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姓是中华姓氏之一。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字过程并没结束,且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伶氏又为冷氏。又一说,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人,有被封地于冷水(今陕西省内),后人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冷姓。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七十七位。当今中国大陆约有冷姓人口五十七万,排在第二百零八位。在台湾没有进入前一百位。
【释义】冷,同泠,即“伶”。伶人,是自幼习文熟练摆弄乐器专门从事舞蹈和戏曲表演的“专业人士”。
【得姓始祖】
泠(伶)伦:黄帝的乐官,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字过程并没结束,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伶氏又为冷氏。后世尊泠(伶)伦为得姓始祖。
卫康叔(姬封):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并尊康叔为始祖。
泠州鸠:是西周时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后裔子孙以先名字为姓氏,称泠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后有称冷氏者,世代相传。
博尔津·色冷:后金政权建立初期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授二等轻车都尉,为满洲正白旗佐领,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冷氏,世代相传。这是满族冷氏始祖。
各支始祖
冷志高:原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泰平乡二十八都大湾生长生终末详,葬寓宁洲奉乡十九都乌石坪。妣:唐氏,夫妇同山合塚,生一子:冷俊。是为宁洲冷氏始。
冷达成:字复美,号茂远,明洪武二年自江西高安县梅溪迁居益阳千家洲白泥湖。是为益阳冷氏始迁。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乐官泠(伶)伦,属于以技艺为氏。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命令泠伦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雄凤能鸣叫出六种声调,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调,这十二种声调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韵相同。泠伦就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称作“律”,偶数音称作“吕”,合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吕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黄帝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典乐,并赐他以名为姓,称泠氏。古代“泠”字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掌管宫廷乐舞的人又称作“伶人”,后来成为专职演艺者的通称。
在泠伦的后裔子孙中,原来世称为泠氏,后来简笔为“冷”,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八弟,生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丰水西岸),长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丰水东岸)。开始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说今陕西宗周京畿内),因此世称康叔封,简称“康叔”。
在周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乱之后,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了卫国(今河南淇县朝歌),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改封给康叔封,其目的是由康叔来监管商王朝的遗族遗民,因此他又称卫康叔。在卫康叔赴任时,周公旦特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著名的诰,告诫他要爱护人民。之后,周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卫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师兵(一师为两千五百兵)来到朝歌。卫康叔选殷墟定昌(今河南淇县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卫康叔治国有方,元前1066~前?年在位。他首先释放了所有的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随后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积极发展,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工”积极性。在婚姻方面,他按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他废除了商王朝使用活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因此深受淇人敬仰,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局面,迅速强大起来。以至于后来“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
后来,卫康叔的后代有人被封于泠水一带(今陕西临潼东零河),其后裔子孙就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泠氏,后简笔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大夫泠州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泠州氏,左传周泠州鸠之后。
泠州鸠,是西周时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后裔子孙以先名字为姓氏,称泠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后有称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辉特氏,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为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世居准噶尔地区(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辉特部曾游牧于雅地区(今新疆塔城附近),明朝时期列入瓦喇部,是明朝最头疼的一个骁悍的蒙古部落。在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喇部首领绰罗斯·也先被部下阿剌知院等刺杀之后,瓦剌部落迅速分散,逐渐衰落。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辉特部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其后逐渐向西北地区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当时准噶尔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会盟),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元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后,准噶尔部取代了和硕特部成为实际上的蒙古盟主。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以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元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而当时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故清朝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准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的王朝政府在政治、经济上联系甚为密切。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噶尔丹称汗之后,伊犁地区成为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元十八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十分激烈。清乾隆二十~二十二年(公元1755~1757年),乾隆大帝乘机出兵平定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割据势力,统一了西北地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国,满清政府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在此之后,原准噶尔部之从部辉特部的后裔仍普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地区,分布广泛。
