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渊源

name origin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位。现今人口约六百万,排在第四十五位。

魏氏图腾

  【释义】魏从巍而来。巍,高也。《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



魏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长,行二,生没未详,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十五都乾农乡尽林里,铁蛇冲发派于明正统年间任武昌通判致仕乐,归后复从兄九万仕楚至乱离知其时,不可为故果于避世漱石枕流风格,古朴览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于斯土常兴文敏公为知己友,敏公爱子淑才貌学两优纳为东床后没,葬益阳鹅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没未详,葬益阳章公山与夫合塚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晋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宁乡荥阳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孙,字树玉,号立斋,原籍南昌府新建县铁柱宫,由贡兴托吉安府教论遂家於府城城隍阁侧。宋祥兴元年创业於卢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为淳塘始祖。宋湻祐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时生,元皇庆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时没,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祐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时生,元延祐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时没,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间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原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毕国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姬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同宗晋国,成为晋献公姬诡诸的大夫。

  毕万入晋后,受到晋国君主的重用。晋献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消灭了附近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跟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劳。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国以赵夙御戎车,姬毕万为右乘,率晋军讨伐霍、耿、魏三个小诸侯国,并一举攻灭了他们。原姬姓魏国成为晋国的一个邑,其子孙当时就有以原国名为氏者,形成了魏氏最早的一支。后来晋献公论功行赏,就把原魏国(今山西芮城)赐给姬毕万做为食邑,并任命他为大夫。之后,此后,姬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世代称为魏氏,与先魏国的魏氏合了在一起。

  晋献公封毕万为魏大夫,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姬卜偃知道后,就预言姬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的:“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称!拿这个开始封赏,是天意要开启他了。自古天子方称兆氏,毕万受封魏邑,名字中隐含有广大之意,仅从盈满的数目来说,他将来必定会拥有许多人。”

  这在典籍《玉篇》中有说明:“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是高大宫门的台观。在典籍《文选》中也说:“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张铣注:“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

  姬毕万的后代自入晋国受封到魏邑之后,逐渐显贵。

  在唐朝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中,均将魏氏列入“以国名为氏”类,《元和姓纂》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掣、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这在史籍《通志》中记载更为详细,认为:“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新唐书》中则,认为魏氏属“以邑为氏”:“魏氏源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从魏文侯元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国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从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至魏亡,魏国建国近二百年,共历九位国君:

  魏文侯(魏斯、魏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魏武侯(魏击,公元前395~前370年)→魏惠王(魏莹,公元前369~前335年)→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34~前319年)→魏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魏昭王(魏遬,公元前295~前277年)→魏安僖王(魏圉,公元前276~前243年)→魏景湣王(魏午,公元前242~前228年)→魏王(魏假,公元前227~前225年),这就是郑樵在《通志》中所说的“二侯七王”。

  姬毕万的裔孙所建魏国灭亡后,秦始皇在其地建立郡县,魏国部分王族和国民为不忘故国,就以故国魏为姓氏,形成魏氏家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之舅芈魏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魏冉,全名为芈魏冉,楚国贵族,随姐姐芈八子嫁给秦武王嬴荡时到秦国,芈八子是楚怀王熊槐的女儿。由于楚怀王早先给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阳邓县),故号穣侯。

  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芈八子逝世,芈魏冉立即被解除全部朝堂职务,被迫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养老。之后,秦昭襄王立即任命范睢当宰相,封为“应候”,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另一个庞大的魏氏族群。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

  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

  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

  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姜姓,出自南宋时期蒲江魏了翁,属于冒姓改姓为氏。

  据宋《稗录》记载,南宋时期有一位魏了翁,原本姓高。高氏源出姜姓,由于他小时候寄养于姑父魏氏家中,遂改魏氏。

  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今四川成都),是著名的南宋后期大臣、理学家、思想家。

  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而魏了翁却能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魏了翁著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中所罕有。

  在魏了翁的后裔子孙中,多沿以其冒姓为姓氏,世代称魏氏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与兀良哈·速不台兄弟俩。

  兀良哈·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原为成吉思汗家的门户仆从。早年随从兄长兀良哈·哲勒篾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屡立战功,是成吉思汗最忠诚的战友,为四猛将之一。   兀良哈·速不台的封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明朝初期,兀良哈·速不台的后裔子孙分别冠汉姓为魏氏、乌氏、吴氏、于氏等。

  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源流六

  源于嬴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著名的明朝大臣魏校,先世本姓李,官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改姓魏。

  魏校是明朝初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庄渠遗书》,是“崇仁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学涵养极深,气象浑厚,生机盎然,一团和气。他门生弟子满天下,其学“以仁为心,以心举国,仁之天下”,极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在魏校的后裔子孙中,多沿以其冒姓为姓氏,世代称魏氏至今。

  源流七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时期西域来华诸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见于明朝将领魏实,原名黑纳。

  “黑纳”,古阿拉伯语为Hindu,可翻译为“庆贺、祝贺、颂扬”等汉义,完全适用于取名。在元、明时期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就有译为“黑纳”者。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就记载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清康熙三十七年碑),魏黑纳,当是汉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汉名。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任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生息繁衍,遍及湖广各地。

  在清同治一朝以前,回族魏氏在西北地区即为大族。据文献《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的记载,回族魏氏在清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在文献《咸阳县志》中也记载,仅在清道光年间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回族氏五十户之多。

  回族魏氏,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湖北两阳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等。

  源流八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女期女真乌延部,在金国时期称兀颜部,亦有源出辽西鞑靼乌丸部之说,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乌雅氏所冠汉姓有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该族首领乌雅·额布根在明末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列入正黄旗,其子乌雅·额参,初授膳房总管,后以军功授世管佐领。到了乌雅·额参之长子,取“乌雅”的谐音汉字“魏”为汉姓,名为魏武。魏武官至护军统领,后来将女儿适与清康熙大帝,为德妃,生爱新觉罗·胤禛。到了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农历11月,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清世宗雍正皇帝,尊生母德妃乌雅氏为仁寿皇太后,未册封。到了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农历5月23日,仁寿皇太后驾崩,到农历8月,雍正皇帝追册仁寿皇太后谥号“孝恭仁皇后”,追封孝恭仁皇后的三世祖先乌雅·额布根、乌雅·额参、魏武并为一等公,世享荣耀。自魏武开始,该支满族乌雅氏族人皆冠汉姓为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倭彻埒氏,亦称乌哲勒氏,满语为Uce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魏氏、倭氏、苏氏。

