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渊源

name origin

唐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轩辕氏裔孙尧的封迁地唐,属于以国名为氏。。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六十四位。现今中国大陆唐姓人口约一千零一十多万,排在第二十五位。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六个省份居多,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唐氏图腾

【释义】唐与陶有关。唐即以烧陶为业的部落首领。


唐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唐叔虞:  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有著名的“桐叶封侯”典故,《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叔虞死后,其后裔修建祠堂以祀奉,这就是今日山西晋祠的前身—唐叔虞祠。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并奉叔虞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今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可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余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没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年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唐冕生唐持(承信郎),唐持生唐信明,唐信明生唐泽(迪功郎),唐泽生唐干(县丞),唐干生三子一女,唐自本、唐自木、唐自介,一女适伍进士,唐自本生唐天定、唐自木生唐天成、唐自介生唐天申,天申生唐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之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唐义华: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挂冠归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清初纂成墨谱,康熙57年(1718)续修,乾隆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四修,道光2年(1822)五修,咸丰8年(1858)六修,光绪28年(1902)七修。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轩辕氏裔孙尧的封迁地唐,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放郧的谥号,就是善行德义的意思。

  帝尧最初被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来迁于唐(今山西翼城),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帝尧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侯(今河北唐县)。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不久即在公元前1103年病逝,由其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由于周成王年龄太小,只有十二遂,因此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辅政。伺候爆发了蔡叔、管叔勾结商纣之子武庚、淮夷的叛乱,那位唐侯则参与了叛乱。三年后,叛乱被周公旦所镇压,唐侯被处死,唐国之地被改封给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们则被迁往杜国(今陕西长安杜曲),改称唐杜氏。

  在唐杜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唐氏、杜氏。而在后来周武王的幼子唐叔虞的后裔子孙中,也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即称唐氏。

  该二唐皆称唐氏正宗,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帝尧之子丹朱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期,周昭王姬瑕封丹朱的一个后裔子孙至唐鲁(今山东曲阜),称唐侯。唐鲁在鲁国境内,为鲁国的一个小小附庸侯。

  到了先秦时期,秦庄襄王嬴则元年(楚考烈王熊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熊完派春申君黄歇率大军所灭,附庸的小小唐鲁国也相偕而亡。

  鲁国灭亡后,在该支唐侯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世袭侯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唐氏。

  源流三

  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期,南方西南夷中有个白狼王部族,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

  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

  普米族原来没有汉姓,传说明朝洪武年间,中原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地区后不久,这一带地区发生叛乱。为了加强对这带地区的统治,大明王朝调集军队,用六年时间平定了叛乱,之后对普米族各氏族进行详细的户籍登记,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汉姓:

  在格母部落中,绒喷其扎汉姓记为杨氏、郭氏,格母牙马汉姓记为马氏,巴里俄志汉姓记为项氏;在本牙部落中,本牙汉姓记为熊氏,其中其不杠汉姓记为曹氏;在穹·空尼部落中,汉姓记为胡氏;而嘎甲拉玛氏族,则在东汉末期便汉姓记为唐氏,至今仍是普米族中的大姓之一。

  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源流四

  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元史·唐仁祖传》中的记载,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祖。

  唐仁祖,字寿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为氏。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⑵.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⑵.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⑶.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⑸.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⑹.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⑺.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源流七

  源于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藏族,出自民国初期西藏唐官,属于以官职称为为氏。

  民国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两大官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唐吉忒官,负责辅佐北洋政府管理西藏地区政务事宜,可以由任何普通人来担当,但必须通晓汉、藏两族语言,不论职位,统称唐吉忒官,简称唐官。

  其实,唐吉忒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汉族与藏族之间的语言与生活习俗,帮办一应杂务。

  在唐吉忒官及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称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为氏。

  今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

  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汉时期

  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

  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

  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分布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010多,为全国第25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约19倍。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在韩国分布于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全日本共91户人姓唐。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堂号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禅让堂︰典出上古帝唐尧,帝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了虞舜。历史上称帝尧为圣主。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

  另外还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堂号。

  字辈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红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字辈:

  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

  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

  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

  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一支:“昌升平如”。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连云港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文革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安徽安庆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亳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湖南东安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湖南永州祁阳(自清康熙迁入四川达县):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开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湖北枣阳一支:田运赵开,玉树金南,乃家之宝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湖北建始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颍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

