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主要源自轩辕黄帝姓。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五十九位。现今中国大陆袁姓人口约七百多万,排在第三十七位。
【释义】袁的本意是长衣。袁与爰古时相通。甲骨文中,爰字像二个相引之状。引申有舒缓、援引、更换等多项之义。
【得姓始祖】
袁涛涂(?-前625年):春秋时期陈国大夫,为袁姓得姓始祖。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袁涛涂是陈国开国君陈胡公满的13世孙。前656年,召陵之会之后,袁涛涂怕齐国路过自己的国家,向郑国大夫申侯商量建议齐桓公沿东海回国。申侯同意了。但在辕涛涂向齐桓公说了之后,申侯却对齐桓公说这样会使齐国遇到夷人的袭击。齐桓公将辕涛涂扣押,并赐给申侯虎牢。第二年,首止之盟,郑文公逃会。齐桓公要讨伐郑国。袁涛涂建议申侯修筑虎牢,然后向郑文公说申侯有不臣之心。郑文公猜忌申侯。前653年,齐国围郑,郑文公将叛齐的责任推给申侯,杀申侯讨好齐桓公。
袁政:陈湣公十八年、鲁哀公十一年前 ,辕涛涂的后代辕颇因事在陈国不能立足,逃往郑国。辕颇裔孙辕告又于秦代徙居于河、洛之间。辕告的小儿子辕政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袁 安、袁本球、袁 宝:袁安:字邵公,号全逸,世家当南当阳汉明帝永和中为楚大守,历官河南尹建初八年迁大仆章和元年升司空复为司徒。夫人同郡张氏,生子,袁敞。迁浏阳始祖本球公世系:袁本球:字振纲,盆华亮,原籍江西瑞州府高安县,自明江武年开迁居浏阳东乡,地名官渡山水秀丽,风俗淳厚可为子孙系繁衍之基,遂卜居于此以垂后裔故茲谱尊为开基始祖。讚曰:生于吴迁于楚,翩翩雅度可风千古,生没未详,葬乱籮倒榖丑,山未向有石碑。元配:隆氏,彩娘,生没未详,葬龙骨冲口坐西向东。生子二:袁德庆,袁德彩。始祖宝公位下派系:袁宝:良二郎,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会阳街萧家村,自有明洪武西年携子子贵及婿侯辛伍泛渔舟过湖广上沂永州卜居于潇湘门外纳县,税渔五斤四两隐于鱼为业卒,葬泥鳅村,今不知其处,生没未详。元配:姓氏生没葬未详。第六子:袁子贵。是为湖南浏阳袁氏汝南堂始祖。
袁白眉:袁志君长子,字辉鹦,号清隐,行七二郎。元至正六年丙戌七月十五日午时生,明永乐九年辛卯十月十七日辰时殁,葬青静约鹧鸪□虎形公山丁向。元配:曹氏,元至正五年乙酉正月十三日辰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二月初五日丑时殁,葬拖竹潭雄牛遇枙形丁山癸向。娶游氏,元至正八年茂子三月初十日酉时生,明宣德十年乙卯三月初一日辰时殁,葬小灰村满□形。子:必新。是为万载袁氏汝南堂始祖。
袁集咸:字和敦,公原籍江西南昌丰城县元至正甲辰始迁於袁州府萍乡县南城其子魁孙公明洪武茂寅卜居於湖广长沙府醴烟竹湖创业遂家焉。迁醴始祖:袁魁孙,字善胎,元至正十六年丙午四月十六日卯时生,明正统三年茂午九月十八日戌时没,葬烟竹湖鹤形亥山巳向。元配:赵氏,明洪武元年茂申十一月初四日亥时生,正统八年癸亥六月初二日巳时没。葬烟竹湖鹤表右侧牌形乾山巽向。子二:维秦,维平。是为醴东泉水湾袁氏始祖。
袁天纲:天纲公至伯庸公世系袁天纲:字晦亭,唐太宗时人文讳景世積大善遇仙姬而生,公原籍成都后迁江右吉州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长丰乡永丰里九龙峰万福廟王有名税户圳上,袁家是也公仕唐善风铿太宗常召见曰古有君平胜今得之于卿封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爵拜国师后官袁州建宜春台,寿九十九岁,卒葬府堂继任者永不敢于官署正位,排衙坡楼上制有铜壹滴漏为记,纲祖叔父讳守诚亦有神机会阳天文地理无不積通。元配:赵氏,生没未详,葬袁州府祖茔。生子一:袁应昇。P3080039-第一世祖光五郎公至第五世系一世祖:袁光五郎,字衍相,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正月二十日寅时生,南宋宁宗嘉泰元年辛酉没,寿一百零二岁,初葬侯田大屋冲背后鹅公氶巳山亥向,嗣改葬大屋场住屋后亥壬山巳丙向有石塔为记,公见案山人稠地窄难营基址于靖康丙午率兄光三郎,子发顺公由宁邑同迁宝庆新化永宁乡上二都,立业侯田石鼻头发十七户,发顺公立业前寨即今添庆户合为十八户。元配:欧阳氏,北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巳四月十一日卯时生同,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己亥没,寿七十九岁,葬同夫山右手亦有石塔为记。生子九:袁细一,袁细二,袁细三,袁细四,袁细五,袁细六,袁细七,袁细八,袁细九,生女二:晚女天贞适陈千户男震雷。是为江西袁氏始祖。
袁祿苍:前明诰授夺、奉政大夫讳亢,元元至五年已卯三月十八日酉时生,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十月十四日辰时殁,葬铁炉冲棃树屋场子山午向图附卷二十三外碑内志,其墓铭云。如松参天节劲志坚斩除荆棘谁为之先惟公明德子孝孙贤发祥南楚滋大淮川其量百世福泽緜緜。旧钞:公世居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城东五里地名袁家坊,父襄阳号淇泉公,母姚氏伯兄箕号福薌季弟耀号寿蓀其先浙鄞籍远祖曰万赟公汉武帝时人,涛塗公之二十四傅也越六十三傅生淇泉公淇泉公生公兄弟三人,元季羣雄肩摩四海鼎沸陈友谅據江西,公与伯季暨堂昆仲五人来湖南一杲号正明一晟呈号光明路径茶陵醴陵湘潭直抵长沙省城遂择浏西白茅铁之铁炉冲舍之迨海宇,昇平福乡公归吴西寿荪公往善邑至湘潭正明公之湘潭一云分俸茶陵耳光 适茶陵公则卜石围而家焉,谨按墨谱自公以上不序者非忘祖也,元徵也且,公当四海割據之秋揩昆仲越俭阻卒能脱錄镝之危机择清浏之仁里俾子,子孙承承继继緜延蕃衍,公之福泽讵猶有加乎其上者哉记曰别子为祖孙之尊,公为始者礼也。元配:刘氏,明诰封宜人,元至正六年丙戌八月十一日酉时生,明永乐八年庚九月二十日申时殁,葬祚树垅顺左大坡中嘴辛乙兼酉卯碑志,图附卷二十三。生子一:宗楚;女一:适胡。是为湖南湘阴石园袁氏汝南堂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舜帝后裔。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1] 据《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 [2] 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源流二
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
源流六
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源流七
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在袁葵离任时,这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那些孩子感念袁葵恩德,世代称己是袁氏。
【迁徙分布】
迁徙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 氏以向外地播迁。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任司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权势显赫。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
宋朝时期,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区、惠阳区等地。
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
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分布
袁姓自春秋末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一直为陈国的大夫,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形成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晋南北朝是袁氏发展的重要阶段,袁氏自东汉、魏、晋至梁、陈,正传28人,三公、令、仆17人,人才辈出,权势显赫。袁姓很快在华北地区发展起来,向西部、东部、江南蔓延。到了唐宋时期,袁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明末清初,袁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袁姓大约有2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为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袁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17.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浙江、山西、江西,这四省袁姓大约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湖南等省。西部的四川、东南浙赣、北方的山西是当时袁姓聚集的中心。
