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渊源

name origin

  梁姓是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较多,多数出自嬴姓和姬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以国为氏。得姓始祖伯益。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二十八位。现在人口已达到一千一百多万,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台湾排名第四十五位。

梁氏图腾

【释义】梁是由水、木建筑营造组成的会意字,表示有水、有木,并在水上架桥之义,在水上办事,在河上架桥,引申有隆起、生成之义。

梁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伯益:为梁姓的得姓始祖。相传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鼻祖。

  康伯:又叫嬴康、梁康,为梁氏受姓始祖,号伯侃(也叫秦康,也就是秦仲的儿子)、字秦庆、谥康伯。伯益后裔,西周时,他和兄长秦庄等五兄弟为父报仇,领兵七千征西戎,大获全胜。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就分封秦康等五兄弟,其中秦康被封为“伯”,并封地夏阳称少梁(即今天的陕西韩城以南至芝川镇一带),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史称梁伯国,成为梁姓最早的姓氏来源和始祖。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尊梁康伯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

  梁子都、梁桥:西汉末年安定梁氏始祖梁子都、梁桥率子孙族人迁入,到唐末随着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大量向中原迁移,安定梁氏子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为了悼念桥公父子,梁氏子孙便以安定为郡望,尊梁子都为安定梁氏太祖,尊梁桥为开基一世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国名为姓。该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鳣的第45代后裔后唐天平节度官梁惟忠,举族定居于山东东平,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时期成为科甲鼎盛的望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等记载,东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 ,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则居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负责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以及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路国记》中都认为梁氏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所繁衍的又一支梁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文侯少子毕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都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姬诡诸攻灭魏国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国号“魏”。战国初期,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成王魏罃(魏婴)于周显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史家称为战国之“梁国”,魏惠成王又被称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到了魏文侯少子魏毕统治的时候,在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为姓氏,是为山西梁氏。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由于河东梁氏族人能征善战,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著名的安定乌氏梁氏。

  源流五

  源于职业,梁姓出自两州时期围梁以鱼的渔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在典籍这里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地处黄河古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就称为“大梁”,之所以如此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在典籍《诗经》中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

  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泽、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中,有许多人皆以“梁”为姓氏,世代称梁氏,其族人数要远远超过嬴姓、姬姓梁氏族人之数倍而无计。

  源流六

  源于回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梁氏,为宋神宗赵项执政时期的赐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曾有一名骨伤外科医学者由古波斯(今伊朗)来华,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神宗还特别赐给他汉名为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柱从古波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典籍《宋修本草》。到了元朝时期,回族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朝时期,回族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梁氏回族在今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源流七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籍《魏书》中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图形推行改汉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氏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而当时地处代北的鲜卑拔列兰氏,则在汉化过程中被改为汉字单姓梁氏。

  源流八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梁国儿,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国有一位著名的将领梁国儿,出自匈奴族孤独部,原名待考,史籍称其为“西胡人”。在梁国儿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得赐之姓为姓氏,世代称梁氏至今,是为陇西天水梁氏。

  源流九

  源于羌族,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在史籍《北史》上记载为“梁懃”。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

  源流十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宕昌羌,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是西夷民族的别种,汉籍中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原始的国家制度。秦、汉以来,白马氐族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汉族梁氏的发源地交融,故而白马氐族人中取汉姓梁氏的人为数不少。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前秦国宣昭帝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这些羌族梁氏名人的后裔子孙,大多称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

  源流十一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氏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进的蒙古族梁氏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汉名史彦昌。孛尔只斤氏·也先帖木儿的儿子孛尔只斤氏·和克齐在元朝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为营王,其女儿奉旨嫁给了蒙古高丽国沈王(王暠)。

  源流十二

  源于朝鲜族,属于本土氏族改姓,起源于古耽罗(朝鲜半岛南部海域之济州岛的古称)开国始祖良乙那,后改姓梁;韩国梁氏主要分为南原、济州两派,共十一本贯。

  源流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满族有良佳氏,苗族有郎你氏改姓梁者。另外,壮族、台湾土著、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梁姓成长于西北:晋国有解梁城(今山西临猗西南),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

  根据《梁氏族谱》、史料记载,来自嬴姓的梁氏,梁姓支派较多,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韩城一带。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为主要的分布地区。 

  秦汉之际(时期):梁为秦灭后,一部分子孙逃散他处。梁姓散居于河东(今属山西),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 

  梁鳝(鱣)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 

  汉景帝时,有梁林为太原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 

  汉平帝时,梁姓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甘肃东部(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一居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兴平县东南))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有梁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率家族随东晋渡江南迁,子孙便大举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东河浦)之间,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开基福建福州,是为闽、粤始祖。梁芬的五世孙梁福范到京兆为官,后随子梁文迁惠安。梁选为十三世,为南安令,故家居南安。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广西、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后又扩展到今天河北、青海、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 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世居陆浑的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梁遐的21世孙梁颀,在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为行伍出身,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居无定处,四海为家,其宗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梁姓人氏又转向科举取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仅梁颢1族,1次就出了三个进士,1门出了10几个进士。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老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地转移而到处迁徙。 

  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宋时梁孟坚为兵部左侍郎,居宁化县,其六世孙梁永移居潮州,七世孙梁富迁梅州。北宋时,25世孙梁熙嘏,在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 仅梁颢一族,一次就出了三个进士,一门出了十几个进士。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总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到处迁徙。从长安、洛阳、汴梁、余杭,到扬州、益州、福州、广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总是走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展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

  分布

  宋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梁姓总人口的14.6%。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梁姓的人口已达到11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3%,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2013年,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的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梁姓人口排名22位。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两省,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又集中了17%。广西为当代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梁姓总人口的28.5%。全国形成了两广为中心的梁姓聚集区。梁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海南(2015年,海南省梁姓人口超过10万)、云南东端、黔湘赣南部,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08%以上,在中心地区的比例高达6%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3%,居住了大约46%的梁姓人群。在黔湘北部、江西中部、福建西部、云南东部、四川大部、渝鄂、陕宁、晋冀豫京津、安徽北部、广东大部、内蒙古大部、甘肃南部、辽吉黑西部,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1.0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2%,居住了大约41%的梁姓人群。

  【迁徙入闽】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等兄弟入闽,开基福州,南安、邵武,被视为闽、粤始祖。

  1、据族谱记载,鼓岭梁厝在是福建梁氏最早的开基地,梁氏也是较早开发鼓岭的家族。入闽梁姓多属安定梁,堂号称安定。梁姓入闽在西晋末,安定梁的梁芳,官卫将军大司徒,梁芬之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隋晋室愍帝渡江,择钱塘定居。子孙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间。梁芳之孙梁遐。梁遐仕晋安帝(397-418年),为仆射大将军、安固令(今河北保定一带)。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因桓玄篡晋立“楚”国,授梁遐为“东征大将军”,梁遐“不受伪楚将军令”,弃官逃入闽之三山(今福州一带),后定居,是为梁氏入闽始祖。梁选、梁逸仕官福建,子孙遍布八闽。福建梁氏举梁遐为安定梁氏入闽开基祖。