  ⑶.满族倭彻赫氏,亦称文车亨氏,满语为Ucehe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魏氏。

  源流九

  源于鄂伦春族,出自明朝时期鄂伦春魏拉依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世居精奇里乌喇(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ilalr Hala。

  鄂伦春族、满族魏拉依尔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魏氏。

  源流十

  源于佤族,出自明、清之际佤族斯内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末清初,在云南西盟地区佤族巴饶克部斯内氏。

  佤民族自称“佤”、“巴饶克”、“阿佤”等,都是“山居人、山民”的意思。周、秦时期,佤族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朝时期称“濮子蛮”,宋朝时期称“濮蛮”,明朝称“古剌”,清朝时期则称“嘎剌”、“哈瓦”。

  在旧社会,当地傣族土司贵族称佤族人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卡佤”这种称呼带有强烈的侮辱性。

  佤族巴饶克部斯内氏,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改姓氏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清朝时期汉军绿旗统领魏清泰,属于汉夷互改为氏。

  据史籍《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高宗孝仪纯皇后魏加,本汉军八旗汉姓,抬入满洲八旗,改满姓魏佳氏。”

  孝仪纯皇后魏加,是汉军绿旗统领、内务府管领魏清泰之女,清高宗乾隆大帝的孝仪纯皇后,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魏加生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7月15日生固伦和静公主,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农历7月14日生和硕和恪公主,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晋为皇贵妃。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皇贵妃魏加病逝。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爱新觉罗·颙琰后成为清仁宗嘉庆皇帝,乾隆大帝因此金册追赠皇贵妃魏加为孝仪纯皇后,后嘉庆皇帝尊其为皇太后。

  魏加本属于汉军旗,其父魏清泰亦为汉族人,因女为皇贵妃,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将其“抬入满洲八旗”,改满族姓氏魏佳氏,满语为Weigiya Hala。

  在魏佳氏的族人以及后裔子孙中,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复汉姓为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按:

  满清王朝自从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玉儿定下“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之宗法后,并不是要所有的满族人不能与所有的汉族人结婚,而是允许在八旗内部通婚,但是在旗之人绝不允许与旗外汉族人结亲。乾隆大帝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如此变着方法娶汉女为妃。

  源流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魏氏族人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五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河北巨鹿)。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两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

  先秦时期

  魏氏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这一支系以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

  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争斗了二百多年,秦国对魏国有宿怨,又因秦国灭魏国时,久攻大梁城不下,大梁城破魏王降秦时,秦王朝对魏国王室的处置是残酷的,不但杀掉了魏王假,连他的几个儿子也没有放过,还将魏王族和部分贵族俘虏迁至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部),置于秦政权的直接监督之下。但是,武力可以灭亡或征服一国,却不能消除当地人民对武力征服者的仇恨。同样,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和贵族对秦王朝充满了仇恨,他们伺机推翻秦朝,恢复故国。

  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魏氏进一步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任城(今山东微山)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此时,魏氏还有一支迁入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氏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江西,或迁入福建等地。

  唐、宋以后

  唐宋之际,遍及江南广大区域,其主要迁徙繁衍于福建、广东等地。宋朝以后,魏氏已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魏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甘肃等地。

  移居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和《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间“蛮獠”(一说即山越人,汉末至隋唐时对分布在今苏、浙、皖、赣、闽、粤等省部分山间越人的通称)骚乱,唐高宗诏令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三千六百人,将士一百三十二名,前往七闽百粤之交界绥安县,相视山源,开屯建堡,“以靖寇患”。随陈政入闽的将士都是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其中魏有人任军谋祭酒(参谋),魏仁浦任府兵队正(军队小头目),他们将魏氏活动区域推进到今福建(这也是史籍中魏氏入闽的最早记载)。陈政率部入闽后,由于北方将士不服水土,生病乃至病亡者较多,难以战胜“蛮獠”,便退保九龙山(今福建九龙江上游),奏请朝廷增兵。朝廷命陈政兄陈敷、陈敏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五千余众(据福建云霄县统计,随陈政入闽将士眷属姓氏实际上共有八十四姓,其中就有魏氏)增援,陈政之母魏敬及子陈元光随行。队伍行至浙江、福建交界,陈敷、陈敏染病而死,足智多谋的老夫人魏敬,强忍悲痛,与孙儿陈元光一起率军南下与陈政会合。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染病而死,陈元光以膺扬将军代父领兵,魏敬参与军机,制定方略,经过百余次战斗,终于平定了骚乱。魏敬又协助陈元光驻兵屯垦,教育当地人种桑,举办学校,发展农桑和文化教育事业。魏敬在福建寿终,终年八十岁,漳州人怀念她,为她建造庙宇,尊称为魏妈庙。

  魏氏在台湾诸姓中居第四十四位,主要集中于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大多是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移居而去。

  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征的十七世孙魏弥于唐末入闽,魏弥长子魏进富,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魏进兴居南靖梅林乡。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南宋末年汴梁兰封(今河南兰考)魏良佐,字子元,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赴任途中经江西赣州遇乱,遂卜居江西石城。魏良佐在石城传二世,其子魏玉淑生子元、亨、利、贞。南宋大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护送宋帝赵昰退居赣州。后元军南下,赵呈逃往福州,赣州大乱,兄弟四人逃往福建宁化,在此分手,各自逃命。其后,魏元徙居惠州长乐(今广东五华),为一世祖;亨迁福建汀州,后迁惠州龙川县。魏元下传十三世至魏应诰、魏特敬时,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在新竹新埔上寮开垦基业。明清两代,魏氏族人入台者以魏征裔孙魏弥之后为众,余者为开封兰考人魏良佐之后。

