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渊源

name origin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现今中国大陆郑姓人口约一千二百八十多万,排在第二十一位。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

郑氏图腾

【释义】郑《说文》:“奠字,古文以为郑字”,凡钟鼎古文皆借奠为郑字。其本义是设置祭祀。甲骨文中奠字的形状是案几上放一把酒壶,祭奉神灵。


郑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各支始祖

  郑 国:讳邦,孔子弟子,封荥阳伯,朐山侯,先贤.后人有白衣尚书郑均,经学大家郑玄等。明洪武二年六十一世祖由山西洪洞搬迁到汶水之畔居住至今,荥裔堂。是为山东汶上郑氏一世祖。

  郑胜五、郑龙泉:世居姚江,七世孙郑龙泉,明末迁居上海县,为上海始祖。

  郑行十:追你菊叟公,系莆田郑氏九世孙,宋庆历四年,入粤仕惠州路判,前迁居东莞县文顺乡,因其高祖葬于莆田崇仁里黄志善澳岭西山,号西山郑氏,故而袭称入粤西山郑氏。

  郑 冀:南宋嘉泰间自青州迁石首六湖山麓。

  郑 柱:宋元间自江西邑湘思后塘坞龙井边迁清上郑宅。

  郑 平、郑 兴:三国时自河南迁居丹阳,复官居衢地,始迁祖:郑兴,元明之间卜居江邑连峰,为连峰郑氏始祖。

  郑 极:淮安清河县人,宋嘉泰二年丞江山县,卒于仕所,子郑魏挺遂占籍焉,为淮裔郑氏始祖。

  郑 璨、郑 笃、郑 邃、郑道乾、郑道三、郑道四、郑道六:世居山东,长子郑笃,宋初宦居浙江宁海高宅,始迁祖:郑邃,其子郑道乾、郑道三、郑道四、郑道六、于明中期迁居奉化新建。为奉化郑氏始祖。

  郑 绩:浦江白麟溪郑氏始迁祖郑兑之孙,宋政和二年自浦江迁东阳永寿乡上郭,娶妻郭氏,遂室于介溪而居,介溪蟠溪派始迁祖。

  郑叔纯、郑 怡:始迁祖叔郑纯子怡,明初自莲池迁杜店,为义门分迁莲池后迁杜店郑氏始祖。

  郑 宝:世居莆田,宋理宗宝裕四年授广东潮阳县令,升惠阳郡主、广州路命判,后卜居东莞县武山燕子窝濒海,度宗咸淳元年,复徙莞邑白沙。为香山古鹤界涌郑氏始祖。

  郑全生、郑 宣:明洪武二十七年自福州连江县安德里迁信邑之福全,五世孙郑宣,明弘治间赘居永春。为桃源郑氏始祖。

  郑祥能:是族世居湘潭,明中期徙居本邑洪家庄,复迁居邑之吴彦垅。为吴彦垅郑氏始祖。

  郑 荣、郑 吝:号郑君,当事项籍,子郑富时,汉大司农,世居河南,至四十世孙郑吝,迁至建宁,郑吝曾孙南渡别业越州长桥以居。为稽南郑氏始祖。

  郑敦仁、郑 虔:郑氏行越始祖郑虔第十二世孙,宋靖康中避居会稽长桥。为会稽郑氏始祖。

  郑登高:字见远,行贤一,明景泰、弘治间人。

  郑 富:南宋时迁居筠州,诸子分居米峰、东庄、高沙、城西、或新昌等地,为筠州郑氏始祖。

  郑 痒:谱称过江始祖郑痒,西晋永嘉之乱时自中原迁居丹阳,为丹阳郑氏始祖。

  郑 淮、郑 纶、郑 熙:始祖郑淮,始迁祖郑纶,郑淮次子郑熙之子,南宋中期自浦阳白麟溪迁义乌,为义门郑氏始祖。

  郑善果、郑中美:始祖郑善果,传十二世,自德安东冲迁武宁县大塘下,始迁祖郑中美,宋大观三年自武宁大塘下迁分宁县市桥东桐木街,郑越五世裔孙郑怀仁于元至元三年迁本邑泰平乡石岐。郑氏大成始祖。

  郑开其:明隆庆间由慈溪鸡浦迁鄞县段塘孔巷。贸西郑氏始祖。

  郑 琬、郑应荫:遂安始祖自牖公第三子郑安临之祖,官信州,居玉山,琬第五子骧,靖康中战死,始迁祖:郑应荫,郑骧五世孙,宋嘉定间宦闽中,致仕还乡,途经广丰之石楷梯,乐其山水而偕子卜居焉,及至宋元间,应荫曾孙郑必昌、郑元皓兄弟,移居邑之东,后称东里。东里郑氏始祖。

  郑道昭、郑 解:仕北魏为兖州刺史,居河东,越八世,因相唐,徙居闽,暨阳郑族即本诸此,始迁祖:郑解,郑因十三世孙,宋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宋史本传谓之安州安睦人,谱称其孙名尚宋宗室郡马靖康中扈驾南渡,迁居诸暨。暨阳郑氏始祖。

  郑 萧:浦江义门始祖郑绮曾孙,南宋初自浦邑迁居暨阳北郭孝义乡。暨阳孝义郑氏始祖。

  郑宗文、郑必清:居浦江县,四世祖郑必清迁至诸暨县北部。暨阳鸡山郑氏始祖。

  郑 回、郑 宏、郑 伏:谱云一名润,行钦一,官至观察使,裔孙宏,五代时任福宁守,避乱徙居温州永嘉之南溪,始迁祖:郑伏、郑放、郑修,自永嘉徙至仙居,分为市桥、东溪、南溪三派。乐安郑氏始祖。

  郑广拔、郑 狮、郑若云:世居荣阳,宋太祖朝官居安州,四世孙郑狮,官监察御吏,迁越州,徙居余姚,七世孙郑若云,绍兴中授职余姚,居家云柯乡。姚江云柯郑氏始祖。

  郑 炳:宋学士郑解裔孙,官七封府尹,建炎初扈南迁,始由遂安迁居余姚县烛溪乡安阳里。姚江烛溪郑氏始祖。

  郑 几:迁遂安始祖自牖第五子安椅公之八世孙,官奉国军节度使,靖康中扈驾南渡,居诸暨凤山里。凤山郑氏始祖。

  郑 升:宋末自兴化府莆田县函头屯迁居潮阳深浦龟山麓。荥阳郑氏始祖。

  郑清之、郑文炳:始祖郑清之,始迁祖郑文炳,南宋末自鄞县迁镇江谏壁。润东谏壁郑氏始祖。

  郑 痒:三国时为吴车骑府长史,西晋永嘉元年迁居丹阳秣陵谱称之过江始祖。歙县郑氏始祖。

  郑 桂:又称留思公,守代官缙云县令,因家焉。五云郑氏始祖。

  郑 乘、郑怀德:字千七,世居吉安府吉水县小村,其孙怀德,字思法,元仁宗时至顺帝间人,生六子,六子行后迁居岳州府临湘江县,并为各派始迁之祖。岳州郑氏始祖。

  郑凝道、郑 昂:迁歙始祖郑凝道,始迁祖郑昂,清初自归安县南阳村迁同邑之双林。双林郑氏始祖。

  郑靖候:名字莫辨,生卒无考,迁由不详,始居蛟川灵绪乡择山之阳。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始祖。

