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姓,中华姓氏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国姓,源自西周王族支系,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二十六,现今人口约七百九十多万,排在第三十位。黄帝时代,《史记》说其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是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的姓氏。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一支出自中亚昭武九姓的曹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东北一带)。一般认为,其中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
【释义】在甲骨文中,曹字像两个人在争辩,即原告和被告相对状。下部是曰,表示两人在说话,在争辩,在打官司。所以古代诉讼的原告和被告称为“两曹”。
【得姓始祖】
曹振铎:一般认为,其中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姬振铎封在了曹,而把曹安的后代改封在邾国(今山东曲阜)。姬振铎在他的封地曹建立了曹国,定都于陶丘,所以又叫曹振铎。曹振铎建立的曹国于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其后代之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曹姓。曹振铎也就被视为曹氏始祖。
曹安: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各支始祖
曹玉溪:字子明,仕元封,将军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七月初九竿时生,泰定元年甲子十月二十没时未祥,葬长沙万寿都古石塘铺茭塘将军山在古玉笥西南,长沙东北朝浏阳白石辛山乙兼卯向碑存交塘七将军朝子七受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七。祖妣:郑氏,女生没未详葬长沙万寿都株山上首向未详子二。祖妣:石氏,女生没未详葬湘阴曹溪港向未详子三。祖妣:吕氏,女生没未详,葬长沙万寿都株山鹤仙下首老鼠山嘴朝青山港乙山。
曹十哲:名灵生讳寿七字寿仁号,宣义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正月日时卒,于玩至玩十八年辛已三月初十日亥时葬宗祠对面河东蜘蛛结网形丑山未向有大高碑。享年七十一,元配周氏,生于宋嘉定二年已二月十二日申时卒于淳佑三年癸卯四月十三日戌时葬蜘蛛结网形兴夫同圹居左共碑。生子二:省一;省二。继配国氏生于嘉定七年甲戌八月初六日丑时卒,于元中统至正二十二年乙配酉十月十六日辰时葬高椅形正中辛山乙向有碑。生子二:省三;省四;祖自宋季由豫章迁皖湖北乡青天坂之乐利园见夫山水清秀风俗美醇遂卜宅而居焉,当时之笃恩谊正伦理睦姻和邻遗事渐远失傅而今之过我曹氏宗祠尤颂公之芳徵于不朽者良有以也,二十世裔孙鸣谨填祖讳并撰。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孙安被封在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第五子名安封在曹国。
据史籍《元和姓纂》、《广韵》等的记载,颛顼帝之后裔曹安及其子孙在夏、商时期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殷商王朝被周武王灭后,其后裔子孙被改封于邾地(今山东曲阜),称邾国。
邾国(又名邾娄国、小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
邾国在两周时期的诸侯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其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的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诸侯大国抗衡,因此在西周初期的史籍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只有简单的世系供后人参考。在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曹非→曹成→曹车→曹辅→曹将新→曹訾父→曹夷父颜。
自邾武公曹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开始零星地见于史籍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邾侯曹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曹夷父颜被周宣王姬静所杀,把王位赐给了其弟曹叔术。
曹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曹夏父。曹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曹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一个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在战国中期被楚宣王熊良夫所灭。曹夏父还将曹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一个滥国。鲁昭公姬即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曹黑肱降于鲁国,滥国灭亡。曹夏父分封曹友和曹叔术建国,使邾国有了两个自己的附庸国。 邾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被楚国所灭。
邾国被楚宣王灭亡之后,楚宣王封其国君为巨鹿侯,“巨鹿”亦即“邾娄”的谐音,并迁其君臣于江南(今湖北黄石)。
在邾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皆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曹氏,故该支曹氏的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夏禹赐封陆终第五子(一说第六子)安为曹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一说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是专职看押战俘、罪臣、奴隶的主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称曹安,成为曹氏得姓始祖之一。
曹安始居于曹水(今河南灵宝),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王朝时期曹国君主,至今灵宝县附近仍有古曹阳坑、曹阳墟之地。
曹安的封国后来被大禹所攻,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大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
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大禹率兵攻曹。曹国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典籍《诗序》中所记载的:“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汤灭夏桀之后,曹氏又常与商王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后因被商汤讨伐,而再次东迁于山东定陶。
河南滑县曹国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姬姓卫国的漕邑。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国击败,漕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子孙,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
在汉朝时期有著名的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在史籍《千家姓》上记载:漕氏为西河族(今河南浚县、滑县及迪南、迪北一带)。
漕氏后来又演化为糟氏,在史籍《续通志》上就有记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后漕氏、糟氏、槽氏都统一为曹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克商后封弟姬振铎于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
在改封商旧臣曹挟于邾邑的同时,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姬振铎封于故曹邑,为伯爵,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姬姓曹国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为曹县)。
周敬王姬丐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子头曼所灭,姬振铎的后代子孙,就用故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姬姓曹氏的受姓始祖。
姬姓曹国共有二十六任国君、十位伯爵、十六位侯爵,立国长达六百三十六年。曹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
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据文献《定陶县志》记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因曹氏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山东菏泽、定陶二邑,凡曹氏族人纳粮课税,每升较他姓减三文。
源流四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东汉时期,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曹嵩,字巨高,东汉时沛国谯县人氏。他的父亲是夏侯睿,母亲颜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阳县令,为官清廉,家境甚贫,后因朝中党争被罢,到了颜氏生子曹嵩,竟不能养,只好留下长兄夏侯巍,把曹嵩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为曹嵩。