  明宋神宗万历年间,最先有一位叫魏亮的人,从福建至台湾,垦荒开基,是魏氏落籍台湾的先驱。据说,后来一直在台湾郡城开设“张珍山号银铺”者,就是当年魏亮之后,至清咸丰初年,已传八代。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在台率众起义,反清复明,为平息这一起义,福建同安人魏大猷随军入台,并因平息有功而升安平水师协镇。此后,魏大猷就定居在安平。康熙末期,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魏文仲从福建漳州徙居台湾台南市一带,后移居至台中县乌日乡。雍正年间,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魏习赋、魏祉千、魏可俊从福建漳州南靖移台,魏习赋、魏祉千垦居今台中一带,魏可俊垦居今桃园县中坜一带。乾隆年间,魏进兴派下魏愧烈从福建汀州垦居今台湾新竹新埔一带;魏文兆、魏秀明、魏阿桂、魏恭朴、魏元商、魏俊生、魏隆康、魏庆荣、魏四洪从福建漳州南靖先后垦居今台中市一带;魏天植从南靖垦居今桃园县大园乡;魏清连从南靖垦居今台北县八里乡。

  魏弥后裔魏进福派下徙台的情况为:乾隆年间,魏德宽从福建汀州永定垦居今彰化市一带,魏行春从永定垦居今桃园县平镇乡,魏彰德、魏浩、魏朴义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垦居今新竹县新埔镇下寮里;嘉庆年间,魏龙美从永定垦居今台中县东势镇。魏元派下徙台的情况为:乾隆年间,魏国云、魏应贵、魏成汉从长乐垦居今新竹县;魏特敬之妻魏刘氏携四子魏忠元、魏四妹、魏善志、魏阿尾从广东惠州陆丰入垦今新竹县一带;魏宣俊、魏国汉、魏嘉凤、魏君伯从长乐徙居桃园县龙潭乡。道光年间,魏元派下魏朝恩、魏斐茂、魏斐捷、魏春贵从陆丰垦居今新竹一带。

  1945年台湾光复,1947年中华民国组成台湾省首届政府,江西德化人(今江西九江)魏道明走马上任。此公原从事司法工作,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当过律师,任过司法部代部长、部长,一度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办过报纸,又在行政院秘书长位子上干了一段,后又驻节法国、,回国后任立法院副院长之职。此后,他卷入蒋中正父子与孔祥熙的内争中,不得已买通宋美龄离台寓居,后又返台,1966年就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之职,1978年在台北病逝。

  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省,一些魏氏人士移居其地。北京人魏景蒙早年入燕京大学,曾任天津《庸报》、《上海时事新报》、《大陆报》记者,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专门委员、中宣部驻上海办事处主任,1949年移居台湾后,任路透社特派员、“中央通讯社”副社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中央通讯社”社长等职。陕西长安人魏炳文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参加过东征北伐,曾任国民党军队的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北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任国民党第十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后到台湾,1971年病逝。

  台北市人魏火曜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学士、博士。台湾光复后即任“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1953~1962年间兼台大医学院院长,曾在纽约、波士顿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6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任历届评议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魏火曜儿科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等职。原籍湖北黄冈的魏镛随父母迁台后,在“国立政治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又在俄勒冈大学获国际关系学学士、政治学博士学位,1975年当选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他是非籍及亚裔学者中第一个获此职衔的人。同年,由于成就突出,他当选为国际关系学会比较及科际研究理事会理事。他曾当选为杰出教育家,并两度入选“科学名人录”,1977年还获“艾森豪威尔奖”,1975年魏镛返台担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政治研究所及台湾大学教授;翌年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

  迁徒海外

  魏氏移居海外始于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据《五华魏氏族谱》载,魏应诰、魏特敬从大陆迁台后,他们的后裔又从台湾徙居世界各地:魏鼎高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去,后又到加拿大定居;魏松于1910年到印度尼西亚,曾任马来西亚立法会议员、致公党副主席。

  公元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留学、办实业等原因,到海外谋求发展的魏氏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中不乏有建树者。例如洛杉矶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高级工程师魏建荣等。据《长垣县志》载:号称烹饪之乡的河南省长垣县有魏氏厨师多人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苏联、加拿大、尼泊尔、法国、德国、坦桑尼亚等国从事中餐经营。

  分布

  先秦时期,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人台湾。

  宋朝时期,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全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魏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入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约600多万,列在全国第45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600万,增长了13倍多。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魏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全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迂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魏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交界地区、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中心地区可达2.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0.8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24%,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堂号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任城堂:以望立堂。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此外,魏姓的堂号主要还有敬爱堂、治礼堂、十思堂等。

  字辈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成都新都:祖德开鸿儒光宗绍盛图大廷登国彦永世启新模

  四川宜宾江安: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一支: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一支: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正大光明启先德永兴昌

  湖北新州: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天门: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据族谱记载,始祖自江西迁移,后来有三个儿子,十一位孙子,统称“三浦十一郎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春元甲振广传述庆灿长

  山东青岛城阳: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济南商河:龄 希志 继宝寿从文世肇 基开永绍兆景树宗家之恩

  山东日照:德延绪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锡元,勋光廷振,功业世博

  山东枣庄薛城: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

  山东临沂: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山东潍坊安丘石埠子蒯沟(古青州府),莒县东莞魏家管庄(古莒州东莞郡):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崇稼思源。弘扬先贤,州泰民安。金声玉振,瑞集福增。荣华富贵,文章兴邦。廉洁奉公,礼义孝忠。

  江苏高淳净行寺:晋建鸿(宏)猷(元)广,唐兴浩烈扬。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31-50世)

  江苏沭阳: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商丘:文行经典付 德俊兴天关

  河南新乡:怀远震绍铭兴乾坤宁万世荣开新秀贤耀忠文武全英才增

  河南新郑: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省林州市河顺:怀泰英通整,子友进邦天,朝中三大士,立学君可用,敬德勉存善, 万代永方明 ,新法宗文化, 建国保红光

  河南南阳镇平: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宗功祖业,源远绪长,福贻茂德

  江西九江: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盘锦:万世怀立永,久凤朝祥春

  辽宁鞍山海城: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凤凰街(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安徽六安: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安徽寿南:成保户均能庆隆声丰学应业嗣镇守贞家以永春化发清明仁让恭俭贤良自生祖德积厚福寿多增

  山西忻州: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

  河北景县: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河南省南阳市: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河南省光山县魏氏源本堂:元亨光昌庆圣明,文章道德振家声,开基忠厚发祥永,继绪绵长启祚宏,世泽广延同福寿,宗传济美重贤英,一堂孝友承兴运,玉干金枝万代荣