清朝中叶以后,辉特部族人多冠汉姓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尔津氏,亦称波罗军氏,满语为Borjin Hala,汉义“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为冷氏。
该支冷氏的鼻为博尔津·色冷,后金政权建立初期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授二等轻车都尉,为满洲正白旗佐领,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羌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春秋时有冷州鸠、冷至分别仕于周(都今洛阳)和秦,表明先秦时冷姓已在豫陕一带繁衍。
两汉之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东汉时冷姓名人有尚书侍郎冷宏以及汉末与华佗同时代的冷寿光,因为后者有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寿一百五六十岁,最后死于江陵(今属湖北),冷寿光当为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发展兴旺,并最终昌盛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东晋时,上述郡望之冷姓有迁居江东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带定居,经数代繁衍,至隋唐时昌盛为冷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临安。
隋唐时,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宋元时,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入迁。
明初,山西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河北、山东等地之冷姓迁居关外。明末张献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冀鲁豫地之百姓闯关东谋生。
分布
两汉之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隋唐时期,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宋朝时期,冷姓大约有1万1千人,主要分布于江西、江苏等地。
明朝时期,冷姓大约有1万7千人,当时四川为冷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冷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江西、贵州、河北等地。
当代冷姓的人口大约有57万,为第二百零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自宋朝以来1000年中,冷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湖南是冷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冷姓人口的17%。全国冷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山东、辽宁、四川、贵州、江苏、河南,这七省大约占冷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在湖北、重庆、黑龙江等地。
冷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湖南大部、渝黔、四川大部、云南东北、广西北部、江西西端、湖北南部、江苏东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黑吉、内蒙古东部,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6%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4%,居住了大约63%的冷姓人群。在云桂粤赣大部、湖南南部、福建西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苏大部、安徽、鄂豫鲁大部、陕甘南部、青海东南、四川西段和北端、河北东部、辽宁西端,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2%—0.06%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2.2%,居住了大约31%的冷姓人群。
今江西省的武宁市、九江市,湖南省的道县、益阳市、邵阳市新宁县、浏阳市、岳阳市,辽宁省的大连市、阜新市、丹东市、岫岩县、胶南县、本溪市、鞍山市、沈阳市、旅顺市、庄河市、海城市、盖州市,山东省的东明市、胶州市、烟台市招远县、潍坊市高密市、青岛市、龙口市、海阳县、荣成市、蓬莱市、长清县、嘉祥县、长岛县、平度县、苍山县、临沂市,江西省的上高县、宜丰县、奉新县、修水县、高安县、苍山县、武宁县,河南省的新乡市、光山县、周口市,重庆市的垫江县、江津县,贵州省黔西南、贞丰县,广东省,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通化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安县、襄樊市谷城县、孝感市,江苏省的镇江市、丹阳市、扬州市、盐城市阜宁县、丹徒市、苏州市、仪征市、宿迁市、淮安市,四川省的双流市、达县、泸州市、资州市,眉山市、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成都市、华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安庆市,贵州省的凤冈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市等地,均有冷氏族人分布。
【各地冷氏】
云南冷氏
古云南县,汉武帝应改正为仓州郡,县氏怀旧,称小云南,即今天的云南省祥云县为冷氏圣地。祥云县位于云岭山和点苍山两山脉东麓,大理三年海东南附近,两山脉南北向,均为高峰,冰凌云雾终年缭绕,时星彩云,诗人就山岭现境题诗:彩云见冰崕,县在其南。于是云南得名。在史籍《中国帝王六传·汉武帝刘澈》中记载: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大军临逼湞境(今云南昆明),湞王归附,汉武帝在湞改设益郑州郡,并赐给“湞王之印”,汉武帝在西南夷改设了七个郡,云南一带为嶲地,当时的昆明约在今云南洱海以南保山至楚雄一带,由此推论汉武帝把嶲和昆明改设仓州郡是可信的。
黄陂冷氏
祥云冷氏迁徙湖北黄陂县。北宋初年,小云南冷氏族群由其北疆金沙江流域,经长江上游,沿江东下徙之湖北省黄陂县野雀口村和江西南昌地区定居。当年的野雀口村,即今之黄陂县环城镇沙畈乡冷村。黄陂冷氏在野雀口村立宗传世,创业经营一百余年,繁族兴业双丰收,人才辈出,官宦士绅日众,始有湖北江西文武世家之隆誉。野雀口村首建于冷氏祠,并聘任湖北的胶州进士冷宏玉为祠堂撰书。
益都冷氏
南宋初年,湖北黄陂的冷氏,再沿长江、运河、黄河三大流域,迁徙至青州益都枣行村,这次迁徙群中有部分冷氏后裔沿途留居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诸省就是山东的其它各地。青州益都冷氏经历宋、元两朝,至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时已近二百四十余年。末代元顺帝于公元1333年即位,到公元1368年携眷北逃,在位三十五年。期间,益都枣行村冷氏族群中,有三兄弟:冷忠、冷恕、冷超岩。其三兄弟冷超岩善于绘画,元顺帝曾约为其绘容,承旨:赐绎衣,擢秘书监,赐号“一手先生”并赐胶州东关皇埠陵地若干倾,三兄弟随从益都枣行村迁徙胶州皇埠岭定居。推其时也,至今已六百余年!
