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渊源久远。帝尧后裔,有唐尧后裔的祁姓刘氏、周文王后裔的姬姓刘氏、汉朝赐刘姓等。在中国历史上,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一个姓氏,刘姓称帝者共有六十六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自古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刘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二百五十二位。当今人口在7200万人以上,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中国大陆第四大姓,大约占汉族人口5.4%。台湾排名第八位。
【释义】 刘的本义是兵器。铭文上的刘字,像一个武士手执两刀做解剖的形状。
【得姓始祖】
刘累:夏朝,尧之裔孙。据《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记载:夏王孔甲在位时能够顺从天意,天帝特地赐给他4条驾车的龙,黄河和汉水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但孔甲不知道如何喂养。当时有个刘累的人,是陶唐氏后裔孙,他曾随豢龙氏学习过养龙技术,便自告奋勇去为孔甲养龙,孔甲因此佳奖刘累,赐他为御龙氏,还把豢韦氏的土地封给他作采邑。《左传》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刘累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隐居,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改为刘累,刘累族人遂复姓为刘氏,中华刘姓遂繁衍生息。
监明、刘式:刘姓的始祖应为当年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监明或其儿子刘式。据流行于两汉之际的纬书《尚书中侯》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名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舜帝就把监明的儿子刘式封到刘邑,让他嗣奉尧的香火。这是迄今最早提出帝尧长孙刘式封于刘邑的文献。监明雄才大略,开拓进取。他把后裔分两支南迁:一支到山东平源,占领黄河下游一大片沃地;一支迁到山西一带,建立南唐和北唐。
各支始祖
刘 存:宋朝,仕至上柱国、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食邑衢州龙游。生两子,族谱分别排行廿六、廿七:刘廿六一支从江苏铜山迁浙江青田高潮。刘廿七即刘苌居龙游。明江武年刘先第十世孙刘钦由下洋居鼎湖峰前。是为浙江衢州刘氏始祖。
刘 存:行三,号淮叟,字一心,生唐元和癸巳正月十六午时,头百会处肉角中,中介逾寸长,淮南西路光州固始人,因巢寇乱华,随兄楚公入闽,景福二年五月抵闽,挟三子:昌龄、昌嗣、昌祚,三侄:贻显、贻木、贻孙,小居怀安凤冈。寿一百二十有一,卒后唐,长与癸巳二月初二日葬本里王功墩名侧羸穴,行皆详载墓志。是为福建怀安刘氏始祖。
刘 遐:仕东晋为安成太守、诏领彭城内史,仕满,留居安成城北笪桥,后裔流衍南北诸省。是为笪桥刘氏始祖。
刘 乔、刘 翼、刘 滔:北宋太平兴国间官宦居福州,六世祖滔,子三,滔卒后,子孙散居各地,子冀以忤秦桧避居建宁客坊墨田。是为福建、福州、建宁刘氏始祖。
刘正十:谱称南宋大将军刘光世玄孙,自江左迁来金陵上元县天印山下之南窑村。是为南京南窑刘氏始祖。
刘太真、刘太京:谱尊唐朝诗人刘太真为始祖,太真由宣州移家丹阳,太真孙刘京,因官留居河北景州,京六世孙守节,唐末避乱复由景州归丹阳,卜筑洋西里。是为江苏丹阳刘氏始祖。
刘兴甫、刘仕海:五代后唐同光初由洪州铁柱观仪门徙长沙大王桥,子仕海再迁巴陵公田茨花塘,是为巴陵始迁之祖。
刘 唐、刘 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是为巴陵南冲刘氏始祖。
刘宗臣:南宋宁化人刘宗臣为始祖。是为福建宁化刘氏始祖。
刘光谦:唐天宝年间避安史之乱,由婺州金华迁至湖南平江上壹。是为湖南平江刘氏始祖。
刘 纯、刘 忠:清康熙年间,巨浪公裔孙纯子忠燕等计三房十四支先后由江西迁来湖南平江,立业蛇源、培上及南泉假等地。是为湖南平江刘氏始祖。
刘禹锡、刘乐隐:唐朝著名文学家,宋室建炎南渡,其裔有自洛阳迁句容者,传至十九世孙刘乐隐之二子别为东西两派。是为江苏句容刘氏始祖。
刘佛保、刘福七、刘福八、刘福九:元朝末期避兵乱携子福七、福八、福九自荆州长阳县迁来江阴长寿镇留河桥,以其财雄一方,人称大户刘家。是为江苏江阴长寿镇刘氏始祖。
刘道成:明朝末期自背后安徙江阴桃花港西贯庄村。是为江苏江阴贯庄刘氏始祖。
刘 谪:江西南康人,仕南唐官至工部尚书,宋下江南,沁臣二姓,遂与子造隐安福县南谷木塘北。是为江西安福刘氏始祖。
刘 庄:世居抚州宜黄县,仕南唐为大理评事,其子官吉州长史,迎庄就养于吉州邑安福南里前溪。是为江西安福前溪刘氏始祖。
刘 基:家苏州,官维扬,以与贾似道不合,遂于端平间挈其四子寓邵伯镇,景定中再迁如牟。是为刘氏始祖。
刘文娄、刘麟山:明朝初期自江西永新浯塘迁湖南攸县黄塘,其子麟山再迁攸邑北城第一峰。是为湖南攸县北门刘氏始祖。
刘骨翟:明朝人。是为四川江冲刘氏始祖。
刘立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太和县梅子村圳圹上迁居湖南邵阳县南路五花坪老屋桥。是为湖南邵阳五花坪刘氏始祖。
刘大邦:明嘉靖年间自江西安福县默林屯迁居湖南邵阳尚贤都仁厚里,入大户籍。是为湖南邵阳尚贤都大户刘氏始祖。
刘 崇:南宋初自京兆万年县徙大军征讨入闽,遂居建宁麻沙镇。是为福建建宁麻沙镇刘氏始祖。
刘 真:号恪公,先世凤阳人,元至正十六年随汤和统兵克常州,扎营城西,驻防十年遂家焉,因此人称西营刘氏。是为江苏常州西营刘氏始祖。
刘 于、刘昌年:谱称出南汉祖刘隐后,宋建炎南渡自汴梁徙居晋陵,于曾孙昌年无子,以福建崇安五夫刘子羽曾孙廉之子楠为嗣,楠长子诩,元朝时期再徙阳湖县永升东乡大刘村。是为升东刘氏始迁之祖。
