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渊源

name origin

周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这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五位,当代周姓的人口约二千六百八十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

周氏图腾

  【释义】周,密也。古文周字从用、从口。其原义为环绕、沟通,字像水井和水渠,相互连流,形成流水的通道。


周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后稷: 姬姓,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嫡长子。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有邰氏之女,是帝喾的元妃。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弃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以为不吉祥,把他丢弃在冰上,被一只大鸟所救才得以不死,他的母亲感到非常奇怪,又把他抱了回来,后来,弃成为周人的农业始祖后稷。

  姬延:姬姓,名延,亦称王赧(nǎn),后世称“周赧王”,东周第25位君主,周慎靓王之子,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在位。《中华姓氏谱·周》曰:“亡国后的周赧王被迁至惮狐(今河南临汝西北)。当地百姓念他曾是周朝的天子,便称他的家族为中周家。此后,他的后代也改姓周。其中一部分在秦代时又从中原地区东迁至今江苏北部一带,定居于沛县(今属江苏)。两汉时,此支周姓势力最盛,地位最崇,并形成周姓郡望中著名的‘沛国’郡望。

  姬昌,姬旦: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周荣亭:字仁端,元至正二年壬午十月禄十亥时生,明洪武三十年丁丑三月二十九岁时没,年五十六,葬江西吉安府万安县菖蒲塘山向俟考。元配:田氏,元至正八年岁子七月十五卯时生,明建文二年庚辰十月二十未时没,葬夫妇合冢。子二:长子周衡、次子周衢。为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政毅:字致远,号贤一,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四月十九亥时生,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八月十八寅时没。葬杨家堤贤一山卯西向有碑表。元配:夏氏,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七月十五西时生,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十二未时没,葬白園山卯西向。生子二:长子周承方、次子周承耀。

  周太沧、周梦晟: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族著圳上元未迁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塘,字号行爵,生没时日暨祖妣姓氏老谱均未详载,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对岸垅中泉汑边穴成白鹤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图志。为五族之祖,生子六:周夢晟、周夢昌、周夢鼎、周夢旼、周夢昊、周夢星。一派祖为周梦晟(太沧长子),字旭继,号临湘,行元一,元大德六年壬寅七月初七日辰时生,明洪武十五年壬戌正月初六日巳时没,寿八十一,葬六都四甲沙塘水口下珑中迎汑左侧乾山巽向墓碑图志。子一周撫□、子二周应定、子三周应铭旧未入谱。为沙塘周氏始祖。

  周太沧、周大郎、周应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族著圳上,元未迁居湘潭六都竹园村之沙增字呈行爵,生殁时日暨祖妣姓氏老谱均未详载,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对岸珑中泉汑边,穴成白鹤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图志。始迁鼻祖周大郎,字荣祿,明洪武初自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岗宫徙居长沙府三峡巷,永乐初复從临都落叶塘动园。生殁未详,葬大湖头。元配氏游,生殁未详,葬匀粥坪。子一周应翔。周应翔历傅为人魁梧出众,尝与人谈在朝夕不倦,遇有胜已者,无不虚心下之以礼,自守以礼接人,惜平生殁未详,葬太湖头。元配张氏,生殁葬俱失考。子一周添秀。为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 汾:配吴氏,生五子:周举仁、周举义、周举礼、周举智、周举信。

  周德圣:轩公长子,号慕堂,吸天顺庆五年辛巳八月十三日未时生,于宏治中与弟周德贤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龙头山迁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城外,落业贺家湖,周德贤落业南城内皇仓街。二人来浏开宗立派版冈十四都二甲,历今四百余年,码头街巷之名猶传周家之称,寿六十七岁,嘉靖六年丁亥十月初三日申时没,葬学堂,老屋门首坐东向西外碑丙誌。为金江周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

  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执政时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王朝时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皆出姬姓,他们的后裔子孙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于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后稷,其母亲叫作姜嫄。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是古地名(今陕西武功),有邰氏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

  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在典籍《诗经》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一个巨大的足迹,好奇而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由此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姜嫄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在典籍《诗经》与史籍《史记》中,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个婴儿遭几次抛弃而不死,姜嫄便以为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就是后来的周族始祖后稷。

  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中的注释,在姜嫄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嫄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黄帝是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为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有熊,是当时一个氏族部落的名称,也就是原始社会黄帝部落的名称。轩辕,是黄帝居住的地名。黄帝姓姬,典籍《说文解字》中描述:“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二十岁成人时非常聪明。黄帝在父亲少典氏逝世后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大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人们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具有的共识。

  黄帝有四个妃子,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即姓姬,另外十三个儿子被黄帝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氏,名简狄,生子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个妃子中,常仪的班次排在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逝世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由于在政治上能力微弱,后让位于帝尧。

  后稷在儿童时期便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代玩游戏时,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茁壮茂盛。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力求使人类摆脱单纯靠狩猎为生的局面。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籍《史记》中记载,黄帝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武功)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逝世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农业之功,被周氏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11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后稷逝世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当时的夏朝君主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了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便率领民众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逝世后,其子鞠即位;鞠逝世后,其子公刘即位。

  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辖下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这使得远近的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省彬县城以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部、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传到周太王古公亶父,他为了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生产制度,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屡次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便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为此,豳国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但古公亶父却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还是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别人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今陕西关中西部岐山东北部及扶风北部一带的周原)。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三千户,第三年就增至一万五千余户了。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从无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亶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周太王(古公亶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之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和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史籍《帝王世纪》中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

  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亶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后稷的子孙,从周公刘到周太王到周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宗族系统的称号,而周文王则以国名为氏,周氏是姬姓这个大宗族系统的分支称号。

  周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氏,周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后代还是姓姬,不是姓周。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有儿子三人: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太伯认为三弟季历是个聪颖贤良之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亶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后来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迁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后来成为周王朝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之父)在位时期。古公亶父逝世后,季历继承了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明察是非,分清善恶,教诲不倦,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史籍《史记》中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王季遵循古公亶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再传到周文王,名叫姬昌。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姬昌继位,袭父爵为西伯,周文王是他逝世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后来还有鬻子,原来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曾向殷纣王进谏了七十五次,纣王都不听,于是便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并让他担任公卿,后来成为楚国的先祖。在姬昌招纳的所有贤臣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于是纣王借故将姬昌囚禁于羑里。羑里,亦称牖里(今河南汤阴)。姬昌的手下闳夭、散宜生等人纷纷想方设法进行营救,他们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氏的有花纹骏马、有熊氏的三十六匹会驾车的马等,然后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贪财好色,得到了礼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羑里期间,撰写了著名的《易经》。西伯姬昌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人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当初姬昌从羑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代殷商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他国的机会,连续对一些国家进行征伐。姬昌首先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当时的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开始讨伐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的邘国。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一带。伐邗的第二年,姬昌开始伐崇国。崇国位于渭水南岸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其君主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周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约十五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因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而故名,它从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周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周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个儿子,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他们是:伯邑考、周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被纣王作为人质,长期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害。其后,周文王立次子发为嗣。周文王逝世后,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周武王继位后,以姜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召公、周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周原地区),人称周公。周召公与周同姓姬,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周毕公也是姬姓,是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周武王在众名臣武将的辅助下,最终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攻击。这时的殷纣王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了忠臣微子,关押了箕子,掏了比干的心,使得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而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后,率领本部族国民,并联合其他势力,汇合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被逼自杀,至此商朝亡灭。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封建分封制。周武王分封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为诸侯,分别分封在祝、蓟、陈、杞等诸侯国。周武王还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今河南安阳殷墟)。姜太公吕尚在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他被封于齐国(今山东北部地区,建都营丘,后称临淄)。