  湖北麻城夏家冲一支:太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蓬安县银汉镇大红村唐氏字辈:贤良忠孝世荣昌

  四川南充高坪区金台镇唐氏字辈:正大光明,旭日东升。

  四川达州大竹永胜唐氏字辈:家道昌隆,远忠安信作君先。

  家族世系:

  唐氏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其後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唐州方城是也。鲁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以国为氏,分仕晋、楚。有唐雎,为魏大夫。孙厉,居沛国,汉封斥丘懿侯。生晁,晁生贤,贤生尊,尊孙林,尚书令,王莽封建德侯。林玄孙珍,大司空,居颖川。珍生台,魏太山太守,居鲁国。台生彬,字儒宗,晋雍州刺史、上庸县侯,二子:嗣、岐。嗣玄孙繇,晋昌太守、冠军将军、永兴桓侯,居晋昌。

  晋阳唐氏世系: 1唐繇-2唐契-3唐玄达-4唐岳-5唐灵芝-6唐邕-7唐君彻-8唐俭-9唐义识

  北海唐氏世系: 1唐繇-2唐谘-3唐揣-4唐伦-5唐永-6唐俨、唐瑾、唐陵-7唐弘-8唐皎-9唐不占

京兆唐氏世系: 1唐繇-2唐和-3唐钦-4唐欢-5唐二政-6唐规-7唐宗-8唐谐-9唐休璟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桐圭锡庆;禾册基洋。

  ——全联典指周成王与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将桐叶削成圭形于叔虞,说:“我用这个封给你。”因“君无戏言”,以致戏耍成真,只好封虞叔于唐。

  东园高节;吏部清风。

  ——上联典指汉代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隐居商山,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北周时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谋略多资。西魏时,历官吏部郎中、吏部尚书,当时朝中典章制度,他多参与草创。于谨奉宇文泰命率军南伐南朝梁时,以他为元帅府长史,攻破江陵,俘获梁元帝萧绎。回师时,他仅带回了两车书。北周建立,官至司宗中大夫,进爵为公。

  仙霞立祀;云壑留名。

  ——上联典指南宋兰溪人唐元间,字子焕,为文思院官。与侄子唐良嗣率兵守半溪,在黄盆滩战胜元军,又进兵镇守严州,与元军相持二年,因粮食断绝,战死在龙游白云寺前。百姓修建了唐将军庙来祭祀他。下联典指北宋零陵人唐容,博闻强记,胸有大志,与同乡同学唐麟、东韶并称“城南三杰”。中进士,官丰城宰,政绩一时称最;升任邕州知州时,逢交趾兵入侵,他率兵讨平。后来,隐居在建昌麻姑山,自号云壑老人。

  帝尧启绪;唐叔振封。

  ——上联典指陶唐氏部落领袖为尧,后以唐为姓。下联典指周武王子叔虞封于唐,以国为氏。

  晋阳世泽;叔虞家声。

  ——全联典指周成王桐叶封叔虞于唐,为晋国始祖,子孙以唐为氏。

  商山隐士;宋室直臣。

——上联典指秦末唐秉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宋·唐介屡劾当道,直声动天下。

  五言通用联

  桐叶家声远;晋阳世泽长。

  ——上联典指“桐叶封弟”,下联为郡望介绍。

  六言通用联

  江南风流才子;西蜀思想名家。

  ——上联典指明代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少年时向周臣学画,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一起切磋文艺。二十九岁时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除名。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性格疏朗放逸,曾刻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擅画山水,并工人物、花鸟,笔墨秀润,景物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文徵明、沈仇英合称“明四家”;兼善书法,能诗文。著有《六如居士全集》。下联典指清初思想家唐甄,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州人,长于吴江,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在经济上主张“富民”。著作有《衡书》(后改名为《潜书》)、《圃亭集》、《春秋述传》等。

  大节全由母教;侍儿幸配文魁。

  ——上联典指宋·唐璘。下联典指明·唐寅。

  七言通用联

  台湾义举光史册;总统勋名记人心。

  ——全联典指清代同治进士唐景崧,1882年赴越南同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次年,受张之洞命招募军队,与岑敏英军攻越南宣光等地。1891年后任台湾布政使、巡府。反对割让台湾,并筹措抗击日军。曾在台湾建立民国,被选为“总统”。基隆被侵台日军占领后,携家小居厦门。有《请缨日记》。