明朝时期,袁姓大约有53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这三省袁姓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福建等省。江西为袁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袁姓总人口26.5%。宋元明期间,袁姓人口主要向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袁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新成了以赣、苏、浙为中心的袁姓人口聚集区,袁姓人口重心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袁姓人口约700多万,为全国第37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袁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厂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这五省又集中了30%的袁姓人口。河南为当代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袁姓总入口的10.6%。全国形成了西边川贵、北方豫鄂皖苏、南部湘粤赣三块袁姓聚集区域。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是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袁姓人口的流动主流。
袁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四川大部、鄂渝黔湘赣、广西北部、云南东北、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江苏东南、上海、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龙江北边和东南,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1%,居住了大约49%的袁姓人群。在豫鲁大部、皖苏北部和南端、浙闽粤大部、广西中部、云南东部、四川西边、陕甘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冀蒙辽交界地区,这一区域的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0.6%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30%的袁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阳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堂号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东光堂:以望立堂。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
此外,袁姓堂号还有:“三公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字辈
全国通用袁氏字辈:“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
河南睢县睢阳尚书袁氏字辈:“水从美德俊 忠孝兴天长 续志圣贤继 诗信颂华堂 乾方昭九川 恩惠普海洋”。
河南汝州寄料袁家庄:“山佰银丙福,学光德润相,显达锦泽隆,明庆瑞治华(本支同河南伊川袁氏同出一脉,其对应为福—道,学—学,光—书其后一一对应)”。
河南伊川袁氏字辈:“鹏登高振世 有用正平章 道学书中化 安全自定邦(道光四年正月) 德志恩光良 永惠明润祥 建贵绍昌耀 进玉景伟刚”。
河南省柘城县袁姓字辈:心克树庆丙继康......
河南省光山县袁姓字辈:正殿传辉彩,儒登映茂迟......
安徽庐江县潜川袁氏宗谱字派引:“棕依得胜,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为上世民,建业守信,立爱成春”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卧雪堂袁氏宗谱:中正至上,唯善则昌,崇德之家,修文习武。
安徽濉溪县临涣镇袁氏字辈:“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兴家为从化,长盛荣光华”
安徽濉溪县孙疃镇袁氏字辈(祖籍起源河南,后迁至安徽袁店,最后迁此地):克登应希,化行楠(读“南”音)邦,新法严权,常庆永光。
江西宜春袁氏字辈:
仲房宁支派:“辉亮超芳显耀元生光先任远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业标示梅定友宜招瓒贤球完玠汉历贵良万庄蒿贯仁永俊爵海木花田亩苖端崇林锡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宁支派:“桂桥松标柯林彩樟庆靡旺东凉奉幅洪谅槐都云赁朝凤高升享锦绣进达选周通遵逵连盈义礼智信和睦乡珍湖宝联珠球瑾祥璋温浪良恭让俭鳌纶纪定芎芥芨芙芬树杏杰杓森东梁受材烘蚨见喜宏禄文阳秀祥登”;
润房宁支派:“阴惠敏越广陆久忠”;
秉房宁支派:“荣弦魁瑞科鹿福寿明廷振富贵兴昆岳伦汉选”;
往应房宁支派:“游汼庄敬莅威”
国房宁支派:“川蕴美华麒”;
秀房兰支派:“原亨利贞溪岚钱纪晓观瞻纹经益圃旺秀挥芫望树桥江逢馨滕牙珠顶枘户成名位寿承京纲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华翼清英金茎荄芬蒂葩业测甸宦宫熏蒸吐艳涌田庄”;
横塘孝显支派:“仲庭云则世文亨鲁光良钦业继一克振起芳宁士之升立登永茂成兆昌大乐平吉斯悦庆安发”;
上高茜坑支派:“熙开黄道……”
江西永修袁氏字辈:“合起文名盛,洪涛自汝阳,徽猷勤远绍,立世永和昌”
江西吉安伦乐堂:...庆振兴绳武光先....
江西兴国和寻乌袁氏字辈:“若尚尊靓敬祖养才育英”
江西永丰袁氏字辈:“智信范先徽伟勋直邦基章协庆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永丰黄竹坑字辈:“······邦欲举飞鸿志······”
江西宁都袁氏字辈:“已近添子上顶宗昌承厚德明扬邦国震加深□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辈:“绍启洪忠英锐简以国仕一(维)世(彩广)腾(文伟大)鸣(曰(鸣)宗(思清)上(增)树定升为愈效福华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辈:“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江西丰城袁氏字辈:“刻文少宪正经仁斯启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辈:“满景志豪……”
江西乐平堂袁氏字辈:“小千万绍相次兴罕创展府廷表汉清顺法涌源浃溥溶沧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潜沱濆汧汜澜湄津洛汭洚沣沇菏汶源深流远长存”。
江西乐安袁氏字辈:“绍南求宗远尚惟再达道履一汝应图万世承恩德复观光上国孙谋启后昌豫泰恒临宅名寿齐日月禄佐永绵延文章显登科训厚继书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江西庐陵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江西清隐子谷旦房袁氏字辈:“信丰安西赣州窑坑南康潭口显建钦朝仁德世泰永昌文华正国宝道学作邦光豪杰钟灵秀英贤荟萃良传家惟礼教庭训绍书香甲第宏开发名才尉起长渊源兴富贵万代兆喜祥”。
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江苏苏州袁氏字辈:“金(敬)承(诚)善正若履(吕)有恒守”。
江苏宿迁袁氏字辈:“学丙文光彩凤硕章广修庭训家谋永昌”。
江苏丰县袁氏字辈:“道开永毓长兴隆吉庆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启祯祥乐圣成恩厚经纬效宏章正发建新景晋宪贯英芳”。
江苏睢宁县梁集镇连群村袁庄: 《卧雪堂》《睢北袁氏家谱》
浩 宗 光 廷
文 至 泽 树
大 儒(鸣同辈) 培(佩同辈) 振(永同辈)
成(荗同辈) 立 云 堂
思 学 正 宜
徳 义 荣 长
同 春 开 泰
万 事 吉 祥
江苏徐州袁氏字辈:“学振道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辈:“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礼让为先”。
江苏睢宁袁氏字辈:“崇本树宗保世永裕”。
江苏睢宁刘圩、袁圩、袁前楼、袁集袁氏字辈:“树美秀从雅帮修祺”。
江苏连云港袁氏字辈:“极玉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邳县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启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允)启(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港头袁氏字辈:“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元 䋼镛松彭麟君,生有必闻步学定;震辅玉朝廷立广,...”
