐中和四年 (884 年 ) , 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 (937 年 ) ,李昪又敕立“义门”,便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他们还受到唐宋历朝的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等御匾。因之,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鹜,他们挥毫泼墨,吟诗题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绝,已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
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不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条(在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义门陈第三任家族负责人陈崇制订了《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 ( 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 ,娱乐场 ( 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 ) ,敬老院 ( 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 ) ,育婴室、托儿所 ( 如“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 ) ,医院 ( 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
义门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如胡旦《义门记》所述那样:“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
据义门陈族谱记载,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义门陈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到了公元997年,太宗又御书义门陈“真良家”。 如此这样的孝义之家,自然是封建社会的样板,为推向全国,以适应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嘉佑七年七月 (1062 年 ) ,义门陈氏已历时300余年,全家3700余口,田庄300多处,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显得势力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的十二字派行分析为大小 291 庄,阄迁全国各地。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从现在的省份看,人口分流至江西、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四川等16个省125个县市。之后又庄分庄,支分派别,时有变动。尤其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异国谋生。为了“寻得桃源好避秦”,不少人面临再次迁居,有的藏居深山,有的漂洋过海。如今的云贵高原、南洋诸岛等地的义门陈姓人,则多数是在动乱年代变迁的。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许是以“义门”为荣吧,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目前全世界八千万陈姓人口中,有约70%源自江西德安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奉旨分家的家族。怪哉!而今时距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他们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
宋太祖赵匡胤作诗称赞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40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的建筑有:义门正宅、御书楼、东佳书院、东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训堂、德星堂、大学院、接官厅、刑仗厅、太圣院、得胜楼、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戏亭、真君祠、五祖碑、藏书楼、百柱堂、兰官、廨院、道院、义门、义酒坊、酒店、馈堂、公堂、鼓楼、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迁祠、先祠、义碑,筮法亭及田庄、园林等三百多处。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呤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
另据查,中国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国民党将领陈诚、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陈独秀等,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
东佳书院:我国最早的私办大学
陈氏义居,孝义传家,曾得到李唐、南唐(江南)、赵宋三个皇朝的旌表。宋仁宗嘉韦占间敕命陈氏分为291庄,散布大江南北。而留驻德安(原为浔阳县,南唐分德化,德安两县,陈氏故里属于德安)的义门书院徒往县城,崇宁间改为德安县学。“义门陈的家法不仅成就了义门陈稳定的聚居,也成就了江西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江西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书院史研究会会长李材栋告诉记者,“义门陈氏”是我国古代最重视教育的家族,在义门陈的家法中,第七、第八条明确规定,在东佳山下(即今德安县爱民乡)创立东佳书院,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办大学,这也说明江西是书院文化的发源地。根据研究,当时的义门书院规模宏大,图书有数千卷,还有20顷良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当时书院的生徒广聚,声名远播。“应该说东佳书院和创建者陈崇,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东佳书院已列入《中国教育大典》条目和江西地方初中教课本《江西历史》之中。另外,东佳书院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东佳书院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实在可惜,它应成为江西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义门陈酒