刘秉逢:元朝由丽水竹洲迁邑之陇里,寻再迁松邑三都里庄。是为天津河西区刘氏始祖。
刘楚涣、刘楚敬、刘楚珍:兄弟,明朝末期清初由江西迁来长沙,楚涣一支居河西八曲河刘家山,楚敬支居河东格塘刘家湾,楚珍支居河东刘四段。是为湖南长沙河西刘氏始祖。
刘雄纲: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吉安徙居长沙新康镇花山。是为湖南长沙新康镇刘氏始祖。
刘吉祖、刘崇明、刘崇博、刘崇厚:明嘉靖末自吉安府安福县徙居长沙尖山,刘崇明为吉祖次子,携子迁寿,偕弟崇博、崇厚复自尖山徙善化河西六都曲江。是为湖南长沙曲江刘氏始祖。
刘世骅:元朝末期自吉安永丰徙楚,明洪武年间定居长沙新康都之南坪。是为湖南长沙南坪刘氏始祖。
刘世麟:明洪武年间由江西丰城县梓溪村金山白茅坪迁至湖南长沙乔江口之田心坪。是为湖南长沙乔江刘氏田心支三房始祖。
刘基德、刘仕元:宋室建炎南渡,由汴州迁建康,数传至顺之,仕元为平江路榷茶批稔得领,遂由建康移籍吴之长洲。是为江苏长洲刘氏始祖。
刘 溥:明景泰十才子之一,世居苏城,自八世起,先后析为金阊、凤冈、狮山、东洲四大支。是为江苏长洲刘氏始祖。
刘仲二、刘福四:子福四,生三兄弟,明清之际,三兄弟后裔续迁巴陵各处。是为四川巴陵刘氏始祖。
刘 环:宋末元初自婺州城徙居郡治东四十里地名长庚处。是为浙江金华婺州长庚刘氏始祖。
刘用行、刘 思、刘元季:南宋时由闽之泉州来寓金坛,居于东门城郭,其孙思和元季避兵难由东河门迁邑西之唐王村。是为江苏金坛唐王刘氏始祖。
刘 辉:明嘉靖初自姑苏长洲徙居常州宜兴横塘太子圩。是为江苏宜兴横塘刘氏始祖。
刘 庞、刘伯辉、刘 享、刘清富:由五夫徙丹徒,庞子伯辉由丹阳析居金坛,伯辉子亨孙由金坛再迁晋陵东安,亨孙曾孙清富,复由东安徙居武进惠化乡夏坊。是为江苏武进昆陵西关刘氏始祖。
刘继泗:约于元季由江西迁居资江以北之益阳。是为湖南益阳资阳刘氏始祖。
刘继类:自江西峡江火田迁湖南益阳十九里斓泥湖,仍名其地为火田垸以示不记旧。是为湖南益阳刘氏始祖。
刘俊仕:清康熙年间奉祖妣迁来江西萍乡县。是为江西萍乡刘氏始祖。
刘日升:清康熙四十二年由广东迁居萍北瓦屋。是为江西萍乡瓦屋刘氏始祖。
刘春八、刘 行:由吉州安福南阪迁萍乡源溪。刘行为春八十二世孙,明嘉靖二十一年由源溪入赘邑之遵化乡石观前易氏,遂改姓易。是为石观前刘氏始祖。
刘彦嗣:南宋嘉泰间自吉州安福南溪徙居袁州萍乡南路观化里五图白竹刘家坊。是为江西萍乡白竹刘氏始祖。
刘恢逵:清初由石城安福徙萍西朱家坊高枧。是为萍乡高枧刘氏始祖。
刘仁德:明朝自三衢郡城菱角塘徙居定阳白马山。是为五里刘氏始祖。
刘伯祥、刘伯辉、刘伯祺、刘 震、刘 亨、刘 金:刘伯辉、刘伯祺,伯祥子震孙,伯辉子亨孙、伯祺子金孙之后,先后迁来常州,分居属邑之城乡。是为江苏常州刘氏始祖。
刘义通:唐节度使刘巨容四世孙,五代时判宣州,雅爱属邑泾县琴溪之美,遂由江西弋阳移家于兹土。行四,任宣州判,居琴溪赤滩及之东街,娶何氏生子沆、掳。葬东山能口塘,娶凤氏葬同处。是为江苏徐州彭城刘氏始祖。
刘通礼:明成化年间自闽之上杭县珠玑街迁广西博白县三瑾堡高堂甲良陂堂。是为福建上杭刘氏始祖。
刘让三:南宋时自赤岸迁至丹阳访仙桥东左庄。是为云阳左庄刘氏始祖。
刘子羽、刘 理:刘子羽六世孙刘理,祥兴间自淞江迁至无锡县五牧镇。是为江苏无锡五牧镇刘氏始祖。
刘 恕:明永乐二十一处自苏州阊门入赘无锡贝沙桥俞氏,遂世居焉。是为江苏无锡贝沙桥刘氏始祖。
刘 浩:明朝初期自江右徙居善化湘江西花林街。是为湖南善化刘氏始祖。
刘 极:明朝初期自江西吉水徙居长沙府善化县六合山,未几再徙邑之泉山。是为湖南长沙泉山刘氏始祖。
刘 宗:宋靖宗之难自山东升平县徙居岳州华容陈家山。是为罗湘刘氏始祖。
刘包干、刘开阳:明洪武三年自江西丰城县梓溪徙居湖南湘潭县九总街。刘开阳为世干曾孙,由九总街再迁湘阴县乔口柳林江北岸,清乾隆间建祠刘家塘。是为湖南湘阴刘家塘刘氏始祖。
刘崇获:明朝自江西南昌县龙丘迁居湖南湘阴县东关外八甲。是为湖南湘阴东关刘氏始祖。
刘肇平:明朝初期由江西丰城梓溪徙居湖南湘潭沙陂岭。是为湖南湘阴刘氏始祖。
刘季钦、刘季塘:明正德初年由江西迁湖南,季塘卜居湘乡十都潭市东塘坪,分房居十二都石牌子湾,季钦卜居湘乡七都蹩板塘。是为两湘刘氏始祖。
刘元贵:后裔散居石潭市、石头埠等处。是为槠山刘氏始祖。
刘仁信、刘焕若:明朝来居衡阳,清乾隆十六年再迁湘潭八都三甲铁梨疤,是为湖南湘潭八都刘氏始祖。
刘答海:京师河间府兴济县人,明永乐二年,以军功奉调长沙卫前,遂家湘潭水竹湾。是为湖南湘潭水竹湾刘氏始祖。
刘起凤:明洪武二年由江西吉水县鹅丘中村迁湖南湘潭县,卜居白石港田心。是为湖南湘潭白石港刘氏始祖。
刘诚祖:明清之际避兵乱由吉安太和县迁来湘潭三都九甲东塘横具。是为湖南中湘刘氏始祖。
刘润德: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安福县下村来居湘潭蝉塘坪。是为湖南中湘刘氏始祖。
刘德言、刘紫龄:南唐时来居江西安成业桂里。刘紫龄为德言二十六世孙,明朝初期由饶州先后寄迹湖广之茶陵及攸县柞树塘,后始卜居中湘江乌石峰下后。是为湖南中湘刘氏始祖。
刘鹤云、刘志学:元朝末期自江西安福县中鹄乡策门里迁至湖南宁乡下乐市,始迁祖:刘志学,鹤云三世孙,由宁乡再迁至湘潭下索水口,后裔建祠六久滩/是为湖南下索刘氏始祖。
刘德孙:元明之际自江西庐陵县圳上迁湘潭唐兴桥,明永乐二年再徙湘潭上十七都三甲岱头桥。是为湖南湘潭岱头刘氏始祖。
刘万柏、刘万松:明永乐二年与兄万松由江西吉水徙居衡阳,万松落籍于衡,七年,万伯复徙中湘六都姜畲后陛廷山。是为湖南中湘陛廷山刘氏始祖。
刘 城、刘必富:明季由江西永丰县紫溪圳上先迁茶陵,寻与子必富再徙湘潭锦石市,定居于市西南之纯塘。是为湖南湘潭纯塘刘氏始祖。
刘元一:明永乐间由吴迁来湘潭戚里铺排仙桥。是为湖南中湘戚里铺刘氏始祖。
刘仲贤:明朝自庐陵泮塘徙居湘潭,环居邑城义井,后散处十五都东霸。是为湖南中湘江义井刘氏始祖。
刘伯勒:南宋末由山阴云门迁嵊县集贤坊,始迁祖:刘文华,伯勤五世孙,入赘邑之镬国岭何氏。是为镬国刘氏始祖。
刘 献、刘 兴、刘 晏:北宋时自义乌金山迁居青肃,献子刘晏再迁武义茶塘岭脚。是为肃溪刘氏始祖。
刘 榘、刘允迪:溧阳始祖榘,玉山始祖允迪,均为南宋大臣。
刘应新、刘太杰、刘太秀、刘太科:元至正间由江西太和县徙湖南湘乡,三迁而后卜居邑之亚田迪坑,刘太杰、刘太秀、刘太科为应新十世孙,明清鼎革之际复由亚田迁宁乡沉钟桥烟田衡。是为湖南上湘亚田刘氏始祖。