  周武王还分封了所有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五弟叔武封于郕(今山东宁阳)等等。周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商,灭殷商后第七年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周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周武王有五男二女,周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方十二岁,是为周成王。当时由于因周成王年少,便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召公奭辅政。后来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周武王之弟)不满意周公旦摄政,便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率师东征,经三年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则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的过程中连带着灭了东方十七国,以后又增封了一些诸侯国,并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丘),至此,姬姓之国增至五十三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诸侯合并,尚存一百二十四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有功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保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向周朝廷纳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氏保有直接关系,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西周公旦封于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其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则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因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均姓周。周召公奭封于燕(今河北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召公的采邑在召。东周平王庶子的采邑,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姬烈食采于汝坟。

  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姬烈的采邑(今河南汝南)。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氏,有些是以国名为氏,但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周平王少子姬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氏,而以“周”为姓氏,时代相袭。

  到了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周桓公)曾率大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王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桓公被卷入其中,不久被杀,但其子孙仍旧承袭爵位,在朝中作官。后来周桓公的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路称霸诸侯轮番挟持天子,以壮声势,连当时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敢不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执政时期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周朝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富强起来,开始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东周王朝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后来,这些故周王室人员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氏,称周氏。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便是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

  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

  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大汉王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周仁下传五代到周燕,字少卿,他成年后出任郡决曹掾。当时的汝南郡守准备枉杀一批囚徒。作为监斩官,周燕向汝南郡守面谏,请求核实囚徒的罪责。但狡诈的太守对此置之不理。

  看到被囚的家人到处喊冤,又都被汝南郡守再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汝南郡守求情说,自己愿意把这些囚犯的冤屈都写出来,署上自己的名字,结果汝南郡守大怒。有一同事悄悄告知周燕说:“你这么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如今都把罪揽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话牵扯到太守,他肯定会用刀宰了你。”

  果然,汝南郡守将周燕囚禁起来。周燕虽然在牢狱中天天遭受拷打折磨,始终没有屈挠。最后,当他听说汝南郡守下令要对他行刀锯之刑?觉得如此死法以后没法去见先祖(破身无以见先祖),于是绝食而死。

  不久,周燕便被朝廷平反昭雪。周燕有五个儿子,后来他这五个儿子皆有所成:长子周舆出任重合令,二子周羽出任栎阳令,三子周仲出任东海太守,四子周明出任衮州刺史,五子周良出任颖阳令,皆为一方行政长官,被当时的天下人称为“安城五龙”。

  从此,周燕的后裔子孙繁盛昌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发枝或拖秧,传说他喜爱莲花似君子的品质。

  按:

  该支周氏实际上与源流二的周氏同源,只是由于该支周氏族系最为庞大,为周氏正宗,因此单独挑出列一源流。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帝拓跋邻的第二个兄长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领之族称普氏,汉译就是“普乃氏”。这在史籍《魏书》中有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当时,北魏献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为七个部落群体,以自己的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

  后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赐改汉姓为周氏,后成为北魏王朝中兴旺的七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在北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他就是是北魏献帝次兄拓拔普的后代。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

  项猛奴,公元509~559年,新安寿昌人(今河南境内),少孤贫。他擅长游泳,十一岁便“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当时义兴人(今江苏宜兴)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到项猛奴后甚为惊奇,便和他交谈。

  项猛奴说:“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由是周荟很可怜他,便随项猛奴到他家里,请求项母将周文育交给自己收养,得到了项母的同意。周荟官任到期后,带项猛奴回京,见到太子詹事周舍,便请周舍为其起名。周舍便给他改名为周文育,字景德。之后,周荟令侄儿周弘让教他读书写字。

  周弘让善长写隶书,于是便写下蔡邕的文章《劝学》及古诗给他看,但周文育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还对周弘让说:“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大槊,是古代一种长大的兵器。周弘让便改教他骑射技艺,周文育非常高兴,后来学得一身好武艺。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同郡,二人关系很好。便启请周荟为前军军主,陈庆之派周荟带五百人去新蔡慰劳白水蛮。白水蛮反而密谋要把周荟擒捉献于北魏,但被周荟察觉,于是和义子周文育力战。当时白水蛮人多势众,一日之中战数十合,周文育冲锋陷阵,勇冠军中。在作战中周荟不幸战死,周文育驰马夺其尸,白水蛮人见其勇,不敢相逼。到了晚上,白水蛮各自退回,周文育则身中九创。后来周文育伤愈后,便请求回去安葬周荟,陈庆之很赞赏他的气节,重赏了周文育。

  葬罢周荟,正好卢安兴为南江督护,便启奏朝廷要周文育和自己同行。后周文育征俚獠,累战有功,任南海令。卢安兴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于梁大同八年(公元542年)起事攻广州。二人分据东西,一日之中,众至数万。当时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陈霸先率精兵三千来救援,二人被陈霸先击败被俘。但陈霸先见二人骁勇过人,亲手将其释放,并以二人为陈军主帅。从此周文育忠实于陈霸先。

  后监州王劢以周文育为长流,对他委以重任。王劢被代后,周文育想和他一起走,到大庚岭时,二人去占卜,卜者说:“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周文育说:“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者又说:“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当晚,周文育和王劢在客店遇见一个商人,商人要和周文育赌博,周文育果然赢了二千两。翌日,周文育向王劢告辞。

  陈霸先听说周文育又回来了,非常高兴,马上派人相迎,厚加赏赐,并将主力军队交给他指挥。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农历8月,南豫州牧侯景率诸军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梁,先继攻占建康、三吴(以吴、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宁波一带)。南朝梁诸将纷纷反抗。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农历6月,江州刺史陈霸先亦兵发南康(今江西赣州),进屯西昌(今江西泰和)。周文育与杜僧明为前军,在攻克兰裕后又援助欧阳頠,皆有功。陈霸先破蔡路养于南野,周文育被蔡路养所围,四面数重,矢石雨下,连周文育的战马也被射死。周文育右手搏战,左手解下马鞍,冲出包围,与杜僧明会合,二人再战,大败敌军。战后,陈霸先表任周文育为府司马。

  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来在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被陈武帝敕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

  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周文育病逝,他逝世后,陈武帝非常悲痛,亲自素服戴孝,痛哭于周文育的灵堂。

  在周文育的后裔中,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年),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姬”与“基”音同,均改为周氏。

