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氏渊源

name origin

奚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五位,现今人口约二十四万,排在第二百九十六位。

奚氏图腾

【释义】奚,本义是捕捉来的奴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奚”字,是一个大字的人形,有一根绳索把他系住。


奚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奚仲: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任姓,出自夏朝管辖的奚地,为黄帝之子禺阳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在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帮运土石木料,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之说。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奚,源于任姓,夏朝‘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该支奚氏的始祖是禺阳,而禺阳为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妊地(今山东济宁),故为妊姓,后改作任氏。

  禺阳有个裔孙名叫仲,夏王朝时期食采于奚地(今河北承德),以地名为姓氏,故而史称其为奚仲,他发明了车,因此被夏王大禹封为车正(车服大夫),负责管理和制作车舆。奚仲后来居于薛邑(今山东滕县),后迁至邳邑(今山东微山),再后又迁于邱(今江苏苏州)。

  奚仲过世后,被世人尊奉为车神。后人在他生活过的妊(任)、薛、邳、邱诸地都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一句“祭拜奚仲,平安出行”流传千古至今。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奚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奚氏族人大多尊奉奚仲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国名,出自夏王朝时期稷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史书记载:“奚,夏禹功臣稷之后,曾封以奚国以为姓”。

  该支奚氏“原籍为山东省曲阜县本圣门高弟西贤,后世被追封为“济阳侯”。西贤生子西容点。

  该支始祖西贤,就是孔子的贤弟子公西赤,字子华。西容点就是公西舆如,又称公西点、公西舆,字子上。他们父子俩皆为孔门弟子。到了汉朝时期,公西点的 后以子孙被官封为“鲁侯”。

  西容点有个儿子叫公西涓,他改复姓公西氏为单姓傒氏,再后简笔为奚氏,称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晋王朝以后,直至隋、唐朝期间天下大乱,奚涓的后裔子孙便隐居至山东潍坊一带地区,不复外出为官,世代称奚氏至今。

  该支奚氏有一个独特的堂号,称“楚善堂”,皆以北海为郡望。

  源流三

  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役仆奚人,属于以支撑称谓为氏。

  奚人,就是两周时期直至战国末期的一种官役,男役称傒人,女役称俾人,就是宫廷、官府中的专职役人。要注意的是,奚人是一种职业,而非奴仆。

  傒人除了在内宫执役之外,还可以与君王一起饮酒作乐,经常陪同君王一起饮酒娱乐的傒人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被称作“酒人奚”,以后就称这种职业化的傒人或俾人为“奚人氏”。

  官民有别,民间的豪绅门阀中私役杂仆则多为奴隶,不得称奚人,只能称卑人。卑人与奚人的分别为:卑人中的男仆称僮人,女仆称婢人,时称奴僮、奴婢。

  在奚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傒人氏、俾人氏,后统改为奚人氏,最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奚氏,还分衍有一支酒氏,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改姓,出自汉末三国曹魏时期,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今上海市浦东区有一支奚氏族人,千百年来一直为浦东望族。

  据其家谱文献《奚氏族谱》的记载:“原本姓方,来自安徽。因三国时受曹操迫害,坐船避难来沪申南汇地区,改姓为奚氏,世代相传至今。”

  实际上,该支奚氏在《奚氏族谱》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其祖先的姓氏并非为方氏,而是方士,其鼻祖是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下的道家方士,与著名的方士葛玄一起,拜在道家名人乌角先生左元放(左慈,公元156~289年)门下,属于庐江道教。该支奚氏鼻祖的原姓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当在谢、王、李、许、刘、曹、吕、张、蔡这九个姓氏之中。

  由于东汉末期的丞相曹操是一个尊奉法家刑名之术的政治家,他根本就不信什么方士神仙之说,因此,他在汉相任上,一直就对道教以及在当时有名的道士、方士们采取了利用加清剿、改造加限制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在对“五斗米教”的利用与镇压过程中,曾一度进行残酷滥杀,因此,该支奚氏鼻祖方士在当时因避难而迁入今安徽省的安庆市一带地区。

