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六十八位。现今人口约七百六十多万,排在第七十七位。
【释义】薛为草名。即赖蒿。一种水生的蒿草。薛字字形从草、从丘、从辛。
【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通志·氏族略》:“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
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鲁隐公畏惧诸多任姓封国势力,派羽父对薛候说”不敢与诸任齿“,即不敢与诸任争论,表示敬服。
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明朝万历年间撰著的《滕县志·古迹志》中记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记的世次为:畛→初→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平侯贵→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兴→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简侯文欢→惠侯夷黄→灵侯英→文侯俱→隐侯清→愍侯洪→薛公。
到了战国末期以后,薛地的地位日渐下降,最后变为一个村落。而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后以国名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称薛氏。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齐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无能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
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在史籍《魏书·裴庆孙传》中记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在今山西石楼西北部十五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期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
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后逐渐汉化。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中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于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亦称薛干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十七年(公元26l~277年)。晋怀帝司马炽执政时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北魏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氏成员之一。在史籍《北齐书》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
源流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薛延陀国,是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部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联合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族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薛延陀国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氏,分布于营州至平州一线(今辽宁朝阳至河北卢龙)。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国西北部杭爱山脉),至今仍有许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们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后裔。
唐朝时期的营州、平州,均属于汉、晋、北魏时期的古辽西郡,这就是南宋著名学者郑樵在《通志》中所称的“辽西薛氏”之源。
源流六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自称周文王后世子孙,鄂人(今陕西雩县),闯荡江湖,在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贩卖药材,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犷中不失数分英俊。
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⑴.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后裔子孙内附于明王朝,以元朝开国皇帝的蒙古称号“大蒙古国薛禅汗”为汉姓,称薛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据史籍《明史》中的记载: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安置驻扎于平州新昌一带;又赐瓦剌部首领托欢姓薛名斌,为原驻地甘肃土司。赐姓,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内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长获帝王赐姓,有许多部族人等一时均随之改汉姓为薛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苏尼特氏,亦称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组建的氏族,世居巴颜鄂隆(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n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薛氏、苏氏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春秋时期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秦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建都于咸阳即今陕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汉时期