  郑光祖:行曾八,先世于南宋初迁居兰溪,其间源流失考,郑光祖生二子八孙,除长孙郑成一无传,余皆各自衍嗣为派。兰溪郑氏始祖。

  郑平公:痒公长子字元先号自强仕吴为赞让将军吴太平元年封为征虏大将军亭长侯,新昌郡开国公,有诰命生于建安四年已卯正月十五日,卒于晋元康元年辛亥六月初一日。寿九十三有傅,葬信安城西三里嘉庆乡,娶夫人齐氏生子五:郑望、郑宠、郑琕、郑瑾、郑济。又娶夫人王氏。衢州常山郑氏始祖。

  郑 宪:明朝时期福建福州长乐人,以咏画诗著称。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

  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即公元前806年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出任周朝司徒,他见周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

  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姬滑突继位后,乘护送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阳之机,于公元前767年和公元前769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郑桓公姬友的十五世孙姬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名为氏,称郑氏。

  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发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基础。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郑康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君的郑国遂亡。

  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鲁公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

  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臣民,他们也都以国为姓,曾参加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锻炼出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王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国没有看破其目的,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修渠,郑国以此为韩国延长了数年之命,也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渠成之后,关中一片沃野,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兼并诸侯,统一全国。秦国为了感激郑国修渠功劳,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还有一支是郑国东迁后,留在原址(今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时,逃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秦军将领郑安平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

  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今山东费县)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南郑,是西周王室卿士周桓公的封地。

  周桓公名叫姬揭,是周考王姬嵬的弟弟,被周考王封于周王室成周京畿内(今河南洛阳),以续周公之官职,史称周公国,亦称“西郑”,以便与位于河南的郑国有所区别。

  周烈王姬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尽出韩国大军灭了历史悠久的郑国,郑国王族、国民有大量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地区者,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今陕西汉中),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在典籍《一统志》中称:“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后为县名。今属陕西汉中府。”

  在周桓公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郑氏。

  西郑传至周惠公,他封自己的小儿子姬根于巩(今河南巩县)以奉王号,号东周惠公。周显王姬扁二年(公元前367年),周惠公去世,其少子在东部争立,而赵国君主赵敬侯、韩国君主韩哀侯分别用武力加以支持,周公国遂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小国,东周君主就是姬根,在赵、韩两国支持下与周显王分庭抗礼。

  在秦庄襄王赢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国被秦国所灭,其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也迁逃至南郑,亦以邑名为姓氏,称郑氏,与前郑氏实际上还是同宗同源。

  源流三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名,为商朝一方国。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源流四

  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源流五

  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新罗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大肆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一百九十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氏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氏、李氏、崔氏、朴氏并称为朝鲜族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氏,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人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六个部落,至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郑氏。

  不过,在朝鲜人编撰的《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个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氏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朝鲜史籍中所称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发生在高丽朝鲜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在唐朝时期。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国、新罗国、百济国的王公贵族仰慕大唐王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引用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

  第一个得到“郑”字为氏的,是新罗六村长之一的池白浩,得封后居于庆州(今韩国庆尚北道),其子郑熙文后出任新罗国安逸护长,当时新罗国迁都于庆州,郑氏改封在东莱(今韩国釜山金井山城),此后逐渐繁衍成一个较大的郑氏族群。后来,高丽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氏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氏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

  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氏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另外,在宋朝时期,有郑臣保在李王朝时期出使朝鲜,后留居于朝鲜半岛的瑞山(今韩国忠南道瑞山),生息繁衍,形成又一支庞大族系的郑氏,著名的郑律成(郑富恩)就出自郑臣保一系。

  除了庆州、瑞山这两支郑氏本贯,还有源出延日、海州、晋州、河东、草瑗、温阳、清州、奉化、光州、罗州、金浦、醴泉、贞州、昆阳、西设法、固城郑代等支派。

  源流六

  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白族郑氏,大多是尊奉唐朝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即与唐朝时期相州人(今河南安阳)郑回出任泸县令并在后来担任云南大理的南诏国执政官有关,其裔孙郑买嗣后来又建立了云南历史上的大长和国,使郑氏族人的势力在当地有了较大的发展。

  如今的云南郑氏大多自称是郑回的后代,分布在昆明、宝山、陆良等地,实际上与汉族郑氏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源流七

  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家族郑氏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五百七十多万。

  土家族中的郑氏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史籍《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巴郡的南郡蛮中有五大姓,源于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氏。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

  到了唐朝,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四大姓,郑氏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氏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氏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

  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氏有时又被称为陈氏。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氏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氏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氏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宝里吉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统治下的博勒和部,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r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

  ⑵.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以地为姓,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engne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源流九

  源于回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回族中的郑氏是皇帝的赐姓,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明朝宦官、航海家郑和,他系赛典赤·赡思丁第五子马速忽的儿子。

  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三保。明洪武四年(公元1381年),年仅十二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后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十九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

  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源流十

  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瑶族郑氏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氏的族先。

  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人也姓郑氏,或将郑氏带入瑶族。

  源流十一

  源于京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京族郑氏人数较少,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一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三十一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

  从那以后,郑氏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附:

  京族是由古骆越部落发展而来。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28199人。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曾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在澫尾村的乡约中,有“先祖父洪顺三年(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此外,据京族人口较多的刘、阮二姓追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渔为生。有一次,他们在北海湾追捕鱼群时来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巫头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至今约有16-17代人。若以每代人25年计算,至少也有约500年的历史,这与乡约中所记相符。

