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渊源

name origin

汤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汤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十二位。现今人口约二百六十多万,排在第九十九位。

汤氏图腾

【释义】汤的本义是热水。从字形上看,汤从水、从易,说明是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容易受到欢迎,特别是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


汤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源流三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源流四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源流五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毫(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再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

  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

  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

  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

  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

  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

 分布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约260多万,为全国第99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增到260余万,增长了13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汤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汤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江西,这四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4%。湖南为汤姓第一大省,占汤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汤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和四川的移动成为汤姓迁移的主流。汤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湘赣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63%的汤姓人群。在皖苏北部、山东东部、川渝贵、云南西部、广西。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一0.2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汤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此外,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临川堂”、“义士堂”、“叙睦堂”、“光裕堂”、“双桂堂”、“丹桂堂”等。

  字辈

  浙江苍南汤氏字辈:“世大圣邦国建恭礼让修齐”

  江苏沭阳汤氏字辈:“宜承谨懋,同敦仁义,方兹正直,斯可延光”

  江苏邳州汤氏字辈:“方可继先传”。

  江苏高淳汤氏字辈:“仁达仕名宗光玉瑞现志”。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永阳街道秋湖石滩头村一带汤氏字辈:“仁之运立起,懋学士长正,有志世永昌,明廷尚俊秀,培宗益显扬”

  湖北、湖南、河南1989年汤氏合谱字辈:“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遵敬如光耀文章泽世长)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同本敦亲友典则能流芳秉权行直道辅佐申纪纲顺运兴时杰瑞兆呈天祥归箴尚法守千秋定荣昌”。

  湖北孝感大悟县大新汤家畈汤氏字辈:“文明光大”。

  湖北宜昌汤氏字辈:“家国齐昌恩德永世”。

  湖北远安汤氏字辈:“ 天文世昭德,三圣大沧运,正庭必发富,荣贵万世昌,祖训义遵守,传代德泽长,孝友专家远,书剑定安邦’‘。

  湖北丰山汤氏字辈:“应家声聿振长遵美其彰”。

  湖北洪湖汤氏字辈:“元良建绪吉克济美其彰”。

  湖北长塘汤氏字辈:“智学正家治慎言美其彰”。

  湖北秦口汤氏字辈:“元良建绪吉克济美彰维仕其祥”(系董口迁移至此,有人名汤老大)

  湖北胡场汤氏字辈:“成盛明世竞克济美其彰”。

  湖北恩施汤氏字辈:“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

  湖北荆州汤氏字辈:“以伯显万世友希,治国安邦圣祖时,君朝义远应极乐,天开文明昌学宜,大道宏启传家永,尚贤忠德必守知”。

  湖北黄冈汤氏字辈:“国正天星顺久兆培元德”。

  湖北汉川汤氏字辈:“文吉思孟孔敏世惟天道仲禄信正仁均如一嘉攸一嘉攸其德朝之应世廷文兆光宗第承家先正行生初秉彝同懋昭垂裕隆笃培心畲本兰采谷贻丰”。

  湖北均州汤氏字辈:“广长大学成玉和贵杰清仁德士志远秀启子太平”。

  湖北宣恩、湖南澧西汤氏字辈:“清文彦应新言良宗中友之士林兴启光明永世祚志可安家邦华国本自守际盛定作宾登受道成久唐虞肇洪运金紫联宅门祖德贻万载才学广朝廷业修必显耀品方克尊荣礼法绍先绪迪吉大有庆”。

  湖南临湘汤氏字辈:“先传会迪吉克济美其彰”。

  湖南益阳汤氏字辈:“守子有彦大兴梦应必贤世邦能启立中正德安然礼义才良士孝弟最为先金玉成珑琥富贵又从前礼义懋昭允迪烈光钦维成式咸宜宪章修明教学崇尚端方于时克绍载锡其昌”。

  湖南益阳汤氏一支字辈:“永迪立光钦维仁世”。

  湖南湘中汤氏字辈:“国朝师正道宜与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岳峻湘源秀英贤应运兴赞襄彰盛世勋业庆丕承”。

  湖南怀化汤氏字辈:“(福浩伟纪)恩启正天国有先,万朝宗光代,家声庆远长,文章曾孔孟,礼乐韶汉唐”。

  湖南三湘汤氏字辈:“国朝师正道宜舆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

  湖南龙山汤氏字辈:“门端福盛正有启万仁成从天必顺佑敬居永太安朝用忠孝士通学绍贞文”。

  湖南衡阳黄梅汤氏字辈:“原编班行:国泰平安洪,福赐正元永,祖宗世代再,兴隆昌明逢,荣华徵学守,显达在贤良,礼义传家政,修齐佐治光。新编班行:新铭钦训典,肇纪笃彝亲,懋德扬先烈,发祥裕后昆。”