  直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东吴归命侯孙皓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东吴政权灭亡,西晋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其族人方改姓氏为奚氏,是取道家虔语“奚人服道”而来,就是尊服于国统道教的意思。

  此后,其后裔子孙的历史上逐渐向东北方向迁徙,最终在清朝中叶以后形成了浦东奚氏一族。

  源流五

  源于奚族,出自汉、唐之际鲜卑族库莫奚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奚族,即库莫奚族的简称,是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原为汉末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也有史学家认为其原为匈奴的一个分支,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契丹民族本来也是库莫奚族的一员。

  据史籍《魏书·库莫奚传》的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窜匿松漠之间。其民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钞。”

  前苏联东方学家威廉·巴托尔德(William Bartold,公元1869~1930年)则认为,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后东突厥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为纪念其亡弟阿史那·阙特勤阙善将兵而竖立于巴彦呼舒(今蒙古国呼舒柴达木湖畔)的《阙特勤碑》中,所用突厥文记载的“Tataby”就是指当时的库莫奚族。

  库莫奚族在魏、晋时期崛起,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国北方之时,称其为“库莫奚”,其部众的聚居地范围在古弱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部)至吐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之间的流域。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库莫奚族大酋长可度者率五大部众内附(辱纥主部、莫贺弗部、契箇部、木昆部、室得部)归于唐朝,唐太宗赐其酋首贵族为汉姓李氏,并在其地设置了饶乐都督府,在奚五部游牧之地分设五州,饶乐都督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将外甥女固安公主嫁给了库莫奚族大酋长李大酺。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又将唐中宗李豫之女成安公主的女儿东光公主嫁给库莫奚族大酋长李鲁苏。到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再将唐中宗之女长宁公主的女儿宜芳公主嫁给库莫奚族大酋长李延宠。因此,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库莫奚族与盛世唐朝的关系总体上一直是比较融洽的。

  在库莫奚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族人在开元年间加入了平卢军节度使安禄山(康·扎荦山)的军队之中,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11月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后,库莫奚族各部族人则大多积极参与叛乱。直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协助唐朝政府平叛的回纥部曾一度统治了库莫奚族。

  至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契丹大圣大明太祖天皇帝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辽太祖正式建立了以契丹民族为核心的辽国政权,其后,库莫奚族各部迅速为契丹民族征服,开始了被契丹民族同化的进程。在辽国时期,库莫奚族人的政治地位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被契丹人征服的被统治民族,遭受契丹贵族的剥削与压迫,另一方面其社会地位仅次于契丹族人,因此被契丹贵族利用作为对内镇压其它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对外与北宋王朝抗衡的工具。

  到了辽国末年的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二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辽国为金国所败,国体分崩离析,辽天祚帝逃往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一带),时为辽国兴军节度使的耶律·大石和库莫奚族大酋长回离保共同拥立辽兴宗的第四子耶律·淳为北辽皇帝,即辽宣宗,与逃亡中的辽天祚帝分庭对抗,并降辽天祚帝为淮阴王。

  至北宋宣和五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元年,辽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年初,耶律·大石纠集回离保与金国军队大战于奉圣州(今河北涿鹿),结果大败,北辽政权就在金国的攻击下灭亡。回离保乘机脱离了辽国统治,自称奚国皇帝,改元“天复”。然而,回离保称帝没有得到库莫奚族各部的支持,才到农历5月即为部众所杀,成为库莫奚族历史上唯一的皇帝。