至于夏侯睿的其他事迹,史书上并无详细的记载,单单用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带过了。但曹嵩养父曹腾,却是在东汉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即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和汉桓帝,而汉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曹腾虽然位高却非权宦,他器重人才,颇得各地名士赞扬,曹嵩耳濡目染,也算知书达理,少年学成。他二十二岁时被敦煌太守赵咨举为孝廉,任荥阳令。赵咨为官清廉,曹嵩深佩其人又感其知遇之恩。赵咨后官拜东海相,从敦煌赴任东海时途径荥阳,曹嵩为谢其举荐夹道相迎,谁料赵咨竟视而不见。面对恩公的冷遇,曹嵩并不羞恼,反而说:“赵咨大人海内人望,今过我界却避而不见,外面的人若知,一定会耻笑我待慢恩人!”为了拜谢赵咨,曹嵩弃印绶一直追至东海地界,赵咨深为感动,停车相见,对曹嵩说:“曹大人如此重情重义,真非常人也。”
曹嵩因为追赵咨而丢掉了荥阳令,但是很快以曹腾义子的名义,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在汉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汉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曹嵩并不像生父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刀了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而是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曹嵩在中年得子曹操,也就是后来的魏武帝。开始时,曹嵩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因为曹操年轻气盛,没有功名却爱舞枪弄棒,常常为曹嵩闯来一堆麻烦。但是后来朋友吕伯奢山东为官时给曹操举了孝廉,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赏过必罚,把京城治安管理的井井有条,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曹嵩至此猜开始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并从此鼎立扶持。
很快,曹嵩安排曹操出任顿丘令,后又辗转回京,出任言官议郎。到了黄巾之乱的时候,在曹嵩的疏通下,张让举荐曹操出任骑都尉,后因战功升济南相,任东郡太守。再到后来曹操成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平西凉韩遂、边章之乱,曹嵩在幕后起了巨大的作用。
时局动荡,十常侍乱政时,曹嵩辞官居于洛阳。因为董卓入袭汉宫,王允吕布诛董卓,李傕、郭汜大交兵等等系列事件,洛阳已成是非之地,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
汉献帝刘协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一直居于山东的曹操与徐州陶谦发生了争端,华县正是前线。
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嵩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打算离开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营兖州。不料行踪泄漏,被陶谦部将张闿围住,曹操急派兵将接应,然而根本就来不及了,曹嵩及次子曹德、夫人邹氏即曹操之母、姬妾赵氏等皆成了刀下亡魂。
到了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之子曹丕将汉献帝赶下台,称魏文帝,追谥曹嵩为魏太皇帝。
从宦官养子到追封帝王,曹嵩一生可谓传奇。曹嵩对中国历史的最大影响,除了本身的为官政绩外,还在生养和造就了曹操这一乱世枭雄的过程中,给了曹操经济、权利、人格上的深刻熏陶。自曹嵩开始,曹氏一家成为当时对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家族之一。
曹嵩之族,是为徽州曹氏。
源流五
源于外夷,出自唐朝时期昭武九姓之曹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族人及其后裔,泛称为“昭武九姓”。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
“昭武”一词确为汉译音,但其真实的语源,目前在学界尚无定论。
在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另据史籍《北史》、《隋书》等的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而据史籍《隋书》的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粟特族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族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分或社会地位。
公元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九姓中的曹国,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省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分称西曹国、东曹国、中曹国三个部分。
西曹国的首府在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李隆基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又赐曹国王为怀德王。
中曹国的首府在迦底真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凯布德)。
东曹国的首府在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东曹国王曾两词被迫屈服于阿拉伯大食人。但直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他仍上表唐玄宗,请出唐军西击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早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唐朝时期,碎叶、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西州、伊州、炖煌(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今甘肃武威)、长安、蓝田、洛阳、关内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朝政府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特别设置六胡州。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的记载,唐朝政府当时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有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敦煌郡敦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人三百余户,人口当时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人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唐 玄宗开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唐军所攻陷的六胡州康待宾、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皆是昭武九姓人;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史思明亦为营州(今辽宁朝阳)杂胡,也是昭武九姓人的后裔。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而将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媒介。
昭武九姓族人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进入中原地区并留居的昭武九姓之曹国人,后依汉族人化习俗,以国名汉化为姓氏称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匈奴族,出自晋、北魏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据史籍《晋书》记载:
①东晋末期,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后有贰城胡曹寅、王达献马三千匹予后秦政权,后秦武昭帝姚苌以曹寅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其后裔子孙皆称曹氏。
②有匈奴别支山胡曹仆浑氏,归附于东晋王朝,后演变为步落稽氏。其后裔子孙称曹氏,融入汉族。
⑵.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有匈奴别支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余人,入占蒲子(今山西隰县),众人合推曹龙为大单于,归附于北魏政权。到了北魏拓跋嗣泰常元年(公元416年)农历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至后秦国,入平阳,有曹弘被推为大单于。这些匈奴民族单于的后裔子孙,皆称曹氏,后融入汉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鄂通氏,亦称奥敦氏、鄂托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部,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曹氏、鄂氏等。
