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渊源

name origin

韦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子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五十位,现今人口约四百五十多万,排在第六十三位。

韦氏图腾

  【释义】韦的本义是背离。在甲骨文中,韦字像两个人相背而行,也像两只手在搓捣一张皮革。此是韦字之本义。


韦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元哲: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始祖为元哲。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故元哲就是韦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己姓,出自夏朝刘累后裔豕韦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王朝武丁为王时,迁刘累后裔于今山西夏县,以继承帝尧后裔的唐国,封自己的儿子为豕韦国君,亦称韦伯国。当时,武丁还灭了迁封在今河南原阳县的古彭伯国,彭伯国的贵族则入朝为史官。

  豕韦氏封立的韦国贵族中,有一个人叫韦伯遐,其后裔辗转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裔支又迁入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形成韦谷、讳水、讳川、讳渠等名称。这一支韦氏人传到商王朝末期,人口逐渐兴盛增多,地域有所扩大,首领韦伯(一作百韦、伯韦)便在湋川村(今陕西扶风)修筑了邑城,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原(今陕西扶风与岐山交界地区)为都的周伯国。

  周武王姬发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国君率军参加,还立下了战功。公元前1046年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封韦国为“伯”爵国,国名称韦伯国。韦伯国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为“韦伯”。

  这个“韦伯”,在古今的姓氏书籍中皆无记载,不知其实际的名字。但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的记载考证,所说的“韦伯遐”就是指的这个“韦伯”,其名字叫韦遐,加爵位称“韦伯遐”。

  从韦遐至第二十四代孙韦孟,约有一千四百余年,与商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历史时段相吻合,由此看来,韦氏族人的本姓祖先是韦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已姓韦氏族人大多尊奉韦伯遐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夏朝少康后裔彭伯的支族元哲的封地豕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王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炎帝、黄帝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又以他们为主体与东夷少昊族组成了“华夏民族集团”,因而“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人许多姓氏来源的始祖。比黄帝稍晚的韦氏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帝颛顼高阳氏。按史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姜姓炎帝后裔氏族部落女嫘祖为妻,生的儿子中有一个叫昌意。昌意又娶今四川岷江流域的姜姓蜀山氏族部落女昌仆为妻,生的儿子中有名叫颛顼。颛顼聪明伶俐,十五岁就能协助处理部落事务,成年后,继承了祖父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职务。他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首领,放手让他们处理各种事务,注意发展原始农业、手工业、物品交换业,使原始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称赞。他又根据神事、民事混杂的情况,将华夏部落联盟中的神(天)事、民事机构分设,各有“官员”管理,不得混杂。史学界将颛顼帝高阳时期视为中国社会文明的“雏型国家”阶段。

  颛顼娶滕坟氏族部落女“女禄”为妻,生子老童。老童娶根水氏族部落女骄福,生子重黎、吴回。吴回有子陆终,其母不详。陆终娶鬼方氏族部落长的妹妹女隤为妻,怀孕长达三年,生了三个儿子。接着,又从其左肋下生出三个儿子:一子名樊,又叫昆吾;二子名惠连,又叫参胡;三子名筏篚,又叫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第五代孙、黄帝的第七代孙。彭祖继承父亲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彭祖部落。彭祖约生于帝尧初年。

  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名篯铿),居地亦名彭城(今江苏徐州)。彭祖亦称大彭。

  大彭氏族部落居彭城,是帝尧所封。著名的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天问》中注解说:“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这个氏族部落的后裔氏族较多,人口兴旺。”彭祖的妻子名字不详,儿女的名字也不详,但其部落的各裔支氏族都有善于养豕和制造大鼓的。姓氏史辑中说韦氏“出自颛顼”,道理也就在此。

  彭祖的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大禹的关系亲密。大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时,彭寿亦去参加。大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彭伯寿)为大彭国君,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夏王启十一年(公元前2059年),再封于西河(今山西汾阳,辖地在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一带地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向父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夏朝的诸侯国称“氏国”,没有公、侯、伯、子、男之称,《逸周书》称其为“彭伯寿”,当是周朝史官的观念),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朝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

  彭伯国忠于王室,相继为伯的国君一直听从王室调遣,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伯的支族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因而其封国便以豕韦为名,韦、韦城或豕韦、豕韦城之名,均以豕韦氏封立于此(今江苏铜山)而得名。文献资料说:彭祖在夏为“豕韦氏”,指的就是元哲封立的豕韦国。按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的记载,元哲是彭伯寿的裔支孙,元哲就是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代孙,黄帝的第十三代孙了。

  夏朝时,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裔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夏王朝传到夏王桀时,成汤为商国君主,国力强大,开始灭夏。彭诸侯国在汤的劝说下归服,与夏王朝亲密的韦、顾、昆吾等国忠于王室而不叛。成汤在稳定东方后,向西进军,便先灭了韦、顾、昆吾等小国。公元前一千六百余年商朝建立后,被灭的韦国余民有的沦为新封刘累(帝尧后裔)子孙韦国的奴隶,旧贵族则四散逃亡,约定以国名为姓氏,称韦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韦氏正宗。

  姬姓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韦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韦弁,是西周乃至战国时期的一种礼制官职,负责掌管王族宫廷以及重臣韦弁服的制作,兼制编制书简的皮绳。

  韦,就是古代人们对专门鞣制的皮革的称谓,分韦服、弁服两大类。韦服,亦称乗韦,就是用柔软皮革制作的华贵朝服;而弁服,则是用坚韧皮革制作的军服,俗称称胄甲,与金属制作的铠甲不同,但主要功能也是用来抵挡矢石和兵器。

  《唐韵》记载:“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在典籍《广韵》中解释:“柔皮。”在史籍《左传·僖三十三年》中记载:“以乗韦先。乗韦,四韦也。”在典籍《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凡兵事,韦弁服。韦弁,韎韦之弁。”

  特别是在秦汉之际用特制皮条拧制后编制的胄甲,轻软、坚韧、抗击能力强,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如同比喻读书勤奋那样,也被称作“韦编三绝”,据传汉高祖刘邦的“王甲”就是这样的“韦编三绝”。

  在韦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韦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韦氏。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汉朝初期开国大臣楚王韩信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西汉初年,开国功臣韩信功高盖主,被吕后以计所杀,此后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

  当时,宰相萧何叹息韩信建汉的功绩,又因自己诓之遭戮,遂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子侄们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灭门灾难。

  后来,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便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化入后来的壮族中世代相传。据传,今广西壮族有许多韦氏族人,大多自称为韩信后裔。

  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就是壮族人,他生前在与反动派的残酷斗争中就曾豪称:“韩信之裔,岂有软骨惧哉!”