  看遍好花春睡足;醉残红日夜吟多。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唐英撰书联。

  连天瑞霭千门远;来道新阴九陌长。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彦谦诗句联。

  世德孝思绳祖武;遗风勤俭启陶唐。

  ——此联为唐氏宗祠联。

  晋水发祥源流远;阳春得气棣萼辉。

  ——此联为唐氏宗祠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功高,形绘凌烟阁上;奇魁文妙,席首琼林宴中。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长史唐俭,少与太宗游,见隋政乱,因说以建大计,后佐太宗定天下,为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图形凌烟阁。下联典指明代唐皋、唐汝楫、唐文献三人,先后均举进士第一。

  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

  ——全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少不事科举,画于周臣,与祝允明、沈周等相友善。后听祝允明劝,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不久,以程敏政泄试题事牵连,遂下狱,谪为吏。他耻不就职,自放于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绘画,兼及书法,且能诗文,与祝允明、徐祯卿、文徵明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徽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文采风流,照耀两江标第一;圣贤经济,静修十载羡无双。

  ——唐雨梅撰,此联为安徽省枞阳县唐家湾唐氏宗祠联


 

  【祠堂古迹】

天下第一祠堂——唐氏总祠堂(晋祠)

1566438997793118-1 拷贝.jpg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唐叔虞祠。晋祠的根儿。祭祀剪桐封弟之晋国开国君侯唐叔虞。现在的祠堂是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于清乾隆36年修缮扩建的,唐叔虞塑像大约是明代的。晋祠从这根上缘起,,包容并和,林林总总,已成中国传统文化之集锦。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大约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重建。历千年战火而幸存,实为国之瑰宝。晋祠赤桥村的清末举人刘大鹏撰写《晋祠志》有言:“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而今晋祠之最珍贵者,当为圣母殿。

  献殿。圣母殿建成百余年后的靖康元年(1126年)秋天,太原经大半年攻防血战,被金兵攻陷,次年北宋亡。圣母殿幸存,且于金大定8年(1168年)在其前添建了一间享殿,即献殿。大殿前是宋代所建的“鱼沼飞梁”,呈十字桥型,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三绝”周柏,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棵周柏。明傅山曾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晋祠三绝”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对越牌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晋祠东庄的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吕祖庙求得签题“添砖加瓦”。 高应元见晋祠里殿堂楼阁亭台等俱全,故建对越牌坊,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 对越匾为高应元手书,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浮屠院内的舍利生生塔,曾建于隋开皇年间,后被毁,现塔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

  全球唐氏祭祖大典

  2016年全球唐氏祭祖大典在太原晋源区晋祠盛大举行。中华唐氏宗亲总会荣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释怀善大师(俗姓唐)莅临现场,500余位唐氏企业家代表、文化名流、社会活动家齐聚一堂,与来自全国20余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唐氏后人聚首晋祠,共同见证这场以“唐氏文化”、“宗亲血脉”为主题的盛会。

  唐氏宗亲祭祖现场

  晋祠既是怀念、奉祀第一代晋王唐叔虞的祠堂(唐姓起始祠堂),也是中华唐氏的总祠堂。尽管晋祠经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

1573613111502639.jpg


     【典故轶事】

  1:绝缨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一次叛乱,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楚庄王和臣下开怀畅饮,非常高兴。到了晚上,意犹未尽,庄王就命令点上蜡烛,点上火堆,彻夜狂欢。庄王也是喝高兴了,为了助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去给大家敬酒。许姫非常漂亮,她一敬酒,大家就更高兴了。过去住的房子不那么防风,正当许姬敬酒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把蜡烛给吹灭了。这个时候已经半夜了,蜡烛一灭,漆黑一片,大家都看不见了,居然有人趁机动了“咸猪手”,拉了许姫一把,想占便宜。这个许姬非常镇定,她不声不响,一把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捏在手上。等蜡烛重新点起来的时候,她悄悄地跟楚庄王说:“有人刚才耍流氓,我把他帽缨拽下来了,你得为我做主,得把他抓到。”要放在一般人头上,肯定火了,这是干什么?这不是老虎头上拍苍蝇,找死吗?居然敢调戏我的爱妃?可是楚庄王特别了不起,他说:“来来来,各位,我们玩个游戏,咱们把帽子上的缨都给拔了吧。”大家就听从庄王的吩咐,纷纷把帽缨子拔了下来,接着开怀畅饮。这时候许姫沉不住气了:“太窝囊了!我被人调戏了,抓住了物证。你不但不抓人,还把物证给毀了?!”所以她对楚庄王非常不满意。楚庄王很大度地对她说:“君臣尽兴,有人酒后失仪,情有可原。大家刚刚得胜归朝,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士要寒心的,就不会为楚国尽力了。爱妃啊,你这个就算了吧,没有得逞,属于未遂,所以就别抓了,这事就让它过去吧。”