  京族在迁到江平地区之前,已处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迁来之后,在京、汉两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渔、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在红坎村“哈亭”(唱歌的地方)的碑文上,就有“官事重役,不堪其苦”,“人民饥馑”等记载,反映了京族劳动人民过去悲惨生活的景况。清朝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了“江平巡检司”。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江平京族地区一度被法国侵略者武装侵占,法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土特产和廉价劳动力,控制江平地区的经济命脉,在恒望、竹山等地设立天主教堂,从精神上奴役和麻痹京族人民。他们还暗中进行情报收集和调查我国资源等种种阴谋活动,使京族地区的渔业、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和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痛苦生活。勤劳、勇敢的京族人民曾经和汉、瑶、壮族人民一道,进行了多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法战争期间,澫尾、巫头等地京、汉各族数十人,在澫尾村京族杜光辉率领下,毅然参加了“黑旗军”,站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前列。当法国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江平京族地区时,京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组成“江平抗敌义军”,奋勇迎敌。1886年,法国侵略者与当地官僚万宁州官潘土木相勾结,烧杀抢掠,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当地京、汉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终于把法国侵略者驱逐出我国领土,并处死潘土木。国民政府时期在这个地区继续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实行团董和保甲制度,抽丁拉夫,强迫京族人民缴纳“渔盐海税”、“人丁税”等苛捐杂税,京族人民曾进行过多次的反抗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京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早在大革命时期,京族地区就成立过总工会和农民协会。在总工会的领导下,京、汉等族人民曾多次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在工人运动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党派人深入京族渔民、农民中,广泛组织了农民协会。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加入共产党在江平地区组织的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中共广东南路特委派遣队开辟十万大山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争。后来南路特委改为粤桂边区党委,同时成立十万山地委,领导十万山区的革命工作。京族人民踊跃参加游击队活动,为游击队送粮筹款,没收地主、富农的财物支援游击队,并开展了反抗国民党追捕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保护了革命力量。1949年初,粤桂边区纵队密切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短的8个月内,攻克了江平等据点,成立了防城县人民政府。

  源流十二

  源于纳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纳西族郑氏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

  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氏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源流十三

  源于哈尼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哈尼族郑氏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

  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

  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如今,哈尼族有人口一百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三十多个,郑氏便是其中之一。

  源流十四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郑氏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

  增斯恩家族原称增斯恩氏、或赠坷斯氏,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氏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源流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满语为Giri 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

  ⑵.满族郑佳氏,满语为J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⑶.满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满语为Bir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异氏、郑氏等。该支郑氏始祖为弼噜·郑德,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叶赫城,清康熙年间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郑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简述:郑姓最早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迁徙。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源于邴地(今山东费城)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其后裔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荥阳,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荥阳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公元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今河南广武山),为践土君(嚣阳君)守祭郑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今河南荥阳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八百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荥阳。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荥阳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国人(今河南淮阳)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逝,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荥阳,逝世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荥阳,居大里村(今河南荥阳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荥阳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省郑氏宗亲访问团第一行二十三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开封人(今河南开封),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逝世后谥号“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荥阳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荥阳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叫郑弘的,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逝世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汉明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汉明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部)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汉元和元年(公元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汉昭帝刘弗问明情况后,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郑弘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出任信安县令,逝世后葬于信安西门外。郑庠长子郑平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今江西九江)。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今福建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逝世后葬在福建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祭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今福建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其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便是此支的后裔。

  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清朝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宋时期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五十八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省者甚众。

  唐朝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逝世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邽、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荥阳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绪领兵五千、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虔州(今江西赣州)、攻陷汀州(今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均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由于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福建永春)、沙县(今福建三明沙县)返回中原,沿途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现福建泉州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郑可远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郑可远守南安郡桃林场(今福建永春)。郑可远年老后隐居于吴田。

  宋真宗时有郑氏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郑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郑可远公,其父为荥阳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逝世于陇州郡舍,其子郑启昌、郑可远、郑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郑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朝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省郑家军曾于崇祯皇帝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郑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时,逝世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孙。南宋德化人(今江西九江)郑轮任龙南县令时,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人,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宋朝有个郑铨是位著名学者。新建(今江西南昌)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

  元、明、清时期

  沛郡(今江苏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荥阳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郑平公之后裔。郑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郑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荥阳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朝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郑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朝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朝末期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朝末期有名的杂家。

  迁入港、台、澳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统计,全台湾省约郑氏人口排全省第十二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省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三十两万余人,至今的人口则应在五十万左右。台湾省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均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氏都是我国郑氏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省地区的郑氏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十二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香港郑氏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氏人迁入,人数较多,同样成立有郑氏宗亲总会和郑氏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氏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

  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媓、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郑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又有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氏的知名人物,则首先应推实业家郑裕彤,他曾在1990年被推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澳门地区的郑氏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氏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氏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氏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促进着海内外郑氏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移居海外

  海外郑氏,其分布以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主,印尼,越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次之,另外在欧洲,拉美、非洲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从影响上看,海外郑氏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华人大姓之一。至于在朝鲜,尽管有不少人以郑为姓,但除真正的华裔郑氏以外,渊源大多还是朝鲜族的郑氏,我们且不可一概地混淆在一起。

  东南亚俗称“南洋”,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海外郑氏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今的分布也极为广泛。在菲律宾,全国有许多郑氏宗亲团体,并在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成立了菲律宾荥阳郑氏宗亲会。另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郑少坚,年幼时随家人移居菲律宾,后经营商业、银行业、企业,都获得极大成功,是当地著名银行家、企业家和社团领袖。

  泰国是当代海外郑氏人另一个聚居中心,仅宗亲会就有一百五十余个之多,另外还有一个全国性的宗亲总会。

  马来西亚郑氏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柔南、沙捞越等地,并成立有马六甲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柔南荥阳堂郑氏公会、沙捞越古晋省郑氏宗亲会、沙捞越诗巫郑氏公会、吉坡郑氏荥阳堂等宗亲组织。

  新加坡郑氏也是当地华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亲组织荥阳堂郑氏公会成立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于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祭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郑氏也是当地华人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姓氏,其当代知名人物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等分别在学界和商界有所发展,名扬海内外。

  越南郑氏知名较早,在当代如郑水渺祖籍福建金门,是越南大嶝岛及南部著名工商业家。另外,郑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曾任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现为世界郑氏宗亲会理事。

  日本和韩国是郑氏人在东亚地区的主要侨居地之所在。其中日本郑氏大多是历史上迁居日本的郑氏人后裔,有些以郑为姓,有些则改为日本姓氏。如郑成功弟七左卫门的十世孙郑名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变成是日寇中的一员。

  韩国郑氏的人口相对较少,宗亲组织也不发达,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频繁。当地郑氏的知名人物,如今已知的有郑雨湜,是韩国国会议员兼汉诚警察局长。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法科,草溪人。另外,韩国和北朝鲜还有不少郑氏人及知名人物,但绝大多数是朝鲜族土生土长的郑氏人。他们是在历史上因仰慕唐朝的荥阳郑氏而改姓为郑的。

  生活在美国的郑氏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岛、罗省、纽约等地。早在1981年3月居住三藩市的郑氏人还成立了美国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拥有会员二百五十余人,会长郑文威。

  加拿大郑氏主要居住在温哥华等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近代到当地充当劳工的郑氏华人后裔。