胶州冷氏
三兄弟分迁之举。元末明初,山东地区是战乱的重点灾区,直至洪武年间,战乱惨象仍很严重,山东地广人稀,到处留存。其时皇埠岭冷氏三兄弟也嫌其地少,不足养家糊口,其长兄、二兄随分迁。长兄冷忠迁徙平度冷戈庄,二兄冷恕迁徙高密紫岚庄。
平度冷氏
始冷忠繁族兴业史,据族老传闻,冷忠始迁于仁兆村后八家岚南沙顶子东北冷家岭之地为定居点,后建村于冷戈庄、冷东庄。先是胶州伊妻,其父因不能拾女同行,则淺饮而别至冷戈庄后与院西村女子结为秦晋之好。冷忠及其后裔建村于冷戈庄和冷东庄两个自然村达上万口冷氏人家,六百多年来,冷氏子孙以勤劳为本,人材辈出,繁族兴业双丰收,为便于纪念先祖,冷氏子孙建组祠,修《冷氏族谱》,慎终追远不忘本,为便于理清支系,分为三甲、六甲、九甲。其中冷戈庄村为三甲和六甲,冷东庄村为九甲。近年来,按辈序已经有二十九代后裔,东西两村已有上万口冷氏人家,相邻十几个村庄都有冷氏后裔。本地区冷氏后裔在全国是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冷戈庄和冷东庄冷氏后裔的迁徙情况
据《冷氏族谱》记载,冷氏后裔迁徙于外地外村的共计有一百五十余处,于此摘记少部分:
冷富三甲南支二分支,起始九世冷鑑,他的十三世孙彦迁徙海阳乳山寨,其子冷震迁徙海阳井子,冷彦为海阳冷氏之,其后裔分徙于海阳各地,乳山寨、河东井子、蒲兰河村、河北冷家村、草岛嘴村等很多地方有冷氏后裔。
冷贵六甲次支,原居住戴家庄,起自第九世冷连,至第十四世冷萃和迁徙招远冷家庄,传至第二十一世冷元瑞,有五子,其三子为名人冷鼎亨。
冷宽九甲北支,第十四世冷辅德迁徙蓬莱长岛县北长山后店子村,清同治四年农历11月其后辈冷益煜曾携谱回冷戈庄、冷东庄认祖。
其它冷氏
莱阳西夏格庄、札子、黄埠、闯台铺、陕西、山西、山前、固山等很多村镇,外地有外地东北、新疆、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国各地很多很多,也涌现了很多很多有才能的后辈。冷氏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家族旺盛,如日东升。
冷戈庄冷氏族群的辈序,始是冷忠,从第二世到第十七世,多数支系没有名誌记载,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原因何在?十九世冷一敬在《始修族谱序》中记自居此以来,非无书乡,乃多不留心于此,至今莫寻其源流,于是遍寻族老,搜索遗迹,族老称:青州益都枣行村是故里!今胶州东关皇埠岭与高密紫岚庄是同族同来者!至今辈序犹井然。
【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堂号
临安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进士,都任县令。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诉,使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永远不得团圆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另外冷姓的堂号还有“忠义堂”等。
字辈
江西修水冷姓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如下:
“谟巽昱嘉海 馨澈罐澍忠 庭惟季应叔 先公允绍守 公化安一可 曰学成大儒名世忠辅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恒念典廷献自光宗 功烈辉唐宋 心传衍孝廉诗书绵统绪 礼乐懋渊源 民生祈福祚 国运庆熙隆 京兆垂芳远 佑启汉英贤”
说明:
1,这是公元1306年,江西修水冷姓由冷敬先、冷复先、冷巽先、冷临先等人策划和操办编修第一届家谱 (至公元1994年,江西修水冷姓已共修家谱九届)时,确定下来的九十世派系字辈(江西修水冷姓);
