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渊源

name origin

施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施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现今中国大陆有施姓人口约二百七十多万,排在第一百零七位。

施氏图腾

【释义】施,为旗帜飘动之状。


施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施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荘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坃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清代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史称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湖北省恩施县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

  源流四

  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词典》记载:方氏系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其同姓族人纷纷外逃,以避株连,因而有改称施氏者。“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因而也有为方氏者。

  源流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源流六

  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清时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语为“布施”之义,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赫哲族、满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施氏、杨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iyos Hala。蒙古族、满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施氏、艾氏、石氏者。

  源流八

  源于白族,出自明朝时期白族施氏族,属于以图腾信仰汉化为氏。云南省大理地区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为氏族图腾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图形取近似的汉字“施”为姓氏,称施氏。到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土司即为该氏族。

  源流九

出自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纳西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施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施氏,世代相传。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施氏族人发祥于周王朝时期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

  施氏族人源于北,而盛于南,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施氏族人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移入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氏族人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

  施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际,江浙闽一带的施氏拥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举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

  春秋时期,出现了施氏族人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氏族人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

  秦、汉以前,施氏族人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

  汉时已有施氏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氏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

  施氏进入福建,大约是唐朝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氏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氏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氏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即吴兴郡。

  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氏族人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

  元朝时期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氏族人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

  明初洪武年间,施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迁至浔江的施氏族人中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氏华侨,与台湾的施氏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氏族人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氏族人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氏由山东入迁辽宁。

  分布

  先秦时期,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区,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时期,施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这五省约占施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河北三省。当时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东方浙苏皖为中心的两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施姓大约近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八十一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人口的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81%。宋、元、明600余年间,施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苏、浙、赣、闽为当时的施姓聚集中心。

  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70多万,为全国第107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目前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大约占施姓总入口的5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8%。全国仍以苏、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

  施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东南、江西东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的施姓人群。在江苏北段、安徽西南、赣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庆南部、粤桂大部、海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北、山东东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0.3%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施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乌程堂、湖州堂。

  工易堂:典出西汉施雠。施雠,沛人,字长卿,与孟喜、梁丘贺一起拜田王孙为师学《易》,成为《易》学大家,宣帝时为博士。又与社会名流在石渠讲解易学、研讨五经,声望极高,自成一派,为今文易学《施氏学》之鼻祖。

  此外还有务本堂、临湃堂、存仁堂、桓德堂、麟庆堂、敦睦堂、余庆堂、式古堂、彰德堂、敦厚堂、志远堂、奉恩堂、亲亲堂、培远堂、学余堂、永宁堂、永恩堂、邕肃堂、锡祉堂、敦仁堂、益理堂、彰德堂、敬思堂、善继堂、正伦堂、积善堂、朱锦堂、豹隐堂、宗伯堂、思义堂、务本堂等。

  字辈

  乐清市柽岗施氏:贞元济文祥应永伊得双伯天鉴玉锦良仪文升明时思松如希王臣元士修齐(廷)治安泰贤良佐朝常昌国民大振绪统以光

  乐清蟾河施氏:显允建良怀景文英钦道宗启茂元芝朝鸣绍树立希成贻孟时其世德超大恒正守开新

  乐清凌云施氏:天开文望应荣充、庆直伯祖玄恭从、承聪维有道继逢、时昌嘉兴启存忠

  永嘉县绿嶂施氏:洪伯文公明、世子应一茂、家奇兆国瑞、士秀佐邦祥、承天光必大、有德后维昌、祖圣方传永、宗崇衍庆长

  瑞安市西岙施氏:必君茂永国文玉士式礼敦书经仲昌宏图盛典则锦云乐平章

  平阳霞堡施氏:一文士廷钦,式石渠正克,昌世振鼎书铭、祚衍玉为章、任云经常茂、元逢典则隆

  天台花墙施氏:崇廉宇广闻一宗汶德孟学士应卿昌家之光培懋仁泽逢时锡恩润及来考垂裕后昆炳在云汉灿若星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黄岩县王林施氏:致卿中所应、禹子功顺和、克昌绍龙光、世守君尚尧、佩服圣贤训、亲履仁义行、定静养元真、忠厚贻家法