刘心传:元朝末期自江西安福县迁至宁邑五都十一区刘家冲。是为宁邑刘氏始祖。
刘廷鉴:明正统间偕弟廷旭由江西丰城辗转湘潭睥头市、益阳浮云铺,历十数年,始卜居宁乡长岭大桥腾云庵。是为楚南刘氏始祖。
刘世用:明季自福建上杭县先寓长沙府善化县螺头山,后定居宁乡二都九区平冈。是为湖南宁乡刘氏始祖。
刘崇魁:先世江西安福人,清康熙四十二年徙居湖南宁乡北城。是为湖南宁乡北城刘氏始祖。
刘茂寅、刘世麟:仕宋为龙图阁直学士。刘世麟为戊寅十五世孙,元朝末期由江西吉水县迁湖南长沙县田心坪,明洪武十三年再迁宁乡平扶塘。是为宁乡平扶塘刘氏始祖。
刘天汉:南宋淳熙间由江西豫章迁宁乡唐市,三汉六传至文广,再迁今之花桥。是为湖南宁乡花桥刘氏始祖。
刘时类:明季由江西豫章迁来宁乡南乡五都十二区茅田滩。是为湖南宁乡南塘刘氏始祖。
刘福一:明洪武年间迁来宁乡。是为湖南宁乡荷塘刘氏始祖。
刘 存: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卜居今福州市西北凤冈。是为福建福州玉阪刘氏始祖。
刘 类:仕宋高宗时为御史中丞,爵至平国公,谥日义,卒葬诸暨杨家坞。是为江苏暨阳浮邱刘氏始祖。
刘 合、刘子羽:建州崇安五夫里人,宋大臣,以其宗谥号代忠字者共有五人,故世称五忠刘氏,合长子子羽,建炎初出为镇压江安抚使,遂析居京口。是为润东顺江洲刘氏始祖。
刘子琪:元朝末期自姑苏昆山徙居清河北,明朝初期又徙居兴化。是为福建莆田兴化刘氏始祖。
刘 通、刘巨容:唐末大臣刘巨容玄孙,五代时由鄱阳清塘源迁来江州德安县陂溪里。是为江西德安刘氏始祖。
刘正四:字明道,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二十日辰时,生寿七十四岁,明宣德二年丁未十月十六日巳时卒,葬黄河尾周溪潭角,干山巽向。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永县平安谭,大明洪武乙丑科进士壬申官陵,湖广安陵府中大夫任九载,以王南篡庙建文不知所筱义州厉泉乡,永乐开始元配:杜氏,元圭正十六年丙申六月二十八日早时生,寿七十五岁,明宣德五年庚戌酉月十四日丑时卒,葬小岭芽牯牛山丁向。生子三:长符六郎,次符十二郎,三符十四郎。是为当福刘氏始祖。
刘天辅:原名府,原籍湖北黄州府麻城县人,祖居刘家河,明宏治十一年戊午正月初七日子时生,自正德甲戌年南徙沅,隆庆二年戊辰十二月十一日亥时没,葬棉花岭甲山庚向。元配:杨氏,本邑育嫒之女,明正德元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卯时生,隆庆六年壬申十月初九日未时没,葬棉花岭夫妇合冢。生子一:刘沙洲。是为湖南沅江刘氏始祖。
刘贤斌:字宪章,号楚南,明洪武八年生,永乐二年甲申与内兄袁国正由吴西吉水来,湖南汉寿没,葬龙潭冲老屋湾象形嘴,辛山乙向有碑。元配:袁氏,生没无考,葬益邑浮邱山下,凤形李壻之山。生子四:刘源鼎,刘源清,刘源明,刘源旦。女一:刘适李。是为湖南安化、益阳刘氏始祖。
刘德言:字绍闻,由广平徙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江背中洲寓居,安成仕宋为朝散大夫水部员外郎,江南淮西转运使,封南昌郡开男事见一统志。唐干宁元年甲寅二月十五日时生,年八十岁,宋开宝六年癸酉十二月十三日子时没。元配:欧阳,封南昌郡夫人唐大顺二年辛亥□月□日时生,年八十四岁,宋开宝七年甲戌二月初七日时没,宋勒赐合葬安福洲钦风乡四十八都小水广明寺近村头。是为湖南湘乡宾溪刘氏始祖。
刘源明:一名监明,隋唐之后受封于唐,旧谱载封于刘国卽今河南广武境误注见籍古录中校堪记。妣:风氏。子一:永河。是为刘氏亲睦堂鼻祖。
刘 源: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于明永乐间陵王护国汗马动劳以功授指挥使,生卒年月无稽,葬地名朱家坝,卽今朱家湖下道八亩洲田中其地系属潭邑上五都大五甲因世迁年湮基业,易主批载漏失冢,公太余傅至清同汉十二年是业迁归童管嗣,孙泽镙等倡合族众捐资价买童广照兄弟契载坟右沙坵田内增加壹太坟前八亩坵田内增加八尺以培坟坻周姓田边为界,又价买坟左周大谟兄弟田界焚载齐坟中发尺向左一丈四就光绪乙亥年为坟,后来历少祖山地名铺子岭兴产争兴讼童业售周□就山地寝事契载前与右各增加六尺以上买契仆契均详卷二丁山癸向有碑。元配:赵氏,诰封淑人,生卒未详,葬地名朱家坳丁山癸向与夫合冢共碑。子一:康保。是为善邑刘氏始祖。
刘 苍:长沙定王发之孙,高祖之元孙也,汉元光六年封安成侯,年毙,谥曰礼以侯思长沙改谥曰思。子一:自当。沅江始迁始祖:刘厚岳,字高山,字一泰山,元元统二年甲戌四月十九未时生,寿九十□,明永乐三年甲辰三月十二卯时没,葬茶园山卯山酉向石碑记。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桐卢保兰溪都丽水村随父膺聘来楚初寓湘阴湾河未经落业。洪武八年始来沅邑花龙村垦立田亩户名厚岳复迁大宗头居焉。元配:湛氏,生没葬向俱属江西未详。继配:朱氏,生没阙,葬游野冲。三娶:尹氏,生没阙葬游野冲。四娶:毛氏,元至正十三年癸巳十一月初四戌时生,年三十四岁,明洪武十九年丙寅二月二十三丑明没,葬大山嘴干山巽向碑记。子一:启性。五娶:苏氏,元至正十八年茂正月十一酉时生,寿七十四岁,明宣德六年辛亥八月三日酉时没,葬大山嘴伴张家仪出水之北干山巽向石碑记。是为湖南沅江始祖。
刘源明:旧谱一名监萌。唐尭支子虞封于刘地,刘古国名卽,今河南广武境。妣凤氏,生子:永河。是为河南广武刘氏始祖。
刘(开七三郎):隆公之子公干元太祖时,官授广东潮州府总制遂家于粤没,葬蓓治惠州府兴宁县北厢万背洞高车头黄举逢下坐东向西行山象形。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十一月二十三日子时重修冢内会存,石碑一十四房。是为江西兴国刘氏始祖。
刘 泰:字春融,号葛庵,原名泰懿,因人考避讳以泰为名,明洪武十六年癸亥十二月十八巳时生,年十四岁游黉序,十八岁登建文二年庚辰科进士第,出黄子澄门下建文三年辛巳官拜衡州太守,历任一载闻靖难兵入京建文避位,燕王御极公喟然曰为臣不能尽忠登往事二主子遂思择地隐。元配:李氏,茂宣高安县生员茂琼琼公女,名□贞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二月二十三亥时生,明天显四年庚辰八月十九辰时殁,享寿六十三岁殁葬同夫山。子四:正简;行简;珍简;蓉简;生女一,名小巧,姑适上高县贡员叶仲远第三子,庠生名春芳。继配:李氏,本邑德先公女,名宝贞,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七月初四巳时生,明正统十一年丙寅七月初六子时殁,葬柳林舟子山。子二:贵简;澄简。是为同夫山、柳林刘氏始祖。