  以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源流七

  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时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末期,有个人叫成讷,是一名骁勇的战将。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太祖(后改名朱晃)篡夺唐朝,成讷在灭唐过程中大力支持朱晃,因功被后梁太祖封官至太尉、上谷郡王。后成讷战死,被后梁太祖赐姓为周,加以褒奖。在成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后梁太祖之赐姓为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叫成油(仙锐),是淮西人,他也投靠了后梁太祖,立有不少功勋。在成油逝世后,同样被梁太祖赐姓为周氏。在成油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后梁太祖之赐姓为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已姓,出自元朝时期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在唐朝时期,有个名人叫苏益,字世进,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苏益为辅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居于泉郡同安永丰里。娶陈、罗、张氏;子三:光谊,光谓,光诲。光诲任过漳州刺史,与父苏益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取名芦山堂,灯号芦山,为入闽苏氏及芦山衍派始祖,后来苏益的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孙苏颂,字子容,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的进士,官至左丞相,他发明了著名的水运天像仪,今被世界钟表联合会尊奉为“钟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源流十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周尔那德氏,亦称卓尔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周氏、朱氏、康氏等。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朝第一代吉王叫朱见浚,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七子,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受封就藩长沙,传到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逝世后无嗣,吉端王的二子又袭封。朱万世,就是袭封吉端王的第三子(庶子)朱翊铤,受封长沙郡王。

  在明朝亡国后,朱万世逃往广东宁乡周家一带,为避祸改姓周氏,后逝世于缅甸。其后裔子孙便一直以周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灭亡后,有一部份人恢复朱氏,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沿续周氏。

  源流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源流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先秦时期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河南周氏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周氏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朝初期,朝廷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氏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规模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战国、秦、汉时期

  周氏早年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氏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又使周氏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氏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朝迁往沛郡,成为当地着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此现象堪称历史奇迹,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至隋朝大业五年(公元2~609年),六百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中原地区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氏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各士族随晋室同渡南迁,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

  隋、唐至宋时期

  隋、唐前后一段时期,周氏又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氏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氏将校,这是周氏进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又有人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

  唐宋战乱,中原周氏开始大规模南迁闽浙粤。

  ⑴.入闽

  唐初,有周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氏迁徙福建。

  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4年)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入闽,选择福建建瓯县(公元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入闽,居住马伏,为入闽之始祖。

  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氏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氏,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氏,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二十年。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朝置祥符县,明朝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朝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两县合并设绍兴县)。山阴(今浙江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⑵.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周氏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京人(今河南开封),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广东五华),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氏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

  元、明、清时期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氏移民湖南邵阳地区。

  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今江西吉安)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清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朝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主要为周赧王的后代,而到了明、清以后,周氏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氏在台湾省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省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人(今浙江富阳)周凯曾任台湾省道台,后逝世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省周氏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氏人士恢复周氏。台湾省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省周氏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  氏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氏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氏侨胞,主要来自今大陆的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外周氏华人中来自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⑴.广东

  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如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⑵.福建

  周氏移居南洋:清朝末期福建周氏之人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等。

  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占山东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约有21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9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了150多万。江西的周姓为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20%)、江苏(16.6%),这三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和安徽,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

  据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680万,为全国第10-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2%。 从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万激增到近2680多万,增长了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3.95亿计,人口增长了15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和贵州,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的高比率周姓区域。

  周姓分布表明: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和江苏东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东东南、江苏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人口大约915万;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人口大约293万。

  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贵州、湖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1%以上,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达到2.8%以上。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两广等地区,周姓分布频率在0.7%—2.1%,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5%。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7%。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郡望

  1、妆南:是周姓最早的一个郡望,相传出自周平王少子烈之后,至汉初周仁又封汝坟侯,嗣周,其后便在当地发展繁衍。这支周姓人当初居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北),后因这里过于潮湿,在周仁时迁居安成(今河南平舆县南),子是便以妆南安成为邯望。

  汝南郡是汉朝初年设立的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下辖37个县,大约相当于今天河南的西华、商水、项城、沈丘、郸城、淮滨、新某、息县、正阳、确山、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演川等县,以及安徽的界首、太和、颖上、阜阳、阜南、临泉等县市。

  2、沛国(那):是周姓较早的郡望之一,相传出自周报王之后,是汉代名臣周昌等人所在的支系。这支周姓人当初生活在河南中南部的惮孤一带,后来东迁今江苏北部,并在当地形成望族,

  沛国即秦代的泅水郡,西汉时因汉高祖祖居于沛(今江苏沛县)而更名为沛国,后又降为那,治所在今安徽宿州。下格37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沛县、丰县、河南的永城、夏邑、安徽的萧县、涡阳、蒙城、固镇等县。

  3、陈留:是从汝南安成分出的邯望,来探与妆南相同。这支周姓人尊晋扬州刺史周浚为始祖,可知是在晋代以后新出的郡望。

  陈留郡最早设立于汉代,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的延津、封丘、长垣、开封、兰考、祀县、唯县、宁陵、通许、尉氏等县,当时辖17个县,治所在今开封市南。

  4、寻阳: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同出自周平王少子烈之后。晋代时,梁州朝史周访由安成迁居寻阳(今江西九江),遂为寻阳周氏开鉴,这支周姓人在东晋南朝最为显贵。

  寻阳郡原属汉代的淮南国,后入庐江郡,在南朝时才由庐江郡析出,设郡,郡治寻阳,即今江西九江市,下精5个县,相当于今九江附近各县,

  5、临川: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郡望。这支周姓人在南朝宋时有临海太守周毅,至唐代又有中州刺史周室、永州刺史周子褒、江陵公周弘毅等人,是一个在南朝隋唐时期显贵的周姓支派。

  临川郡是三国时由吴国设立的郡,郡治在今江西抚州市,下辖10个县,大致相当于今江西东乡、黎川、广乡、乐安、宜英、祟仁等县。

  6、庐江: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郡望,尊汉汝坟侯周仁为始祖。这支周姓人在南朝陈时有桂阳王咨议参军周士衡,唐代有司刑丞周绩、礼部郎中周利涉、御史大夫周利贞等人。

  庐江都是在开代由淮南国析出的郁望,治所即今江西庐江县,下精12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西、河南三省的商城、罗田、橄山、舒城、无为、极阳、宿松、潜山、桐城等县。

  7、泰山:也是由长南安成分出的都望,谱称汉汝坟侯周仁裔孙周燕,仕仅任决曹缘,有子周忠,任泰山太守,此后便留居泰山,为泰山周氏开基。

  泰山郡初置于汉朝初年,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县东,下辖24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山东长清、平阴、肥城、宁阳、平邑、蒙阴、新泰、沂源、莱芜等地。

  8、淮南:也是由汝南安成分出的郡望,潜称出自汉汝坟侯周仁之后。

  淮南郡,初名淮南国,置于汉,三国时改为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9、水安:永安周氏自称出自汉汝坟侯周仁五世孙、汉决曹捺周燕。周燕九世孙周防.因在西晋末年避乱,迁于永安黄冈(今属湖北),遂落挤为郡人,成为永安周氏开基础。

  水安郡.北魏时设置.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县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带。