  黄岩县范川施氏:云公宗文、允与仕元、从崇孟仲、季肇愿昌、恭逢邦国、必锡嘉祥、才联英俊、德协纯良、心期远大、令闻孔彰

  黄岩县湖田施氏:致佐文所应、禹子公顺如、克昌绍隆光、世秉君尚尧、佩服诗书训、亲履仁义行、闲静守吾真、忠厚贻家法

  温岭县山前施氏:可国仲德良圣世嘉兴启发达济美光华克开必大伟烈斯多

  宁海县西苍施氏:子宁永大应成必仲光明有理通文达良善继宗兴孝顺必能正和平道自昌於今家政立从化镇安康方知启运隆同承高厚泽祖训学宜崇

  湖北天门施氏字辈:“正大光明万邦以珍”。 ,

  安徽铜陵施氏字辈:“正大光明文运鸿开克承兴业万代荣昌”。

  浙江余姚施氏字辈:“肇氏推施父维周庆发祥迁姚始寿二祖德永流芳久长傅国业远大立家基”。

  浙江瑞安施氏字辈:“来赓任云如常茂纯良见忠心孝悌夫尊敬礼义传子孙”。

  广西灵山施氏字辈:“福以广朝世德喜盛蕴成善良有正在宗支永显扬国运初康泰家声再炽昌文明光后进兰桂益馨香”。

  台湾台中、福建晋江施氏字辈:“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洪德仕国文明光宗奕起振拨上衍元方”。

  湖北枣阳施氏字辈:“逢朝廷恩洪克家有光”。

施氏一支字辈:“水初大永施贤以光孔启天运开文明兴承秉国祯克念道义正惟修德才备世代显英豪祖泽本芳清”。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学宗洙泗;经讲石渠。

  ——上联典指施之常,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施雠,甘露中参与石渠阁《五经》同异之议。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

  ——上联典出北宋武康人施钜,字大任,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能清检自持,没有声、色之类爱好。联指他与宋璞同赐文带事,《宋史》中记载:“施钜与宋璞同赐文带”。下联典指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字长卿,沛人,与孟喜、梁丘贺一起跟从田王孙学《易》,宣帝时官博士。曾参与石渠阁议,讨论五经的同异。

  表坊尊道;踵门执经。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施霆亨师赵章泉,以道学教乡人,表其坊曰:“尊道”。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士匄(“丐”的异体字),以二经授徒,执经问难者踵于门。

  隐成水浒;夙具仙风。

  ——上联典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淮安人。元末以赐进士出身,曾在钱塘做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回乡,闭门著书,著《水浒传》等。下联典指唐朝道士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人,有诗名,元和年间进士,后隐居在洪州西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著有《西山郡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等,诗《西山集》十卷。

  五言通用联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

  ——此联采用台湾省台南市施氏大宗祠临濮堂联。联首嵌“临濮”。

  效颦本为美;洗帛珠孕身。

  ——上联典指春秋时东施放颦。下联典指春秋时西施母浣帛于溪,有明珠射其体,遂感而孕西施。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忠心扶社稷;义气助家邦。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七言通用联

  名著岂止水浒传;雄才非惟揽云集。

  ——上联典指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约公元1296~1370年),原名耳。祖籍姑苏(今江苏苏州),迁居兴化(今江苏兴化)。元至顺进士。少精敏,擅文章。

  精通棋艺号国手;善画生竹称巨笔。

  ——上联典指清朝著名棋手施定庵,字襄夏,海宁人。先学琴,后复嗜奕。师俞长侯,年十六成第一手。乾隆时为围棋国手。著有《奕理指归》等。下联典指五代时期后周的施璘,字仲宝,蓝田人。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于代。

  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名标青史千年在;功播清时万古传。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讲易石渠,素闻博雅;修持天宝,夙具仙风。

  ——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施雠。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肩吾,字希圣,有诗名,后入山修道。

  疏花瘦蜨,笔端生趣;博学鸿词,宋琬齐石。

  ——上联典指清朝画家施心松,字靖陶,元和人。善写生,长于小品,作疏花瘦蠘,有笔外之趣。下联典指清朝文学家施闰章,字尚白,宣城人。顺治进士兵,授刑部主事。康熙中召试鸿博,授侍讲。篡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有《学堂诗文集》、《蠖斋诗话集》等。

  论异同于石渠,五经淹治;求道学于东鲁,一贯精通。

  ——上联典指汉朝学者施仇,字长卿,沛人。博学。汉甘露年间中期与诸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诏拜仇博士。下联典指周朝孔子弟子施之常,字子恒。