  梁遐十三世孙梁选,仕于唐,授“奉直大夫”,唐嗣圣元年(684年)官南安令,其孙梁文仲率儿子梁进章、梁直辉,在南安开族,子孙播衍各地。自梁选为“南安令”因居南安,次曰逸奉议郎闽县令、移居於甫为甫下林,梁逸长子曰笼次子曰范,讳福即五府居,子析居于泉之惠祥符里黄淡村为惠安县人,政奉母夫人迁于泉城遂为晋江人,文靖公立谱以范为始祖,范乃公之八世祖。梁选之三子(三舍人)梁(王余),梁(王余)四子为梁文仲。开象运翔云支脉。梁文仲长子梁生字进章、次子梁定字直辉,为象山梁氏二世祖。约于北宋初年分别分基前山和东山:生公为前山祖,定公为东山祖。

  梁逸仕于唐,奉礼郎闽县令,后移官于莆,居莆田下林。其次子名范讳福,折居惠安祥符里黄淡村。为温陵支脉始祖。

  梁宗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闽县主簿,秩满不归,隐居福州鼓岭茶洋(今鼓岭梁厝)。宋熙宁五年(1072年),三世梁伯重自鼓岭茶洋迁徙永福石壁(今永泰赤壁)。又传五世,至宋隆兴元年(1163),最早住在这里的梁氏先人大多数迁到福州燕山(今城门梁厝)开拓发族。《福州姓氏志》载:五代时,有梁政者为后唐廷州马步军、都校,定居晋江。梁政第七子梁宗,授闽邑尉,于宋天僖三年(1019年)秩满不归,隐居在福州鼓岭的茶洋山。梁氏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始祖宗公,字有本,开始过农耕的生活,传三世由伯重公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迁徙永福(永泰)赤壁,又传五世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汝嘉公携弟汝熹公再由永泰回迁福州之凤山今福州梁厝开基发族。子孙自元明代大批迁徙,除福州、长乐、连江、罗源、永泰、福清以外,还迁往全省莆田、南平、霞浦、尤溪等地。

  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梁遐的21世孙梁颀,于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于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宁化石壁乡。

  梁范三子梁济,济之子梁政,举进士。奉母令,居郡城,遂为晋江人。梁政生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卒于宋仁宗庄历四年,公元1044年,享寿80岁,奉母宋氏入泉州始居为晋江梁氏开基祖。梁政少年勤学,中奉进士,事母至孝。生有四子,长子梁干,次子梁翰,三子(亡),四子梁惠。梁干生有三子,长了梁九郎,次子梁熙嘏,三子梁熙学。梁熙嘏英国公,生有5子。长子梁照儿、次子梁寿高、三子梁寿荣、四子梁光、五子梁元。梁光授封太师鲁国公。生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11月28日辰时,卒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享寿40岁,梁光治家严,训子有方,生有六子。长子梁克笃、次子梁克家、三子梁克明、四子梁克绍、五子梁克俊、六子梁克和。

  南宋,泉州梁氏家族出状元梁克家,立族谱,以梁范为始迁祖,这一派称“梅镜堂”。梁克家,为“梅镜堂”始祖。梁克家九世孙梁妈保,于明永乐1403年由泉州仕曹里迁徙诗山丁科头。而后卜居诗山黄升寨之麓,于平旷大埔依山傍水结芦栖身,地名黄埔,缘于地形,更名为“凤坡”,即今诗山凤坡村。梁妈保为“黄埔梁氏”开基一世祖。第三世长房世祖添祖公及第三子三郎父子播居永春县柯筑洋。第五世长房三:显隆第三子愈奇播居台湾高雄市小港区坪顶里。第六世四房四:愈敏其子侄,文定、文石、文贞、文才、文贵及文浩等人,移居浙江平阳市、苍南县。第八世二房二:道宾、道赓、道举等人移迁徐州市。第九世五房:赞彩等人移居崇武。

  梁克家六世孙梁立,字仲能(梁嗣昌之三子)生于元朝世祖,至元27年公元1290年正月25日。元初由晋避难移居浯州(金门),子孙有移居同邑县(同安县),至梁盖溪,于明崇祯年间,由同邑(同安县)屿美地(今厦门坂头、后溪附近)移居溪边围内,即今官桥碧溪村。梁盖溪为“溪边梁氏” 开基一世祖。

  梁盖溪之四子梁实齐(梁克家十五世孙),于明永历年间,由官桥溪边分支后浦,即今霞美仙河后浦。梁实齐为“后浦梁氏” 开基一世祖。

  象山梁氏在定居地繁衍的同时,自十八世起,就有族人不断向外播迁。十八世,东山章义讳育,约于明初(1382)播居安溪县官桥岩头;梁期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播居龙溪县龙居义焦田田头。十九世东山梁佛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播居安溪县官桥岩头,廿一世东山梁惠乞再改梁惠卿,约于明初播居长泰县葛尾;梁惠生改名梁均惠,于明永乐(1404)播居安溪县光德里。

  梁遐支脉的第二十七世、二十八世,大约在明中叶即1400年起,播迁南安县东田、英都、仑苍等;还有迁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泉州、安海、同安、厦门、龙海、漳州、福州、福安、福鼎、崇安、霞浦等。

  2、唐代时,祖籍甘肃安定郡青云第梁震五,唐大和六年(832年)进士,唐建中元年(780年),以宦入闽,出任泉州刺史。他致仕后卜居闽地樵城(今邵武市)。梁震五第三子粱九(宣义)迁徙泰宁,为泰宁梁氏开基始祖。时为绥城乡,有“未有杉阳,先有杜梁”之说。梁九后裔分衍于泰宁的杉城城关、南会熊家栋、东石王石坑,大布乡暗岭、老虎际等地,繁衍泰宁、邵武、光泽、尤溪等地。唐末梁氏南迁,散居福建汀州,广东合浦,浙江杭州。梁氏入汀州有多支。据新考证,泰宁金湖下游大龙乡老虎磜村,村民都姓梁,始祖是宋神宗时期的赣州太守,退休返回路上突遇兵燹,辗转于此地定居。此支与谁同宗,有待考证。

  3、夏阳九世鱣公后裔梁兴宗,唐时任统政御史平海将军。世居山东兖州府曲阜可乐庄。梁兴宗16世孙梁穀,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由福建将乐迁徙明溪石珩村,梁穀始传至今已30余世,裔孙散居宁化、永安、三元及台湾等地。

  4、夏阳24世梁让之子后裔由河东(今山西西北)徙迁陕西凤翔扶风平陵,子孙均为扶风人。夏阳20世禄公生赠、赐、则三子。赠公曾孙谈(桥)于汉平帝末王莽篡位时由河东举族徙迁安定烏氏(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尊父褚公(夏阳23世)为安定开基始祖,子孙为安定人。其部从桥归安定者,归扶风,子孙均为扶风人,逸民梁鸿其后也。夏阳梁氏自禄公起,其后分安定、扶风两大派系。夏阳梁氏25世梁鸿10世孙渲公大唐间徙居江西鄱阳,至鸿公30世孙日成(讳艮,字东皋),于后周显德年间避兵乱携子念四由饶州鄱阳迁闽樵邵治南乡37都仁顺东堡梁家坊。成了安定郡扶风派入闽始祖。后裔播衍邵武、将乐、光泽、建阳及南昌、四川等地。其中梁鸿后裔五公裔孙迁徙福建,先后经历南剑州(今南平)建阳等地,最后定居邵武市和平镇海拔700多米的坪上村。