秦及两汉,薛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姓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姓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400多年的历史时期,薛姓名人频出,光宗耀祖,永载史册。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18位侯爵中名列第土5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卒。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姓。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一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姓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姓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死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六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211至214年,刘备终于打败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姓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姓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姓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5000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姓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姓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姓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姓的先祖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姓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姓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姓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姓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姓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姓,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姓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代北(后落籍河南洛阳)人薛豹子,本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憕,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姓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治所在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祏,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代河东汾阴薛姓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姓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南北朝时,薛姓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今属甘肃省)人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姓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姓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代,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姓郡望已全部形成。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姓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姓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姓一个重要繁 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出自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姓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姓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薛姓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代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属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姓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沿海的薛姓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姓人士。大约 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50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姓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姓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迁徙海外
薛姓人在清代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光绪十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2000万元(约合1400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400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姓族人。
分布
先秦时期,薛姓主要活动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地区。秦汉时,薛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东临东海,南面长江。三国两晋时,薛姓渡过长江南下。入江西,进浙江,西北直到甘肃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薛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进而移民广东。清初,薛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薛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一位。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这二省薛姓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南、福建、山东,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国的薛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东南、西部的四川为中心的三块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薛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薛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明朝以前,薛姓的主体一直在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薛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3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浙江、山西四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山东,这三省的薛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薛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方江浙、北部秦晋两块薛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薛姓的人口约760多万,是全国第77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薛姓人口由27万增长到近760万,增长了28倍,薛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河南三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7%。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薛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北部豫冀三块薛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薛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陕宁晋豫、甘肃东部和中西部、渝鄂北部、新疆西北,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45%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古了总国土面积的1 8%,居住了大约51%的薛姓人群。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河北东部、京津、山东北部、辽宁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四川北带、渝鄂皖中部、浙江北端、上海、广西中部,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45%之间;其覆盖五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7%,居住了大约21.6%的薛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时移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地域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新蔡郡是晋时所设置,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辖地有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及安徽临泉等县地。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沛 郡:为汉高帝时设立,其范围约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丰、沛等地。
高平郡:晋时以山阳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南),相当于今山东金乡、巨野、邹县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现在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汉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乘辇的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此外,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崇礼堂、慎德堂、三凤堂、余庆堂、伦叙堂等。
字辈
江苏·徐州薛氏一支字辈:“文广宏井道淮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江苏·徐州薛氏一支字辈:“兴明帮传子书青云美”。
江苏·连云港薛氏字辈:“久玉开堂德凤运宏文章治国景盛兴传家聚宝宜太平光宗耀祖显朝上万代安邦永长春”。
江苏·南京薛氏字辈:“兴广敬信和”。
江苏·响水薛氏字辈:“梁堂应以国”。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辽宁·大连薛氏字辈:“恩朝洪良云玉天永宝寿长连”。
辽宁·鞍山薛氏字辈:“文明进宝金”。
辽宁省: 进天克文德,宝鼎万世昌,喜占春玉润,凤兆桂元芳,连仲朝廷崇,学明忠继纲,福兴家国正,寿庆永安康。
宗派字前十字由亲戚清二甲传胪进士王尔烈排定,后三十字由长白山飞云洞冲翮胡三仙翁于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二日(1904年2月27日)赐留。
其他地区大致资料:
山东·泰安薛氏字辈:“训文其玉福提辖”。
山东·巨野薛氏字辈:“传巨乃垂现广见成怀本首之念体正”。