  不久的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辽国政权在金国与北宋王朝的联合攻击下彻底灭亡,库莫奚族各部族人分散,大部分族人被金国控制为奴隶,少部分族人退迁至辽东地区,还有一部分族人向南迁入宋朝境内,按汉俗以本民族称谓为汉化姓氏,即称奚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达奚氏部族,族人以部名为姓氏,后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进行汉化改革的举措中,绝大多数改汉字单姓为奚氏,少数改汉字单姓为达氏等,定居中原,成为河南奚氏的主流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按宋朝著名史学家罗泌所撰《路史》的记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记载:“今奚氏系由达奚氏改称而来。”

  其实,达奚氏的鼻祖实际上就是拓拔·达奚,是北魏显祖献文皇帝拓拔·弘的亲弟弟,他以自己的名字达奚为姓氏来统称属部,因而有达奚氏一族。

  按史书记载:北魏显祖献文皇帝自己排行老四,他以兄长拓拔·纥骨为纥骨氏,以次兄拓拔·普为普氏,以三兄为拓拔氏,以大弟为拓拔·达奚氏,以二弟为拓拔·伊娄氏,以三弟为拓拔·丘敦氏,以四弟为拓拔·侯氏,以叔父拓拔·之胤为乙旃氏,又命疏属皆为车焜氏。前八个姓氏称“帝室黄金姓氏”,分领北魏王朝拓拔氏各部,在北魏太和年以前,凡是国之丧葬祠礼,非此十族,其他姓氏人等一律不得主持。

  一直到了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才将“非十族不得与”的规定革除,各以职司从事。

  北魏孝文皇帝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对上述十个鲜卑姓氏首先进行了汉化:纥骨氏改为汉姓胡氏,普氏改为汉姓周氏,拓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汉姓奚氏,伊娄氏改为汉姓伊氏,丘敦改为汉姓丘氏,侯氏改为汉姓亥氏,乙旃氏改为汉姓叔孙氏,车焜氏改为汉姓车氏,而北魏孝文皇帝自己则将嫡系皇室皆改为汉姓元氏,自己首称元宏。这就是北魏王朝历史上著名的“拓拔鲜卑帝室十姓”,凡此十姓氏者,彼此之间“百世皆不得通婚”!

  另外,在北魏王朝时期,还有鲜卑慕容部的可奚氏部落,被拓拔部一时吞并,亦随改为汉姓奚氏。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薄奚氏、纥突邻氏、纥奚氏、可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奚,遂成奚氏。”

  宇文部,原为古代鲜卑族中的一支势力庞大的部族,其中包括了纥突邻部、纥奚部两个部分。按史书的记载:“纥突邻大屋地革蕞,而纥奚居大库寒等地”,这两个部落原来游牧于意辛山附近一带地区(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阳面古鲜卑语称“纥突邻”,山阴面则称“纥奚”,纥奚部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后成为部族人的姓氏,称纥奚氏。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五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建兴五年,公元390年)农历4月,北魏道武帝与慕容·垂之子慕容·贺驎联手大破“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落”,此后,原鲜卑宇文部的纥突邻、纥奚两部在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自动归附于北魏道武帝,被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后史书将之归于鲜卑拓拔部,就是在此之后。

  薄奚氏,本就是代北鲜卑拓拔部的一个分支部落。而可奚氏部族则原本为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后亦在北魏道武帝于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发动攻击后燕国之战后,被北魏道武帝所吞并。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纥奚氏族众在这个过程中皆改为汉姓嵇氏,同宗的纥突邻氏、薄奚氏、可奚氏皆改为汉姓奚氏。

  后在东西两魏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复辟旧制,此族又复旧姓纥奚氏、纥突邻氏、薄奚氏、可奚氏等。

  进入隋、唐朝时期后,薄奚氏、纥突邻氏、纥奚氏、可奚氏族众的大部分已经融合入汉族之中,仍然改为汉姓嵇氏、奚氏,亦有改为汉姓纥氏、何氏、贺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奚拉氏,亦称喜拉氏、锡喇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东海萨哈连部(今黑龙江北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等。

