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渊源

name origin

柳氏出自姬姓,春秋鲁国展禽之后,采食于柳下,以邑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柳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在第六十位。在当今人口约一百四十万,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台湾排名第九十七位。

柳氏图腾

  【释义】柳是植物名,杨柳科,落叶乔木。枝条柔韧,叶狭长,种子具毛。


柳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孙,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为第一代鲁公,下传至春秋鲁孝公时,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孙无骇以王父字为氏,始姓展。无骇生子展禽,名获,字禽或季,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食邑于柳下。据说他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死后,因其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淮南子》说展禽门前种有很多棵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孟子赞其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柳庆叟:字继宗,又字文政,据浏邑旧谱初授中书,任嘉定十三年庚辰岁,五月十一日午时生,元成宗大德四年徙居潭州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岁,十一月初一日午时卒,寿九十有一,葬长桥沙溪塘山。元配:陈氏,诰封宜人据浏邑旧谱宋嘉定十二年己卯岁六月十一日子时生,与公子偕子媳同徙泽州卒未详葬长桥沙溪塘山。是为长桥柳氏始祖。

  柳成翁:住江南杨州。元配:益氏,子四:洪;能;昇;茂。是为湖南宁乡柳氏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

  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氏,称柳氏。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旦的裔孙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展,姬展的孙子叫姬无骇,他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展氏。后传至展禽一代,称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孙就以柳为氏,世称柳氏至今。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鲁孝公姬称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柳下惠是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据说他曾夜宿郭门,“有女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说,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亚圣孟子赞之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柳氏族人奉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称女色面前的“圣贤君子”。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属于以都城名为氏。战国末期,楚怀王熊槐有孙子名熊心,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推为首领,也称楚怀王,号称“义帝”,建都于柳(今湖南常德)。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记载:“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明言:“怀王心无后”。虽然楚怀王根本就未能到达即定的新都城长沙,被项羽派九江王英布等追杀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汉朝名家文颖的话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是汉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实际上完整地持续了两汉的全历程。但在汉朝史家巨摩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没有为楚怀王熊心专门立传,这个“失误”使他在后世一直就颇受非议。清朝学者赵翼的评论最具代表性,他说:“《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项羽尝北而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楚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这虽然不能回避刘氏对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之谕的感激之怀在起诺大作用,但毕竟为历史保留了真正属实的一笔。

  在楚怀王熊心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为姓氏者,称柳氏、郴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魏宇文泰集团实行府兵制时采取的措施,当时将其新军将领,除在六镇仍保持复姓者不动外,其他人皆按功劳次序,将已改的汉字单姓恢复或改为鲜卑旧姓,如于姓仍改为勿忸于。其中还包括赐胡姓,如李虎、阎庆并被赐姓大野氏,李弼被赐姓徒何氏,周摇被赐姓车非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而以赐姓宇文者为最多,诸如王杰、祖孝芬、崔谦、郑孝穆、柳敏等——其中包括汉族高门大族,皆被赐之。当年,士兵多有以统帅之鲜卑姓作为己姓之例,如独孤楷本姓李,以从主将独孤信而得姓。

  宇文泰集团恢复胡姓的目的,在于加强胡族贵族内部以及胡汉统治者之间的合作,而被改姓者则的确因之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著名的南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庾信曾在《出自蓟门行》中记载:“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说明复姓在社会上有特权地位。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鄂柳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柳特氏,亦称鄂尔果诺特氏:世居喀尔喀(今蒙古国)。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gonote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多冠汉姓为柳氏、刘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柳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源流六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末清初有著名民间评话艺术家曹永昌,公元1587~1670年,字葵宇,号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曹永昌在十五岁时强悍不驯,屡屡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他先后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后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曹永昌后来渡江南下,变姓为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其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柳逢春在云间(今上海)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对于他的评书艺术水平,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在曹永昌的后裔子孙中,都称柳氏。

在明末清初,江南有著名的妓女杨隐,公元1618~1664年,字影怜,婚后号河东君;吴江人(今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杨隐自幼聪颖绝伦,入吴江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婢,受其熏染,“博览群籍,能诗文,间作白描花卉,秀雅绝伦。”后被卖入明朝故相周道登家,因年幼明慧,主人常抱膝上,教以诗词歌赋。十四岁时,杨隐离开周府,流落为妓,往来于吴越间,与高才名士交往,改名柳如是。柳如是婉媚俏丽,格调高绝,于是江左之地,“一时喧誉,独推章台”,遂成一代名妓。在明末,嫁与著名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称为“秦淮八艳”之首。公元1664年,钱谦益在八十三岁那年病逝于杭州,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她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柳姓最早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河东一直是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许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末,柳下惠的裔孙柳安始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柳安之孙柳隗,西汉时任齐相,隗六世孙柳丰,任东汉光禄勋。丰之六世孙柳轨,任晋吏部尚书,其子柳景猷,为晋侍中。景猷之子纯任晋太常卿、平阳太守,景猷之孙恭任后魏河东郡守。另有刘宋时武威将军柳世隆,系河东分支,其有五子,均为南朝显官:长子柳悦,官中书郎,次子惔,官至尚书仆射,兄弟二人齐名,时有“柳氏二龙,可谓一日千里”之评语。三子恽,终官右将军,四子澄,官至蜀郡太守,五子忱,官光禄大夫,五人皆曾领州牧。此支柳姓,荣耀显赫之势,可见一斑。

  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称盛于南方,且分布极广。唐代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河南柳姓军校随同前往。另有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代书法家,封河东郡公,与其兄柳公绰(时任吏部尚书)、其侄柳仲郢并称“一门三杰”,柳姓一族,由此生辉。

  宋、元、明、清时期,柳氏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北方柳氏多沉寂,由此,柳氏族人称盛于南方的状况不言而喻。例如:浙江永康柳氏一族,可分柳村柳氏和柳川柳氏两支,主要分布于八字墙乡和芝英镇。

  柳村柳氏:据《柳村柳氏宗谱》,忠行柳子黄,宋高宗南渡,天下浑乱,布招武将,为右部先锋,至百行柳仲安,约在宋建炎初年 (公元八载,建十三院府邸,吏部尚书王国光亲题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春暖出龙头”。该支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土沃乡西文兴村,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家谱文献《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同宗后裔住所,是否为柳宗元直系后裔因缺谱系,目前仍无法确认。

  宋建炎初年(公元1127~1130年)由义乌羊印迁居永康县西卉川柳村大门里(前柳),尔后析居易溪坑(易川)等地。其祖居地在前柳,属八字墙乡。始居村民姓柳,原名柳村,后陈姓入居,取名前柳。柳氏始祖为百行柳仲安,宋建炎初年从义乌羊印迁此。今聚居地为易川,属八字墙乡。始祖为柳盛三,约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从柳村迁此。村处山坑,原有东坑溪从村中穿过,因洪水冲毁,改由村东山脚通过,因名易川,又名沿溪坑。

  柳川柳氏:祖居地在柳川,属芝英镇。原以村前"后泉塘"为村名,因村民姓柳,改称柳前塘,后雅称柳川。

  如今,该支柳氏族人有五十多户人家、二百余口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现存有朱熹、王守仁、文征明等历代名人的书法墨迹碑刻,甚属罕见。当然,随着谱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的柳宗元后裔。

  明代柳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代居闽、粤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

  分布

  先秦时期,柳姓主要在山东居住。战国时期,柳人归楚后东迁入河南地段。秦、汉时期,柳姓进人河东成为当地的望族,河东故地大约在今黄河以东的山西西南部。魏、晋时期,柳姓南入四川,北上甘肃,西至陕西。唐、宋时代,柳姓经山东、安徽南下江苏、江西、浙江地区,中部越长江进入湖南、两广地带。明、清时期已经分布到南方各地。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柳姓大约有16万7千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位。河北为柳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柳姓总人口的43%。柳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湖南江苏,这三省柳姓占柳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山西、广西、安徽、四川、福建、浙江、河南、江西等。全国柳姓形成北以河北、南以湖南、东南以江苏为中心的三块聚集区。