山东·梁山薛氏字辈:“熙东传亭广兆宪庆凡祥令”。
山东·临沂薛氏字辈:“会彦希俊余”。
山东·临清一带薛姓始祖薛进荣,后传九世,九世后的辈分为:
因长朝德庆,继厚永昌明。
山东·临沂市沂水县一带传二十余世,辈分为:采芹唯秀士,会燕喜俊儒,复宗成可效,述亚实言师。
山东·乳山市薛姓一支:启君文兆先,维思丕兴全,祥和忠余庆,昌都广世宣。
山东德州薛姓始祖薛山白,后传十四世,十四世以后的辈分为:福九长春,洪儒景林,懋秀玉才,厚德明新。
湖南·宜章薛氏字辈:“英豪仰秀良宏功招海宇”。
湖南·邵阳薛氏字辈:“国正天兴顺一宗多朝用世道永昌荣”。
湖南·怀化薛氏字辈:“天正国生顺官清朝兴昌祖德祥开象宗功胜纪堂英贤纶继述生财自茂良”。
湖北·枣阳薛氏字辈:“士薛公明从国正天心顺家治祖德宽广大承先才基本永世传”。
湖北·武当山薛氏字辈:“圣秉先天启明培立发祥永远大吉昌”。
湖北·襄樊薛氏字辈:“启成天道”。
安徽·庐江薛氏字辈:“寒宏正广国运朝昌”。
安徽·五河薛氏字辈:“金造怀民安”。
安徽·萧县薛氏字辈:“文广洪井道[怀]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安徽霍邱薛集薛字派辈为:裕光祖业 克传其家 有开必先 继起多贤——薛光鹏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罗埠乡新桥村汪墩村民组辈分:受,天,之,祜、宗,恩,传,地,广,启,愿,后,时,强。
安徽·桐安潜薛氏世派及新增派行字辈:
世派:正原春志烈 几献公贞堂 德普贻谋远 景大胜延昌 伯世宗文彦 思承自锡芳 家传余善庆 邦佐起贤良 尚相光辉允 荣华富贵长
新增:愷悦智泉勇 业顺祝天祥 高峰享新旭 福佑齐安康
河南·新蔡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河南·项城薛氏字辈:“洪庆连重”。
河南·南阳、山西蒲州薛氏字辈:“子世清春友钦金章延州”。
四川·云阳薛氏字辈:“天胜德义光世泽道隆昌敦本传家茂人文大启长”。
四川·邳县薛氏字辈:“鸿堂家生以道良”。
四川·仁正仕大昌,学孟德有光,本笃华志胜,源远流致长。
福建·平潭薛氏字辈:“贤由来理学万年青”。
福建·建欧薛氏字辈:“金婢明旺”。
浙江·宁海薛氏字辈:“贤能维国瑞英其家法启闯王”。
天津·津南薛氏字辈:“万世春恩广国泰家平安”。
甘肃·古浪薛氏字辈:“生山天春延万年”。
广西·桂平薛氏字辈:“生才有大道”。
河北·盐山薛氏字辈:“宗荫思崇兴家志国”。
黑龙江·哈尔滨薛氏字辈:“安玉传继广宝江照子红”。
贵州·薛氏一支字辈:“靖汝世维忠胡林然基如世德钟声远清风启画图中厚存先烈”。
吉林·薛氏一支字辈:“秀世会彦喜俊”。
吉林·薛氏一支字辈:“秀世会彦喜俊”。
广东·薛氏一支字辈:“松园茂盛荣千载朗日光辉照万年”。
薛仁贵后裔字辈:“仁义智信善文章道德长公忠和孝友永世发荣昌”。
薛氏某支字辈:“训文其玉福提”。
薛氏某支字辈:“文广鸿景道淮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大义首创
天爵自高
——上联典指后魏·薛孝通,平萧宝夤,首创大义,封蓝田县子。下联典指后魏·薛聪太,为治书侍御史,文帝欲进其位,聪太固辞。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荣也。”
仲虺世泽
三凤家声
——上联典指仲虺为黄帝时奚仲之后,商汤时为左相,奚仲居于薛,子孙以为氏。下联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并称“河东三凤”。
三凤媲美
五隽齐名
——上联典指唐代汾阴人薛无敬,少年时与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齐名,当时号称“河东三凤”。武德年间官天策府记室参军,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任他为舍人。下联典指东晋竹邑人薛兼,字令长,清廉朴素,器宇轩昂,少年时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称“五隽”。入洛阳,任比阳相,后官太子少傅,明帝时,加散骑常侍。
鼎铛重望
竹邑名公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字重臣,汾阴人。尝为沧州刺史,浚无棣渠通海,商贾流行,民食其利,被誉 为铛脚刺史。永徽中迁行荆大都督长史卒谥恭。下联典指三国吴太子少傅薛综,字敬文,竹邑人。善辞令,擅诗赋杂论,凡数万言。
五言通用联
黑潭千载洁
玉泉一堆香
——此联为云南昆明黑龙潭畔明代学者薛尔望祠联。薛尔望不愿称臣于清,率妻儿七人,投黑龙潭而死。
翔河东之凤
尊关西之师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字伯褒,河东汾阴人。十二岁能写文章,与两个侄子薛德音、薛元敬并称“河东三凤”。历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有功,封汾阳县男。曾上书谏阻秦王攻猎。武德中卒。年三十三岁。王哭之恸。下联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亲,河东汾阴人。先后在北齐、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司台湾省。后被炀帝杀害。其诗词不达意藻华艳,少数边塞诗较为雄健。专精好学,素著才名,有诗文集七十卷。
悬车宗广德
讲学绍文清
——此联为清代杭州知府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楹联多收于《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中。
三箭定天下
一笺传古今
——上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一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劂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的赞歌。后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下联典指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父薛郑官蜀早亡,母孀居贫困,遂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名士韦皋、元镇、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与之唱和。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今其地有薛涛井,相传乃薛涛制笺汲水处。所作情调感伤。明人辑有《薛涛诗》。
七言通用联
魏宫人神针妙技
蜀秘书锦笺乐诗
——上联典指三国魏·薛灵芸,下联典指唐·薛涛。
花笺名碗香千里
云影波光活一缕