刘侍孙:日时公之元孙,靖州正堂致仕,旋归吴西,道经宝郡,值王业代与之会,遂家于城东七舍之鸭山。原配,其妻周氏,生殁俱佚夫妇均葬鸭山。是为鸭山刘氏始祖。
刘诚逊:千户侯字淳元,号彦忠,明宣德十年乙卯二月初二辰时生,景泰年间从湘潭县五十八都花石长动落业居焉。弘治十三年庚申十月初一午时没葬本都长冲子山午向墓步上下左右各方五丈,子四,配郑氏,明宣德九年甲寅九月十六巳时生,弘治十三年庚申十一月十七未时没,葬本都长冲与夫合墓向同。生汉潮、汉涟、汉满。是为湘潭刘氏始祖。
刘 驹:江西泰和圳上人,葬潼江湾,配王氏、孙氏。
刘重义:行一字,妣氏徐,子旺,与公元季时,家淮西庐州府六安州,会明太祖崛与,率二子渡淮,杖策下复战江南诸郡,二子皆劳绩卓著,克嗣公志云。是为梓溪刘氏巽公真系始祖。
刘璧泰:原名璧达,字裔盛,号森峰,行四,登仕郎,明洪武六年癸丑八月十五日子时生,宣德九年甲寅十月十二日辰时没,寿六十二,葬十一都四甲桥头湾祠后象形山,壬山丙向。原籍茶陵州石碧口,明永乐间迁湘潭碧泉之村,继卜开湘江之传,故奉公为迁潭始祖。有碑,传图记,子六,配黄氏,明洪武十年丁巳十月十三日寅时生,正统年六年辛酉九月十三日午时没,寿六十五,葬上十七都,三甲自瓜洲郎鱼形洲丑山未向,今有碑、华表、图记,生胜琼、琥、珀、玫。坟界同治三年,接刘植心丈尺,契载刘始祖妣黄氏扦定墓口未向,茔心起量后,参丈八二尺,左一丈,尺右一丈伍,尺四园策三砂围为界,二派颜氏该填后亦在界内,五派张氏坟,茔心起量各方陵尺,亦策三砂围为界,契附后。是为桥头刘氏始祖。
刘应彬:汝政之子,字文,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六月初八日午时生,寿六十八岁,宏治五年子三月十九日亥时殁,葬野冲,辰形山,坤山良向,配黄氏,三溪德公女,永第二十一年卯正月十五日子时生,寿七十一岁,宏冶七年甲寅正月十二日申时殁,葬杨塘,撰丑山末向,生子五:原、迪、昭、荣、进。
刘袷帝:号德与,世居彭城,仕晋为太尉,封宋王,受恭帝,在位三年,生二子:义符、义隆。
刘允达:原名刘文达,字道,明景泰年由湘潭七里铺仙桥徙居连邑桥之李福塘、白石塘等庆,我白石开基祖,为失纪葬湘邑十四都团,田七溪总白石冲,右边鳄鱼,丁癸兼未丑。
刘 祥:字思望,行仁八,父译内向,赊祖译逊,曾祖译守文。唐景福中同兄祯相继登进士第,授奉议大夫,吏部员外郎兼太子宾客。自安成下村徙居永新北山,政名中村,生没未详,葬县南雷源溪虎亥山,巳向兼干巽。配尹封夫人,生没未详,葬七十一都庆走山,子山午向,有田三十,献与坟相近佃人王五耕守坟。生承贵。
刘景铭:字玉华,同男志孔孙时音。明永乐二年甲申自茶陵冲徙居中湘上十七都,六甲下少冲左五屯寨子仑猫公山,克立室家。生未详,宣德七年壬子八月二十六日辰时没,葬下沙衡老屋上首出丑山,未向有,传子一,配刘氏,生没未详,葬上十七都,六甲地名白茅辛山,乙向冲。生纹锦。是为中湘下马桥刘氏始祖。
刘 义、刘昌隆:云南阳安府府尹,字德寅,号凌峰,系保信军节度推官之九民孙,第十四世祖,译世诚公之仲子也。公世居安府吉永县北冲金家园,仕元未至正官云南临安府府尹,解组归里,因吴乱未靖舟过醴西石亭,秉舟登西岸,见山川清秀土活里美,遂卜居十里内地名雅玉堂而家焉,迄今数百年,尚存宾迹可征。公于元至治二年壬戌七月初七戌时生,明永乐五年丁亥正月二十四日寅时没,寿八十六,葬赵公仑真武形,甲庚兼卯西向,有图。传子二,女一,配曾诰授安人吉水惠澜公之女,元大定二年乙丑正申时没,夫归合葬山向同,有图。传生昌隆、昌荣,女适赵嘉言。刘昌隆为义公长子,字惟岳,号嵩仲,元至正七年丁亥三月十三日午时生,明永乐二十年壬寅九月初八日酉时没,葬中耿塘仙鹅形,坤山良向,有图。传子四、女一。是为醴西石亭刘氏始祖。
刘考刘:讳启生楚,旧传为山海关总兵卒,葬未详,妣唐老孺人,明洪武四年北麻城县孝感乡葛藤坡手携二子奉缴来川,入仁寿创业,县东七十五瑞安下乡子地官雨大房之基,卒葬野鸡,填林碑记巳失,惟存坟一包今无可改。子二:允、先,偕李氏。广传花埧一房:允、中。
刘 式:妣陈氏,字叔度,系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获斜村。仕宋太宗朝官至工部尚书员外郎,掌三司,磨勘十余年既殁,家无余,皆惟图书数行卷,指谓诸曰:此两父墨庄也。海陵胡安定先生问而贤之,为记其事其后诸子及孙比三世,皆以文章器业为时闻人,公户部尚书生子五: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念八郎、念十郎。
刘 愉:唐末避巢,犹徙居上虞蛾眉。是为上虞刘氏始祖。
刘 泉:字仲明,号柏齐。子三:金、石,按,祖南迁惟少子随侍,长次二子仍居汴梁,别为支系,故此谱二世不旁及金石二公。
刘子翚:公之子,字彦冲,号屏山,谥文靖,生于元丰八年乙丑正月十五日辰时,殁于干道三年丁亥七月十六日丑时。娶王氏,生于佑,二年丁卯五月十二日午时殁,于熙十三年丙午二月十日午时合葬祖茔。子一。
刘 顺:始由苏迁扬,旧谱云顺祖非始祖也,乃自苏迁扬之始祖也。相传始祖之先从江右徙居姑苏,其先世概不可考,元朝末期扬民,诛夷几尽,明太祖乃徙江南之民以宾之顺,祖始自苏迁扬之下柯垦黄花岭之地而务农业焉,应即以顺祖为扬之始祖。娶高氏,生卒均失考,葬刘家巷南首接大埂方盘,南向正穴昭穴。二位生英雄景升。
刘洁祥:字本源,号龙川,明洪武考选贤良方正,授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令,特转内台,生于元皇庆二年癸丑,卒于明洪武十六年癸亥,享寿七十一岁。阳郡城县学后进士启裕蒋公女,敕封孺人,生于延佑元年甲寅,卒于洪武十五年壬戌,寿六十九岁。子三:文吉、文忠、文恭,女二,长适本邑白家桥孝廉白祖辉,次女适本邑进士陆成美,暨孺人合葬本邑东食后刘荡桥新阡,主穴有碑文墓志。