酿酒是义门陈氏产业中的一大特色。古诗中的“朗吟品陈酒,雅叙有高朋”,“待客开陈酒,留僧煮嫩蔬”其中,“陈酒”不仅是指陈年老酒,也是指义门陈酒。有一年,义门陈氏家长陈兢为谢皇恩,带上几挑子陈酒去面圣,皇上也回了他一个梨子和一只鸽子。陈兢当即把梨子吃了,而把鸽子放在怀里。圣上问这是何故?他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鸽子带回家中后,陈兢召来各房管家,将鸽子捣碎,和到一缸新酿的陈酒中,合门三千九百余口,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说来真怪,义门陈酒加上鸽子做调料,味道更胜一筹。后人称陈兢的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义门陈300多年的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恢复宋代义门陈原貌,挖掘其人文资源、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世界陈氏宗亲总会会长、著名艺术家、陈果夫先生的嫡亲外孙女陈梅月女士说:“义门陈是天下第一家,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研究、挖掘一笔丰富的财富,有利于当地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前来寻根问祖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也认为:“义门陈是和谐家族、文明样板,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挖掘义门陈文化,有利于凝结两岸的陈氏宗亲之情”。
【典故轶事】
1:平勃
典故出自于《史记•陈丞查世家》。平勃在这里指的是陈平和周勃,他们都是西汉著名的大臣,陈平是文臣,周勃是武将。他们二人跟随刘邦征战多年,在楚汉之争中为灭楚兴汉建立了功勋。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把诸吕安排在朝廷的显赫位置上,参与朝政。惠帝病亡后,吕后又擅立假太子为帝,自己亲临朝政,发号施令,企图封诸吕为王,遭到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大臣的反对。对此,吕后并未罢休,她又杀害少帝,立刘弘为帝,剥夺太尉周勃的兵权。免除右丞相王陵的职务,大封诸吕亲信,妄图篡夺刘氏政权。吕后一死,诸吕密谋篡以夺位,准备谋反,但惧于大臣周勃、陈平的威严,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不久,齐王刘襄带头发兵,陈平和周勃看到消灭诸吕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采用计策使吕禄交出兵权。周勃单身闯入北军,杀了吕禄,掌握了兵权。在朝臣们的通力合作下,一举铲除了吕氏势力,维护了刘氏的天下。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同心协力,共谋国事之意。《晋书.王敦传》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庆管平勃济之略。”
2: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3:陈老佛。
清末水军将领陈化成在江南水师任上,与土卒同甘共苦,日夜枕戈海上,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刚到吴淞口时,有人要为他准备馆舍,他谢绝说:“士卒皆露宿,我何可即安?”一天晚上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上塘面,快要涌进陈化成的军帐。部将请他移帐,他回答说:“大帐一移,三军惊忧,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隘,于心何安?”当时,裕谦驻在距吴淞口十余里的宝山,他估计陈化成一定移帐了,就派人前来探望老将,只见陈化成镇静地坐在原来的军帐中忙着处理军务。一次他患痢疾,裕谦派了医生来,他谢绝了,说:“栉风沐雨,军营常事,我以老惫偶疾,何独张皇?”继裕谦任两江总督的牛鉴,听说陈化成吃的是糙米,生活俭朴,以为他身边缺钱,就命令军需局每十天送白银二百五十两。陈化成坚决不接受。在陈化成生日这天,有人送去金字旗为他祝寿,结果被他当场下令撕裂了。冬天,大雪压帐,平地积雪盈尺。他冒严寒划小舟,往来于滨海风浪之中。清晨,他踏着深雪到各营帐中察看将土,亲如家人,士兵呼之为“陈老佛”。
4:成语典故——揭竿而起
《史记·陈涉世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用“揭竿而起”泛指人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5:白袍将军陈庆之
梁武帝萧衍派飙勇将军陈庆之护送魏奸元颢北归,陈庆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横扫河洛,14月内连下魏32城, 攻无不克。大小凡47战,以7000兵力,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直陷魏都洛阳。于是就有了那句流传已久的话:“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梁大通元年(527年),与领军将军曹仲宗、寻阳太守韦放会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仅率麾下200骑奔袭,破其前锋,旋引还,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魏军筑13垒,欲制梁军。陈庆之领兵夜袭,陷其4垒,迫涡阳城主王纬出降。梁军乘胜再战,鼓噪强攻,击溃其余9垒,俘斩甚多。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为飙勇将军,奉命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次年四月,乘虚自铚县(今宿州西南)至梁国(今河南商丘县南),击败拥兵7万、筑垒9座相拒的魏将丘大千。旋于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大败魏将元晖业2万人。五月,引兵西进,连拔荥阳、虎牢二城,护送元颢入洛阳(今洛阳东北)。陈庆之以数千之众,取32城,威震中原。后因北魏重兵进攻,庆之孤军兵少,终遭惨败,只身潜返江南。中大通二年(530年),领兵围魏悬瓠(今汝南),击败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破魏行台孙腾等于楚城(今信阳北)。大同二年(536年),破东魏将领侯景,进号仁威将军。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长子陈昭继承他的爵位。 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陈庆之出身庶族,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用兵灵活。陈庆之指挥艺术的最大特色是重视士气,善于把握战机,善于打运动战。陈庆之不但在战场上注重士气的作用,在平时也注意士气的积累。在荥阳之战中,陈庆之的演讲让梁军将士没有了任何顾虑,于是梁军在陈庆之指挥下"相率攻城",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当时有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萧衍:"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6:陈抟老祖的传说
陈抟老祖是五代到宋朝初年有名的道士,因为久居华山,因此成为华山道教的重要人物。陈抟曾经先后受后周世宗、宋太宗召见,得两位当朝统治者的尊敬和赞扬,受赐“白云先生”和“希夷老祖”的尊号。
陈抟一觉睡出个大宋盛世清年的故事,是有关陈抟和大宋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之间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正野史上未有记载,大家只当看个乐子。
陈抟讲究睡觉养生,每次一入睡都比别人睡的更长,所以有“睡仙”的称号。据说有一天,陈抟从长睡中苏醒,在一旁照料的童子说:“师父你一睡三年,今日终于醒来,不知有何吩咐?”