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江苏盐城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射阳袁氏字辈:“国井世友克 吉建方贵本 立子毕广昌 学以致其道”
浙江诸暨袁氏字辈:“成富荫义旭曙晨宪拱忠良方桢燝增钧润启昌宗凝承永世德龙章耀汉功荘敬裕宽仁千载庆光荣”。
浙江奉化袁氏字辈:“念小细从佰千万亿兆孝友睦渊任恤智廷应宗孟宏学显(孟仲季英)明广升恒仁义忠信正大公平秉良直道天德维成介尔景福奕振家声”。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辈:“万正建肇懋广时兴伯一开式光辉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维新自求多福永振家声”。
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字辈:“校修明正……”
浙江嵊州袁氏字辈:“昭明志诚端正方福荣华富贵道德文章玉殿英雄忠和位育体用交通教化昌隆良知爱敬牲善从同能行恩恕元理本公毓才作圣长发度洋显名新启智慧宏开”。
浙江慈城袁氏字辈:“登伦孝有大”。
浙江鄞县袁氏字辈:“大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
浙江鉴桥袁氏字辈:“宏象开天永丕朝纲家传忠孝世继贤良同仁可久厚德必昌庆余一本名振万方”。
浙江宁海袁氏字辈:“良辰时光美,臣贤天子仁。士钦祖德,学显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辈:“汝世应弘道君怀尚国光继安明圣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齐开福庆长太和维正直积善起贤良”。
浙江龙泉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广东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广东台山赤溪镇袁氏字辈:“永启鸿优功广大宁开经济德宏深”。
广东潮汕袁氏字辈:
第一支系:“巨朝仲廷大允若肖远源通彦伯景舜子庆经卿天”;
第二支系:“元业公敦裕家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器康佑进年长”。
广东韶关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广东始兴袁氏字辈:“明叔财宏光学孝肇云远世盛家兴”。
广东汕尾袁氏字辈:“寿德容碧凤我锡成居奇元胜占向聚桂学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伦华国帝君振兴邦”。
广东饶平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山东临沭县袁氏字辈:山东临沭袁氏字辈:“文邦宗应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 十五字用完后续)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忠孝多毓祥,修齐重敦伦。
湖北咸宁龙潭袁氏字辈:“...天进思鉴兴延胜惟正国忠继仕世定袁宋德汝南肇起长发其祥承先裕后永锡之光大启人文万代荣昌克绳祖武在振伦常”。(当代辈分:南-肇-起-长)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乡袁氏宗谱:“正世良大有,壹贰叁秀明,忠孝纯祖武,诗书永代兴,国家隆道德,仁义显朝廷,文字先开瑞,云光启継承。”
四川省广安市枣山镇、穿石乡,华蓥市明月乡,仁寿县富加镇袁氏字辈:“必克仲志永,思应庭仕宗。国正一文启,宏开子有昌。道明尚大远,绍基顺承良。诗书辉祖泽,和睦兆先祥。百代衣冠整,渊源流自长。”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书藏万卷
笔扫千军
——上联典指宋·袁抗,喜藏书,至万卷。下联典指晋袁宏为桓温记室,所著《咏史诗》、《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世称其美。
扬风惠政
卧雪清操
——上联典指东晋东阳太守袁宏,字彦伯,阳夏人。少有逸才,文章艳美。曾为谢安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后自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谢安赠他一把扇子说:“聊以赠行。”宏应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的《汉记》,著《后汉纪》,又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下联典指东汉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曾客居洛阳,恰值大雪,洛阳令巡行至他门前,见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入内,见他僵卧在屋里,又听他听:“大雪天人们都在挨饿,不好去麻烦别人。”便认定他是贤人。明帝时,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登龙望重
倚马才高
——上联典指南朝梁·袁昂,雅有人鉴,入其室者称“登龙门”。下联典指晋·袁宏,于军中作书,倚马立就。
疏陈五弊
曲列三绝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袁恺,字伯顺,聊城人。崇祯时,由推官入为给事中,上疏陈时弊五事,因语侵佥都御史宋之普而遭贬。下联典指西晋吴郡太守袁松,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袁姓宗祠的对联大全袁姓宗祠的对联大全。他性情秀远,善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上联典指宋·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曰:“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遂俱死。下联典指东汉·袁安、子袁敞、孙袁汤、曾孙袁逢,时谓“四世三公”。
受益惟谦
有容乃大
——袁可立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五言通用联
抚射衔道义
接武在文章
——康有为撰明代军事家袁崇焕祠联。祠在北京市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
七言通用联
黄初词赋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此联为孙子潇赠袁枚联。
到处自开诗世界
无人不拜老神仙
——此联为黄之纪赠清代诗人袁枚联。袁枚创作讲求性情个性。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的风气,其诗风格清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吉三大家”。
才捷当庭赋铜鼓
节高卧雪对梅花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袁枚(1716-1797)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叼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进士,入翰林。任县令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有政声。后不复仕,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创作诗文。其文学观主要表现在《随园诗话》一书中。下联典指东汉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
明德自有达人后
忠臣心求孝子门
——上海袁公祖德祠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
随园女弟,小草楼居
——上联典指隋袁宝儿。下联典指清袁枚的妹妹袁静宜。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安徽省芜湖县棣南街袁氏宗祠联。上联“水东”,指袁氏世代所居住的泾县水(青弋江)东翟村;“帝后”,指袁氏来源于舜帝的后人陈胡公的后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
负图卫主,重义予生