  源流五

  源于少数民族,出自汉朝时期疏勒国韦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噶尔)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今由古西羌族韦氏族人演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在广西地区。他们中既有韦氏族人或与韦氏人通婚生子者,又有韦氏中的客家人,还有少数民族从姓韦者,情况比较复杂。但他们绝大多数人是韦贤的后裔。

  唐朝时期,邕管的广源州(今广西)蛮酋中就有韦氏。

  明朝时期广西土司知州中有韦延寿、韦贵、韦万安、韦保良、韦应鲲、韦昆能、韦文明、韦法真、韦公良、韦富、韦显忠、韦布等。清朝有土司知州韦昌、韦懋迁、韦懋选等;东兰州文兰洞蛮的土司知州在明朝时期有韦钱保、韦万目、韦赞见、韦济民、韦爵应、韦玩,清朝有韦喜、韦兴宝、韦正宗、韦起云、韦虎臣等;在明朝时期广西僮族中有韦朝威、韦朝猛、韦银豹;瑶族中有韦香等;壮族中的韦氏人则更多,如辛亥革命烈士韦云卿等。明朝时期,还有贵州的“八番”中有韦番,韦番中有族人后融入了布依族。

  清朝时期,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中的韦氏人较多。在云南地区至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中有韦氏分布,有的还迁入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亦有韦氏。

  源流六

  源于改姓,出自隋朝时期左卫中郎将的家奴桃符,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公元公元581年~600年),京兆人韦衮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他的荣升,得力于家奴桃符(无姓)。

  桃符除侍候他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人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

  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

  桃符成家立业后,深切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赐姓。韦衮为桃符以恩报德的精神所感动,说:“你我出生人死于沙场,亲如父子,就从我姓韦吧。”桃符和妻子、儿女十分感动,说不敢与主人攀亲。韦衮坚持,桃符才接受。

  从此没有姓氏的桃符,其后代儿女由此皆为韦氏。他自己不敢直呼韦桃符,便自称为“黄犊子韦”。

  因韦衮的关系,加之韦桃符是隋文帝所封赐的功将,杜陵韦氏宗族亦承认是其家族成员。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李显时期还出了个著名的韦皇后(全名韦果儿),以及后来的宰相韦温及诸位驸马,显赫无比于一时。

  不过,韦皇后使这个家族登上了富贵荣耀的顶峰,也让这个家族跌进了万丈深渊,几至于灭族。经历大起大落的韦皇后,在报复社会的心态和贪婪最高权力的过程中毁了自己,也毁了家族几百口人,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其三代以内的祖坟也均被毁无遗。

  桃符的后裔子孙虽世代为韦氏,但不是韦贤的血缘后代,独成韦氏一族。

  源流七

  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扶阳郡王桓彦范,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桓彦范传》中记载,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今江苏镇江),以官宦子弟入仕,任司卫主簿。唐朝宰相狄仁杰赏识其才,荐为监察御史,累迁官为御史中丞。武周长安年间(公元702~704年),桓彦范升任司刑少卿。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引妖人入宫占卜,图谋不轨。大臣宋璟欲问张昌宗之罪,而武则天却予以庇护。

  此时,桓彦范上书揭露了张昌宗的野心,陈述利害,请求将张昌宗交予三司问罪。武则天不理。内史李峤亦上奏武则天,请求为酷吏害死的人昭雪。桓彦范数上书,陈述利害,再三请求为冤死者昭雪,武则天见众臣烁口,才允许。桓彦范刚直不阿、忠于社稷的举动引起了宰相张柬之的注目,并引为心腹近臣。

  后武则天身体日差,病也加重,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为保位频繁活动,欲夺天子之位。宰相张柬之、太平公主等为保李氏社稷,谋诛张氏兄弟,桓彦范等参预策划。在成功诛杀了张昌宗、张易之等后,唐中宗李显复位,韦皇后临朝听政,以拥立之功封桓彦范为谯郡公,赐实封食邑五百户,升任侍中。

  桓彦范看出唐中宗懦弱,大权由韦皇后与男宠武三思等掌握,心中焦虑,又上书给唐中宗,劝其勿大权旁落。但唐中宗不听。后来韦皇后、武三思等欲擅权,以方土郑普思为秘书监,道士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上书坚决反对。由此韦皇后、武三思集团与功臣桓彦范等结下仇恨,欲除掉他。

  唐中宗的皇位形同虚设,一切事情完全听韦皇后处置。韦皇后与武三思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封桓彦范为扶阳郡王,加特进,赐姓韦,与韦后同籍,以示宠幸。此后,桓彦范就成为了韦彦范,不久之后即被韦皇后贬逐而死。

  在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公元710年),立即下诏恢复韦彦范的“桓”姓,追复其侍中、特进、扶阳郡王官爵,赐实封食邑两百户给其子孙,谥号“忠烈”。

  两唐书为桓彦范立传时,均称“桓彦范”,所以,桓彦范的姓氏不宜归属于韦氏。后世所出的姓氏书籍,均把桓彦范当作赐姓韦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的后裔子孙中也确有仍依唐中宗赐姓为韦氏者。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清朝初期的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之孙布尔尼举兵反清,但在清军大兵压境之下兵败身死,满清政府将察哈尔蒙古余部皆编入满洲八旗序列,并设总管治之。因为察哈尔蒙古的部族标志旗为正蓝色,有黄旌,因此列归于正蓝旗、镶黄旗两旗。亦有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为章佳氏者,满语为Janggiya Hala,

  在察哈尔蒙古之中,后来有一位著名的章佳·韦合德,家族原居张垣(今内蒙古多伦),后迁居扎库塔一带(今吉林汪清),隶属于满洲正蓝旗。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章佳·韦合德以护军参领之职在与厄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征战中阵亡,乾隆大帝追赠其云骑尉。在章佳·韦合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韦氏,世代相传至今,人口还不少。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1.上古时期:

  周武王时,宣方国(今山西垣曲)复叛,《逸周书·献俘解》记载说:武王令韦伯遐率军和王室军一起讨伐,灭了宣方,又立下战功。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封迁韦伯国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今河南滑县妹村),仍称韦伯国;又封其同宗的彭伯国后裔于今河南原阳县,复立彭伯国。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兄弟们认为周公有野心,欲篡王位,怨言和蜚语四起,周公也主动避嫌于今陕西商州的楚国内。被封于今河南淇县的纣王子武庚,乘机勾结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奄国(今山东)、薄姑等叛乱。在此危急形势下,周公急回京师镐京(今陕西长安丰漓村),说服召公、毕公,解除成王疑心,毅然率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受到成王称赞。