  树立本根,根深方知道山叶茂;德涌渊源,源远乃见浔海流长。

——此联为福建省云霄县陈岱镇施氏家庙树德堂联。


     【祠堂古迹】

  浔海施氏大宗祠

  施氏大宗祠是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初迁界时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原明朝降将施琅奉康熙皇帝旨意带清廷水师攻台后,于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并亲撰《建祠告成碑文》,现仍嵌于祠堂上。

  宗祠结构为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占地面积二千余平方米。规制宏大,雕琢精巧,其布局严谨,石庭中各式旗杆参差而立,入门处,辉绿岩镂空雕刻的硕大对狮凛凛生威。大门上刻着“施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庄重俊逸。中进大厅上有匾额曰“树德堂”,神龛内奉祀始祖公暨衍派下显贵者的牌位。后进为施琅专祠,塑有原明朝降将施琅的雕像。

  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整座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中轴线由照墙、前埕、大门、中埕、前厅、后埕、后厅组成,左右有两廊,左边有火巷隔开,还有一列厢房。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有1740多平方米。

  衙口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海禁内迁时祠毁,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施琅重建。祠坐北朝南,由埕院、进门、厅堂、后堂、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3进5开间,硬山顶,木构架建筑。后堂为施氏后人纪念施琅的专祠。祠内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琅撰写的宗祠落成纪事碑1方。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亦名浔海施氏大宗祠、浔江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后港村(今衙口村)。背倚万寿宝塔,右挹闽海碧波,左襟灵秀余脉,前布池塘七口,状犹七星拱月。并与鳌城、狮峰隔瀛侧对,互为鼎立,灵秀钟毓,蔚为大观。

  该祠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沿海迁界因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命原明朝降将施琅带清廷水师攻台后,翌年清廷展界,居民回迁。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施琅于故址重建之,迄今历三百余载。

  祠内匾额琳琅满目,富具内涵。后厅梁枋上悬挂皇帝赐予的“玉音”匾额。“勋德齐班马范曹”、“忠勇性成”、“勋庸懋著”、“天下第一清官”(为施世伦立)、“彰信敦礼”、“锦堂萱茂”等额,皆源自康熙皇帝谕嘉或书赐施家之文。楹柱间缀满对联,真草隶篆书法,异彩纷呈。庑壁上嵌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琅亲撰“为念丁卯年冬复建是祠”及施世纶等所立碑刻数方,记载建祠经由及族规族产,弥足珍贵。

  1984年,在宗祠创建施琅纪念馆。从晋江、厦门、同安、石狮、漳州、东山、龙海、惠安、莆田、福州及澎湖、台湾等地,征集到部分施琅文物、资料。后厅和两廊设展览橱窗,陈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命原明朝降将施琅带清廷水师攻台时的兵器等和生活用品,以及文物资料。后厅陈列施琅陵墓模型。

d4628535e5dde711ba2c2981a7efce1b9c1661ce.jpg

  【典故轶事】

  1:施耐庵著书赠女

  施耐庵一生很穷,没有家财。他有一个女儿,要出嫁了。他很喜欢这个女儿,可是办不起嫁妆。于是就把一部书稿送给她,对她说:“孩子,做爸爸的穷,办不起嫁妆,只有这部稿子送给你。要是将来生活为难,就把它拿到书坊去卖吧。”

  后来,他女儿果然生活困难,便把书稿拿到书坊去卖。书坊老板看完稿子,暗暗惊叹是一部好书,存心把它骗来,便对他女儿说:“大嫂,我们老板不在家,你这部稿子我也看不出好歹,做不了主,请你放在这里,等我们老板回来看了再说吧。”他女儿不知是计,便把稿子放在书坊里。过了三天,她又去打听。这时老板已经把稿子全部抄去,便对她说:“大嫂,你这部稿子我全部看过了,没啥稀奇,别人早做过了,这一部我们不打算再要。”当下把稿子退给她。