2,江西修水冷姓第一届修家谱(1306年)时,没有将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统一修入,也没有将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人统一修入,因而,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还有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的派系辈份(字辈),与江西修水冷姓这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就不一定是相同的,而于全国冷姓派系辈份(字辈)来说,就更有不同了;
3,江西修水冷姓这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第一句“谟巽昱嘉海”中的“谟”,是指冷谟(又叫冷云湖)这一辈,冷谟(又叫冷云湖)是江西冷姓的始祖,“巽” 是指冷谟的儿子冷以顺这一辈,其余以此类推;
4,全国各地的冷姓人可以对照“江西修水冷姓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与“冷姓迁徙(江西省----修水县)的历程”、“江西省冷姓始祖冷谟的前二十八代世系表”,理清各自在冷姓中的派系辈份(字辈)。
山东冷氏字辈
山东日照海曲冷氏字辈:“振锡惟秉跻,鸿徽怀肇元。丞吉祥存传,世兴茂衍年。”
山东苍山、临沂冷氏字辈:“保玉相承严家传何及出辽月有圆志付从此连远尔十起义目后人然”。
山东招远冷氏字辈:“玉元发春树(世)学有治安永万喜振吉畅”。
山东蓬莱冷氏字辈:“天易顺绍述传基厚”。
山东平度冷戈庄字辈:
云南湖北尽同传,复至青齐亿万年。
敦叙三支联远迩,熙和雍睦久无迁。
(共28字,自22世始)
山东高密芝兰庄字辈:
宝吾相继延家传,合乃初来曰有年。
惇叙从兹联远尔,时其弥睦后人然。慎旃。
(共30字,自21世始)
山东胶州黄埠嶺字辈:
昶恩诏宣荣光绵亘古清。
(共10字,自22世始)
山东长岛字辈:
进延守和圣,春天伟益顺。
绍述传基厚,宪承燕翼钧。
睦堂崇笃叙,兆载尚征伦。
湖南益阳冷氏字辈:
成泰燮熙朝 春芝应克超
光耀逢源本 诗书世德昭
汉寿派语:
锦汉春和阳 时应以宏大
光明士忠良 国永昭德化
合族后新派语:
懋修崇敬典 启裕必开先
文采嘉名盛 端方正范传
40字派语:
广惠增荣誉 深仁有福缘
建邦齐家业 贤杰焕新天
宁静冰洁清 勤俭学贵真
鹏志凌碧云 力行定昌兴
说明:
1924年湖南岳阳《冷氏族谱》"序"称"谟公自李唐僖宗朝封西江忠义侯,食筠州,累叶袭封,遂家焉。"传至彻,时际后周由武宁迁分宁,其曾孙又迁西坪乡之泰清,再传至琼公,生四子,长子钦公,字得彰,谟公二十五世孙,明代由江右分宁泰清迁巴邑。
(派语):
公省安一钦 日学成大行
名世忠辅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恒念典。
1912年湖南益阳《冷氏族谱》载《曹家河大宗祠堂记》云:始迁祖茂远,讳达成,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高安县梅溪,后世裔孙派衍益阳、安乡、石门、沅江、南县、湘潭等地。
广东省冷氏字辈
河源市冷氏字辈:
怡维文子茂,世启超群耀。宗德应其昌,光远徵蓄厚。
肇庆市冷氏字辈:
报勋兆禧运,功业敖化均。本原克昭著,经理资赞臣。训贻宪章裕,抡秀多士伸。
辽宁丹东冷氏字辈:“绍述传基厚宪(显)承(呈)燕翼(益)钧(均)睦堂崇笃叔兆载尚徵伦”。
辽宁旅顺冷氏字辈:“学科宝延万世长”。
辽宁海城冷氏字辈:“克振仁义礼智信”。
辽宁大连冷氏字辈:“春树学有志”。
四川地区冷氏字辈:
梧桐寺长房支派:“鸣仕春登王阳天映洪国华蔚起载锡其光克赞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