  明朝时期,柳姓大约有11万6千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一位。宋元明600年中,柳姓人口急剧减少,这与柳姓的第一大省河北连年战事有直接关系。其后江苏为柳姓第一大省,约占柳姓总人口的19%。柳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山西、江西,这四省柳姓大约占柳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湖南等。宋、元、明600余年,柳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向西迁移,重新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北方山西为中心的两块柳姓聚集区。

  当代柳姓的人口已达140万余,排在第13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柳姓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湖南、湖北、安徽、辽宁五省,大约占柳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河北、浙江、河南、四川、福建、甘肃、江西,这八省市又集中了29%。山东居住了柳姓总人口的17%,为柳姓第一大省。全国重新形成了北以山东,南以两湖为中心的柳姓分布状。

  柳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山东东部、辽吉大部、内蒙古中西部、新疆西北、甘肃中西和东部、宁夏大部、陕西西南、四川东部、重庆、贵州北端和南部、鄂湘大部、河南东南、赣皖浙大部、福建北部、河南南部,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8%,居住了大约47%的柳姓人群。在海南北部、广东东端、福建南部、赣湘中部、皖浙北部、苏沪、贵州大部、广西西北、云南东段、四川中段、甘肃中南、青海东部、宁夏西端、陕西大部、山西西北、河南中部、山东西部、内蒙古东南、辽吉西段、黑龙江大部,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16%,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0%的柳姓人群。

  【入闽迁徙】

  柳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省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河东一直是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许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末,柳下惠的裔孙柳安始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柳安之孙柳隗,西汉时任齐相,隗六世孙柳丰,任东汉光禄勋。丰之六世孙柳轨,任晋吏部尚书,其子柳景猷,为晋侍中。景猷之子纯任晋太常卿、平阳太守,景猷之孙恭任后魏河东郡守。另有刘宋时武威将军柳世隆,系河东分支,其有五子,均为南朝显官:长子柳悦,官中书郎,次子惔,官至尚书仆射,兄弟二人齐名,时有“柳氏二龙,可谓一日千里”之评语。三子恽,终官右将军,四子澄,官至蜀郡太守,五子忱,官光禄大夫,五人皆曾领州牧。此支柳姓,荣耀显赫之势,可见一斑。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称盛于南方,且分布极广。

  1、隋末,柳氏始祖育六公原隋炀帝殿待御史,痛恨炀帝荒淫无道,愤而弃官,寻找避难之所,于隋末唐初由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入闽定居福安市柳溪(原名翥坑),有1280多年历史,其后人文尉起,至北宋时期堪称鼎盛,有柳燮字太叔中进士,后官授云南道御史,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声名播赫,后死于任所,为一代廉史。帝念其刚直,有祖公权之风,授匾“正笔宗风”以彰其正,赐葬故里,其坟尚存(福安县志、福宁府志与柳溪族谱尚有记载),柳燮公曾亲书“五禁”“五戒”以诫后之子孙。

  2、唐总章二年(669年),“开漳府兵校尉柳彦深”入闽。将军陈政、陈元光,率府兵65姓将士挥戈入闽,平乱靖边,为长治久安之计,奏请设立漳州郡。当年的府兵校尉柳彦深,河南光州固始人,随陈氏父子建功立业于闽南,建州后受命驻守漳浦,并在闽南始传后裔,从此历代传承扩展闽本省内外各州县,凡此脉的柳姓支系,俱尊柳彦深为开闽始祖。他的后人初居漳浦赤土乡乌石村的霞苑(亦称下坂)社,渐次扩展至邻近的上柳社。迨元末明初,霞苑柳国泰(又名柳逢春)徙居云霄火田乌石村(时属平和县辖),因而云霄乌石柳氏尊柳国泰为柳姓开云始祖。这支自漳浦徙云霄的柳姓族人,陆续衍播,于明代中后期有一支返迁漳浦,择居霞美乡北江社。明末至清代中期的百余年间,原漳浦下坂、上柳诸社的柳姓族人,又相继迁居云霄或其他地方择址而居;迨清代中后期,边北江社柳姓一支也返迁云霄,定居于列屿沿海的江头一带。

  据《漳州府志·宦绩》上记载:柳少安于建中三年(782年)出任漳州刺史,不仅熟稔政事,且精通天文、地理。时陈元光的第四代孙陈谟为漳州别驾,少安看他年轻有为,且是将门之子,便有心栽培他。陈谟也把柳少安当作父执辈。漳州在开元年间,原本下属两县,即漳浦与怀恩,后因怀恩县户口流亡太多,二十九年(741年)取消其县治,并入漳浦,这才割泉州府所辖的龙溪县归漳州管辖。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割汀州的龙岩县归漳州,这样漳州就领所属三个县。按唐代政府的规定,做刺史的必须经常巡视所辖制的各属县,于是新任刺史柳少安偕同别驾陈谟到龙溪县巡视。他们实地勘察了龙溪县内的山川形胜,调查了气候、物产、民情等各方面的情况后,认为这里山川清秀,原野平坦,四季如春,可以开辟万顷良田供人民生聚繁衍,如此天府之国,才是最上乘的州府所在地。”终于在贞元二年(786年)朝议,恩准漳州府再次迁治于龙溪,终于实现了柳少安刺史的夙愿。

  明嘉靖年间为躲避倭寇战乱,有柳氏兄弟两人从龙溪一路逃难,来到福州,并定居于福州新店上柳村、下柳村。

  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起兵入闽,柳姓亦有人跟从,这次的柳姓,多分布于闽东、闽中和闽北,具体有待进一步查考。如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莆田县忠门镇柳厝村柳姓始祖(名字卒不详,籍贯河南光州固始县,系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卓后裔)随节度使王绪及王潮、王审知等辗转入闽,之后,择居本村。

  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柳姓因避金兵而南迁入闽,卜居惠安县辋川乡五柳村湖边社。有后裔徙居泉州南关坝头乡。另有后裔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迁同安县十都(今同安县新唐镇)。

  宁化招贤里庙前村柳氏庆郎,宋时原居宁化泉上里乌村田坎背(今湖村镇),且建有柳氏宗祠。至清代,柳氏徙居水莤乡庙前村。《石城县志》:清代,有柳氏自宁化迁居石城观下柳家庄。

  大约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年),柳崇二(柳下惠四十八世孙)从浙江景宁县英川村徙居福建浦城。大约元泰定帝泰定年间(1324-1328年),柳崇二长子柳福一与妻张氏自浦城移居惠安县三十都苍湖(今东山岭镇湖边村)。

  元代末年,山西河东人柳惟政徙居福建兴化(今莆田),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登进士,授职广西桂林府教授(主管教育的官员),遂携眷赴任于桂林,后调任广东潮阳。任满后,惟政的第四、五、六子随母返居福建莆田,而其长子、次子、三子则落籍潮阳县和平里,衍裔于粤东一带。

  6、据《寿宁柳氏族谱》记载:柳之祖氏,始自展氏和圣惠公,名获,字子禽,谥曰惠。鲁公族,公子夷伯之孙,无骇之子。春秋僖公时为鲁士师,食采柳下,后裔遂以柳为氏。考之世系,子厚年谱有云,秦末柳下惠裔孙名安,始居河东解县。自鲁之秦末,中间遗失数百年无可稽考。远传十七世,耆公纯公分为东西二眷。纯之子习公徒居襄阳。传之十九世东晋宁康时,尚书郎光禄大夫延宗公出守临海,更迁东阳。于宋(南朝)元嘉间其子肃公为军器祭酒、本居衢州龙游乡,元嘉廿年(443年)徒居栝(丽水)之松邑,后即安葬于松。其子元晔公既毕父丧,爱求山水佳丽,于廿三年税驾于丽水西阳里浮云乡,即今云和县治也。及卒葬于俊义里浮敖山,即今之岗头山,后实开氏族焉。传六世汪公迁湖上,油公徒湖下。八传都篆良偲公遂以其族甲于云和。然则徒居于云者自元晔公始也。初云邑始为椤林,宋元嘉时,自吾祖柳氏居之,省齿渐繁,垦地日广,因而成市。唐初名为西阳里,南宋干道己丑年(1169年)郡守范公户部与乡人王右司,东里改为浮云、元和二乡,时有梅柳街之号。明景泰壬申年(1452年)巡抚孙原真以辟邑宏化,上疏于朝,乃立县以云和名之。厥后有讳德隆公迁柳阴山下,其子珪公于宋中分徒青田十三都英川,即今景宁县英川村也,更传五世崇七公者于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1294年)徒居兴化府莆田县,遂迁徒广东潮阳县玉峡洋内乡,肇基洋内柳氏始祖是也。六世福一公徙居惠安县东岭镇湖边村,肇基湖边柳氏始祖,八世平六公迁居福建省寿宁县,为寿宁柳氏始祖鼻祖也。