刘 楚:字白冲,号玉岑,唐光州大都吏都尚书,封沛国公,谥忠简,家庭忠商,承华胄,败中外,文德而兼着武功,靖亮采而独赤,荣膺简在宠崇封。生于元和十年乙末六月癸亥日寅时,葬于天佑八年辛未二月十七日,享寿九十有七,葬福建建 府浦琥县延庆寺之后。尚宗三公主,寿九十有四,与公合兆。子六:翱、翅、翊、丰、翔、幽,俱通籍金闺列。华以五季之乱,翅、翊、丰俱迁丹阳;翱、翔、幽皆宦闽。公因长子在闽,遂叶官往依焉。以公为来闽之鼻祖云,自是翱公以开,因公致仕处建阳之麻沙翔,择崇安之五夫幽,卜建溪之马铺,分上游鼎足而居。皆能,公仁作求世德,曾不数传金紫蝉袍鹊起衣冠文物骏奔祠基之下者殆数百人,世稿闽刘望族。是为福建泉州刘氏始祖。
刘子单:字彦冲,系汉楚元五四十五世孙,唐金吾上将军,翔派资政殿学士,谥忠显。公韩之季子以征,辟除与化军通判门人朱熹从游,得传道统之正学,都稿为屏山先生,赠太师封齐国公,谥文靖。公宋明两朝崇祀特祠居建州崇安之潭溪。是为福建崇安潭溪刘氏始祖。
刘 颂:字遵邑,号颂适,家南康,仕南唐,没葬溪云二十八都刘家山,癸山子丁向。是为江西刘氏鼻祖。
刘 衍:金紫光禄大夫,宗正卿。公长子字仲荣,仕晋永蘅,都开封阁内侯。姚问马氏一品夫人,生子四:居仁、修仁、虑仁、安仁。是为京兆刘氏始祖。
刘处士:字安佐,配张氏,子三:国辅、国化、国伦。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的刘姓是以封邑为氏,形成于春秋时期。据唐·林宝《元和姓纂》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春秋时有周大夫被封于郑国之刘邑(也作留邑,在今河南偃师南),其子孙即以刘为姓。
源流三
赐姓为刘姓。赐姓刘有两支:一支是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位后,接受戌辛娄敬建议,决定迁都长安,并赐娄敬姓刘。另一支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因鸿门宴上救助刘邦有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
源流四
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源流五
源于匈奴。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源流七
源于沙陀族。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这中间均有外姓人改姓为刘姓。满族刘姓;契丹刘氏;蒙古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壮族刘氏;高山族刘姓等等。
【迁徙分布】
迁徙
刘氏最初发源于今河北省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
祁姓刘氏传至战田时,有人在魏国任大夫,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有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号丰公,刘仁生刘煓,字执嘉。执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刘邦,即汉高祖。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两汉时期,刘氏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国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
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氏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氏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刘氏由华北、西北、大漠、关外地区向中原地区迁徙,如匈奴刘氏南迁河南、东阳一带,鲜卑刘氏和后来的沙陀刘氏也内迁中原。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刘氏长期在中原定居,接受中原汉族的文化和传统,最后完全汉化。另一方面,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战争而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氏,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主要是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刘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其次在在西汉武帝时期。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灭卫氏朝鲜政权,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大量汉族人民随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断往半岛南部迁移,直至跨海到达日本。再次是东汉时期。此时中日之间终于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官方联系。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公元57年,倭奴国来朝,汉光武帝刘秀封倭奴酋首为国王,并赏“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1784年,倭奴国内发现“汉倭奴国王”五字金印一枚,证明了记载的可靠。另据日本史籍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刘氏)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达了日本。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到6世纪)。