——上联典指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博学多通,曾任彭城王军司祭酒,元嘉年间官至太子左卫率。元凶刘邵将为逆时,胁迫他参与,他不从,叱责道:“这样作为天地之所不容!”于是被害。谥忠宪。有才辩,能诗词,后人辑有《袁阳源集》。下联典指南朝宋袁淑的侄子袁粲,字景倩,好学有清才,历官尚书吏部郎、太子左卫率、侍中、史部尚书,以尚书令(宰相)受明帝遗命,与褚渊共同辅佐苍梧王(后废帝)。顺帝时,官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时萧道成(齐高帝)权势日重,他密谋起兵灭萧道成,因褚渊泄密,他父子均被杀。当时人们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上联典指唐代节度使袁滋,他曾为华州刺史,清简慈惠。下联典指唐代名人袁筠的事典。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此联为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袁崇焕(1584-1630)自题联,。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今广东省东莞)人
万历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自请守辽,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驻守关内。三年,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继而又修锦州、松山、杏山等城。他曾屡次获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用权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
【祠堂古迹】
袁家山
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刊道藏辑要·吕祖圣迹辑要·在陆肇祥》记载:“襄邑(今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
从清代《睢州城池图》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书府第以南,与明崇祯帝赐修的东西两座袁尚书大石坊恰对峙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苍松翠柏,山下水波浩淼,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睢州志·艺文》)。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而为此山增色。
书画鉴赏家张庚在《漫成》一诗中写道:“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见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内著名的胜迹。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袁家山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已历沧桑四百载,虽历遭地震水火,数劫不毁。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
袁林
袁林,也称袁公林,位于安阳洹水北岸之太平庄,南临洹水,北望韩陵,东接御道,西依京广。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墓地所在。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筑,以神道为中轴,分布其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
大坡袁氏宗祠
袁氏大坡宗祠是指汝南袁氏的一支族人从湖北入川,聚居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寿保乡大坡村,并在大坡建立袁氏宗祠,史称大坡袁氏宗祠。
袁氏祖先是洪武二年(1370年) 入川,一行寿童共二十七人,距今有640多年的历史。据“雍睦堂”族人烂坝子袁光富收藏的《袁氏大坡族谱》记载,从入川第一代算起,老族谱记载了之前有一十六代无统一字辈,天字辈为17代。初来川时先人在黄金沟一石包上刻有袁姓家族的地界,族人聚居在黄金沟、乱次沟、陈李沟一带生息了三百多年。后为缅怀祖上,团结族人,兴清明会,选点大坡建袁家庙,撰写了袁氏族谱一本,编排了统一字辈,这期间又改庙为袁氏大坡宗祠,就是今大坡祠堂。袁氏大坡宗祠创建于1672年(康熙11年),到乾隆15年(1750年)基本建成,后多次集资修建,乾隆58年(1793年)形成规模。宗祠把每年二八月二十四日定为家族祭祀日。汝南袁氏族谱序国有历史,家有族谱,岁月难忘,铭刻记忆。袁氏祖先本系汝南,于洪武二年 (1370年) 由楚入川,一行寿童共二十七人,距今已有644年的历史。初入蜀时,先人在黄金沟等地石包上刻石为界,开荒拓地,主要聚居在黄金沟、乱次沟、陈李沟一带,繁衍生息了三百多年。康熙年间,为缅怀祖上,团结族人,兴清明会,选点大坡建袁家庙,撰写了袁氏族谱一本,编排了统一字辈共二十代,从入川第一代算起,之前有一十六代无统一字辈,天字辈为17代。这期间又改袁家庙为袁氏大坡宗祠,就是大坡祠堂(现已毁)。祠堂靠山面坝,堂前曲水环绕,文峰远映,频为雄腾后族袁氏大坡宗祠创建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基本建成,后多次集资修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形成规模,前后历经一百二十多年。宗祠把每年二、八月的二十四日定为家族祭祀日。辛巳三十年组织重修族谱,增编了四十辈。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消清明会,将大坡祠堂收为国有,用作学堂,直至完全毁损。公元二零零六年人民政府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提倡孝道祭扫。我宗祠即成立袁氏大坡宗祠理事会,联络各堂,恢复清明祭祖活动,并在理事会的主持下分别在定文镇、寿保乡大坡村、寿保乡邓坝村、敖家镇举办了清明祭祖活动。特别是二零一三年在敖家镇举办的清明活动参与人数达到一千五百余人,充分展示了袁氏家族的强大凝聚力,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广东佛山和顺袁屋边村袁氏宗祠
广东省佛山市和顺镇袁屋边村袁氏宗祠始建年代失考,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有祠堂内放置一旁的古老木刻匾额“惠政堂”题款“道光七年孟冬重建”为证。由于历史变迁,宗祠在文革期间惨遭摧毁。改革开放后,众宗亲集资再次重建宗祠。1998年戊寅岁仲秋,祠堂重建落成。
祠堂以红砖琉璃瓦建成,走廊上有两棵大理石砌成的方柱,柱子两侧的横楣也是大理石凿成,两条横眉上方各雕一石狮。祠堂正门为白色大理石建成,正上方为楷书“袁氏宗祠”,左右两侧为行楷书对联“陈书传世范,遗泽溯仁风”。
走进正门第一进为会客厅,抬头正上方横梁上悬挂仿制的木匾“惠政堂”,此匾题字内容及书体、下款落款均仿道光七年重修时的匾额,仅上款重修时间题识为“戊寅年仲秋重建”(即1998年),此匾较原匾要小很多。原古老的木刻匾额“惠政堂”则放置在会客厅右侧角落,搬出来仔细辨认,发现匾额上款题有“道光七年孟冬重建”八字,右上方为两枚阴文篆刻,篆有“兰桂”“腾芳”四字;下款落款为“廿一世孙上璋敬书”九字,左侧也有两枚阴文篆刻,由于字迹脱落难以辨认。第二进为一露天的天井,左右两侧悬挂宗祠再次重建落成时附近各地宗亲赠送的对联。第三进为祭拜祖宗之处,正上方横梁上悬挂“汝南世泽”匾额,左右两侧粗壮的大木柱上悬挂木刻对联“承上宗风范,启后世驰骋”。正中央大理石砌成的供桌上供奉始迁宝昌公牌位,牌位两侧墙上悬挂木刻对联“理达才雄功高业广,恩荣泽普忠显勋昭”。此对联中的十六字即为该支袁氏的字辈排行。
该祠堂成为凝聚宗亲、承办各种宴席的重要场所。每年附近各地宗亲聚会及袁屋边村袁氏宗亲家举办寿宴、婚宴、弥月酒等活动均在此举行。
溪口袁氏宗祠
溪口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面阔三间,进深二进,占地面积327.1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下厅(内连戏台)、中厅、上厅。保存完好的牌匾,起于清嘉庆年间。有李宗仁、杨树庄、蒋光鼐、萨镇冰、何宜武等人多位国民党政要题写的匾额。
茶山袁氏祠堂
茶山袁氏祠堂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平镇茶山。
茶山袁氏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2011年被列为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牌坊、前厅、天井、正殿。两侧建厢房。牌坊砖石三重檐悬山顶,天井中铺青石通道,两旁植树,正殿木结构,穿斗式,封火山墙,小青瓦悬山顶,供奉袁氏祖先塑像三尊(现在有五尊)。该宗祠为周边袁氏总祠,每年清明云贵袁姓都来此祭祖,是一处重要的宗族活动场所。
关于茶山宗祠的建造初衷,牌坊门口的“世德继承”对联表露无遗。(袁征雅字琴斋族所写。) “余坠多留荡平王道(术),宗坊再造妥侑先灵”。其中“世德继承”中的“德”和“继”取自祖先袁德孙、袁继孙姓名中间的字,寓意子孙要承继世德。而牌坊两旁书写的“勤奋好学”、“德才兼备”,则默默地宣扬着袁氏祖先遗传下来的朴实家风。
马鞍山袁氏宗祠