  安徽望江汤氏字辈:一之惟世启,宗道克承先,仕学传家永,人文定必昌,心思培祖荫,利用在观光。

  安徽怀远汤氏一支字辈:子家银殿礼云雪宗兆祥 友道长安乐明德永泰和

  安徽阜阳汤氏字辈:“有文汉传家”。

  安徽巢湖汤氏字辈:“福彦伯仲尚国朝世宗永天山明凤大家守信义忠惟泽敬慎谦恭崇道立德”,“事业文章家传万代”。

  安徽来安汤氏字辈:“昭崇永大克正家声联步幕春云文明宗道义花开伯世恩”。

  安徽灵璧汤氏字辈:“修德慎行崇尚节义敬持礼法万代昌盛家声继振尔禄永锡正大光明遵守宗训祯详可增”。

  安徽六安汤氏字辈:“存仁玉厚(至)昆(诚)尊贤书为贵”。

  安徽舒城汤氏字辈:“文武世应景会元承继新兆嗣钟毓秀华国启宗廷守邦为哲士定鼎必贤臣传道儒家志宣猷报圣君”。

  安徽马鞍山汤氏字辈:“奇宗维立德培本再重新”。

  安徽和县汤氏字辈:“志得兴国永成思”。

  江西赣州汤氏一支字辈:“上学孔子文万昌达贵元”。

  江西赣州汤氏一支字辈:“孔子文章选伟国品奇昌新明崇圣世”。

  江西余江汤氏字辈:“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江西宜春汤氏字辈:“宏猷偕大业将相辅升平家学由庭训昌联瑞彩生盛似风云起光同日月明才全兼德备万古定标名”。

  江西临川(抚州)汤显祖后裔字辈:“道居元德明有志学文宣”。

  江西万载汤氏字辈:“曰德承回庭焕家彩继世连升科鸣”。

  江西崇义、思顺、广东焦岭、乐昌汤氏字辈:“孔子文章显维国品其昌新明崇圣顺修德启贤良家让能成化承时自发祥殿林元学士万世振朝刚”。

  山东嘉祥汤氏字辈:“忠宗永韦凤林久自兴长吉善言佳庆”。

  山东郓城、江苏丰县、沛县汤氏字辈:“和軏升文修思缙朝之国征九士克廷尚修呈万景继占庆云兆祥宪元茂良学明新致善静安齐家本”。

  山东文登汤氏字辈:“维学光先世朝庭希有贤文明照景润富贵庆延年立德元洪绪兴宗本圣传田嘉承继广赐福永安全”。

  山东荣成汤氏字辈:“大福元吉光天华日直正义方顿仁崇礼”。

  四川渠县汤氏字辈:“国安定志(怀)……”

  四川合川汤氏字辈:“世家必兆祥文献启朝光绍守承先志天开沛泽长”。

  四川南部汤氏字辈:“洪树关国光孟章玄吕昌金银登圣志荣华宝泰康”。

  四川长宁汤氏字辈:“一品金成玉忠公德泽贤”。

  四川仪陇汤氏字辈:“金德启源建宗明道永安万帮世守维孝汝伦大显光远友耀”。

  四川宜宾汤氏字辈:“朝首择军师德士华文章国正明兴顺家齐孝子孙春申年更准主里永长春”。

  四川阆中汤氏字辈:“万永春兴庚登文才”。

  四川雅安汤氏字辈:

  大房支派:“志国文朝怀凤全学正克洪锡宣泽远尚得永登台”;

  幺房支派:“扬云秀万荣文银朝怀有镇大光宗显尧顺典良廷”。

  河南睢县汤氏字辈:“若树在原,善致其本;保世乃大,守成惟谨;开道光裕,继续荣昌;华国润民,敷文焕章;学理振家,遵宪兴邦,和平敬宗,仁厚远芳”

  河南信阳汤氏字辈:“梓孟文天应虞大永德成祥修其自有光忠原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起仕朝山聘立贤志五方同宗奉一祖万载保荣昌”。

  河南新县汤氏字辈:“德大世传忠孝开美其彰”。

  河南光山县汤氏字辈:“家修孝有先大元从本”。

  河南固始县北部汤氏字辈:“仁士日光大,家存孝友新,广传孔孟学,世代记忠贞。”