  10、河间:河间周氏世居河间文安县(今属河北),自称出自汉汝坟侯周仁之后,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这支周姓人在北周时有周惠达.封文安公,子孙留居于封地.周感达子周含恩,在唐代官至晋州刺史。

  河间郡,西汉高帝俊.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为国,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唐代时,又改该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属河北).文安县即其辖县之一。

  11、临汝:临汝周氏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自称是汉汝坟侯周仁的后代,这支周姓人在唐代有屯田员外郎周基等人.周基子周允元,仕至风阁侍郎、平章事。

  临饮郡,唐天宝初年改汝州黄,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乾元初又复名妆州。

  12、华阴:华阴周氏的族派尚不明确.其家谱称在晋宋之际有位名为周谟的人,曾随大将朱龄石北伐,自丹阳(今江苏南京)入关,后来留居华阴(今陕西华县).遂为华明周氏开墓.隋唐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乐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护仁、毫州刺史周志硅、少府监周元硅、冀州刺史周履顺等人。

  华阴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华州爱,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华州。

  13、河东:河东周氏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自称是汉妆坟侯周仁的后代,世居河东汾阴县(今山西万荣西南)。唐代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主客员外郎周子敬、登州刺史周征冲、蜀州刺史周彭年、大理司直周万年、大理评事周载、国子博士周元达等人。

  河东郡初置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隋朝时移治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一度更名为蒲州。汾阴县即是该郡辖县之一。

  14、清河:这支周姓人的祖源待考.是唐朝时出现的新郡望。其中有凤阁舍人周茂祯等名人。

  清河郡,西汉置,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东北),称清河国.此后亦郡、国互称。北齐移治武城县(今清河西北),隋唐时一度称贝州。

  15、江陵:这支周姓人的血统源流尚待进一步考察,在唐代有卫尉少卿周敏道等人知名于世。

  江陵郡,唐天宝初年改荆州置.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荆州。

  16、长安:长安周氏本属于姬蛛,是周服王的后代,在唐代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这支周姓人自北朝以来就是关中大姓之一,曾相继出了北周太子太仆姬愿、唐职方员外姬思忠、万年令姬处逊、丹州刺史姬思恭、长安令姬道斌等著名人物。唐代以后,这支周姓人中的一些人又恢复了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不改。

  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17、河南:河南周氏出自鲜卑拓跋部,与北魏皇族同撅.在北魏献帝时,献帝次兄被赐姓普氏,他的后代在孝文帝时改姓周氏,以河南(今河南洛阳)为郡望。北周时,普氏的裔孙周摇又一度改姓为东非氏,入隋后又复姓为周。唐代,这支周姓人中有右千牛将军周虔智、以及其子周思亮、周思敬等人。

  河南郡,即秦代的三川郡,汉代更名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下辖22个县,相当于今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带地区。

  18、昭州: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证.唐朝时.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谏等人世代担任乐州首领,其后又有周万才、周君漠等人,分别担任了永州和柳州刺史。

  昭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由乐州改。乐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乐县改,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因昭州曾名乐州,这支周姓人又被称为乐州周氏。

  19、武功:武功周氏出自苏氏,是由苏卓周在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改姓而来的。苏卓周以武功为郡望.此后这支周姓人也被称为武功周氏。

  武功.曾是周姓先祖后稷生活的地方,历史上一直称武功县,初置于战国秦孝公时,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40里渭河南岸。东汉移治今扶风东南,北周时再移治今武功西北。

  堂号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揭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远溢清,亭亭净植;莲, 花之 君子者也。据此,周姓人起用堂号“爱莲堂”。

  细柳堂:典出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名将绛侯太尉周勃之子。时及匈奴犯境,周亚夫、刘礼、徐厉领军分别驻扎在细柳、霸上、棘门三地。一日文帝亲自慰问将士,先上霸上,次到棘门,不先通报,直入营地,无人阻挡。最后到细柳周亚夫军营时,守门军人挡驾,没有将军令不能进入营地,进入营地后也不准跑马,军纪严明,有条不紊。文帝说:“这才是真将军呀!像霸上、棘门那样,一旦遇上敌人,他们的主将不作俘虏才怪哩!像周亚夫这样的将军,他所带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周亚夫为此官升中尉,后迁太尉,直至宰相。

  八士堂: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移至曹县西北45里周菜园(今属定陶县)。字辈为:枝兴衍崇绪,隆茂庆传长;广生忠厚嗣(士),永远元正方 ;至德开宏运,达孝毓福祥 ;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保障)。

  此外,周氏还有敦彝堂、传忠堂、赐书堂、濂溪堂、春涵堂、思益堂、世徳堂、集贤堂、清白堂、雍睦堂、景濂堂、忠厚堂、敬爱堂、惇叙堂、稼敦堂、孝思堂、忠孝堂、德润堂、世耕堂、怀德堂、敬爱堂、聚源堂、叙伦堂、树徳堂、嘉会堂、敦让堂、文昌堂等众多堂号。

  字辈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重庆市万州区(四川彭州回民后裔)周氏字辈:文天国应全,忠孝乃成先,卓善(尚)方为宝,事业乐康年。

  重庆市万州区:荣华明盛,忠厚泽长,宗文祖母,万盛永昌

  广东普宁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大士文天,廷允国必,位禄名寿,祖宗功德,孝友传家。

  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贵州思南周氏字辈:子世其昌永,文仁学仕廉,成兴天向定,于庆复元年。

  湖北黄冈蕲春周氏老世派:世民元应正之邦,国有大道景运康,家修廷献存忠厚,受泽承恩庆显扬。

  山东即墨留村周氏字辈:保钟豫居敦,丕尊(遵)学我同,启迪成斯德,作述介尔功。

  湖南安仁县龙源村汝南堂周氏字辈:文振善孟季、恭宽信敏惠、仁联一本勋、名显万邦济、传家诗礼崇、经国忠良继、远宗茂公学、长承元祖制,大和绵德泽、永定昌隆世。

  安徽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周氏字辈:国祖承公旦,天恩代有隆,惟期敦道义,益以衍嗣宗。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岐阳启姓,绛邑封侯。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奋身除害,决策破曹。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太妊思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功高细柳,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

  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

  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七言通用联

  白练江帆浔阳景,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周德清。下联典指宋·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周敦颐。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周举,后句典指西汉·周昌。下联前句典指西汉·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吴·周鲂。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刘凤诰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三国吴·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呕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祠堂古迹】

  徽州周氏祠堂

  徽州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191226113048.jpg微信图片_20191226113046.jpg

  南村周氏大宗祠

  南村周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南村村蟠龙西街27号。当地人又称“孖祠堂”,两座祠堂并排在一起,规模形制基本相同。左边一座为纪祀始祖周仕龙而建,右边一座为纪祀三世祖周遂禄而建。2002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350457127875.jpg1350457127968.jpg