马鞍山袁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博镇埂东村袁家。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始迁祖为茂十公,迁出地为浙江上虞小越,家谱称为袁桷苗裔。该祠堂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物保护单位的典型风格,而且还有一块“圣旨”碑保存完好,足见其文物价值名副其实。茂十公九世孙袁忠辅曾任当时江西省进贤县知县。宗祠曾被政府征用做粮库、铁匠加工厂、学校教学点,但也正是由于宗祠一直都在为人民服务,也因此幸免于打砸损毁。
【典故轶事】
1:神算袁天罡
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四川成都人(今四川成都),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益州。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他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和李淳风共著。
主要成就{推背图}{袁天罡称骨算命法}代表作品{五行相书}{易镜玄要}等。纪念建筑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职务,盐官令、火井令、军师、国师,所处时代隋末唐初,天文,数学,历法,相术,阴阳学,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
袁天罡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
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
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汉朝严君平,术数大师),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
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天相家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正史{旧唐书·方技}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法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
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主!(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历史进程已被他提前言中。
民间传说中,袁天罡的神奇故事就更多了,流传最广泛的传说就是女皇武则天曾让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人为他去踏勘选择陵园龙穴。先是李淳风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九嵕山龙穴吉壤,埋下一个铜钱;又让袁出去寻找,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这个地方,便从头上拔一根银钗插下去。武则天让人验证二人所选龙穴吉壤是否一致,结果挖开一看,袁天罡的银钗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在民间认为袁天罡乃是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
唐代最著名的大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看相故事,新旧{唐书}皆有传,据{新唐书·方技}载,袁天罡初仕隋末,为盐官令,官政空暇,以相术为雅谈。
他曾与杜淹、王珪、韦挺交游,并一一给他们看相。他说杜淹“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兰台,又名金匮、一名仙库,指左鼻胞。即鼻翼,学堂,指耳门前的部位,主聪明才智),说王硅“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法令,鼻翼两旁至口边的纵纹),说韦挺“面如虎。当以武处官”。这三人看来都可位居高官,但天罡警告说:“然三君久皆得谴,吾且见之。”果然,后来杜淹为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为左卫率。唐高祖武德年间,这三人都因犯罪,被流放到嵩山,又见到袁天罡。天罡安慰他们说:“你们最终还会有富贵的日子。杜淹官至三品,但长寿就不敢说了,王、韦二位也是官至三品,只是居官比杜淹迟些,寿命却比杜淹要长,但晚景凄凉。”天罡的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了。
天罡又给窦轨看过相,说窦“君伏犀贯玉枕,辅角完起,十年且显,主功其在梁、益间邪”(伏犀贯玉枕,又谓伏犀插脑,指鼻上伏犀骨隆起直贯发际),窦后来果然为益州行台仆射;但天罡又说他“赤胍干睦,方语而浮赤入大宅,公为将必多杀,愿白戒”。没多久,窦轨就以杀人获罪免官。天罡又对他说:“公毋忧。右辅泽而动,不久必还。”(右辅,指右额)果然,窦轨不久又复了官,当上了都督。
然而,最被相士称道的是,天罡曾给武则天看过相。贞观初,受唐太宗召见,太宗对其技艺大加赞赏,谓胜于汉代严君平,天罡巧于应对:“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太宗喜其逢迎,厚赏有加,不在话下了。武则天还在襁褓之中时,天罡见到其母杨氏,马上说她“法生贵子”,杨氏召二子元庆、元爽,请天罡看相,天罡说:“官三品,保家主也。”又见武后之姊韩国夫人,天罡说:“此女贵而不利夫。”此女后嫁给贺兰越石,果然早寡。
武则天乃杨氏所生第二女,尚在襁褓中,由保姆抱出,其服饰似男儿,天罡仔细观察她的耳目,惊呼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杨氏大为惊喜,从此善待天罡,及武后权熏天下,对天罡更是尊宠。
天罡还受太宗之命,分别给岑文本、张行成、马周看相,说岑“学堂莹荑,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首生骨未成,自前而视,法三品。肉不称骨,非寿兆也。”马君“伏犀贯脑,背若有负,贵验也。
近古君臣相遇,未有及公者。然面泽赤而耳无根,后骨不隆,寿不长也。”张“晚得官,终位宰相。
据{新唐书·列传}这三人的官职、成就、寿天均如天罡所言,如岑文本,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微信添加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舭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
温彦博为请帝日:师古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日:’朕自举一人,公毋忧。’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后来随太宗伐辽东,由于办事敏捷有成,“至粮漕最日、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以至劳累过度,“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到了幽州,竟暴病而死,年五十一。天罡相术的精湛于此可见一斑。
天罡善知他人的寿天穷通,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轨迹。武德初年,高士廉曾经问过他:“您最后会当上什么样的官?”天罡说:“我于今年夏天四月,气数就已尽了。”果然,天罡如期而逝,当时他正任火井令。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袁天罡的相术水平可谓精深莫测,其所观必是准确有据,不以虚言,如说马周寿不长,那是因为马“面泽赤而耳无根,后骨不隆”的缘故。这种大师级水平,自是江湖术士无以望其项背的。
袁天罡在居官,看相之暇,还将其对相术的见解,看相经验著录于书,使后人得以窥其精要。
他的相术著作,据{新唐书·艺文三}载,有{相书}七卷,{要诀}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一卷,为宋元时术士托名袁天罡撰;据宋郑樵,除了{相书}{要诀}二种,还有{人伦龟鉴赋}一卷{气神经》五卷{骨法}五卷三种。其著述相当丰富。
袁天罡之子袁客师,秉其家学,亦精于相术。传说他曾与人渡江,船刚离岸,他就大喊,要船工把船摆回岸边,同行的人好生奇怪,纷纷询问缘故,客师说:“船上的人鼻孔之气都是墨色,千万不可渡江,否则有覆舟之险。”正说着,有一个跛脚背负的男人径直上了船,客师马上说:“贵人来了,我们可以渡江了。“果然,船到江中,狂风骤起,渡船颠簸摇摆,险情迭起,但最终还是抵达彼岸。同行人莫不惊叹袁客师的功力。
袁天罡父子在相术史上独领风骚,名震相坛,以至不少相士竞攀龙附凤,或托名而作书,或借“袁天罡真传”而为幌子,最后以至鱼目混珠、浑水摸鱼。袁氏父子灵魂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相视而笑?
