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氏渊源

name origin

昌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一位。现今人口只有约二十七万,排在第二百七十六位,属于较罕见姓氏。在台湾则未进入前三百位。今天津武清,山东平度、昌乐,山西长治,陕西韩城,江西崇仁,湖南芷江,福建清流,广东新会,云南马关、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景颇族、土家族有此姓。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中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子昌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ān xū)(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高阳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妊姓,出自远古黄帝之子任,属于传承先祖之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认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记述,中国的昌氏族人要数岭南地区最多,就是今两广地区,当为五代战乱时期迁徙而致。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汉朝时期宕昌羌民族,属于以部族称号为氏。羌族昌氏,源出南北朝时期号称“宕昌羌”的民族。按史籍《魏书》记载:宕昌羌,其先祖为蚩尤之后三苗的后裔,西周时与庸、蜀、微、卢等八国跟从周武王灭殷商。汉朝时期分为先零、烧当等羌部落群体,世为汉朝边患。羌民族古时所据地域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按姓氏各组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羌即其中之一。宕昌羌在当时被俗称土著,居有屋宇,其屋以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部落中国无法令,无徭赋。惟有在战伐之时乃相屯聚,无战事时各事生业,不相往来。宕昌羌皆穿着皮裘褐衣,以牧养牦牛、黄牛、猪等以供食用。部落家族之内,父子、伯叔、兄弟中凡有死亡者,即可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宕昌羌没有文字,按草木荣落记其岁时。各家族之间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农历1月,宕昌羌的酋长梁瑾慈率族归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贡方物(地方特产)。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见记宕昌羌。实际上,宕昌羌后来汇合了牦牛、白马、参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诸部落重新组建,地“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肃陇南宕昌县一带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时期即有以民族称谓为姓氏者,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李隆基还以其民族本称设有宕州,下辖怀道、良恭、和戎,福津县地,隶属于秦州总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肃宗李亨执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时期。到宋朝时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统治,被汉史称作“蕃族”,史家多称其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吐蕃鲁黎族大首领木令征(木琳沁)统治着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领。到明朝时期,官方称他们为“木家十六族”。元、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称作“西蕃”。

  满清王被推翻后,民国政府按其生活习性改称其为藏族,仍称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区的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范围内,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风情。至今,其服饰、舞蹈、婚嫁、丧葬等均有独特浓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朴,颇具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在汉武帝后元元年以前归属酒泉郡管辖,南北朝时期为回纥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到唐朝时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国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下,部分国人向东方迁徙,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区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后来,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汉族习俗,指地名为汉姓,产生了蒲氏、昌氏等汉姓。昭武九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古粟特文字带入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后,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新疆和平解放时,王震上将率人民解放军入疆,在镇压叛乱、建立军垦建制之时,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积极协助。今新疆军垦建设兵团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源流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臣子昌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昌寓的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昌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长沙太傅由章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章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芈姓,历为书记,即掌管文书札记的小官,因称“由章”。据史籍《汉书·儒林瑕丘江公传》、《宋祁笔记》、《风俗通·义姓氏篇》的记载:汉朝时期,有位长沙太傅,复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称“由章阳夏公”。由章昌,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第六个儿子(一说第十个儿子)刘发于公元前155年成为长沙王后,即出任长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导下,长沙王以孝著称,时常运大米至长安,并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谥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为单姓昌氏、曼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涯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源,千子万孙皆其胤也。昌氏出自黄帝子昌意之后,支孙氏焉,望出东海及汝南。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魏曹植《帝颛顼赞》曰:“昌意之子,祖自轩辕。始诛九黎,水德统天。以国为号,风化神宣。威鸿八极,靡不祗虔。”高阳氏的儿子中,有一支以祖父字为氏,这就是昌氏的根源。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夏为兖州,汉初置乐昌县,属东郡,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仓颉陵北侧,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还是从遗址考古中,皆证实历史传闻不虚,昌意确有其人其事。