  洪巷周氏宗祠

  洪巷周氏宗祠,该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分前堂为“崇前启后”、中堂为“敬思堂”和后堂为“昭穆先灵”,前后有两个天井,两边为厢房,占地面积509平方米。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巷周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丁未六年(1667),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其宗祠构筑宏僻,檐枋、撑拱、雀替、隔扇、槛窗雕刻精美。该宗祠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被用作村里的粮库,得以保存下来。洪巷周氏宗祠其结构奇巧、营造别致、雕刻精美。为研究江北民居的祠堂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

  2008年洪巷周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8f790529822720e8832641773cb0a46f31fab5b.jpg

  南京市高淳区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进,清时毁于兵火,现存的周氏宗祠仅一轩及后进,建筑高大,用料讲究,木雕精美,具有较高的工艺,为清咸丰年间周氏族人筹建。

  砖墙周氏,为三国大将周瑜后裔。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载,周瑜曾居住砖墙相国圩。周瑜死后,吴主孙权将周瑜长子周循招为驸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砖墙)南宋时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贤公主招为驸马。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降旨,为周察夫妇建造驸马府。

  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当年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文物普查发现之一,近正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成功,周氏宗祠将成为高淳区第一处“国保”文物。

  祠堂足有三层楼高,在明清两代是当地中难得一见的高层建筑。祠堂基本保存完好,宽度与现在农村三间房相仿,祠堂内的十来根柱子是楠木的,很名贵。更名贵的是祠堂的横梁,叫文梓木,不仅不易腐烂,还有弹性。横梁上的雕刻精美精湛,一根横梁横挑三间屋顶,这样的结构江苏省内古建筑中找不到第二家,说明建祠堂的古人能够非常巧妙地利用建筑力学原理。

  “破四旧”时,红卫兵要砸烂这座宗祠,年长的村民坚决不同意,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毁掉!双方出现了紧张的对峙。幸好当年担任砖墙公社革委会主任的蒋国屏知道这座祠堂的价值,但他又不能与红卫兵硬干,只好想出一个办法:把祠堂给公社供销社当仓库。祠堂成为集体财产后,红卫兵就不能毁坏了,这样才幸运地保存下来。

1.jpgca1349540923dd54e3487b0ad509b3de9c82489d.jpg

  白坭周氏大宗祠

  毗邻西江河畔,距离“理学名山”西樵山最近的三水白坭凤果村,一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周氏大宗祠伫立于此。

  周氏大宗祠背靠山、面朝水,两座旗杆石分立祠堂左右两侧,旗杆石旗帜随风飘扬,彰显了周氏历代族人的赫赫功名。往祠堂内走,目之所及古脊、木梁、墙面皆进行灰雕、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雕琢,墙上的壁画、楹联处处透露着宗族文化与传统文明,教育后人奋发学习、建功立业。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周氏大宗祠始终随时代变迁,扮演着应有角色,历久不衰。历史上,祠堂培育了一批批文人武将,曾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形成了书香世家的氛围。2015年,周氏族人重塑祠堂面貌,赋予了祠堂公共空间的新时代功能。从高空俯瞰周氏大宗祠,其镬耳屋造型更为明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4bed2e738bd4b31cd9354e120fb71a7a9f2ff8f1.jpg5882b2b7d0a20cf400d8b1e8ff687633acaf9927.jpg48540923dd54564ef599a6603bbfa187d0584f55.jpgd62a6059252dd42a794b08c98b5a66b0c8eab8fc.jpg

  【典故轶事】

  1:周亚夫的细柳营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奸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

  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得见。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

  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队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

  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

  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

  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

  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

  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

  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

  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2: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3:周敦颐审慎司法

  周敦颐号濂溪,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因他的官位不高。给我们的印象仅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其实,在从政尤其是在司法方面,周敦颐也堪称后世典范。他强调在司法中要“明慎用刑”,认为司法官吏掌握生杀大权,不可不慎,要中正明达,并且在自己的从政生涯和司法实践中身体力行。

  周敦颐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薄。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周敦颐在解决此案中便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和你也不能比啊!”

  宋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周敦颐调任南安,担任军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按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判他死刑。王逵残酷凶悍,没人敢和他辩驳,周敦颐依律据理争,王逵不听。情急之下,周敦颐当着王逵的面抛掷芴板说:“像你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方法取悦于上级这样的事,我不干。”打算辞官而去。王逵这才明白过来,囚犯才得免一死。

  公元1054年,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就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豪门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可终日,不仅怕被判为有罪,而且又以清廉的政策为耻。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坦荡,淡泊寡欲,平生酷爱莲花。他的《爱莲说》流传千古,其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家喻户晓。周敦颐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与风节,寄予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4:周培公三进平凉城的故事

  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清朝四面楚歌、损兵折将,一时平定不了王辅臣之叛乱。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剿。图海奉诏受命,调兵遣将,急急忙忙向西北进军。大军西出潼关时,有一书生周培公在路边求见,正是用人之际,图海亲自接待。没有想到的是,周培公开门见山,呈上一份《取平凉策》,他进谋说:“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先贤诗佩》卷五)

  周培公之策正好符合康熙与图海君臣剿抚王辅臣的战略意图,图海见周培公奇才可用,留任为幕客,一同昼夜兼程,奔赴前线。5月17日,图海统兵到了平凉城外十里安营扎帐,攻心为上,按既定方针,抚远大将军发布通告:“仁义之师,先招抚,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虏不克,无往不胜。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杀戮必多。当体圣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5月18日,大战虎山墩,平凉震动。

  虎山墩是古代一烽火台,修建时间无考。位于平凉城北的山头上,高数十仞,俯视泾河及平凉城,是平凉之咽喉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王辅臣派重兵驻守。图海到平凉第二天,就在城外布阵,似乎要攻城,实质上是包围城池,而派精兵去进攻虎山墩,激战一天,飞沙走石,刀光剑影,伤亡惨重,围困加火攻,夺占了制高点,将几门红衣大炮摆上了虎山墩,图海上了虎山,居高临下,城内布防一目了然,亲自指挥打了几炮,显示威力。接着,图海派清军切断了王辅臣的军粮道。

  王辅臣有万夫不挡之勇,自持武功高强,平凉城池坚固,轻敌思想严重,没有把号称十万的图海清军放在眼里,派将在城外阵前较量了几次,就守城不出,观望全国战局的变化,等待吴三桂派军北上支援,送来粮饷。图海的众将也攻不下平凉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平凉城背倚南山,面临泾河,位于汉唐丝绸之路古道上,西接三关口、扼弹筝峡口,通陇右六盘山古道,北接萧关。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刘昌受诏在古塞城重筑平凉城之“七城二堡”。北宋王素、蔡挺、狄青等扩修平凉城垣。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袁亨将平凉城改建为南、北二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总兵平凉侯费聚复修平凉东、西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四丈,池深四丈,东为和阳门,南为万安门,西为来远门,北为定北门,是关陇易守难攻的古城要塞。(赵时春《平凉府志》)清朝初期,设平凉府,而陕西提督、布政使等长驻平凉。

  一进平凉城说降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且龚荣遇还是周培公奶娘之子,他们之间多有来往。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们将城中的情报悄悄传给周培公,以留退路。说明王辅臣的内部已不稳定。

  周培公眼见一时强攻不开平凉城,毛遂自荐,愿冒死进城劝降,他对图海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