武则天信道教,但却在政治上支持佛教。而其一出生就被道家术士袁天罡预言“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无疑在礼教盛行的当时,为幼年的武则天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武则天在十四岁到六十岁这一段时间,耳闻目睹了太宗、高宗的重道,并深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特别是在高宗时期和其子死后,武则天是重道的。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篡权的野心昭然若揭。
但是,武则天非老君子孙,又不可能将天水李氏祖先玄元皇帝尊为武氏祖先,自知与维护李唐政权的道教有冲突,肯定得不到道教的支持,出于篡权的政治需要,便疏远了道教,华夏诸教中只有儒家与五胡后的释教的底蕴可以与道家相衡,而武则天寻遍儒家典籍也找不女人称帝的依据,所以她可以选择的思想体系也只剩下佛教。
武则天称帝前后,积极利用,支持佛教。佛教徒伪造{大云经}和利用{宝雨经}为她上台制造神话舆论,为其登基提供理论依据,立下大功。作为回报,武则天大力扶植佛教,佛教受到特殊尊崇,社会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声势日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的顾虑的正确。
有的道士参与反武则天的叛乱,还有人伪造玄元皇帝显圣,遣邬元崇传言,武后不可革命。因此武则天在永昌元年(689年)不得已废黜了玄元皇帝尊号,仍称老君。天授二年,下令佛教地位升于道教之上。长寿二年,停举子学习{老子},这对道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武则天针对的目标并不是道教,而是李唐皇朝,她贬抑道教的目的是否定李唐皇室。如果不是道教和唐皇朝有着特殊的关系,不是有人借助道教阻止她登基,她就不会采取贬抑道教的措施了。武则天采取的贬抑道教的措施,都是与唐朝所采取的一系列尊崇道教的措施针锋相对的。综观她的一生,政治角色从她出生到皇后到皇帝的演变,与道教的关系紧密相连。
她之所以采取佛先道后等抑道措施,完全是出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临时性措施。及至武则天的统治地位稳固后,她对佛道二教的政策便逐逝予以相应地调整。如武则天于天授二年(691)夏四月“另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这就推翻了李唐道先佛后的一贯政策,但也禁止佛道互相毁谤,认为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是一宗。
规定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最后终于采取道释并重,不分上下的政策。武则天并非一味偏袒佛教,在根本问题立场上是站在道教一边。比如对《老子化胡经》的问题。万岁通天元年(696)东都福寺僧惠澄乞除毁《老子化胡经》,武则天令朝臣详议。
当时朝中有四位大臣认为化胡是实,为经不虚:“道释同体异名,老君变化不测,即使史籍无据,但释教不异老君。”于是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老君化胡,典诰攸著,岂容僧辈,妄请削除。故知偏辞,难以凭据,当依对定,佥议惟允......明知化胡是真,作佛非谬,道能方便设教,佛本因道而生。”居然认定“佛本因道而生”,可见她对道的信奉非浅。
袁天罡父亲袁玑,任梁州司仓,叔父袁守诚,著名术士,在《西游记》中曾问卦赌雨算死泾河龙王,祖父袁嵩,周朝时先后担任犍为地区浦阳、蒲江二郡的郡守和车骑将军。曾祖袁达,梁朝时做过江、黄二州的刺使,周朝时连续担任过天水、怀仁二郡的郡守。袁天罡父母早逝,是在孤独与贫穷中度过他的少年时代。
他喜欢作学问和学习技艺,精通相术。隋开皇年间科举取士,他参加并中了明经科。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奇怪的是,朝廷负责选拔干部的官员犯难了:这位进士所学庞杂,该让他干什么?最后想当然地拍板,既然是经科,那就去卖盐吧。于是,袁天罡成了大隋盐官令。
唐高祖武德年间担任过火井(临邛)令,(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设置火井县,唐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后天宝年间,火井县改名临邛县。)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任军师、国师。
隋炀帝大业末年,窦轨寄居在剑南德阳县,跟袁天罡住在一起。窦轨当时的境遇困苦不堪,于是,让袁天罡给他看看面相,预卜一下未来的命运。袁天罡说:"你前额到发际骨骼隆起,一直连到脑后的玉枕处,你的下巴浑圆肥大。今后十年之内,你一定会富贵的,成为朝廷的贤臣良将。你的右侧下巴隆起,而且明洁光亮,应当以梁、益二州为分界线,树立显赫的功名。"窦轨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不敢忘你的大德。
十年后,窦轨响应并追随李渊起兵反隋,后被封为益州行台扑射。窦轨到任后,对袁天罡的准确预言十分佩服,于是再次宴请袁天罡,对他说:"从前你我在德阳县相见,怎么能忘啊!"说完,深施一礼,又请袁天罡为自己相面。
袁天罡望了他许久,说:"你的面相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然而眼睛色红连着瞳仁,说话浮躁,面色赤红,做了武将怕是要多杀人的啊,但愿你要时刻警戒自己。
不久,窦轨跟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出击吐谷浑,但是他不仅没有警惕,反而大开杀戒,对部下也很严苛,稍不满意便处斩,甚至连自己的外甥都没放过。
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召窦轨进京。微信添加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他有点心虚,便又找来袁天罡测算。让他欣慰的是,袁天罡带来了好消息,说他右侧下巴发亮,看来会蒙圣恩,还会回到益州任职。不知是否因为这一利好消息的驱动,本来心虚的他反而骄傲了,到了京城不仅仪容不整,而且大大咧咧地和唐高祖坐着说话,高祖一怒之下将他下狱。
不过,正如袁天罡所言,不久他就被放了出来,还被授予益州大都督的位子。唐太宗贞观六年任期届满来到京城长安。太宗召见袁天罡。对他说:巴蜀古时候有个严君平擅长占卜,我有你,你自己看怎么样?"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生不逢时,我遇到了圣明的皇上,我应该胜过他。
袁天罡初到洛阳时,在清化坊安顿下来,无论是朝庭中的高官显贵,还是民间的各等人士都往他那里跑,家中常常聚满了人。
当时,杜淹、王珪、韦挺三个人来见袁天罡,请他给看相。袁天罡对杜淹说:这位官人,鼻子的左侧饱满分明,脸盘宽阔。"对王珪说:这位官人从鼻翼经嘴角的两条纵理纹清晰,而且天庭与地阁直临。十年之内,一定能荣任五品的显要官职。
对韦挺说:这位官人脸像大兽的脸。文角清晰,一定会得到贵人的提携。刚开始时任武官。又对杜淹说:二十年以后,恐怕三位贤士要同时被责罚贬黜,但是是暂时的,很快又会被召回恢复官职的。不久,杜淹升迁侍御史。
唐高祖武德年间,又任天策府兵曹文字馆学士。王珪任隐太子中允。韦挺在隋朝末年由隐太子李世民引荐做了率更。武德六年三人都被发配,流放到隽州。杜淹三人经过益州时,见了袁天罡哭泣着说:"袁公从前在洛阳说的话全都像神明的预示啊!