  ⑵.蒙古族奚哈氏,亦称锡尔哈氏,世居阿拉克绰特(今新疆塔城)、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h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奚氏。

  源流九

  源于满族,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女真女奚烈氏,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女奚烈部,历为贵族大姓,在白号之姓中排位第三,早在金国晚期就多冠汉姓为奚氏。

  ⑵.满族锡尔弼氏,满语为Sirbi Hala,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

  ⑶.满族锡克德氏,亦称希克特氏、锡赫特氏,满语为Sikde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郗氏、线氏等。

  ⑷.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属于卦尔察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龙江沿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西氏、胡氏、石氏、郗氏、邵氏等。

  ⑸.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喜塔喇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在明超时期为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氏,有学者认为喜塔拉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悠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⑹.满族奚尔佳氏,满语为Sirgiya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此姓,所冠汉姓多为奚氏、线氏等。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暂缺)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

  分布

  宋朝时期,奚姓大约有3万4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位以后。奚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其次分布于河北、浙江等地。

  明朝时期,奚姓大约有2万8千人,江苏为奚姓第一大省,约占奚姓总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北、山东等地。

  当代奚姓的人口大约有24万,为第296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广西、重庆等省市,江苏居住了奚姓总人口的2 8%,为奚姓第一大省。

奚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苏皖大部、上海、浙江北龆、川渝黔甘肃大部、宁夏、陕鄂西南、桂云大部、海南、广东东西两端、黑吉大部、内蒙古东北,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2.4%,居住了大约80%的奚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

  鲁侯堂:典出西汉奚涓。奚涓追随汉高祖刘邦,先为高祖的文书(舍人)起兵于沛县,入汉后,以将军出征定诸侯,被封鲁侯,为元封十八侯之一。

此外奚姓的堂号还有礼耕堂、楚善堂、衍庆堂、崇本堂等。

  字辈

  安徽芜湖、上海浦东奚氏字辈:“首中居正邦家之光功从立志”。

  安徽芜湖奚氏一支字辈:“方正家国增光言”。

  安徽灵璧奚氏字辈:“井怀德成家美……安国良”。

  安徽无为奚氏字辈:“分成立本德业传家保”。

  安徽巢湖奚氏字辈:“中正立本德业传家”。

  江苏大丰奚氏字辈:“全莱公正臣一万乔如文春延茂盛广怀仁道友德礼义宏财宽、文常学爱正、堂忠桂同昌”。

  江苏丰县奚氏字辈:“先德养玉道修传世广震华庆永翔”。

  江苏南通海安奚氏字辈:“长天宝益中”。

  辽宁新民奚氏字辈:“永连孝志文”。

  辽宁本溪奚氏字辈:“德恩广(延)久长坤”。

  辽宁沈阳奚氏字辈:“孝连永志文”。

  山东微山奚氏字辈:“增道修传……”

  山东菏泽奚氏字辈:“秀先德文宽道修传士广”。

  浙江象山奚氏字辈:“熙基圣增……”

  浙江天台、宁波奚氏字辈:“未(纪)拥(永)熙(喜)基圣尊先宏”。

  四川凉山奚氏字辈:“启正仁兴”。

  云南文山奚氏字辈:“志少国顺永起”。

  广东惠来奚氏字辈:“开辉启世亿文光昌明达克振宗道荣茂”。

  河南社旗奚氏字辈:“德国兴太中文芳春林庭富贵庆荣华永祥万世融”。

  广西邕宁奚氏字辈:“朝光耀均钟洪莫”。

  陕西奚氏通族字辈:“闻吕光贤德承宗启后祥齐家从礼义华国本文章富贵荣明显迎春同绪昌”。

  江西信丰奚氏字辈:“镇崇忠恕昌家”。

  江西南康奚氏字辈:“云嗣仲以诚,克方玉中应。元宪大廷登,崇钧惟良仕。如同日月星,

  光明常照远,时开万国兴,祖德永长声。世昭诗书泽,家传宝鼎铭。昌隆由积裕,俊彦贵通经。”