  河南开封汤氏字辈:“俊修金如培怀广庆永祥”。

  河南杞县汤氏字辈:“守义如珠玉承续可立法表圣乐明兰洪嗣兆德有振绍宗传士远建树善兴家信国诩明运潜公昌道谋续统克乘赞典型昭燕贻”。

  陕西商南汤氏字辈:“正大光明显端天信贞祥贤嗣继续业同心尊师表千秋立学校”。

  陕西汤氏一支字辈:“季广传多本华立是中文”。

  陕西石泉汤氏字辈:“太昌远近雄邦本”。

  重庆荣昌汤氏字辈:“魁元文曰发锦国映正鸿嘉世泽新德懋朝士崇汝志明玉振成万代兴”。

  重庆合川汤氏字辈:“明风朝登玉廷国正思梦学仕文昌锡之荣志启远尚世承宗德定鸿光集福和祥开景通聚财代与显家邦行高道大本无厚富贵农华慧泽长”。

  辽宁盖州汤氏字辈:“好有国起连文来忠永德春和世发福华贵泰昌庆平岁”。

  辽宁鞍山汤氏字辈:“付景恩德继立”。

  福建宁德汤氏字辈:“日其平昌崇承大光”。

  福建周宁汤氏字辈:“华开光洪序锡祖启彭”。

  福建漳州汤氏字辈:“崇德兴文长发其祥隆儒重道继述必昌伦理有训明哲维新天锡景福英名日亨”。

  贵州贵阳、清镇、平坝、安顺、镇宁、云南陆良、大理、蒙自、台湾汤氏字辈:

  汤永慕支派:“和永惟志哻克师景宏锟柞木得国政志毓永昔恩家孝昌世泽存仁厚文明继秀芳科发振新宇淮安福寿康江南光祖武黔州应英祥”;

  汤鉴支派:“和鉴峰万铭忠有现实远纲国文学大德本天锡继志承先立朝世显克绍家传永正红兴盛慧阔芳奇梁增荣恩厚裔流”。

  贵州遵义余庆汤氏字辈:“经世良国朝兴隆祖德昌胜茂文学曾从仁启瑞庆”。

  浙江宁波镇海汤氏字辈:“元中日继宏光明照有修于庭永世咸宁人文广发立振家声”。

  广西平南汤氏字辈:“光宗耀祖庆家丰”。

  云南临沧汤氏字辈:“成知(之)宗新炳(秉)有益福光耀锦远世永寿禄”。

  汤氏一支字辈:“祖玉万代云昌世传中后带友”。

  汤氏一支字辈:“洪日宗文欲万会永常清”。

  贵州汤氏族谱字辈:绪起之明圣,聘开德家廷。永世正中天,为国克大定。伦敦和顺兴,祖承唐虞仁。光美昭穆远,万邦昌隆宁。

  湖南浏阳 河东支祖派行,福克文公用:

  允高兴胜国,显达世荣昌,德厚原由远,功隆继自良,仁义禀全赋,才能学愈彰,逢年珍礼让,历代重伦常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中山世泽;

  信国家声。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

  文庙从祀;

  孝感动天。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代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飞星应兆;

  治圃隐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

  五言通用联

  瓯王威德远;

  诗公美名传。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代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

  武进誉三绝。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号海若。临咱(今江西省临川)人。少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至历十一年(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六言通用联

  姓字高标鼎甲;

  文章雄列大家。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中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有《睡庵集》。

  七言通用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

  长沙挹湘水之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

  东坡居士休题杖;

  南郭先生且滥竽。

  ——汤东谷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姓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见《分类楹联宝库》)。

  七言以上通用联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

  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代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

  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祠堂古迹】

  安徽省宁国市霞西镇汤氏宗祠

  汤氏宗祠坐落在白凡村东南角,坐北朝南,前有流水,后有靠山(御屏山)。宗祠前是四合院,置有坐东朝西(正对村庄)的八字门亭,门亭设有院门,视野开阔,接村中而来溪水。院门内有一长方形泮池(鱼池),泮池南面是平房,供储藏宗祠物品之用;东面是两幢三间两层楼房,供宗族庆典时主办宴席之用;北面是宗祠大门。

  宗祠开间11.82米,进深32.55米。前后三进,建有仪门、享堂和寝堂,是典型的三进三开间构造。第一进为仪门,主要是祭祀时供礼乐之用。仪门由走廊、大门、仪厅组成。