  中华昌氏通谱编辑过程中,总部收集了各地的族谱资料,经整理研究,可考各地始迁祖的迁徙源流。据宣统辛亥绩溪重修昌氏族谱序载:“高阳氏高阳支子曰保望,公以王父字为氏,遂姓昌,传数十世曰延宗公,周定王时为山东节度使,遂家于彼,传三十一世曰季来公,迁泾县,三十三世曰义之公,少有武干,每战必捷,累功至辅国将军,其子曰甫公,官拜翰林学士,三十六世曰通公,为海宁县知县,四十世曰永公,宋绍兴癸未状元,迁太常寺丞,四十二世曰言公,由泾县迁徽州歙县,官拜吏部尚书,四十九世曰文贵公,官拜刺史,袭封侯爵,五十一世曰社孙公,乳名华改,迁绩溪五都迎王镇,本朝改称迎恩镇牌年地方,五十六世大凰公由绩溪迁居开阳十九都地名大坂湾又名云波湾,今按昌氏之谱,出自文贵公之后,水流万派,同一源也,木茂千枝,自一根也。”(嘉庆戊午年副车侯选儒学正堂霞冈江一清拜撰)

  综观老谱记载,昌氏的迁徙路线是由北向南,自东向西,源出有四。

  一、由北向南。昌永义,山东衮州府曲阜县昌平乡铁漓笆巷人氏,元朝时迁居江南澧州府(今湖南省澧县),其孙昌荣明初迁福建漳州府城内,其后人昌天锦,字汉瞻,康熙乙未进士,任涿州刺史,康熙年间与他人合纂福建平和县县志。其后裔于清中期陆续从福建渡海迁台湾彰化、南投、嘉义屏东等地。海南屯昌始迁祖奇善公,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甫田渡海迁琼。

  当今山东省也是昌氏郡望地,山东石横、平阴平度门戈庄、莱西、临青、齐河、长青等地都有昌氏族人的群居地,至今人口大约6000人。从山东迁徙到黑龙江宾县、辽宁县平溪、吉林省梨树县、江苏省宿迁、河南省西华县等地。

  二、由山西省迁出。一是始迁祖启程公,宋朝年间从山西省太原府河曲县保德州羊汤板迁福建省蒲田县合龙山,之后又转迁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万场村、麻田村、分宜县双林镇下麻田村,相传27代,至今约4300人。二是山东省清平(清邑)昌家庄始迁祖之烦公,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普济寺大槐树处迁入相传17代。至今412人。由山西迁出还有河南省邓州市都司镇昌尚村,新疆内蒙古乌海市等地族人,因无老谱,始迁祖名讳无考,相传代数不清,只知近代族人约400人。

  三、自东向西。据江西吉安、云南元谋昌氏族谱记载,从湖南长沙迁徒有二支昌氏。一是始迁祖大椿公,讳龄,湖南潭州长沙县人。先世自衡山县舜溪徙来居长沙凡五世,宋太祖即位以武功为西羌校尉,五代贞明五世祖文彬公(公元1034—1107)熙宁间以书经登余中榜进士,元符间历吉州通判。在江西省泰和、万安、吉安三地相传38代,约7200人。另一支永福公兄弟三人,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湖南长沙府南门内移往云南,元谋县迁始祖永福公相传18代,至今约1000人左右。

  从目前各地所提供的资料分析,昌氏郡望已向南转移,由东至西,长江南北两岸是昌氏发展比较兴旺的地方,有江西省吉安、万安、泰和、萍乡、新余,湖南省桃江、邵阳、醴陵、张家界,湖北省仙桃、潜江、江夏、孝昌,安徽省巢湖、金寨,重庆忠县,四川邻水、安岳、岳池,贵州遵义,广西桂平,云南元谋等地。

  以上这些郡望,以江西省吉安地区为源头,明清时期约110人迁徙周边各地,江西萍乡迁始祖中立公生于公元1270年,公元1376年葬吉水县河田龙形,五世化美公迁萍城花庙至今相传27代,约3400人左右。四川省安岳县始迁祖景枝公生于公元1328年,公元1368年入川,相传19代,至今约530人。湖北省仙桃市始迁祖友谅公生于公元1409年,明宣德年间迁徙仙桃,相传23代,至今约9100人。湖南邵阳始迁祖世美公,生于公元1419年,明万历年间迁徙邵阳,相传15代,至今约800人。广西省桂平市始迁祖辛麓公,由江西迁广东后随亲戚到桂平任官而定居相传16代,至今约2200人。贵州省余庆始迁祖万璜公由江西邵陵江府余庆新场,相传10代,至今915人。始迁祖起昇公由江西迁入贵州省长顺县广顺相传13代,至今142人。始迁祖文公由江西南昌郡,于明洪武携眷来至安徽巢邑柘皋东昌村,相传24代,至今约5200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自湖广大举迁徙到巴蜀,史称“湖广填四川”。以族谱中发现从湖北府城孝感乡迁四川省邻水、重庆市忠县、河南省信阳、固始县、陕西城固县。迁邻水始祖代仁公,于明朝(约公元1570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大湾丘迁邻水,相传18代,至今约4300人。迁忠县始祖际期公明崇祯三年(公元1631年)迁徙重庆忠县双桂镇赶场村昌家坡,相传16代至今约2376人。信阳始祖景运公清乾隆年间迁徒河南省信阳、固始地区,相传16代,约1600人。城固始祖昌惠公,相传8代,约200人。