  日子过不下去,书稿又卖不掉,施耐庵的女儿很伤心,埋怨父亲不该哄骗她,便一路哭回娘家去。施耐庵见了忙问缘故。女儿气冲冲地说:“还问哩!你骗我!”施耐庵摸不着头脑,便问:“孩子,到底什么事,你给爸爸说清楚了再责备我呗!爸爸别说不曾骗过你,就连三岁孩童也不曾骗过哪!”女儿听爸爸这么一说,便把卖稿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施耐庵一听,知道女儿受了书坊老板的骗,心里也很生气,却哈哈笑着说道:“孩子,你上了书坊老板的当了。这部书稿是我在江阴做的,名叫《水浒》,书坊老板见它是一部好书,先把它抄去了,却把稿子退给你。”女儿知道自己受了骗,又错怪了爸爸,一时悔恨,哭得更伤心。

  施耐淹连忙安慰她说:“孩子,别难过,爸爸有法子对付他。我那部稿子只写了三十六天罡,只有六十回,还算不得一部完全的书,现在既然被他骗去了,让我再写六十回,把七十二地煞加上去,做成一部完全的书,叫他骗去的稿子仍然没有用。”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才又高兴起来。施耐庵也真的又写了六十回,凑成了一百二十回《水浒》。

  2:镇海石

  康熙皇帝要施琅统率水师收复台湾。临战前,施琅又来到百丈岩,当他登上山腰时,猛地看见一只梅花鹿匆匆向他跑来,四下一望也没人追赶。梅花鹿在他身边绕了三圈后,拿起玉石放在施琅手上,然后又绕行三圈,沿山上跑了,一会儿就不见了。施琅拿起玉石一看,只见眼上穿着一条红线,似乎佩带,正面写一个“海”字,背面写一个“施”字,他把玉石揣在怀里,一再揣摸仍不解其意。登上马氏庙,烧了三柱香,抽了三回签,仍然不得其解,只见一位和尚告诉他:“海战时一定要佩带它”。一天,水师云集海上,一声炮响,千船竞发,向着台湾岛进军。施琅不忘把玉石挂在脖子上,紧贴怀里。邻近台湾岛时,郑军万炮齐轰、万箭齐发,海面火光冲天,此时突然海浪冲天,海水漫进船舱。施琅一面沉着指挥作战,一面亲自烧了三柱香放在船头,忽听“咣啷”一声玉石坠地,施琅突然明白过来,捧起玉石,高高地举起狠狠地往水中一掷。说来奇怪,海浪平静下去,海水碧波荡漾,水师们一鼓作气,冲杀过去,登上海岸,打得郑军落花流水,最后郑军全军覆灭,施琅收复了台湾,又一次统一了祖国。后来,有人说那梅花鹿是马氏娘娘变的,玉石是镇海石,也是镇妖石。

  收复台湾后,施琅向康熙皇帝缴旨并受到嘉赏。回晋江后,他专程来到百丈岩叩谢,并即兴题写了一首诗《咏百丈岩》:一峰高出插青天,百丈崔巍烛样传;真个凌云为咫尺,不知何代隐三仙。登临已是虚空上,潦倒无非秀佛前。谢得苏君能醉客,指看桑梓数峰悬。

  3:西施与珍珠

  珍珠被人类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说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宫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黎民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来嫦娥仙子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爱,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而金鸡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备,偷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的后面玩赏起来,将明珠抛上抛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下来,直飞人间。金鸡大惊失色,为逃避责罚,也随之向人间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后,急命玉兔追赶金鸡。玉兔穿过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正在这一天,浦阳江边山下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捞,明珠却像长了翅膀似的径直飞入她的口中,并钻进腹内。施妻从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个月过去了,女子只觉得腹痛难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一日只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恰在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施妻生下一个光华美丽的女孩,取名为西施。故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西施长大后,化解了吴越两国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间,为黎民百姓的健康长寿、养颜美容继续做出贡献。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而驰名中外,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4:施氏与孟氏的历史故事

  鲁国姓施的一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另一个爱好兵法。爱好学问的那个儿子以仁义的道理去游说齐国的国王,结果,齐王接纳了他,并让他担当众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那个儿子用兵法来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遂任命他为军师。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们的家变得富有;这两个儿子的官位使他们的亲人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居姓孟,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专长亦跟施家一样,一个爱好学问,另一个爱好兵法。孟家苦于贫穷,非常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就前来施家请教致富之道。施家的两个儿子乃据实告诋他们。

  后来,孟家的一个儿子到秦国,以仁义的道理游说秦王。秦王说:“当前诸侯争战激烈,最感到迫切需要的不外是练兵与筹饷。倘若用仁义来治理我国,则是自取灭亡。”于是,秦王就对他施以宫刑,然后释放了他。