  黑龙江双城奚氏字辈:“忠良玉国家昭文明”。

  吉林正蓝旗满族奚氏字辈:“广善贤明本德润锦世长崇文宏云志秉忠振国良绍继维英耀永毓庆兆祥”。

  重庆奚氏一支字辈:“唯益正仁兴”。

  奚氏一支字辈:“克志国永巨”。

  奚氏一支字辈:“做乃家谚恩”。

  重庆铜梁奚氏一支字辈(远祖奚伍什迁自贵州桐梓):“伍朝文仕国,先成天子家,思宗新德泽,世代显荣华”

湖南麻阳一脉奚氏一支字辈:“可正承祖德,宏开定大昌”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谯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奚姓的源流和郡望。

  夏朝车正;

  清代铁生。

  ——李文郑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奚仲,传说黄帝曾造车,少昊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代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丁敬,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

  车正世泽;

  弘农家声。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奚仲,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奚斤,封弘农王。

  古传车正;

  各列孔门。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

  世称忠孝;

  邑号廉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五言通用联

  高门圣地裔,

  西汉鲁侯家。

  ——江西省浮梁县奚家村奚氏宗祠联。

  文房居三宝;

  西冷占一家。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时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代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

  七榆屏山樵;

  万骑大将军。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七言通用联

  文武兼备惟户部;

  诗书俱妙有铁生。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

  四璧书声小邹鲁;

  一庭秋色古黄虞。

  ——奚冈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十言通用联及以上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

  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明代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

  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

  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

 

 

  【祠堂古迹】

       奚仲墓

奚仲墓,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与薛城区之间的陶庄镇驻地西南5公里的奚公山上。现山上有古冢两封,北为奚仲墓,南为冉求墓。两墓东50米有车服祠,亦称奚公祠。薛国故城内有奚仲庙,奚仲庙故迹依存。

 

timg.jpg

  召稼楼奚氏祠堂

  召稼楼奚氏祠堂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沈杜公路。

  召稼楼奚氏祠堂始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幸存至今的召稼楼奚氏宗祠,己有二百多年历史,躲过太平天国兵焚,日寇侵略轰炸,成为凝聚上海数万奚氏后人标志。今因浦东建设发展,马上要被拆除毀沒。

  从保存上海本土人文史料,增加召稼楼古镇奚家书院,奚宅风貌,奚氏名人的记载厚度。从保留浦东农耕文明发展,家族迁徒轨迹,人民敬宗尊祖的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召稼楼奚氏宗祠的易地保留,都是十分重要而吾家宗祠之在召楼者,高祖有春公所 建也。经始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明年告竣。基地在镇西十九保十二团五百二十一号。第一进墙门,额悬《奚氏宗祠》。东西各三间,招邻生理。西有街道启门以便出入。第二进<序彝堂>,藏栗主之所,东西各二间。序彝堂前东西两侧厅又南,东西各一间,共二进十六间。后图。墙垣中植梅、桂、玉兰、椿。取永久之意也。“吾祖素园公(垂裕)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倡族重修,至明年春,公以积劳成疾,而终于是。父(钟伟)承遗志,远职其事。 惟斯祠。前有建,后有修,难易分。而敬宗收族之意,则一也。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发贼窜至浦东,邑城失守。乡镇村堡所至焚掠无遗。族曾叔祖英发公以祠虽不能保,而神主为先人灵爽式凭攸关重大。因感诸囊公藏诸密室。明年同治新元,贼退,祠幸无恙,唯门窗缺焉。因后辑修之。仍奉主入祠.是举也,英发公之功亦巨大矣。海不敏,谨溯并修大略,而并识焉。”