  除北美以外,在欧洲、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的不少国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郑氏人分布。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的郑氏企业家郑子坚,他同时还在世界郑氏宗亲会中担任顾问职务。

分布

  先秦时,立姓于陕西、河南的郑姓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第一祖地,莆田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西晋年间八姓入闽时,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迁居福州侯官,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郑昭路经莆田时,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南湖山。南朝隋唐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形成了莆田著名大姓莆田南湖郑,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很多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汕头揭阳台湾等地。莆田郑姓其后裔子孙除在福建各地发展外,还发展至广东、东南亚海内外,只广东潮州汕头地区,莆田南湖郑氏已被广大宗亲称为“第二祖籍地”。郑氏宗亲也一直抱着“团结宗亲,服务宗亲”的宗旨,积极组织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来莆田谒祖寻根,弘扬祖德,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等。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宋元明期间,郑姓的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现今中国大陆郑姓人口约1280多万,排在第2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91%.在台湾地区则是第12大姓。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郑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沪浙闽台、广东东部、海南、皖赣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以上,而在中心地区此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8%,居住了大约47%的郑姓人群。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江西西端、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皖苏北部、河北东北端、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地区、新疆西北,郑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75%一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5%的郑姓人群。

  各地分布

  ⑴.华北、东北地区

  郑氏在北京各姓氏中居第二十二位,在辽宁居三十一位,是华北、东北地区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氏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郑氏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0.567%,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氏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氏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氏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氏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来,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氏人迁时间较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氏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朝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朝太仆少卿郑本、元朝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代的山西郑氏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氏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氏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氏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朝宰相郑愔、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朝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朝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郑氏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氏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氏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上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氏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氏人显著增加。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氏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朝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朝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度贵显,说明至少在明朝时已有郑氏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朝以后开始有郑氏人居住,其中大定人(今辽宁喀拉沁旗)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朝,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氏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朝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氏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氏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氏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源于朝鲜族的郑氏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有一些源于郑氏的知名人物。

  ⑵.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郑氏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人口普查资料,郑氏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三十六位,在福建位居第十三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氏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郑氏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氏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氏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氏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氏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氏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氏,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氏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朝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朝的郑樵是莆田人,明朝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氏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四十四个自然村中,共有郑氏人口一万二千余人;晋江有郑氏一万余人,福州六万余人,福清十三万余人,长乐七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氏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据人口普查抽样调查,郑氏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氏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十三位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氏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氏人口最多的省份。

  浙江郑氏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氏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朝,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朝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氏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氏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氏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朝的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朝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朝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朝礼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朝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氏两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氏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氏人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迁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氏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氏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氏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氏名人,主要有宋朝太尉苏州人郑戬、吏部侍郎徐州人郑望之、明朝抗清英雄江都人郑为虹、清朝画家兴化人郑板桥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江阴人郑觐文、海洋学家吴县人郑重、物理学家武进入郑一善、畜牧学家太仓人郑正留、医学家靖江人郑思竞、林学家徐州人郑万钧等。至于当代郑氏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氏一万多人,全省和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氏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氏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氏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当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氏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氏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氏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氏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氏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氏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氏的著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朝盐铁督监宣州人郑昌、元朝奉义大夫徽州人郑玉、明朝剧作家池州人郑之珍、礼部郎中歙县人郑居贞、刑部尚书池州人郑三俊、漳国公合肥人郑亨、名将凤阳人郑遇春、清朝画家徽州人郑旻、科学家徽州人郑复光、学者泾县人郑相如等。

  上海郑氏人迁较晚,早期郑氏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朝嘉定郑氏、清朝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名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氏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据统计,郑氏占总人口数的0.634%。

  ⑶.华中南地区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六省,是郑氏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氏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氏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十六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氏的发源地和宋朝以前郑氏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氏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氏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国、陈国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氏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氏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河南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荥阳郡开封郑氏,成为郑氏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中心的郑氏人活动在今开封;荥阳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氏望族,荥阳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氏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氏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河南商丘)、许州(今河南许昌)、南阳、汝南、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氏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氏分布的中心。至于郑氏名人,宋朝以前的河南郑氏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氏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氏人都出在这里。

  宋朝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氏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氏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氏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朝,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朝,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现代罗山人郑远来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荥阳市郑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二十二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荥阳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氏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荥阳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氏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时,郑氏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氏大抵于宋朝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氏,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氏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以后、郑氏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氏名人有唐朝节度使广州人郑愚、宋朝理学家潮阳人郑南升、明朝按察使海阳人郑安、清朝直隶总督揭阳人郑大进、实业家中山人郑观应等,当代则有电影表演艺术家潮阳人郑伯常等。

  湖北郑氏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氏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朝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明朝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黄陂人郑结、良吏广济人郑达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朝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氏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氏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朝以前。至宋朝时,源于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朝的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源于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朝中期抗英而死的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氏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氏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氏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氏人知名于世。明朝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頀之弟郑韺则以孝义知名。清朝的郑献甫源于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氏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氏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氏则是从广东郑氏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氏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从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氏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⑷.华西北、西南地区:

  像华北,东北地区第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氏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氏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氏的人数分别位于第二十六和三十六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氏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氏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氏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氏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朝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氏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勉县人郑子真、名臣咸阳人郑宽中、金朝宁州知府富县人郑建充、明朝山西右布政使彬县人郑国昌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氏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四川郑氏大抵也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地区迁徙而去的,至今的不少当地郑氏家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源于荥阳郑氏、是荥阳郑氏的进一步分衍和发展。如今的四川郑氏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县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画家南川人郑洪流、医学家达县人郑铃才、书法家富顺人郑诵先等等。

  贵州郑氏相传主要源于荥阳郑氏中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朝宰相郑畋有关。郑畋之子郑凝绩曾任壁州刺史,任职届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贵州郑氏的重要祖先之一。至明清时的南方各省大移民中,又有不少来自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郑氏人迁居贵州,进一步扩大了郑氏人在当地的队伍。明朝时,思南人郑安民是位安民保境的杰出人物,被赠与四晶官衔。至清朝,遵义人郑珍则是一位著名文字学家。近代以后,生活在正安等地的郑氏人获得了较大发展,仅正安一县就有郑氏五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强,在当地拥有较大影响。

  云南郑氏最早与相州人(今河南安阳)郑回担任泸县令并出任南诏执政官有关,其裔孙郑买嗣后来又建立大长和国,使郑氏人的势力在当地有了较大发展。如今的云南郑氏大多自称是郑回的后代,分布在昆明、宝山、陆良等地,并有原保山边防区政委保山人郑刚、民革中央委员陆良人郑祖志等人知名于世。

  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的郑氏人,除上述各省以外,又在甘肃、青海等省以及宁夏、新疆、西藏等自治区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如在甘肃省,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荥阳郑氏的郑涛一支迁居陇西,谱称“西祖郑氏”,后裔也一直在当地发展繁衍。