  孟家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以兵法游说卫国的国君。卫王说:“我们是个很脆弱的国家,而且目前正夹在大国之间,对于大国,我们要服从它们;对于小国,我们要安抚它们,这是我们求取平安的方法。倘若依靠兵力,那么我们很快就会亡国。如果让你全身而退,你再到别国游说,那对我国可能造成的祸害可就不轻啊!”卫国遂命人砍掉他的双脚,再放回鲁国。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鲁国后,他们父子捶胸顿足地向施氏抱怨。

  施氏说:“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时机,而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变,因为处事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战术,哪有不遭遇挫败的道理?”

  孟家父子听完这番道哩,顿时怒气全消,并说道:“我们懂这个道理了,请不必再说!”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施氏家训 》——泾县

  天有显道,厥类维彰,人之有伦实原于性而不可解,故无论贵贱皆得缘分以自尽,如菽水承灌,左右就养,明有亲也;隅坐有方,随行维敬,明有序也。倡随相依不宜有怒,道义往来,毋致#(下框加文字)终。明有别、明有信也。至于君臣,不必身登仕版而后天泽之分严,早完国课、宪典是遵,亦即所以作忠,此人道之首重也。

  既富乃以方榖遂生,即以复性,则书不可不读也。然不独富者宜读书,即贫者亦可以读书,其贫而能教子者宜进之,其贫而能自读者更宜进之,但负读书之名而游匕忽匕,终为天下之弃人矣。必春秋有其事,冬夏有其业,而且分阴是惜,继晷焚膏,斯富而者益以富,贫者亦不终于贫也。

  释义:天道人伦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无论贫富族人都要珍惜,孝敬父母、早晚问候是讲亲情;坐有方位,行有敬意是讲次序。和人相处不要动不动就生气,以道义维持往来,善始善终。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差别但是要有信义。臣对君不必要当面尊敬,学习功课、遵守典章就是忠君的表现。这是做人臣首先要做到的。

  施氏子弟就是致富了也要读书。当然不仅有钱的人要读书,穷苦的人也要读书。因贫困而让后辈读书的人值得肯定,因贫困而自己坚持读书的人更应该肯定。如果只担着读书的名声却不认真去学,终究会成为没有用的人。要做到四季读书,珍惜每一寸光阴,这样才能富贵的人更富贵,贫穷的人最终会改变现状。


  《施氏家训》——宣城

  (一)

  王风久颓缺,大道日浸微。孔辙岂不迩,百家争路驰。吾宗肇东鲁,七十肩相随。在汉显经学,雠也博士师。士匄扬其波,先后同声施。世远存本根,后劲振先绥。微言绍天学,高步追宣尼。讲肆群响臻,周游遂忘疲。闲先恢孟辩,排异搴韩旗。磐折劳公卿,闳声蜚布衣。辍餐饷窶士,商歌长乐饥。德音绍爼豆,奕叶流风徽。——《述祖》

  解读:

  “吾宗肇东鲁,七十肩相随”:宣城施氏出自姬姓,是周公旦后代。周武王之弟姬旦辅佐成王,其子伯禽封于鲁国,传十二世至惠公。惠公一子名叫尾生,字施父,为施氏一世祖,传至十一世孙施子恒,为孔子的学生。“在汉显经学,雠也博士师”:十九世孙施雠在汉宣帝时任太常博士,他博览经书,对《周易》有深入研究,著有《易经》十二篇、《易经章句》二篇,于是《易》有“施氏之学”。公元前51年,施雠与众多学者辩论五经同异,他舌战群儒,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唐天宝年间,施氏第四十四世孙魁三教授宣城,见宣城风俗淳美,兵燹鲜至,“遂于卫前而家焉”,施魁三即是宣城施氏始迁祖。

  (二)

  前徽洵卓茕,望古忧长叹。惜不逮师孔,翱翔洙泗间。遗言满笥箧,丧乱悲缺残。生世逢百罹,营道良独难。纯孝踵曾闵,洁志厉玙璠。缠绵九族义,款恳同气欢。努力沛先泽,遗构靡不完。……修途苦促算,履顺一何愆。跪读我父书,俯仰涕潺湲。珍木多早折,上士罕长年。儒林缺传记,潜德当谁宣。

  ——《述考》

  解读:

  施察感叹施氏前代理学家风卓著。可惜不能跟随孔孟,在洙泗间游学。遗稿装满笥箧,历经丧乱残缺不全。生前遭逢各种苦难,想要坚持“行道”十分困难。他行孝道,能与曾子、闵子并提,他的志向如同美玉一般。对同族情深义重,重视血脉亲情。努力发挥先辈恩泽,留下众多著述。……但天不假年,令人痛心疾首。我跪着阅读父亲的文章,眼泪潺湲不绝。从来珍木早早就被折断,上士很少有长寿。可叹儒林缺少他的传记,他的令德该向谁去述说啊!——《记父亲施察》

  (三)

  读书贵闻道,静专靡不成。送子适园馆,要使心魂清。仰首接洙泗,颜曾如弟兄。余少苦贫病,饥饱依藜藿。呻吟杂占哔,洒扫锄柴荆。空楼常独宿,鬼语窥灯檠。斋居寡言笑,槁木捐百情。……汝曹今逸乐,被服暖且轻。牙签乌几净,珍木黄鹂鸣。喆匠维师友,典训禀周程。黾勉念祖德,慎勿忝平生。吐词贲文绣,

  高步追六经。布衣苟若此,何必谈公卿。——《舍弟阮、两儿淳恪读书双溪》

  解读:舍弟阮,指的是施闰阮,是施闰章叔父施誉次子。两儿淳恪,指的是施闰章长子施彦淳,次子施彦恪。施闰章教育子弟,读书重在求经问道,传承学术,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读书的方法贵在专心、清静,不能贪图安逸,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积极努力,不要辜负韶华之光。辉煌的成绩必须用汗水来铸造,这对于今日青年教育,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四)

  吾家世擅理学,三传皆困诸生,一旦抗颜为人师,进退学者,吾敢以俗学负家学哉!……吾性既尽,直见千圣无不同之道;吾善既明,当使天下无不明之人。

  解读:

  施氏从施鸿猷到施察再传至施闰章,三代以倡明理学作为自己的责任,施闰章做官后,也一直没有放弃,他奖掖后进,发现人才;聚众讲学,提倡道德教化,虽然他不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但施闰章还是以讲学的方法,融合朱陆学说,他强调从自己做起,尽心性,人人皆可为圣人。

  (五)

  夫家挟猗顿之富,不若藏名山之书;岁有九迁之官,不若成一家之言。子恒氏之论文也,以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文章为不朽盛事,传之无穷。

  解读: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如果人人都陷入了名利的漩涡,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没落的表现。施氏家族认为读书著说是更高的追求,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献身学术的精英,他们的精神引领我们,在没有止境的物质之外还有“诗和远方”,带领我们走的更远,看的更宽广。

  (六)

  耕田求食,苦不得息。起而为吏,薄食我力,念为良吏何可得。(一解)

  贪吏受钱甘如饴,身安逸乐,廉洁何为?入无以娱室家,出无以游贤豪,长者遗我心所思:何不归故乡,与妻子共餔糜。(二解)

  念为贪吏,子孙愚,受人嗤。念为廉吏,子孙虽贤,常苦饥。嗟彼子孙谁何人?丈夫各有志,何当为尔作计,身受恶名为?(三解)——《慷慨歌》

  (七)

  徇一情,失一士,吾宁弃此官,不忍获罪于名教!——《施氏家风述略》

  (八)

  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屈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聊斋志异·胭脂》


  《施氏家训》——崇明

  吾祖施父,周王赐姓,留誉他方,四国归仁。

  天瑞总辖,避乱崇明。带领儿孙,亲自躬耕。

  施氏宗亲,牢记古训:尊宗祭祖,世代传承。

  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对党对国,赤胆忠诚。

  遵纪守法,立德修身,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奋发努力,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倡导文明。

  艰苦创业,民主持家,杜绝奢华,清廉从政。

  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左邻右舍,真诚可信。

  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强身健体,珍爱生命。

  夫唱妇随,家和事兴,孝顺父母,常问安宁。

  严教子女,尊老爱幼,扶残济弱,礼让恭亲。

  乐善好施,黄毒不涉,赌博不参,谣言不听。

  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永葆初心。

  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树立风范,激励后人。

  临濮传芳,石渠讲经,靖海封侯,义士刺秦。

  中华施姓,一脉相承,同根共茂,万古常存!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施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