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二十二位。现今中国大陆人口有七百四十万,排名第四十七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释义】吕,本意是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像。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
【得姓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各支始祖
吕讳、吕乡:吕讳,配蒙氏,子二孙,五相传自洪洞来居新安县城。吕乡,赠户部右侍郎里人私谥,敦懿配牛氏,赠淑人公举,建坊旌节荣礼节孝祠人,家祠右配之首子二女一。
吕斌:明初大板倘,以武职隨楚藩分封偕子欣荣鄂致仕,占籍江邑洪山之地名吕家坦。元配:吴氏,葬江夏县洪山化面昔,名吕家坝今名杆院。生子一:吕欣。
吕从庆:元配:吴氏夫人,公名六四字世膺字彦馀仝墓,在 塘余墓冲谷名猪婆坞公在余,陵时读书乐道饮谷楼邱目挈时 不求间达惟寄意,于诗枢中晚胜境,兴许棠乡谷辈号,诗中十哲及从族,之号溪临把约,以诗酒自绍自。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源流四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据《左传》: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任姓,黄帝最小儿子之姓,分封在任国,任氏势力扩张,建立起来十个小国,毕为其中之一。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迁徙分布】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春秋以前
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吕国被灭后,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吕这个姓氏。(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许、申······等为氏),当时,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氏之一。
随着历史进程,到商周时代,伯夷这部份以吕为氏的后裔,又一次分化吕这个大氏为众多小氏,先后易吕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从资料可查到的,到西周时期只有姜尚一个人在继续使用吕作氏,称姜姓吕氏名尚。(2600年前源自姬姓的吕锜一族,也开始用吕作氏在河东郡繁衍生息,这支吕的后裔一部分人以后又改用另外的字作氏,另一部份继续用吕作氏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流失,上溯找不到其准确的传系后,就认吕尚为祖源,溶入到现今的吕姓中)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移民台湾
台湾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播迁海外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分布
先秦时期,吕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甘肃地区。秦汉时,吕姓分布在北方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三国和南北朝时,吕姓已经在江浙赣地区蔓延,同时西南的云南和南部广东也出现吕姓的足迹。唐朝时两次南下移民,吕姓进入福建地区,随后在清初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吕姓大约有9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宋朝第十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江西、安徽,这四省吕姓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陕西、浙江、四川、福建、河北,这五省的吕姓又集中了32%。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吕姓总入口的16%。全国形成鲁豫、赣皖两大块吕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吕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为明朝第三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吕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吕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甘肃,这三省吕姓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苏、山西、陕西,这四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8%。浙江省的吕姓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18%,为吕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吕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也向西北转移,吕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陇秦两大块吕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吕姓的人口已达到74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七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吕姓人口由55余万增到了740万之多,增长了13多倍,吕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吕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26%。