  仪门外有台阶,经台阶上到仪门走廊,走廊外墙呈八字排列,走廊中间两根石柱古朴挺拔,上面镌刻联语曰:“山列玉屏秀毓银峰世泽;水环金带源流慎德家声”,寓意家族渊源深远,地理环境优雅,字体浑厚庄重。大门两旁立有一对精美的石鼓,门额上悬挂“汤氏宗祠”四个大字。

  中间单檐横跨,两边马头墙高耸,仪厅四柱三间,四根木柱硕大无比,横梁粗大气派,上面装饰优美的木雕图案和斗拱、地下由青石板拼接,接缝错落有致、平整。

  第二进称享堂。享堂前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巧设“四水归堂”,集四方之水从中间流下,渗于堂屋之中井内。天井左右各有数间木柱石础、木梁架构的单檐过厢。石础上有精美的石刻。与天井相连的是享堂。享堂属于一座九檩八步开三间前轩后卷式的厅堂式单层建筑。其之建制完全严格地遵循了清代中后期徽州的建筑基本特征。

  在其两次间的前檐缝上其之承重木构架与东西庑廊的构架进行了相衔接,而在其后檐缝处则又分别与东西两厢廊的构架进行了紧密的相连。享堂前上方挂有“慎德堂”三个大字的匾额,后方正壁上挂有汤氏迁宁始祖徽公画像,东西两边庑廊墙上书“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议事、举行庆典和执行族规的场所。

  享堂后是后天井,后天井由享堂的后阶沿和两厢暨寝堂的前阶沿围合而成。其之三边皆砌有排水明沟。过后天井是第三进寝堂,它比前两进都高出5尺。在汤氏宗祠建筑群中寝堂为唯一的一座起楼式建筑,上下两层、为重檐建筑,占地面积约为全祠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其之前边设有双步架的腰檐,楼上则向后收了一步架,形成了五檩四步架的楼层。寝堂它的两次间前檐缝上的木构架同两侧的东西厢廊进行了紧密的连接。寝堂是安奉祖先灵牌的神殿,楼上正位上方悬挂“荐馨香”三个大字的匾额。

  祠堂有木柱36根,额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柱磉石雕、门厅八字墙上砖雕工艺精湛,室内门窗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题材有“花草”、“祥云”、“人物” “动物”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8485dd0f7ffa405097ae6737cb1affb3.jpg

  安徽省黟县宏潭乡汤氏宗祠群

  汤氏宗祠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汤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建有五凤楼,门亭石柱,门前是院落。

  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建有五凤楼,门亭石柱,门前是院落,主要有特色的祠堂有:

  六门祠

  系汤氏一世祖汤光遂公祠,三进式,大门前有一对石鼓,解放后为汤村小学(现宏潭中心小学)校址,1963年改后进为教室,1969年拆中厅和前厅,建教室和宿舍。

  尚德堂

  汤氏宗祠,位于黟县汤村,解放后宏潭人民公社设在此,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座北朝南,占地648平方米,三进式,大门建有五凤楼,石鼓石狮,占地面积四亩,建筑气势宏伟,整体建筑为木质框架结构,高8米,立柱是用柏树和银杏树制成,中厅和前厅立柱为银杏树,直径60㎝,要两人合抱,柱座墩是用黟县青石雕成莲花形。直径100㎝。主横梁是用松木制成,跨径7米多,直径80㎝,横梁和立柱交接处的木质垫梁、天井四周柱子上的斜撑,均雕刻成狮子和其它动物图案,栩栩如生,这些雕刻在文革中铲除。后进外沿走廊是用黟县青雕刻而成,大厅前堂由三块长6—8米,宽3米,厚30㎝重达数吨的黟县青巨石辅成。该祠堂2003年异地拆迁保护,现建于黟县碧阳余家山(环宇公司)。

  尚义堂

  俗称七甲祠。三进式, 规模宏大,在门前有一对大石鼓,前厅解放前已倒塌,后厅解放后有两户居民居住到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拆除,部分砖瓦建宏潭中学,现祠堂址由汤建生兄弟建房。

  义正堂

  又称夏公祠,汤氏宗祠。三进式,大门建有五凤楼,石鼓石狮。据传这祠族的子孙出过做大官的人物,大门前才能安放石狮,1969年经县政府批准,拆除建造宏潭卫生院,1990年12月宏潭卫生院与宏潭中学调换,现成为宏潭中学校址。