  四、有几个地方始迁祖来自江浙一带,如湖南省益阳迁始祖复元公(公元1324—1398)元未宦游南楚,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迁徙湖南省益阳邑八里爽流溪牌州,复徙杨家塘及山咀头,相传27代,至今约万人。云南省广南县五珠乡八宝镇,始迁祖鸿才公,清末从江苏临江府迁入。云南省呈贡县始迁祖不详,据说是从江苏迁入。江苏省本地昌氏族人现居住在宝应县、建湖县、宿迁市、南京市、南通市、连云港等地,其人口较少。

  分布

  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十一位门阀。

  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宿州市;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无锡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具体分布

  (1)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户。

  (2)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3)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户约300人。

  (4)江西省泰和县万和镇桑院大队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户,约400人。村长昌庆炽。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田高车村,有昌氏百余户。昌氏族人在该村的历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间,该村属吉安府庐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约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长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当地旅游村,首富村。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湾、小昌湾(现已成为市区)、昌家榨、彭场镇、邓李湾、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谅公支下数千人。潜江市城关、造台村、东门口、积玉口千余人同为友谅公后裔。

  (8)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狮子脑、牛头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汉市现在共有昌氏1267人,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数,大约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县有始祖万隆公支下世系数十人。

  (10)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张家界人,我们这里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广西省桂平市金田镇安众村现有昌氏族人约1500人。

  (13)广西桂林全州县昌郑大队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陕西省汉中市城古县沙河营镇西湾村现有昌姓108人。

  (15)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金郝庄镇昌庄村有昌姓人约200人。

  (16)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东王屋有昌姓人大约200人。

  (17)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石横村及济南市齐河等几个村都有昌氏群居.总共大约有1000多人姓昌.

  (18)江苏宿迁城区有几十家昌姓,据说他们是由山东迁徙至江苏的。

  (19)江苏宝应县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20)江苏南京市迈苯桥街和蒋王庙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1)四川省邻水县九峰乡金坪村昌家槽现住有昌姓族人。

  (22)丰都县、广安县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3)四川省岳池县境内居有昌氏家族约5000人。

  (24)在重庆忠县双桂镇赶场村有个叫昌家沟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几个村均有昌姓

  (25)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柘镇东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约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内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献双提供)

  (26)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群居。

  (27)河南省洛阳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从湖南迁徙来洛阳的,老兄弟3个分开了。老大在洛阳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像在洛阳新店,我们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阳郊区徐家村,现在已经划归老城了。

  (28)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乍岖乡有昌氏族人约500人,具体来源仍待考究。

  (29)河南省信阳市吴店镇有昌氏数百人群居。

  (30)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乡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约200人。

  (31)海南省文昌县昌宿公社有数百户昌氏族人。

  (32)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后岭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间由福建蒲田迁至海南。到2005年的现在,已有439年的历史历经十七代,已发展有400余人。

  (33)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的“七步场村”原名七普昌,意思就是姓七、普、昌的三个姓氏组成的村,现在姓昌的约六十多户,加上周围的昌姓有1000多人,我也是昌氏后裔。(昌春伟)

  (34)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石堤镇昌氏族人约(200人)

(35)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蒿沟村,两半昌村,河沿昌村和大店镇昌圩子村,已及这附近周边村有约上千昌姓人家聚居(蒿沟昌龙祥)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字辈