其次分布于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浙江,这六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向逐渐扩散的吕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闻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迂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吕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鲁晋、京津、陕西北部、河北大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苏浙、安徽大部、湖北东北、福建东南角、台湾、广西东南、云南大部,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7%,居住了大约72%的吕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黑吉交界区、宁夏、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湖北中部、安徽西南、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西大部、广东东南、云南西北,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0.56%之间,其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14%的吕姓人群。
【迁徙入闽】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姓,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姓。
吕侯太岳之后人南迁始于汉末,先徙浙江,再徙福建。唐末,吕諲后裔竞茂,讳占,光启元年岁次乙巳(885年)元月,从王绪入闽,居泉州晋江七都曾埭吴坑(今晋江安海西安村)。吕占为福建吕姓始祖。
吕占六世至天申,讳晏,荐为泉州助教,住泉州相公巷。七世至季玉,讳璹,号心节,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历官,终授光禄寺卿,赠镇国公。吕璹侨寓西安,旋移居泉州相公巷,后因姻亲曾公亮之母欲求吕府侨寓西安地归一,重新为曾府,乃听地师黄应钟言,再择南安朴乡(今为南安水头朴里)而家。吕璹择居于此,奠定吕姓望族的千年基业,朴乡遂成为闽省吕姓的发祥地。
北宋靖康之难后,安徽寿州人吕好问从宋高宗南迁,始居婺州(今为浙江金华),其后代繁衍成巨族。好问曾孙祖谦,祖谦后代由婺入漳,由漳徙潮,成为东莱吕姓在闽粤的一支派。此支派因祖上居金华,故又称金华吕姓。
此外,蒙正派下春炳、慕亮叔侄,相传系南宋高宗朝,尚书仆射吕颐浩后裔,由河南移住晋江,后,子孙部分再徙居浯州(今金门岛)。
吕占六世孙晏,号天申,以贤德见聘于宋君,官至工部侍郎,生二子俱进士,长子生29子,成丁者十人,其中登进士者八人。赵宋时期,吕姓儿孙昌炽,衣冠盈门。
宋季,理学名宦吕大奎(字圭叔)因念诗书甲第着代谊,拒署蒲寿庚降檄而被杀于浯江(今金门岛),蒲姓同时捕杀在泉之赵宋宗室及士大夫族人,史称这事件为“圭叔之难”。时吕姓族人星散四方,有隐姓埋名者,有改易他姓者,亦有逃遁为僧者。今南安石井许姓、石井溪东部分李姓、晋江内坑吕厝蔡姓及南安沿海部分吴姓等,系元初易姓之吕姓胤裔。
吕占八世裔孙惠卿之玄孙大方,讳中,淳祐七年(1217年)进士第六人,历官国子监丞兼政殿说书、秘书郎,曾出知汀州,旋复旧官,主管成都玉局观。生二子二,元初,次子甫避难逃往南安诗山衢门,为衢门吕姓始祖。
大德为汀州教授,宦居永定金丰,据修职佐郎吕日炽倡修的乾隆丙午年(1780年)刻本《吕氏宗谱》卷卅载:“汀溪肇居祖敦明公为宏廷公子,据其谱序,系淮公、河公(惠卿之子)于正德年间负父遗骸由漳州南靖县移居同安汀溪。兹汇修大宗谱其裔孙能事者到南靖查询,惟施洋乡有吕姓。施洋称系大德公派,大德公宦居永定,四世分支移居施洋。按,南靖吕姓惟有施洋乡,而汀溪祖系南靖,想必自施洋移居而同为大德公之派也。大德为汴公派,汴公与淮公、河公兄弟,两志之以俟稽。”
惠卿次子廷元于南宋光宗元年(1190年)分居浯州西仓,以廷元为浯州吕姓一世祖,十三世朝兴移居同安卿朴乡,十四世前成由西仓徙居刘澳吕厝(也在金门),十六世长顺号潜德于洪武廿六年(1393年)从金门吕厝移居同安霞崎(霞岐)石井,与潜德同时由刘澳吕厝迁出的潜溪,定居于今凤南农场土楼坝仔内。吕姓进入同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万人大族。
现朴乡吕姓居民为大奎派下:二甲为温之裔,称使舍房;九甲为和之裔,称宗千房;一甲为正之裔,称侯舍房;大奎第四子直之裔,称解元房,现居东田南坑;今眉山境内吕姓,则为南坑迁入。
夏卿后裔现散居于晋江科任及泉、厦、洌屿各处。
宋时,吕万春居宁化县石壁,后裔分迁闽西、漳州等地。据上杭《吕氏四修族谱》载,迁杭始祖吕太德(也有写大德),名宦,子旷兴,原籍金陵宁国府旌德县(今安徽省旌德县),宋宁宗进士,简命福建漳州司马,后迁居上杭县胜运里赤嘴岗(今属永定县虎岗乡)。太德生四子,长子七十二郎,回迁金陵(南京),次子念九郎迁上杭县胜运里张芬村(今太拔乡张芬村),三子六四郎迁新罗,四子六五郎迁建宁府建阳县。另据《南靖书洋吕氏族谱》载,吕太德之弟吕太正(也有写大正)长子良簠,次子良簋,由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迁徙至金丰里大坡头吊枧开基。吕良簠又从大陂头吊枧村迁到南靖县书洋乡开基;吕良簋之子吕石福移居永定县古竹乡溪口村开基。
相传,吕祖谦六世孙有万春、大正、十二郎。吕万春世居汀州宁化石壁乡,其子秉仁、秉居居诏安二都秀篆河尾,传北田、玉龙、石溪、中楼、营唇、盛坝、园门、瑶头诸房;吕大正居汀州上坑,大正传二子:良簠、良簋,明初徙永定金丰,后良簠移居南靖书洋;吕十二郎亦居汀州上坑,子授社移居广东丰顺塘肇基。
明初,祖籍安徽合肥的吕源任汀州府副千户,定居长汀县城。另一系吕恒安,为中营游击,也定居长汀县城。
【播迁海内外】
福建吕氏宋元开始播迁东南沿海各省和台湾。吕姓迁海南始祖吕日登、吕贡生,莆田人,宋朝入琼为官,落籍琼州考京,统平村。宋代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仕者,各随寓而家;偃而避难者,则散居各地。主要分布于毗陵(今江苏常州)、衡湘(今湖南衡阳一带)成都、浯州、漳郡、泉郡、晋江安海及南安朴乡、杨山等。清初,朝廷发布迁界令,强迫闽浙粤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吕姓聚居的泉、厦、漳沿海乡村都在应迁之列,特别是晋江之安海,南安之朴乡、杨山,同安之霞崎、嘉禾等是迁界之重点范围,自是被夷为废墟。康熙廿二年(1683年)以后,迁界令解除,族人或就地繁衍生息,或返故土,或另择他处居住。今江西九江、上饶,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广东潮州、海丰、番禺、琼州,云南,广西,湖南长沙及本省之福、厦、漳、三明、宁德等处吕姓居民皆为这段时间从朴乡等地迁出的竟茂公派下子孙。
吕姓族人迁徙台湾垦殖可溯明末清初。台湾东莱吕姓万春公支派《吕氏族谱序》云:“国潮顺治甲申登极……斯时也,南安郑成功父子同刘国轩……奉朱一桂荡海来台……扫除荷兰夷,镇红毛楼,筑砖仔城,建安平镇……招集漳泉之人来台……开疆拓土,五谷隆登,称为易沿。自康熙廿三年甲子……天心眷顾皇朝,郑氏克塽同刘国轩归诚服化,收入舆图,始设一郡三县,而彰化则于雍正元年蓝提廷珍开建设县也。……自靖乱以后,吾人来台益众,迄今己八九世矣,生齿繁庶。”东卫吕姓开澎始祖吕成都,于清顺治年间自金门徙来东卫,其后族人西迁至西屿,南迁至望安山,后再衍至七美等地,北迁至白沙。林投吕姓开澎始祖吕万寿,于清康熙年间自金门来澎,瓦碉吕姓开澎始祖吕诚,于清顺治年间来澎。永定县古竹乡吕良簋14世凤仪、18世鸿兆、20世征兵、开营;南靖书洋吕良簠11世吕尾子、德佑、廷玉、国治,12世贤士、睿士、攀桂、光赐等数十人。