⑵.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今俄罗斯伯力)、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吉林)等地。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曹氏、孟氏、莫氏等。
⑶.满族索佳氏,满语为Sogiya Hala,世居鄂尔坤(今蒙古国鄂尔坤河流域)、吴尔湖(今黑龙江鹤岗)、俄漠和(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长白山、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大凌河(今辽宁锦县)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曹氏、索氏等。
⑷.满族索绰罗氏,满语为Socolo Hala,原居长白山五道沟地区,隶属镶红旗满洲。其先祖为清兴祖直皇帝佟·福满的第三子索长阿。佟·福满即佟·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始祖索绰罗·松吾突之子索绰罗·舒力突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率部从京城迁到丹东岫岩地区驻防,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城草河、宽甸长甸、杨木川等地。后冠汉姓为曹氏。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等记载:
⑴.蒙古族操佳氏,世居大凌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giya Hala。明清之际就冠汉姓为曹氏。
⑵.蒙古族额托氏,亦称额陀氏、鄂托氏,世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to Hala。后多冠汉姓为曹氏、鄂氏。
⑶.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汉义为“磐石”,源出蒙古察哈尔部,后多冠汉姓为曹氏、乔氏、朝氏、晁氏、石氏、朝氏等。
源流九
源于藏族,出自清朝中叶藏族大通川土千总户曹通温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位于青海大通县大通川的藏族首领曹通温布,率部参与镇压回民大起义,以功授职,被清乾隆大帝任命为土千总户,并赐以土司名字的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曹氏,其后裔子孙世称曹氏。
源流十
源于瑶族,出自元、明之际汉民曹氏,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今居泰国德伊兑村的瑶族曹氏,原为汉族,原住江苏南京,后迁潮州府河杨河(今广东汕头)。
元朝末期农民大起义,该支曹氏族人为避战乱,转迁于贵州地区,再转迁至今泰国北部山区,融于当地瑶族,遂成瑶族曹氏,如今是当地十二著姓之一。
源流十一
源于阿昌族,出自明朝时期陇川东寨阿昌族经师曹秉薄,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今云南陇川东寨阿昌族中有曹氏,其始祖为曹秉薄。
曹秉薄原为汉族,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避战乱迁居于云南腾越地区,后又迁到绮罗、罗文冲关璋一带,后娶阿昌族女子哄氏,遂入阿昌族。
在曹秉薄的后裔子孙中,一支迁居路西县高埂田,仍为阿昌族。另一支则迁萝卜坝,成为了傣族。还有一支到陇川县小新寨成为景颇族载瓦支。
在曹秉薄的阿昌族、傣族、景颇族载瓦支后裔子孙中,皆称曹氏。
源流十二
源于布朗族,出自清朝时期倚邦布朗族土千总曹当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云南勐腊县倚邦布朗族首领曹当斋,在当地普思头人反叛时,随从清军征讨普思逆夷,杀敌有功,被满清政府封土千总,赐汉姓曹氏。
源流十三
源于拉祜族,出自明、清之际云南孟连拉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之际,居于云南孟连的拉祜族首领劳朝氏,积极参与改土归流运动,被封土司,后取汉姓为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四
源于普米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之际,居于云南丽江普米族首领本牙海氏,积极参与改土归流运动,被封土司,后取汉姓为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回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曹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先秦时,曹姓主要活动在甘肃、山东和江苏北部。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汉时曹姓已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国曹氏,后人多居于谯郡,汉相曹参即属此支。这时,曹姓是以现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以至后来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于这些地区。东汉时,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又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开始大举南迁,于唐初迁漳州(今属福建省),后渐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巢朱温乱,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湘入闽,迁居衡山、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台湾。现台湾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
宋朝时期,曹姓大约有6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四位。曹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1.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这两省曹姓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全国呈现北部冀豫、东南皖赣浙两大曹姓聚集地区。宋代以后,曹姓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
明朝时期,曹姓大约有6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列为第三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曹姓人口增长值为负值。明朝以前,曹姓的主体一直在中原和山东,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曹姓人群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口减少十分明显。明朝时期,江苏为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9.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等省。全国重新形成了鲁、苏、浙、赣、皖曹姓人口聚集的大区。
东晋时期
西晋后期,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使司马氏政权势力耗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次年3月自称晋王,在江南建立政权。公元318年,愍帝司马邺死讯传到建康,遂接皇帝位,定都建康(即今长江以南的南京市年),仍以晋为国号,史称东晋。公元383年,氐族贵族政权前秦以87万大军南下,企图攻占江南,东晋以8万军队抗击,大败秦军于安徽省境内的淝水。在战乱中,曹姓被迫大迁徙。
安徽青阳县墩头曹姓是三国时曹爽的后人,据<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载,建业十七世祖曹彦(乳名汉)以孝闻世。大兴三年(320年)被大臣王导和周(凯-几+页)推荐任南朝翰林中书,他任官后的第二年(321年)为避战乱,率家眷宗族1300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在连年战乱中,曹姓又从京口四散迁徙,有的往扶苏,有的往丹阳(今陕西、河南两省间丹江以北地区),有的往洪都(江西省南昌府的旧称),有的往浙(即今浙江省),有的往闽(即今福建省),有的往新安(今江苏省睢宁县),有的转往江北(指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大别山以东地区,近代多指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分居18处。
安徽省青阳县墩头之曹姓以十九世孙曹沛为一世祖。曹沛于东晋太和(367—371年)间,任广阳(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令,当时掌握长江上游兵权的桓温专擅朝政,遂辞官并隐居青阳县城之东喻山约10里的泾阳乡墩头里(村)。曹沛孙曹毂出守并家居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三十五世祖曹翔复居安徽青阳县墩头故里。
唐朝时期
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曹姓也从此开始迁入福建。唐末黄巢起义时,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迁徙到福建。
唐朝末年逢军阀之乱,公元897年(唐乾宁四年)河南中州谯国堂曹启宗殁于王事,时年24岁,追赠光禄大夫。904年(唐天复四年)因避朱温之乱,曹启宗夫人何太君率三子曹讶、曹谅、曹谦逃离原住地河南中州(洛水畔),经四川、邵阳,辗转数千公里、历经三十余年,于后晋初年(约936年后晋天福元年或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定居湖南衡山。后曹谅迁湖南耒阳,曹谦迁湖南益阳,长子曹讶一脉仍居湖南衡山(含衡山、南岳、衡东)。
两宋时期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后渡江南下,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是为南宋。北宋曹彬在朝为官的后代子孙也随南宋王朝南迁。