  周成王在论功封赏时,依周公的建议,封立宗室人去东方立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大臣),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其中封成王的叔父康叔于卫,都于商末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民与封土最多。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去加强对夷地的统治。世代相传的韦遐子孙失载其名,但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今山东)大国共同护卫王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且韦与彭伯国的贵族还有入朝任史官的。故在《楚辞·天问》中注释说:“尧封(彭祖)于彭城,夏商至周,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庄子》中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当然这里是指彭祖世代相传的子孙,非其本人就活了“八百岁”。其中应包括了彭氏、豕韦、诸稽、秃、舟等同宗姓人。

  颛顼的氏族部落曾迁于今山东西部,遂有风姓(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后裔)氏族加入,在长期的结合或通婚中,颛顼部落中的氏族亦有以鸟为图腾而姓“风”的。颛顼为帝后,定都于顿丘(今河南濮阳),黄帝裔支族防姓氏族部落(今陕西彬县)也从渭水流域徙人,在长期错居、生产、生活以及互相通婚中,颛顼族人亦有姓防的。西周时韦伯国迁封的“防”地就是防姓人迁此而得名的。

  2.春秋时期:

  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废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一些贵族不满,诸侯叛乱。水、旱灾害又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在此形势下,废王后申氏的父亲、封国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申侯,联合在今河南拓城的缯国,以及活动在今陕西西北泾河上游的犬戎,从东、西北两面进军,在骊山(今陕西临潼)杀周幽王。犬戎俘获了褒姒,不久又予以杀害,推翻了西周腐朽王朝。相传周幽王逃到骊山后,曾点燃在山巅上的烽火台。诸侯误认为是幽王又取悦于褒姒,使她有笑容,便不发兵,待知道真的是有战事后,幽王已被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申侯等拥立废太子宜为王,称周平王,以雒邑为都(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时为公元前770年,史称春秋,亦称东周。春秋时期,周王室地域狭小,政权衰弱,中央控制下不了诸侯,有“政出诸侯”之说。当时有晋、齐、鲁、燕、秦、宋、郑、卫等十多个诸侯国,不仅互相征战,争夺地域,而且还公然侵占王室的土地,周王无力讨伐。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西迁于同宗的大彭国故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仍称韦伯国。它和位于今河南原阳的彭伯国,均相继有国君或贵族被召人雒邑王室任史官。

  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由此,彭氏人和韦氏人又会聚在彭城地区。史籍《汉书·韦贤传》中提到的记载其祖先韦孟的《诗》,详细说明了从彭祖至元哲,元哲封立韦国至周郝王时期灭亡的过程。又说其国亡后,战国末其祖先仍有任东周王室史官的,世代以诗书传家,秦朝时期务农,西汉初复人京师长安为官。

  周原甲骨文未出土以前所出版的古今族源姓源书,没有下功夫研究韦氏形成的漫长历史和迁徙过程。甲骨文出土后,也没有认真研究其关于“韦伯”的由来,故都沿袭史籍《新唐书》关于韦氏来源的旧说,使人对其省略了的或含混不清的简说很难理解,注释或以白话文叙述者也是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如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今人史国强所著《中国姓氏起源》对此载释为:韦氏“以封国为氏,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蛤祖为元哲,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受封于豕韦,在今滑县南建立韦国,时称豕韦氏。商朝初,成汤灭豕韦氏国,韦国王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国名为氏,遂成韦氏。”今日读者很难弄明白其间的漫长演变过程,致使韦氏来源有四种说法,甚至有韦氏来源于江苏铜山大彭之说,且多说本姓祖先是韦伯遐,不知其后的传世情况。

  3.两汉时期:

  ⑴彭城韦孟迁于邹: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封韩信为齐王,称帝后又迁封韩信为楚王,都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辖地北至今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淮阴),出身贫寒,幼孤,常以讨饭为生。他就封国后,向曾供过他衣饭的洗衣老妇人赠千金报恩,叹大度地任用侮辱过他的恶少年为中尉,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项羽的旧部将钟离昧,曾在交战中与汉高祖为敌,结下仇怨。他在刘邦称帝后被通缉,韩信与他关系素好,便收留了他,引起刘邦的怨恨。刘邦令韩信捕钟离昧,韩信不听。加之韩信是功臣,出巡时常带军护卫,猜忌功臣的刘邦便以有人上告其“谋反”为借,废韩信为淮阴侯,把他软禁于长安宅第,后被吕后杀于钟室。

  汉高祖有同父异母弟刘交,好读书,有才干,年少时常和鲁国的穆生、白生、申公交游,又同拜鲁国名儒浮丘伯为师(荀况弟子的门生)学《诗》、《书》。刘邦起义后,刘交跟从,人秦地后被封为文信君。汉王人南郑(今陕西汉中)后,又还定三秦(今陕西),刘交跟随左右,备受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废楚王韩信后,分其地为二国,刘邦封其叔伯兄刘贾为荆王,封弟刘交为楚王,都于下邳,有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地。楚元王刘交赴楚王国后,拜穆生等三人为中大夫,高祖又拜韦孟为元王傅。元王对韦孟十分尊重,又拜他为王子夷王傅。夷王仍然尊重韦孟,又拜他为王子刘戎傅。刘戎继承王位后,十分暴虐,对祖父刘交的老臣不礼,穆生辞官回朝,申公、白生留任。太傅韦孟见刘戎荒淫不道,作诗规劝,刘戎不听。于是,韦孟辞去太傅之职,回到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读书写诗为生,成为彭城韦氏尊重的儒吏。此后,他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从此,彭城、邹县均成为韦氏人的分布地。

  韦孟举家迁邹时,同宗的近邻亦有随迁者,彭城留居的同宗韦氏亦不少。韦孟居邹,仍不忘楚王刘戎的情况,为其前途忧虑。他又上奏诗作谏曰:“我祖出自豕韦,夏殷为诸侯。周赧王听信谗言,灭我豕韦国,迁于彭城。高祖受命,我家复兴,辅佐楚王,元王夷王守道,王国大治。戎王继业,怎能荒淫,不守汉德?王政日衰,庄稼不收,民困国穷,危在眼前,恳请吾王勤于政,爱民治国,微臣在鲁心安焉。”楚王戎阅韦孟诗而不悦,后参与吴王刘濞叛乱,军败自杀,楚国被汉景帝废除。

  韦孟去世后,葬于邹。其子、孙、曾孙四代都以诗书传家,为汉朝官吏,形成邹地韦氏大家族,彭城的韦氏人亦有相继徙人邹的。这些韦氏人家,又向他地迁徙,便形成齐、鲁各地的韦氏人。至清朝时,山东齐河人韦逢甲,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进士,历任浙江宣平、余杭、浦江县知县,组织乡勇团抗击英军,在吴淞口与英侵略军战斗中英勇殉国。近现代山东地区的韦氏人也较多。