  5、唐末,梁孟坚公迁汀州宁化石壁,子孙再迁南安、惠安,广东合浦、梅州,部分入潮州。

  6、《安定堂汀州梁氏族谱》载:汀州梁氏的鼻祖同是梁康公,远祖源于山西,属安定郡望。上祖为宋代入闽宁化石壁始祖——状元及第、兵部侍郎讳固,号宁波,字孟坚公,是固公脉传永贞公(谥三一郎)裔孙中,由粤返汀蕃衍的一个宗支。汀州梁氏始祖是永贞公第四子祐(祍)公之子八十郎。八十郎公生于元泰定三年丙寅七月十九日,于元末只身由粤来汀,为汀州梁氏始祖。

  7、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梁》:上祖三十郎,世居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琉璃八角井,生三子:忠、思、念。梁忠于南宋宝祐二年因贸易迁福建上杭东门郭坊,为上杭开基祖,生子国才(二世),授龙岩教谕,妣傅氏,生四子,衍天、地、人、和四房。长子均惠(天房),字可久,生六子寿长、寿兴、寿发、寿旺、寿康、寿宁,裔孙蕃衍古楼螺田、太拔张芬、官庄余坊、白砂水竹洋、古石草怀岭、武平尧山、长汀水东街、永定县、永安县及广东、浙江、江西、四川、北京、台湾等地。至九世永升、永吴外迁南洋群岛。次子均宝(地房),讳法保,生于上杭东门,后迁泮境彩霞背屋,生六子:寿高、寿昌、君祥、千一郎、五一郎、君荣。裔孙蕃衍古楼培上、岗下、南阳豪坊、茶地千龙、长汀新桥、清流、宁化泉上、泉下及广东、江西、湖南、台湾等地。三子均德(人房),讳梓,先往宁化石壁开基,生子寿隆,因世乱,寿隆自宁化石壁徙居上杭中都上徐坑、裔孙蕃衍永定、武平、长汀、广东英德、四川重庆碧山、江西卢陵及湖广等地。四子均庆(和房)生子寿春,裔孙蕃衍上杭珊瑚彩霞村、山潭头,庐丰安乡、白砂、大金梁屋、武平岩前迳田、江西赣州、遂川、福建漳平、湖南浏阳、传至十六世仲尧子孙迁台湾,八世佐、九世魁父子;八世侃、九世聪父子都外迁海外。

  据宁化《梁氏族谱》载:“宋时,梁孟坚公为兵部侍郎,居汀州宁化石壁”,梁孟坚,名固,由粤顺德石蜡迁入宁化,后裔迁长汀。宋末,梁孟坚六世孙永元(也有写“年”)、永利沿汀江南下,移居梅州、潮州。上杭《梁氏族谱》载,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年),原居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琉璃八角井的梁忠,因经商而定居于汀州府上杭县城东门,并与上杭郭坊村的郭氏结为夫妻,裔孙播迁上杭县城乡,长汀县城、水东街、河田、新桥、羊牯,武平河口、尧山,永定洪山,新罗,宁化,三明,顺昌,建瓯,江西,广东,湖南,台湾及国外。武平尧山梁氏宗祠有祠联一对,很能说明梁氏繁衍的大体过程:“姓锡周初,夏阳启宇,移浙省居钱塘,渊源远矣;宦迁宋始,杭邑承宗,徙平川住尧里,衍派长哉。”据传是清尧山举人梁高所撰。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村梁缘春(梁忠7世孙)于明初随胞弟梁缘弼(明永乐十三年进士,任浙江于潜知县)到杭州,学会高腔傀儡戏,并带回戏神“田公祖师”安奉于水竹堂村中心“田公堂”内(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白砂镇是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被公布为“福建省民间艺术之乡” 。经龙岩市、上杭县有关部门的批准,2002年8月,在水竹洋村成立了“客家木偶文化艺术研究会”。2008年7月,白砂镇举办“首届上杭水竹洋田公堂木偶艺术节暨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及闽西客联会会长曾耀东等应邀出席。

  梅州《仙口风情录》(2007年版)载:元文宗年间,宁化石壁孟坚公与满房叔公亿公(梁氏65世)传下的部分裔孙,集中一百来人,男女老少一行,以亲房大叔公文生公(梁氏68世)为首,中有刘婆太携亲子祯、福(松冈公)及卢氏第三子祜(是否为祐?)等,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涉,抵达松源堡(松源镇)之青塘一带落居,梅县梁氏认宁化石壁孟坚公为上太始祖。孟坚嫡传五世梁本直生四子,其第四子永贞,官授惠州太守,娶二妻卢氏、刘氏,生七子:祈、祷、佐、佑、祯、福、禄。福(松冈公)、禄(松淵公)为入梅一世祖。松冈,讳福,自宁化石壁迁梅县松口城南里,后迁仙口田心开基。

  【播迁海内外】

  《梅县梁氏族谱》载:鼻祖寅,号伯侃,字秦庆,谥康。传五世哀伯,河东开基。至二十五世桥,号谈,汉平帝末,肇基安定。其第十三世孙(唐伯38世)遐,字晋德,号文恭,晋安帝时,桓玄篡位,遐随晋安帝逃乱入闽,为入闽始祖。遐之二十五世孙熙嘏,生于宋仁宗年间,由闽入粤顺德石蜡,为顺德县一世祖。下传四世效,生于宋高宗年间。效生二子:泄、固。固,讳孟坚,由石蜡迁宁化石壁。孟坚六世孙永元,于元初迁居梅县水南坝开基。生六子,第六子福,讳松冈,官任巡捡,由宁化迁居梅县松口仙口田心,生十一子:次子天成,官为福建通判,移居建宁县;五子天彰,官授南京刑吏部侍郎,居家南京;七子天赋,裔孙衍惠州海丰;九子天佑,迁居镇平;第十一子天命,裔孙衍大埔,续衍蕉岭、五华、海丰、番禺、顺德、陆丰及台湾。梅县开基祖永元第六子福公,后传十四世起,大批迁台。

  台湾桃园县中坜镇《梁氏族谱》载:先世伯益。梁灭于秦,子孙奔晋,梁伯玄孙益耳为晋大夫,居河东。汉平帝时,子孙分为二派:一居安定;一居扶风。愍帝时,有曰芬者,拜司徒,女为怀帝后。晋室离乱,芬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桓玄篡,逃闽。十三世曰选者,为南安令,因家南安。自迁四世曰宿者,生福范,官京兆,子文,仕番禺,福范亦移居惠安之黄淡村。宋时,有孟坚为兵部左侍郎,居宁化县石壁乡。宋末,孟坚六世孙永元,移潮州府程乡县水南坝;永利移潮州。永贞六子富,迁梅县松口山口乡,后子孙繁衍于闽粤。

  福建梁氏早年就播迁广东、广西、四川、浙江、江西等地。唐季,梁遐十三世孙梁选、梁逸、梁儒。梁儒移迁越州,即今浙江绍兴一带。梁颀于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于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唐末,梁孟坚公为兵部左侍郎,居汀州宁化石壁,迁徙南安、惠安,广东合浦。宋末,梁孟坚六世孙梁永元、永利、永贞沿汀江南下,移居广东梅州,部分入潮州。宋代梁克家的父亲就在广东为官,梁克家支脉在广东、广西、四川以及海南都有子孙支脉播迁。闽南梁氏早就开始播迁各地,支脉的第二十七世、二十八世,大约在明中叶即1400年起,省外有广东、江西、浙江。