  周培公第一次以找亲戚龚荣遇的借口,混进平凉城门,让他引见王辅臣,陈述利害,传达大将军图海招抚的意愿。王辅臣久经沙场,已经先后投靠过几个主子,出尔反尔,深谙兵不厌诈。他担心卷入“三藩之乱”后背叛朝廷,已无退路,就提出了保命、保军、保官、保境等几项条件,周培公难以决定,表示回去马上请示大将军及朝廷。

  王辅臣只派一副将送周培公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愿意归顺。

  二进平凉城奉诏往抚

  图海派周培公快马加鞭紧急进京,向皇帝汇报请示招抚事项。

  康熙在乾清宫召见周培公,封他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第二次进平凉城,大张旗鼓,传达圣旨。王辅臣领旨接诏,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王辅臣之子王继贞与总兵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接受招抚。

  三进平凉城抚定

  周培公与图海的亲属保定、吴丹等人第三次进平凉城,颁发大赦令,认为王辅臣被吴三桂利诱、欺骗,附逆蓄发,背叛朝廷,迷途知返,皇恩浩荡,大赦罪臣,王辅臣等官复原职,立功赎罪,安民保境,抚定叛军。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6月7日,王辅臣剃发降。

  清朝初期,历时三年的王辅臣平凉战乱平息了。

  周培公二十天之内东奔西走,三进平凉城,斗智斗勇,说服王辅臣,利国利民。

  5:周瑜与赤壁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实力大增。几年后挥师南下,曹操送信给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第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臣都丰张投降,只有鲁肃一人主张抵抗。当时周瑜奉命到鄱阳(今江西波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将周瑜召回柴桑。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槁草;驱中国大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听了周瑜的话,非常激动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拔刀斫破面前批阅奏章的几案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一天夜晚,周瑜又单独去见孙权,分析当时军事形势:“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此开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北方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荆州刘表军队)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第二天,孙权正式任命周瑜为左军都督、程普为右军都督,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刘备在樊口日夜盼望孙吴军队,看见了周瑜的船队,便派人进行慰劳。周瑜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离开办公的船舱,倘若刘备能屈尊到我船上来,那就符合我的愿望了。”刘备于是独乘一只小船去见周瑜,见面后问:“战卒有几?”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恨少。”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刘备曾任豫州刺史)但观瑜破之。”刘备想喊鲁肃来见面。周瑜说:“鲁肃受军命也不得离开办公的船舱,你可另外单独去拜访。”周瑜担任孙刘联军的统帅,时年三十四。当时刘备军队约两万人,周瑜军队三万人,孙刘联军共约五万人。周瑜的船队沿长江上游前进,与曹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嘉鱼长江南岸)。当时曹军中已流行传染病,两军初次交锋,曹军不利,引退到长江北岸,周瑜军在长江南岸。部将黄盖建议说:“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选冲锋战舰十艘,上载干燥的芦荻、枯干的柴草,又灌油其中,外面包上布幕,战舰尾部又系着轻快小船。在此之前,黄盖先致密信给曹操,假称投降。船队驶到长江中心,张举樯帆,依次前进。曹军将土都站在营外观看,指指点点,说这是黄盖投降的队伍。黄盖的船队离北岸约二水里,同时点火,当时虽是冬天,但碰上好天气,东南风急,风力猛,火势烈,火船如箭驶入曹营,曹军船舰全部被烧毁。大火蔓延到北岸陆地曹营,一下子,火焰满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不计其数。激战中,黄盖被流矢射中,天寒堕水,为吴军救起周瑜率领轻装精锐军队继续冲击,擂鼓如雷,曹军全线溃败。曹操带领残余军队从北岸华容道(今湖北监利)陆上撤退。天下大雨,地上泥泞,道路不通。曹操下令疲弱士兵负草填塞泥坑,骑兵才能通过。负草的疲弱士兵陷在泥泞中,被骑兵践踏,死的又很多。刘备的军队与周瑜的军队从水路、陆路奋勇追击,追曹军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军大溃败途中又疫病流行,二十几万大军死去一大半。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卫江北江陵,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残军北还许都。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战后,孙权在江东与江西的政权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得到益州,曹操则占领了北方,从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6:周瑜打黄盖

  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7:针灸神技

  周汉卿,明初名医,松阳人(公元1958年并人浙江遂昌)。他兼长内科外科,针灸尤其神奇。他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华州(今陕西华县)陈明远,眼瞎十年,周汉卿看了后说:“可针也。”于是翻开陈明远的眼皮,用针刮去眼睛上的云翳。陈明远的眼睛马上光亮一闪,能分辨出五种颜色。这种高超技术,已接近现代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水平。又如义乌(今浙江义乌)陈化子,腹部有肿块,抚摸如瓦坛。周汉卿看了后,说:“此肠痈也(结肠内化脓性肿块)。”便用大针烧红穿刺,刺人三寸多,脓随针进出,进出时还发出响声,马上治愈。

  8:周恩来与酒

  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恩来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1971年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奉尼克松总统之命秘密访华。他来到我国时,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有点紧张。为了活跃情绪,周恩来在与他们握手时,尽量寻找话题与他们寒喧。其间,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周恩来与他们如同亲朋好友聊家常,这便使基辛格一行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来华,周恩来用贮藏了三十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在和尼克松碰杯时周恩来告诉尼克松说,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二十五杯烈性茅台酒,若是在肚子里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国曾读过著名记者埃得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其中讲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镇时,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因此对茅台酒印象颇深。在另一次宴会上,周恩来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酒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也赞扬茅台酒“能治百病”。电视台工作人员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扬世界。

  9:周恩来罢宴

  那是1958年7月,周恩来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若。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历来为全党所钦佩。当时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见周恩来那样繁忙,那样不知疲倦地操劳,过意不去,于是在周恩来离开新会的前夕,决定设宴送行。客人中除了周恩来以外,还有他的两位随员,再就是三位记者。宴会就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炊事员。名日酒宴,跟时下的美酒佳肴相比,只能算是瓜菜代。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恩来还是说话了。——他慢条斯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恩来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三百元人民币交给县委的司务长。党向民激动地站起来:“总理,这怎行?说好了是我请客的啊!”“什么你请客?还不是县委出钱?”党向民热泪盈眶,坐在旁边的记者们对周恩来的言行赞不绝口。自掏腰包,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的罢宴方式。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周姓家训首举明朝大臣周怡的《示儿书》。周怡是广西崇左人,从小胸怀大志,嘉靖年登进士第,为官正直,不畏权豪,著作颇丰,特别是在《讷溪尺牍》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示儿书》多引自《讷溪尺牍》的语句,以其坚定志向、为人准则戒训儿孙,可谓条条是警策之言,句句可师,后人居家处世多以此为典范,影响较大。他主张,为人要有大志,奋大气,存正心,做明事,积厚德,只有这样才是完人。又认为,一个家庭的盛衰不是天定的,而是在于其后人的学与不学,学则盛,不学则衰。提出了“能自损则益,能自辱则荣”,“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哲理思想。