  郑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洛 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此外,各地不同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广东朝阳郑氏谱)、书带堂(康成公系)、复训堂、立本堂、务本堂、锡类堂、翼经堂、着经堂(康成公系)、奠邑堂、注释堂、笃敬堂、七松堂、孝度堂、德遗堂、留耕堂、宏宣堂、崇德堂:浙江《浙江韩岭郑氏谱》、怀春堂(浙江殷湾郑氏谱)、流光堂、约礼堂、书种堂、复训堂、松茂堂、裕昆堂、雍睦堂(无锡)、贻清堂、仁本堂著经堂、通德堂、北祖堂、南祖堂、七房堂等。

字辈

  福建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福建泉州安溪新康里郑氏字辈:

  名派:“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派:“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福建周宁浦源郑氏字辈:“礼孝传家道存忠振国维”。

  福建漳州郑氏字辈:“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

  福建永春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广东惠州葵坑郑氏字辈:

  开基派:“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支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支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海澄支派:“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永春桃源渡台支派:“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广东潮汕郑氏字辈:“朝锡熙良际会永康”。

  广东平湖郑氏字辈:“立巳君可彦叔秉崇承饮国尔宗毓世光硕琼晋启元候有邦伯仲淑继功德肖美”。

  广东汕尾郑氏字辈:“碧中雍和敦礼义”。

  广东丰顺郑氏字辈:“君象日中天留芳燕万春元良新势耀”。

  湖北通山郑氏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湖北黄陂郑氏字辈:“建树成先绪谋义佑其昌”。

  湖北十堰郑氏字辈:“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湖北广水郑氏字辈:“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湖北保康郑氏字辈:“永远世泽长”。

  河北邢台郑氏字辈:“振江红永”。

  河北衡水郑氏字辈:“连玉延有志”。

  河北沧州郑氏字辈:“震金文玉智”。

  河北唐山郑氏字辈:“文中荫继瑞山有兰玉广”。

  河北枣强郑氏字辈:“凤庆书振洪”。

  河北东光郑氏字辈:“荣连凤志”。

  浙江浦江郑氏字辈:“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

  浙江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浙江武荣郑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湖南资阳郑氏字辈:“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湖南祁阳郑氏字辈:“国昌朝纯孝培基久诗书继祚长鸿功遵社会训后德迪前光”。

  湖南龙山郑氏字辈:“大德天禄必长年福寿丁”。

  安徽宿县郑氏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安徽霍丘郑氏字辈:“文红士贤家”。

  安徽当涂郑氏字辈:“继述祖志立德建明”。

  四川南充郑氏字辈:“克居清祥佑启德光天方显齐祖大再必文圣才良安邦定国万世吉昌仁孝永远敬宗则长”。

  四川宜宾郑氏字辈:“可明尚维玉文世天大仕国朝学少启……”

  四川大足郑氏字辈:“兴文茂之国荣昌大元朝廷辉光宗前世代后裔传福禄永真祥富贵必双全”。

  四川凉山: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山东齐河郑氏字辈:“起嘉和永谦遵之绪广浩(好)德(来)熙(锡)成康”。

  山东日照郑氏字辈:“作叔全培世成加笃守仁”。

  山东诸城郑氏字辈:“明召德泽允启基范善可钦修燕传永远”。

  山东五莲郑氏字辈:“礼守光世学熹昭继强”。

  江苏赣榆郑氏字辈:“洪习礼智典玉殿传经(金)纶(伦)荥丹蒲歙宿学熙晟月箴文武助国盛阳明吉祥春”。

  台湾省郑氏字辈:“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浙江象山郑氏字辈:“景丛德士贤”。

  江西郑氏一支字辈:“德泽光天汉常行忠孝道荣华宝贵昌永远福禄祥”。

  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重庆郑氏一支字辈:“心文章光祖德仁义绍家”。

  陕西汉中郑氏字辈:“字帮伯永泰”。

  贵州湄潭郑氏字辈:“大世开方永元洪祥国之乾坤天星顺富贵福寿全”。

  河南鄢陵郑氏字辈:“善士永崇德宝华瑞丰书明道广新发敬允启景福”。

  顺堂郑氏字辈:“宪少爱卿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启永和声”。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郑氏一支字辈:“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祖武積厚有余庆金玉乐”。

  郑氏一支字辈:“永远昌达富寿康泰纯笃忠真孝慈莲嚷笔家传诚实德”。

  郑氏一支字辈:“兴国永俊本传吉修凤连安”。

  郑氏一支字辈:“运太英贤广□□□□□得远世泽长”。

  郑氏一支字辈:“文显庭德誉保全富万金”。

郑氏一支字辈:“广兴云玉连金满喜万田”。

  郑国郑氏世系

  一世祖:郑桓公,建都畿内。

  二世祖: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建都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

  三世祖:共叔段,郑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

  十五世祖:郑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

  十八世祖:郑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祖:郑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郑。

  ……

  二十四世祖:郑吉与其侄郑远,迁居会稽山阴。

  ……

  二十七世祖:郑奇公即郑州荥阳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郑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九世祖:郑宾,居山东高密。

  ……

  三十一世祖:郑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

  三十四世祖:郑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郑。

  ……

  三十九世祖:郑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郑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郑望、郑宠、郑碑、郑瑛、郑济。

  四十世祖:郑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郑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郑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郑碑,后为衢、婺诸郑祖。

  郑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郑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郑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郑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郑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郑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郑球,后为长乐南乡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郑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郑璜、郑琰、郑球、郑玑四祖,乃郑衡公之子,郑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郑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世孙。

  四十三世祖:郑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郑兰之,居平川。

  郑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郑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郑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郑蕙之、郑兰之、郑晖之、郑忻之、郑林之,为同胞兄弟,郑昭公曾孙。

  四十四世祖:郑诰,即江州(今江西南昌、九江、武昌一带)晋安第十房郑。

  郑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

  五十六世祖:郑藏,郑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郑泽,郑庄公胞三弟,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郑襄,郑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郑裳,郑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迁居福唐始祖。

  郑袭,郑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郑潜,郑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七十二世祖:南湖郑三先生族系

  (甲)属于郑露公之后者

  五十七世祖:郑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福建莆田仙游。

  五十八世祖:郑方迥,迁福州大田。

  郑方逊,迁福州竹演。

  郑方迓,迁永嘉德化。郑迥、郑逊、郑迓,郑庄公之孙也。

  五十九世祖:郑巩,迁福州。

  ……

  六十一世祖:郑挥,迁东京。

  郑活,迁淮西。

  郑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

  六十三世祖:郑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四世祖:

  郑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郑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郑宗斐,迁福州。