  播迁台湾。最早出现于台湾岛上的梁姓先民,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延平郡王郑克。麾下任中提督下三领的梁三老。此后,粤、闽梁氏入台及在台湾各地活动的情形,散见于有关文献者,大致有下列几项:康熙六十年,粤籍移民梁元章居住在下淡水(今屏东地区);乾隆十六年,梁登兑捐款兴建麻豆的北极殿斋房;乾隆二十四年,梁尚滨、梁伯章捐置里港天后宫香田;乾隆二十五年,住在台湾县的梁舟元中了举人:乾隆三十九年,梁榖颖自大陆渡海到台湾,卜居于桃园涧堡龟仑枫树坑,第五子梁运寿,迁居新竹县龙潭乡八德村,其后裔繁衍于高雄、屏东等地;乾隆四十三年,梁顺兴住在今屏东县枋寮乡;乾隆年间,福建移民梁某进入今台北县淡水镇的龙山、龙安、龙镇、龙川、龙德五里开垦;嘉庆八年,梁拔居住在今屏东县的内埔乡,捐款修建天枯宫;嘉庆末年,梁万、梁虎二人合垦于今台北县石碇乡的格头村;道光十一年,居住在彰化县的南安移民梁济时,中了举人。播迁台湾人数最多,达700人。人口高居全省的第四十六位。主要彰化、新竹、台南、台北、苗栗、台中、南投等地。

播迁海外。从清代开始,闽、粤、台梁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及欧美等。新加坡梁氏主要来自福建南安支脉。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通渭、静宁、泰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汉高帝改秦三川郡而设置,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贾鲁和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市。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年时(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当于如今江苏省雎宁县西北一带地区)。

  西河郡:汉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相当于如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夏阳郡:以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伯我“忠孝伯爵侯”为梁伯(约在公元前8世纪),食邑夏阳之梁山,为“梁国”(今陕西韩城南),子孙以国为姓。夏阳就成为梁氏最早的发祥地,这一支梁氏就以此为郡望。所以有“夏阳瓒绪”之标识。  

  冯翊郡:(今陕西省夏县),汉与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左冯翊与右扶风既系官名,又系政区名。即将京师附近地区交给三个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长安城内。东汉始分出。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堂号

  仪国堂:宋时右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

  安定堂:梁姓得姓于夏阳梁国(今陕西韩城),其中重要一脉迁徙到甘肃泾川后,逐渐形成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即“安定乌氏梁氏”,堂号“安定堂”。

  梅镜堂:台湾省的梁姓,不论是河洛,还是客家,绝大多数都属于“梅镜堂”, 关于梅镜堂的来历掌故,据传梁克家游学潮州时间,揭阳县令陈彦光(同安人)见梁克家少年英俊,遂以女儿许之。一日女儿晨妆,镜中出梅花影,后花园的梅花也盛开。陈县令大喜,约梁克家游园,并命赋诗。梁克家即吟:“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寒枝特地香。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香。看来冰玉相辉映,好取龙吟播乐章”。此诗竟为其及第入相之谶,遂题揭阳县府第为“梅镜堂”。台湾的梁氏,不论是河洛,还是客家,绝大多数都属于“梅镜堂”,是宋朝名相粱克家的后裔,详情已如上述。梁克家是宋代福建晋江人。

  忠孝堂:以周平王褒扬秦仲少子康“既忠又孝”,封“忠孝伯爵侯”。其为夏阳梁氏支系受到王朝褒奖时间最早、荣誉最高、声望最佳、最有特征的概括。忠孝堂,就是以忠孝传家,子孙缅怀宗功祖德,引以为豪,最为精辟,最原始、最普及的堂号。

  贻燕堂:是永盛梁氏的堂号,原是属安定堂,更名与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有关。宋理学大儒朱熹与他的挚友梁汝嘉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到燕山讲学游览时,见这里山川秀美,十分合适读书授教,择燕山而居,在此地设的书斋,遂以“梅涧”作为讲学场所。汝嘉公请他的好友朱熹为其题匾,朱熹见燕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遂亲笔题写“贻燕堂”三字相赠。“贻燕堂”为朱熹亲书题赠,永盛梁氏就将它作为堂号。这就是“贻燕堂”堂号的来历。

此外,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保善堂”、“怡庆堂”、“集贤堂”、“凤阁堂“、”养志堂“等。

  字辈

  江西铜湖锦溪梁氏族谱字辈:彦公肇世业嗣绪大显扬贻燕鸿图远传家厚德彰人文济凤美仕学启龙光祖烈冠裳茂孙谋钟鼎芳三元应捷发五桂永腾香宠命逢天锡云礽冀昌

  天津市静海县梁氏字辈:朝学天元春秀继续正大光明

  河南开封刘店东梁寨村梁氏字辈:纯清(金)永(树)兆(振)殿(春),道方成应远,本中玉之昌

  锡福洪家泽,明心广性源文光和有教钦景焕来贤

  河南元岗梁氏字辈:永振洪万应殿作克中连建广耀生瑞明玉长承魁

  河南坞西梁氏字辈:敬景节科魁国民其之直士永文浦荣作吉龙元恒

  河南陕县梁氏字辈:公魁兴学希升祥乃顺安

  河南伊川梁氏字辈:尚思一三喜,万帮修中正

  河南新乡梁氏字辈:怀名孟志宝孔学圣贤泽成龙继先德世传宗家兴旺延万通苏锡常联海杭来忠臣永盛长

  河南卫辉梁氏字辈:清林照埙镜汉桂熙增铭法松然在鉴满柏耀坤铜

  河南洛宁梁氏字辈:幸有篁林万年青品兼南山苍劲松虚心向上翠挺秀一枝三叶抚育情

  河南光山梁氏字辈:树德培家本维思世绍之光昭其可大建学庆贤熙

  河南南阳社旗田庄大梁庄一支字辈:孟方先引飬崇道建儒勋师之功可立自为步朝臣尚绍魁光职象嗣景益新膂毓万元秀永定启昌明

  河南南阳梁氏一支字辈:学文大成业传万

  河南新安县五头梁村系东鲁一支字辈:应国人克永万守文作大金玉山堂至秉泰和丰士仁义传世道忠孝振家风宪信昭光明学礼书耀宗

  四川岳池梁氏字辈:昌道汉贤定梁盛肇秉邦嘉庆伯世运宏文克自开恩任恒绍景应受鼎钟龄

  四川毗泸梁氏字辈:太炎宗德福仕志忠能友文才立大昌元珠安定郡学道光明廷万全隆盛举庆益喜青新

  四川泸州梁氏字辈:应承永怀思祈天绍启文明仕克贤宗茂洪昌世泽远鸿图玉后复光先

  四川内江梁氏字辈:国正天新顺家和万世兴文化有光辉

  四川绵阳梁氏字辈:仁义安邦志道同德

  四川仪陇梁氏字辈:光兴才华安邦

  四川南部梁氏字辈:先民志文应天开正

  四川成都梁氏字辈:先荣华富贵永

  四川峨眉梁氏字辈:方明登月贵茂绍德

  四川梁氏一支字辈:国公启毕成明仕正朝廷

  山东嘉祥梁氏字辈:膺有德金玉君子付太平

  山东阳谷梁氏字辈:利道成家永

  山东郓城梁氏字辈:于乃衍尔邦作福照其光

  山东历城、登州、莱阳梁氏字辈:士节一永万玉世明学敬吉维振凤(春)延桂友

  山东昌乐梁氏字辈:学礼俊国全

  山东滕州梁氏字辈:学景西大庆(东沙河镇蔡村或北辛梁场村)或宜广金生玉振(东沙河镇王母店村或龙泉郭庄)