梧桐寺二房支派:“鸣仕春登乾之修化成君仁守义大儒高超克全德性积久铭际庆遇荣显英俊昭”;
梧桐寺三房支派:“鸣仕春登元世怀朝正大华蔚起载锡其光克赞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
安岳、乐至、遂宁支派:“国兴启宏纲臣忠顶祯祥君政维嘉兆世代永荣昌”;
良翼支派:“万年春忠孝传家政祯祥君全维嘉兆世代永荣昌”;
石羊支派:“庆庚自光天开文运宗绍吉祥世有仁德淑衍泽长其承传继克明大常咸新斯宇福寿荣昌”;
成都、华阳支派:“鸣仕世登贤山万映洪国春蔚起载锡其光克赞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
北斗镇支派:“正金春应世于登洪学成善行天汝文章光克绍尧舜范列彝纳庆著邦家仪代昭”;
兴隆支派:“士两崎曰绍兴召登年春国正之时顺俊秀世代光思念重逢启文开胜吉昌荣华再通泰学道广安邦”;
天宝支派:“启光朝仕玉,正大占文明,世代登显耀,福寿用康宁”;
合族共议续派:“佑烈乾坤上万书发蕙强和睦续富贵能高育贤才功勋颂佳锦英雄尉孝彰勤俭值金银帆船驰三江喜乐旭平宽谦哲廉辉煌秉节凯建伟勇言恒义庞秦晋守信卓升宾皆玉堂思厚柱武豪先利雪芳香松柏青鲜茂晓焕族全旺”。
四川达县冷氏字辈:“始智春长美朝宗冷隶芳时天希世德国志景文祥”。
四川德阳冷氏字辈:“红光时济远文永”。
四川遂宁冷氏字辈:“爱方依学见文维四可同举开登胜茂朝廷绍熙隆”。
四川德阳中江县辑庆片区冷氏字辈五言诗:春阳开兆正,世德茂宏光,时济衍文永,邦安建泽长,绍延居盛大,继志载荣昌,赞善希怀裕,含康顾汝良,元调思化瑞,泰復定联章,士懋延年起,才华钟秀芳。
湖北武汉冷氏字辈:“宗庭开大道元善裕承先”。
湖北谷城冷氏一支字辈:“德永尚修太承选楚善公”。
湖北谷城冷氏一支字辈:“大启元贞广积善祥克守先志永远荣昌”。
湖南浏阳冷氏字辈:“家兴正大光清小”。
湖南冷氏一支字辈:“金思孟仲圣进仕必昌隆班位先荣显朝宗合向东德立贤相佑名高道自崇绍修千载上发达啓家风”。
安徽太和冷氏字辈:“宝清真友永从志怀荣本尚一继正朝邦家声炳挺世德启宏昌文明开运景良善绍先贤纯修端士品”。
安徽阜阳冷氏字辈:“ 广, 培, 进(金)(全)。 东(金)(初)(贺)(振)(大)。 新(雨)(付)(大)。
重庆垫江冷氏字辈:“英兆登年春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
重庆大足冷氏支派:“学天仕国远经济其德长耀光宗大传家世泽芳”。
吉林长春冷氏字辈:“焕显兴荣俊福德兆佩祥广昭英永延洪庆有元光”。
贵州凤冈冷氏字辈:“登从碧新金朝胜文开凤在廷明良喜启仕万国庆平成春云昭极泰青河发光全”。
江苏盐城冷氏字辈:“松日正长……”
江西九江冷氏字辈:“明宋府德十清分文丛家兴衡念典宋登文昌世廷思正春天大明崇祯碧光风立忠继清朝福堂子新德万年”。
天津武清冷氏字辈:“安有宝(茂)聚如学”。
河北青竹冷氏字辈:“东单继养明殿朝宝(自茂)玉(吾)相(元素)继(承建)延家(甲)传何乃出辽月有圆志付从此连远尔十其义目后人然慎瞻”。注:该字辈循环使用。
云南景东冷氏字辈:“祖宗生德大君子世其昌”。
河南信阳冷氏字辈:五字辈排行:德继宗传广,恩全仕克昌。永居仁正世,安泰定承光。汉业根荣茂,源远惠泽长。和恭廉礼让,忠义自留芳。
冷氏一支字辈:“佰金永天万全本立守”。
冷氏一支字辈:“安有宝聚如学”。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望出新蔡;
源自伶人。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
宗开泠水;
秀毓长安。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下联“长安”,指冷姓的望族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五言通用联