  立本堂

  汤氏支祠,面积不大,已毁,原址在汤尚木家住地。

  赵公份

  汤氏支祠,建宏潭油厂时拆除。

  十甲祠

  汤氏支祠,三进式,六十年代中期,宏潭粮站建仓库拆除。遗址在宏潭粮站内。

  广公祠

  汤氏支祠,三进式,民国初期毁,遗址在汤允义大门前。

 

cf1b9d16fdfaaf519d47abdc8f5494eef01f7a28.jpg

  【典故轶事】

  1:网开三面

  【出典】:

  《史记》卷3《殷本纪》95页:“汤(商族领袖,商朝建立者)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不听从劝告),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商汤王外出,看见野外有人四面张着罗网,祈祷说:“从天上地下和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罗网。”商汤王说:“唉!一网打尽呀!”于是叫那人撤去三面罗网,并命他祈祷说:“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不听从劝告,才进入我罗网。”诸侯们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王恩德达到顶点,竟能推广到禽兽身上。”

  后以此典形容法网宽大,给以生路; 也用以咏狩猎等。

  2:文学、戏曲家汤显祖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

  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杀戮),罢桁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

  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万历二十六年(1598),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中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汤显祖离遂昌任后,曾在临川和李贽相见。李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他还推崇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明史》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机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

  后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郭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永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

  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2015年4月4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汤显祖。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汤氏家训首推清朝名臣汤斌。河南睢县人,其母入载《明史·烈女传》。汤斌为顺治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利之界,谨慎区别真伪之线。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两种不同之事,笃守程朱理学之道,也采王阳明之说,造诣深粹。汤斌家训的思想旨在存天理,守王法,孝亲敬长,讲信修睦,敦尚朴实修身齐家。认为齐家之道最难在教子弟,主张齐家在礼,教子弟在化,“教子读书非望子弟早贵,而在定志,将来不失足”。告诫子弟“读书明理,切忌学问未足。见识未到,一生吃亏";“发愤为学,必要实心改过,默默检点自己心事,默默克治自己病痛”,并提出16条修身齐家之道。临终戒子要常养“怵惕恻隐”之心,久之可达“天德”。不要只在外表下功夫,“袭取于外,终为乡愿,无益也”。

 