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五胡乱华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五胡乱华,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尤其是中原的衣冠望族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很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日本早期史书中,对这段时间大量来自大陆的归化人到达日本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在日本文书中常被提到的汉族“归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东汉直(刘氏)、西文首(王氏)等人。他们大都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汉族“归化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人常常自称为秦始皇或汉高祖的后裔。例如,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自称为秦始皇的后裔;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孙权的后裔;再晚些如司马达止等则自称为南朝司马氏的后裔等等。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所载,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多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
隋唐时期,刘氏支脉遍布大江南北。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宋朝以后,刘氏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朝末期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明清时期刘氏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氏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在中国历史上,刘氏族人可谓占尽风光。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六十六人,先后建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
分布
先期的刘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断过,移民数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唐末中原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明朝末刘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当代刘姓的人口已达到7210万,为全国第四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7210万之多,整整18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3.95亿计,人口增长了15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从刘姓的分布地区看来,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刘姓人口大约2718万;10.5—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l0.5%,刘姓人口大约1143万;3.5—l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3%。刘姓人口大约2273万;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5%,刘姓人口大约322万。
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
【迁徙入闽】
刘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北唐县,到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资料所载,晋大夫士会有子留居秦国,因以为氏,称刘姓。战国时,10世孙(佚名)在魏国任大夫,在秦灭魏国之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生子刘清,辗转迁移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清生刘仁,大封同姓诸侯,以统治天下,其孙执嘉有4子:伯、仲、邦、交。三子即汉高帝刘邦,他建立大汉后,大封同姓王族,历18世,24帝,得天下208年之久仅汉代,刘姓的皇亲国戚已分布于古时的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14处之多,并已形成了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刘备所建立的政权蜀汉。魏晋南北朝之时,刘姓除大举南迁外,又有许多少数民族刘姓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刘姓人口大增。与此同时,刘交的后裔刘裕至晋末时,代晋称帝,建立宋国,史称南朝宋,先后历九帝,六十年。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子孙封王侯者,遍及江南各处,影响很大。隋唐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形成的郡望多达25个,其中较有名的有18个。宋代以后刘姓遍布全国各地。