贵州桐梓:正向元巍儒,天学光明应,大家发齐祥,永远世代兴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魏相,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图像被绘于麒麟阁。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魏绛,即魏庄子。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窃取魏国虎符救赵。

  誓成宅相;绰有祖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人魏绛。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信陵世泽;明鉴家声。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战国魏人魏无忌。下联指唐朝魏徽。

  六言通用联

  穰侯家跻四贵;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战国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魏冉,号穰侯。曾四登相位。下联指北齐魏收。

  七言通用联

  两袖清风廉太守

  二分明月古扬州

  ——清代乾隆进士阮芸苔赠魏春松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

  治称政谱,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宋朝厌兀进士魏子翁。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

  通经致用,拜夷为师。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清朝道光进士魏源。博学,与龚自珍齐名。有《曾子章句》等。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

  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东汉任城人魏应,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学者魏了翁,西父忧时,曾大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反对佛家、老子的“无欲”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九曲朝宗,千秋俎豆馨香远

  一湖临庙,万顷波涛眉宇清

  ——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边魏氏宗祠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人即负国,何忍负之

  ——此联为清代名人魏向恒撰书联。

  窍符救赵,战国雄风,莫恋遥遥华胄

  问难谈经,传家儒学,当思穆穆文宗

  ——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四里墩魏氏宗祠联。


     【祠堂古迹】

  六安魏氏宗祠

  建于清乾隆的魏氏宗祠、汉樊哙墓(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西河口乡的建于宋代的望江寺塔(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隔河相望,北与石板冲乡的九公寨风景区(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旅游区)隔河遥望,东北面与横摆头风景区(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旅游区)同样隔河相映,南与霍山县接壤,在佛子领水库和响洪甸水库的下游。

  皖六安市横排头上游,东淠河之滨,有一座古代建筑-魏氏宗祠(今属青山乡魏庵村)。据魏氏宗谱记载,此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间。至咸丰年间,年荒岁乱,祠宇被焚,仅存伙房三间。光绪五年开始筹备重建,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官福建惠安知县魏挺梁,为荣宗耀祖,又捐资筹款,增修亮脊,檐阁,至光绪十三年竣工。

  此古祠为四合院建筑,前后殿各五间,东西廊坊各两间,东首另有伙房三间。其建筑结构精致。前后殿正间皆有雕梁画栋,棂阁拱檐,别具特色。前后殿房顶上是一米多高的亮脊,脊上有两条巨龙面向中间塔顶;前殿门楼为八字形,龙形檐阁飞翘。祠宇四周檐下皆是壁画,反映不同时期的古典或传说。祠宇外观巍然轩昂,古色古香。据六安文物部门鉴定,为六安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唯一古祠,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古祠坐落的地理位置也较特殊,它与古刹准提庵(已在文革中拆除)隔路并排;附近有汉舞阳侯樊哙墓葬(<<六安州志>>有记载),墓西侧是将军滩,隔河便是演武山,碾盘山(传说是樊哙将军放马练兵,碾军粮之地),与北宋时期的建的望江寺塔相连,古祠北面与九公寨隔河相望。  今后,祠堂如能真正修缮如故,那将与苏埠老街,横排仙境,九公寨风景区,望江寺塔等连成一片,成为六安地区著名的旅游线路,他将以特有的人文魅力和历史价值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始祖酉才公,明初携四兄弟自皖南休宁渡新安江而北,定居于望江湾一带(今皖六安市裕安区陶洪集魏家庵村。)历经四百余年。 祠堂西有“魏家佛堂”-准提庵(文革拆除),族谱记载“准提庵之建启自应元公,应聘公(魏氏六世孙) 之功德也”,庙旁有墓相传樊哙 将军之冢莫悉其祥。

cc11728b4710b9122db11fabc4fdfc0392452277.jpgc2cec3fdfc039245c9de72c98f94a4c27c1e2588.jpg

  

  浙江宁波宁海下蒲魏氏宗祠

  宁海下蒲魏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下蒲村,据下蒲《魏氏宗谱》记载,魏氏族人于清康熙八年(1669)始建魏氏宗祠,清光绪十六年(1890)扩建。于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浙江宁波宁海下蒲魏氏宗祠.jpg

  福建省福州黄岐魏氏宗祠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黄岐镇,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其间屡经兵焚、风雨沧桑、数经兴废。新祠土木结构,双层仿古建筑,计有466平方米,宗祠四面围墙,翘脚欲飞,巍峨壮观,门上方嵌刻“魏氏宗祠”匾额,祠有回廊,天井。一层祠壁上“忠、孝、义、节”,楼上有祀祖神龛,厅正中刻立一对青石龙柱,犹如蟠龙出海,气宇轩昂。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柳城魏氏宗祠.jpg

  江苏邳州望山魏氏宗祠

  1990年族人筹资兴建魏氏祠堂于江苏邳州望山之上。魏姓始祖,魏士忠,原籍山西洪洞县人。元末任雁门关总兵,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明朝建立后进行大量移民。始祖士忠自告奋勇带领族人迁至睢宁望山定居。六百年以来魏姓繁衍昌盛,世代兴旺祥和。

江苏邳州望山魏氏宗祠.jpg

  河北省晋州市魏氏宗祠

  位于晋州市市区西南部,是晋州人民为纪念祖籍晋州庞表村的大唐贞观名相,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的魏征兴建的。始建于1994年10月,1996年月10月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70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纪念、观赏、娱乐于一体。又称“魏征公园”。

河北省晋州市魏氏宗祠.jpg

  安徽六安市陶洪集魏氏宗祠

  安徽六安市陶洪集魏氏宗祠,据魏氏宗谱记载,此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间,光绪五年至光绪十三年重建。与苏埠老街,横排仙境,九公寨风景区,望江寺塔等连成一片,成为六安地区著名的旅游线路之一。

安徽六安市陶洪集魏氏宗祠.jpg

  山东省阳谷县陶城铺村魏氏祠堂

  于2014年11月22日建成,在陶城铺村新落成的魏氏祠堂前隆重举行,来自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的魏氏家族500余人参加了开典活动。

山东省阳谷县陶城铺村魏氏祠堂.jpg

  广东中山市古镇麒麟魏氏宗祠

  此祠堂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海洲麒麟村东大街3号,60年代时做过学校、70年代时做过仓库,80年代时做过粮仓。现已申报市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市古镇麒麟魏氏宗祠.jpg