  ⑵邹地韦贤迁长安:

  韦孟至四代孙的家族墓均在邹,家族人员较多。传到五代孙韦贤时,家族地位增高。《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衣食不讲究。成年后,精通《诗》,兼通《礼》《尚书》,朴实无华,待人忠厚,甚得家族及乡里人爱戴。之后,他又在家乡收徒授业,名声大振,号称“邹鲁大儒”。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他人长安做官。韦贤遂告别乡亲父老,留三子舜在家奉祀祖坟守业,携妻子及另三个儿子人长安(今陕西西安)。

  韦贤到达长安后,汉武帝亲自召见,询问治国良策,韦贤对答如流。汉武帝认为其有真才实学,面授韦贤为《诗》博士,任命为给事中。皇太子刘弗陵年少好学,汉武帝又拜韦贤为太傅,令其教太子学《诗》经。

  汉武帝在公元前87年去世后,皇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他将恩师韦贤晋升为光禄大夫詹事。不久,又任韦贤为大鸿胪。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无太子继位。大将军霍光与韦贤等大臣商议,迎立宗室王刘询继承皇位,称汉宣帝。汉宣帝封韦贤为关内侯,任其为长信宫少府,对韦贤备加敬重。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义去世,汉宣帝便拜德高望重的韦贤为丞相,晋爵为扶阳侯,享始平(今陕西兴平)食邑七百户。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8年),韦贤以年迈辞去相位,归于食邑地平陵(汉昭帝陵,今陕西兴平)安度晚年,去世后谥号为“节侯”。从此,其家人便定居于长安的平陵,成为显贵家族。

  分布

  豕韦灭国之后,一部分韦人向北逐步迁移,到今东北地区演变为室韦族。一部分韦人向西北迁移散居于陕甘地区,至今留下许多带韦、湋等字的地名和水名,他们主要在河南地区活动。

  秦汉时期,韦人一部由彭城东迁山东孟、鲁之地,与东夷防风氏混居,形成风姓韦氏的望族。一支韦人向南逐步迁移到贵州、云南和广西地区,这是一支数量很大的韦人移民,与当地的土著混居形成了当今壮、瑶、布依、水、毛南、仡佬、仫佬、侗、苗等韦姓,尤其是壮、瑶、布依、水等民族中的大姓。三国两晋时,韦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宋朝时韦姓的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已经成为广西的大族了。明末清初,韦姓踏上了台湾。

  宋朝时期,韦姓大约不足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韦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2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西、湖北、安徽,这四省韦姓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浙江、四川、江苏、江西。全国的韦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南方,形成了以豫鄂皖、广西为中心的两大韦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浙江为韦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2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广西、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福建、湖北。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浙苏皖、南方两广两块韦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韦姓的人口约450多万,是全国第63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大约占全国韦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贵州、江苏、河南、云南六省,又集中了14%的韦姓人口。全国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的向外逐步递减的分布局面。

  韦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桂黔、广东西部、海南、湖南西南、重庆东南、云南东部、吉林南部,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36%以上,中心地区超过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7%,而居住了大约70%的韦姓人群。在广东西部、江西南端、湖南中部、湖北西南、重庆中部、四川东南部、云南中部、安徽中部、江苏西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韦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0.36%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6%,居住了大约12%的韦姓人群。

  分布地点

  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西安、长安、蒲城、澄城、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清涧、汉中、安康、商洛)、广西(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两百余人)、广东(广州、龙川、珠海)、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丘)、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杞县、滑县)、山东(济南、曲阜、淄博、邹县)等省份。

  次之是河北(石家庄、邯郸、肃宁、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氏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此支韦氏为汉丞相韦贤少子韦玄成之后。

  堂号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盖文堂: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黔南一代,以盖文堂为其堂号。

  忠爱堂: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区、合肥一带,以忠爱堂为其堂号;

  此外还有传经堂、燕贻堂、崇德堂、储书堂等。

  字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城子村韦氏字辈:“贤孝忠良节,福禄寿祯祥,恭宽信敏惠,繁衍世泽长。”

  广东中山韦氏字辈:“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湖北仙桃韦氏字辈:“智思守先训敦厚乃本元”。

  贵州都匀韦氏字辈:“应永廷恩毓忠良继国邦荣华昌万世庆喜福寿长”。

  贵州盖文堂韦氏字辈:应天锦正开代云光秀华先上玉廷文国其堂。

  广西壮族韦氏字辈:元银显照加成祖子

  土司直系:“景君宴贤万爵玩兴祖正虎起应文继光兆国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庆吉光”;

  板选分支:“朝振权文明景庆云祥开恢复波涛涌进造成建国”;

  兰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钟灵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显文章锦服春宜广精衣夏欲长箕裘辉灿耀裾裙刺豪光”;

  乐里分支:“虎起龙飞尤天星国朝仲振永承清世界灵盛益高兴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义礼举全忠信英雄盖豪杰”;

  长江分支:“兰桂荣宗祖国朝廷绍展尤科名联选仕永世进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庆益谋辅弼年统绪大业继韩侯”;

  南丹坡分支:“国朝文仕景道义日钱家福禄如东海寿比玉南山”;

  田林刹周、老山分支:“国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荣华流世显如应祖宗成”;

  凤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声誉扬韩将勋耀宇州司义天长忠孝德智勇宏谋济同强怀源立壮志新纪普华章”。

  广西藤县韦氏字辈:“昭浩恒喜式旭以显扬铭祖德流芳远万载达朝京”。

  韦氏京兆堂一支字辈:“祖启福基海文世应成朝克振儒志联庆国秀昆荣逢光显定经汝良嘉英华善永修得贤才昌润建景恒舒端薄祥茂远兴”。

  韦氏一支字辈:“希尚士启国志宏端永长光宗耀先德文明焕道昌”。

  广西横县百合大炉下村韦氏字辈:“显树有汝.启仲兆其.元广德业.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万世”。

  韦氏江苏大丰一支字辈:春庆元和广,龙海万家迁。立德贞吉昌,有余才成林。

  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韦氏字辈:“接启之珺璵,世国正乾元;全体大用学,安富增荣贤。圣德思先祖,文光焕上天;朝庭登进广,忠孝本家传。爵兴开科显,祥发永万年;功恩泽沛远,千秋长守延。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联;哲伦春常在,宏扬其高瞻。桂芳友益清,宇露润满田;极斗紫久明,谱应锦秀绵。”