  先祖家训不得不知

  1

  敬天地

  大德无疆,厥惟天地,雨润日暄,

  风行雷厉,养育群生,万古勿替,

  戏豫驰驱,只自取戾,敬之敬之,

  是在诚意。

  2

  礼神明

  威灵显赫,厥惟神明,尔室相在,

  勿见勿闻,夙兴夜寐,洁供粢盛,

  以妥以侑,惟寅惟清,质旁临上,

  勿爽权衡。

  3

  尊君上

  惟君之德,溥及万方,中和位育,

  时若雨旸,恩深覆帱,共乐倘徉,

  炰羔奉酒,祝寿跻堂,愿言献曝,

  拜手赓扬。

  4

  孝父母

  父生母鞠,罔极深恩,承欢祗事,

  木本水源,温清冬夏,定省晨昏,

  捧盈执玉,颂祷椿萱,丧哀祭敬,

  重裕后昆。

  5

  和夫妇

  夫义妇顺,如鼓瑟琴,正内正外,

  福禄来临,宜尔家室,和乐且耽,

  绸缪义切,伉俪情深,流芳苹藻,

  秩秩德音。

  6

  睦兄弟

  兄友弟恭,理宜亲睦,傥不兼容,

  尺布斗粟,昔日姜肱,大被同宿,

  吹埙吹箎,如手如足,式好同心,

  无伤骨肉。

  7

  敦师谊

  惟师教授,体分尊崇,礼取博喻,

  易重发蒙,游扬立雪,情谊何隆,

  问难请业,就养服动,心丧三祀,

  君文攸同。

  8

  笃交情

  惟友切劘,是为心腹,籍订金兰,

  迁乔出谷,善劝过规,作为式谷,

  慎勿猜虞,云翻雨覆,事贤友仁,

  熏陶涵育。

  9

  课诗书

  增光门第,诵诗读书,辛勤搜讨,

  讹辨鲁鱼,一生职业,万事权舆,

  库储元凯,帷下仲舒,知人论世,

  莫负居诸。

  10

  劝稼穑

  民生在勤,各司厥职,无逸名篇,

  首重稼穑,惟黍与与,惟稷翼翼,

  是蔉是藨,出作入息,春秋禴尝,

  以为酒食。

  11

  守俭约

  处身立身,贵祟俭约,毋涉奢华,

  毋为耽乐,日用周旋,自甘淡泊,

  敬直义方,容止俨若,凈涤靡风,

  光明磊落。

  12

  尚廉让

  希圣希贤,自立名望,洁已惟廉,

  与人惟让,屏绝贪私,彬彬雅量,

  勿趋末流,随波逐浪,君子存心,

  克成直谅。

  13

  务诚信

  束身儒林,务存诚信,无伪无欺,

  恐惧戒慎,立身有常,修己以敬,

  金诺鼎言,芳名远震,特达圭璋,

  德音玉润。

  14

  崇正直

  立品端方,好是正直,邪曲胥蠲,

  古训是式,淟涊依阿,是为失德,

  视听貌言,无容差慝,树厥表坊,

  为子孙则。

  15

  联宗族

  同姓亲疎,莫非宗族,血脉相联,

  昆弟伯叔,玉笋班班,花团锦簇,

  傧尔豆笾,山殽野簌,情志相孚,

  何来怨讟。

  16

  和乡邻

  相友相助,是为乡邻,随时周急,

  敬老恤贫,岁时伏腊,饮蜡龢豳,

  吊贺庆祝,足见性真,风醲俗厚,

  和蔼如春。

  17

  屏私嫌

  天真坦白,勿挟私嫌,伤人暗箭,

  痛下针砭,心无忌刻,身自端严,

  天人可质,大言炎炎,潜移默化,

  气静神恬。

  18

  急公义

  浩气流行,惟奉公义,踊跃赴功,

  毋图名利,硕彦襟怀,高人节谊,

  稍有逡巡,难逃清议,卓彼先贤,

  克干大事。

  19

  凛国法

  弼教明刑,是为国法,矩步规行,

  毋容亵狎,遇事辛勤,先庚后甲,

  凛之凛之,旁皇周洽,君子常怀,

  敬德修业。

  20

  守家规

  祖宗遗训,世守家规,耳提面命,

  聪听勿违,整齐严肃,切戒嘻嘻,

  勤俭为本,耕读为基,一门孝顺,

  合室咸宜。

  备注:1-20为黉公家训,黉公是湖南湘潭大山汤氏族谱第七世祖,他提出的家训和规条至严且肃,鼓舞和鞭策一代代汤氏子孙,我们要以此为规范,永传后人。

  21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素位而行

  随适而安

  备注:21为汤一介先生三代人家风家训。解读:自己做错的事,不推给别人,也不推给社会,该自己担当,就该担当(义不容辞);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

  汤一介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北京什刹海书院创院院长。

  22

  务勤俭以兴家庭,

  务廉孝以处乡里。

  毋酗酒以丧德,

  毋以富欺贫,

  毋以贵骄贱,

  毋以强凌弱。

  毋以恶欺善,

  毋以下犯上。

  毋以大压小,

  毋以小忿而失大义。

  毋多言而取祸,

  毋责人求备,

  毋为欺心之事而损阴德。

  毋有不洁之行,

  毋辱先人。

  毋以小善而不为,

  毋以恶小而为之。

  备注:22为汤氏中山堂家训。

  23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亲信师友

  和睦宗族

  顾恤亲戚

  尊奉祖训

  训诲子孙

  敦行道德

  观法古人

  崇尚正学

  顺理以养性

  毋为形骇所役

  讲究性命

  致虚以养神

  岁时祭享

  修理祠宇

  碑记坟墓

  毋争讼

  毋赌博

  色荒宜戒

  毋结冤仇

  饮酒毋滥

  风水不可不知

  命不可不知

  择婚姻

  怜孤寡

  备注:23为镇江汤氏(六和堂)祖训。

  24

  保家尤要善良忠厚,

  宁可受欺于人,

  忍让为先。

  常想被欺之源,

  清夜自思,

  自能释然。

  以心体心,

  彼此相容,

  但求反己,

  不可责人。

  若不忍小忿,

  遂生嗔怒,

  必致执怨相寻,

  终无了时矣。

  备注:24为萧山汤氏家训。

  25

  拥护政府,遵守法律。

  孝顺父母,尊老爱幼。

  和睦邻里,弟兄团结。

  妯娌和谐,姐妹齐心。

  勤劳礼让,耕读兼商。

  诚实守信,奋发图强。

  扶危济困,顾族担当。

  汤姓本族,禁止联姻。

  备注:25为贵州黔西毕节汤氏支系家训家规。

  26

  汤氏家人,要做良民,

  谨记祖训,莫忘初心。

  商汤皇族,辈有能人,

  清廉为政,万代芳名。

  成汤後裔,胸怀国民,

  遇恶不惧,逢善同情。

  偶像毛周,身心世人,

  永垂青史,河洁水清。

  君子虑国,小人思金,

  国破家亡,何处栖身?