据近期统计,现台湾省吕姓族人15万多。台湾吕姓绝大部分由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区迁入,泉、厦、漳、潮的吕姓虽是两支派,即一支为吕竟茂派,一支为吕蒙正派,实则一家亲,因吕竟茂与吕蒙正同为吕諲后裔,故闽台吕姓同宗同祖,门额皆可书“河东世胄”。他们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桃园市、台北市、高雄市、嘉义县,乡镇市区为:桃园县、板桥市、八德市、中和市、中坜市。台湾、南靖、诏安《吕氏族谱》载:闽系吕氏,为南宋吕祖谦第六传孙,有吕万春、吕大正、吕十二郎三大支。均经宁化石壁传播。其中吕万春世居石壁,其子秉仁移居漳州诏安,建宗祠名“著存堂”。吕大正迁上杭,其子良甫迁居南靖。吕十二郎,徙居上杭,派分广东丰顺。今漳、泉、澎湖、台湾吕氏,均出此三支。台湾吕芳郎乡亲提供的资料:其祖秉仁、秉彝(又名九有)、秉翟(又名肇基)、秉东、秉信,兄弟五人原住宁化石壁村。明时迁居漳州诏安秀篆,其父名字失考,修谱时,随意起父名为吕万春。据先人说,原吕氏在石壁有祠堂,其左边为李氏祠;右边为赵氏祠;中间为吕氏祠。台湾原副总统吕秀莲先祖亦系石壁客家人。有资料称:自清康熙后,龙潭楼共有24个房派去了台湾,大多住在桃园一带,其中吕传胜、吕秀莲就是首先迁台的十一世廷玉公的第六代裔孙。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始太祖公吕尚远代世系源流与始迁祖广济吕思义公祖户宗支世系源流考】--文/呂永兴(湖北)
树发千枝木有本,江流万派水有源。《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抚思追远远古先圣先贤,先祖吕氏宗族源远流长。
史称"中华三祖″,是指炎帝、黄帝与蚩尤。我们身为中华炎黄儿女而自豪。上天恩赐的特大与生俱来福报。中华先族最早发祥、活动于黄土高原,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黄帝即轩辕氏,发祥于泾河流域的姬姓;炎帝即神农氏,发祥于渭河流域的姜 水,故称姜姓。炎黄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祖先。
炎帝,炎帝又称赤帝,号神农氏,是整个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起源,炎帝作为姓氏文化的开创者不仅为我吕氏始祖,更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姓氏始祖和炎黄子孙所尊崇的人文始祖。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自称“赤(炎)帝之子”。
炎、黄两位古帝,同为华夏最早的得姓者。但炎帝只有姜姓一系,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炎帝后裔,姜、吕、齐、许、丁(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计102个姓,其中姜、吕、齐、许、谢、纪、丘、卢、尚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始自炎帝,炎帝乃少典之长子,居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为氏族部落。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开启了新时代。
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等。千古流传神农氏尝百草,神农炎帝。中华人文始祖炎帝,制耒耜,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立市廛,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治麻为布,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作五弦琴,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造炎字时,火字早就有了,两个火字的叠加,只是为了强调炎帝的这项技术的重要。炎帝的发明是:“土壤营养成分循环保护技术”。兴制陶器。改善饮食卫生,提供蒸煮貯存、酿酒烹调技术。创立农历。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形成了初步的日历农历。始创教育。教民制具用器,种收医药,制陶绘画,弓法狩猎,乐舞健身,造琴创音等。这些创始于炎帝时期(即华夏远古文明)。
炎帝被称之为华夏农耕文明始祖和中医药始祖。炎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只有唯一,没有第二。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祭祀神农的庙宇。江山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农业神,后祀。
首先了解世系涵义,所谓世系,也称"世次""世统""世系表",是指某姓世代相承的系统,一般由男性子孙排列而成。它用"倒树状"图表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由共同的祖先及同祖所传的所有人,通过家谱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亲属群体
炎帝远古世系
少典→炎帝(神农氏)→临魁一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里→节茎→戏→器→祝融→术器→勾龙一垂(共工)→伯夷(十五世)
始世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在位140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
第十五世(炎帝第十四世孙),著名贤人,他是共工的四世孙、信的曾孙、夸父之孙、垂之子,名伯夷,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故封之为吕侯。故而吕氏是以中原南阳封地地名为姓,即吕国。伯夷则被为吕姓得姓始祖。 吕伯夷,号太岳,为炎帝神农氏第十五世裔孙。
得姓世系,亦即得姓之祖伯夷公世系
垂公
→伯夷→吕生→先龙→玄氏→申伯→吕候
→吕侯玄英→吕侯葛耶→吕侯甫聪→吕侯监→吕侯兒耨→吕侯先→吕侯辂→吕侯墨台→吕侯于富→吕侯列木→吕侯大巫→吕侯胡→吕侯并斤→吕侯燧→吕侯木含→吕侯石人→亦山→子辛→小甲→顺力→事天→大玄→亶生→林隐。