  寿宁柳氏又分二祠,梧洋祠和底柳祠。梧洋祠(外柳)柳氏主要分布寿宁城关小东门,南阳溪南村,武曲白岩村。底柳祠柳氏主要分布于竹管垅乡,城关等地。

  底柳祠、梧洋祠源于良舒、良广两兄弟因浦城‘碗底街’一事分家,各立一祠。

  良舒、良广两兄弟自幼好习武。时年有女子,号称 “南京婆”出来寻夫,流落寿宁,产子于仙宫廊桥,兄弟两将她母子接回家中调养。南京婆为答谢他们一家恩情,把自己精湛武艺传授给他们两位。有一年,良舒前往浦城买碗,人家教他挑选精致碗具方法,即用手摸碗面花纹,摸不到花纹者为上品,结果摸了无数均不如意,店家看他衣裳简陋,一付寒酸相,奚落他没有钱,若能拿出多少银两,店里所有碗具送与他。他一气之下,回到旅店取来一娄银元,店里碗具全被砸到街上,结果一时引来无数市民,有好事者围拢来与他撕打,没想到那里是良舒对手,数十人敌他不过,被告打倒无数,关起城门。后来南京婆老远听到风声,知道自己徒弟出事,赶来背靠背杀出一条血路,背他出城,据说浦城人被打死伤数百,自己也断了几根肋骨。弟弟良广更武艺更胜一筹,来到浦城要讨回工公道,众人合抬之木头在他手里象扁挡一样轻松,人人见了都害怕,知县作出利用所有碗底铺为一段街道,命名“碗底街”,为纪念,以示欠意。

  另有寿宁斜滩大溪头村柳氏,也是从浙江省景宁迁来,但不属一支。

  【播迁海内外】

  明清时期,居闽、粤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

  柳姓入台,据台湾文献载,永历十五年,柳天生随郑成功来台,后迁居今云林口湖;又传柳樱亦随郑成功来台,后迁居嘉义东石。

  清康熙末叶,漳浦县柳惜入垦今嘉义竹崎,柳正直之父入垦今后龙,其后裔柳良于道光六年移垦宜兰罗东。雍正年间,柳永春入垦今刺桐。乾隆初叶,柳林升入垦今嘉义市;柳侃雄、柳后寿、柳国珍、柳宣等,先后入垦今竹崎。诏安县柳全凰、柳天宝、柳麟等,入垦今彰化社头。雍正年间,柳全胜入垦今社头,后裔移垦今南投镇。

  乾隆初叶,诏安县柳阳光入垦今台南下营;柳淑潘入垦今社头。乾隆中叶,诏安县入垦今彰化溪州。南靖县柳阿瑞入垦今彰化,柳文质入垦今台中。乾隆年间,平和县柳同入垦今台中。

  清嘉庆二年(1797年),福建的漳州柳姓人氏,东渡过海,移居今台北县金山乡五乡村的。嘉庆年间,柳蓝入垦今云林莿桐;柳定入垦今云林斗六。道光年间,诏安县柳忠正入垦今宜兰头城。惠安县柳再为入垦今台中大安;柳永定入垦今苗栗后龙。道光年间,柳老成入垦今嘉义六脚;柳仕傅入垦苗栗苑裡;柳进来入垦今后龙;柳恶米入垦今桃园龙潭。嘉庆年间,南靖县柳粘入垦今台中大里,柳朴远入垦今基隆,柳朴他入垦今金山,柳永吉入垦今宜兰,柳兰入垦宜兰元山。同安县柳士命入垦今台北市北投区。

  清道光年间,柳仁德入垦今基隆;道光年间,柳笃义入垦今云林西螺,柳敏入垦彰化永靖;道光咸丰年间,柳清良入垦今台北金山,柳新连入垦今罗东,柳厚入垦今嘉义市。

  清雍正年间,晋江县柳岑入垦今彰化福兴。乾隆中叶,柳天麟入垦今福兴;乾隆 末年,柳文山入垦今嘉义市;嘉庆年间,柳偏生入垦今基隆市。咸丰年间,柳本入垦今福兴;福建柳云浑入垦今高雄左营区。

  台湾柳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县市为:高雄、台北、嘉义、彰化。分布较多的乡镇为高雄左营区、彰化社头、嘉义竹崎、高雄前镇区。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初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东晋时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时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明朝时并河东县入蒲州。河东柳姓郡望从兴起到衰落前后约500年,期间共有70多位柳氏名人见诸史册。

  河南郡:秦朝时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下辖22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定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为河南路。明清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初年,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的曹魏政权及晋朝时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但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

  积庆堂:址在乌石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因嘉靖四十年(1561年)云霄乌石柳伏昭中了举人,任龙川知县。族人为感戴祖宗贻泽,便推举柳伏昭为主董,建造积庆堂并镌匾“河东世泽”以昭示郡望。

  此外还有“愈思堂”等。

  字辈

  柳宗元一支后裔字辈:“全成克遵祖训”。

  湖北

  湖北黄冈柳氏字辈:“天地元(玄)黄世泽久长荣华永禄富贵刚强”。

  湖北黄梅、江西湖口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程仁秉直素正孝忠”。

  湖北蕲春柳氏字辈:“清千同(年)崖(岩)轩(良)五爵文思中昌必世希元日邦高百子荣永远珠联壁时至太和春俊彦逢时起贤能志壮宏升平民欢乐万代景淳风”。

  湖北武汉、新洲柳氏字辈:“梦德言王酌文英学仕家”。

  湖北黄陂木兰柳氏字辈:“永世克孝 长发其祥 贻谟广远 振绪维纲 敦崇和顺 钟毓贤良 建树勋业 佑后荣昌”。

  湖北孝感柳氏字辈:“世守宗本忠厚继存”。

  湖北麻城柳氏字辈:“一世修行廷帮万年宗道兴隆”。

  湖北建始柳氏字辈:“兴朝扬德明景祚沐光信誉宗贤孝同开甲第堂”。

  湖北荆州柳氏字辈:“长士为宜谷宝忠再笃新”。

  湖北长阳磨市柳家院柳氏辈:"前二十八辈 应宗贵宏文运昌 家振传兴世泽长 学纯可得朝廷选 成人有德万年光后二十八辈 崇奉仁孝作根本 礼义自好式多帮 积善贞祥必益庆 敬守先惠扬馀芳"

  湖北枣阳柳氏字辈:“文学宗正,从德永华,中庸大道,治邦年华”。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大兴朝扬德惠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学无有关世忠孝承先志”。

  湖北监利柳氏一支字辈:“堂维新升俊秀载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旺洪谟表国章”。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文学宗孔佳云有益”。

  湖北随州柳氏一支字辈:“荣华富贵堂”。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长发麒祥祖幼列康国家永盛”。

  湖北柳氏一支字辈:“仕启韶先声文章楚汉卿天开逢润德”。

  山东

  山东宁阳柳氏字辈:“枝作元士润百佩德恒方昭绪汝师保开泰在崇扬家法自同肇文化振天常”。

  山东滕州柳氏字辈:“景常吉兴庆福宜延恒昌裕开令德厚丰肇登显扬”。

  山东山亭柳氏一支字辈:“成开玉发广鸿树桐厚元”