曹彬子孙南渡时由汴徙吴(今属江苏省),居常熟州(今属江苏省)之禄庄里者,号福山曹氏,并为旺族。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曹彬子曹玮之五世孙“孝庆公”,因官由河北灵寿县迁往豫章(今属江西省),为豫章曹氏之祖,曾任瑞州府和隆兴府(今均属江西)知州;其子善翁与美翁又迁去了山东。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南侵,河北真定曹彬之后裔子孙很多迁徙外地,多数是南渡迁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苏和浙江一带。曹彬后人有四支十八房南迁。曹姓占了江苏、浙江人口的一半。今上海市上海县、青浦县曹姓,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曹姓,今江苏省泰兴县曹姓,今江苏省金坛县曹姓,今江苏省江阴县曹姓,永嘉(治所今浙江省温州市)曹姓等都是南迁十八房中曹氏。
南宗理宗(1225—1264年),曹彬十二世孙友闻任沔州知州,友万为武翼大夫,兄弟二人在与元兵的兵战中全军覆灭。友万子名“祖七公”,见宗族中人大多死去,便由河北真定灵寿县迁江西都昌县之石壁山,之后又迁湖南湘乡县,生子三人,长子曹庚一居磨河,二子曹庚二居斗盐,三子曹庚三居西亭。
明清时期
常宁市胜桥乡曹姓是曹操的子孙,入常始祖曹志道原居江左(今芜湖市、南京市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之卫马船,明初洪武间(1368—1398年)任省祭,奉命祀九嶷(今宁远县九嶷山)的路上经过常宁,觉得楚南尤其是常宁土沃人醇,于是在解职离任后携其族兄弟志通与志松、志柏徙居常宁,距现代已有600多年。常宁胜桥乡曹氏人口发展很快,这支曹氏一修谱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此时距鼻祖道公12代,据庠生三益序说“数百人之身。”道光十年(1830年)曹子钧序说这支曹姓“棋罗星布,繁衍不下数千人”。百年间竟增加人口几倍甚至十倍。今有人口一万余。
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曹志道家族已迁布常宁市内的洋泉、板桥、黄桐、塔山等乡镇。因生活计,曹国球、国瑞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往湘潭、湘乡县。这支曹姓今已分布于湖南省内的衡阳市、祈阳县、长沙市、零陵市、株洲市等地。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迁住四川的有曹三极、三纲、三恪和三景。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往四川的有曹三川、三揖、三德、三苏、三晋、曹庚、曹弼、曹陶、曹思、曹巽等。清代迁住四川的还有曹陌、曹里、曹隅、曹昌、曹钧、曹佚、曹伯、曹俯、曹位、曹杰、曹佐、曹仕、曹僻、曹佑、曹子宝、曹子贞、曹子贵、曹子贯等。
迁居台湾
曹安支曹姓于商周时有一支南迁台湾,成为高山族的一支曹人。后世也时有曹人迁徙台湾。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台湾省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地100大姓中曹姓排第58名。
移居海外
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徙居海外。缅甸曹氏。
迁徙歌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北枝江曹氏宗谱》的迁徙歌:
君起盘古,人始亚当。循流溯源,实理之常。
世代承继,派别枝分。有姓有氏,以正人伦。
曹始振铎,为文之昭。宋景构乱,天复相曹。
其先开国,自此承家。去鲁适楚,椒衍繁华。
庐陵太和,皆其苗裔。安宁什堡,本支所居。
在明永乐,闽浙盗兴。贤者避地,乃适于荆。
南眺虎渡,北逾龙洲。顾瞻百里,砥柱中流。
丹阳夷道,水秀山奇。登临瞩望,感慨欷歔。
勃然兴致,栖谷枕山。隐士榘涧,历历游观。
西南之野,土满田多。徘徊幽赏,行人适过。
相与问讯,壤接土司。边备谨严,朝贡有期。
是为乐土,遂访龙泉。调琴遣兴,登舟言施。
迨至正统,重寻桃源。棚石老屋,卜筑养闲。
一传七子,子孝孙贤。五源归窆,有灵在天。
家乘有记,昭兹来许。备载世系,具有原委。
分布
先秦时,曹姓主要活动在甘肃、山东和江苏北部。秦汉时,曹姓已分布于长江以北各省和华东地区。唐初和唐末,中原有两次南下大移民,曹姓是其中进入福建的中原姓氏之一。唐末宋初,曹姓进入了两广。清初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曹姓大约有6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四位。曹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1.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这两省曹姓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全国呈现北部冀豫、东南皖赣浙两大曹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曹姓大约有6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列为第三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曹姓人口增长值为负值。明朝以前,曹姓的主体一直在中原和山东,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曹姓人群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口减少十分明显。明朝时期,江苏为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9.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等省。全国重新形成了鲁、苏、浙、赣、皖曹姓人口聚集大区。
当代曹姓的人口已达790余万,为全国第三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6%。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五省的曹姓又集中了31%。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曹姓总人口的10%。全国重新形成了冀豫鲁、皖苏、川鄂湘三块曹姓高密度聚居区。
曹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四川中部和西部、青海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蒙古中部、陕宁北部、山西、京津、河北大部、山东西部、河南南部、安徽大部、鄂赣北部,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有的比例高达2%,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37%的曹姓人群。在四川东部、湘渝贵、云南北部、广东北端、陕甘宁南部、河南北部、湖北西部和南部、江西大部、苏沪浙闽、山东东部、河北东北、辽宁、吉林大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南部,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4%—0.88%之间,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2%,居住大约53%的曹姓人群。
【迁徙入闽】
西汉初年曹参继萧何为相国,无为而治,留下“萧规曹随”的千古佳话。曹姓在东汉末年达到它的鼎盛时期,这主要是因为曹操父子的声望和影响。但司马氏取代曹氏后,曹姓开始衰落。其后,曹姓开始由北向南扩展。汉时曹姓已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国曹姓,后人多居于谯郡,汉相曹参即属此支。东汉时,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开始大举南迁。曹姓入闽东开基祖的目的是访道求仙,烧丹炼药,他们的落脚地应该是宁德的霍童大、小童峰下的鹤林宫。鹤林宫,始建于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据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一载:“鹤林宫,在霍童村,褚伯玉修真之地、东晋时,褚伯玉居南霍,游行诸山,至梁大通二年正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唐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赐篆书“霍童洞天”,明代嘉靖十三年(1535年)为洪水荡析。现遗址尚存,遗有石柱、石杵、碑刻等,是福建最早的道观之一,也是古代道教南方活动中心。据史书记载,曾有韩众、茅盈、左慈、葛玄、郑思远、王玄甫、褚伯玉、陶弘景等20多位著名的道家修练于此。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诗人罗太瘦(自署江南剑客),明代进士林保童、刑部尚书林聪留有诗文。曹氏在闽东地区虽然只是个中等规模的姓氏,然而,蕉城曹氏的始迁祖有曹姓的“入闽始祖”之称。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的蕉城、福安、霞浦等县(市)。由于家族人丁不很兴旺,所以历代科甲寥落。见于乾隆版《福宁府志》“选举”、“人物”卷的有:曹有开,字必卿,霞浦人。南宋淳佑七年张渊微榜进士:曹福,字道让,霞浦人。永乐年间贡生,授云南三泊知县,改调弋阳县,所至皆有政绩。
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曹姓也从此开始迁入福建。根据南平、龙岩、泉州等地市曹姓谱牒的记载,曹姓于唐高宗总章二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入闽平乱,其中就有固始的曹姓将佐。同一时期迁入的还有龙岩的曹淳厚,据龙岩清代《曹氏家谱》记载:曹姓远祖淳厚,系唐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于仪凤年间,由府兵都校随从陈昭烈将军入闽,分驻漳、泉和苦草镇(今龙岩)一带”。
唐代末年,曹姓先人为避黄巢之乱,举家南迁,因此,福建沿海一带均有曹姓居住。闽北曹姓是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曹朋三兄弟从固始迁徙至福建。曹朋任汀州司录摄沙县事,称为沙县“开县始祖”和“入闽始祖”之一。至南宋时期发展成为大姓。