——此联为成都市薛涛井联。薛涛井位于望江楼公园建筑群内,“薛涛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编修周厚辕手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及己作《薛涛井》诗各一首,刻于石牌旁。望江楼公园坐落在成都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中,面积170亩,园内岸柳石栏、 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园内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枕江而立,五云仙馆、泉香榭、枇杷门巷、清婉室、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群,布局精巧,匾联碑刻颇多。薛涛一生爱竹,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种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150余种竹子。人们把这幽深如海、 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
六代江山纵临洮
一门鸑鷟起人文
——此联为清代进士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字慰农,全椒人。知嘉兴,有政绩。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
七言以上通用联
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支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
——此联为安徽省全椒县复兴镇薛氏宗祠联
理学名臣,敬轩重望
龙门良将,仁贵英风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
生意此时多,正光转绿萍、气催黄鸟
诗怀何处寄,是人归雁后、思发花前
——此联为薛氏宗祠联。全联典指隋代诗人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少孤,好学。北齐武平年间即有诗名。和卢思道齐名,在隋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余风,有些作品却刚健清新,如边塞诗《从军行》。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的孤独寂寞,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很著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论道有灵异,文武双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诗书并美信誉高
——上联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论道,定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一只脚残废,八岁能文,喜谈军事,后从军三十余年,官至指挥佥事。下联典指清代医学家、诗书画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以医名。诗书画亦精妙。尝自题云:“我自濡毫写楚词,如何人唤作兰枝。风时雨露君看遍,一笔何尝是画师。”有《医经原旨》等著述。
【祠堂古迹】
薛氏家庙
始建于明景泰七年,嘉靖间被倭寇烧毁一部分,后薛氏后裔重修为祠堂,现存主要应该是清代中期的建筑。
长泰山陈巷山重薛氏始祖为薛使,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数传到宋宝祐四年,薛一正登进士,后任长泰县丞,薛一正生五子,四子伯达留居长泰。薛氏家庙原为祖厝,始建于明景泰七年,嘉靖间被倭寇烧毁一部分,后薛氏后裔重修为祠堂,现存主要应该是清代中期的建筑。
薛氏家庙占地39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朝西向,建于台地上,前面二层墁石大埕,十三级石阶,石、砖、木结构,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单檐悬山式屋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正面开三组大门,一对青石浮雕香草龙龙门鼓,一组莲花吊筒,造形独特两边镜面做柜台脚,素面石墙堵,外墙腰堵以下素面石堵,以上全部以红砖清砌。青石镂龙纹透雕雌虎窗,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方形石柱正堂阔三间,金柱和前廊步柱均圆鼓形青石础,圆木柱。三通七架梁,瓜形或卧狮坐斗,步随束和三通通随均作大面积阴刻花卉图案,部分鼓掌随用透雕。左庑廊墙前嵌花岗石高浮雕麒麟图土地神龛,工艺颇具特色 [2] 。
正堂两边墙壁上墨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据传是朱熹笔迹。堂上挂有“百世瞻依”,为宋宝佑间薛一正悬的“进士匾”,及明清两代的“会魁”、“文魁”等匾,还有1988年台湾宗亲薛清财先生敬献的“敦亲睦族”金匾。柱联有:“光州衍派人文与日月争光,固始分支俎豆并岗陵永固”和“河东世泽犹存说礼敦诗原无忘先人遗训,五隽家声永远亢宗振祖惟在我后嗣子孙”等句。
山重村薛氏源流久远,分衍于广东汕头、潮州,南通,云南等地。还分衍诏安、安溪、同安等地,仅山重守祖的也有600多户,人口近三千。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山重薛姓裔孙薜玉晋为搭救结义兄弟王系,不得不离开山重家乡,只身入台,改名玉进,为薛氏开台一世祖,暂居于台南安平公庙,以捕鱼为生,待事稍平,再潜回故乡山重,接走妻子林壹娘以及儿子薛藏家,在台南安平同住。不久后的清康熙四年(1665年)薛玉进就病逝了。第二年五月,林壹娘又产下遗腹子薛却来。艰难度日,但不久,又逢安平发生海涨,使林壹娘失去居所,办好南下求乞,历尽了艰辛。后来又栖身于妈祖婆山麓,以长泰山重祖业田所在地名“茄埕”命名之,也称为“下茄萣”,又将祖地“山重”称为“山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林壹娘又随次子薛却来移往凤阳山,命名为“下茄萣”。薛玉进长子薛藏家生七子:荣、华、富、贵、由、在、天,均传衍在顶茄萣;次子薛却来生二子,长曰迎,次曰绵,则传衍在下茄萣,至1979年,已有薛氏后裔38076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台北、台中、台南、屏东、永安、凤山等地。他们与山重祖地一样,以“河东”、“沛国”为郡望,为表记血脉之本源,他们又在自家门口悬挂书有“河东”、“长泰”、“山重”字样的门号。后裔膜拜始祖妈林壹娘,其碑铭上也镌刻着“长泰山庭”。
1988年3月,阔别334年之久,开基台湾始祖薛玉进十一世裔孙薛清财先生,首次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从此,高雄薛氏宗亲多次组团回山重谒祖进香,并设立薛氏文教基金会,建茄定公园,饮水工程等公益事业。
“慎餘堂”洞庭东山薛氏祠堂
慎餘堂位于东山殿新村,始建于清代,又名桐荫别墅,原为薛氏祠堂。洞庭东山薛氏以行医著称,其中闻名的有薛己(1487-1559),其父薛铠,弘治中以明医征为太医院医士,以儿科及外科见长。薛氏得家传,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1506年,薛已补为太医院院士。1514年,升御医。1530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民国15年(1926年),薛氏后裔薛浩峰在吴巷创办志德小学,学、书费全免,抗战后停办。民国35年(1946年),民族文化学院从四川迁入慎餘堂三个月。解放初,东山区人民政府驻于慎餘堂。1955年,撤区级建置后,搬出慎餘堂。