  山东胶南柳氏字辈:“文邦敦叙经法永传曰振元培恩乃广著世家鸿业廷士方延敬学立志希绍明徽”。

  山东济宁柳氏字辈:“绪汉鸿云秀”。

  山东聊城柳氏字辈:“光大兴传士衍汝玉长宗”。

  山东栖霞柳氏字辈:“成培清建运钟毓耀光华明德长昭继生辉永克家”。

  山东柳氏一支字辈:“方德继林贵青春茂”。

  山东柳氏一支字辈:“百佩德恒方昭绪汝师宝”。

  山东柳氏一支字辈:“建忠玉尧广花”。

  湖南

  湖南宁乡柳氏字辈:“斗思应均庚世仕伯克庭秀祖荣宗天佑裕本固邦基平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启启裕后人后人盛加官进禄都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升弼廷存正介勷国任贤能耀彩丁才广馨香甲第登千秋禋祀典万叶子孙绳”。

  湖南华容柳氏字辈:“宗泽绵远学文有光世祚永盛人才茂良忠孝承先志诗书以传家贻善斯隆盛哲嗣为国华”。

  湖南岳阳柳氏字辈:“正大安邦道万代必昌隆”。

  湖南宁乡柳氏字辈:“斗思应均庚世仕伯克庭秀祖荣宗天佑裕本固邦基平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启裕后人盛加官进禄都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升弼廷存正介勷国任贤能耀彩丁才广馨香甲第登千秋禋祀典万叶子孙绳”。

  湖南衡山柳氏字辈:“机泰谨志隆表凤应正茂垂昌国世廷远传家诗礼绐纲维忠孝在立本绍先归书香长继起科第振兴宜”。

  湖南武冈柳氏字辈:“万仲庆再宗仁祖庭世四印启文名天生英肾俊秀福禄位升平”。

  湖南岳阳柳氏字辈:“新朝阳德惠井楚庆恩光”。

  浙江

  浙江浦江柳氏字辈:“一时守定光国文邦德嘉施业必有令扬雍睦百千万恒振忠相朝道永智宁富金良盛高和顺进祥千载荣昌克绍休征永世宏量”。

  浙江杭州柳氏字辈:“一时守定光国文邦德嘉施业必有令扬”。

  浙江鄞县柳氏字辈:“廉明文武世延良自永昌礼仪开贤哲中和启瑞祥经伦裕士道爵禄灿官方惠洽声名大功高学业扬”。

  浙江丽水柳氏字辈:“吉象登景运毓贤良”。

  浙江兰溪柳氏字辈:“仕崇良世思希彦一汝生鹏启瑞喜全成克遵祖”。

  浙江兴化柳氏字辈:“毕宗本大长庆德永正佳先行仁义礼兴万国治平”。

  安徽

  安徽潜阳柳氏字辈:“鼎仟汝太斗仕伯得从长盛宏远光先世大荣绍基贤胜应锡昌书声继起扬”。

  安徽庐江柳氏字辈:“贵茂本仲景文希邦善生拱昭慈来许绳其世德中正传家吉士光国科第甲鼎书业黄金”。

  安徽临泉柳氏字辈:“洪怀西兆廷世”。

  安徽合肥柳氏字辈:“宗之永远圣诗书百世昌”。

  江苏

  江苏彭城柳氏字辈:“方振宪良鸿恩思礼”。

  江苏镇江柳氏字辈:“立孝义克宋”。

  江苏邳州柳氏字辈:“雅如锡昭启英雄化元祥之朝子彰大臣中步履云绪隆涛伯九鸿鸣俊时达福泽恩传远昌光继世长”。

  江苏镇江柳氏字辈:“肇图书传世忠厚贻家”。

  江苏长桥、河南郏县、浙江萧山柳氏字辈:“柳宗肇叟必应福人(孟光如春)可凤生昌世廷先启正大克树家声宏基聿建贻泽永敦士希笃学国重显名道尊业懋其再延承”。

  江苏江阴柳氏字辈:“开广成先文”。

  贵州

  贵州六盘水柳氏字辈:“洪诗元永维兴家国书承权训和绍惠德恭俭慈让中正远扬宽誉瑞智礼易贤良俊杰统叙福厚泽长博学万达富贵荣昌”。

  贵州柳氏一支字辈:“世大祖宗元人文太运开传家敦和诲华国润鸿才辅佐遵威远孝义重宝珍后裔昌万代富贵应时来”。

  贵州柳氏一支字辈:“毅元茂踪绪荣发伏宗国肇谟枝”。

  贵州毕节柳氏字辈:“春占明荣祖德长”。

  重庆

  重庆柳氏一支字辈:“缙仕一元玉映朝国文明继兴荣承祖宅忠厚传家世代福德克昌后昆梦昭鸿业笔练思权勋铭竹帛”。

  重庆城口柳氏字辈:“朝邦开泰运国正兴贤良明德家声远怀仁世代昌敬元登显爵崇礼应文光孝友恒思治顺和永发祥”。

  重庆梁平、湖北麻城柳氏字辈:“国仕文朝学天德大廷儒纯兴善继祖永诗玄承道”。

  重庆合川涞滩、龙市柳氏字辈:“迪先玉文国,天启正乾坤。家庆兴万代,安乐得太平。”

  云南

  云南昭通柳氏一支字辈:“鼎国帮家子茂仕登时文春耀成芳元再立尧添顺舜常明万世新永远步升云”。

  云南昭通柳氏一支字辈:“世代文光有一品正当朝中心维和顺财源茂盛发”。

  云南会泽柳氏字辈:“忠廷开国成都德礼玉尚康林”。

  江西

  江西都昌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言纹先训行敦永隆英贤继美德义尊荣绵远福庆光显锡荣时期通泰法祖绍宗”。

  江西湖口柳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存仁秉直守正效忠时逢世泰遇际盛隆河东继美光显锡荣学期远大嗣祖绍宗”。

  江西横峰柳氏字辈:“上佑乾珍太诗书兆永昌”。

  福建

  福建寿宁柳氏字辈:“世必荣昌……”

  福建南安柳氏字辈:“学启光明孙胜宗德家传诗礼世上思忠心”。

  福建翔安柳氏字辈:“国贞习瑞朝任秉惟世步青云大振家声孙支挺秀功武奋兴金榜题名士诚有志上达玉京”。

  河北

  河北沧州柳氏字辈:“森尚国大成长润春桂隆树文世茂永志鸿玉振庭”。

  河北柳氏一支字辈:“清盛福远玉绍兰登云州”。

  陕西

  陕西横山柳氏字辈:“怀凤登占彦”。

  陕西绥德柳氏字辈:“光怀恩翰鸿年”。

  陕西柳氏一支字辈:“善守德业念良正”。

  河南

  河南郑州柳氏一支字辈:“福禄名位顺天锡文学道德清心毅魁元应成先振业富贵永庆百万世”。

  河南邓州柳氏字辈:“正大光明立身行孝”。

  河南开封杞县柳氏一字辈:“金长付”

  广东

  广东河源柳氏字辈:“子山经贤发青允孙森显”。

  山西

  山西柳林柳氏字辈:“应士帮天福德光步成长”。

  四川

  四川洪雅柳氏字辈:“茂仲应万至今文元春秋四季丰盈龙虎挺光瑞腾卿相在玉荣远承先启后昆伦”。

  辽宁

  辽宁鞍山柳氏字辈:“鑫广殿春长兴家业强”。

  天津

  天津静海柳氏字辈:“唐殿仕地崇中”。

  广西

  广西柳江柳氏字辈:“世有如叶士含振树乘继长荣”。

  黑龙江

  黑龙江柳氏一支字辈:“万天德广成春”。

  吉林

  吉林扶余柳氏字辈:“文芝常春世连永万克”。

  其它

  柳氏一支字辈:“大文章必以经书为本增富贵定知礼乐当先”。

  柳氏一支字辈:“顺金成树……”

  柳氏一支字辈:“章配箱宗春成(法海盛汉富申)元桂玉永庆”。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河东世泽;

  笔正家声。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宗元,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唐穆宗常向其问书法,柳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二龙腾跃;