  郑仲宣,迁仙游。

  六十五世祖:

  郑介卿,迁仙游,郑科升、郑严,迁杭州城铁线巷。

  郑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远安)。

  郑伯可,迁龙溪。

  郑伯舆,迁潮州。

  郑季膺,迁潮州。

  (乙)属于郑庄公之后者

  ……

  六十八世祖:郑岑,与从弟郑袭礼、郑袭义同迁鄂州(今湖北武昌)。

  郑邵,迁仙游。

  ……

  七十世祖:郑萧,迁潮州。

  郑中之,迁潮州。

  七十世祖:郑已,携其子郑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丙)属于郑淑公之后者

  ……

  七十二世祖:郑天爵,居温州平阳。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

  ——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号为司农。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系出荥阳。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朝经学大师。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声响蓬莱。

  ——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乞巧采娘。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

  尚书世禄;通德名门。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

  鄢陵世泽;心史家声。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司农家声。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

  ——上联典出唐朝郑虔,诗书画,号称“三绝”。下联典出南宋郑樵,著《通志》。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全联典出清朝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

  ——此联为清朝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

  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

  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为尚书仆射。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朝郑燮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

  ——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下联典指明朝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

  ——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学传北海集大成。

  ——上联典出西汉郑吉,为安远侯。下联典出东汉郑玄,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

  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友出张际之上;文章接吴宋以来。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上联典出周朝郑丹。下联典出唐朝郑繁,为诗人。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全联典出宋朝郑侠,曾以图谏神宗。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犹是三朝旧绪;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瑄鹰奕叶新纶。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指唐朝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


      【祠堂古迹】

       郑氏宗祠(深圳大涌)

  大涌郑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大涌社区祠堂路前,为纪念大涌立村始祖郑胜举创建于明代,清、民国时期历有重修,坐北朝南,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三进深布置,面宽13米,进深28.7米,分头门、“通德流芳”坊、前、后廊和正堂等。大门石额刻“郑氏宗祠”,正堂名“胜举堂”。船形正脊,大式飞带垂脊,筒子瓦面,檐下木雕檐板,内墙上绘壁画,云枕、斗拱、雀替梁架。郑胜举乃宋熙宁三年(1070年)定居南头的郑柏峰的八代孙,于宋末元初立村,至今已700多年的历史。大涌村郑氏人才蔚起,代不乏人,二十世郑梅长例授文林郎;郑怀琰武德骑尉;二十一世郑瑞诰授振威军将;二十二世郑廷枢为苏州府震泽县知县;二十三世郑明瑶授武略骑尉;二十四世郑荣武德骑尉;郑家隽为直隶州知州等。郑氏宗祠在抗日战争时,日军炮兵佐村部进驻祠堂,日军拆祠堂的牌楼及祠西的传经堂的木料修大涌桥,为村中绅耆抗议得以保全。郑氏宗祠,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大涌村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回乡寻根问祖的地方,对于研究深圳地区的移民开发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日军侵略深圳的历史见证。1994年深圳市文物工作者调查登记,2003年5月28日由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鉴定为文物建筑,建议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保护。

3.jpg4.jpg6.jpg8.jpg12.jpg17.jpg1.jpg2.jpg5.jpg7.jpg9.jpg10.jpg11.jpg13.jpg14.jpg15.jpg

  郑氏宗祠(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郑村)

  郑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 ,是一处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郑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人称“师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首先见到的是高大的门坊耸立在仪门之前方,门坊三间四柱五楼,宽约9.86米,高12.5米,是明代万历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时加造。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贞”4个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个大字,刻字苍劲。此坊无圣旨牌,传为郑氏民间私制,故称门坊。牌坊高大雄伟,雕刻精美。“文化大革命”时,石坊上面的字及部分纹饰被当作“四旧”而凿掉。门坊两边连建有围墙,石坊一层有木栅栏门,从而形成了该祠的大门。

  穿过门坊是一个院落,经过院落,迎面的是仪门,有一对抱鼓石竖立仪门两旁,似在抱鼓迎客。中为木阶级和大门,上有门神画相。仪门上方正中挂有“郑氏宗祠”牌匾,标志着祠的正式名称。仪门之中间门一般不开用的,平时人们进出走边门,逢节日或大事才开中门。仪门正背两面,与院落构成门厅,门厅面宽,正中屋脊升起,以示尊崇。《重修郑氏宗祠碑记》,在仪门的西墙上。该《碑记》之西,还有一块碑记,据说是旧时修建祠时,人们捐款名单,由于“文革”时字被凿去,大多看不清,仅“嘉庆”两字模糊可见。

  过仪门,见其背面建筑也很讲究。甬道两边是廊庑,两廊庑之中就是一个大院落,比门坊至仪门的院落大得多。过院落就是享堂。享堂构建宏敞,梁木用材硕大,丁头拱眼内及驼峰、雀替、平盘斗等处雕有精美的云纹、花草纹饰,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享堂是族内议大事、办庆典或族人聚会之地。享堂照壁后建筑也很讲究。要特别提出的是,该祠以颂扬元代至正间文人高士郑玉和郑氏宗法建设的。郑玉,一生芳洁自守,隐居乡里,创办书院,传经讲学,人称“师山先生”。因此该祠又称“师山先生祠”。郑氏后世人崇仰他,以“济美”名其堂,表示要继承先祖业绩,后世承前世之美。“济美堂”匾,高挂于享堂照壁上方之正中。

  过享堂是天井和寝堂,是祠的最后进。寝堂地面高于前面天井136厘 米。有三处石级通往寝堂,每处7级,中间的宽326厘米,两边的各宽236厘米。寝堂是祠堂中最高之地,是摆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正面靠墙须弥座上有木阶梯,是旧时按世序安放灵牌位的。牌位不是任意拿来放上去的,要举行隆重的“进主”仪式,送进一定位置的。灵牌是双层的,正面写有神灵(灵主)的世序、姓名及子孙落款。从祠堂三大作用(安放祖宗牌位和族人祭祀,庆典,议族内大事或族人聚会),寝堂是祠中最重要之地。寝堂地面比前边享堂高,是为了显示寝堂之庄严与神圣。

  寝堂及天井并天井两边廊庑,有石柱6根,木柱32根;享堂及院落有石柱4根,木柱26根;院落及廊庑有石柱10根,木柱10根;门厅有石柱12根,木柱14根。石柱是方的,木柱是圆的,共有方石柱32根,圆木柱82根,总共114根。从仪门至寝堂,全祠雨天可不走雨路而相通。除大门外,原来还有边门与邻近祠宇相通,今因邻祠不存,边门也已封砌。