今天的情况如此,再给我们看一看相吧。"袁天罡说:各位的骨法,大大胜过以往不久就会回来的,最终必定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到了武德九年六月,三人都被召回京城。回来时,又经过益州,三人造访了袁天罡。袁天罡说:杜公到京城,就能得到三品要职。年寿我就不知道了。王,韦二公,在这以后应该到得三品官,又都能长寿,但到了晚年在仕途上不能有太大的发展了。韦公可能更明显一些。
杜淹到了京城,就被授予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杜淹非常高兴,回去后做了一首诗来赞颂袁天罡:伊吕深可慕,松乔定是虚。系风终不得,脱屣欲安如。且珍绔素美,当与薜萝疏。既逢杨得意,非复久闲居。”"伊尹、吕尚那样的名相深深让人敬慕,赤松子、王子乔等传说中的得道仙人纯属子虚乌有。扑风捉影的事情终究不能成为现实,将一切看成象脱掉鞋子一样随便就会得到安宁。应当象珍惜洁白美丽的白绢一样珍重我们自己吧。
让我们象疏离薜萝那样与恶运远离。君既然遇上杨得意这样的人且已相知相识,那么,你也一定能升达腾飞而不会久久闲居。"王珪不久任侍中,出任同州刺史。韦挺担任了好几年蒙州刺史,并且病死在任上。这一切全都和袁天罡当年说的一样。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帝下诏书令袁天罡到九成宫,当时中书舍人岑文本让袁天罡给看相。袁天罡说:"舍人的脸面宽大,眼眉又长过眼睛,你的文才可在海内名声大振。但是你头有生骨,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从后面看完全没有得到三品官的命相,从前面看可以得到三品官。但是你四肢虚弱,骨与肉不相称,如果得到三品位,恐怕是折寿的征兆。"后来,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后,不久就死了。
房玄龄与李审素一同来见袁天罡。李审素平日恃才傲物,不怎么把房玄龄放在眼里,房玄龄让他先相。袁天罡说:五品看不出来。如果是六品以下比较重要的官职还有可能。自视甚高的李审素自然不服气,不再问他自己的事,说:"看看房公能得个什么官?"袁天罡说:"这位官人大富大贵,你要想得到五品官职就求他吧。
李审素不信袁天罡的话。结果后来房玄龄出任宰相,而他死在了官职卑微的起居舍人位子上。唐高宗听说了袁天罡给房玄龄看相时说过的这些话后,让房玄龄赠封给袁天罡五品官职,房玄龄奏请圣上赠封他为谏议大夫。申国公高士廉对袁天罡说:"你今后还能得到什么官职?袁天罡说:我知道我的官运已经到头了,不会再有了。恐怕我四月要离世了。果然,四月还没过完,袁天罡就去世了。
2:袁崇焕宁远大捷
明朝内部君臣之间、宦官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努尔哈赤在辽东却取得节节胜利。先是攻陷开原,接着又夺取铁岭。公元1621年农历三月,攻下了沈阳。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明朝辽东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都驻在辽阳。辽阳自然成了努尔哈赤下一个目标。辽阳一失,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便全面崩溃。
为了保卫辽阳,明军在城墙周围挖了三四道宽宽的壕沟,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还是没有阻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就在明军出城与敌军作拼死战斗时,混入城里的奸细突然放起火来,城内城外的明军一片混乱,城池很快被敌人占领。辽阳的高级官员、将领们,战死的战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辽河以东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归属明朝。
辽阳南面有个广宁卫(今辽宁北镇),辽阳失陷后,广宁卫是明朝在关外剩下的最后一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为了挽回败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经验的老将熊廷弼,负责军事;可是又用不懂军事的王化贞为广辽巡抚。两个最高长官意见不统一,熊廷弼要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坚守广宁,王化贞却不积极组织防务,企图不战而胜。由于王化贞的阻挠,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贞的意见,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挥。当努尔哈赤渡过辽河,向广宁发起进攻时,明军难以抵抗,王化贞首先丢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应,才逃进关里。由于广宁失守,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并先后被处死。辽东的明朝势力,也就一扫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关的敌军,开始极大地威胁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着急了,召集大臣们讨论形势。不少人主张完全放弃关外土地,专心一意防守山海关,但谁也拿不出一个切实的主张。这时,兵部的同事们发现,职方司(掌管图籍的部门)的主事袁崇焕却不见了。过了几天,他出现了,胸有成竹地说:“给我一些军队和钱粮,我就可以守住辽东,保卫京师。”
原来,他一个人骑上马,奔往山海关外,实地考察去了。由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提出坚守关外,保卫关内的战略。袁崇焕的实干精神,很让兵部尚书孙承宗欣赏。
袁崇焕是广东藤县人,进士出身,做过知县。他勇敢有胆量,有智谋,眼光远大,忠心爱国。做知县时,他就很关心辽东形势,遇到从辽东回来的退伍老兵,总要详细地询问塞外的情形,对辽东的形势,胸中早有了个大略。眼看敌人就要打到了鼻子底下,他毅然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边疆的重担。
经明熹宗批准,袁崇焕被派到关外监军,并给他二十万饷银,收拾残局。袁崇焕冒着风雪严寒,不顾虎狼遍野,荆棘丛生,连夜赶路,四更天就赶到宁远(今辽宁兴城)前屯,安置难民,修筑工事。将士们都佩服他的胆量和精神,服从他的指挥。
袁崇焕考察了整个形势,认为应该赶快将宁远城建设为新的军事重镇。蓟辽督师孙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进驻宁远。
袁崇焕到宁远,立即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修筑炮台,制造火器,储备粮食,训练士兵,救济难民,整顿好宁远的防务。他又在孙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市,形成新的防线,保持了四年的安宁。
很快,宁远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商人、百姓渐渐集中到宁远城来,使宁远变得热闹起来。关外的敌我形势,因此有了很大改观。
孙承宗和袁崇焕对扭转辽东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孙承宗却遭到魏宗贤的排挤。魏宗贤和他的阉党利用孙承宗部将马世龙打了次败仗,将孙承宗罢了官,让魏宗贤的爪牙、兵部尚书高第负责辽东军事。高第一上任就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防御一一撤除,把军民赶进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弃城逃跑,他说:“宁可战死在这里,也不撤回关内。”
高第一意孤行,将其他地方的军队全部撤走,所积蓄的粮食装备,全部丢弃,路上到处是饿死、累死的难民尸体,到处是悲惨的哭声。宁远变成了一座孤城。
努尔哈赤以为战机又来了。公元1626年农历正月,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宁远城。