  五马参差。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河东解人柳悦、柳惔兄弟。柳悦,字文殊,官中书郎;柳惔,字文通,好学能文,通晓音律,梁武帝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副相)。南朝齐国大臣王俭称他们兄弟为“柳氏二龙”。下联说南朝齐国河东解人柳世隆(官至宰相)的五个儿子:柳悦、柳惔、柳恽、柳憕、柳忱。柳恽,字文畅,历官秘书监、吴兴太守,以诗闻名,又擅长下棋、弹琴,著有文集十二卷及《清调论》、《棋品》;柳憕,字文深,曾官蜀郡太守,通《老子》、《周易》;柳忱,字文若,历官西中郎主簿功曹史、宁朔将军、侍中,封州陵伯。“五马”,指汉朝太守的车驾,后用作太守的代称,这里说柳世隆的五个儿子都做到太守一级的官。

  垂露在手;

  清风入怀。

  ——此为佚名集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集句联。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唐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升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迁柳州刺史,在贬谪期中,写作大量诗文,抒发个人情感及进步的政治、哲学见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堂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逝世于柳州,著有《河东先生集》。

  心正笔正;

  人清词清。

  ——上联典指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唐元和年间进士,历仕穆、敬、文、武、宣诸朝,官至谏议大夫、太子詹事等职,封河东郡公。工书,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称“柳体”,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唐帝常问柳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景佑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善呈吸取民间词精华,创作多长调。所作慢词作多,很有影响。著有《乐章集》。

  公权笔正;

  子厚文卓。

  ——上联出指唐朝时期的柳公权笔谏穆宗典故。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宗元,字子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熊丸教子;

  龙女偕姻。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仲郢之母善教子,以黄连、熊胆为丸使郢夜咀嚼以助勤读,后郢累官至刑部尚书。下联典出民间故事,传说唐朝时期的柳毅为龙女传书。

  五言通用联

  威劾二百吏;

  德被五十州。

  ——全联典出隋朝时期的治书侍御柳彧,字幼文。解县人。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常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职者二百余人。

  六言通用联

  子厚文才卓绝;

  公权笔谏忠忱。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官柳州刺史。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底,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河东先生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法,正楷尤其著名,骨力遒健,结构紧凑,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笔谏”,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唐穆宗曾问他用笔何尽善尽美,他回答:“用笔在心,心正了笔就会正。”

  七言通用联

  失贤臣如失社稷;

  得爱卿胜得河东。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股肱之臣柳庄。以贤德著于朝野。他逝世后。卫献公哭祭时说:“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认为他对国家非学重要。下联典指北周上大将军柳敏,字白泽。北周攻占河东,北周文帝对他说:“不喜河东,喜得卿也。”

  山静日长仁者寿;

  荷香风善圣之清。

  ——此联为佚名集自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铭集字联。

  和丸世泽馨香永;

  正笔家声蕃衍长。

  ——此联为安徽省凤阳县柳家圩柳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华原人柳仲郢,字谕蒙,元和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谏议大夫、刑部尚书,封河东县男,咸通年间官天平节度使。他母亲韩氏,教子有方,曾用苦参、黄连、熊但和为药丸,让他夜里服用,以助勤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笔谏”故事。

  和丸教子仲郢母;

  用笔正心公权书。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柳仲郢母,善训子,尝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使夜咀以助勤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书法家柳公权书法艺术。

  夷旷笃学登高第;

  柳永工词咏太平。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柳浑,字夷旷。十余岁时,有诬告曰:“血相夭且践,为浮屠右缓死。浑不听,力学愈笃,后登天宝进士。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崇安)。

  十六言通用联及以上

  洁廉为心,忠信为仗;

  文章在册,功德在民。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柳子厚(宗元)祠联。

  五马参差,河东众称有于;

  二龙腾跃,山南人谓难兄。

  ——上联前句典指柳世隆的五个儿子:柳悦、柳惔、柳恽、柳憕、柳忱;后句指柳宗元。下联前句典指柳悦兄弟;后句指柳公权及公绰兄弟。


     【祠堂古迹】

  柳溪村有古祠堂,位于福安市福安市松罗乡柳溪村,旧称福安县二十七都柳溪境。一座三进。据族谱记载为明代明经进士维城公所创,村口有石拱桥二座,守于村水口。1958年被洪水所毁。民国已丑年黄寿祺教授有诗赞云“南天门外落双虹”之句,诗碑存而桥已杳。1934年(民国23年间)叶飞、曾志、任铁峰等一批革命领导人曾久驻柳溪,并带领一批进步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成立福安县苏维埃政府岗面区与农民救济会,组织红色政权,攻打霞浦城关,在柳溪召开甘棠镇誓师大会,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乌石柳姓宗祠,又名积庆堂,位于云霄县乌石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嘉靖四十年(1561年)云霄乌石(时属平和县辖)柳伏昭中了举人,受职,任龙川知县。族人为感戴祖宗贻泽,推举柳伏昭为主董,于村中建造柳氏宗祠,镌匾“河东世泽”、“文魁”与“明径”,以昭示郡望与科举荣中,光耀先灵,共勉后昆。祖祠于1946年重修。

  船场星光柳姓祖祠,位于南靖县星光村,堂号“正德堂”,建于清代中后期。存有对联:“正祖由河南,莺迁历序择秀水;德派自天宝,余旺分支拱尖山。”

  探石下柳柳姓祖祠,位于东山县探石下,相传第二世祖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建,悬匾“河东世泽”,2001年复修,每年春秋二祭。

  北江柳姓祖祠,位于漳浦县霞美镇北江社,称“柳氏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单进悬山顶,三开间一围墙,土木结构。

  寿宁柳氏分梧洋祠、底柳祠。梧洋祠建于乾隆年间,木结构,三进,大门入内是天井,两边为厢房,中间阁楼两层,后面大厅一层,高6-8米,厅前有鱼池,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曾经作为寿宁初级中学和寿宁县实验小学的校舍,为寿宁的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培养大批人才。文革期间梧洋祠被酒厂占用,并与1979年因酒厂职工失火被烧毁,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底柳祠位小东门内,规模较小。

  现寿宁柳氏后辈拟重新建一新祠,现已完成选址、征地,地点在寿宁城关东北郊坑底桥。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一曲溪北岸,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占地300米,坐南朝北,有展厅及办公室、储藏室、茶室等设施。风格朴实素雅,极富乡土气息柳永纪念馆,为纪念柳永,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词宗,他创作长调甚多,流传甚广,对当时词的发展起一定影响。为纪念这位武夷山籍伟大词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武夷山市方志委经广泛收集资料,创建了柳永纪念馆。

5bafa40f4bfbfbed75aa160878f0f736aec31fd1.jpg


 

  台州柳氏宗祠

  柳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境内。柳氏宗祠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54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民国3年重修。1998年后,柳氏宗祠因年久失修而局部倒塌,到2004年损坏严重。为了延续这一历史文脉,增加桃渚古城旅游的可读性,在当地镇政府和柳氏宗祠所在地城里村村两委的支持下,今年4月8日开始,柳氏宗祠的修缮工作正式启动。村民们为此自筹资金30余万元。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

1.jpg

  【典故轶事】

  1: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又称柳毅奇缘,是一个古老的汉族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依据李朝威《柳毅传》改编的戏剧经典剧目,也是越剧流派——“竺派”艺术的代表性剧目。

  柳毅传书叙述:秀才柳毅赴京长安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在冰天雪地下牧羊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远嫁泾河龙王十太子。小龙太子生性风流,娶妻之后没有洞房,独守空房之,遭受虐待,慑于龙王声威,三公主不敢传书回家求救。柳毅义愤填膺,答应放弃科举,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但洞庭君碍于与泾阳君多代姻缘,息事宁人。叔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柳毅离开龙宫,经常望湖兴叹;三娘日夜思念柳毅,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钱塘君化身为媒婆,前往柳家说媒。柳毅难辞,遂订齐眉之约,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伉俪。

  2: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3:廉洁自持 忠信是仗

  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曾任柳州刺史,今天的柳州人民还称他为“老市长”。柳州有一著名风景区大龙潭,其中有一深潭名“雷潭”(雷塘)。潭约一亩见方,三面峭壁环抱,清泉淙淙,冬暖夏凉。此乃柳宗元当年祷雨处,筑有“祷雨亭”,亭内立石碑一方,刻有《雷塘祷雨文》。其中“廉洁自持,忠信是仗”八个字,虽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却依旧掷地有声。