       皖北魏氏宗祠

  位于皖北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魏安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与西河口乡的建于宋代的望江寺塔的汉樊哙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隔河相望,北与石板冲乡的九公寨风景区(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旅游区)隔河遥望,东北面与横摆头风景区(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旅游区)同样隔河相映,南与霍山县接壤,在佛子领水库和响洪甸水库的下游。历经四百余年。祠堂西有“魏家佛堂”――准提庵(文革拆除)。

皖北魏氏宗祠.jpg

  【典故轶事】

  1:魏征进谏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着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当然,唐太宗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应当杀了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上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辞,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对魏征既尊重,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何脸面和你相见呢?”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子,看见魏征走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鹞已死在太宗怀中了。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魏征一心要做良臣,“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为已任。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夙兴夜寐,兢兢业业,诚心诚意,竭尽忠心,以求在政治生涯中表现自已的品格和能力

  君臣二人,一个虚怀若谷,广纳谏言,一个忠直敢谏,屡逆龙鳞。两人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合演了一曲臣尽忠,君畏臣的政治史剧。李世民和魏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演员、最耀眼的明星。

  2: 魏延占梦

  说到三国后期名将,魏延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没让魏军越过一步,足见魏延的能力何其出色,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还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这样的大胆战略,先不论这一战略能否实现,光是魏延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就足见魏延是个善于奇谋之人,兵者,诡道也,魏延的奇谋正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所需要的,然而由于诸葛亮太过小心谨慎,并没有采纳魏延的想法,不仅如此,魏延还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即使在临死前,诸葛亮还摆了魏延一道。

  诸葛亮临死前曾安排杨仪马岱等人除掉魏延,诸葛亮死后,魏延坚持北伐,结果被事先安排好的马岱一刀斩于帐中,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着实令人可惜,魏延死后,蜀汉的大将更是难当大任,姜维一人之力又怎能抵挡邓艾和钟会二人的联手呢?蜀汉的灭亡也是早晚之事。

  其实,早在魏延临死前,就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第五次北伐时,魏延就曾梦见自己头上生角,吓的魏延一身冷汗,魏延不知是何寓意,于是找来占梦师破解,占梦师告诉魏延:“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很明显这是一个凶兆,也提醒魏延要多加防范,然而魏延生性高傲,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无论是杨仪还是马岱等人,在魏延看来根本不值一提,于是并没有把这个梦当回事。

然而等到魏延被马岱斩杀前,魏延才明白了当初那个梦的真实含义,然而如今已为时已晚,自己就要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了,想想真是悲哀,想不到自己征战一生,如今却这样不明不了的死了,自己受到的冤屈又向谁说呢?

  3:结草衔环

  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典故:这句成语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合而来的。“结草”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的儿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衔环”是古代神怪小说上记载的一个故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逝世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逝世后让他这个妾陪葬。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九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四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这是两个很荒诞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魏氏家训首推南北朝北齐大臣、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其家训思想深具哲理。他基于管子“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唯君子为能矣”这一观点,告诫子女“审道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己。蒲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言行相顾,慎终犹始”。“门有期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宜谛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疆梁,人囚径庭。”“能刚能柔,重少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知能愚,期可久也。”


  《魏氏家训、祖训》

  《魏氏家训》

  事父母

  父母者,身之根本也。培其根本,枝叶乃盛。自古兴旺之家皆出于孝顺之门,查族中少年人,敢有违逆父母者,必通知房族,送祠重处.在父母,不得隐忍姑息;在邻里,亦不可就手旁观。

  友兄弟

  兄弟与我,乃是父母一气所生者也.若不晓此义,或为钱财起寡,或因异母生心,或听妻子离间,将父母生我兄弟几人竟似多生几个仇敌,不友即是不孝,心地之薄真难问也,族中人其共唾之。

  正夫妇

  家之不和多因妇言,激怒其夫,参商骨肉.盖妇人所见不广,多妒忌猜嫌,惟丈夫有识见,则不为其所惑而被其所役矣。至于妇年未满五十,白昼烧香,清夜观灯,以及踏青看戏,聚会闲谈,此尤为正家者所宜深戒,察出当罚其夫,无夫坐则其子。

  交朋友

  人无论贵贱皆有朋友,第不知审择酒食亦为友,嫖赌亦为友矣.且近时少年轻薄者都穿好衣服,说尖利话,做刻薄事,同在一处以戏谑为风流,以傲慢为脱略,以讪笑为能事,以骂詈为直道,此等人,虽不为非作歹,种种恶习已削尽,祖宗元气减尽,自身福寿岂不可惜?戒之!戒之!

  完国课

  士庶效忠,无过国课;前后不免,何不早输?拖欠者花销无益,包纳者贻累无穷,追呼之辱,垂楚之苦,徒自取耳。

  重丧祭

  丧礼称.家有居丧,哀戚为本.不可饮酒食肉,不可作乐娱实,不可请斋念佛,至于祭祖,务须长幼咸集,衣冠整齐,粢盛丰洁,勿得草率,勿得喧哗,即祭毕饮福亦须德,将无醉。至于求神,还愿,济孤,招魂,此又是非其鬼而祭了何妨?人皆以为是,我独以为非。

  慎嫁取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取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耕者成耕,读者成读,即是佳婿;谨守闺训,孝顺父母,即是淑女。凡为子女计者,依着此办去,庶不遗后日之悔。

  敦宗戚

  同姓为宗,异姓为戚,总是祖宗父母分形连气之人.每见没志气者,靠着宗亲时常借贷,稍不如意,便生忌恨.恃财势者累千盈百,独遇穷族穷亲,分文不肯放松.此两等人,皆不晓得退一步算.吾以为贫穷的要看得起富贵雪淡,譬如他不曾富贵,我亦过活.求人不如求已,只是自已勤勤去做。为富贵的譬如我亦贫贱,趋此有钱时作个疏财仗义之人,免得不肖子孙一朝浪费,如此存心,两边自然见好,祖宗父母应也欢喜。

  劝读书

  光前裕后必有孝子贤孙,要训子课孙,必先尊师重道.人家请先生礼节不可缺,束修不可轻,书馆明亮,床帐清洁,去则送,来则迎,事事处恭,自然贤才并出,至于入泮入监。予花红乡试,会试,送盘费,各支原有旧例,此皆前辈鼓舞人材之意也,若公中盈富,当议加益。