  山东茌平梁氏字辈:全家增福禄和泽敬献仪

  山东高唐梁氏字辈:登万永春升俊秀

  山东东平梁氏字辈:毓兴传绪久兆吉延开长作法诚树本广建庆贵祥鸿运少英志名源由正芳

  山东商河梁氏字辈:志长永兴现建

  广东大埔梁氏字辈:日启文星佐昭佑穆桂馥兰馨世裕裔孙奋发求知科学兴业强国富民繁荣昌盛实现理想

  广东信宜梁氏字辈:世宗福仲王庸超章为人以德(昌大文学)承其祖业

  广东英德梁氏字辈:世代相传克昌厥后兆协振家声丕谟绍显明祖贻恒赐庆先荫克延荣积善昭蕃衍传经启彦英修和敦序乐作述达才宏天献嘉祥萃人安福复成奋兴贤济美挺秀士扬名守业斯攸耀嗣徽正可赓典章时式著垂裕益咸亨

  广东英德梁氏字辈:良桥华美景超显万世兴定泰传天久长发真有余

  广东连州梁氏字辈:文伯国朝积守时之梁祖兴万世昌显扬发达家声远富贵荣华贤受长历代光宗成大业子孙后裔科登祥

  湖南湘潭粱氏字辈:开怀振祖德佑启大荣昌忠孝承先志家声继世长

  湖南长沙梁氏字辈:应世明仕立经国大文章克孝敦伦理培元锡吉祥光先声远显裕尔福延长

  湖南新化梁氏字辈:忠伏福益淳千仁延仲富思万文天守正(希)大士光名耀开基耒赵宋承先积长熙和绵厚泽佑续北祯祥端本休佳训勋铭焕典章俊贤培植远继序允传芳

  湖南沅江梁氏字辈:朝孟楚思文寿星拱瑞云英才贤达士工代永兴隆礼义传家远诗书祫后长端本宜善则立学绍前光

  湖南湘西梁氏字辈: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湖南耒阳梁氏字辈:七正九千万应泰廷景庆朝五六集均政明必文存零道大守任时国成盛缔人宗俊彦毓钟瑞承先积善长熙和绵厚泽佑启兆嘉祥端本修家训铭勋焕典章英贤培植广循序远传芳新增元亨利再昭日月光诗书润后世祖德肇兴邦

  湖南涟源梁氏字辈:元朝崇顶治伯益经伦巨仁心积厚长太炎宗德福仕志忠能友文才立大昌登朝崇鼎治学裕经纶钜承先积善长熙和绵厚泽佑启兆嘉祥

  江苏徐州梁氏字辈:奉立开端正大广先夫座邦家士喜忠贤

  江苏宿迁梁氏字辈:汉文保堂正建荣昌贤公启化

  湖北襄阳梁氏字辈:易有文是振纪世德尚永先理长诚

  湖北天门梁氏字辈:德业应祖培,诗礼传世亨

  湖北宜都梁氏字辈:世为文成立德本胜启先著设辉精远书生广继传

  广西三江口梁氏字辈:喜馀进梁文仲尚云英廷万饬中光体春兆世常兴君臣多德泽邦国定昭明景福生民庆时和日月新(明)

  广西梧州梁氏字辈:宏志海华安

  广西玉林石南庞村梁氏字辈:为朝廷培多士学田广积科名济美显升庸,际景运庆清时仁里泽居忠厚开基徵盛

  广西河池安定堂梁氏字辈:英士嘉国启有玉(栋),昭庆(增)人文钟俊秀

  安徽肥东梁氏字辈:民学忠正建立端方绍来先业长发其祥

  安徽桐城梁氏字辈:诗礼传家宝猷为献上资发祥缘作善敦本以洪基

  都匀莽山梁氏字辈:治德安邦永世朝庭文兴发国正大光明

  河北乐亭梁氏字辈:万世福国起立可文永庆志

  江西瑞昌梁氏字辈:蒨之人竤大膺泰器性善良子孝季元必彦福金玉文梁吉有大用正国源枝焕彩光先德

  辽宁营口梁氏字辈:玉世明学敬吉维振凤延桂友

  辽宁本溪(原山东文登)梁氏字辈:广文诚士学诗书济世深忠厚传家远万福希国恩

  重庆巫山梁氏字辈:鸿正家邦祖德永昌先绪预胜刚基能绱忠孝远眸少起林方胜兴发达,万代侧长

  梁姓始祖世系表

  梁氏1世:康伯夏阳开基,被分封到夏阳少梁之邑,立为梁国,后人以国为姓(梁姓的鼻祖康伯公诞辰于西周的周宣王5年,即公元前822年,到2010年的今天,梁氏有记载可查的文字史已经达2832年。伯公享年67岁,有輈、辑、辅、轸4子)

  梁氏2世:梁輈(有宏、宗、安3子)

  梁氏3世:梁宏(有繇异、繇诸2子)

  梁氏4世:梁获(号繇异,益耳、益逊2子)

  梁氏5世:梁益耳(徙河东,公生于周惠王2年,生2子富、宁,立1子宝)

  梁氏6世:梁宝(有5子俊、行、后、御、丙)

  梁氏7世:梁御(有5子铎、锦、锋、录、钧)

  梁氏8世:梁钧(有4子平、二公、三公、鱣)

  梁氏9世:梁鱣(音shan,叔鱼公,公生于周灵王21年,是目前梁氏族史中有史可查的主要先祖,许多

  支脉梁氏由此而来,公在孔子72贤中列32位,墓在山东东平梁家林。有3子赠、瑁、赎)

  梁氏10世:梁赠(子喜、式);梁瑁(子戈、鸢);梁赎(子乾、宪)

  梁氏11世:梁宪(10世梁赎之子,有子楚,9世梁鱣之孙,叔鱼公另有5孙喜、式、戈、鸢、乾等,

  他的这6个孙子,是梁姓世系发展的一大脉系,后繁衍传世各地,文字流传下来的主要是

  梁宪、梁鸢这两大支脉,而梁式、梁戈两支脉未全传下来

  梁氏11世:梁鸢,后辈是12世梁汲;13世梁胜;14世梁蔕;15世梁协;16世梁踢;17世梁蟠;

  18世梁奔;19世梁樟(未有后续资料)......