  赣榆地区韦氏辈分:积善之家 方有余庆自古先贤 纯兆良德 读书贻泽 忠厚开基

  广西横县马山乡泰宁村韦氏字辈:云鎭帅道传; 学万伯昌;立有善士;永绥吉劭;修侍克肖;奕迭以孔

  廼得其宗;’天之启运;祖字聿新;顺阳致雨;金玉生春;河清海晏;位推邦良;端居垂拱;延试平章

  凤驹开化;方及大常;知能存养;贞真馀香 (以上鎭帅并排)

  安徽六安、合肥忠爱堂韦氏字辈:“元道文得仕,希养可三从;汉天安汝定,恩光上九宗;法良能永立,学正自昌明;经教先傅善,人才继起纯;”

  河南武陟京兆堂韦氏字辈:振邦玉怀世祖安康千秋本,忠贞琪芳华茂戴冠仁政通。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源自高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殿出韦姓的源流和郡望。

  历事四帝;

  勇麾三星。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贤相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累官中书郎中,封灵昌郡公。历事宪穆、敬、文四帝,以献替为己任,一时推为贤相。性嗜学,藏书校正至万卷。下联典出清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韦绍光(?-1901),又名进可,广东北郊三元里人。

  一经教子;

  五世扬名。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邹人韦贤,字长孺,笃志好学,以《诗》授徒教子,与少子韦玄成相继为丞相,都被封侯。所以邹、鲁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下联典指西汉彭城人韦孟,为楚元王师傅,历相三代,后迁家至邹。至韦贤前后五世,称“邹鲁大儒”。

  蚌珠有两;

  凤阁联双。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京兆人韦端,官太仆,与孔融友善。曾派儿子韦康(字元将)、韦诞(字仲将)去看望孔融,孔融给韦端写信说:“想不到双珠出于老蚌。元将学识渊博,坚毅有大度,是经世之器;仲将文思敏捷,笃厚诚实,是保家之主。”下联典出唐代阳武人韦承庆,字延休,进士出身,官至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耻卖公道;

  倨见权贵。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韦斌尝曰:“假弹劾以快私仇,投细微以卖公道,吾所深耻。”下联典指唐·韦方质,尝属疾,武承嗣往候,据床自若。

  五言通用联

       著述十万言;

  教子一经书。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后赵太子傅韦馊,字宪道,京兆人。好儒学,善著述。群言秘要,靡不综览。下联典出汉代学者韦玄成,字少翁,邹人。少明经,有文名。以让爵辟兄事,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

  花职关外雪;

  叶似镜中眉。

  ——韦承庆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摘自唐代诗人韦承庆《折杨柳》诗句联。

  独媚玄冥节;

  不随妖艳开。

  ——韦庄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摘自唐代乾宁进士韦庄《咏梅》诗句联。

  七言通用联

       好男儿岂为降将;

  真宰相莫若劬公。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韦孝宽,每战有功,齐招之使降,孝宽报曰:“孝宽为镇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下联典指唐·韦安石,数番折辱武则天宠臣武三思、张昌宗等,群臣目见之曰:“真宰相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红袖书笺,五云散彩;

  缬袍覆体,一枕留芳。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韦陟事。下联典指唐韦绶事。

  五世大儒,邹鲁流芳奕叶;

  一家贤相,父子济美当年。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博士韦贤,字长孺,邹人。质朴笃学,以诗教授,兼通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授昭帝诗封扶阳侯。卒谥节。下联典出汉代名相韦孟,彭城人。历相三世,因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

  累绩石渠,图史抱藏山之秘;

  蜚声翰苑,蜀袍邀覆锦之荣;

  ——佚名撰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工部侍郎韦述,万年人。


  【祠堂古迹】

  天华韦氏宗祠

  天华镇是安庆市太湖县下辖的一个镇,做为太湖县进山第一镇,是典型山区,美丽的花亭湖风景区沿岸线该镇占一大半以上,近一百九十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居全县之首。在花亭湖未蓄水前,这里曾是重山峻岭,来往于太湖县城与山区的乡镇都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

  位于天华镇的韦氏宗祠,从宗祠大门前一直可以望到远远的花亭湖,据当地百姓介绍,安庆太湖的韦氏后又迁到潜山、岳西等地,为“千”字公后裔,奉宋朝名将韦山涛为祖。 韦山涛是中国韦氏始祖元哲的裔孙,名云郎、大猷,字山涛,号应德。生育有六子,名景岱、景明、景宗、景福、景文、景武,均是一身本领、武艺高强之人。宋皇祐四年(1052)广西侬智高起兵反抗朝廷,宋仁宗下旨枢密副使狄青为统帅,领兵南来清剿。韦山涛携六子及族人宗亲1700人的铁骑军为前队先锋,鏖战于宾州(宾阳县)昆仑(雄南)关西南的归仁铺(当时宣化县,今为南宁市兴宁区),大败侬智高,斩首数千级,生擒五百多。史称狄青“元夜三鼓夺昆仑”,说的就是这一战。平定侬智高之后,韦山涛随狄青于皇祐五年(1053)二月班师回京。宋仁宗设御宴庆贺,擢用狄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口谕赐封韦山涛为千岁。此后,韦景岱又奉命追剿侬智高弟侬日造残部进入木兰(东兰),招抚守边。其五个弟弟也随之而来广西戍边,安家立业。因为韦山涛被宋仁宗口谕封为千岁的缘故,民间呼其子景岱为千一、景明为千二、景宗为千三、景福为千四、景文为千五、景五为千六。这就是“千一公”、“千三公”等称呼的由来。安庆市太湖县是否真的是千字公后裔,待考。

  韦氏宗祠始建于何朝何时,不详。但从此建筑看,初步判断为建于清朝至民国期间,原宗祠有南、北两楼,中间为韦氏宗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在历史上,韦昌辉应该是一位韦氏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其原名韦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后捐监生。因受官吏欺压,接受冯云山劝导,参加拜上帝会。献出家产,开炉制械,积极准备起义。金田起义时,全家从征。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岁,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太平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削其封号,贬称“北孽”。

1.jpg2.jpg3.jpg4.jpg5.jpg6.jpg

  屏南韦氏宗祠

  宗祠位于福建屏南县城忠洋村的水泥路右边,一座门庭高广的大厦,格外引人注目。石砌的墙面上,四个圆形的柱础,连着四根巨大的柱子直抵房檐,它们带着柱上赫然醒目的红底黑字之联,一下子不可阻挡地进入来人的视野。三扇门,每个门各有对联,正中央的门顶上还有“韦氏宗祠”四个黑底金色大字。