宁化曹坊《曹氏族谱》载:宋初,彬公,为宋将,封武郡公。至十七世定昌,生二子:明贤、明贵。次子明贵由山东曹州迁居宁化石壁,为入闽曹氏开基祖。历传至德坚,又称椿公,生五子。长子乔生,宋淳祐七年,官授汀州武节郎,至淳祐十一年任满,其弟远生,于咸淳年间自浙江台州迁汀州宁化。远生卒后,其子大郎尚幼,随母扶柩办丧之后,回至宁邑会同里(曹坊乡),就地卜居,远生被奉为曹坊始祖。远生公葬于曹坊石牛大沃里屋背生龙口,远生公一系在曹坊肇基已历740多年,裔孙分衍闽、粤、赣诸省地,仅宁化子孙即达2万多人。后裔迁上杭南蛇街及长汀。五世伯三郎迁宣和;另一支居童坊。清代,在曹坊上曹村即建有曹氏家庙,亦称远生公祠或称“山下祠”,堂号“追远堂”,主祀肇基祖远生公。屡经维修,保存至今。在上曹村小河边还建有曹氏宗祠,亦名八甲祠,堂号“敬睦堂”,奉祀远生公裔孙五益郎。
梅县《曹氏族谱》载:鼻祖彬,宋将,封武郡公,传至十七世定昌,生二子:明贤、明贵。明贵于山东曹州南迁居于宁化石壁,为入闽始祖。后传八世文林,生三子。长子法录,又名十郎,于明孝宗年间,扶母自宁化石壁迁居广东梅县西坑。十郎为嘉应曹氏始迁祖。后裔衍蕃东安、瑞金及惠州、兴宁。
《客家百姓南迁史略》:远生,为宁化始祖。传至仁敬、义敬、济敬三兄弟,于明天顺二年,自宁化徙居安远寻乌,后又迁兴宁。
上杭《谯国郡曹氏家谱》:宋理宗宝庆年间,朝散大夫曹宁之子曹椿,为汀江武节郎,其孙曹远生,号南老,登进士第,官福建汀州知府,由徽州入闽汀州。卒后,其子曹大郎随母扶柩葬于宁化县会同里吴家窠,遂居其地,以曹椿为祧祖;以远生为始祖。以姓名其乡曰曹坊。
平远《曹氏族谱》载:谯郡曹氏淑良公,传至十三世振荣,约在北宋徽宗年间,自毫州辗转迁至福建宁化县石壁乡定居。振荣公为我族闽粤赣各支系的先祖。
宋崇宁年间,淑良公十三世孙振荣公,南迁至福建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坳为始祖,谱诗曰:祖公血脉在山东,源流十三振荣公;先前文武在朝辅,裕后官员孝义忠。迁移闽省落担祖,基业宁化作粮翁,石壁乡中名誉显,葛藤坳上受诰封。裔孙广布粤、赣、台、港及东南亚各国。十世祖存瑞公清康熙年间西迁四川,先在自流井大山铺长石塔置业,后移自流井大楻桶肇基,裔孙甚众。
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有朝散大夫曹宁之子曹椿,由浙入闽为汀州府武节郎。曹椿之子远生,号南老,登进士,官汀州知府,卒后,其子至刚(又叫大郎)随母扶父柩回浙,途遇大雪阻路,只好葬于宁化县会同里吴家窠(今曹坊乡)。远生为曹氏入汀州始祖,曹氏后裔将名其住地曰曹坊。清乾隆五年(1740)在曹坊乡上曹村建有曹氏宗祠,祠内有联:“浙水发源清秀丽,鄞江司牧兆征祥。”曹远生传三世六郎,始迁榆林坝(今宁化县曹坊乡上曹村)开基。六郎生八子,长子十一郎裔孙部分居长汀县大源坝,部分迁上杭县通贤岭头;七子十七郎迁长汀县城金花坊(今汀州镇东街),其子伯三郎迁宣河(今连城宣和),裔孙松寿迁上杭县才溪、德寿迁广东梅县丙村、继山(又名长寿)迁上杭县旧县梅溪、子英迁明溪县。曹松寿传六世孙宗庆,迁上杭县南阳射山。远生另一支派二十一郎,由宁化县迁居连城县半溪,又徙上杭县横桥前坑开基。二十一郎生二子:三十二郎、三十六郎,宋末,三十二郎移居广东大埔县茶阳开基,今广东大埔之曹氏均是三十二郎派下;三十六郎移居广东饶平县西坑内曹乡。
闽西《宁化县志》记载该县八十余个重要姓氏,宋代迁入的有曹姓。依据福建上杭、长汀、武平曹姓族谱记载,闽、赣、粤曹姓是曹彬第七子曹琮之后。五代中期,曹芸生曹彬。曹彬乃北宋名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封鲁国公,追谥武惠王,生七男:璨、玙、玮、王应、玘、珣、琮。琮生佺,佺生偶齐,偶齐生宁,宁生德胜、德坚(即曹椿),椿生乔生、远生等五子。南宋偏安江南,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曹彬后代,居官南宋,朝廷从河南迁浙江。曹宁随迁浙江温州,宋理宗年间,为朝散大夫。曹德坚(椿),武节郎,生乔生、远生、远广、远宏、五子不详。乔生居浙江。远生发祥福建宁化曹坊。远广发祥广东再发江西二都县黎村平上。远宏发祥江西信丰。第五子不详。
曹远生,先入闽为官,后在宁化曹坑开基。字南老,号圣庵,嘉定进士,由浙入闽,嘉定十三年任上杭县尹,绍定年间任泉州府惠安县尹,宝祐年间升任汀州牧。其父曹椿,武节郎,随子远生辅政汀州。远生在咸淳年间卒。妣马妙安娘,生大郎。远生卒,妣马氏与子扶柩回浙,途经宁化会同里(今称曹坑)吴家窠,大雪阻路,只好在吴家窠安葬,子大郎守坟。远生成为曹姓入闽西开基祖。曹姓从宁化开基后,后裔除仍守故土宁化外,不少人先后迁徙到长汀、武平、上杭、龙岩、连城、东山、永定、三明以及台湾。其堂号“谯国郡”。
闽西客家曹姓,龙岩较集中,其中连城县连城县的莲峰、莒溪、朋口、新泉、宣和、文亨,有1.3万人。其他主要分布在永定县的高头、凤城、金砂、下洋,上杭县的临江、南阳、官庄、旧县、才溪、通贤、湖洋,武平县的平川、湘店,长汀县的汀州、宣成、濯田、河田、古城、童坊、涂坊、南山、三洲、羊牯,宁化县的城区、济村、湖村、安乐、曹坊、治平、水茜、安远、泉上,清流县的龙津、里田、东华等乡镇。
【播迁海内外】
据传,曹安支曹姓于商周时有一支南迁台湾,成为高山族的一支曹人。曹姓从宁化开基后,后裔除仍守故土外,宋代就不少人先后迁徙到江西省瑞金、宁都,广东省大埔、广西及本省长汀、上杭、龙岩、连城、东山等地,成为当地曹姓的开基始祖。
曹姓资料相传:曹安支曹姓于商周时有一支南迁台湾,成为台湾山地的一支曹姓族人。后世也时有曹人迁徙台湾,但资料残缺都难于考证。
台湾的曹姓多集中在台北、彰化、高雄、屏东和南投等县市。
据《台湾曹姓宗亲会讯》载,曹姓人于明代由福建平和等地曹国晚等入垦台湾台南,其后裔移垦台北内湖,自从开创曹氏家族入台的先例之后。而后又有福建安溪的曹姓人入垦台北,渐渐遍布台湾各地。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平和曹曹何慈率子孙入垦今彰化员林。而后有曹朝招、曹朝泉、曹廷悦等入垦今台北仕林一带。乾隆年间,平和曹士款入垦仕林,曹晋国入垦今屏东;还有安溪曹姓入垦台北。嘉庆年间,平和曹士誉入垦台北中和,曹士说、曹元云入垦今内湖。道光年间,曹元海入垦今仕林,曹元昂入垦今基隆。咸丰年间,又有曹姓族人入垦今嘉义梅山,由福建和广东移台的曹姓便源源不断。据台湾文献考证,台北县士林镇的市街就曾是清雍下年间最先到达台湾的曹朝招工兴建的。
北宋时的大将曹彬之子曹刘焜、曹刘玮入闽,落籍于兴化府莆田县碗巷。南宋末年,元兵入闽,其裔孙曹元山、曹师长兄弟流徙入潮,为潮阳曹姓开基祖。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闽、台部分曹姓的进而远徙海外,在越南、缅甸、马来西亚、韩国、秘鲁、葡萄牙等国定居。曹氏移居海外已经有很长历史,历代名人辈出。
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徙居海外。 缅甸曹氏。曹风英,仰光《中华商报》董事长。曹缵卿,仰光《中华时报》董事长。越南曹氏。曹达策,《中华时报》总编。马来西亚曹氏。曹行,创办和丰广西会馆。韩国曹氏。曹薰铉,世界著名围棋运动员。秘鲁曹氏。曹钜声,《民醒日报》社长。曹栖梧,秘名埃米。葡萄牙曹氏。曹其峰,著名企业家。澳大利亚曹氏。曹继业,获澳大利亚研究食用菌奖。法国曹氏。曹奎源,法国上海联谊会会长。美国曹氏。丹尼·曹,纽约海洋宫海鲜酒店经理。曹志源,益阳人,浸礼会大学教授。曹桂林,作家。曹文彦,温岭人,德伯渥大学中国文化教授。
【郡望堂号】
郡望
谯 郡:东汉末年从沛郡分出置郡。治所在亳州(今安徽省亳州)。治辖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之间的地方。彭城郡:西汉时设置,东汉时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治辖大约在今天的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高平郡:晋时设置,治所在今山东省金乡。治辖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城之间的地方。后来有多次变迁。汉时设置了巨野县,在今天的山东西南部、万福河北岸。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
彭城郡:西汉时设置,东汉时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治辖大约在今天的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东海郡(今山东郯城)、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巨鹿郡(今河北省南部地区)。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
彭城堂:以望立堂(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
高平堂:以望立堂(治所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
嘉祥堂:以望立堂(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城)。
金乡堂:以望立堂(治所在今山东嘉祥县南)。
亭山堂:以望立堂(齐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南)等。
自立堂号
爱敬堂:江苏溧阳市南门里。
绣虎堂:江苏宿迁市黄墩镇曹瓦房。
安寓堂:江苏邳州市。贵州织金县鸡场乡。
安正堂:四川宜宾市。
八斗堂:安徽太湖县、怀宁县江镇镇日新村曹屋、定远县吴圩镇耿巷村、曹李村。湖北省洪湖市。
修德堂:江西吉安县桐坪镇黄山村
白虎堂:(曹操世系)。
白玉堂:江苏淮阴市。
文玉堂:江西兴国县均村乡东方村曹屋。
清靖堂:又称“无为堂”,西汉曹参,在萧何去世后,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
七步堂: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千古传颂,曹氏族人因以为堂号。
字辈
湖南
湖南省南岳衡山曹启宗后人字辈:
第四至十九代字辈:
承廷光文,德仲仕子,仁世大通,淑贤元子。
第二十八代起字辈:
懋学徵绍虔,家良致述先,
希时华邦庆,景登允尚传,
积善贻芳远,培基树泽长,
业修斯富有,本立定荣昌。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上塘背字辈:
朝万叟知 受孟惟思 钧尚大仕 仁子任嗣 文经兼武纬翊 祖德源 诗书钊勤 家富益廉 真杰义善 登高超新
湖南芷江曹氏字辈:
“之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湖南常宁曹氏字辈:
“子应荣达 继必贤良 诗兴泽后 孝启家祥 芳连甲第 声振朝堂 光余先祖 百世其昌”。
1994年新续字辈:
“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芷江曹氏字辈:
“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
湖南凤凰曹氏字辈:
“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民国三十二年曹时药《六修曹氏支谱》,湖南益阳曹姓一支字行为:
玉受秀贤彦,必钦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
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
山东
山东嘉祥曹氏字辈:“信如体道乐”
山东博兴曹氏字辈:“志向高大新,同连奉竹训”
山东诸城曹氏字辈:“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山东临邑曹氏字辈(世传):“式玉传本广,庆延泽义厂,得培春奋发,安全即是长”。
四川
四川绵竹曹氏字辈:
“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辽宁
辽宁满族曹氏字辈:“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鳞昌玉珠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凤图斌”。
河南
河南信阳曹氏字辈:“正德金殿士,文光燿尚升,永安千古秀,万代庆长春。”
河南辉县曹氏百字辈(22代-121代):“启宗秉明志,培嘉常锡光,景晓可建宪,尚有万家昌,举业树仁德,广贤崇义芳,书锦必竟秀,武佩立勋章,兴华涌新俊,卫国济英良,功荣彦世泽,品正惠声扬,轩瑞信园洁,庭运著凤翔,儒林鸿学录,兰桂萃丽堂,喜登青云步,晋豫鹏飞乡,天普呈平乐,冠庆富春江。”
江苏
江苏南通如东曹家庄曹氏字派:廷有联明瑞,大启世永书,宗宜连显达,德裕克昌余。
江苏宿迁市黄墩镇曹瓦房(窑湾曹氏)曹氏字派:复兴殿序,天锡永昌;培宣继武,聿世德长……
新疆
新疆巴里坤曹氏字辈:英豪诚士美,万世享荣华
其它
曹氏一支字辈:“开宣宏德永兆云宜必可仲于伟然特启银祥正福玉树庭谐”。
清光绪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
续修字派为:
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
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
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
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
21世之后的字派为:
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汝祥续修《曹氏支谱》,山东诸城曹姓一支字派为:
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绵竹《曹氏族谱》的世次班行为:
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
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清代《常宁烟竹曹氏一修宗谱》的字行为:
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
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
1994年七修宗谱的新续字行为:
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麻阳县芷江东门曹家的字派为:
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
芷江曹家坪曹姓的字派为:
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
麻阳县高村曹家子字后取二十字:
高永应启宗,祖达胜国英,方志传世代,光华选朝廷。
民国三十七年高村曹家与芷江曹家坪共同商议续取二十字:
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麻阳县吕家坪毛家湾曹姓的字派为:
景志仁玉庭,万(文)朝(正)维(万)贞(兆)启,世上生俊杰,
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远,仕相转佳行。
湖南省凤凰县毛都曹家字派为:
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民国十八年曹少甫修《曹氏家谱》,江苏通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民国十六年曹怀之修《曹氏宗谱》,安徽绩溪旺川曹姓一支字行为:
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敦德世恒隆,
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
民国六年《湖南益阳曹氏彦祥房五修谱》的派语为:
应世国大昌,芝城土必方,文明光景远,
道下合三房,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
仁孝怀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
民国三十二年曹时药《六修曹氏支谱》,湖南益阳曹姓一支字行为:
玉受秀贤彦,必钦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
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
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阴庆常康。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名麟俊彦;
绣虎文宗。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长平侯曹操族子---曹休,字文烈。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后世称为绣虎。
人称乡虎;
自庆接鸾。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曹操的儿子,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有才学,早年受曹操宠爱,一度曾想立他为太子。曹丕为帝,他受猜疑妒忌,积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丽,对五言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也擅长辞赋、散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文章只有一石,曹子建一个人占了八斗。”当时人称“绣虎”,绣,指其词华隽美;虎,指其才气雄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人,大中年间进士,历官祠部郎中、洋州刺史等。其诗多写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篇章对统治者的讽刺;语言通俗,多用民间口语。《登第诗》有句:“自拟孤飞鸟,得接鸾凤翅。”
平阳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初曹参,助刘邦得天下有功,封平阳侯,后继萧何为丞相。
武惠世泽;
科第家声。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初年大将曹彬,卒谥武惠。
将台三上;
籍列八仙。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曹彬三子皆为将才,曹弼题曹彬庙有“教子三登上将台”之句。下联典指宋曹国舅隐迹山林,后遇钟离权、吕洞宾,引入仙班。
文承七步;
武继三登。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妒忌曹植才华,曾令他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作不成要施以重刑。曹植应声便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人们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下联典指北宋初大将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乾德初年,因打败契丹、北汉有功,官枢密承旨,灭后蜀后任都监。开宝年间任统帅,灭南唐,后任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宰相),封鲁国公。太平兴国年间,辅佐太祖决策灭北汉,雍熙年间又率军攻辽。为当时第一良将。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有将才。长子曹璨,字韬光,官至富州刺史,因抵抗契丹有功,官河阳节度使,升同平章事(宰相)。三子曹玮字玉臣,率兵四十年,未曾失利。七子曹琮,字宝章。北宋大臣陶弼有句:“教子三登上将台。”
大家传诫;
令女守贞。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班昭,为皇后和妃嫔教师,以其夫为曹世叔,称“曹大家”。曾著有《女诫》。下联典指三国·曹爽。从弟文叔妻名令女,夫早死,割鼻毁容,誓不再嫁。
投江尽孝;
却赙表廉。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曹娥,沿江寻父尸不得,号哭七日,投江而死。下联典指宋·曹修古卒,其妻女尽却宾佐之赠钱数十万。
五言通用联
谯国家声远;
雷阳世泽长。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曹姓的源流郡望。
泉石从所好;
文章如有神。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汉代《曹全碑》字联。曹全,字景完,东汉建宁间举孝廉。《曹全碑》,全称《汉颌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立,明万历初在今陕西合阳县出土,清康熙壬子(公元1672年)后断裂缺字,公元一九五六年移存西安碑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五字,碑阴列名五列,五十七字。
借得三川秀;
添来气象新。
——曹雪芹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著《红楼梦》书中联语。
六言通用联
唐宋元明巨族,
诗书礼乐名家。
——湖南衡山曹氏纪念始迁祖曹启宗夫妇等先祖的总祠“曹氏享堂”原门口对联,曹氏享堂文革期间被毁。
圣代三升论秀;
家风八斗量才。
——曹京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望江县曹大村曹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见上“人称乡虎;自庆接鸾。”联释。
七言通用联
平阳世守三章约;