  唯爱国土,万众齐心,

  国强民富,方可永存。

  代传文武,不宜从政,

  易摔跟斗,有理难争。

  身行正道,灾祸免侵,

  不可逞强,放荡任性。

  害心勿念,防贼谨慎,

  世间苍生,天地锁定。

  饱读诗书,明理智清,

  且莫攀贵,厌旧喜新。

  一人有难,共解危困,

  互伸援手,方显亲情。

  富贵莫比,贫贱守心,

  不可奢侈,暗起歹心。

  逆耳言语,莫嫌难听,

  顺心之话,未必是真。

  父母训尔,肺于好心,

  言语虽粗,恨铁不金。

  暴恶莫作,慈善广行,

  切忌结怨,倚势欺人。

  天下诸事,非貌取人,

  深藏不露,修有德心。

  胸襟宽阔,心自安宁,

  问心无愧,道护其身。

  深思熟虑,彼此有诚,

  人善吾善,退让七分。

  言而有信,相互关心,

  万事动脑,切记谨慎。

  近交君子,远离小人,

  实事求是,勿乱树形。

  勤耕苦读,温饱诗文,

  勤者有德,惰者必贫。

  亲朋交往,宜用实名,

  不耍虚猾,巧用假情。

  公德为首,支助他人,

  取长补短,礼义待朋。

  尊老爱幼,孝敬双亲,

  夫唱妇合,乃族根本。

  兄弟信悌,可断其金,

  妯娌和睦,定旺家门。

  节约可富,浪费必贫,

  古为今用,少壮宜勤。

  处事宜和,待人宜诚,

  工作宜进,生活宜清。

  经商宜道,德心上成,

  莫耍秤杆,亏心灾临。

  君子取财,道德为本,

  无义之财,天祸橫生。

  百善唯孝,万恶首淫,

  一夫一妻,正大光明。

  切勿色恋,拆散友情,

  知音似弟,如母同生。

  谨记赌毒,殃及子孙,

  家闹不和,损神伤身。

  他人黄赌,世事难分,

  各宜守己,其行贵金!