  贵州广顺昌氏旧派:大兆维吉,正纪明伦,齐家治国,世运升平。新派:忠厚绵世泽,源远其流长,德行贻后世,立业循旧章,士农俱为本,勤俭风尚良,繁英庆有日,兰桂喜腾芳。

  湖北江夏昌氏字派:旧派:万一伯仲继先绪,心存祖德振家声。新派:光明万进宏,承先维善继,裕厚再恢犹,施礼招庭顺,传家永慎修。

  江西萍乡昌氏字派:中朝隆治化,纲纪允昭彰,振起文明远,培成富贵芳,人才增国瑞,礼教蔚家光,品望金玉显,逢时懋绩扬。

  安徽巢湖昌氏字派:秉敦修献庆,忠孝传家远,诗书世泽长,观爱依执发,克遵先祖训,富贵永荣邦。

  安徽六安昌氏字派:天文必世国,大相永智安。守成希崇德,仁明焕宏宣。1986年订新派:绍先恢远绪,植木启兴荣。应选贤才继,光宗克振声。

  湖南益阳、桃江昌氏字派:旧派:时文国大贤,良允世安邦,忠孝芳名远,诗书庆泽长。新派:先祖生周代,传家定有光,才能修志业,礼义振南湘。

  山东泰安昌氏字派:老派:文经秀士学,怀玉传继广。新派:明泽兆泰运,瑞振连炳祥,曾贤建鸿业,兴圣祚华邦,尚武绪君路,书善久安良,仁厚忠孝信,志守祖正方,嗣衍贵家茂,万英登殿堂,同乐庆繁道,钦先开金光。

  四川岳池昌氏字派:映世洪大国,正永朝廷显,金邦智化龙,恩高师子远。

  河南省信阳昌氏字派:忠贤继世远,福祯泽延长,恩德承祖训,明道礼义广,玉贵文煦盛,诗书铭惠纲,祥光昭新宇,旭辉耀华章。

  河南伊川昌氏字辈:进上忠君治,钦敬承锡贤,有德本学定,永世通文全,庭书作正教,守善保万安,纯修家自太,金光大道传,清平建国法,宏兴克庆元,振海新景运,才华春生篮,士勒希荣富,林茂正祥连,三宗育杰俊,一体乐天年。

  广西桂平昌氏字派:景文运达太平时,德业兴隆广肇基。富贵荣华逢吉庆,贤才鼎盛益光熙。忠良善信培兰桂,考友人和育瑞芝。永衍宗功宏世泽,远承先绪显芳仪。

贵州桐梓、遵义昌氏字辈:“大宗仕正汝嘉光会德永元明世(宇)长远继先泽登科庆兴朝保国兆荣方”。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源自轩辕。

  ——全联典指昌氏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源起汝南。

  ——同上。

  系传帝子;民立生祠。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朝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名将义之。

  ——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时期梁国的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义之功高。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僧传五经。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帝胄增华。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其实的梁国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女道施惠穷黎。

  ——上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女道士昌容,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勇士三千护金城。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梁国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祠堂古迹】

  江西新余昌氏宗祠

  昌氏宗祠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昌坊村,始建于明朝英宗5年(已未年)即公元1439年,为昌坊村祖公昌余庆建造,当时称家厅,后几经扩大重建。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约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长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当地旅游村,首富村。

  昌氏宗祠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昌坊村,始建于明朝英宗5年(已未年)即公元1439年,为昌坊村祖公昌余庆建造,当时称家厅。

  祠堂,是宗法族权的缩影,是宗法封建制度下团结、约束、奖惩、教育族人最高权力的象征,是维系一个家族兴衰荣耀的精神纽带。因此,族人修建祠堂时,集中了民间的智慧和力量,无论从建筑规模、选址、设计、用料到工艺等匠心独运,十分讲究。

  清朝光绪27年(辛丑年)即公元1901年,因数百年风霜雨雪侵蚀,厅堂破旧,由昌坊村尊长公昌光照倡兴扩大重建。

  一进厅堂为10.9米,宽14.2米,高9.9米,并设有两个厢房;

  二进厅堂为14.5米,宽为14.2米,高9.9米,也有两厢房,是附近村庄最大的祠堂。一进为祖神堂,设有神主和祖先排位,并备有大方桌一张和木椅8把,为添丁或议事用。二进为余庆堂,主要供族人庆典或文体活动用。堂内木质戏台一座,台柱刻祖联一副,曰:耀似续始翔凤孙慈子徳考万年工农商有余庆,朔支於合龙祖德字功二十世文武衣冠称济美。两壁悬桂树祖公和大学士、武秀才匾额十块,大门西侧有直径1.5米牛皮大鼓一面,门柱上方有凤凰一对,门前雌雄石狮各一,狮高1.6米,前足撑立,后腿盘屈,威震百兽。门上天花板刻有鹿、马、狮、象等吉祥动物,前后左右六门分别雕刻尉迟恭、秦叔宝、关云长、张飞、赵云、罗艺等古代名将。但这些艺术珍品因文革而毁。

  祠堂三进、四进、五进分别建于公元1952年、1967年和1995年,兴建初衷主要有二:一是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须有一个大的庆典、开会或搞文体活动的场所;二是便于村民涮布、经布,做到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使昌坊夏布之乡盛名不衰,进一步促进夏布业发展。