  转眼间到了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中了郑国的埋伏,楚庄王被敌兵团团围住。正当非常危急的时候,楚军当中有员不起眼的勇将唐狡,单枪匹马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楚庄王。回去以后,楚庄王就要重赏他。唐狡却谢绝了,他说:“大王,不用赏我了,您不杀我,我就感激万分了。那次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小臣。小臣当年耍了流氓,却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当时我就下了决心,我这条命就是大王的,以后一定找机会舍身报答。今天好不容易碰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我这么做还不是应该的吗?”所以,“绝缨”就成了一个典故,用来表示宽宏大量。

  2:唐寅卖扇

  唐寅,字伯虎,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人称“唐解元”,自制印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为人放荡不羁,风流飘逸,心胸豁达。精诗文、工书画,晓音律,素好游山玩水。

  值某岁仲夏,一日欲独游西子湖,正行于道中,见一酒肆,酒兴遂发,乃入。把盏酣饮罢,欲结账,往囊中探银,不料竟空空如也。乃环顾,亦无熟识,与酒保道:“某因走得匆忙,未带银两,暂赊,可否?”对曰:“否!”寅一时无计,面色难堪,不免心慌意乱,满面细汗。甩开手中扇,摇之,忽思道:“何不以扇抵酒?”言与酒保,又不允。寅低眉良久,心生一计,大声吆喝,卖其手中扇。

  其时,肆中一长者,峨冠博带,乃杭州富豪也。问道:“汝扇区区,能折几何?”寅曰:“足下观讫方晓。”递之予视,富豪一瞥,乃曰:“扇上之画,分明信手涂鸦,乃出无名竖子之手耳!分文不值。”言讫,掷于地,寅甚不悦,白眼瞪视。

  俄倾,一布衣似书生模样,上前视之。拾扇观罢,拍案连称:“ 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视寅良久,只见寅气宇轩昂,风流倜傥,仪表非常。曰:“阁下莫非‘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耶?!”寅笑而未语,气静神闲。酒客闻之皆惊,争而观之,啧啧不已。众人皆出高价欲购伯虎之扇。寅都不鬻,独与那秀才。秀才摸出银两,只十两白银,乃曰:“吾钱少,恐难购得。”寅曰:“足下惠目识人,余钦佩之至,故此扇非君莫属,君若银两短少,余至只收五两,足付酒钱便可。 ”秀才收受,拱手道谢。

  富豪见状,大梦如醒,拱手笑曰:“唐解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令名远播,某有眼不识泰山,足下之画,天下无双,人间神品,老朽方才多有冒犯,乞先生海涵。”遂拉寅之衣袂同坐,唤酒呼菜,又叫秀才同席而坐。饮酒大酣,寅醉意朦胧,颠倒淋漓,欲出酒肆。富豪曰:“先生留步!”寅问:“何事?”曰:“先生能否将那扇卖与老夫?”寅曰:“否!”富豪略有愠色,曰:“余出千金,何如?”寅只顾走路。富豪大怒:“尔待何如?!”寅打一饱嗝,呵呵大笑,又要迈步,富豪勃然,曰:“还我酒食!”寅辩道:“是汝引我吃酒,非我本意,天上掉下馅儿饼,岂有不食之理?!”众酒客哗然大笑。

  此时,人群中又走来一客,皂衣缁裤,乃一捕快也。捕快曰:“唐解元乃江南名流,某早有耳闻,足下可知这老者何许人也?”寅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捕快道:“此乃杭州四大巨贾之一,胡天富胡老爷是也!”寅曰:“与某何干? ” 捕快凑前耳语一番。寅曰:“噢!原来此人与汝家老爷有交情,实在不知。罢!罢!罢!笔墨伺候,待某为胡贾做画一幅。 ”