  梁氏12世:梁楚(11世梁宪之子,其有5子婴、照、喜、恒、赐)

  梁氏13世:梁照(有5子芸、茂、英、长、芳)

  梁氏14世:梁茂(有3子惕、善、倦)

  梁氏15世:梁善(有3子(献、猷、岳)

  梁氏16世:梁猷(有2子伯文、伯举)

  梁氏17世:梁伯举(有2子才、衡)

  梁氏18世:梁衡(有5子楹、荣、栈、楼、标)

  梁氏19世:梁荣(有5子福、禄、寿、富、贵)

  梁氏20世:梁禄(有3子赠、赐、则。公生于汉高帝9年)

  梁氏21世:梁赠(有2子)。

  梁氏21世:梁赐这一支,22世梁称,23世梁佑,24世梁集,25世梁鸿,迁陕西扶风,梁氏开基

  梁氏22世:梁睦(21世梁赠长子,有3子袍、褚、礼)

  梁氏23世:梁褚(有5子桓、柔、梓、樟、桥。公生于汉武帝元狩4年,安定一世)

  梁氏24世:梁桥(生1子;立1子梁汉,梁汉原为梁樟公的第3子。安定系开基之祖,生于汉武帝51年)

  梁氏25世:梁汉(24世梁樟公第三子,1子延)

  梁氏26世:梁延(有3子巡、统、腾)

  梁氏27世:梁统(有3子,长子松、次子竦、恭)

  梁氏28世:梁松(字伯孙,子钴)避地于蜀之武川,到桓帝”倒梁“时,松祜之子孙得免于祸--梁睿--

  梁震---梁谊--梁迥?????松之子祜,见其威福日炽,深忧危殆,遂挈家避地于蜀之武川

  桓帝时,松祜之子孙得免于祸。历世至睿,后周武帝时建德中,拜行军元帅,讨王谦于蜀,

  暂之剑南,复拜为上柱国,益州都统,辖益路都总管镇蜀,遂家于所部邛州依政县。历世至

  唐未震,赴京登进士第归蜀,抵江陵道经湖南,马殷等屡举兵,隔江陵道,遂阻绝。后梁太

  祖开平初,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见之,爱其才留为参谋,称为先辈,《白沙梁氏族谱》1937年

  梁氏28世:梁竦,字叔敬,有4子3女,子高、雍、棠、翟,其女为汉章帝恭怀皇后,生汉和帝)

  梁氏29世:梁棠(有3子输、碧、芝)。

  梁氏29世:梁雍有3子,长子30世梁商,本支遭灰门之灾

  梁氏30世:梁商(公生于汉明帝永平13年,有3子),31世梁冀、梁藉(其2女为汉顺帝、汉桓帝的

  皇后),后因汉桓帝时灭族,皆南逃东南吴地,为梁姓大族重大灾难

  梁氏30世:梁碧,29世梁棠之子(有6子宪、虞、居、处、庐、庆))

  梁氏31世:梁庐(有5子严、照、盈、秀、万)

  梁氏32世:梁万(有5子瑾、瑀、琼、琳、璋)

  梁氏33世:梁璋(有3子富、实、容)

  梁氏34世:梁容(有6子蔽、蕀、菬、莠、燕、芬)

  梁氏35世:梁芬(有4子策、回、卓、雪。公生于晋武帝太始元年。梁姓南迁之始祖,率梁氏族群

  最早到达浙江钱塘、广西合蒲)

  梁氏36世:梁策(有4子遐、舍、合、会。公生于晋惠帝永兴2年)

  梁氏37世:梁遐为入闽始祖(福州三山里)(有3子康、廉、庚),

  梁氏38世:梁廉(有1子祖)

  梁氏39世:梁祖(有2子琨、僚)

  梁氏40世:梁琨(有2子德仁、德义)

  梁氏41世:梁德仁(生2子荣富、荣贵即梁开)

  梁氏41世:梁德义(德义公发展成为南下的另外一大支脉,见后)

  梁氏42世:梁开(有4子秩、郎、伯宰、瞻。其世居安定)

  梁氏43世:梁秩(有2子毗、仕尧)

  梁氏44世:梁毗(公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有8子玄侃、玄德、玄策、玄莫、玄掫、玄修、

  玄珍、玄粟。各支脉在北方大发展)

  梁氏45世:梁玄侃(有2子诞、玉)(福建分支祖)

  梁氏45世:梁玄粟(有5子恉、诱、谔、忛、嘻)(山东东平分支祖)

  梁氏46世:梁诞(公生于陈宣帝大建13年,45世玄侃公的长子。有5子玖、游、三、骞);47世梁玖;

  48世梁超;49世梁护;50世梁御(有4子文行、文德、文仲、文臻)

  梁氏46世:梁嘻(公生于唐高祖武德3年,45世玄粟公的长子。47世梁君福;48世梁历;49世梁闰;

  50世梁超(有4子越、韩、唐、燕)

梁氏46世:梁睿(出自安定堂,为安定南迁四川始祖,公元531-595年)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三清居士;七序名言。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浙江钱塘人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雍正年间进士,乾隆年间历官礼部、吏部侍郎,户部、工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宰相)、翰林院掌院学士。下联典指东汉安定乌氏人梁竦,字叔敬,少年时好读书,钻研《孟氏易》。因受兄梁松案的牵连,被流放九真,经沅、湘时,感悼伍子胥、屈原,作《悼骚赋》,后闭门自养,作《七序》。

  眉齐鸿案;庐结石门。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家贫而博学,与妻子孟光隐居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章帝时经过洛阳,见宫室华丽,作《五噫歌》以讽刺,为朝中忌恨,于是改名换姓,逃往齐鲁。后来到吴,为人做佣工舂米,每天回家吃饭,孟光都举案齐眉,表示敬爱。下联典指明代新喻人梁寅,字孟敬,家贫,靠自学博通百家。太祖时,征召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成书后,要授官职时,他以年老有病为由推辞回乡,在石门山中结庐,学者称梁五经、石门先生。著有《礼书演易》《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诗演义》《石门集》等。

  眉齐鸿案;老踞龙头。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梁鸿,家贫,娶丑陋女孟光为妻,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下联典指宋·梁颢,世传八十二岁中状元,谢恩诗曰:“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安定世泽;魁首家声。

  ——梁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宋·梁颢,八十二岁始中状元,金殿对策,独占鳌头,为多士之魁首。

  石门教授;吴市高风。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梁代历史名人梁孟敏事典。下联典指东汉隐士梁鸿。

  京口桴鼓;金谷坠楼。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梁红玉,偕夫韩世忠击金兀术,红玉亲执桴鼓助战。下联典指晋·石崇被孙秀杀,其侍妾梁绿珠坠楼自尽。

  灞陵亮节;安定名宗。

  ——此联为广东省鹤山县官洲梁公祠联。

  六言通用联

  政惟求平便民;事皆可与人言。

  ——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梁章钜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满江还响红玉鼓;新派常吟卓如诗。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名人梁红玉,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下联典指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钦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有《钦冰室合集》。

  少白宏篇红线女;卓如杰作墨经书。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戏曲作家梁辰鱼,字伯龙,昆山人。雅擅词曲。作有昆曲《红线女》等。下联典指梁启超曾撰有《墨经校译》等著作。

  闲为水竹云山主;近得风花雪月权。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1723-1815)撰题联。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举人,赐殿试,授庶吉士,任翰林院侍讲职。工书法,与翁方纲、王文治、刘墉合称“清四家”。著有《频罗庵遗订》。

  南中喜得秦淮海;天下愿识韩荆州。

  ——程春海撰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程春海赠梁茞邻联。

  梅镜光辉宗祖德;东山支派世泽长

  ——长泰魁柄梁姓宗祠对联

  朔族分支固始七;开宗发肇天禧三。

  ——福州永盛梁氏宗祠楹联。朔族分支即梁氏由豫入闽开始分支。固始七:永盛梁氏始祖讳宗,(字有本),系周翰公第七子,由河南光卅固始宦闽。开宗发肇:指宗公由光卅固始宦后,为梁氏开基始祖。天禧三:北宋真宗赵恒年号(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桴鼓助夫,争传红玉;