据史载,先秦诸子《荀子》《吕氏春秋》和《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即有“吕尚”之称。姜子牙的“姓”为姜姓。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与姬、姚、妫、姒、嬴、姞、妘同为上古八姓,现在有一百零二姓氏都来自于姜姓。《史记·齐太公世家》就将姜子牙称为“吕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在《史记》之前就有祖甲齐公、师尚父、吕尚、吕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牙、齐太公等,为吕姓开族始祖。到后来的东汉时期才开始有姜尚的称呼,他在唐宋时期又被官方列为武成王、昭烈武成王,而元明时期则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飞熊、姜子牙。吕尚,吕望、吕牙,姜姓,字子牙,世称姜太公,“东海上人”。因先祖伯夷被封于吕地,因地而氏,故为吕氏。吕尚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吕尚饱学,深明兵法战策,但十分贫困。曾经到商朝国都朝歌求仕,不成,辗转去了陕西,在渭水边钓鱼为生。后遇见了西伯侯姬昌,姬昌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又尊称为“太公望”。姬昌死后,儿子姬发继位为西伯侯,尊吕尚为“师尚父”。公元前1046年,姬发在吕尚的辅佐下,消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武王封吕尚为齐侯,是为齐太公。吕尚至齐地后,简化礼仪、循应民俗、提倡工商、发展渔盐,齐国于是民富国固。吕尚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
吕尚太祖公远代世系
1世始祖 吕望公名尚 为武成王 太公 出生于公元前1134年,卒于公元前1015年,享年119岁。(引自2006年版•吕明强著《华夏吕姓四千年》)经历九朝代,生子丁伋。太公吕尚,为中华吕氏开族始祖。吕尚为炎帝神农氏四十三世裔孙,为伯夷三十一世裔孙
2世 尚公之子 丁公名 伋 丁公生一子隐
3世 丁公之子 隐公 名 德立 生一子癸
4世 隐公之子 癸公名 慈母 生子三胡、哀 、献
5世 癸公长子 胡公名 不辰
5世 癸公二子 哀公名 静
5世 癸公三子 献公名幼 山 生一子 武
6世 献公之子 武公名 寿 生一子 厉
7世 武公之子 厉公名无忌 生一子 文
8世 厉公之子 文公名 赤 生一子成
9世文公之子 成公名 说 生一子庄
10世 成公之子 庄公 名购 生一子 禧
11世 庄公之子 禧公 名禄甫 生二子襄、桓
12世禧公长子襄公名诸儿
12世 禧公二子 桓公名 小白 生五子厘、懿、孝、昭、惠 (大别山南麓长江之北湖北广济、山东营丘(今临淄)、江西赣州吕氏均为同族支)
13世 桓公长子 厘公 名无诡
13世 桓公二子 懿公 名商人
13世 桓公三子 孝公 名昭
13世 桓公四子 昭公 名番
13世 桓公五子 惠公(吕适) 名元 生四子
传始祖吕适公世系
适公(公元802年—897年)恒公之么五子,讳适,字商佐,行十六,祖籍京西河南。唐宝历二年(826年)丙午擢进士第,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戊午,任徽州府事,继升兵巡道致仕,因黄巢战乱,故里难回,遂家歙县。妣徐氏,生四子:文章(字龟祥)、文光(字龟昌)、文贞(字龟图)文成(字龟吉)。公携文光、文成二子迁乐平泉水源。文章、文贞未随父任,仍居原籍。公生于唐贞元十八年壬午(802年),殁于乾宁四年丁巳(897年)寿享九十六岁
文成公乃商佐公之第四子;石塘世系名龟吉,行十九;父官徽州知府值黄巢起义乱,迁江西乐平泉水源;公复自泉水源迁饶州余干石塘(今上饶市万年县);
文成公生孟通公,孟通公生希贤公,希贤公生富长公,富长公生天福公,天福公生从之公,从之公生彦芳公,彦芳公生仲贤公,仲贤公生筠公,筠公生正五公,正五公生庚乙公(庚一公)。从之公四世孙洪一公为万年县上河田支祖,学济公为万年县下河田支祖,开宁公为万年县上坊乡吕坊村支祖,从之公之墓尚在吕坊村;
庚乙公为中华吕氏总世第80世祖,为迁始祖湖北广济县(今武穴市)三塘之共祖
庚乙公(庚一公)原官北直隶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宋室南渡,祖自北京真定宦游江南省今江西南昌(饶州今上饶市万年县)。据史载,唐朝江西和浙江,都属于“江南道″。其中“江南西道”就是今天“江西”地名的由来,饶州属江南西道。《信州新建牙门记》云信州“地控闽粤,邻江淮,引二浙,隐然实冲要之会”,信州(今上绕)。《上饶志》也说:“福建、湖广、江西诸道,悉出其途,昔为左僻,今为通要。”元朝江东建康道(辖宁国、徽州、饶州、集庆、太平、池州、信州、广德八路及铅山一州)。两宋之际,江南经济实力飞速增长,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导致苏杭一带辐射力增强,赣东北(信州即后饶州今上饶)、皖南地区与江浙联系更加紧密。“信州”改成“广信”使得上饶有了两个古名。元代将江西的饶州与信州划归江浙行省。明朝,饶州府和广信府很快就重新归属江西,不过饶州毕竟属于江右腹地,赣文化区,而以上饶为核心的信州(广信府)。赣东北地区是以鄱阳湖和饶河为核心的东部地区。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北部、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江西上饶曾经和浙江连成一体超过百年,一直到明朝初期,其又再归江西。江南省是明朝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载《明史·志第十九 ·地理四》的江西条目中,关于饶州府有以下记载: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
北宋末年,庚乙公自饶州石塘迁入广济县(今武穴市)穴家塘大桥之东,至明朝时广济龙坪上下五里许沿袭旧乡社叫吕家团东村、吕家团西村,1949年前名为团东村,今名朝阳村。《吕氏宗谱》云:公逝饶州,徙南昌宦游湖广次迁济邑穴家塘大桥之东复居龙坪,卒葬便名仓后地名潘家垄(今名仓门口)西向有碑。妣夏氏,孟氏,俱与公合墓,葬土名东村潘家麓岸西向,顺治十七年立有碑。生子二:丙九、丙十二。据公墓碑文载,公逝世于饶州;殁葬土名东村潘家麓岸西向,妣夏氏,孟氏,俱与公合墓,顺治十七年立有碑。生子二:丙九、丙十二。亦有《广济县志》一说载:“迁入始祖庚乙,迁入时间唐末,落户地点龙坪”。沙塘谱序云:“可考第幸便民仓北葬有庚乙等祖,梅川诸吕为宗,阅其碑石,籍本真定,宦游南昌,因入济邑,卜居龙坪,迄今龙坪上下五里许仍袭旧传吕家团东村、吕家团西村,惜乎未详其由焉,姑就此论之,村保之设起自于唐而以姓名村,则吕之来济,基于龙坪断在唐世,夫复何疑”。广济(今武穴)吕氏断自庚乙公始,庚乙公为武穴吕氏三塘十一户之共祖也。
简而言之,庚乙公生子二:丙九、丙十二。丙九公是庚乙公长子,生子三:思仁公、思义公、振春公,后三兄弟从龙坪迁出,为记饶是州石塘故郡立下盟曰:“逢塘即止”。此金句广济吕氏谱系千古流传口头禅,其实细挖深藏着风水奥妙与先祖人人文智慧与古朴哲学实证运用,据风水诠释,气遇水则止。山主人丁,水主财源。思仁公迁居穴塘(团山)、思义公迁居沙塘(九龙寨),振春公迁居枫木塘(观音寨)。
思义公乃丙九公之次子,止于沙塘,吕兴祖村之祖也,史上"有今吕兴祖七族之祖也″,分为兴祖户、兴太户、受一户、胜益户、必达户、添林户、必隆户,共七户;即今吕兴祖村、吕兴太垸、何子冲垸、小金冲,塔水桥村、上林、下林、吕四房村、吕埂上垸、吕彩玉垸、吕复旦垸、勒马回头垸、吕胜益垸、吕汝阁垸、陆家祥垸、仓头埠垸等处,沙塘吕氏后裔今有近万人。亦据《广济县志》载曰:迁入始祖思义,迁入时间南宋初,落户地点沙塘,简注:宋室南渡官南昌迁本邑。
迁始祖广济思义公沙塘祖户宗支世系
据祖谱载,思义→德明→大英→兴祖→文泰→胜族→世缘→仕琛→惟贤→傑→孟暕→荣才(下林)为思义公第十二世孙。
荣才世系演示图(鄂东广济祖户沙塘吕兴祖下林(原名汤谷林)垸支【经度:115.597319,纬度:30.048588】) 荣若楚声 和生嘉集 正绍洪光 中承允志 宣赞茂邦(以此更正为准)。