奚氏祠堂.jpg召稼楼奚氏祠堂.jpg

  【典故轶事】

  1:奚陟摆茶会

  茶道兴起于唐代。与陆羽同时代的太学生封演在他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即陆羽)《茶经》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记载。按封演的说法,最先总结和阐述“茶道”的是陆羽。

  但是,当时“茶道”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却很难找到详尽的文献记载。只有北宋之初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记载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尚可见唐代“茶道”之一二。

  奚陟为唐代宗大历末年进士,唐德宗时累进中书舍人,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

  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

  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

  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

  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2:制墨高手奚廷圭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我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用品。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也得历代收藏家的珍藏。

  墨在我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时的人,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弄黑了,他从木炭染黑了手中得到启发,便把木炭碾成细粉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晾干,制作了墨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在我国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

  自古以来,我国历史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就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的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奚超、奚廷珪父子,五代时南唐易水(今属河北省易县)人,是以制墨为业的工匠。当时社会动乱,奚家父子全家移居歙州(今安徽省歙县)继续以制墨为业。他们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制墨经验,总结了制墨中的实践经验。加上歙州当地有着茂密的松林,是制作墨的极好原料。奚氏父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认识到,墨的黑度与制墨用的松烟炭黑的纯度及颗粒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墨色黑亮,炭要黑纯,粒子要细,灰分要少,则分散度高。他们一面精选用料,改进配方,一面改革制作工艺过程。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生产,精心加工制作,终于制造出了“坚如玉,文如犀”和“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质佳墨。这种墨相传浸泡在水中三年也不坏,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因而,使“廷珪墨”驰名中外。

  南唐李煜酷爱佳墨。对于奚超、奚廷珪父子在制墨上做出的杰出贡献非常赏识,封奚超为墨官,全家被赐“国姓”李氏,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因此,“廷珪墨”也被称为李墨,一度名扬天下。“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如此质精名贵,历代帝王、文人等都非常珍惜,均将此墨视为至宝。奚廷圭的弟弟和他的儿子,都继承了制墨的技艺,也都先后成了制墨的名家。奚廷珪制墨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后人的高度珍视,使歙州制墨形成独特的传统,世世代代把奚廷珪的制墨技术继承和发展留传下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3:奚仲造车

  传说奚仲因受父亲番禺发明船舶的的影响,因此他自小开始就喜欢科学发明创造。奚仲天资聪慧,从小的聪明过人,很有学习的天分加上他努力好学。到了青年时期奚仲就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知识技术,是名声远播的能工巧匠和小发明家。

  有一次奚仲看到人们在路上搬运货物,肩挑手扛,不仅费力而且一次搬运的数量也不多。于是他就琢磨怎么样能使人们运输更省力并且一次就可以运送大量的货物。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陆路运输的困难,奚仲充分运用他的知识,苦思冥想,在借鉴前人发明的基础上一次次的尝试可惜均未获得成功。

  不过奚仲并未灰心,也不曾放弃,他更加努力的实验,不断总结失败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制造然后实验,屡败屡战。终于有一次奚仲看到了一位大娘用木棍在磨面,只见木棍前后滚动碾压之下,石盘上的米不一会就被碾压成面粉了。

  奚仲突然间灵光一闪,他想:如果可以做两个圆形的车轮这样它们在地上滚动不就可以省力了吗?奚仲欣喜若狂,他立马赶回家开始试制,经过一次次测试终于成功的发明了用车轮带动的车。

  在公布发明成功的那天,慕名前来的人们将实验场地围的水泄不通。只见车架上堆满了货物,一人用力推动车把车轮就滚滚向前。大家都为这个举世的发明欢呼不已。这就是奚仲造车的故事。

  奚仲生活于上古夏朝时期,他因见百姓运输货物不易,于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实验,终于发明车,这不但解决了货物运输的难题,也为奚仲自己赢得了荣誉和富贵,大禹封他为车服大夫,将薛地分封给他。这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奚仲造车的故事。


家风家训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奚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