72813.jpg

  昌氏新祠堂

  昌坊新祠堂于2006年8月9日动工,至2006年11月18日竣工。

  新祠堂是在支部书记昌锋华倡导下兴建的。祠堂设计古典,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气势雄伟,为重檐庑殿式古建筑工程。正面为九级仿古式花岗石台阶,两边立有殿式古摆。

  厅前中两屋柱为汉白玉浮雕隆柱,各直径为60厘米,高4米,龙柱前威坐着两只巨型汉白玉石狮。槽门为双开式三大门,门框为仿古式花岗石浮雕石框。

  正中大门石框底部,玛瑙石浮雕按朝向左右分别寓意为“风调雨顺”,“笔定乾坤”。左边浮雕为暗八仙宝物图案,右边浮雕为四才四艺民间艺品,中间墩四面为“琴棋书画”。上平盘两侧为菊花牡丹代表春秋。大门后面为大厅,大厅后面为天井,天井两侧为硬山式走廊。

  祠堂大殿顶高12米,四周斗拱,飞檐翘角,四角挑出最宽处为1.9米,屋面为青色琉璃瓦盖,并安装琉璃飞禽走兽,有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新祠堂正面匾额上书“昌氏宗祠”,背面匾额上书“萬代昌盛”,字体刚劲有力,不同凡响。昌氏新祠堂为昌坊、国家3A级景区增添了一大新的景观。

  昌坊村

  昌坊村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北部山区,隶属仙女湖区欧里镇,自然风光非常优美,生态环境天生而成。

  昌坊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村和全国文明村。全村有二十余个景点。比如:聚仙湖垂钓中心、福牛东门游客中心、华严寺、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广场山水湖、天香休闲园、蒙古包、体育广场和休闲小木屋、桂花园、餐饮街、村前街市、古祠堂、昌新保剪纸艺术馆、美人鱼、龙泉古井、健身场、光伏大棚、天然美味大酒店、百福农庄、夏布坊、昌坊祥瑞老年公寓、昌坊仿古村、蛇仙湖、佛像山葡萄园、波鱼山杨梅园、司陂窑枇杷园、太阳山蜜桔园、桑果园、榨油坊、锦溪漂流、锦秀桥、锦秀登山道等。

  昌坊这块风水宝地既有当代的经济繁荣,也有历史人文的辉煌。昌氏祖先昌义之为南朝徐州刺史并拜为大将军,昌师益五代世家累官淑州刺史和泮州刺史,明朝年间有公史衙将昌盛春,大学士昌起添等。现在更有研究火箭的高级工程师昌文华,百佳领军人物昌梅生等高级政工师、大学讲师、硕士、艺术家、国家公务员、农民企业家、高级教师、医师等国家人才百余人。

昌坊是个有着美妙动人故事的地方,比如:“昌坊村由来”、“福牛奋蹄”、“众仙沐浴聚仙湖”、“岳元帅古樟系战马”、“神奇山水神仙湖”、“昌容仗剑除牛魔”、“恋恋凡间美人魚”、“龙泉古井念龙恩”、“芦小姐智破松家寨”、“青蛇长驻蛇仙湖”、“悠悠岁月榨油坊”、“风雨沧桑昌氏祠”、“祠堂文化展新颜”等许多流传民间的故事,村民都会津津乐道。

 

  姓氏文化

  昌姓比较少见,却有着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两支是黄帝后裔。

  (1)是黄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颛顼帝的父亲,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血脉。《风俗通》记载:昌姓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显然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缧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高阳氏。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的母亲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妪(音于)。关于她怀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河图》上有记载:“瑶光如蜕,贯月正白,感女妪于幽房之宫,生颛顼。”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附会神明之嫌,然而,却可以看出昌义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2)是从任姓分出来的。《姓氏考略》明载:“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东海。”但是,任姓也是当初黄帝所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所以,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黄帝之血裔。(3)陇西昌氏,出自秦时羌人。(见《晋书》)。昌姓望出汝南、东海。根据《万姓统谱》记载,昌姓人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昌姓出过好几位著名人物:东周初年有位“情报专家”昌他;后汉有东海相昌豨;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护军将军昌义之,在魏军侵犯徐州时,建有辉煌的战功;宋朝有嘉定进士昌正大、义州刺史昌义之。明朝有嘉靖进士昌应时;清朝有康熙乙未进士昌天锦,又有昌新运,任守备。


家风家训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昌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