  始建时间不详的韦氏宗祠,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在原址上重修,原来规模狭小的宗祠,被扩建为有大小两厅、且有戏台的土木结构建筑。在康熙二十四年(1686),又在祠堂外围做了一些小修建。1971年清明节的火灾,使得韦氏家族在时隔三百年之后,又一次捐资重修祠堂。这次重修从1975年开始,费时两年,1977年落成。正门上“韦氏宗祠”四字,原为清朝五品顶戴韦子温所写,现有的这四个大字,则是历任葡萄牙、摩洛哥、马达加斯加等国大使的韦氏后人韦东于1992年所书。

  如今的韦氏宗祠,不仅外观宏伟,走进去更见气势。正中的堂上供奉着韦家先祖的牌位。周边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数十块金字牌匾,它们记录了忠洋学子令人艳羡的荣光,也激励着后人以之为楷模而发奋图强。每逢村里重要的节日,一场隆重的祭祀,就会在祠堂缭绕的香火中开始,并于戏班子咿呀弹唱的犒赏中结束。一个村庄的祠堂,不仅是血脉传承的见证,还是一方独特的“家族印”,是一处人文景观的缩影。

  元朝的时候,一个名曰韦五的后生,从古田韦墩来到忠洋墩里的员外陈瑛的家里做工。陈员外见韦五手脚勤快、吃苦耐劳,非常喜欢。几年后,便将心爱的女儿陈缎小嫁给他。韦五,便是忠洋韦家的肇基始祖韦弘公。对此,韦氏族谱如是载:“首世弘公名五,由古田韦墩迁居忠洋村,娶陈缎小,大厝瑛公女也,生二子一女。”因入赘陈家,而分得在山场官路上的山田和暂为住址的一座小厅。这,就是韦弘公在忠洋肇基之初的全部家当。从此,韦氏以之为基础,开始了在忠洋这片土地上长达六百多年的繁衍与开拓。

  忠洋村最明显的自然条件,就是山多地少。在农耕时代,耕地是村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丁的增加,对于田地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往哪个方向去拓展,我们韦家才能兴旺起来呢?”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望山下的一片苍茫,始祖弘公一遍又一遍地自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据说,有一天晚上,韦弘公梦见自己到南面的山上去放牛。天热,困乏,牛儿赖在一处不肯走,他也就停下来休息。却见路边躺着一个不省人事的清瘦男子,想着应该是天热中暑的原因,便将他扶起,并解下身上背着的竹筒,将剩下的半筒水喂他喝下。这位男子醒来后也不道谢,只是望着北面的群山,说了一句“卧牛鼻孔是方向”,便离开了。

  弘公之妻陈缎小的祖先,就是比韦家更早四百多年到忠洋开拓的陈家。早闻当年陈家拓祖文琅公,因看中忠洋卧牛山一带的风景与风水,才到此创下陈家数百年的基业。而梦中之人留下的话,竟然就与卧牛山有关,莫不是专门托梦来指引的吧?于是,弘公早早起了床,来到山前,细细再看那几座高山绵延的模样,果真有几分似卧牛,而两个牛鼻孔所朝的方向,恰是地势略为平缓的忠溪沿岸。一时间,弘公大喜,坚信梦里遇到的是一位高人。于是,韦家从卧牛山的两个牛鼻孔所在的位置往南各开出一条路,而后从墩里搬迁出来,并在牛鼻孔正对的村庄南面,也就是弘公所放之牛最眷恋的地方,建起韦氏宗祠。这一迁,就繁衍出一个人丁兴旺的韦氏家族。忠洋的整个村庄,也因此形成明显的外村和里村两部分,韦家迁出之前所住的陈家所在地,即为里村,也被叫作村里,按方言的叫法就是如今的墩里。

  到忠洋村生活过的陈、李、胡、林、韦等姓氏中,韦氏家族后来居上,在循环反复的买田置地和勤奋耕耘中,韦家的山地与田厝范围不断扩大。解决温饱之后的韦氏先人,开始寻求将光景过得更好的途径。一鸣惊人的发家机率,毕竟只是少数,“勿以利小而不为”的踏实、勤奋与吃苦,才是韦氏六百多年发展中最坚牢的品质。忠洋山多地少的特点,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得不考虑“靠山吃山”的法则。于是,大片的茶园被开辟出来,茶叶一度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酿酒、打铁、做粉干……各种能叫出名的手艺活,悄然在忠洋出现。百货店、食杂店、肉铺、酒店、客栈、药铺等也随之诞生,就这样,忠洋成为屏南东南部物资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始祖弘公来忠洋开拓至今,韦家繁衍了二十三代,从一个入赘陈家的女婿,到一个人口过万的大家族。在忠洋的繁荣与发展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韦氏家族,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韦氏宗祠的正厅,有两副对联:“教子一经垂相业,传家五代继儒宗”、“蚌出双珠推雅度,文高三序著芳声”。 这是韦氏先人留下的不朽祖训和治家格言。在发家致富的同时,先祖们也强烈希望把韦家建设成为一个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为了让家族子弟能读上书,韦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清朝中期,村里集资办起私塾书院,将文昌阁作为私塾课馆。到光绪年间,韦氏祠堂被修为忠义学堂,附生韦襄为堂长,增生韦秉乾、贡生韦凤亭、韦少波等为教员。民国初期,向往新文化的韦氏后人韦襄,开始为忠洋建设新学校而呼号奔走。他捐银子修校舍、购桌椅,并从双溪请来法政生黄立夫为校长,名师陆章璐、张淑虞为教员。1931年,像模像样的忠义小学终于在忠洋诞生。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变更,这座小学的名称也从“忠义小学”几经更迭为:忠熙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忠洋中心小学、忠洋小学。在众多乡村已“撤点并校”的大形势下,历经86年,为忠洋培养了许多人才的忠洋小学,至今依然书声琅琅。不仅如此,为鼓励教学,从这里走出去的乡贤们在韦忠崇等人的牵头下,还筹募资金,奖学奖教,促进家乡人才的成长。这是从2005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事。这样的举措,说起来难能可贵,但对于韦氏家族来说,却并不新鲜,因为立志培养读书人,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传统。早在很久以前,村里就有一种田租叫作“油灯租”,是当时专门为学子而设的公田之租,每年村里都用这份田租来奖励读书人。许多人都略知一二的忠洋中学,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因计生政策和人口外迁,造成生员减少而最终停办。停办后的校舍,成为目前忠洋小学的新址。但这所已成历史的中学,却因为是屏南有史以来唯一的村级中学,而被永久铭记。