子建才高七步诗。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曹参。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字子建,曾七步成诗。
影上三竿迎晓日;
才高七步咏春风。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影上三竿迎晓日;
诗成七步咏春风。
——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字子建,曾七步成诗。
野田黄雀行千里;
芹圃红楼梦百回。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等。下联典指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著有《红楼梦》。
文驰三国观沧海;
武继三登上将台。
——上联典指三国时曹操。下联典指北宋初大将曹彬。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有将才。北宋大臣陶弼《观曹彬庙》诗有句:“教子三登上将台。
名麟俊彦彭城郡;
绣虎文宗谯国堂。
——全联典指三国曹操族子,曹植,后世称为绣虎。
一代像绘凌烟阁;
千秋名传曹娥碑。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家曹霸,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下联典指东汉孝女曹娥,后人立“曹娥碑”。
只有诗书堪自读;
未甘词赋压群流。
——曹墨琴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女书画家曹墨琴撰书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撰书联。
宝鼎茶闲烟当绿;
幽窗棋罢子犹凉。
——曹雪芹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著《红楼梦》书中联语。
绕堤柳借三篙绿;
隔岸花分一脉香。
——曹雪芹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著《红楼梦》书中联语。
家居好水好山地;
人在不夷不惠间。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集汉代曹全碑字联。
令子贤孙中维起;
美人名士共长生。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集汉代曹全碑字联。
鹤群常绕三珠树;
花气浑如百和香。
——曹秀先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礼部尚书曹秀先撰书联。
八言通用联
君子处事,有忍乃济;
儒者属辞,既和且平。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八言通用联以上
佚名集汉代曹全碑字联。
仁被江南,良将功推第一;
约成塞外,使臣才羡无双。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曹彬,为时良将第一。下联典指宋代曹利用,曾与辽国和议。
树绩关中,振平阳千载之武;
修名邺下,冠河东八斗之才。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曹参,佐高祖定天下而封侯。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谢灵运曾言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法守三章,平阳侯忠诚厚朴;
才高七步,陈思王藻丽英华。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曹参,封平阳侯,曾随刘邦定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字子建,曾七步成诗。
大地钟灵,肇启文明联栋彩;
华堂霭瑞,宏开富有接云光。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何氏宗祠联。
啰咀建鸿图,肇启御题四字美;
嘉坡振大业,宏开帝书两句扬。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加坡何氏宗祠联。
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
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珪璋。
——佚名撰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北省丰润县曹氏宗祠联。
石阙灵光昭旭日千秋鼎盛;祖堂瑞气贯长虹万世番昌。
楼金垂典范祖辈辛劳成大业;镌石启人文裔孙奋发立新功。
——宁化曹坊上曹建有总祠堂
【祠堂古迹】
海澄曹姓家庙
海澄曹姓家庙,又称曹厝祠堂,堂号“敬爱堂”,位于龙海市海澄镇崎沟村,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有“进士”、“文魁”、“父子外翰”、“节励松筠”、“万古荣业”和“献金救国”(民国时期)匾共17个。
宁化曹坊上曹总祠堂。祠堂迄今已有250多年历史,仍雄伟矗立,大门高耸、桅阁栉比。祠内宽洁,书联林立。门有联曰:“谯国光辉人文蔚起千秋盛,榆林焕彩兰桂腾芳八子兴。”“曹氏祖开宋基定江南,一片忠为国,彬父子治军政爱恤民,两袖清风传家。”祠内联称:“炎宗发祥鄞江司牧流远,吴窠启宇再辟曹坊世泽长。”“浙水发源清秀丽,鄞江司牧兆徵祥。”祠联对入闽曹姓始祖及其来源作了记载,颂扬了曹裔在历史上为国家的发展、为民族的兴旺奋斗不息的精神及勤劳、爱国的优良传统,以激励后人。祠堂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祠内可置百桌,方圆数平方公里有独特诱人的名胜古迹。曹姓祠堂还是闽西北(三明地区)最早成立的红色政权“宁化县南乡革命委员会”和组建第一支地方工农武装力量的旧址,也是福建省宁化县曹坊区苏维埃政府的旧址,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祠堂。
宁化曹坊曹氏祠堂
宁化曹坊曹氏祠堂,位于宁化县曹坊乡上曹村榆林古坝,座西朝东向,前有河水环抱自北向东源远流长,后有翠竹茂林烘托,千里高山来龙真脉聚首,是闽西北极为罕见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属砖木结构,堂内宽敞明亮,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壮观。始建于清乾隆庚申年三月廿八日(公元1740年)。因被“文革”夷毁的门楼,在原址上重建“崇远阙”。于2007重修建竣工。正殿栋高2.5丈,深4.48丈,宽4.9丈;寝殿深2.4丈,宽21.丈;下厅深2.48丈,宽6.5丈;天井深1.2丈,宽2.4丈;牌楼高2.2丈,深1.1丈,阔2.8丈。左右厢房设有土地堂、厨房、佛事堂后花园。右边建有风景独特八角楼、书房、图易堂、积谷仓。家庙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殿堂正殿设有神龛供奉始祖远生公妣马氏恭人之神位,正殿堂上悬挂有“追远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意在“慎宗追远”,前殿悬挂有“文魁”、“武魁”等金匾,堂内柱楹联廿多副。牌楼檐阁栉比、飞檐斗拱,大门前有雄伟的青石狮守护、青石鼓装典、高大的柱上双龙环绕,牌楼上方悬挂着为皇帝赐封“曹氏家庙”牌匾。门楼雄伟壮观,体现了举族同心,缅怀先辈的心情;象征家族事业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诚望后世人才辈出,继往来开,光宗耀祖,崛起腾飞。
厚福曹氏宗祠
厚福曹氏宗祠,坐落于长乐市潭头镇曹朱村西侧,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后经多次重修。祠堂前靠金潭公路、交通便利,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祠貌古朴、结构完整,有祠坊、祠埕、旗杆碣、前后厅、上下天井,祠后有双层文昌阁、花圃。祠堂是四扇三间土木结构,祠墙中有方形大门,门额刻“厚福曹氏宗祠”金字石匾。主厅正面神主龛设历代祖先神位,上悬“树德堂”堂号横匾。祠中有22幅楹联,正屏柱联“汉家杨骏烈,宋室奏元勋”。前厅正面柱联“厚福家声远,鳌峰世泽长”。
漳平永诜堂,位于漳平市赤血镇香寮村。宋代始建,历代重修。赤水镇曹氏开基宗祠。
青阳曹氏宗祠
位于青阳县城关茶东。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光绪年间曾扩建修缮。该祠原坐落在陵阳乡济阳村月塘队,经维修后辟为“青阳县博物馆”。整个祠堂由门楼、曲廊、享堂和寝楼组成。面阔22.6米,长65.5米,为五开间的砖木结构。门楼部分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别具一格。享堂和寝楼部分建筑面积1237.4平方米,中间设有天井,两侧设有庑廊,屋面下部为抬梁式结构,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结构。是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轶事】
1:七步成诗
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丕曾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诗一首,如果做不成就要处以极刑。曹植也确有七步成诗之才。曹丕刚说完,他便应声吟道:“煮豆燃豆箕,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有名的《七步诗》。这首诗以萁豆相煎来隐喻骨肉相残,真实地反映了他和曹丕之间的关系:“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公元192~232年),字之子建,曹操第三之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植)应声便为诗曰……”曹植与曹丕为同母弟兄。植少年时即以才华特异为父曹操所赏爱,几被立为太子。及丕继操位建立魏朝,植虽居侯王之位,而备遭忌迫。本诗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时情思的反映。《世说新语》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据丁晏《曹集铨诗》本选录。诗的首二句以叙事提起,意谓煮豆而燃起豆茎,漉滤起熟豆来作豆汁。三四两句形容豆在锅中被煮时的景况,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情况。“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锅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响,而着以“泣”字描述,极切合诗人此时被压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写情景产生的反思,以萁对豆之相煎熬,控诉兄弟相迫之乖违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属自然,世所常见。诗人此时满怀被胁迫的激愤心情,矢口而出,说来如此自然贴切,乃使阴狠冷酷如曹丕,闻此亦不免“深有惭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为兄弟间互相鱼肉之名喻。据《诗纪》,此诗亦有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辞意颇简切。旧评对二者各有短长。陈祚明评此诗云:“窘急中至性语,自然流出,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可谓持平中肯之论。