——作者为吕伯夷公第137世裔孙 、始太公吕尚第107世裔孙、 庚乙公第29世裔孙、思义公第26世裔孙 、荣才公第15世商孙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南阳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炎帝(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即神农氏)的后裔伯夷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地(河南南阳西)建立吕国,氏人以国名为姓,就是吕氏”。
此外还有孝思堂、白城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白城总堂、寅清堂、笃庆堂、宝树堂、三居堂、光裕堂、斯佑堂、慎德堂、敬和堂、文献堂、西林堂、绥禄堂、义友堂、如意堂、爱连堂、维则堂、永思堂、德仁堂、三味堂、聚德堂、世昊堂、观音堂、传世堂、士高堂、贤缘堂、季思堂、吕兴堂、振兴堂、永兴堂、万和堂、文献堂、五德堂、族盛堂、世德堂等。
字辈
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
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
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
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
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
山东日照吕氏字辈:
一支派:“咸鴻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傳懷紀廣存德慶吉祥”;
二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三支派:“京东海青秀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田家窑、南湖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横排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土山、京东、海青秀支派:“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照五、七村、田家窑、南胡镇、庄头、许家庵、两城镇、臧家窑、日照街道、店子村、土山支派:“培(继洪年文丰)祖(芳)清(宝秉维)象(江文守)贤(咸京)世(鸿东)立(福海)永(益青)昌(友秀)全(家)保(成)邦乃(定)作(吉)之(祥)相(忠)传(能)怀(传)纪(延)广(世)存(慎)宣德(布)庆(绪)吉祥刚强”。
山东龙口吕氏字辈:“从梦建良廷秉广振太清和明安尚道百运一金声东凤吉祥福天海岳云盛春秋仙乐果恩德美景生”。
山东莱阳吕氏字辈:“廉兆广文庆天德柏福荣”。
山东吕氏一支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四川达县呂氏字辈:“盛绍祖继中民国正显达仕代荣昌发”。
四川宣汉呂氏字辈:“有俊庚大仕云昌应开能贞吉祥广太”。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孔道德兴才述仁伦昭志”。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光国荣宗泽家心德善良”。
四川永川呂氏字辈:“贞元开乾泰周佐如金玉麟凤自鸣来国家万年仕”。
四川营山呂氏字辈:“正之文章贵福自天伸顺堂儒尧舜祖广积圣闲书”。
湖北吕氏三相堂字辈:“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吕氏寅清堂字辈:“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習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湖北武穴呂氏字辈:“中承永志”。
湖北洪湖呂氏字辈:“大恢中志得道承章学宜传授世代忠良”。
湖北应城呂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觉兴”。
湖北吕氏一支字辈:“玉发祥陈伟列贤能绍美袭厦康”。
福建福清呂氏字辈:“世朝国家永庆圣贤齐美”。
福建南安吕氏字辈:
名派:“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泽仁为质因心义以衡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
字派:“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友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犹着经邦体扬彰云礽循祖法奕世锡嘉祥”。
福建莆田、广东海丰呂氏字辈:“开如本淑义君以诚慎振馨香”。
福建诏安呂氏字辈:“金华发祥蕃衍潮漳传芳理学绍美文章英俊蔚起甲第赓扬百千万世永际其昌”。
广东阳春呂氏字辈:“立英雄壮志可通天赞光辉发达业昌隆建千秋丰功扬祖威启仁义道德泽万家”。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圣顺应舜云调乾添继光鸣时宜用国世代永潘昌”。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惟盼功雄业朝廷宠泽光发时宜用广世得永传杨”。
河南南阳呂氏字辈:“中永桂勤浩”。
河南开封呂氏字辈:“三好邦德法振文传世维存厚齐家在复心”。
河南长垣呂氏字辈:“增广承恩泽炳新世恒昌疏繁芝蓝茂嗣续传家邦”。
安徽旌德吕氏字辈:“谱书既成告我宗氏领永宝藏贻雨后嗣绵绵瓜瓞競競无虞若有不才或售族宗贤能重攻其咎”。
安徽郎溪吕氏字辈:“时美克绍徐”。
安徽灵璧吕氏字辈:“兴振允常”。
安徽淮南吕氏字辈:“全世如成凤克冠文茂”。
辽宁庄河吕氏字辈:“文兴振世德国恩明吉利云祥长春景传家学道仁”。
辽宁锦州吕氏字辈:“林久凤佳”。
辽宁长海吕氏字辈:“延士广传可昌其志永寿万年”。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永庆广富立业久长家兴培振治国安邦”。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正希永培显章继”。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
行派:“忠孝开基诗书继用前业以裕后昆”;
字派:“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浙江绍兴、海宁吕氏字辈:“炎帝神农裔兴周勋业高祖德培深本孙枝发远条簪缨垂奕诗礼慕贤豪治心惟道立志在仁丕承家学克保大伦佑启昌祚可以永遵”。
浙江宁海演道山吕氏字辈:“朝有学人聚家开贤达兴为邦佐廷治尚去悦知音”。
浙江宁海大水坑吕氏字辈:“亮善思先哲茂字必成章”。
浙江缙云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智信富贵福寿荣康泰元亨利贞吉孝友恭敬全和平睦姻恤雍熙恺悌昌”。
浙江嵊州吕氏字辈:“映显明升旺鼎晴皓曜晖晁昀昌昞晃”。