  韦家学子“学而优则仕”的目标,在清代得到辉煌的实现。村中许多韦家子弟的姓名之前,被冠以禀生、贡生等不同级别的科举之名,被载入当时的县志与族谱。今天,我们看到他们所留下的许多充满诗文和雕梁画栋的风雅古宅,以及他们捐建的文昌阁等古迹,就是一个家族经济与文化盛极一时的见证。到了解放初期,忠洋再次掀起读书潮。在当时的屏南县中学(现屏南二中)180个学生的总数中,就有19个来自忠洋。当时屏南东南部有几个乡村的孩子就读于古田三中,其中忠洋一村就占了27个。这一代发奋读书的韦家子弟中,涌现出一批首屈一指的特殊人才。其中包括历任葡萄牙、摩洛哥、马达加斯加等国大使的韦东;在科技领域做过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蔬菜专家韦顺恋;在援老抗美中立下战功,后于省台办为推动两岸交流而努力的韦忠慈;早期留美回国的专家韦固安……

  忠洋村被称为“忠义之乡”,由来已久,但忠洋的另一种叫法“博士村”,也已在屏南悄然传开。韦氏宗祠里,一块“博士”匾在众多匾额中格外突出,它是忠洋奖学基金会为韦氏后人韦忠亚而立的。曾就读于清华、北大的韦忠亚与其妻徐素宁,因为夫妻双博士,而被当今的学子们奉为楷模。翻开韦家族谱,尚在攻读博士的韦家子弟还大有人在,所以“博士村”之名,并非空穴来风。

  回顾韦氏一族注重耕读传家的林林种种,再看韦氏宗祠里留下的众多牌匾和楹联,我们便不再惊讶了。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说到底,如今的一切,似乎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水到渠成。都说,祠堂不仅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还是一处人文景观的缩影,是一个家族经济、文化、甚至家风的折射。

5.jpg6.jpg1.jpg2.jpg3.jpg8.jpg

  芜湖韦氏宗祠

  天尺堂的祠堂在100多年前由韦国强出资建在原老韦村,祠堂建筑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天尺堂牌匾白底蓝字,长约3米,宽约1.5米。另有一块石碑,长约2.5米,宽约1.2米。祠堂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后被拆。

  听老一辈人说,过去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头上都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天尺堂”三个字。每逢清明节,天尺堂韦氏宗亲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并且吃宗酒,完善族谱和各房的家谱,备注去世的人口姓名,增加新出生的人口姓名。场面非常壮观,吸引着周边天尺堂宗亲们。

  天尺堂在当年名气很大。逢年过节,定制灯笼,只要是天尺堂的,商贩们自然放下手中的活连夜赶做。如果打着天尺堂灯笼,其他各姓各堂的人看到后都会站在一边主动让道。


  【典故轶事】

  1:韦诞题词须发白

  据史籍《三国志•魏书》记载:汉献帝时期(公元189~199年)任太仆的韦端,是京兆杜陵韦玄成的后裔。其子韦诞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字仲将,年少时爱读书,拜邯郸人、名儒淳为师。他苦读《五经》,学问渊博,又酷爱书法。魏明帝在公元230年任他为武都太守,但他因好书法未赴任,留任补侍中。之后,他升任光禄大夫、司徒。他吸收师傅渊泉(今甘肃敦煌)、张芝(今河南叶县)、淳等书法技艺,加以创新,能写多种书体,以草书、楷书最有名。魏明帝时筑云台,高二十五丈。竣工后,尚未题写台名。于是,魏明帝让人做笼一个,使韦诞坐人,用辘轳引上与榜齐,题写台名,观众皆胆惊。韦诞冒险书写,下来时须发皆白。他的书法作品飞白玄妙,呈剪刀篆,亦称金错书。魏明帝还令韦诞为芳林宛中楼观题署,字间满密,故称填篆,又称芳填书。他还善于制墨、制笔,著有《笔经》。其书法艺术对西晋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在公元255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2:韦玄成装疯救兄

  年迈辞官居家休养的汉故丞相韦贤,每想到长子韦方山早逝,二子韦弘失礼入狱,不能袭爵承业,三子韦舜在邹守祖业,小儿子玄成不能越兄嗣业的家事,就心情沉重。他八十二岁时,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不能语,急坏了家人。汉宣帝闻报,亲临韦贤宅第探望,让太医诊病,又赐御食。当汉宣帝问及他哪个儿子将来为嗣时,韦贤老泪纵横,但不能语。汉宣帝悲泣回宫。汉宣帝离开韦贤宅第后,深知恩师韦贤心意的博士义倩与其家人商议。他说:“我知恩师的心意是想让二子韦弘袭爵,不违长子亡、次子继业的大礼。但眼下韦弘入狱问罪,不能袭爵守祀,只好让有父风和才干的少子玄成袭爵。”家人表示同意,遂上奏于汉宣帝。汉宣帝阅奏章,认为韦玄成德才兼备,便认可了。时任大河都尉的韦玄成闻讯,痛哭失声,知自己袭爵非父亲的心意,且父亲病重,兄长韦弘还在狱中,不能行大孝,悲痛万分。于是,他在任所装疯卖傻,蓬头垢面,时哭时笑,胡言乱语,不理政事。汉宣帝对玄成的突然得疯感到疑惑,让丞相查验。使者询问他的僚属,知情者说:“都尉一向讲究礼仪和谦逊待人,认为自己越兄袭父爵,违背常理和汉礼仪。他又看兄长入狱,不能相救,更为痛心,疯狂怕是假装。”使者返回长安后,如实向丞相报告了实情。丞相认为韦玄成是欺君罔上,不是“礼让”,请求宣帝严惩。汉宣帝阅奏章,知道韦贤的心意是让二子袭爵,但诏书已下,不可更改。玄成佯狂,是欲以让爵营救兄长出狱,为父亲行安葬大礼,没有罪。于是,汉宣帝下诏:释放韦弘出狱,免其罪,令其归第行孝;赦免玄成佯狂罪,袭爵扶阳侯,归第侍候父亲。韦弘、韦玄成见父亲,叙说皇恩,韦贤一家皆感泣不已。不久,韦贤病逝,按丞相职安葬。守孝三年后,两兄弟均升任了官职。韦玄成礼让救兄的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3:明目张胆

  源于《晋书·王敦传》,又见于《新唐书·韦思谦传》。在史籍《新唐书·韦思谦传》里记载到: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在出巡中,韦思谦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遂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慵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明目张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于是,人们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一个人公开、明了地胆大硬为。后来逐渐转用来指公开干坏事,由褒义变为了贬义。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韦氏家规祖训》

  韦氏宗规族约十一则:

  修家教身者,士君子之要道,家规族训既炳炳矣,慈复申之以法,盖族中丑类不齐,秀良者故知确守规章,玩梗者或亦时逾防范,非加督责,父且玩生,与其优容于前,长伊桀骜不若警惕于此,敛厥枭张。夫圣王治民,政刑并用,教化有偶穷之势,则桁杨继之,恩兴威原辅也。谨将规则详著于编,触目自爱。