  据记载,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柳宗元到柳州后遇到大旱。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率众前往雷塘举行祭神求雨活动并作此祭文。祭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点明主题,说明为什么要到雷塘祈雨。其中一句这样写道:“神惟智知,我以诚往;钦兹有灵,爰以庙飨;苟失其应,人将安仰?”意思是说,神灵以大智通晓事理人情,我以虔诚的心意前往拜望。人们钦佩神灵能够感应,才会修建庙宇来侍奉神。可是如果连神都失掉了灵验,百姓还有什么仰仗?柳宗元爱民而敬天,以其仁爱之心为民求雨,祭文第二段是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向上苍作出承诺。柳宗元以其人格向上天起誓:“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即,我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信来为人处世。如果我柳宗元有什么罪孽和过错,神可以降罪于我!这誓言充分展现了一位古代官员谦恭为民、恪守廉洁的精神境界。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初八,年仅47岁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因为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柳宗元家中没有积蓄,家人无力治丧,灵柩被停放在他生前喜爱的罗池的西北侧。到了第二年,由老乡裴行立和好友刘禹锡等帮忙筹措了丧葬费用,才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回老家山西下葬。“老市长”切实践行了自己对上苍许下的诺言。

  柳宗元的廉洁自持、为民务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留下了千古的好名声。他死后三年,柳州人为其立祠纪念,与他相关的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罗池等一大批古迹和文物也都被后人呵护至今,成为柳州的历史文化象征。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四年,重修文庙,传播儒学,教化民众,改革弊政,解放奴婢,种柑植柳,开荒挖井,发展生产,他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官员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柳宗元看来,官吏自当为民服务,“为民之役”。这一为官理念在封建社会无疑是相当超前的。对于官员来说,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正是柳宗元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4:柳宗元除蟒

  传说很久以前,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子夜时分,就有一座天桥从河西那边伸过潇水河面,搭在大西门码头,两盏灯笼把大西门码头照得雪亮。人走上这座天桥,就可以上天成仙。于是,每年到了这一天,许多善男信女就沐浴斋戒,梳妆打扮,登上天桥去成仙。

  那一年,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任司马。听到老百姓的这种传说后,心里很怀疑,哪有这样的怪事,决定探个究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柳宗元吃了晚饭,来到大西门码头。这时,明月从东山升起,把个永州城照得象白天一样。只见大西门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男女老少,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好象赶庙会一般。柳宗元很随和地与百姓们谈着白话,问他们往年成仙的人以后有无音讯。百姓说,只见有人上去,却不见哪个下来,也不曾听说哪个有过音讯。说话间,子夜时辰已到,人们向着河西指指点点,柳宗元顺着人们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对河的小山上,一道天桥突然直伸而来,连接在大西门河边,两盏灯笼高挂桥顶闪闪发光。这时,有些人便踏上桥头,往上面走去。柳宗元伫立一旁,仔细观察,只见连着“天桥”的那一头,是一条大蟒蛇,“天桥”是从蟒蛇的口中伸出来的,肯定是蛇的舌子,两盏灯笼那是蛇的眼睛了,这哪里是什么“天桥”,分明是这条恶蛇作孽作怪。他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决定要为百姓除掉这一大害。为不惊动恶蛇,他立忙叫随从回法华寺拿来一把大弓箭,对准蟒蛇的亮眼一箭射去。蟒蛇大叫一声,顿时地动山摇,它缩回舌头,“天桥”断了。蟒蛇瞎了左眼,伤了右眼,现出原形,滚滚爬爬,逃进了树林。百姓看得真切,这才知道上了当,往日已经“成仙”那些人的亲属,禁不住嚎淘大哭起来。

  柳宗元知道蟒蛇虽然瞎了一只眼,但还没有死,估计它还会出来求药治眼,便连夜通告了永州城内所有药铺,对瞎眼人前来买药的都要严加注意,只许给它毒药。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一家药铺里走进一个老头,手拄拐杖,蒙了左眼,要买眼药。药铺老板见了,想起柳司马的嘱咐,知道这老头定是那蟒蛇所变,便照着柳司马的话做了。老头拿着药,急忙回到河西的树林里,急忙把药往眼睛里抹,这一抹,痛得它满地打滚,把那些碗口粗的树子滚倒一大片,逃到一个山洞里去,右眼很快也瞎了,不久就死了。

  后来,有人从这个岩洞边过路,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直冲鼻孔,原来这是蟒蛇的尸体腐烂了。人们还从这个岩洞里搜出来好多铜扣子银扣子,这是被蟒蛇吃掉的人衣服上的。谁知这蟒蛇吞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从此以后,永州太平了,个个都感激柳司马为民除害的大恩大德。

5:柳公权练字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6:柳冕忌讳

  柳冕秀才忌讳很多。应举时,周围的人和他说话时,谁要是说个“落”字同音的字,他就会生气地大声作责。仆人误犯,往往挨他的打。因为“乐”字与“落”谐音,他就常把“安乐”说成“安康”。后来,当他听到发榜的消息,立即派仆人去打听。一会儿,仆人回来了。柳冕问:“我中了吗?”仆人应道:“秀才康了。”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河东柳氏族训》

  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 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其遇饥岁,则诸子皆疏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肉食,吾不敢忘也。”姑姊妹侄有孤嫠者,虽疏远必为择婿嫁之,皆用刻木妆奁缬文绢为资装丰备,何如嫁不失时。及公绰公卒,仲郢一遵其法,事公权如事公绰,非甚病见公权,未尝不束带,为京兆盐铁使,出遇公权于通衢,必下马端笏立候,公权过乃上马。公权暮归,必束带引候于马首。公权屡以为言,仲郢终不以官达有所改也。

  公绰公夫人韩氏,相国之曾女孙,家法严肃,俭约为缙绅家楷范,归柳氏三年,无少长未尝见其齿,常衣绢素不用绫罗锦绣,每归觐,不乘金碧舆,只乘竹兜子,二青衣步屣以随。常命粉苦参萸连熊胆为赐诸子,每永夜司学,含之以资勤苦。

  公绰公居外藩,其子仲郢每入境郡邑,未尝知即至,出入常于戟门外下马,呼幕宾为丈皆许纳拜,未尝笑语款洽。

  仲郢公以礼律身,居家无事,亦端坐拱手,出内斋,未尝不束带三为大,镇厩无良马,衣不薰香,公退必读书,手不释卷,家法在官不奏,祥瑞不度,僧道不贷赃吏,法凡理藩府,急于济贫恤孤,有水旱必先期假贷,廪军食必精丰逋,租必售免,馆传必增饰,宴宾犒军必华盛,而交代之际,食储币藏必盈溢于始,至境内有孤贫衣缨家及女及笄者,皆为选婿,出俸金为资妆嫁之。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玼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玼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柳玼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昭国里崔山南琯子孙之盛,仕族罕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縰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一日病,言无以报吾妇,冀子孙皆得如妇孝。然则崔之门安得不大乎?东都仁和里裴尚书宽子孙众盛,实为名阀。天后时,宰相魏玄同选尚书之先为婿,未成婚而魏陷罗织狱,家徙岭表。及北还,女已逾笄。其家议无以为衣食资,愿下发为尼。有一尼自外至,曰:“女福厚丰,必有令匹,子孙将遍天下,宜北归。”家人遂不敢议。及荆门,则裴赍装以迎矣。今势利之徒,舍信誓如返掌,则裴之蕃衍,乃天之报施也。余旧府高公先君兄弟三人,俱居清列,非速客不二羹胾,夕食,龁{艹匐}瓠而已,皆保重名于世。