  坠楼殉主,不愧绿珠。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梁红玉,下联典指晋代梁绿珠。

  凤质龙文,光华相映;

  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张岳撰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张岳赠梁章钜联。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

  教后来恒业,曰读曰耕。

  ——梁山舟撰梁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梁山舟撰书联。

  建阙修宫,周翰献五凤楼赋;

  为官作宰,清慎勤三字符方。

  ——梁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翰林学士梁周翰的事典。梁周翰,字元褒,管城人。以辞学为流辈所许,有文集及《续因话录》。下联典指明代良吏梁孟敏的事典。

  道范仰尼山千乘侯封光史册;

  勋名昭宋代两传宰辅重人寰。

  ——湛若水联(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上联讲的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梁鳣,下联讲的是梁氏有两位先贤在宋代当宰相。

  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长泰吉美梁姓祖祠联

  追五世迁居隆兴纪嵗;

  历四朝构宇永盛宗祠。

  ——福州永盛梁氏宗祠楹联


     【祠堂古迹】

       永盛梁氏宗祠

  永盛梁氏宗祠,坐落在仓山氏城门镇梁厝村。元至治二年(1322年),十四世翰林学士梁恩观返乡祭祖、续修家谱时,将“贻燕堂”改建为梁氏宗祠,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戏台、回廊、天井等。自此,“贻燕堂”便成为永盛梁氏的堂号。曾多次修葺,祠堂面向闽江,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93平方米。中轴线上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宗祠的外墙高大厚实,如屏如嶂,正面刷成粉色,两侧却用灰塑,飞檐翼然。门前遗留几块旗杆石残石,彰显家族的荣耀。在大门的两侧墙上还塑有一对陶瓷象,每只个头约三米,象身上镶嵌着百余个小瓷酒杯,脚踏八宝,背驼花瓶马鞍,取气象万千、辟邪扶正、吉祥平安之意。正门上横额石匾上,镌刻着“永盛梁氏宗祠”,楷书鎏金;边上两个小门上,分别镶嵌着刻有“出悌”、“入孝”的石匾。进入宗祠,楹联很多,楹联雕刻得十分精细,每副楹联都饰以花纹,下面还雕刻有人物浮雕,多是“二十四孝”的内容。宗祠的祭厅中悬挂着明清两代近百名进士、名人的匾额及古今卓越人士的画像。正中是“贻燕堂”堂号牌匾挂在神龛上端,两侧是六幅清人画像。牌匾的上端还悬挂着三个“福”字,蓝底金字目。“福”字是是道光皇帝“御赐广西巡抚梁章钜”。宗祠内还有萨镇冰题写的“燕翼贻谋”、沈葆桢题写的“女中婴臼”、徐世昌题写的“急公好义”匾额。宗祠内还有戏台、天井、回廊等建筑。

529df0ef65fd462da91d9647972b0694.jpgcdda77529f9d4cdd8303348533235496_th.jpg

       南安市翔云梁氏祠堂

  南安市翔云梁氏祠堂,位于南安市翔云镇翔云村前山寨东麓山腰。一世宗祠又名“象山梁氏宗祠”,占地面积为1714平方千米,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时期,历代重修。梁氏宗祠为土、木、石建筑结构,是以汉式古代建筑物为造型:汉式十一架出部,一厅二巷港二路点金的上下落结构组合而成,它里面共有8根柱,整个祖厝分为埕、下厅、天井、上厅以及护厝。最突出的就是有三个大门并排着。大门的左右两边有精致的石材浮雕。三个大门中间有两个圆形鼠虎窗,中间的大门上有一块石匾“安派定衍”,它的周边刻着龙雕。上落宽敞壮观,雕梁画栋,正中间的神龛精美细致,供奉着象山梁氏历代先人牌位,祀奉肇基始祖唐诰授奉直大夫任武荣州知州梁选、梁客家列祖列宗等。殿内高悬“忠孝堂”、“正直大夫”匾,昭示着梁氏的不凡的历史荣光。中梁上有八卦图,具有避邪之用途。与中梁平衡是二副、三副,与中梁构成直角的是大通、二通、三通。两边的木雕,栩栩如生,精雕细琢。祖厝的屋顶上有青龙作状物,神光作装饰,这体现了祖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就是神灵保佑族人安居乐业。上落两旁分别是会议室和厨房。

       崇仁乡洋塘梁氏宗祠

  崇仁乡洋塘梁氏宗祠,座落于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水西自然村。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为明代祠堂建筑风格,面积360平方米。祠堂为两进殿合院式建筑,由门楼、门厅、正殿、后殿等组成。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构架。面阔五间,正殿进深4间,南北宽13米,东西长27米。祠堂为五山式砖构门楼,无大门,仅两侧辟券顶边门的祠堂门楼。该祠门楼匾额镌刻“梁氏宗祠”上下落款分别为“崇祯甲戌岁立”“仲冬吉旦重修”。说明属“下宇”的门楼等系明崇祯七年甲戌(公元1634年)建筑,为“后造”;而属于“上堂”的正殿、后殿等建筑则更早,为“先造”。

20300000822820143960802869040_s.jpg

 

  广州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位于天河区车陂村之南偏西,沙美启明大街58号,建于明朝中期,距今580多年,是后人纪念由南雄迁到番禺龙溪(今车陂)落户的始祖梁雪松兴建的。祠堂经历三次重修,第一次在清乾隆年间重建。第二次在光绪年间重修。1949年后无偿提供给国家作粮食仓库。1958年曾为公社造纸厂。60年代后为生产队办公地方。第三次重修于2001年,重修后,为该族老人活动中心。梁氏宗祠为三进宫廷式结构,两廊三厅两天井,有侧廊、后面还有花园,布局严谨,内部花纹雕饰巧夺天工,十分精美。青砖碧瓦的梁氏宗祠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祠堂古朴宁静,精美的石雕、灰雕、砖雕、木雕俱全。不过因为经历了三次修缮,原物留存已不多。目前,该祠堂是天河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进是个大天井,两边大花坛中种植了几棵桂花树,郁郁葱葱,香味扑鼻。第二进为中堂,堂正中悬挂“惇裕堂”木匾。面宽三间,深三间,三级台阶。第三进为祖堂,深为三间,硬山顶,左右庑廊四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车陂梁氏族人都会在梁氏宗祠举办有着500年历史的“摆中元”活动。

  香港梁氏宗祠

  位于香港新界八乡元岗村,由元岗村梁族兴建,建成已约200多年,是香港法定古迹。宗祠是典型的清代两进式建筑,两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旁建有厢房。右厢房设有厨房,该处曾在喜庆活动时用作烹煮盆菜。

祠堂的正面墙身以花岗石和砖建造,墙顶配有雕刻精美的封檐板和中式壁画,外观庄严。正门上方是刻有“梁氏宗祠”四字的石额。屋脊的灰塑装饰以梅花、牡丹、莲花与鳌鱼等瑞兽和吉祥图案为主题,山墙也有精美的草尾灰塑装饰。祠堂后进明间置有神龛,安放历代先祖的神位。神龛刻有各类色彩斑斓的花卉植物,如梅花、青竹、牡丹、桃花和莲花等,以代表四季生生不息,寓意梁族开枝散叶。

【典故轶事】

  凄美的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汉族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事媲美。有人声称,它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举案齐眉