  恤孤寡

  子失其父,妇丧其夫,真天下之穷民。若能周济一番,悯其饥寒,冀其成立,坚其节操,是能于天地有憾处,补生成之化育矣.何乐如之?然亦须避嫌疑。古人云:疾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又云:寡妇之子非有见焉,不与之友.此二说俱有至理,须参酌行之。

  待奴仆

  奴仆虽下贱,皮肉一般。只为贫穷而投靠于我,每见人家恃了家主之势,一言失辱骂不休,一事差捶楚交下,其在主母,打骂侍女凶暴者尤多,偶不如意,信手揉摘,致令头面青红紫绿,痛若难忍,因而逃亡者有之,因而投缳赴水者有之,实为可悯!吾族子孙要自知惜福,断断不可如此。

  严打降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必遇其敌.每见勇悍之徒,恃其身强力大,一言不合,怒气频加,逞凶打降,若一朝失手遭了命案,以致绞斩军徒,性命不保,岂非自贻伊戚父母妻子相向而哭,到此时不亦悔之晚乎?

  解争讼

  人家斗气,只为肝火太盛,全要旁人疏散,不知事者刻意帮助,同必斗狠,虽有心为他知也,添他一盆火也.至于暗地唆,从中取利,又是个火棒越旺,昏昏者还道他是心腹人,不料已中了他的毒药。若果真真实实怀着息事爱人之心,婉言相劝,片语解纷,便是一剂清凉药向他心头浇下,火气立刻消散,完人肉,全人朋友,省人钱财,养人和气,上资祖考,下荫儿孙,岂不是大阴隙?

  禁赌博

  赌博之人,三五成群,呼卢喝雉,全无顾忌,往往老于赌场,死亦不休.致令富者贫,贫者为盗贼,此者,因少年游手,误交匪类,被其饵诱,父兄溺爱护短不加训责之过.今以后或被人首发,或自相攻击,定从重处。

  惩奸淫

  色欲一关最难打破,岂知我淫人妇女,人亦淫我妇女,一报还一报,断然不爽。凡女人养汉之家,其丈夫每每好嫖,不然伊祖父亦末必正经。况奸又近杀,恶业到头,遇着凶手,结果了性命者往往有之.若夫嫖官妓,宿私娼,种了恶气以致杨梅结毒,痛苦不可言者甚多。念及此,能勿畏乎?世之人何苦?只坐一句大病曰:迷而不悟。

  戒溺女

  伤心惨目莫如溺女。试思猫犬掷水尚不忍顾,况亲生肉块乎?若怕养女,谁当作媳?命该穷苦,命里无男,到底无男,徒酿此极恶大孽而为王法所不宥,天理所不容。当家喻,变其恶俗,务绝残暴险狠之念,常存怵惕恻隐之心。有欲踏前非者,家长严加戒饬,诸妇力为救护,乡里竞相劝解,化冤魂怒气而作景星庆云矣。


  《魏氏家训》

  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顺治三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魏象枢一生著述颇丰,关于立身行己的很多内容都穿插在他给别人写的序记传以及书信来住中,从中采录30条形成魏象枢家训内容,以供后人研究并有的启迪。

  1.人之存心忠厚者,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作事忠厚。身必享忠厚之福,子孙必食忠厚之报。

  2.败家子有二种,奸荡赌博,骄奢纵佚,花费祖父之资产者,败其家门也,此则愚顽不读书之人为之;妨贤病国,罔上行私,贪贿肥家,害人利己,辱没祖父之名节者,败其家世也,此则聪慧能读书之人。不可不辨!

  3.昔人曰:“儿子从宦者,贫乏不能自给,此是好消息。”又云:“世路如漆,虽明者不能自见。惟稍远争地,常负屈称,乃是好消息。”

  4.择阳宅有五患,不近寺庙,不近城垣,不近卑湿,不近屠沽之所,不近奢淫之家,即吉宅也。若以祸福论之,只在修德与不修德者,各有所验。今人不修德而求地,将谓山川有灵,其许之乎!

  5.俭,美德也。余谓仕路诸君子崇尚尤急。数椽可以蔽风雨,不必广厦大庭也;痴奴可以应门户,不必舞女歌童也;绳床可以安梦魂,不必花梨螺钿也;竹椅可以延宾客,不必理石金漆也;新磁可以供饮食,不必成窑宜窑也;五簋可以叙间阔,不必盛席优觞也;经史可以悦耳目,不必名瑟古画也。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过;省一分经营,便多一分道义。慎之哉!

  6. 一味疾人之恶,小人之祸君子者,十有八九,终日扬人之善,君子之化小人者,十有二三。

  7.怨由公起,终日不解,而再日悔之;怨由私起,终身不解,而子孙衔之。大凡同理一事,意见偶有不合者,公怨也;各图一事,心志不能独快者,私怨也。学者当以怨之深浅,辨心之公私。

  8.清心寡欲,寿之骨也;济人利物,寿之血脉也;节饮食,慎起居,寿之皮毛也。今人置数者不讲,一遇诞辰辄杀生置酒,亲知满堂。或进火枣、交梨、冰桃、雪藕之诗;或奏白鹤、青牛、丹鼎、绛云之曲。虚文无当,俗套相酬,绝不及身心性命一语。甚且寿翁而夸子孙之贵,寿子而表家世之尊,于骨、于血脉、于皮毛,毫无裨益。彼穷乡之人,姬妾少、滋味淡、嗜欲寡、心气平,尚有问精力之盛衰,而劝以保啬休息者,独士大夫不闻此风也!

  9.以贿予人而祸随之,每每中人不及觉。士大夫受贿嘱托,得人数金之报,遂喜而不以为忧。如挖煤窑、掘涸井,富翁处高堂之上,给钞觅佣工辈。凡坠死、淹死、压死,而富翁无罪也。夫佣工贫寠子耳,犹为衣食计也,遂忘躯命矣。若拥高爵,食厚禄,既非饥饿,不谋朝夕,何得以性命殉人哉!