陈抟询问当今天下谁做皇帝,童子回答周国柴荣。陈抟听了之后,没说什么,转眼又要睡去。临睡之前,童子说:“师傅您别急着睡,当今天子想向你询问大周国运。”陈抟回:“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
说完这句话,陈抟又睡过去了。等到后来周国被宋国取代,童子才反应过来,原来当初陈抟入睡之前所说是个字谜,合起来正是一个“宋”字。
后来赵匡胤前来拜访,陈抟从睡梦中苏醒,两人相见。赵匡胤那个时候已经决定杯酒释兵权,陈抟听了此举之后,未曾多劝,只让赵匡胤加大惩戒和禁令,以免刚正大臣无辜受陷害。赵匡胤的确下了不可杀士子的命令,然而也未能保得忠直大臣,大宋江山最终破灭。
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在赵匡胤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就曾经与陈抟相见。那个时候,赵匡胤棋艺了得,大杀四方,很是自满。后来听说了陈抟善棋之后,相约挑战。
陈抟应战,两人开局。陈抟和赵匡胤都是棋艺高手,一开始便僵持不下,谁也不让谁。后来还是赵匡胤太过急躁,下错了一步棋,一下子就让陈抟抓住机会,赢了这场棋局。
赌局自然是有筹码的,当时陈抟的要求就是华山。赵匡胤那个时候是个小卒,哪里能决定华山的归属,但是陈抟坚持如此,于是便以“华山”为赌注了。
经过这个棋局,赵匡胤吸取教训,此后行兵打仗越发稳重,未曾因为急躁而踏错一步,最终一举定夺天下。赵匡胤成为天下共主之后,按照约定,便把华山赐给了陈抟。
陈抟为什么一早在赵匡胤还未起事之时就要了华山,是因为他早就知道赵匡胤将来是一统江山的圣主。
据说他一睡三十年,在醒过来之后,询问旁人现在谁是国君。有人回答是赵匡胤之后,陈抟放声大笑。有人疑惑问之,问他为何笑的如此开心,陈抟说:“天下可定,自然开心!”
【家训格言】
陈氏家训格言
陈氏的家训首推元初的陈栎《与子勋》。陈栎是安徽休宁人,一生不入元朝官场,而致力于儒教研究。所以陈氏家教一本儒学传统,凡事具以礼训,不以时俗为论。他提出:“流俗之所谓不孝,乃我之所谓孝。流俗之所谓孝,乃我之所谓不孝”之观点。要求子孙“自卓立,自争气,自求长进,自做取成人”,做事“能守得住‘勤’和‘谨,二字,万万无失”。告诫子孙:“不守家法,非吾子孙”。陈栎虽为大儒,然其教诫言语恳切,说理透彻,深为后世所重。”
陈氏家规二十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 尚节俭以惜财用。 解仇忿以重身命。
训子弟以禁非为。 躬稼蔷以知艰难。忍耻辱以保家业。 读诗书以明理义。 祭祖宗以展孝思。
亲师友以成德行。 慎交游以免损累。严乘祧以息讼端。 禁烟赌以杜下流。 置义田以赡贫乏。
互守望以防盗贼。 主忠信以植根本。守本分以寡过恶。 务谦逊以迓吉益。 辨义利以定人品。
〔注〕陈氏自古崇道德,尚礼义,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以耕读为世业,以仁义为家法。仁亲为重,轩冕为轻,读陈氏家规二十条可知也。
陈氏家训
事亲必孝, 待长必敬。 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冠婚丧祭, 秉礼必慎。 学文必功, 习武必勤。
治国必忠, 治家必严。 居功毋骄,见恩必谢。 士农工商, 择术必正。 毋听妇言, 而伤同气。
毋作非法, 而犯典刑。 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