  柱、檀、椽、雀替、斗拱,都是优质木材特别加工制成的,既牢固,又美观。瓦、屋脊上的吉祥兽、鳌鱼,地面铺砖,都是开窑定制专烧的。石料多数就近取材,以灰沙岩为主。因年代久远,木料已更新过多次。砖瓦也调换更新过。石料尤其是柱础,一般是原件未动,由于时间长久已有部分分化,有的柱础被碰撞过,显得陈旧而不规则。整个建祠工程浩大,原料浩繁,设计精美,做工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郑氏宗祠三雕优美,遍及全祠。石雕主要在门坊上,图案多种多样,其中有的同宗教有关系;在仪门和寝堂的须弥座等处的石雕比较简单。在寝堂、享堂、门厅三处的木雕也较简单,但数量并不少,尤其是享堂内。砖雕则主要在屋脊上的吉祥兽、特种瓦。全祠的三雕,除门坊外,总体比较简单、粗放,显得历史久远,祠堂建造古老。而门坊的石雕,图案种类多样,做工相当精美,在全县近百座石牌坊中实为少见,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微信图片_20191226114517.jpg微信图片_20191226114519.jpg

  郑氏宗祠 (浙江诸暨)

  郑氏宗祠为西施故里旅游区(含西施殿、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郑氏宗祠、裕昌号民俗馆)的一景。坐东朝西,正门前是街,朝白麟溪。偏门朝南,横挂“江南第一家”匾额。始建于元初,占地6600平方米,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间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端庄严肃,古朴厚重。祠堂内现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太祖、明惠帝赐封的“孝义家”“孝义堂”匾额,明万历《翰林学士宋公碑记》《文侯赐祭之碑》和元明以来知名人士的榻联匾额,还有宋濂所植的9株苍劲古柏。

  诸暨是个有2000余年历史的古县,诸暨民众历来崇尚“耕读传家”、“忠义孝悌”的传统,注重读书,讲究孝道。特别重视祠堂、宗谱的修建和编撰。凡是大姓都建有祠堂。当时从浦江县移徙来的郑氏百姓在被誉为风水宝地的浣江东岸金鸡山脚下兴建了这所祠堂,用以祭奠先祖和开会议事。郑氏宗祠修建的富丽堂皇,极其讲究。正门匾额上书“郑氏宗祠” 。宗祠大门东西边间匾书有“宗风永漾”和“德布春光”。阶沿正间柱上书“一脉真传曰忠曰义,两门正路惟读惟耕”。阶沿边间柱上书“诸山有瑞凡鸟飞来能化凤;暨水无尘池鱼跃去可成龙”。宗祠前有二座拱桥,左首桥叫“学士桥”,右首桥叫“孝义桥”。诸暨民众重教学礼的思想在这里显露无遗。

微信图片_20191226115232.jpg

  郑氏宗祠(福建周宁)

  周宁郑氏宗祠位于周宁县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著名的鲤鱼溪)。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鲤鱼溪源自宋代,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虽经一次次的战乱、灾荒,鲤鱼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

  明洪武十八年(1387)始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及光绪年间(1875—1908)多次重修。祠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大殿、戏台、廊等组成。大殿高约7米,面阔三间,进深18米,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悬山顶。牌楼式门墙,门前左右施八字屏墙。左右各立旗杆石1副。祠内有数十方牌匾和30多座木雕祖宗神主牌(龙头牌)。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浙江临海)

  江根村郑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临海市江根村,新村与老村区域的中间,明清建筑(现已年久失修)。本村郑姓村民为郑虔后裔,祠堂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门厅、戏台、看楼、正厅、后厅组成。门厅,筑卷棚轩,其明间后檐与戏台紧连。戏台藻井用七踩小斗栱螺旋式叠砌而成,共分三层,中嵌十六组木雕神像,或寿星、或金刚、或八仙,额枋和牛腿雕刻人物故事与花卉图案。戏台前为天井,两侧有看楼。正厅硬山顶,通面宽20米、通进深约8米,前有轩,雕刻讲究。正厅与后厅之间有穿堂连接,平面呈工字形。穿堂之藻井也很精美。两侧为配房,东侧配房名“腹笥书屋”,供族中子弟读书所用。

  郑氏宗祠(淳安屏门)

  郑氏宗祠又名敦睦堂,位于佛岭后村中,是郑氏族人祭拜先人,供奉祖先牌位提供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祠堂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五开三进,宽约8m,进深22m,分为前堂、正堂、后堂三部分,前堂和正堂梁柱上原有4副楹联,现字迹模糊分辩不清。正堂有一匾额,上书"敦睦堂"三字,旁有两个厢房。另有2个天井,分别位于前堂与后堂内。祠堂门楼为二重檐呈八字形,宽11m,门楼前有石狮一对,一只开口,一只闭口。门楼正上方竖立着一匾额,上书“定远候”,匾额下立有一横匾"叙伦第"。门楼上雕有人物、动物等,尤以一对木雕狮子最为精美,楼板顶上画有二龙戏珠,小孩嬉戏游玩等十几幅图画,表现出一种平凡生活中的乐趣。该祠堂为明代建筑,清代理修,斗拱柱础梭柱等均,保持明代特征。对研究古代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1987年9月22日由淳安县人民政府公布,1988年5月 12日淳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立为淳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祠堂紧挨着民居,距离约为2m。祠堂基本结构保存完好,但祠堂内牛腿已大多数不存在,有部分雕刻被损,1987年9月22日由淳安县人民政府公布,1988年5月12日淳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现未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经过对其周围环境的整治及与上源村对应的定远候墓相结合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典故轶事】

  1:高山族献金

  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2:郑氏巧治齐王

  古时候,有个齐王,他是个有名的色鬼。大臣们的媳妇,凡是他看中的,都用王妃要召见的办法骗来。大臣们都知道这事儿,可怕丢了头上的乌纱帽,只好当王八。

  朝中有个叫崔俭的,是刚升上朝的一个官儿,他的媳妇长得相当好看。齐王见了就起了坏心,他对崔俭说王妃要召见他夫人,叫他夫人第二天就去。

  崔俭回到家,心里就犯了难。他早就听说了齐王骗大臣媳妇的花招儿,如今轮到自己了。去吧,实在不甘心,不去吧,抗旨不遵,最轻的惩罚是要贬官,弄不好还要杀头哩。这可怎么办?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时,他媳妇郑氏看出来了,问他:“官人,你愁嘛事哩?就对为妻说说吧,闷在肚里是要伤身子的。”崔俭见媳妇这么问,就把齐王要召见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郑氏听完,扑哧笑了:“这点小事儿,就把你愁成这个样子,不值得。”崔俭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个妇道人家到时候能有什么能耐?”郑氏说:“别管事儿了,明天我自有办法对付。”