  《周氏家训》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桀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类相残。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涪州周氏家训————清代(周俨)

  一曰孝

  天性之际,无容勉强,然习俗最易移人。凡子弟于解方名知象数之后,即当教之读曲礼,谨幼仪,习而安焉,则戾气自化,循是行之,不以成人而疏瞻依之爱,不以出外而忘明发之怀。亲在不言老,孺慕终身焉可也,如此以事亲,即以课子,是之谓身教。

  二曰友

  同胞共乳,岂不连属,迨少长而相狎,及有家室而争财。风雨起,鼠雀生,而天性薄矣,是当以一让字药之。兄弟之间,有一能让之人,则争者自愧。孟子曰:不藏怒,不宿怨。则尤属兄弟间之良剂。

  三曰谦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卦六爻皆吉,宇宙事业,慨从谦虚得来。禹拜昌言,周公吐握,圣人且谦,而况其下焉者乎。故谦于接物则礼让生,谦于学问则见闻广,谦于己则志气和,和于兄弟则友恭,和于亲族则姻睦,和于邻里则非议不生,和于童仆则贼盗不入。况家和生百福,惟谦者得之。

  四曰忍

  智者不忍则机谋速发,勇者不忍则斗狠忘身,语言不忍则驷马难追,财物不忍则贪得丧义,世间多少祸患,皆从忙里生出,多少利益皆从审慎得来。忍之一字,以之修身则进德,以之处家则咸宜,以之待人则人服。语曰:量大则福大,谓其忍也。张公百忍,当以为法。

  五曰勤

  化工之运,以鸟鸣春,为宇宙传出一段勤劳景状。凡人血气如风之鼓,如水之流,原活发不停。目动则明,耳动则聪,心思勤则智虑发,四体勤则精力生。勤于读书则功名就,勤于耕织则财产丰。勤于谋运则为富家翁,勤于居官则为廉能吏。少年勤则学日进,髦年勤则德益修。卫武公之勉学,鲁敬姜之勤劳,此物此志也。

  六曰俭

  宇宙之物力其丰蔷常相待耳。此处其有余,彼处其不足。前为其赢,后则受其绌。故厚福之人,必持其平以待之,酌盈剂虚,不吝费亦不过费。于用物之中,存掷节之意,使不尽者常在天地,此俭所以能养福也,而骄奢皆分之弊,亦可以免。 ‍‍‍‍‍‍‍

  七曰慎习业

  良弓之子为箕,良治之子为裘。其传习然也,凡人之家,以读书耕田为本,余皆末务。教人子弟者,令其诵读有成,小之拾青采芹,大之夺魁及第,则幸矣。即不成者,亦可以变化气质,粗知礼让,服田力穑,以待其子孙。有若不能耕者,则技艺中惟医学最上,且可以广储阴德。语曰:三代为医必贵。为其洞明医理,能生活人者许之矣,而庸医断不可为。

  八曰严闺门

  成周以妇德开基,姜嫄太姒皆圣后也。虽曰妇道无成,而邑姜内助之功,竟等诸吕望召奭之俦。至若李唐之闺门一坏,终代皆丑。人家于子弟议婚时,即须选择。至其内外之闲,男女之伦。姻戚往来之尤当谨小慎为。中乎礼节,内则诸篇,宜熟讲也,愿加意求之。

  九曰谨嬖妾

  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天地之大义也。无端宠妾纳婢,至老不耻,反丈其词曰:子出多门。不知嫡庶之事,实亏家法。昔齐桓五子争立,以致尸蠹出户,而不能获葬,岂不悲耶。今之兄弟成讼,庶母嫡子,露面公庭,子怨其父,父不能瞑目于地下者,可胜道哉。原其初只一点欲念未制,遂不顾及于身后之丑也。若夫嫡妻乏嗣者,固宜纳妾,第不可从少艾姿色起见,妄娶不类之妇。至其嫡庶之分,须要截然明白,则定情安斯为福兆。

  十曰广阴德

  世之有权力势位,施惠及人者,显德也。若无权无势,能一言一事,生活人命,保全人节,救护人家声名,成全人家婚姻者,阴德也。事之来前,原属无因,我之为之,亦非有意,只此一念恻隐,不为则不忍,为之而尤不敢以告人,史称西伯阴行善是也。然须于未事之先,养一副生活人心肠,竖一番菩萨愿,力遇事则毅然为之,不惜己财,不惮烦若,不求报应,庶为于德有济。至若谤人闺门,淫人妇女,毁人节烈,唆人成讼,绝人宗嗣者,果报不小,尤宜深戒。


  《周氏家训》

  做人要,立(决)烈志,奋大刚气,存中正心,养灵明性,调和平情,出典则言,行光明事,积博厚德,成悠远业,方做得个大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明 周怡

  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

  (五华县)周氏家族

  《周氏家训》

  敬祖宗

  孝父母

  友兄弟

  正夫妇

  睦宗亲

  重丧葬

  保祖墓

  谨婚嫁

  肃闺门

  隆尊师

  择交游

  立品行

  勤职业

  崇节俭

  绝赌博

  慎择术

  和乡邻

  凜国法

  息争讼


  《周姓家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累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铜梁《周氏家规家训》

  【敦孝悌】孝悌为生人之大本,大本不立,则百事皆虚。况尽孝尽弟,天无爽报;不孝不弟,固有常刑,所以圣经贤传,无不于孝悌二字反复告诫也。我周孝友遗风,光昭史策,今之支分派演,皆祖宗之敦本有以致之。谁无父母兄弟,岂可乖戾伦常,自相残害乎?惟冀吾族之中,父兄叔侄互相劝勉,法祖尊亲,共敦孝友。斯本根即固,枝叶自繁,伫见一室之中,太和翔恰,讵非乐事欤?设有不孝子孙,犯上作乱,败伦丧纪,轻则凭族议处,重则鸠族送官,切勿姑息养奸,贻害家族,株连里党。即其身后,命不准载谱,主不准入祠,免坏风俗,贻吾族羞。至族中人,亦不得偏袒护庇,以助其翼。

  【笃宗族】姓大族繁,居址各别。古人云: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亦世之必然者。故谱牒立,而世系清;少长辨,恩义恰。此联疏远所以急急也。夫同本分支之人,自今日言之,则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犹然子也。自宜体认此理,以笃一本之爱。如己贤也,则于族之不贤者教之;己富也,则于族之贫乏者携之。至于族之不能嫁娶丧葬者,量力以助之;孤独鳏寡者,留心以赈之。凡族人有缺陷处,皆当一视同仁,庶足慰乃祖心。尤须展祭以时,生卒必告,庆吊必聚,岁时无不言面之人;则里居遥远,子孙蕃多,如坐一堂,而浃同气焉。倘稍有微嫌,不能容忍;稍分支派,便有异同;大非敦本睦族之道,必为祖宗所不佑。凛之。