  顷刻,文房四宝备矣。寅道:“胡贾转过身去。”胡贾不知何事,只好照办。唐伯虎三毫两笔,做画立就,只见众人皆捧腹大笑不已。胡贾不知所谓何事,脱外衣观之,恼怒成羞,嗔目张口,发指上冠。捕快手指唐寅曰:“岂有此理!”唐寅笑曰:“扯平!”言罢,拂袖,携布衣秀才之手同出酒肆,大踏步消失于匆匆人流之中。

  众看官可知唐伯虎在那富豪胡天富衣背上所画何物,不妨告知:王八。

  蓬莱子曰:唔呼!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二十年不洗脚的唐顺之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 ,字应德,号荆川,又号义修。唐顺之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人中知名的散文家,其散文风格广受推崇。唐顺之其他方面的涉猎和追求没有获得像散文一样的肯定和赞誉。

  唐顺之来自南直隶武进地区一个著名的官僚士大夫家庭,祖上六代均获得官员身份或得到皇帝恩誉。唐顺之1529年中进士,并与其他二十二位同年一起进入翰林院。但此时世宗朱厚熜决定暂不选任新庶吉士,唐顺之授兵部主事,次年告病离职。

  1532年唐顺之返京后调入吏部,次年8月转任翰林院编修。一年半后,唐顺之再次以病告归。世宗准其致仕,但同时下令永不录用(1535年3月)。唐顺之身体一向羸弱,但据其传记记载,他之所以两次以病告归,是因为不愿依附大学士张孚敬,虽然张孚敬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想将其笼络门下。张孚敬对不识抬举的唐顺之非常恼怒,便为世宗起草了份严厉的诏令。仅过了四年,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539年3月,张孚敬去世,太子确立。世宗在一天之内为太子选任了四十位官员作为太子的讲官,其中便有唐顺之。唐顺之复任翰林编修,同时兼任春坊右司谏。但唐顺之再一次自毁前程。唐顺之于1541年年初与好友罗洪先各自上疏世宗,暗指如果世宗不临早朝可让皇太子代之;结果二人被罢免官职,削籍除名。此后罗洪先再未被启用,但更高的官职还在等待着唐顺之居北京期间,唐顺之师从王畿学习王守仁的学说。削籍归乡后唐顺之又与信仰佛教和道教的文人交好,经常沉思打坐。

  唐顺之的文章明显带有深受佛教影响的理学思想,尤其是他关于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心性体悟方面的著作为甚。尽管如此,唐顺之还是反对王畿良知与生俱来,不需要后天努力便能获得的观点。总之,唐顺之对现实有着过多的关注,有着太广泛的兴趣,使他不能潜心“心学”。唐顺之对几何、天文、武器、兵法皆有深入研究。第二次去官的十年或许是唐顺之人生中最好的十年;据其本人声称,他在四十岁时遭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唐顺之广游四方,师从顾应祥学习数学,并在家乡附近的宜兴山中筑屋,在那里读书著文,招待友人。唐顺之的《荆川文集》(十二卷)于1549年刊印,1553年再印;他的其他大部分著作也创作于这一时期。总之,在这些年唐顺之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唐顺之早年受当时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影响,践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倾向于模拟古人,甚至逐字逐句的模仿。

  四十岁以后,唐顺之摆脱了固定的行文模式,努力使行文更加流畅有力。唐顺之与归有光、王慎中一起被同时代的人赞誉为明朝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们的影响下,后来的文学家创作更富有创造力,少有模仿。为阐释其散文创作思想,唐顺之编纂了《荆川文编》,选编了包括宋朝在内的早期散文家作品。尽管从表面上唐顺之对出仕为官不感兴趣,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为国为民的抱负。他的这种抱负究竟是源于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还是出于建功立业的个人愿望,人们持不同的见解。不过,人们所知的唐顺之在物质上没有什么要求,几乎到了苦行的程度。他睡在坚硬的铺盖很少木板上,喜穿粗布长衫,经常徒步出行。