广西桂林吕氏字辈:“开邦世泰和光生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亭”。
广西武鸣吕氏字辈:“廷茂贵岑云芳音奇秀韶声振新挺继荣瑞承”。
广西河池吕氏字辈:“正大荣昌忠良显达”。
湖南零陵呂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享”。
川滇黔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乐安珍”。
江西赣州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伯万十百迁通公恒丙丰法寿宣振秋腾宇以琳贤周吕富朝湖添有祖柯德林明宝贵堂宗明”。
江苏沛县吕氏字辈:“其复高后尊先志”。
黑龙江吕氏一支字辈:“永恩文远延世广传克昌”。
云南镇雄吕氏字辈:“德发向天堂光昭先世良”。
山西姜家咀吕氏字辈:“宗加作相监叙义远”。
吕氏一支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历仁宗、英宗两朝,立朝正色。下联典指北宋吕蒙正,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人才,次第荐用。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权得到丹诀,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岳阳弄鹤,江淮斩蛟,客店醉酒,百余岁而童颜。元代时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下联典指西周初年大臣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因东方夷族曾跟从武庚和三监叛乱,成王授予他征讨周围地区之权。相传文王将要出猎时,占卜的人说:您将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可作霸王的辅佐。文王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尚。他已经八十多岁,被文王立为师。
五祖世泽;八仙家声。
——同上
尚父世泽;海陵家声。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吕尚,即姜子牙。武王尊之为“师尚父”。
性严有法;拳勇留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之妻,性严有法,教子成名。下联典指清吕留良,字晚村,因文字狱阖门被害,独遗女吕四娘得脱,练习拳勇,号为“女侠”。
五言通用联
渭水源流远;河东世泽长。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旌德县洪川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吕姓的郡望和堂号,上联说西周吕尚。下联说当地吕氏。
济世交中散;擅书登瀛洲。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东平人吕安,字仲悌,有济世念头。与中散大夫嵇康关系很好,想念他时,相隔千里也要命人驾车前往。一次,访嵇康时,恰巧不在,嵇康的儿子出来迎接,他并不进去,在门上写了个“鳯”字就走了。嵇康回来见了说:“‘鳯’字就是‘凡鸟’啊!”下联典指唐代泾州人吕向,字子回,学通古今,尤其擅长草书、隶书,能一笔连环写出一百个字。玄宗时召入翰林,后官工部侍郎,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了。
字林千古典;韵集五卷书。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吕忱,字伯雍。作《字林》,收字近一万三千个,增补了《说文解字》的疏漏,唐代以前的《说文解字》并重。下联典指晋代音韵学家吕静,为《字林》作者吕忱之弟。他住仿李登《声类》编有《韵集》五卷。
字林千古典;韵集一家言。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渭水家声远;沣溪世泽长。
——佚名撰吕姓宗族通用联
这幅对联特指生活在渭水、沣河流域一带的姜太公后裔,移民至山东、安徽一带后,寄托纪念祖上、怀念家乡的情怀。
___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吕姓
好学家声振,传贤国则昌,发生维效友,积聚作忠良。
这首族谱相传是温仓寿(温太师)当年为白城村吕姓所写。
七言通用联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周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钓于渭水之滨,文王出猎相遇,同载而归。西周初年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下联典出三国魏东平吕安,有济世之念。少时与才子、中散大夫嵇康友善。
渭水流芳光万古,河东分郡焕千秋。
——吕姓宗祠通用联。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春秋既成,难增减一字;阴阳刻定,悉参订五经。
上联典指战国末秦国大臣吕不韦(?-前135),尝著《吕氏春秋》,置于咸阳之城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博士吕才,受诏删寂静阴阳家书,诏颁天下。
夹袋储贤,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第一。太宗、真宗时三度任宰相,以敢言著称,知人善荐。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却说城外还有很多因饥寒而死的人。能奖掖后进,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各类人才,每遇朝中选贤士,便从夹袋中取出名册推荐。他所推荐的吕夷简、富弼,后来都成了名相。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为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夷简的儿子。庆历年间进士,历官颍州通判、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蔡州知州,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开封府,后任御史中丞,修《英宗实录》。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弹劾奸邪。哲宗时,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司马光死后,他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立朝正直,办事公正。“懔”,谓严正。
视富贵如浮云,人间清福;寄耕渔以笑咏,隐逸高风。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号纯阳子,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传为八仙之一。下联典指宋代隐士吕徵之,居石山下。