兄弟双进士;
明清两画家。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有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举绍兴时士。下联典指冷姓在明、清两代中著名的两位画家冷谦、冷枚。冷谦,洪武初,武陵人,一作嘉兴。学启敬,一作起敬。号龙阳子。在元至元中,寿己百岁,世传其画门入瓶隐壁仙游。清代画家冷枚,字吉臣,胶州人。善画人物,尤精士女。康熙间,供奉内廷,辛卯,画万寿盛典图。说者谓其画法工中带写,生动有致,笔墨洁净,赋色韶秀,颇得师传。
玉律传佳节;
青阳应此辰。
——唐·冷朝阳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大历进士冷朝阳《立春》诗句联。
七言通用联
光禄卿智多于发;
侍御史面冷如冰。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人冷廷叟,官光禄卿,多智谋。好酒能诗,与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下联典指南宋常熟人冷世光,字宾王,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宁国、龙游知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讳,人称“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
八言通用联
赈济通行,阳春有脚;
弹劾不避,冷面无私。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冷玉事典。下联典指明代洪武间御史冷曦,字景旸,新易人。刚正不阿,劾都御史刘观并各道坏法御史,百司震恐。人称之为“冷铁面”。
益阳派语:
成泰燮熙朝 春芝应克超
光耀逢源本 诗书世德昭
汉寿派语:
锦汉春和阳 时应以宏大
光明士忠良 国永昭德化
合族后新派语:
懋修崇敬典 启裕必开先
文采嘉名盛 端方正范传
40字派语:
广惠增荣誉 深仁有福缘
建邦齐家业 贤杰焕新天
宁静冰洁清 勤俭学贵真
鹏志凌碧云 力行定昌兴
【祠堂古迹】
冷氏宗祠
冷氏宗祠位于桂林七星区朝阳乡合心村冷家屯南面村头,是桂林市郊现存罕见的规模宏大的古祠堂。村人奉直大夫冷时松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造,至今已有254年矣。在清朝年间,冷家村出了进士一人,举人四人,其中一人为武举,岁贡、亚元、经元、文魁、优贡各一人。主祠共四进,每进三开间,全深47米,宽14米,高约7米。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门楼立石柱,内楹木柱石础。每进间有天井。逐进门头上曾悬挂“皇恩旌表”、“文魁”、“亚元”、“进士”、“源远流长”、“锡类堂”等牌匾和孔子牌位,后进安放祖宗牌位。第三进横梁上书“大清乾隆贰拾陆年岁次辛巳嘉平月谷旦建”。墙壁间嵌有建祠主持人冷时松碑刻一件。
主祠左侧为文昌祠,右侧为福寿祠,主祠现存,左右祠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遗址。宗祠南面有冷时松墓。冷氏宗祠是桂林市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宗祠。1986年进行了整修。1984年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家训格言】
《冷氏家训》
行大道、反小术、借天势,悟土、观行、自省;
精诚忠、纯正孝、尽友善,顾邻、齐乡、兴邦。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