  永宁王相国涯居位,窦氏女归,请曰:“玉工货钗直七十万钱。”王曰:“七十万钱,岂于女惜?但钗直若此,乃妖物也,祸必随之。”女不复敢言。后钗为冯球外郎妻首饰,涯曰:“为郎吏妻,首饰有七十万钱,其可久乎!”冯为贾相国餗门人,贾有奴颇横,冯爱贾,召奴责之,奴泣谢。未几,冯晨谒贾,贾未出,有二青衣赍银罂出,曰:“公恐君寒,奉地黄酒三杯。”冯悦,尽举之。俄病渴且咽,因暴卒。贾为叹息出涕,卒不知其由。明年,王、贾皆遘祸。噫,王以珍玩为物之妖,信知言矣,而不知恩权隆赫之妖甚于物邪?冯以卑位贪货,不能正其家,忠于所事,不能保其身,不足言矣。贾之奴害客于墙庑间而不知,欲始终富贵,其得乎?舒相国元舆与李繁有隙,为御史,鞫谯狱,穷致繁罪,后舒亦及祸。今世人盛言宿业报应,曾不思视履考祥事欤?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古

  余家本以学识礼法称于士林,比见诸家于吉凶礼制有疑者,多取正焉。丧乱以来,门祚衰落,基构之重,属于后生。夫行道之人,德行文学为根株,正直刚毅为柯叶。有根无叶,或可俟时;有叶无根,膏雨所不能活也。至于孝慈、友悌、忠信、笃行,乃食之醢酱,可一日无哉?”古

  仲涂公讳开,尝曰皇考治家,孝且严,每逢旦望,弟侄子妇等必拜堂下,礼毕,即上堂袖手低面,听我皇考训诫曰:“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尽因娶妇人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偏爱私藏,以致背戾分门割户,患若贼仇,皆汝妇人所作,男子刚强者几人能不为妇人言所惑?吾见多矣。若等或有是耶。宜急改之。”退则各惴惴不敢出一语,仰遵训诫,无有为不孝事者。开辈以此赖之,得全其家云。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

  忠孝节义,先王之所以立教于天下,昔贤之所以垂训于后世者,甚悉。吾兄来止既已师其意著为训词,与我宗族共勉之矣。余又何容赘。第恐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种种败行相习,而不知其非原其初,未必尽干名犯义之为,极其弊不至丧身殒命破室之家不止,故复举其急宜深戒者十六则,不惮反复而申儆之。凡我宗族当念承先启后,此身关系匪轻,偶一犯科,则终身莫挽,所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者,其在斯欤。幸勿以予言为迂拘,而莫之察也。

  一戒宿娼

  今人恣意青楼,狎游妓馆,每谓野草闲花,不在奸淫之列。不知若辈倚门献笑,送旧迎新,无非利人财耳。财尽则冷面却之,构谋逐之矣。世人堕其术中,身家性命未有不倾覆者。奚为贪顷刻之欢,速败亡之祸乎。至于钻穴踰墙,偷香窍玉,其损德受祸较之宿娼,又不啻倍,蓰凡我族人,首宜痛戒,一涉于此,合族共押入祠,严加惩责,以儆滔淫。

  一戒赌博

  从来赌博,近乎盗贼,三五为群,呼朋引类,不顾廉耻,不择上下,竟日继夜,废寝忘餐,身败名丧而不悔者,其故何欤。总由习与不正人居,始则饮酒,继则赌钱,拈头画卯,希图过二加三,换底偷张,倒四分六,盖利令智昏,遂沉溺不返矣。迨至家资荡尽,落魄无依,虽欲不为盗贼,岂可得哉。今与合族共为砥砺,不独赌博在所必禁,即技艺类于赌博者,亦并宜屏绝。盖以渐不可长也。如有蹈其辙者,皆入祠惩治,切勿姑贷。

  一戒同族争财构怨

  一族之人,非吾兄弟即吾叔侄,推其谊如手足也,原其情皆一本也。然人往往利心一动则争夺起,而兄弟叔侄皆为仇雠矣。夫天下易致者,财物难得者,兄弟叔侄,岂可顾利而忘手足之谊一本之情乎。昔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幸其宅,书忍字百余以对,人能于宗族中,凡事以忍自处,则相好无尤,必无构怨之事。若稍不能忍,而见利忘义,以致谤议腾沸,讼狱繁兴,迨其后两败俱伤,虽悔已晚,其不为祖宗之所隐恫,乡党之所耻笑者,几何。

  一戒任子弟在外游荡

  闻之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此逸居无教,所以近于禽兽也。尤可患者,为子弟之日,父兄不能督率,听其流荡忘返,则放僻邪侈靡所不为。夫士农工商各职其业,而后有成,今父兄之教不先,而欲子弟之无败类,必不可得矣。然则有父兄之责者,可不预为之防哉。

  一戒有子多置妾婢

  古人四十无子,则买妾重宗嗣也。未闻有子而多置婢妾者。文中子云:“早婚少聘,教人以偷,妾媵无数,教人以乱,一夫一妇,贵贱有等,士庶之常也。如其不然,而纵欲逞淫,适以自戕其生,且或溺于中不能防微杜渐,其害将至于以卑犯尊,以庶夺嫡,又何以齐家乎?易曰:“履霜坚冰至”,君子所以必谨之于早也。

  一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

  人之一身,百物备具,要惟以适用而止,奚必雕文刻镂哉。昔王凝以勤俭治家,垣室什物,必求坚朴,曰无苟费也。今世浮嚣成俗,其于什物,务以镌刻为精工,文彩为华丽,黜俭就奢,流极不可底止,悲夫。至若衣食虽人所不可废,然或口极水陆之珍,体饰元黄之丽,左淆右,犹未快意,冰纨雾彀,殊未称心。噫,侈亦甚矣,易曰:“满招损”。孝经曰:“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旨哉斯言,尔曹其敬守之。

  一戒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

  礼云:妇人无故不出闺门,有故而出必拥蔽其面,所以远嫌也。今之愚人,惟妇言是听,任其入寺院烧香,在妇女不过久羁闺阁,以为偶尔出游,固无伤耳。不思佛寺道院,无非缁衣羽客,一见可欲,顿起邪心,捧茗献斋,曲为恭敬,他日假化缘之名,为入室之计,其流弊有不可言者。若夫三姑六婆,古人不许入门,凡以防微而远害,今之妇人游戏动入尼庵,以为究系女流,往来无害,而不知其患有更甚于僧道者也。凡我同族有纵妇女入寺院尼庵者,即治以教家不正之罪,慎毋玩忽滋咎。

  一戒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

  昔郑公子忽辞婚于齐曰:“齐大非吾偶也。”君子嘉之。齐景公畏吴之强,而以女远牛山陨涕,千古伤之。然则士虽贫贱,安往不得其为我者。顾乃攀援显宦,结纳姻亲耶。夫我以韦布之素,而仰托于名公巨卿,人不谓其邀荣,即指为附势,可耻就甚。至于交缔馈赠之繁,称贷需索之累,又势所必至,能无后悔。至于婚嫁之礼,应称家之有无不容不及,亦不容或过,倘百计转贷,以求目下美观,而后之受害无穷矣。可不戒哉!

  一戒蓄养歌童俊仆

  僮仆原以供使令,何必有歌童俊仆,故张志和日游山水间,止一童一仆以自随也。每见近世豪华之子,衣轻策肥,洋洋自得,歌童绕其前,俊仆环其后,恒舞酣歌,自鸣快意,不知淫声易以乱性,冶容适以诲淫,防闲不谨将贻中媾之羞,督责过严,更有逃之之患,而不慎欲。

  一戒购置古董玩物

  尝闻古来圣帝明王,贵五谷而贱珠玉,盖谓珠玉虽美,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也。近见豪华之辈,不惜重赀好买古董玩物,无论以假作真,用耳代目,徒听旁人蛊惑,即使果获真品,而摩娑眷恋,卒蹈玩物丧志之讥。然则古董玩物,以何裨于人哉。若以收买可以获利,此又下愚之见。夫古董玩物,原无定价,十百千万,总以贪痴爱欲而成,方其贪爱,既不惜重价求之,及其识破,又欲重价售之,人虽愚,岂必更愚于汝乎。合族其共凛之。

  一戒酗酒争横

  酒以合欢,饮不妨少,酒能乱性,饮不可多。昔范鲁公戒从子杲诗曰:“戒尔勿嗜酒,狂药非佳味。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诚以酒之易为祸也。君子之饮酒也,三爵而油油以退,岂有出于酗者,盖酗酒则性乱,小则争斗,开于樽?,大则戈矛起于几席,皆由一念之纵,不自检束故耳。先王制为酒礼,一献之仪,宾主百拜,虽终日饮酒,而何致醉后凶横哉。