2:一箭双雕
一天,曹玮于州府内宴请宾客,部下将官都在席上陪同。饭后,曹玮要与宾客下棋,刚刚摆好棋之子,只见一名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在曹玮面前禀告说:“大事不好,有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周围的将官与宾客听了这个消息都非常惊讶。曹玮也很吃惊,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是主帅,不可慌乱,士兵叛逃就已乱了军心,主帅再不冷静,军心就更会不稳了,所以他急忙止住士兵的话说:“不要大惊小怪,他们是我派去的。你千万不要把此事声张出去。”西夏人听说此事,以为逃亡来的宋营士兵是奸细,非常气愤,立即把他们都杀了,并把人头抛回宋朝的边境里。曹玮的一句话,既稳定了军心,又借敌人的刀除了叛逆,一箭双雕。
3:智救库吏
曹操的马鞍是他的心爱之物,平时放在仓库里让库吏妥善保管。一次,库吏突然发现这座雕鞍被老鼠咬破了,他恐惧万分,最后决定把自己捆起来,主动去曹操面前请罪。这时小曹冲跑到库中来玩,他知道了这事后要库吏先不要到父王那里去请罪,也不要声张,接着他又凑到库吏耳边低声地说了几句话,就走开了。第二天,曹冲趁身边无人,用小刀把自己的一件单衣胡乱地割了几个小洞,弄得像老鼠咬的一样。第三天中午,曹冲见父亲正心闲无事,就赶紧穿上那件破衣服,装出极不痛快的样之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自己心爱儿之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扑到父亲怀里,指着衣服上的破洞说:“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昨晚我的衣服被老鼠咬破了,所以心里很不痛快。”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好孩之子,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高高兴兴地玩去吧,别再为这事苦恼了。”正当曹操同曹冲在屋里讲话的时候,那库吏手捧马鞍,慌慌张张地走了进来,他跪到地上声音颤抖地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禀告了曹操,请求曹操严惩自己。曹操听完库吏的话,非但不怪,反而哈哈大笑。他对库吏说:“小冲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老鼠咬破,何况那挂在仓里的马鞍呢?回去吧,以后看管库房要经心些就是了。”聪明善良的曹冲巧妙地哄过了父亲,为库吏解除了一场大难。
4:割发代首
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之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之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5:八仙之曹国舅
道教八仙之一。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也是他们中间出现时间最晚的一位。关于他的材料很少,而且很杂乱。普遍的说法是:名佾,亦作景休,本来是中国宋朝(960~1279年)一位皇后的弟弟。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后来,他的一个弟弟由于违反法律,犯了死罪被处死了。对此,他感到非常羞耻,就跑到山中隐居,后来遇到八仙中的其他神仙,得到点化成仙。相传曹国舅的弟弟贪赴京应试秀才之妻的美色,绞死秀才,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公准予查究。曹国舅告知其弟,务必将秀才的妻之子置於死地,以绝后患。於是二国舅投秀才的妻之子入井,被她逃脱,途遇曹国舅,误以为是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用铁鞭打死秀才的妻之子,手下以为她以死,把她弃尸於偏僻的小巷。秀才的妻之子醒了之后,向包公叫冤,包公问明真情后,就诈病,曹国舅来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之子出诉,逐将曹国舅监禁。又作假书将二国舅偏来开封府,令此女面诉冤情。又将二国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来劝包拯释放她的两个弟弟,包拯不从,命令将二国舅处决。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锺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仙人笑着问:“道在那里呢?”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仙人又问:“天在那儿?”曹国舅指着心。锺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逐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曹国舅就成仙了。在民间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着他的官服。有时对他的打扮甚至有些戏剧化,红色的官服,头上戴着官帽,脸上还涂着白色的图案。在庙会上模仿八仙形象进行的宗教表演中,曹国舅是小丑的角色。
6:端午节由来之曹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五种:端午节由来之之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之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并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逝世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人们纷纷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之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之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由来之二:源于纪念伍之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之子胥。伍之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之子胥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逝世后,其之子夫差继位。夫差听信受越国贿赂的吴国大宰的谗言,赐死伍之子胥。伍之子胥死前对邻人说:“我逝世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之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之子胥之日。端午节由来之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曹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之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端午节由来之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之子孙。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节由来之五:源于逃避兵祸。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着包袱,抱着个男孩像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询问。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之子逃命去了。”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宗族特征
1、曹姓名人辈出,从官员将帅到文人墨客,从三国曹操到清代曹雪芹,均在曹姓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后人所崇敬。
2、曹姓的字行辈份除排列有序井然外,还体现着报国忠贞,勤俭治学的家规家训。如曹振甲所修《曹氏家谱》中江苏曹姓一支字行为:“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家训格言】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他不但以善权谋见称。而且也是一位重德才的严父。他常教育诸子应具有仁慈之心、孝顺之情,以父子、君臣等伦理纲常要求他们,认为“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行事”。训诫诸子要扬己之长,而不要放纵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如在《遗令》中提到,“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之类,并主张节葬等。在曹操的言传身教下,诸子皆有才能,如长子曹丕以仁政见长,次子曹植以文学见称,均名载史册。
【陕南曹氏家训家规】
家 训
“做有用之人,干有理之事”
家 规
依法规,重品德,守诚信,树仁爱。
孝当先,和为贵,勤立家,俭养廉。
学宜精,业宜专,倡耕读,促工商。
成不矫,败不弃。赌莫染,毒莫沾,
窃为耻,懒为奸。传子孙,万代贤。
【族规家训】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行事。——曹孟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