  唐顺之吃素食,这倒可以理解,因为他经常抱怨肠胃疾病和脾脏不适给他带来的困扰。唐顺之一定有着非凡的意志力来战胜其羸弱的身体。尽管长年患病,唐顺之仍爱骑马,好剑术。不过对唐顺之行为古怪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据其挚友记载,唐顺之二十年未曾洗脚。唐顺之性格怪癖,据说如果碰到他认为道德不佳的人,或者仅仅是他不喜欢的人,便会面露愠色;如果有可能,他会尽量避之。唐顺之曾经写信给王崇古,解释说他并不是刻意躲避他,可他的言辞却恰恰暗示了他就是刻意为之。不过他后来和赵文华、严嵩、严世蕃的交往,至少可以说与他惯常的做法相反。

  1555年,赵文华来到南直隶,视察抗倭战况,唐顺之面见赵文华,并和他讨 论了当时的抗倭局势。不久以后赵文华向世宗举荐,唐顺之官授南京兵部主事;但唐顺之却犹豫了,还是在罗洪先的敦促下才改变了主意。然而,关键时刻唐顺之因丧父没有按时上任。1558年唐顺之拜北京兵部职方郎中,赴蓟州巡查王忏统领的军队。大约在那个时候,唐顺之开始和严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唐顺之从蓟州回京后,奏称边防不仅将领军事指挥不力,也疏于练兵;王忏因此被降职。

同年年末,唐顺之受命前往浙江。唐顺之没有具体的任务,只是负责巡查抗倭战事,协助总督胡宗宪。但唐顺之却极其认真;他对于自己作为朝廷委派的监察官的这一闲差角色并不满意,亲临御敌前线,和士兵们吃住在起。虽然没正式任命,唐顺之成了事实上的胡宗宪的先头部队总指挥,很快唐顺之便负责管理粮草供给,直接指挥作战。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唐顺之身 着盔甲,在阵地骑马驰骋,指挥作战;不止一次,当官兵退缩时,他亲自下马,要亲自杀敌。唐顺之主张或者在海上,或是在近海的海岛上打击倭寇,所以乘船亲临舟山群岛和崇明岛,长时间住在战船上指挥作战。唐顺之出师并不是总能获胜,他本人的记载也承认有受挫和失败的经历,原因主要是军队供给不足、士兵没有作战经验,以及军官指挥失误。

  4:唐赛儿起义

  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之间,贫苦农民争先信奉。

  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唐氏家训当以明朝武进人唐顺之《荆川文集》中的“与二弟书”为最佳。唐顺之,明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是唐宋派散文大家,其文简易雅洁,平淡之中蕴涵深厚,为明代大作手之一。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似乎心远志壮,却总是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于是。他们抱怨命运不济,时不我与,怨天尤人,独独不怨自己。唐顺之在给他二弟的信中指出:为学首先是在自己心静,能潜心凝神。环境固然重要,但事在人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自己,而不是其他。“行者、居者,行迹各别,然理道无二致也,日用工夫无二致也。”凡是怨这怨那、见异思迁的人,总是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上去寻找原因,这是这类人常犯的通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居常只见人过,不见己过,此学者刻骨病痛,亦学者公共病痛。”善者斯言!读书人确当以此为戒

  《唐氏家训》

  一、敦孝弟

  父母之恩永世不忘,惰肢纵欲,致冻蚀父母之忤逆之子,天理不容;至于兄弟,同气异形,须休戚相关。勿听妻言而伤骨肉,勿争家产而弃手足,斯兄弟蓊而父母顺矣。不孝与不弟相因。若族内有不孝不弟之子,本房不得隐瞒,赴告公祠,治以家法,如再不悛,共同鸣官究之。

  二、笃宗族

  书先睦族,礼重敬宗。虽别派而分支,实同原而共本,宜推乃祖乃宗之意,常念一家一姓之亲。置义田以赡贫穷,思留奕叶;修家谱以联疏远,爱及云福。务期永息争兢,须要长关休戚。

  三、和族党

  五族为党,五州为县。人有亲疏,概给之以温厚;事无大小,皆处之以谦冲。毋因小失微嫌,遂至耗财结怨。庶相资相让,共成姻睦之淳风;无仵无争,长享盈丰之福泽。

  四、睦夫妇

  良缘素缔,佳偶天成。整服如宾,何曾之风流宛在;下妆答拜,樊英之雅范犹存。雨泽降本阴阳和,斯言可信;家道成由夫妇睦,此语非虚。宜鼓琴而戈雁。

  五、肃内外

  人之亲疏有异,门之内外攸分,亲者严,疏者宽。或男或女,固以杂坐为耻;非丧非祭,犹以授器生嫌。嫂叔姊妹之伦,贵词严意正;绣阁厅堂之地,宜掩面低声。惟家庭无秽污之行,斯族党有清高之誉。