吕氏厥攸居,前五指、后九龙、下有漪流,明知气钟灵在此;宗祠爰得所,左文峰、右笔架、中横玉屿,深思祖笃爱夫斯。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吕氏宗祠联。上联“五指、九龙”,为当地山名,“漪流”,指当地小溪。下联“文峰、笔架”,为当地山名,“玉屿”,指当地水中小岛。
入闽而泉(州)而南(安)而金(门)而同(安);开基唯忠唯孝唯俭唯勤。
——同安西柯吕厝是明洪武二十六年金门西仓刘宗裕徙此,吕氏家庙门联。
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
泉郡名贤文章粹美;紫阳高弟造诣精深。
理学绍新传致知格物宗朱子;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
理道绍述唯物观振兴宋室;学渊善辩伸正气光耀闽疆。
——南安石井大奎吕氏宗祠楹联。
福泽绵千秋,西山犹唱采薇歌;保宗垂万世,东夷仍赋钓龙篇
——典指是指吕姓始祖伯夷,吕尚(姜太公本姓吕,为伯夷之后)。
【祠堂古迹】
大奎吕氏宗祠
南安石井大奎吕氏宗祠,祠址在大奎村。大奎村在南安四十三都杨子山之左,原名“杨山”。 大奎村是为纪念吕惠卿之四世孙、南宋抗元名士吕大奎而题名的。后人为纪念这位抗元英雄,表彰其誓不降元,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便把吕大奎读书和生活过的“杨山”乡改称为“大奎”乡,并在吕惠卿祠堂的东南约百米处建祠以为纪念。吕大奎祠堂从明越清屡遭焚毁。民国初年重修。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该祠堂曾是我地下党、游击队秘密活动场所。大奎吕氏宗祠聚山川之灵气,倚杨山为屏障,以溪流为玉带,地处村落之中,建筑占地地面积为l70平方米。其周边墙为花岗岩石砌就,琉璃瓦厝盖,厝脊双翘,门亭配有精细的石雕刻。大奎吕氏宗祠汇集着不少的文史资料,大匾“理学名宦”原泉郡大同书院所赠。“朱后文先”“无惭君亲”,南宋末文天祥所赠。吕大奎特授秘阁修撰知漳州诰文:“勒具官某,朕择良吏而宅乃牧,嘉耆成人而遂其志”。宗祠楹联:“四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泉郡名贤文章粹美,紫阳高弟造诣精深。”“理学绍新传致知格物宗朱子,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理道绍述唯物观振兴宋室,学渊善辩伸正气光耀闽疆。”
科任吕氏宗祠
科任吕氏宗祠,位于晋江深沪镇科任村乌浔。深沪镇科任村吕氏是晋江吕氏较大的一支,现有人口1600 余人,自清代即建有吕氏宗祠。祠堂于1981年就原址重建,坐西向东而大门向南。墙壁悉以细琢条石砌筑。塌寿大门两旁装嵌青石镌刻“菲律宾渭水吕氏家族会重建宗祠志,石碑,腰堵、水车堵装饰雕花青石。大门镌联:“源宗渭水帝师世,派衍洛阳宰相家。”,横额是“渭水流芳”。门前三级石阶,外铺石埕,埕角立着旗杆。祠堂大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有天井、两庑(右庑开大门)和下厅。大厅内隔出安放神主的神龛。义在案桌上摆着一座神橱,内供炎帝与姜子牙的塑像。因为炎帝为吕、卢、高、纪、许诸姓的共祖,科任许氏与吕氏每年轮流奉祀着炎帝的神像。 大厅石柱镌刻联“理学绍薪传,致知格物崇朱子;孤忠殉国难,取义成仁比信公。” “士农工商,一字认真便是祖宗肖子;忠孝廉节,四德克尽堪称天地完人。”下厅也镌一联:“百代不忘相公巷;千秋犹忆古人家。”左庑壁间,刻着“温陵晋邑科任吕氏家族字行”。
南安市水头镇朴里现存大宗祠有三座:使相家庙(二甲祠堂)、九甲祠堂、恭懿侯家庙(一甲祠堂),其分别主祀名贤吕大奎之长、次、三子吕温、吕和、吕正。二甲祠堂冠以“使相”者,盖因其八世祖吕惠卿曾任北宋参知政事、节度使;十二世祖吕大奎以南宋秘阁修撰知漳州军事;十三世祖吕温于宋末随幼主播迁,平雷州府有军功,故名。南安水头使相家庙,也称二甲祠堂,是吕大奎长房吕温派下家庙,主祀吕大奎长子吕温。因《谱》载吕温曾任河南按察使,故称使相家庙。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时泉郡名士秦钟震赠联曰: “九溪盈浦还朝宗,是生瀛造渊韬,载海山之胜;百代朴乡钦节祖,行见家桢国干,光弓冶之传。”史学家何乔远亦撰文载于祠中。祠堂还配有园林式附属建筑,增添家庙景观。据总督南京粮储吕图南记载: “摘莳花卉,竹石啸哦其间,经书木鱼位置有序,骚人韵客,纳子挟朋延接开襟,人人各适其意。”足见当年堂皇气派。惜乎此祠于清初迁界时被毁,一应文物荡然无存。复界后,家庙的主体建筑乃更面南,为向北再建。咸丰十年(1860年)大修一次。至20世纪90年代,祠宇已墙圮垣塌,破损不堪。时旅菲族裔吕辉宗先生等乃倡议鸠资修葺,于是诸族人群策群力,依原式两落两直头三天井重新翻建,其建筑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1994年落成。使相家庙冬至祭祖仪式隆重,其主要活动为祭祀和饮宴两大部分。
南靖县南靖书洋田中龙潭楼,吕姓从开基龙潭楼至今已历经六百二十多年,从吕良簠一世至此已传下二十余代后裔。龙潭楼建于清康熙二年(1773年)十月,该楼是一座碉堡式的方形楼,高四层,底墙厚为1.73米,四周长104米,占地面积676平方米。每层有16间,总共64间。楼内四角各有木制楼梯,层层为通廊式。该楼坐西向东,座落于洋中,四周群山环抱,来龙、来水、去水都极佳,是一块“烘炉形”宝地。大门前有一座笔架山,形似一把芭蕉扇,扇对烘炉门,寓意“越搧炉火越旺盛,子孙越贤能。”楼门的溪流处有一大深潭,故取名为“龙潭楼”。龙潭楼大门对联:“龙跃浪高春气暖,潭深源远水流长”。 台湾桃园吕秀莲的祖厝,现辟为南靖土楼博物馆。
汀州吕氏宗祠
吕氏宗祠坐落汀洲西内街正义巷44号,始建于明代神宗三十二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为抬梁式悬山顶。由石门楼(原有神祖碑、神台)、门厅、天井、上下厅、厢房、后厅背所组成,门前一对石龙旗,石檐高8米,上刻楷书,道光二十三年河周公立,占地面积336.49平方米,宗祠结构完整。
据族谱载吕氏始祖大德公,字旷兴,原籍金陵旌德县,登宋宁宗科进士,简命入闽,平海有功,敕封丞相。淑配蔡夫人敕封太君致仕,生四子。长怀德迁南京,江宁府;次怀仁迁永定灌洋;三怀义迁居潮州、漳州、漳浦、漳平、龙岩、汀州等开基创业;四怀礼迁建宁府,建阳县桐油里。怀义次子十三郎迁汀州老麻坑为吕氏一世祖,现己传26世,繁衍1650多人。
睢宁吕氏宗祠
据吕氏旧谱载曰:吕氏宗祠始建于1516年,距今近五百年。时有九世祖士林、士峻、士钢、士季等贤哲,多年筹划、集资捐物,创修宗谱且置祭田二十余亩,择祠址于大吕庄中心偏南。建正寝三间,东西房各三间,拜殿三间,庄严辉煌。每逢清明佳节,四方村落族人至此,祭拜先祖,重温祖训,旺族盛况可想而知。此景延至1900年左右。400余年间,由于外敌入侵,战乱、灾荒连绵,祖祠多年不得修缮。风雨飘摇、洪水泛滥,塌漏倾颓,惨不忍睹。此时有十七世祖云耕公等人自愿负责重修祖祠,谋而未举荒乱加剧而暂止。直至1923年,士铎公后裔十八世宜绍公接管祖祠,在原址建楼三间,一心公学臣亲自督工,月余始峻。民国三十二年,二修宗谱时,二十世培光公接管,经营十余年增祭田十亩,又建东配房三间,拜殿三间。这时宜生公把原来在大吕庄东首的学堂搬进宗祠,直到解放初。宗祠一直正常发挥其聚族人至此,祭祖添坟年年不断、轰轰烈烈。到1970年学校迁址于大吕与齐口之间。原正殿、拜殿和大门楼才被一扫精光,“吕氏宗祠”大石匾砸坏失落无着;石碑更受遭殃,砸碎作基石建校。院内的“柏、柿、桐、椿”等树木也一扫光。1983年大吕小学又迁址于大吕庄和吕洼庄之间,当时我发现两块残石,一块是大门楼的门槛石,另一块是石碑残片和几块大花砖。凭着对宗祖、宗族的热心,决定把它运回自家收藏起来,至今保存完好,并送入宗祠陈列作纪念。