  经验总结,世间诸情,

  良心居首,国强业兴。

  朝夕相处,兴旺门庭,

  隆晟龙腾,祖德昌胜。

  茂盛春柳,文笔有声,

  学而不厌,曾有先人。

  从不骄傲,仁慈待朋,

  启禀本族,瑞庆长存。

  各宜守己,互相照应,

  同心同德,天地作证。

  备注:26为汤文昌所著汤氏家训《四字经》。

  27

  人生立身制行,以孝為先,

  族中子弟儻有忤逆者,

  共同送官治罪。

  28

  長上宜尊長幼,無庸紊序,

  族中子弟儻有觸犯尊長,

  除處罰父兄失教外,

  再議罰銀入公賠罪

  29

  篤厚宗族,和睦為先,

  雖支分派別,總屬同原,

  倘有恃尊陵卑,倚強欺弱者,

  公以家法繩之。

  30

  清明祭掃,以昭孝思,

  何必多設酒筵耗散公資,

  議定每年除穀一石,

  輪流掛掃,

  餘歸倉蓄積掌管,

  以便擴充。

  31

  崇善鋤強,以示勸懲。

  子孫眾多,淑慝不一,

  倘有強暴之徒,黨惡為非,

  謀害善良者,

  輕則鳴族處罰,

  重則送官救治。

  32。

  公眾祭田,毋得私典。

  如有不法子孫,

  擅違公議,私相典佃,

  除追銀入公外,

  復行送官治罪。

  33

  積聚銀穀,以備蓋藏,以隆祭祀。

  必擇族中殷實一二人,

  經管房長戶首,互為稽察。

  不許族人借貸顆粒,

  不許掌管人假公濟私,

  以市己恩。

  34

  賭博宜禁,以崇樸實。

  族中子弟倘有犯此者,

  一經查實,

  公責父兄失教之罪,

  而子弟更宜懲究,

  以誡將來。

  35

  凡子弟教訓宜嚴,

  或耕或讀或技藝,

  務須各安生理,

  毋近邪僻,倘驕慢縱容,

  必致鼠竊狗偷,

  一經發覺,公同處治。

  36

  公山內竹木所以封植,

  祖墳須嚴加蓄禁,以壯觀瞻,

  毋得私行砍伐致礙塋域,

  儻敢故違,公同處罰。

  备注:27-36为湖南湘潭大山汤氏十三派道行道鹏家规家训

  37

  戒酗酒

  旨酒当严恶,沉湎复何为,

  初筵楚笾豆,既醉失威仪,

  戒尔儆宴乐,常铭卫武诗,

  荒耽防覆德,古训是良规。

  38

  戒渔色

  色欲须豫防,溃防即耻辱,

  守身凛氷渊,切勿随流俗,

  戒尔绝邪缘,清心自寡欲,

  跬步不可忘,阃范当严肃。

  39

  戒贪财

  见得当思义,非义不可贪,

  甘受鸡廉诮,毋为虎视耽,

  戒尔勿罔利,洁己乃无惭,

  万锺与一介,取与道深谙。

  40

  戒使气

  吾气原浩然,扩充赖直养,

  集义自然生,非徒恃勇往,

  戒尔忽逞强,傲志不可长,

  守约效前贤,大勇共瞻仰。

  41

  戒多言

  处世勿多言,多言必多失,

  与其逞词锋,何如崇陋质,

  戒尔慎枢机,守瓶毋悖出,

  口缄并舌扪,毕生常恂栗,

  42

  戒妄动

  举动须循礼,非礼不可干,

  慎独严衾影,平居正衣冠,

  戒尔防轻妄,尅念勿惮难,

  习成与性洽,自得硕人宽。

  43

  戒赌博

  品行重儒林,赌博品斯下,

  耕读本良图,游惰胡为者,

  戒尔勿入场,斩却心中马,

  运甓慕陶公,卓然称大雅。

  44

  戒私宰

  六畜惟牛苦,耕田悯卒瘏,

  鞭笞常负责,惨剥更何辜,

  戒尔存不忍,切勿鼓刀屠,

  君子怜觳觫,岂特远庖厨。

  45

  戒争讼

  天水违行讼,雀鼠两相猜,

  孚窒惕中吉,终凶即召灾,

  戒尔须慎始,安贞器量恢,

  勿信刁唆者,枉自费赀财。

  46

  戒鬬很

  好勇惯称能,物忤即鬬很,

  试看囹圄人,每伤后悔晚,

  戒尔勿生嗔,临时须自反,

  君子常存心,毕世无招损。

  47

  戒听谗

  谗口浸润来,轻听为所蛊,

  棘上频止蝇,市中信有虎,

  戒尔勿受欺,攻之在鸣鼓,

  谠论时时闻,风俗能反古。

  48

  戒匿怨

  直道在人心,宽容怨乃释,

  腹剑空自戕,祇是寻仇隙,

  戒尔绝机谋,器量毋险窄,

  宿憾能氷消,中怀即畅适。

  49

  戒忌能

  有容征大度,忌克即招尤,

  技彦同心好,声气乐应求,

  戒尔勿嫉妒,枉自为雠仇,

  揄扬复奖劝,雅量乃休休。

  50

  戒凌弱

  危弱赖扶持,欺凌即丧德,

  任卹礼宜优,胡为自作慝,

  戒尔守天良,勿逞威势逼,

  寸地留有余,心田早培植。

  51

  戒矜才

  才美如周公,尚虞骄且吝,

  况乃负片长,而徒好自用,

  戒尔去矜心,勉力求上进,

  推贤与让能,一生须谨慎。

  52

  戒饕餮

  养正占颐吉,胡图尺寸肤,

  世间饕餮者,衹是扰庖厨,

  戒尔节饮食,专心味道腴,

  淡泊以明志,箪瓢足慰吾。

  53

  戒溺女

  好生称大德,溺女性何残,

  无良堪切齿,唤醒在披肝,

  戒尔休荼毒,婴儿一体看,

  胎卵犹矜恤,骨肉更心寒。

  54

  戒戕冢

  古冢宜培植,戕之实丧心,

  煤窿伤最酷,石荡害弥深,

  戒尔毋剥蚀,鬼神默鉴临,

  宽留有余地,何必苦相侵。

  55

  戒左道

  正道君子由,异端空受辱,

  自命登天堂,岂知入地狱,

  戒尔预严防,不可存私曲,

  圣贤与同归,品行如金玉。

  56

  戒当役

  职业宜归正,从来重四民,

  与为早隶子,甘作乞丐人,

  戒尔须奋志,辛勤自食贫,

  狐群与狗党,玷辱祖和亲。

备注:37-56为黉祖家训家规家戒。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汤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