慎餘堂现门厅完好,大厅已翻建成楼房,最后一进的楼厅尚完好。
薛河
薛河,古称薛水,是源自山亭区,流经滕州市、薛城区和微山县境内著名的大河。沿途流经庄里、坝上、辛庄、沙庄、鲁桥(鲁封桥)、后湾、奚村(奚邑)、皇殿等村。薛河又称十字河,总长81公里,总流域面积960平方公里。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薛河,其源本西江,水出自宝峰山东诸山泉,南过青莲步、将军步,左过高山西折过山亭,纳永丰、凤凰二泉(二泉水皆出自薛河南岸山麓入焉),又西至于薛山名为薛河。受悟真岩茶泉,循悟真岩南至于云龙山会东江水(东江出自湖陵山);西流至吴戬山下伏不见,过铁脚山至柳泉涌出,至观山前潴为濯笔渊,至于云龙山入西江水同为薛河。南至于新蛟台折而西,经昌虑城南陶山下潴为刁潭;西纳玉花泉水又西纳沂河水、三山泉水,西南迳丰山东过官桥,迳薛城至于东邵,在微山纸坊入于老运河,旧经山阳湖,从金沟入泗。
古薛河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鲁南地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东方文明,创造了北辛文化;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创造了古薛文化;她孕育了诸多先贤俊杰,创造了华 夏始祖文化。在古薛河两岸遍布了密集的先秦文化遗址和古国方城,从7300年的北辛文化,到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从四五千年的龙山、岳石文化,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文化;从上游的虎国於菟城,小邾国倪犁莱城,中游的滥国昌虑城、薛国薛城,下游的上邳国虺(欢)城、戚城等等,上下五千年,延延绵绵不断代,继继绳绳有发展。
穿越历史时空,溯流七千年前,遥望北辛先民,从莽莽山林中走出来,选择了薛河中游这片河岸高地定居,一个伟大的母系氏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最早的农耕文明。沿着薛河故道,聚焦在西康留这片神秘的土地,五千年前,第一个父系氏族社会在这里形成,最早的古国、古城在这里出现,一个准国家性质的部落联盟中心在这里确立。让我们披阅历史,展望四千年前,造车鼻祖奚仲受封于薛地,因此,这里也就成了我国最早的车船制造基地,成为交通最为发达地区。三千年前,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又在这里辅佐商汤建国,成为薛族的又一个伟大首领,前掌大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见证了这一时期的辉煌。让我们回望历史,二千四百年前,古薛又成为齐国的领地,齐相田婴、田文的封地,他们父子在这里扩固薛城、焚约市义、发展商贾、招贤纳士,成为一代贤相,留下千秋佳话。两千年前,汉刘邦和楚霸王在古薛城会盟,奠定了大汉基业;更有薛人叔孙通、公孙弘为汉室江山的巩固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薛河还是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也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支流。早在春秋末年,以薛为首府的徐州,战略地位重要,水陆交通发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吴王夫差北征,在鱼台、定陶间开挖河水,以沟通泗水和济水的航运。而连接泗水的薛河,就成了当时的“薛王河”;宋元以后,又成了连接薛地的“运粮河”。如今,薛河两岸遗迹犹存,有“仓留粟谷以备战用”的大小康留村,泊船的仓留坝和屯粮的“晾米台”遗址,薛国故城内外的众多称“仓”的村庄。遥想当年,在薛河流域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两岸囤积着林林总总的仓储粮草,河中来往穿梭着许许多多的运粮船队,然后转入泗水运道,驶往京城。四百年前,为了保证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安全,在北辛村西把薛河开支流向南,注入微山湖时和泇运河交叉形成十字河;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1958年又在北辛村东筑坝,向下游开挖了新河称为新薛河。因此,北辛文化发祥地,也就成了新老薛河的分水岭,十字河的交汇点。老薛河,从北辛村后蜿蜒向西静静地躺着,从她弯曲的身躯上,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历史沧桑;新薛河,从北辛村前浩浩荡荡地向西南流淌着,承载着一路欢歌,弹唱着新时代的乐章。
奚公洞
奚公洞位于徐州市城东南两山口,洞内常年温度持恒,是人们为了纪念车神奚公而命名的山洞。
徐州自古是天下九州之一。奚公洞的由来要从大禹治水开始说起。车祖奚仲乃一方诸侯,德名远播,因发明了马车而受到重用,大禹乘坐者马车指挥全国的治水工程,提高了效率,很快洪水退去,四海升平,于是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敕封九州牧管理天下,铸九鼎以镇四方,徐州雄踞九州之一,大体相当于今淮海地区。车祖奚仲被敕封于薛国(今山东滕州),属于古徐州范围。据史书记载,奚仲祖迁移到下邳(今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并度过了大半生。在迁徙过程中,一路东南行,队伍行驶至徐州城东南两山口,两山之间堆满了石头,堵住了去路,于是向附近村庄的老百姓询问情况,一位老伯愁眉苦脸地说,几个月前下了场大暴雨,山体发生滑坡伤了不少人畜,巨石堵住了去路,过往的客商、村民不得不绕行。奚仲想这条路是便捷之道,如是绕道而行,以后麻烦也不少,而且更重要的是附近的百姓不方便,于是安排大家住进了两山的洞中,奚仲决心已定要为百姓解决难题,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用马车拽拉石头的办法,先将绳索捆住石头,再用马将石头拽拉上马车,然后运走,终于经过一番努力,路障被清除了。
当地老百姓都感恩于奚仲的功劳,争相传颂,为了纪念奚仲,将附近的山洞起名为奚公洞,又名车神洞,并在山崖刻上奚仲祖当年驾车运石的图像。
【典故轶事】
1:王宝钏与薛平贵
西安城南大雁塔附近的五典坡有一孔破旧的窑洞,窑洞上沿题有“古寒窑”三个字,相传当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薛平贵归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王宝钏是唐朝宰相王允的女儿。王允没有儿子,只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千金,两个姐姐都婚配得门当户对,父母也想为待字闺中的小女儿找一位乘龙快婿。