  10.官迁则为常,贺客之来,十有八九;官死则为变,吊客之来,十无二三。殊不知喜庆之家,视客如蒸云,多一人不见其多;哀戚之家,视客如晨星,少一人亦觉其少。故行贺于权要显贵者,宜迟一日两日而登门;行吊于贫寠单寒者,量捐一金二金以为赙。此固贤者之所为也!

  11.士大夫背人耳语,必非正言,贿耶?淫耶?谤耶?识者不可得而闻,亦可得而料矣。余从旁观之,深以为戒。故立朝十四年,幸未蹈此。

  12.今人见科目仕路中人,谓某某有功名矣。余不敢信,问客,客曰:“列高榜,登甲第,得显官,居要路,非功名而何?”余始知今人之功名异于古人也。古人之功或在社稷,或在封疆,或在匡君,或在养民。古人之名,或在尸祝,或在口碑,或在文教,或在史传。一代之有功名者不数人,一人之有功名者不数事也。何今人功名之多也!

  13.子为父母庆生辰,膝下称觞,情也,礼也。至于我之生日,乃母难之日也,若受亲戚邻里门徒故友之祝,开筵扮戏,馈遗杀生,于心安忍!然斟酌情礼,凡我之生日,当斋心以报亲,令我之子孙,次日称觞以尽孝,庶几两全矣。

  14.人之所畏者有三等:长天命者,上也;畏国法者,次也;畏冥报者,又其次也。总以畏清议为下手工夫。人之所爱者亦有三等:爱人才者,上也;爱百姓者,次也;爱文章者,又其次也。要以爱名节为切实本领。

  15.每日所言所行,尽合于理,理顺则心安,心安则可以对天,可以对人。何等清闲受用,泰然而乐也。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

  16.每日所言所行,不合于理,理不顺则心不安,心不安则强欲瞒天,强欲瞒人。何等消阻闭藏,戚然而忧也。故孔子曰:“小人长戚戚。”

  17.凡不义之财,不可以供神,不可以祭祖,不可以献亲,不可以贻子孙,不可以修家祠、置坟墓、买书籍,惟济贫救荒,施药埋骨,修桥补路,庶几可耳。不然,死后听姬妾携作改嫁资,亦得好好散去也。

  18.人君以天地之心为心,人子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一之心矣;臣工以朝廷之事为事,奴仆以家主之事为事,天下无不一之事矣。

  19.薄于朋友者,薄亲戚之渐也;薄于乡党者,薄宗族之渐也。

  20.居官者,一揖一让,一拜一跪。固当为朝廷存体统;一进一退,一取一予,亦常为父母存体面。

  21.君明、臣良、父慈、子孝,才见得天地位;若不君、不臣、不父、不子,便是天地不位了。拒杨墨,驱虎豹,疏九河,殛四罪,才见得万物育;若为我、兼爱、率禽兽食人,便是万物不育了。故曰:“至诚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2.闻誉虑其或无,闻毁虑其或有,是为己之学。

  23.修身如修屋,一处不密,一处便漏。

  24.欲友天下之善士,须绝诗酒之滥交。

  25.心安则言行安,言行安则梦魂安,梦魂安则生死安。生死之不安者,心不安也。

  26.贫贱立品,富贵立心,方是天地间真男子。

  27.成德每在困穷,败身多因得志。

  28.背后有言,面前无议。生前有笑,死后无泪。兄弟为假,夫妇为伪。朋友之交,如此者祟。

  29.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清正俭约,是居官之良法。士君子进不能表率一国,退不能表率一乡,皆足贻诵读、羞溺于诗酒者,相去一间耳。


  《魏氏家训》

  一要孝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生前奉养,逝世厚葬。

  二要悌  兄弟姊妹,情同手足,妯娌之间,和睦相处。

  三要忠  忧国忧民,参军参战,不怕牺牲,保家卫国。

  四要信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实现诺言,人人敬佩。

  五要礼  谦虚谨慎,以礼为先,我不侮人,人不侮我。

  六要义  有勇有谋,大公无私,困难留己,助人为乐。

  七要廉  廉洁奉公,懂纪守法,生财有道,不取邪财。

  八要耻  自志自强,不居人下,创家立业,光宗耀祖。

  摘自《魏氏族谱》


  净行寺《魏氏家训》(光绪版)

  事父母

  父母者,身之根本也。培其根本,枝叶乃盛。自古兴旺之家皆出于孝顺之门,查族中少年人,敢有违逆父母者,必通知房族,送祠重处。在父母,不得隐忍姑息;在邻里,亦不可就手旁观。

  友兄弟

  兄弟与我,乃是父母一气所生者也。若不晓此义,或为钱财起寡,或因异母生心,或听妻子离间,将父母生我兄弟几人竟似多生几个仇敌,不友即是不孝,心地之薄真难问也,族中人其共唾之。

  正夫妇

  家之不和多因妇言,激怒其夫,参商骨肉。盖妇人所见不广,多妒忌猜嫌,惟丈夫有识见,则不为其所惑而被其所役矣。至于妇年未满五十,白昼烧香,清夜观灯,以及踏青看戏、聚会闲谈,此尤为正家者所宜深戒,察出当罚其夫,无夫坐则其子。

  交朋友

  人无论贵贱皆有朋友,第不知审择酒食亦为友,嫖赌亦为友矣。且近时少年轻薄者都穿好衣服,说尖利话,做刻薄事,同在一处以戏谑为风流,以傲慢为脱略,以讪笑为能事,以骂詈为直道,此等人,虽不为非作歹,种种恶习已削尽,祖宗元气减尽,自身福寿岂不可惜?戒之!戒之!