  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通常是形容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的相处之道,也是我们对家庭相处模式的美好寄望。可是,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你们又知道是出自古代哪对“模范”夫妻吗?今天就让我们探究这对神秘的夫妻。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大户人家千金——孟光,这位叫孟光的女子因为长得很丑,身子又长得很像庞然大物,所以到了三十岁还是迟迟未嫁,孟光的家人都为了她的婚事都十分焦急。即使如此,也有不少男子主动去她家提亲,可是她却拒之门外。家人都不明白她为什么全部都拒绝这些男子,问她,她的理由是,非君不嫁,而此君,就是当地人人称赞的贤士——梁鸿。

可能没多少对这个人梁鸿了解过,他是东汉跟孟光同县的贤士,虽然他家境贫穷,但是他博学多才,品行端庄,在县里人人都敬仰他的高风亮节而变得很出名。有一次,他在上林苑养猪的时候,猪棚不小心着火,导致邻居的房屋受损。此后他不仅将自己所养的猪双手奉上给邻居以作补偿,甚至还愿意到邻居家作佣人偿还不足的补偿。面对如此忠实的人,县里人人都对他连连称赞。后来有人认为,这个梁鸿的邻居索赔过度。于是后来邻居也觉得自己过度索赔,于是将从梁鸿手里拿到的猪原数奉上。但是按照梁鸿的性格,梁鸿不但没接受,而且还回到故里。正是因为他这种品德高尚的行为,县里的有钱人家都很欣赏他的高风亮节,都想他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但是梁鸿并非贪慕虚荣之人,所以都频频谢绝了。而孟光正是看上他的品行,于是非他不嫁。后来这些话传到梁鸿的耳里,他竟然主动去孟光家里提亲。孟光这个丑女能嫁出去,她的家人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当时她准备嫁妆的时候,不是金银首饰,也不是绸罗缎锦,而是粗布衣服,草鞋,织布的工具以及箩筐,众人都不解,但是孟光并没有解释。不日之后,他们就成亲了。成亲的当天,孟光故意穿得十分华丽,打扮得春风满面。梁鸿见后,七天都没有理睬孟光。孟光忍不住走去问他的夫君:“为什么夫君你这么多天都不理我?”梁鸿就回答:“我想要的是一位能与我同甘共苦,自食其力的妻子,但是你现在穿着打扮如此讲究,浓妆艳抹的,实在太让我失望了!”孟光听后,突然茅塞顿开,“夫君,原来我们的志向都一样,我穿成这样是为了试探你的志向!”随后便换上粗布衣服和草鞋,开始打理家务起来。梁鸿见状,十分惊喜,“这才是我意愿的妻子!”此后,他们夫妻俩还走入霸陵山,开始了男耕女织,勤俭朴实,以诗琴自娱的生活。即使他们的生活过得如此清贫,但是他们却乐此不疲。孟光每天在家中织布制衣,梁鸿在外耕田劳作,过着神仙眷侣的日子。一次,梁鸿到世家望族的皋伯通处做雇工舂米,孟光每次给他送饭的时候,都会把装食物的盘子举得很高,刚好到她的眉毛位置。皋伯通看来顿觉奇怪:“这位先生的妻子每次送饭这么尊敬她夫君,想必此人也不简单。“随后,皋伯通让梁鸿住在府中,并不让他做杂活,于是梁鸿藉此闭门开始著书。此后,梁鸿在临死前著书十多本,并葬于壮烈之士吴要离的墓旁。而”举案齐眉“这个成语,也因此而流传至今,梁鸿与孟光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成为后世子孙纷纷效法的榜样。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梁章钜是清嘉庆和道光年间的文学家,由进士出身,累官广西巡抚。梁童钜教育子弟的道理,多来自前人治家训子之言之事,融以己意,以平实朴素之言,发自肺腑,汇编成《家诫》一书。他以为家训不能与讲学相提并论,反对说教,主张因势利导,随人而训。他认为居家之妙在一忍字,而治家之旨在一勤字。教育子孙“一夫不耕,必受其饥;一妇不织,必受其寒”,“勤可以远淫僻,可以致寿考”。他告诫儿孙要团结,家庭败落首先是内部分裂,“骨肉构难,同室操戈,天必两异,从无独全之理。”他认为对子女不能过度溺爱,否则适得其反,“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他又主张言传身教,以清白做人、“吃亏是福”的家训留给子孙。


  【家规祖训】

  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 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

  一、奉祖宗:根深叶茂、水深源长!有祖宗才有我们子孙,我们中华民族是孝顺的民族。除夕、岁首、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要在家中设祭,清明、重阳春秋二祭,应回家祭祖扫墓。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要把祖墓修好!

  二、孝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永远报不完的恩情。瞻养父母既是美德,又是责任与义务。孝敬父母,使父母不受饥寒。骂父母者,众人责之;打父母者,罪该处死。

  三、亲兄弟:兄弟姐妹情如手足,妯娌情如姐妹。兄弟相亲相和,父母遗产分配公平,不争夺家产、财产、房产等。

  四、睦宗亲:同姓宗亲本来就是一家人,不分尊卑、不分贵贱、不分贫富,都要当作自家人看待。

  五、和乡邻:远亲不如近邻,乡邻尤如兄弟,要和乡邻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互相帮助。学会宽容、善待、爱护、尊重乡邻。

  六、教子弟:教育子弟明白事理,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勤俭持家。亲兄弟、慎交友,切莫游手好闲、败坏家风。家庭再贫穷,书不可以不读。富家之子,不可溺爱。

  七、戒恶习:要戒黄(嫖娼)、戒赌(赌博、博彩)、戒酗(酗酒、过量喝酒)、禁毒(远离毒品)、辟邪(辟除邪教、恶会、传销组织,不入会、不结盟、不落草)。

  八、奖名节:表彰忠臣孝子,表彰读书有成、事业成就者。

  九、慎婚嫁:男娶妻要玉洁冰清,不求外表美,而求淑惠贤良,不娶娼妓、恶妇、刁钻、妖精等伤风败族之妇。择婿不贪钱财而择有前途者。

  十、守国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品德端正,好义为公。做生意者,按章纳税,为国出力。

   

【梁姓古训和家训综述 】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东原梁叔鱼以“忠孝”遗训为梁氏的永久家训。迄后南宋梁克家钦点状元及第时,其谢恩表云:“今日蝼蚁酬大造,一生忠孝是传家。”以后又以“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致为学,以能主身,以信处人,以慈御下”为家训传至后代。定于明代的维扬江都梁氏家训有云:“孝父母,敬长上,……言忠信,行笃敬”等语。清代烈女梁爱莲有遗言传世:“余之遗言语淳淳,忠孝二字教儿孙。德能养人善为本,百善孝字最为尊。……”直到近代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二十四·缀林二》有《赠太子少保谥文忠梁公挽歌词》:“海内论忠孝,无如髯绝伦。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凡入而为孝子悌者,出则必为义士忠臣”是梁氏的古训。 

梁氏家训十则 

一、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 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 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 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 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二、孝父母   

  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 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 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 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 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 ,贻累族人。 

  三、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 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 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 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 。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 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 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四、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 ,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 时教导之。 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五、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 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 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 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 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六、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 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 ,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 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  

 七、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 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年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 即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 、狂佻,市井 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 当引为切戒。至于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八、奖名节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 、义夫、节妇,确有实迹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九、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 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十、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 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 ,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近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 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梁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