当时长安城南一带,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京城长安的皇族显贵、文人雅士、贫民百姓,都喜欢到这里赏花游春。这年春天,王宝钏也带着几个丫环来南郊踏青,不料遇上一伙风流公子追随纠缠。这时,旁边一位衣着陈旧的年轻书生看不过去,果敢上前拦阻这伙人的无礼行为。这些恶少一拥而上,对书生拳脚相加。那书生只略摆架式,轻轻一撞,便把那伙中看不中用的锦衣公子撞得七倒八歪,他们心知不是书生的对手,相扶着骂骂咧咧走开了。
王宝钏暗自佩服书生的功夫和胆略,见那群风流公子走开,连忙上前行礼感谢。书生略有些腼腆,连声说:“理当如此,小姐不必多礼!”书生愈是客气,王宝钏就愈是欣赏他,口中称谢不已,一来二往,两人便熟络起来。这书生只说自己叫薛平贵,父母双亡,家庭败落,只剩下自己一人。在王宝钏看来,这书生不只是武功高强,而且知书达礼,虽然衣着寒酸,却掩盖不住气宇轩昂,不由心生爱慕。于是两人结伴游玩,一路鸟语花香,春气袭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回荡在两人中间。薛平贵知道了眼前的小姐乃是相国千金,不但容貌姣美,言谈举止又那么娴雅而不矫揉、端庄而不傲慢,确实让他着迷,但又自愧太不般配。日暮分手时,两人眼光中充满眷恋与不舍。
不久,老父又摧促三女儿赶快订下婚事,王宝钏灵机一动,提出了以抛掷绣球来决定终身大事 的办法,王父应允了。宝钏想,自己抛球征婚的消息一传出,有情郎薛平贵一定会赶来参加,到时绣球落哪方就全凭自己决定了。王父暗中决定,到那天院门要把 紧,只放些有身份的公子进来,这抛球的规矩可是“中鸡嫁鸡,中狗嫁狗”的,可不能让那些贫贱小子捡了便宜。于是王家院里搭起了高高的彩楼,订了个黄道吉日 由三小姐抛掷绣球择婿。消息传出后,远远近近的名家公子都争相赶到王家,因为大家早就风闻了 王家三小姐的才貌,又贵为相国千金,都想来碰碰运气。王家的院门果然把持甚严,不是有头有脸的人决不许进。聪明的宝钏让上次同去春游、见过薛公子面的贴身丫环到院外悄悄寻找薛平贵,让她带薛平贵从侧门进院。
吉时已到,一阵锣鼓炮仗响过之后,衣着艳丽的小姐手上托着一个五彩绣球站在楼上。楼下院中披红戴绿的公子哥儿们轰动起来,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天赐 良缘。上面王宝钏粉面含笑,玉腕翻处,绣球翩翩落下,不偏不倚,正打在院中一角的布衣公子薛平贵头上。王允一看,绣球抛中的女婿竟是一个衣着寒酸的落拓少 年,当即心中生怒,坚决反对。原本心中喜滋滋的宝钏,明白父亲是见薛平贵贫贱,而不惜违约悔婚。此时,宝钏决意不再任由父亲摆布自己的终身大事,嫁给了心 上情郎薛平贵,王允一怒之下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这时薛平贵了无栖身之所,于是两人搬进了五典坡的一处旧窑洞。在寒窑中,夫妻俩男樵女织,过着清苦的日子,幸而夫妻间互敬互爱,相依为命,苦日子也过得颇有滋味。虽然王宝钏的父亲与她断绝了关系,而老母却无法割舍这个惹人怜爱的小女儿,不时派人来 探望他们,送些钱物,使他们的生活得以维持下来。咸通九年,桂州边区发生叛乱,攻占了边防重镇,并向北逼进。朝廷出兵讨伐,为了增强兵力,还令沙陀部队随军助战。文武兼备的薛平贵参加了沙陀的部队。王宝钏是多么不愿意自己的丈夫离开,但薛郎是有才有识的伟男儿,总不能与自己终身相守寒窑,她擦掉泪水,为薛郎收拾行装,挥手送他出征。
在沙陀部队中,薛平贵凭着自己出色的武艺和才学,渐渐受到酋长朱邪赤心的重视。剿平了叛乱,薛平贵没有来得及回长安探望久别的妻子,就随军驻进了大同。一次,薛平贵随酋长一家到郊外狩猎,行到山崖时,朱邪赤心的女儿春花公主的坐骑突然受惊失控,扬蹄飞奔,眼看就要坠下悬崖。紧随其后的薛平贵,飞奔向前,伸臂竭力拦住了公主的马匹。两匹马行到山坡上,薛平贵下马扶起受惊的春花公主,正值情窦初开的小公主,见救她的人是一位年轻英俊的汉族勇士,不由地心旌摇晃,就势倒在薛平贵怀里。
从那天起,春花公主就如痴如醉地爱上了薛平贵。薛平贵心里一直挂牵着长安寒窑中苦等自己 的妻子王宝钏,他不愿意背叛她诚挚的爱心。可是自己在沙陀部队里一直默默无闻,若不抓住春花公主这个台阶,以后怕是很难再有高升的机会,何况若是惹恼公 主,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在这里呆下去。权衡再三,薛平贵成了沙陀酋长的“驸马爷”,他在沙陀军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急骤地升高了。当然,他不会忘记结发之妻, 曾多次趁唐廷专使前来大同慰劳之际,悄悄托使者为王宝钏带去书信金帛,接济伊人的生活,当然他没告诉她自己在这里已另配佳偶。而寒窑中的王宝钏始终矢志不移,纺纱度日,一心一意筹待着良人衣锦荣归。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总也不见薛平贵归家的身影,后来竟还断了音信。是薛郎变心了吗?不是,是政局在这时发生了急剧的动荡。薛平贵随沙陀军到了阴山。阴山与长安两地遥遥,不通音讯,薛平贵心想不知何时才能与宝钏团聚。一年,长安情势紧迫,大唐军力不足用,沙陀军入京援战,保住了大唐江山。
薛平贵随军来到长安,功成名就的薛平贵只身步行来到五典坡的寒窑中,终于与分别达十 八年之久的妻子王宝钏见面了。夫妻相见,直从正午呜咽流泪到黄昏。王宝钏终于走出了寒窑,被接入薛平贵府中。经过了十八年的苦盼,王宝钏终于有了一个美满 的家庭。而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美谈。
2:薛仁贵学艺
唐朝时,终南山有位冯道长,是位居于深山的隐士。他修的是奇门遁甲,能行风呼雨,招虫聚兽,演阴阳,定乾坤,道学渊博,更是精通养生。
有那么一天,冯道长收得一名弟子,名唤薛礼,这薛礼入门后学的也很是刻苦,白天习文、晚上练武,三五更的功夫,一来二去也随师学的了一些门路。
这天,冯道长传授聚兽之法,薛礼便在家演习,只见他在地上划符,然后嘴里念动老师所传咒语。不多时,从远处飞来黑压压一片家雀儿,围着他家房顶就落下了。聚兽这种法术,要先学送,再学聚。由于薛礼是初学,加上学艺不精,这些家雀儿竟然送不走了,聚来的东西又不能杀,闹闹哄哄的过了两天,吃了他一口袋麦子,把他媳妇差点没气的上了吊,最后还是请师傅冯道长给他送走了。呵呵!那时候一口袋粮食,可是他家一年的口粮啊!且说又有这么一回,是在晚上,薛礼起符请天兵天将。只见天空瞬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天兵天将在云头问薛礼:招请天兵是为何事?薛礼呢!此时只是推演学习,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可又不敢说就是请着玩。想了想就说:俺村后池塘旁边有一棵大柳树,请天兵天将给拔了吧!天兵天将皱了一下眉头,心里老大的不乐意:屁大的事儿就找天兵,不过,既然来了,也不能空手而归啊!随后就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池塘边那棵两抱多粗的大柳树,不知被谁给连根拔起了。唉!可惜了树上的那窝老鸦,连带着三四只幼崽,都被雷给劈死了。
时光荏苒,花开花落,薛礼随老师学艺一晃七年,这天冯道长将他叫到跟前,取来一把十三节水墨钢鞭送于他,说:学了这么久,也该出去磨砺磨砺了。我把这支钢鞭送于你,不枉咱们师徒一场,也算是一个念想。薛礼跪拜,哭着说舍不得师傅。冯道长呵呵一笑,说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你……你走吧!纵有万般的不舍,薛礼也只能离开恩师投军从戎。他,就是后来的唐朝名将:薛礼薛仁贵,征高丽,破突厥,伏辽东......征战四方,为大唐开疆辟土,使得万国来朝!