袁崇焕作了必死的准备,他写了血书,与将士们一起宣誓,为保卫宁远,愿与城共存亡。他的勇敢精神感动了全体将士,大家都决心与袁崇焕死守宁远城。
袁崇焕让城外的老百姓连同粮食,都撤回城里。军粮供应、奸细盘查、火器燃放,都有专人负责。袁崇焕又通知山海关守将,凡是从宁远逃进关的将士,一律斩首。宁远城军民安定,团结一致,准备抗击努尔哈赤的进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军队发起进攻,他们顶着盾牌,冲到城下,架起长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军用火炮、弓箭、石块还击,像雨点一样密急。后金兵像割草一样,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冲上来。城上的明军则不断向城下发射弓箭石块。这时,袁崇焕命令发射西洋巨炮,攻击后金兵的营盘,这才将后金兵打败。
第二天,后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尔哈赤亲到前线督战。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开,将他炸成重伤。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撤军。宁远城的包围解除了,明朝与努尔哈赤开战以来,取得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努尔哈赤遭到惨重的损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
3:袁昂孝感上天
袁昂本名千里,后为齐武帝赐名昂,字千里。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南北朝时期南齐至南梁名臣、书法理论家、画家,刘宋雍州刺史袁顗之子。
袁昂的母亲逝世时,时任豫章内史的他弃官服丧。在送丧归乡途中,长江风浪暴起,袁昂用衣服把自己和母亲的灵柩绑在一起,誓要同灵柩沉没。等到风停后,其它船只尽皆沉毁,只有袁昂所乘的船安然无恙,众人大感惊异,都认为这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的缘故。
4:义犬报仇
早在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褚渊、刘倓、萧道成共掌机密。后废帝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进攻建康,形势非常危急,叛军已攻至南掖门,朝中诸将情绪低落,都没了主意,只顾自个儿准备逃命。这时,一向散淡的袁粲却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寇贼已进逼到家门口了,而诸位却离心离德,我受先帝嘱托,辅助幼主,本当以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为国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随从备马出战,神色悲壮。见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将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终于平定了叛乱,使朝廷转危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意即礼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领司徒。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公元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功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袁粲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袁粲遇难时,他的小儿子由保姆抱着投奔了他的门生狄灵庆,谁知此忘恩负义之人竟将这个小孩交给官府处置,并教训保姆说:“听说交出小公子可获得重赏,而今袁氏已被杀,把小公子藏起来有什么用?”保姆哭着咒骂:“袁公昔日对你恩重如山,现在遇到大难投奔你,你怎能忍心为私利杀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话,我会见到你灭门的那一天。”几年后,一条狗忽然闯进狄灵庆的家,将其一家全部咬死。
5:脔婿
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这个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之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我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妇之人,待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如何?”众人闻之,大笑而散。
【家训格言】
袁氏家训首推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这篇家训被誉为“厚人伦,美习俗”而受当地民众的拥护。《袁氏世范》分睦亲、处已、治家三部分。睦亲部分有“性不可以强合”、“人必贵反思”,“父子贵慈孝”等64条;治家部分有“宅所关防贵周密”等73条。处已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有“人之智识有高下”、“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分轻重”等68条。
《袁氏家训》
敦孝弟
孝弟为百行之原,凡人一生事业莫不由孝弟以植其基。盖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不外乎亲亲长长之道。故必劬劳是念,承色笑于晨昏,兄弟孔怀叶壎箎于伯仲,宜无 忝于名教,乃不愧为完人。
睦宗族
家有宗族,虽支分派别亲疏不同,而以祖视之,则无不同也。故人之待宗族也,勿因富而欺贫,勿以卑而犯尊,男女长幼尤当内外有别,喜则相庆,戚则相怜,患难相通,有无相顾,洵能近乎和宗睦族之道,乃不失其尊祖敬宗之心。
勤祭扫
祖宗之祠坟,祖宗之形骸,寓焉。人苟但知爱其父母而略乎祖宗,曾亦思古人入庙思敬,过墓生哀乎。故必春秋修祖庙、扫坟莹以崇隆其祀典,虽百世之远无难致敬致诚以感格焉。先靈在上无怨无恫有不欣欣佑我者乎。
端品行
品行宜端,立身之要道也。律条正己,斯足取信于人。族邻亲友,皆宜以礼相接,以义相持,毋矜才以傲物,毋利己以损人。庶醇良之风可致而休美之俗堪嘉也。
务职业
人生各有职业,士农工商分为四。虽人有智愚不能强同,然不能为士则为农,不为工即为商,是皆务所当务,宜各行其所事也。外此则属游惰者流,一贻祖父之羞,一背圣王之教。凡我族人亟宜自省,毋弃本业而作非分之营求,毋逞私智而生侥幸之意计。
戒奢靡
人生宜勤而亦宜俭,古人云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诚以天地之生财有限,不可不深为爱惜者也。尝见豪华之子,不知物力艰难,任意奢侈,不转瞬而遗业消亡,其不至玷身辱亲也,几希矣。此诚所宜急戒者,愿无族人其共鉴之。
正嫁娶
夫妇为造端之始,闺门属王化之原,其权虽系之天而择配实由乎己。尝见人之于嫁娶也,贪富贵而轻德行,不论清浊而定婚姻,遂至有配匹不均进退狼狈者。故凡婚配宜慎其阀阅相,当究其源流清白,庶免悔及终身,玷辱家声之虑己。
禁嫖赌
天地间,万恶淫为首,诸禁赌居先。嫖赌二者,不惟败节污名而且丧身殒命。每见嫖赌之辈,始则荡田产,继也害身家。为娼为盗,玷辱祖先,原其初实自嫖赌始。此则所当严禁,断不可姑宽容纵者也。
息争讼
讼者人生最不幸之事,原非可以矜才逞气者也。夫人有争讼,其胜负犹待异时,而目前衙役胥吏,既费酒食银钱且受呵喝责骂,有求于彼,无不隐忍。独不思今所与讼之人,非家庭亲戚即交结朋侪,苟能以忍受役吏之气,忍于亲朋之前,则邻里称为推让,乡党道其善良,岂不美哉。
珍宗谱
谱所以萃一姓之宗支,源流本末具载于斯,谱在此,祖宗即在此也。既已各照字号编定,自宜珍重贮藏。谱存,而支分派别百世堪稽,即岁易时移而万年如故。必须老成谨慎,勿令笔墨更改,轻与外人观看,致令毁坏卷牒,有亵祖宗。慎之慎之毋忽。
——信丰县大桥镇竹村《袁氏祖谱》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