  六、崇节俭

  天之生财有限,人之支用无涯。丰熟难期,漫诩篝车满足;骄奢易入,毋令钱谷空虚。衣服不可过华,惟求蔽体;饮食无容厚味,止取充肠。须流福泽于将来,更惜勤劳于往日。成由节俭,败由奢。

  七、谨交游

  诗歌伐木,易系同人。谈笑少良朋,渐染致身心之累;往来多好友,切劘为学问之资。闻香闻臭攸分,须严所入;为漆为丹有别,务审所藏。尚其注意端人,切莫攫情败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八、择婚配

  礼垂合体,诗咏好逑,果是佳儿择配;须求淑媛,如玉娇女,相攸必选才郎。高门可结朱陈,宜详谱牒;薄族堪联秦晋,勿计聘仪。要严良贱之分,莫启参商之局。结坏一门亲,遗误三代根。

  九、时嫁娶

  男思有室,女愿有家,毋使衍期。古人壮岁是期,或生旷怨,今世童年为则,每损元阳。须裁礼制以适仪,毋逐俗流而逾限。

  十、重祭嗣

  丰姿虽古,木主犹存。卜日而启寝堂,宜严洒扫;因时以陈品物,务备丰隆。具醉兴歌,勿俾抱馁而之痛;莫衍致咏,尚其尽如在之诚。须追我列祖精灵,勿视为后人故套。

  十一、修家谱

  祖宗择土金邑,创业之甚广,唐姓之渊源弥长,恐就湮于此际!故修谱于今时,我既修辑维殷,尔其珍重常看。藏诸柳箧,勿令硕鼠之伤;熏以芸香,莫共虫鱼之饱。


  唐氏家族治家格言与诚堂家训 (清同治十三年唐氏族谱载)

  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必亲自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俾美妾娇,非闺之福,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怪舛,立见消亡,勿恃势利,而凌孤寡;

  勿贪口腹,恣杀生灵,怪僻自恃,悔误多必;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匿恶少,久必受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

  因事相争,忍让三思,恩惠无念,受恩莫忘;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人有喜庆,不可忌妒,人有祸患,不可欣心;

  饱暖平安,是为清福,温良恭俭,到处春风。

  二

  器具质而洁,瓦缸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误,居家戒争讼,争讼则终凶。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妆,嫁女求佳婿,勿索重聘礼。

  三

  居家务期质扑,教子要有义方,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要忘形。

  事业盛于诚信,伦常本于心性,学业警于浮华,万事废于懒惰。

  四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阴施淫盗之谋,不得为人;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求职业,修心术,何患饥寒;贪财色,乱人伦,必贱身命。兄弟叔侄宜分多润寡,长幼内外要法肃词严。

  弟兄以仁让为主,正家以夫妇为先。

  私欲去而聪明始开,念头善而是非分明。

  唐氏子孙,戒之勉之!


  五言家训六十首 (清同治十三年唐氏族谱载)