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福建境内繁衍生息,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发现的人骨骼,经鉴定确属海洋蒙古利亚和尼格罗人种,这支海洋蒙古人进驻福建后成为“闽族人”。到战国时期,被楚国灭亡的越国人“无疆子孙或王武君,散处海滨”,其中一部分入闽与当地“闽族人”结合,史称“闽越族”。一部分“闽越族”(也有刘姓),就生活在今天福建境内。
福建的姓氏与南迁福建的中原人士有密切的关系,秦汉之际,中原姓氏逐渐转入福建。西汉时期,闽越国就有刘姓,三国时期有大批人员往福建福州、长乐等地造船,有的乘船往台湾。西晋时期有刘琨,到东晋年间,刘延寿、刘辛等先后任晋安太守;南朝以后刘姓在福建任晋安太守的有刘隐、刘瞻、刘景超、刘业、刘融等,隋开皇间有刘弘任刺史,他们有的定居福建。到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其部下府兵校尉刘举等居闽。唐中叶后由于北方赋税沉重,有不少北方刘姓农户逃到福建山区垦田而居。据宋淳熙《三山志》载:唐开元年间,侯官县山洞洞豪刘疆“因古昔田亩,垦辟而居”。其祖父于咸亨四年(673年),来侯官垦田为业,繁衍生息。刘姓最早到此辟居,人数多,势力大并成为首领。故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古田置县(从侯官析出)名为古田。清乾隆《古田县志·建置》载:“古田……缘刘氏始锄芜菑,为厥疆畎,田锡之名曰疆。”古田县民众为纪念刘疆开疆垦土之功,建灵显庙祭祀他。唐至德上元间(756-760年),京兆人刺史刘守谦,道经福建浦城,悦其山川佳胜,乃定居县城越王山下,成为浦城刘姓之始。
唐开元年间,宰相刘洎之孙刘韶(713-7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累官司起居平章台,公元749年任泉州别驾,后卒于官,刘韶之子刘友扶梓归籍,路经莆田,适逢兵乱,阻莆弃归,全家卜居涵江沙坂。子孙定居莆田涵江,刘韶为入莆一世祖,称刘韶后裔为“涵江刘”。现涵江区刘姓有11支2.23万人,刘韶后裔播迁莆田城厢区、秀屿区、仙游县、泉州市泉港区、漳浦、龙海、南靖、长泰、古田等县(市),国内分布160多支,约18万人口,其中莆田市刘姓人口约8万,列全市第9位。
南朝陈国(557-589),有汉景帝之后裔刘国祥徙居宁化石壁。晋永嘉年间(307-313)随着晋政权的南移,居于洛阳的刘永后人也迁居江南。刘永是三国蜀汉主刘备的次子,蜀国被魏国灭亡后移居洛阳。唐朝末年,刘永的第三十三世孙刘天钖唐僖宗时(874-888)为翰林学士、视察使。刘氏也成了汀闽望族。唐乾符二年(875年),开国公、刺史刘祥(782-878年),为避黄巢之乱,与其子天赐(翰林学士、观察使)从浙江金华徒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所以,刘祥为入闽刘姓开基始祖之一。刘祥后裔迁上杭、南靖、潮州、梅县等地。现闽西刘姓人口近30万,成为江南刘姓望族。分布南方9省、市、区和港、澳、台以及海外20多个国家。
唐中和、光启年间(881-887年),黄巢起义,王绪攻陷河南固始。彭城丛亭里司空大夫刘茂17世裔孙刘存,为避战乱,从河南光州固始率子侄,渡江来闽。文德、龙纪初居漳浦,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5月抵瓯冶(今福州),于天祐元年(904年),肇基凤岗里刘宅(今仓山区金山街道刘宅村),俗称“凤岗刘”。后裔刘冠雄是民国初期海军总长、上将,其四兄弟先后就学和从事福州马尾船政工,长兄、次兄均海军造舰大监,三兄是海军中将,有54艘军舰是其兄弟领导或参与研制出来的,该姓后裔在海军就职颇多,亦称“海军刘”。凤岗刘姓已蕃衍41代。现居福州五区八县(市)的凤岗刘姓有280多个宗支世系,人口16多万,加上国内外约有50万人。
唐乾宁元年(894年),镇国将军,光州大都督、吏部尚书刘楚之子刘翱(陕西万年县洪固乡人,少府监、开国公)、刘翔(金吾卫上将军)、刘豳(将作监薄)三兄弟,以不仕梁,自京兆(陕西)避居入闽。刘翱定居建阳县麻沙,刘豳居建阳马伏,号称西族;刘翔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号东族。其后裔迁居闽北、闽西、闽南、福州、江苏、江西以及台湾等地。东西两族在宋代出“五忠”——忠显刘韦合、忠定子羽、忠肃刘珙、忠简刘领、忠烈刘纯。宋孝宗皇帝御书:“精忠望族、理学名家。”
唐乾宁三年(896年),刘技(祖籍山东曹州南华),字仕能,官鄂州节度使判官,因湖南马氏僭伪不从,宵遁孥家入闽,居温陵(今泉州),其次子刘文济居福州,后裔迁居闽侯南屿、永泰际洋、马尾闽安镇、浙江金华以及台湾等地。
唐末,来自长安和河南光州固始,以光州都督刘楚、刘在、刘存兄弟为入闽开基始祖,以刘宗汉为迁南平开基始祖。刘楚为楚元王刘交的第41代孙,原籍京兆(今西安市),后任光州大都督。公元9世纪末奉诏入闽为官,从河南光州来到福建。福建南平五忠堂《南平彭城刘氏宗谱》有记载。
五代后梁年间,大燕皇帝刘守光后裔刘茂,避乱从河南迁周宁龙潭;后唐年间,威惠节度使刘皈,迁居福安苏阳。刘茂后裔迁居闽东诸县市及海内外各地。现闽东刘姓有10万人口。后唐清泰元年,世居闽长溪拓岸刘宝、刘路兄弟避王延钧乱,迁居永嘉欓溪西巷,又因避吴越王谬讳,易刘为金姓〔《永嘉县志·金石》金宗儒墓志)。
刘沅郎,原籍江西吉水,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任延平府尹,其子新郎卜居宁化县。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刘益浩从江西徙宁化县淮土。刘少奇家庭先祖,派衍于中山,孕育于宁化,分迁至赣湘,终于诞生了伟大刘少奇,此乃客家之荣,石壁之光。