制行唯严以律已,处世当宽以绳人。 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兹训词实系废兴,
诵之再三,尔其敬听。
陈姓家训释义
教人读书,即是我读;教人做文字,即是如我自做;教人解书,即是我自解;教人熟而记得,即是我自熟自记得。教人便是自学。如此力行,不待人有长进,我亦自有长进。
【释义】教人如何读书,就是自己在读书;教人如何写文章,就像自己在写文章一样;教人如何读懂书的含义,就是自我解析;教人熟练掌握并记住,就是我自己熟练掌握一样。教人学习就是自我学习。这样身体力行,做出实际行动,不仅仅是让别人有所进步,也是让自己得到提升。
【陈 栎】(1252-1314年),字寿翁,徽之休宁人。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五岁入小学,即涉猎经史。七岁通进士业。十五,乡人皆师之。宋亡,科举废,栎慨然发愤,致力于圣人之学,涵濡玩索,贯穿古今。尝以谓有功于圣门者,莫若朱熹氏,熹没未久,而诸家之说,往往乱其本真,乃著《四书发明》、《书集传纂疏》、《礼记集义》等书。
陈氏家训
1、孝父母
子女父母生,抚育颇艰辛,秋冬与春夏,昼日操费心。供养上学校,立业嫁娶婚,纵有千般孝,
难报双亲恩。人老自不便,晚辈宜留神,衣食行与住,竭力孝始终。
2、尊长幼
高堂祖父母,外祖公与婆,姑姨夫舅妗,叔伯婶大娘。师傅乳爹娘,关切牵心肠,哥嫂姐与婿,
有事必相帮。尊长称叔伯,一般称嫂哥,尊老并爱幼,礼仪应周祥。
3、友兄妹
兄弟同根生,姐妹相连心,长者父母责,珍重手足情。遗产莫争执,自力福无穷,闲言勿听信,
相处可真诚。遇事共议定,同济家业兴,男女皆平等,团结生万金。
4、睦邻戚
夫妻无百寿,邻里千年存,兄弟皆负重,子女有远行。家族血脉近,邻里情分真,亲戚常来往,遇事互帮忙。相待和为贵,宽容心舒畅,各自尽心力,不可论短长。
5.、谐夫妻
夫妻相敬重,永远结同心,力合光景好,家和万事兴。一人明事理,对方须听从,言行自守信,
是否利家庭?男女平等待,创业同操心,为人重节义,树范得好评。
6.、教子女
儿女无教养,不可谓成功,大树平地起,从小得整形。言传有限度,教化在自身,娇纵误子弟,
恶习种祸根。 学术求有道,居住择高邻,不教父母过,早书大写人。
7、苦读书
人之有智慧,前途在书中,知识是力量,轻读误一生。书山勤为径,学非厌耻问,寒窗十载苦,
书堂出贤人。少小学到老,始终不放松,耕耘总得果,利国且荣宗。
8、端品行
人生必修身,人活留好名,光明行大义,洁身不染尘。仁义礼智信,一字值千金,贫穷莫堕志,
富贵不变本。民则要爱国,君则必为民,无力助非过,万莫苦害民。
9、谨交友
交友可认友,非可轻义求,好人则学好,坏人陷泥坑。 良言三冬暖,恶语毁自身,听言其观行,
善恶诚信审。道德贤善者,方可择友人,交友交知心,无比亲弟兄。
10、苦创业
勤俭是家风,拼搏事业成,懒散福不久,挥霍必受穷。粒米本不易,丝缕更艰辛,创业如逆水,
毁业似刮风。振兴毅力志,创业要精心,机遇适时抓,方才是英雄。
11.、知耻辱
贤者当报国,平者持家庭,庸者无建树,不可败门风。勿作忤逆子,勿色乱人伦,勿贪不义财,勿可诈骗人。勿弄事诽语,勿欧窃霸行, 勿匪嫖赌毒, 知耻正其身。
12、守法规
道德讲纲纪,法律列条文,族规与家训,律规要遵从。言语依事理,行动莫狂行,学法守法用,
违法法不容。犯过迟悔忌,执法不留情,防微即杜戒,人生自安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