【家训格言】
薛氏家训以明薛玹的《戒子书》最为闻名。薛玹,明山西河津人,为明之大儒,其训子夜遵循着儒家传统,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为人处世的原则,要求其子读”圣贤修道之教、垂世之典”,“力戒纵口目耳鼻之欲,力戒肆四体百骸之安,力戒耽非礼之声色臭味,力戒论非礼之私欲宴安等弊病”。
《薛氏家训》
耕者以勤俭为本,读者以勉力为先;
修身齐家,以孝事亲;
以忠事君,尊祖敬宗;
敦宗睦族,敬长慈幼;
孝友睦邻,和让谦逊;
嫖赌莫占,偷劫莫为;
贵莫嫌贫,贱莫失志;
婚嫁则当聚贺,死葬则当尽礼;
继往开来,奋力进取,为国增光,为族添彩,训教儿孙,切莫忘记。
《薛氏家训》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蠢然无知也。
《中华薛氏家训》
序言
泱泱中华,屹立东方。
羲黄薛氏,源远流长。
祖传家训,字字华章。
先贤教诲,子孙不忘。
一、致 孝
百善孝为本,先知敬爷娘。
寸草报春晖,时刻挂心肠。
父母生身佛,孝顺理应当。
在生勤服侍,细心来奉养。
二、友 悌
兄弟如手足,姐妹要贤良。
妯娌皆和气,亲戚常来往。
逢人开口笑,邻里互相帮。
家和万事兴,内外皆安祥。
三、教 子
太妊育文王,胎教首义方。
天明须早起,烧火煮茶汤。
厅堂勤洒扫,庭院花果香。
勤俭传家宝,浪费无天良。
四、敦 爱
百年同船渡,有缘结鸳鸯。
妻贤夫祸少,恩爱福寿长。
相夫又教子,重任肩上扛。
白头相伴老,比翼齐飞双。
五、劝 学
凤伦家声远,河东书香扬。
尊师又重教,遍地建学堂。
胸中有笔墨,出门气轩昂。
读书破万卷,胜有家宝藏。
六、处 世
出门衣冠正,仪容须端庄。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圆圆满满事,好说好商量。
堂堂正正人,大道坦荡荡。
七、养 廉
为官在一任,造福遍一方。
勤政且廉洁,明月悬高堂。
施惠莫图报,受恩不可忘。
莫做亏心事,一觉见天光。
八、重 道
薛家百业旺,崇文重武商。
开山勤致富,下海可越洋。
横刀为民死,立马报国强。
忠勇薛家将,世代美名扬。
九、尊 生
前人多种树,后人可乘凉。
珍惜水与土,留与子孙享。
修身精气神,养性调阴阳。
青山映碧水,慈悲济世长。
十、怀 乡
中华薛氏孙,志高走四方。
立命安身地,他乡作故乡。
能文亦能武,爱国爱家邦。
叶落归根日,桑梓亦流芳!
注:《中华薛氏家训》整整470字(含题目),系由中华文化促进会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薛云会长参照毛泽东祖传《百字铭训》,在广东薛坤成老先生所传《客家家训》基础上,结合薛氏“爱我中华,兴我薛家”八字家风修改编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