  【序少长】少凌长,居六逆之一;长幼序,乃家长所先。尝观傲悍之家,不顾天伦,长于少初无表率之道,少于长不讲退让之节,此家道所由坏也。夫尊卑所在,名分攸关,贤愚贵贱,不得意为轻重。少愚而贱,固当安卑幼之常;少贵而贤,岂敢傲父兄之命。吾族子孙众多,居址各异,诸父兄弟,有睹面不识为谁何者矣。今谱牒即明,少长有别,凡我子孙,须知兄先弟后,当隅坐而随行。父前子名,宜让善而受恶,庶尊卑不紊,上下有分。

  【肃闺范】齐家为治平之本,闺门实起化之原。《易》曰:妇子嘻嘻,失家节也。大抵闺门之中道在谨严,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妇人送兄弟不逾阈,所以厚其别也。女子昼不行庭,夜行必烛,所以远其嫌也。遵斯礼焉,方不失为诗书门第、清白家声。但妇女未尝读书识字,贞静孝敬,得之天性者有几?必平日有以化道之。举凡入庙烧香、祈福观灯看戏,以及凶悍妒忌、中馈不修、搀谤邪淫、礼法不守等弊,家长严禁于未然;若有傲悍反唇,失礼姑嫜,冥顽难化,夫亦无如之何者,即请族人,按其事实屏之外家,使知所警戒。至于三姑六婆淫盗之媒,决无令其入我家门。而牝鸡司晨,为家之索,又岂任其倒坠夫纲?是谨闺训,所以长子孙,厚福泽,齐家之道,莫要于此。

  【培忠厚】从来门祚之盛长,子孙之昌大,莫不本祖宗之积累。譬诸草木,膏露之滋,土脂之养,自根及干,自干及枝,干霄蔽日,有由来也。若常爪其本、披其枝,憔悴立见矣。我周自受氏以来,策名天府、勋铸钟鼎者,史不绝书;即今迁移至蜀,相传二十余代,书香绵绵,称大姓焉。非祖宗之积累深厚,安获此浸炽浸昌耶?愿子孙念先泽之遗休,培心田之嘉种,为忠厚长厚之人,毋为倾险刻薄之士。凡一切坏心术、隳门祚者,皆宜切戒之。

  【务本业】生人之事业不一,而耕读为重。诚能笃志芸窗,先体德行,后习文艺,斯不愧为圣贤之徒。而人爵特身外物,即功名多舛,不能掇巍科,以光耀祖宗而品学兼优亦可作塾师,以教育子弟。至秉性愚鲁者,可令务农。此外如嫖赌嚼摇、滥食洋烟、结盟拈香、信从邪教,以及当差而安狗贱、吹烟而陷卑污等事,概属不轨之行,不惟遗害身家,亦且有关性命。犯入其中,必成败家浪子,玷辱先祖,贻笑乡邻,切不可近。至商贾,虽求利捷径,而巧诈横生,徒坏心术,似非本业;然工制器用,无作要淫巧以荡心,商通货财,勿欺童叟而罔利,亦可以厚生。但必克勤克俭,勿长骄惰之风,尤宜不伐不矜,力祛贪吝之习,庶有恒业,可保恒心,而放辟邪侈以免。

  【慎丧葬】丧尽其礼,祭尽其诚,此人生之大节,岂可苟焉而已哉?盖五礼,惟丧礼为大,而丧礼以慎终为先。虽时届仓卒,必慎之又慎。附于身者,衣衾从其厚;附于棺者,坟土期其坚;而思哀又不待言矣。至三年中,纵不能如古人之事事尽礼,而大端要不可失焉。若追远之礼,祭物必丰洁,祭仪必讲究。当拜现时,即思祖宗遗泽之远、创业之艰,与父母鞠育之恩、训诫之语,虽无形而遥想其形,虽无声而如闻其声。必如此,始可以言祭。

  【重丘墓】生有室宇,死有丘墓,惟兹掊土,乃祖宗体魄所依、子孙瞻仰所系者也。古人报本追远,不过春露秋霜,一展孝思耳。胡今人于先世丘陇,动望其福保,而卮酒豚蹄,每岁并未一至;、任樵儿牧竖,讴吟往来,先骨之隹城,终成荒陇,实可伤也。吾族传廿余世,各庄俱有丘墓,须以时展祭,斩其荆棘,培其松柏,永禁族人砍伐,勿使牛羊践履。每岁清明拜扫,周围仔细相视,有无倒塌漏痕、松薄坼缝之处,以及恶草恶木、根荄蔓延,恐其侵绕棺骸,当筑砌者、当填塞者、当斩除者,即速料理,断不可缓。至于乔柯葱蔚,乃先茔之衣被,名陇之巨观,即有公费,亦不得剪伐,尤不可截冢附葬,以致伤泄灵气,使福未至而祸已随也。如有私侵旧限,窃取林木;及妄听地师指使,惟吉穴是卜,越葬祖冢,不恤以孙凌祖、以妇凌姑、以侄凌伯叔者,此更理所难容也。族人须当不避嫌疑,分执而法讯之,不率训者,凭族长从公惩责。尚培马鬣之封,勿负牛眠之卜。

  【全贞节】贞女节妇,得乾坤之正气,成巾帼之完人,足以振坤维、端阃范,而为家族之光者也。天壤间有此人,虽天地鬼神亦且尊仰,况在家人可不尊重而成全之乎?如族中有不夺之贞节,正宜礼周情洽,慰其志、坚其心,维持而调护之,不使其困苦莫告。所抚孤儿,家室寒微,尤当代为教养,俾至成立,不俟盖棺之日,合族即便捐赀请旌建坊,以表其霜贞水洁之操。斯风俗有益,门楣有光,并为吾族之妇女劝。然此二字,情最苦、事最难,其名虽荣,其实难副,不可勉强一时,遗误终身何也。盖妇道从一,贞志不二,夫亡守义,理所宜然,然此可以例贤女,而不可以律愚妇。家族遇有夫亡而过门守贞者,与立志守节者,当于服满后,令伊父母亲问其女,若不能守,听其改嫁;恐其守节不终,反玷家风,是又不可不谨。

  【禁斗讼】斗为君子所戒,讼实仁人所憎。人生世上,当求理之直,勿恃力之强;当劝人之善,勿诬人之恶。斗则每因人之偶犯于己,即恃力之强,而斗殴纷争。夫以一朝之忿,至忘身及亲,嗟何及矣?讼则每因己之稍屈于人,即诬人之恶,而捏词具控。夫以一事之微,至倾家破产,悔已迟矣。斯二者,皆不思不忍所致也。苟临事而思夫理,忍夫气,又何斗讼之有哉?至若构衅唆讼,笔尖杀人,尤属贻害作祸之事,施诸异族犹且不可,况借他人之题,自戕同气。窥门内之隙,暗伏毒机,人之无良,祸害踵至,计其报施,岂有爽欤?愿宗人忿则思难,无贻事后之忧,更于族之好斗讼者,劝惩之。即或事情重大,家法难处,万不得已,当闻于官,只宜从直告诉,切勿架词捏故,以及听刁久延,财归人得,害独己受。若族有被人诬告不能自伸者,势可以闻于官府,则为言之有方;略可以解救,则为解之,庶不失保族之道焉。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致周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