  完国课

  士庶效忠,无过国课;前后不免,何不早输?拖欠者花销无益,包纳者贻累无穷,追呼之辱、垂楚之苦,徒自取耳。

  重丧祭

  丧礼称。家有居丧,哀戚为本。不可饮酒食肉,不可作乐娱实,不可请斋念佛,至于祭祖,务须长幼咸集,衣冠整齐,粢盛丰洁,勿得草率,勿得喧哗,即祭毕饮福亦须德,将无醉。至于求神、还愿、济孤、招魂,此又是非其鬼而祭了何妨?人皆以为是,我独以为非。

  慎嫁取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取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耕者成耕,读者成读,即是佳婿;谨守闺训,孝顺父母,即是淑女。凡为子女计者,依着此办去,庶不遗后日之悔。

  敦宗戚

  同姓为宗,异姓为戚,总是祖宗父母分形连气之人。每见没志气者,靠着宗亲时常借贷,稍不如意,便生忌恨。恃财势者累千盈百,独遇穷族穷亲,分文不肯放松。此两等人,皆不晓得退一步算。吾以为贫穷的要看得起富贵雪淡,譬如他不曾富贵,我亦过活。求人不如求已,只是自已勤勤去做。为富贵的譬如我亦贫贱,趋此有钱时作个疏财仗义之人,免得不肖子孙一朝浪费,如此存心,两边自然见好,祖宗父母应也欢喜。

  劝读书

  光前裕后必有孝子贤孙,要训子课孙,必先尊师重道。人家请先生礼节不可缺,束修不可轻,书馆明亮,床帐清洁,去则送,来则迎,事事处恭,自然贤才并出,至于入泮入监。予花红乡试、会试,送盘费,各支原有旧例,此皆前辈鼓舞人材之意也,若公中盈富,当议加益。

  恤孤寡

  子失其父,妇丧其夫,真天下之穷民。若能周济一番,悯其饥寒,冀其成立,坚其节操,是能于天地有憾处,补生成之化育矣。何乐如之?然亦须避嫌疑。古人云:疾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又云:寡妇之子非有见焉,不与之友。此二说俱有至理,须参酌行之。

  待奴仆

  奴仆虽下贱,皮肉一般。只为贫穷而投靠于我,每见人家恃了家主之势,一言失辱骂不休,一事差捶楚交下,其在主母,打骂侍女凶暴者尤多,偶不如意,信手揉摘,致令头面青红紫绿,痛若难忍,因而逃亡者有之,因而投缳赴水者有之,实为可悯!吾族子孙要自知惜福,断断不可如此。

  严打降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必遇其敌。每见勇悍之徒,恃其身强力大,一言不合,怒气频加,逞凶打降,若一朝失手遭了命案,以致绞斩军徒,性命不保,岂非自贻伊戚父母妻子相向而哭,到此时不亦悔之晚乎?

  解争讼

  人家斗气,只为肝火太盛,全要旁人疏散,不知事者刻意帮助,同必斗狠,虽有心为他知也,添他一盆火也。至于暗地唆,从中取利,又是个火棒越旺,昏昏者还道他是心腹人,不料已中了他的毒药。若果真真实实怀着息事爱人之心,婉言相劝,片语解纷,便是一剂清凉药向他心头浇下,火气立刻消散,完人肉,全人朋友,省人钱财,养人和气,上资祖考,下荫儿孙,岂不是大阴隙?

  禁赌博

  赌博之人,三五成群,呼卢喝雉,全无顾忌,往往老于赌场,死亦不休。致令富者贫,贫者为盗贼,此者,因少年游手,误交匪类,被其饵诱,父兄溺爱护短不加训责之过。今以后或被人首发,或自相攻击,定从重处。

  惩奸淫

  色欲一关最难打破,岂知我淫人妇女,人亦淫我妇女,一报还一报,断然不爽。凡女人养汉之家,其丈夫每每好嫖,不然伊祖父亦末必正经。况奸又近杀,恶业到头,遇着凶手,结果了性命者往往有之。若夫嫖官妓、宿私娼,种了恶气以致杨梅结毒,痛苦不可言者甚多。念及此,能勿畏乎?世之人何苦?只坐一句大病曰:迷而不悟。

  戒溺女

  伤心惨目莫如溺女。试思猫犬掷水尚不忍顾,况亲生肉块乎?若怕养女,谁当作媳?命该穷苦,命里无男,到底无男,徒酿此极恶大孽而为王法所不宥,天理所不容。当家喻,变其恶俗,务绝残暴险狠之念,常存怵惕恻隐之心。有欲踏前非者,家长严加戒饬,诸妇力为救护,乡里竞相劝解,化冤魂怒气而作景星庆云矣。


  《魏氏祖训》

  赫赫我祖,国史流芳,训诫子孙,悉本义方。

  仰体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亲睦族,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者,可表可坊。

  仕于国者,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若达祖训,乖舛伦常。

  贻羞祖训,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则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会同气,偏论异邦。

  手足干戈,祖宗忧伤,愿我族姓,恰恰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总归和睦,祖宗安康。

  引而亲者,年年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魏氏祖训》译文

  赫赫我祖,国史流芳,训诫子孙,悉本义方。仰体斯旨,

  立下赫赫战功的魏氏祖先,在魏国历史中美名远扬,教育告诫子孙后代,都要效法祖先的仁义和做人的方法。怀着敬仰的心情来体会这样的宗旨,

  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再加上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琢磨,说与众子孙,仔细听我的训词。以读书做官为首选,其次是务农和养蚕,

  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亲睦族,

  如果财物的取得符合道德规范,务工经商也无妨。勤俭节约,不要荒废和懒惰,孝敬双亲和睦邻里,

  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於家者,可表可坊。

  干什么行业都能够兴旺发达。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举止廉洁的操守和正确的荣辱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彰显,做平民百姓的人,可以被人当作模范模仿。

  仕於国者,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

  在朝廷做官的人,就是忠臣良将,神仙和祖宗会保佑你,使你的福禄绵绵流长。如果你敢背离祖训,

  暴弃疏狂,若达祖训,乖舛伦常。贻羞祖训,得罪彼苍,

  就会残暴自弃狂妄自大不受约束,如果违反祖训,就是谬误不顺遂违背家常伦理。使祖宗蒙羞,得罪苍天,

  神则殃汝,汝则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会同气,

  神仙使你遭殃,你也就不会昌盛发达。最可恨的人,是近亲同族互相残杀,不能互相携手同心共气,

  偏论异邦。手足干戈,祖宗忧伤,愿我族姓,恰恰雁行。

  流落到偏远的异国他乡。兄弟互相残杀,祖宗的灵魂也感到忧伤,但愿我族我姓,象大雁飞行一样团结一致。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总归和睦,祖宗安康。引而亲者,

  血脉相通,解除隔阂化解仇恨,终归和睦,祖辈放心身体健康。用白布牵引双亲的棺材出殡,

  年年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每年的年节接到家堂内烧纸磕头,共同以行善作为行为举止的开端,就勉励大家这些吧不要忘记了。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魏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