  四川督部堂戴申明,于顺治九年,将圣训六谕,通示各属,并作五言诗六十首,详作阐释。特附录于谱内,为我族唐氏后裔永远遵行,勿忘。

  孝顺父母十首

  风夜抚吾身,敢忘白发亲,昊天恩罔极,不孝怎为人。

  自幼到而今,双亲日费心,笑啼先自揣,寒暑惧相侵。

  父母爱儿情,惟期儿长成,何堪长成日,视尔所生轻。

  春晖日日驰,孝养贵乘时, 须识儿长大,双亲力已疲。

  尔身父母有,尔财父母遗,只应勤奉养,分荧岂人为。

  纵尔挣来钱,亲存不自专,如何私货利,父母任尤煎。

  愿为有室家,父母喜相夸,何得私妻子,转言父母差。

  至亲兄弟间,痛痒自相关,当体双亲意,相看总一般。

  莫逞少年情,乖张患易生,此身父母养,切莫把身轻。

  百行孝为先,事原在眼前,庭间征大顺,召福自绵绵。

  敬事长上十首

  事亲还事长,爱敬本天良,长幼先知节,尊卑序有常。

  分产无嫌少,譬如多弟兄,旁人图利已,切莫听唆争。

  伯叔酋吾父,宗支一本亲,高曾留矩范,子弟恪遵循。

  弟兄如手足,骨肉莫相残,一胍分肢体,手寒足亦寒。

  起行兼坐立,揖让礼仪先,儿伴推梨枣,宾筵荐豆黎。

  耕田多让畔,入市莫争衢,负担肩分荷,推节手共扶。

  佝向言必谨,抑抑貌宜恭,桀惊潜消灭,和愉露婉容。

  敬长推同类,居乡重大年,但逢耆老辈,宜若父兄然。

  隆礼尊师傅,虚怀接友朋,老成能敬事,识见自加增。

  官吏居民上,由来贵贱分,乡愚知大义,踊跃效公勤。

  和睦乡里十首

  乡里皆亲旧,情宜缓急通,近观桑梓地,想见古人风。

  风俗归仁厚,安居必择邻,耕耘常挈伴,灯火自相亲。

  陇亩相连处,沿村又几家,关心邻犬吠,相与获桑麻。

  镇市人烟密,居民聚五方,但能聊一气,异地即同乡。

  古有同沟义,休争上下流,均匀资灌溉,水旱共无忧。

  山头与岭角,小户每畸零,守望时相助,何愁孤弱行。

  鳏寡四穹民,尤当赠恤频,莫虞寒洌甚,茅屋尽生春。

  缓急人时有,求援愧不禁,周之勿望报,吾只尽吾心。

  自反非无礼,偏逢横逆来,一诚能感格,积久渐无猜。

  稼穑生民质,乡闾保太和,原将雍睦意,同唱里仁歌。

  教训子孙十首

  百行推孝弟,扩之以诗书,智人日益智,愚者不终愚。

  气质有纯驳,变化在垂召,但能明礼让,乖泪自潜销。

  欲教子孙贤,勿为名利牵,修身在于已,富贵本乎天。

  资生原有术,听业早安排,一技成家室,间游即厉阶。

  凡为家长者,礼法必当遵,事事循天理,方能启后人。

  取友交三益,临财凛四知,忮求心不起,穹达总相宜。

  田房常易主,成败本难论,费尽机谋日,还当念子孙。

  举动戒轻佻,园蔬敝温饱,教之崇朴素,能爱在能劳。

  出言勿刻薄,涉世要为谦,根本当培养,风规尚谨严。

  学问藉观摩,工夫勤切磋,但看师道立,渐觉善人多。

  各安生理十首

  受业四民分,专精志不纷,劳心与劳力,生本在乎勤。

  父子世相传,无虞见异迁,谋生休欢拙,守业自安然。

  士也习诗书,须教富五车,濯磨先立品,勿或玩居诸。

  农也立田功,收藏可御冬,耕耘为本务,耒耘利无穹。

  工也居肆间,艺成亦孔艰,力严淫巧戒,便用偏人还。

  商也事懋迁,常将辛苦先,登山复涉水,起早更迟眠。

  女子在蓬门,机系晓复昏,无须嫌命薄,勤乃是贤媛。

  妇即富于家,闺闱应戒奢,善心何自起,劳逸辨无差。

  促织草间鸣,催耕树上声,人何不及物,懒惰百无成。

  勿或作游民,贪闲一世贫,及时须努力,勤苦自成人。

  勿作非为十首

  是非无两可,操作总当勤,界有人禽判,途从上下分。

  立志希贤圣,潜修闭户中,公庭须绝迹,刀笔莫称雄。

  嬉游忘稼穑,务外误农功,耕织三时逸,饥寒一室空。

  莫失先民矩,须遵法度严,矜奇与厨巧,徒使正人嫌。

  交易期通利,居奇怨更多,欺人实欺己,后患悔如何。

  偷闲成惰慢,博奕纵邪淫,饱食群居者,难哉不用心。

  更有逢场日,荒游酒食耽,少年轻薄态,自问亦何堪。

  勇者休夸勇,防身不用刀,兵凶非善器,获罪法难逃。

  改过存乎悔,无伤一念差,小人能革面,败子可成家。

  劝惩分善恶,杜渐更防微,经正无邪恶,民恬物共熙。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唐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