  第二天早晨起来,郑氏坐了顶轿子,向齐王府走去。一进王府,轿子落下,把门的叫丫环轿夫在门口等候,光领着郑氏走了。

  郑氏被领进了三道门,来到一个花园。花园里有个小阁楼,把门的说:“你就在这儿等候王妃吧。”走了。

  花园里只剩下郑氏一人,她着了急:这是嘛事儿? 怎么总不见人哩? 走他娘的吧! 刚说要走,齐王来了,嘻皮笑脸地说:“美人儿,别走。”说着就拉郑氏的 手。郑氏啪一 下 子把他的帽子扇掉了,说:“你是嘛玩艺儿? 大青白天敢来调戏我?”齐王说:“美人儿,我就是齐王呀。你要是答应了我,要钱有钱要官有官。”郑氏说:“呸! 你这个无赖,敢冒充齐王? 齐王哪是你这样不要脸的东西?”齐王说:“我真是齐王呀。”说完,就向郑氏扑来。郑氏一见事不好,就大声喊叫起来:“来人呀! 来人呀!王府有了贼,捉贼呀!”她一边喊着一边把扑上来的齐王抓了个满脸花。正在这工夫,王妃听到了喊声,带着侍女丫鬟们来了,一见这阵势就着了慌,赶紧对郑氏说好话,求她别把这事儿张扬出去。郑氏说:“我以为这狗东西是冒充齐王哩,就抓了他骂了他,请王妃原谅。”说完,抬腿出去了。从这儿,齐王再也不敢这样了。

  3:一字之师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第三卷。相传唐朝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4:掩鼻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战国时期,魏襄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王妃郑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凡是美人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细致入微胜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还不时地夸奖王妃郑袖的贤德。其实郑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那位美人。有一天,郑袖对那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长久宠爱,今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就按她说的去作了。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前去问郑袖其中的缘故。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楚王有臭味。楚王听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把那位美人的鼻子割掉。后来,人们用“掩鼻”这个典故表示因嫉妒而设计陷害之意。

  5:郑泉愿作酒壶

  三国时吴国太中大夫郑泉,史书上说:“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他常对人说,希望能在大船中装满酒,在船的两头摆上时鲜佳肴,边饮边吃,酒稍有减少,立即加满。到临死时,对同辈们说,我死以后,请把我埋在陶器作坊旁,百年之后,我的尸体化为泥土,有幸人们用它做成酒壶盛酒,就满足我的心愿了。嗜酒之愿望,可以说死而不已了!

  6: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7:先做贼再做官

  闽地有一个大海盗,名叫郑广,后来归降了朝廷,朝廷授给他一个官职。有一次,郑广和同僚们在一块吟酒赋诗,众人吟诗罢,都力劝郑广作诗一首。郑广被逼无奈,只得胡乱吟道:“不问文官与武官,总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贼,郑广我却是做了贼再做官。”众人听了,无不捧腹大笑。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郑板桥是名扬四海的书画家,清朝江苏人,板桥为其号,名燮。他还是诗人,而且十分注意家教。除了画和诗外,板桥留于世上的还有《家书》,收于后人辑的《郑板桥集》中。史称他“内行醇谨,幼失怙恃,赖乳母教养,终身不敢忘。所为家书忠厚恳挚,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他在信中深刻地指出:“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有成,亦吾所大愿也。”板桥家训多为现身说法,情真理明,堪称明训。


  《郑氏家训》

  勤耕务读

  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

  惟勤堪致富,能务亦梯荣。

  牛背催三月,鳌头占五更。

  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

  仓廪如云积,功名指日争。

  后嗣敦本业,家训妙兼并。

  敦伦孝亲

  彝伦垂禹范,爱日在双亲。

  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

  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

  顺矣原因翕,伤哉岂在贫。

  鸭鸠恩及尔,鸨羽咏凄人。

  莫谓行无忝,须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

  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

  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

  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

  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

  割牲侬莫倦,□臂尔宁施。

  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贫

  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寥。

  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

  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

  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

  得意曾扬气,产情且折腰。

  昌黎穷可送,转瞬又扬锟。

  居仁由义

  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

  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

  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

  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

  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

  大人征事备,此诣尔思不?

  睦族和宗

  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

  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

  葛□情宜笃,凫□咏可从。

  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

  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

  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

  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

  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

  菲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

  □袍原不耻,菽水自无饥。

  寒恤王章卧,鄙贻曹刿嗤。

  唐风真足羡,蟋蟀一篇诗。

  气忍家宁

  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

  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

  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

  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

  福萃华堂五,仓储宝稻千。

  郑公殊可法,壮士应拳拳。


  《郑氏家规》

  顺父母

  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人人称赞,为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应训之,国法应惩之。

  睦兄弟

  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间应当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时利便起争端,不可语言伤和、听信妇人谗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残,大则参商拘讼,互打官司,小则朝夕怨言,一时之忿,便动干戈,不如相交朋友,成为父母之过错,你本身又何必生儿育女?为人者,以友为兄弟,而族人当睦更有于别。宗族之兄弟是一脉相传,何又不如朋友呢?

  和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偷薄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怎为祖宗身后之身呢?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体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凡我族人,当和宗族,以强欺弱者,家法诛之,国法惩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凡我族人,当慎谨治丧。

  安本分

  本分者,人生分内当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贵不能享贵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凡事尽在其中,不以干名犯义而取优辱。人要经少、中、壮、老,享受要与年龄相当,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劳发奋富终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应共戒之。

  禁非为

  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是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嫖娼,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浔阳《郑氏家训》

  我祖郑氏,百代流芳。福泽后代,举世称扬。

  忠心爱国,辉耀炎黄。披荆斩棘,华夏扬光。

  鼎力以赴,协和家邦。风纪垂范,事业辉煌。

  提倡孝道,感恩不忘,尊老爱幼,共颂华章。

  传统至德,永放光芒。九州焕彩,纳福臻祥。

  良风美俗,盛世恒昌。不良风气,一扫出堂。

  精诚团结,世泽绵长。敦亲睦族,壮哉荥阳。

  铭记祖训,扬善扶良。互助友爱,似饮天浆。

  助人为乐,虎跃龙翔。笃志倡学,勤奋自强。

  兆民化育,沐德无疆。诗书礼乐,日日共商。

  孜孜不倦,众志高张。薪传不断,广育栋梁。

  群英荟萃,喜举霞觞。江山撷秀,百凤朝阳。

  崇贤尚德,永固纲常。文明处世,学养自彰。

  虚怀若谷,洗涤肛肠。谦冲诚信,泛海飘洋。

  雍容宽厚,珠灿玉珰。和衷共济,群起效仿。

  慎终追远,造福梓桑。仁风善举,纵马放缰。

  内   好施,蹈火赴汤。践覆务实,立志四方。

民德归厚,凤起蛟藏。祖国一统,地久天长。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郑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