  一戒造假山园亭

  风流儒雅之士,胸中别具丘壑,笔底常绕烟云,即身处陋室,亦啸歌自得。奚藉假山园亭,为夫人惟恐俗不可医,不俗即一草一竹一池一石殊多旷致可取。若俗子胸中俗笔底俗,眼界亦俗,即堆砌假山布置亭沼,亦复种种俗态,然则奚取乎尔。昔楚庄王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之亡国者。国君且然,属在土庶可无戒欤。

  一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

  古礼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土逾月而葬,贵贱虽有殊等,要皆以入土为安也。后世惑于风水之说,以为必得某地,可以致富,某地可以发贵,夫以子孙后来之富贵。预羁今日之亲丧,是欲以父母之残肢朽骨博富贵也。且欲求风水必致迟延岁月,将停柩于室,则有水火燥湿之虞。若暴骨于野,又有雨淋日曝之惨。或因重价购买而破家,或因侵占墓道而争讼,是富贵未得而祸患随之咎欤。为子者第取不湿之地而葬之,则父母之神灵自安,而子孙自受荫庇矣。又何必营逐于堪舆之说哉。

  一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神仙不可好也。古来好神仙者,莫如秦皇汉武,究身与草木同澌腐耳。岂有服丹药而能长生者哉。乃今人为烧炼之术者,更不在学神仙,而唯知好财色,一以烧炼铅汞铜可变而为金,白可变而为黄,则子赢于母,而财不可胜用矣。一以内丹成,而后外丹就,于是采阴补阳,习于按摩道引之术,而为渔色计,独不思财不可,生而所耗实多,且服金石燥烈之药则受毒必深,势必至精力耗散,身亡而色亦不能常享。呜呼,家资荡费,身命丧亡,是诚可悯也夫。

  一戒坐食不平治生业

  华封人曰: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士农工商各事其事,皆可谋生。苟无职事则为流荡之子游惰之民,此饥寒之本也。饥寒迫,则盗心生,无所不至矣。凡人一生无论道艺,只要各寻一件事做。读书固能上进,一技亦足资生,惟有游手好闲便是人间弃物。每见阀阅素封之裔,家计萧条,流为优隶饿莩者,皆无所专习故也。谚云:“家资百万,不如日进分文”。又云:“坐吃必致山空”。虽系常言,可当药石。

  一戒刚愎不听善言

  书有从绳则直之箴,易垂以虚受人之象,凡以善言不可不听也。而不听善言之人,惟刚愎自用者实甚,夫刚愎者有二:一则凶暴之性,粗戾之气,言足拒谏,智足饰非;一则貌厚重而气骄,口嗫嚅而性傲,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若此皆足以致败亡之祸。大凡有求于我之人,遇我有过必不能相告,以言如有告我以过者,非我至亲即正直之师友,若不因人以察言,因言以自返,而骄亢自居,闻善弗纳,斯人也吾不知其所终矣。


  江苏镇江《来止公宗训十条》

  吾族自分派河东,占籍京口,由守迄今,盖五百年于兹矣,高曾以来,积德累行,昌我后人,而宗支遂以蕃衍,余愧不德,恒惴惴焉。弗克承前人之业是惧,因念往代如颜氏杨氏有家训,吕氏有童蒙训,文公有家礼等书,每于忠孝节义之事,三致意焉。即吾河东之祖公绰公权愚溪仲郢诸君子,竭盅尽孝,敦节尚义,以树范人伦,煜煜懿训,载在史书,岂非修身齐家之极则欤。今不揣荒谬,师其遗意,敬作宗训十则,于春冬祭祀时特为讲诵,以与我宗族共相劝勉,我子若孙,诚能率而行之,以光祖烈,以贻孙谋,庶不负余惴惴之意也夫。

  一忠于君

  古之为臣者,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盖士既委贽为臣,则此身非亲之身,而为君之身矣。虽职有大小,事有难易,皆当随分自尽,若稍留一未尽之隐,君即不我责,我将何以对君。昔人有言曰:“居官之法,唯有清慎勤,所以教忠也”。凡我族人有事君之责者,尚其勖诸。

  一孝于亲

  孝为百行之原,人一有此身,匪父何怙,匪母何恃。自少至壮,皆亲之所遗也。顾亲遗我以身,我弗克承颜顺志,尊养其亲,则不孝之罪,虽百身其能赎乎。故孝子,富贵则志在显扬,贫贱则承欢菽水,要使堂上双亲无内顾之忧,有忘年之乐,至问视定省及丧祭诸仪节,载在礼经,宜尊而行也。不然厚本既亏,不可为子尚可为人乎哉!

  一和于兄弟

  人之至亲,莫如兄弟者,一父母所生,同胞共乳,匪若他人隔膜不相关也。今人或独行己志,或偏听谗言,每于兄弟间因财利以起间端,缘田产而成私仇,甚至一言不合即为争斗之阶,抑或一事不谐遂启乖离之象,天性伤,人伦坏矣。昔人有言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又曰“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此语最堪深省。

  一睦于夫妇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大夫妇也。夫主倡,妇主随,夫妇—小天地也。盖夫妇之间,不亢不卑,斯称敌体。乃今之人,或夫凌其妇,或妇讪其夫,其故始由于狎昵过甚,久之,爱薄情驰,渐至宠妾辱妻,因妒成悍,夫妇之间大生嫌隙矣。家门不幸孰逾于是。岂不闻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古人和平之音,至今沨沨乎,其可听也。后世能体其意,则淑人君子之风不难睹矣。

  一信于朋友

  五伦之中,朋友居其一,朋友者,异姓之兄弟也。夫一介之士必有密友,安乐与共也,患难与同也。曷恃乎,恃有信耳。如相尚文貌相结以势利,则比匪贻伤其为损也,大矣。唯一期之以信,语言不相欺,行事不相负,亲君子远小人,收金兰之益,而不至燕昵之讥。惟其信也,昔之称善交者云雷陈管鲍,若而人者,真千古之积者也夫。

  一教子孙

  人之始生,皆有良知良能,然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全其天者,鲜矣。邵康节先生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言教之不可缓也”。杨大年先生曰:“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当先告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事事成熟,德性若自然矣。”范鲁公质有训子诗,载在《小学》《外篇》,宜录一遍以授子弟令其熟读。

  一敦礼仪

  义,路也。礼,门也。士人持躬接物,洵非礼仪蔑由矣。盖礼莫大于人伦之际,与夫日用饮食,斯须不可离义,莫大于进退之交,与夫酬酢往来,斯须不可失。人既立身,宇宙之内,皆当由是路出入。是门苟一经失足,至于无礼无义,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不可惧哉,不可戒哉。

  一务廉耻

  人生天地间,莫不有羞恶之良,谁独寡廉鲜耻者,但此心一汩于物欲,一移于权势,遂有陨其身名而不顾者,岂知士人自命,千古惟“廉耻”二字。此心当时时存省,不可放倒。孟子曰:“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噫嘻,小心翼翼,古训是式,俱直三复斯言。

  一务勤俭

  尝见纨绔之儿,习成懒惰,殷富之子,每好奢华,不勤不俭,贫困之阶也。况人又未有不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哉。夫士勤于读,农勤于耕,工贾勤于业,自足以裕其身家。士俭于室,农俭于野,工贾俭于市,自足以庇其孙。子若不勤,则必至于贫矣,不俭则必至于困矣。书曰:“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其斯之谓欤。

  一积德行

  德行者,力行于身,而有德于心之谓也。世人亦欲济人救急人危,或因豆羹壶浆之惠,即欣欣然有德色,岂知古人行德皆本于一己之心,往施于人所不必感,出于人所不及知哉。夫人果能积德累行,冥冥中自有宰之者,或于自身,或于其子孙,断断不爽,然吾人修德,要当天所为而为之。明道先生曰:“一介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故积德行,不论富贵贫贱,力能到处,即做好事,力不能到处,即存好心,凡以求吾之心安而已。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柳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