2002年四修家谱时,族人在俊岭公、祥华公等族委会成员倡导下重建宗祠。但经考察,原址已被民房占用,所好次宗源远后裔吕洼东队族人慷慨献祭地五亩。其中毓银、光孝、培勇、俊民、麟甫等族人积极热情、鼎力相助,于2002年9月24日崭新的一座“吕氏纪念堂”峻工。它位于官山东、官邱路北、大吕庄与吕洼庄之间,交通便利。大门楼琉璃瓦飞檐挂阁,门中正上方金色的“吕氏纪念堂”五个大字闪光耀眼,门两旁巨幅墙字道出了全体族人的心声:“爱国兴邦、尊祖敬宗。”院内继承先祖们的心愿,栽上柏(百)柿(世)桐(同)椿(春)及各种花木,两棵棕榈占据院中心,苍松翠柏掩映下,四间正殿威严醒目,殿内有序矗立着我睢邑始祖岽(本)及源长、源远、源玉三位二世祖碑群。内壁四周悬族规家训等条幅,当你走进殿内庄严肃目,尊祖敬宗之情油然而生。
承前启后,弘扬吕氏文化代代相传。2008年清明节始,俊岭、祥华等率领族人创建《中华吕姓·睢宁志》,同时也为祖祠修缮、改建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设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围起大院墙,进一步美化、绿化做好大理石墙体碑林,假山、喷泉、亭阁等现代化设施。使我祖祠更加庄严辉煌、美观肃目,为弘扬吕氏文化,教育族人,为共创和谐社会起到更大作用。
【典故轶事】
1: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源于《史纪达·吕不韦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封吕不韦为相国,称之为“仲父”。吕不韦做了相国后,招揽门客3000多人,让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著书立说,然后把他们著的书汇集起来,起名为《吕氏春秋》。这本书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洒洒20多万字,包括了古今中外之事,天地万物之化。书刚一写成,吕不韦就把它悬挂在咸阳城门,请当时的诸侯、游士、宾客修改,并且在城门上挂着一千两金子,如果有人看后能增加或减少字的话,就把这一千两金子赏给他。结果十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增减字。其实,并不是这本书简练和完美到不能增减一字的地步,而是人们害怕吕不韦的权势,不敢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罢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用为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好,具有极高的价值。
2:吕公嫁女
秦朝末年,齐国始祖吕尚的后裔中有一个叫吕公的人与沛县(今属江苏)县令关系很好,为躲避仇家纠缠,举家自单父迁居沛县。吕公有相人之术,他的长女名雉,字娥妁,他常对人说“此女有大富大贵之相”。沛县县令为其子求婚,遭到吕公婉言谢绝。在一次沛令举行的酒宴上,吕公与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相遇。吕公见刘邦气度非凡,因而特别敬重他。吕公又见刘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后,对刘邦说:“我从年少的时候,就好给人相面。我相过的人太多了,但是没有一位像你的相貌这样高贵的,愿你多多自爱!”吕公又自作主张,将吕雉嫁与刘邦,她就是后来的吕后。
吕公妻吕媪对吕公将女儿嫁与刘邦之事非常生气,怒冲冲地说:“你平素总是说我这个女儿不寻常,应该嫁与贵人。而今为何轻易把女儿打发了?”吕公一笑:“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吕雉嫁给刘邦后生有一子一女。传说有一次,她带两个孩子在田中劳作,一个过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吕雉见老人饿了,又给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给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贵人。”又给其一子一女相面说:“夫人所以能够大贵,是因为这个男孩子的缘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贵之相。”吕公后被刘邦封为临泗侯,吕雉的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随刘邦参加楚汉战争,因功分别受封为周吕侯和建成侯。
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 ‘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家训格言】
吕姓家训以明朝学者吕坤的家训最为实,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吕坤,河南宁陵人,万历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吕坤的思想兼收并蓄,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坚持“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的一元论观点,反对理学家的“理在气先”说法,也反对佛教的“轮回”说。提倡对“国家之存亡,百姓之生死,人心之邪正”充分关注之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生而知之”,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主张读书只要明大意,不必寻章摘句拘泥于诂家之言。提倡“善于用心”、“有过认过”、“长善救失”等修养品德。他非常看重子女的人品教育,认为如果没有良好品德,“纵中三元、官一品,那值得一文钱?”强调“要存阴德之心,干公道之事,做老成之人,说实在之话”,凡事必须“把天理放在头顶上”。
《吕氏家训》
传家两字耕与读;兴家两字勤与俭。
安家两字让与忍;妨家两字淫与暴。
亡家两字盗与奸。
休寸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
休做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休犯国家之法,休违社会之德。
吃紧在各求尽分,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
门户不患妻而患无志,交友不患寡而患从邪。
天地情长,人生常哀,生死何足珍!不肖子孙。
眼底无几句诗书,脑中无一番道理。
神昏如醉,体解如摊,意纵如狂,行卑如丐。
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沦。岂可为人乎!
家训,所镜。朝夕育恩,身体力行,永怀不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