  一、凡吾韦氏子孙不孝悌或玷辱祖宗者,欺凌同宗兄弟姐妹或者父母教伶及奉养有缺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二、凡吾韦氏子孙亲属妻妾持乱伦及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妻女淫乱及未嫁先孕者,传入祠堂责罚,分别主废或开除族谱、逐出家门,永世不得回乡。

  三、吾韦氏子孙卑幼冒犯尊长及期服、功服、缌麻以上亲属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四、凡异姓子弟入赘我韩门韦氏,其子孙必随我姓,如若不然,祖墓碑文削去其名、宗支族谱开除族谱、逐出家门,永世不得回乡,再者凡养异姓义子冒作亲生希载正谱乱宗者,祖墓碑文削去其名、宗支族 谱开除族谱、逐出家门,永世不得回乡。

  五、凡吾韦氏子孙将亲生子女卖为他人为奴为婢及因家贫溺子女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六、凡吾韦氏子孙兄弟阎墙,及析居后不安贫富,妄行觊觎财产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七、凡吾韦氏子孙承继立后,昭穆相当,国法所许,家规宜然,其有糨抱时,两相爱许可者,初家门,永不得回乡。

  八、凡吾韦氏子孙四业不居,甘称优伶隶卒及为非娼盗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九、凡吾韦氏子孙牵牛掘塍,坐拚压买及伪造谋估诈索尤赖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十、凡吾韦氏子孙户首乃合族矜式,必须品行端方,素无过犯,可以教训子弟者,倘非其人照例不得轻责。

  十一、凡吾韦氏子孙立掌祠人立男不立女,吾族上下五百年来立女为掌祠人谱无前例,违者传入祠堂责罚,不棱禀究


  《韦氏家规祖训》十启

  一启儿孙念性天,从头细读蓼莪篇,功劳十载衣衫破,乳哺三年骨肉穿,

  虞舜耕田称大孝,仲由负米说前贤,羔羊乌鸟犹知报,汝辈须当孝敬先。

  二启儿孙各尽伦,棠隶竞秀乐天真,长先幼后尊卑肃,兄友弟恭次序循,

  富贵休嫌同骨肉,贫穷须念共慈亲,茑萝松柏相依附,莫作寻常陌路人。

  三启儿孙好立身,衣冠整肃壮精神,行规坐矩亲贤友,脱俗离庸务正人,

  虫蚁至微犹解化,蛇龙处屈尚能伸,他年生子为人父,当效汤盘日日新。

  四启儿孙当壮年,为人切莫软如绵,刚柔相济须通变,强弱兼施要达权,

  烈烈轰轰追往哲,欣欣侃侃慕前贤,因循萎靡将何用,发奋无忘猛著鞭。

  五启儿孙莫大宽,致恭之礼数千端,持家处已须当俭,款客迎宾祗尽欢,

  百事辛勤管饱暖,一身懒怠受饥寒,随时用呀休虚耗,无了求人总是难。

  六启儿孙莫腐儒,腐儒安得上享衢,坚心锐志寻高第,努力抽身出下愚,

  金玉运逸难保守,读书身在有盈余,买臣宁戚如何达,挂角负薪尚读书。

  七启儿孙莫好奢,闲居勤俭度年华,瓮中有酒聊堪饮,囊中无钱勿去赊,

  聚赌从来非正业,贪眠定是不成家,世间日子如梭过,莫比朝开暮落花。

  八启儿孙要主持,你妻须要识尊卑,东邻争斗防宜早,西舍慈仁效勿迟,

  礼义门庭天降福,温和家道日余赀,柔声下气无烦恼,孝顺还生孝顺儿。

  九启儿孙话平常,起家容易守家难,终朝火蚀叮咛慎,至晚门庭仔细看,

  屋宇漏穿宜葺理,墙头倒塌要修完,日间吩咐儿童去,莫待天黑找牛羊。

  十启儿孙诗十章,弟兄熟读细推详,粗中带秀篇篇好,句内含情字字香,

  母老必当亲奉待,官高犹要谦忠良,语言警戒询难尽,你辈寻思意味长。


  家规祖训十壹嘱

  一嘱儿孙性莫刚,为民须要秉温良,奸枭处世名声丑,清白传家姓字香,

  壹面威风休使尽,十分相识莫称强,英雄多少埋黄壤,只怕世人说短长。

  二嘱儿孙族衍蕃,弟兄伯叔及儿孙,水源万派同源脉,树木千枝共本根,

  出入言谈休犯上,往来动止要谦尊,一门豫顺征和诤,宗祖维诚万古传。

  三嘱儿孙要老诚,为人心要秉公平,亲朋有难相扶助,邻居无钱莫却情,

  和气一团真是好,忍心直耐实为荣,古人遣下千金诺,直道而行祸不生。

  四嘱儿孙外出时,为人切莫讨便宜,肩挑贸易财须让,童叟相交理莫欺,

  鸟宿投林先觅早,鸡鸣上道莫眠迟,终身当看诗书语,行遍天涯总不危。

  五嘱儿孙莫宴安,为人度量总宜宽,家庭有酒须招客,囊里无钱莫结宦,

  邻居高低当逊让,亲朋贫富要盘桓,乐天听命常知足,三戒随时可静观。

  六嘱儿孙莫乱争,立心忍耐重如诚,粮田遗世虽长享,诗礼传家得美名,

  万善切望儿守法,百行莫负我心情,如今仔细寻思看,检点勤劳度壹生。

  七嘱儿孙要审时,一斟一酌莫胡为,人心暗似匣中剑,世事危如局内棋,

  志气当尊良友谏,行藏莫让匪交知,如今少有需陈可,结纳无钱各别离。

  八嘱儿孙守分寸,人生世莫似喽罗,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福恰如游化日,无缘空费苦奔波,是非只因多开口,祸惹临头怎奈何。

  九嘱儿孙性莫偏,人生常念受归全,遇寒须求毛裘服,却暑还发竹簟眠,

  立志惟存忠孝节,终身只望子孙贤,儿孙克永儒家业,父子恩情百世缘。

  十嘱儿孙话已酸,我儿切莫做无端,三思到底诸般稳,一错扪心百事难,

  淡泊闲穹无怨恨,贪婪瞒昧失忠肝,损人利己终无益,连公生涯耐岁寒。

  再嘱儿孙话已完,大家休费我田园,钱粮照数先投刈,租税依期早纳官,

  父母功劳山岳重,夫妻恩爱海情宽,笔端难写平生语,千句拿来壹句言。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韦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