北宋天圣二年(1024),原籍江西吉水的刘沅郎为福建延平府尹;其子刘新郎不愿还乡,卜居宁化。(宁化下沙《刘氏族谱》)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刘赐从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迁徙剑浦(今南平)定居。其子孙迁居沙县、永安等地,今永安刘姓人口近2万人。
南宋年间,刘锜季子刘明迁安溪,寓居泉州,其后裔居晋江石狮大堡、厦门同安等地;后裔迁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明宣德三年(1428年)刘彬从南京调福州任右卫指挥使,举家从河北宛平县龙山迁居福州光禄坊。后裔迁海内外各地,民国时期其后裔刘崇伟等,在福州兴办电力、电话、水电工程,俗称“电光刘”。清代以后,又有不少刘姓民众来闽定居,在福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繁衍生息。
刘姓人口在闽分布较多(万人以上)的县(区):龙岩市武平、长汀、上杭、永定;福州市闽清、长乐、连江、仓山、福清、鼓楼、闽侯、台江;厦门及同安;莆田市涵江、仙游;泉州市晋江、永春、惠安、安溪;漳州市漳浦、龙海、南靖;宁德市福安、福鼎、周宁;南平市建阳、浦城、武夷山;三明市永安等县(市)区。其中福安市5万人。武平县4万人,长汀县3.9万人,闽清县3万人。
【播迁海内外】
福建刘氏历代刘氏裔孙外迁颇多,分布较广,有浙江苍南、温州,江西上饶、弋阳,广东、江西、台湾以及香港、澳门地区。这些离开家乡繁衍的族裔,人口总量大约有200万人之多。
明、清时期,福建刘姓族人渡海定居台湾,以闽南漳州、泉州居多,刘姓移居台湾有的是追随郑成功入台的三位将军:武平侯中提督刘国轩、宜武将军刘国攀、大将刘俊。郑姓三代治台期间,有属官刘陶、刘斌、刘秉忠等人在台开发。漳州府迁台以刘祥第20代刘开七后裔居多,刘姓家族在台聚落有30多处。泉州府、汀州府福州府、闽东、闽北都有刘姓迁台的记载。2007年台湾刘姓人口72.68万人,占台湾总人口3.17%。刘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县市依次是: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台中县、高雄县与高雄市。刘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中坜、板桥、中和、新店、桃园市与大安(北市)。 刘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百分比率特高者,台中县东势镇刘姓人口占有该乡总人口的13.76%,其次为石岗乡12.14%、公馆乡12.11%、新社乡11.02%,美浓镇10.97%与湖内乡10.45%(10%以下略)。
福建刘姓族人分布全省80多个县(市)区900多个乡镇,并迁播国内28个省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迁居国外的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汶莱、印尼、美国、日本等百余个国家。
朝鲜:刘姓是朝鲜的主要姓氏之一。目前,在韩国的刘姓人口就有约20万。据记载,刘姓最早到达朝鲜是在魏晋时期。如当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归化日本时,他的一部分族人就曾移民到朝鲜。宋代有汉族文人刘载入高丽,在高丽王氏王朝任尚书右仆射之职。据韩国《江陵刘氏隐斋公派谱》卷上“刘氏本源世系”记载,朝鲜刘氏开基始祖是中国北宋著名学者和官员刘荃。据片泓基《从族谱学看韩中交流史》一文中还批露,当年日本侵略朝鲜时,大批中国明朝军队开进朝鲜,帮助朝鲜抗日。这些抗日援朝的将领后来有20多个姓氏留在朝鲜成为新的归化姓氏。
日本:是刘姓较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 刘姓最早到达日本是两汉时期。
马来西亚:是海外刘姓比较集中的地区。马来的刘姓族人支派复杂、人口众多,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他们前来拓殖马来西亚,以19世纪清朝中期比较集中。福建籍的马来西亚刘氏,大多属于福建凤冈刘氏一派,是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入福建的刘存的后裔。
据马来西亚《砂罗越彭城刘氏族谱》记载,砂罗越彭城刘氏有一部分来自福建的闽清、古田、永泰、莆田、仙游、福鼎等县;分布在诗巫、泗里街、明那丹、加帛、加拿逸、古晋、成邦江、美里、林梦、老越、峇南与沙巴等地。
据《汉祖刘氏•侨越刘氏台峰系史略》所引1957年版《彭城刘氏卷殖诗巫族谱》资料记载,台峰系侨越刘氏主要来自福建闽清县,来诗巫的时间是清朝末年。公元1901年2月7日,闽清四都前山洋人、刘氏第23世祖刘家洙响应黄乃裳先生号召,毅然率领刘姓同宗从福州起程,经1个多月的海上跋涉到达马来西亚诗巫,在新珠安、南前村、王士来、泗里街福步兴等地拓荒创业。此后这些刘姓族人就在诗巫定居下来,他们的后裔繁衍兴旺起来后,形成今天的马来西亚诗巫刘氏台峰系。刘家洙因其突出贡献,被当地政府委任为诗巫第八区区长兼区长团团长,被称为刘氏迁诗巫的第一个拓荒者。随同刘家洙一同拓殖诗巫的有500多人,其中还有刘振舜、刘兆基、刘兆富等刘姓祖先。
砂罗越刘氏,自刘家洙的孙子辈也即福建凤冈始祖刘存第25代孙开始,使用如下字派:“应时朝廷忠孝连贞为世至宝居仁田义敦厚”。
马来西亚的刘姓华人,大都已融入马来社会,在当地落地生根,他们对当地马来西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来的著名刘姓代表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刘家洙外,还有刘子政,著名学者、作家,祖籍福建闽清前山洋人,1936年移民诗巫。
马来西亚的刘姓华人非常热衷于宗族活动,他们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众多刘氏族亲团体和组织,组织了很多联谊和寻根活动。
1949年8月27日,马来西亚刘氏在吉隆坡成立了“大马南安刘氏公会”。 1967年10月3日,祖籍中国福建省安溪县蓬莱乡的马来刘姓族人,在吉隆坡注册了“马来西亚蓬莱刘氏公会”。
1964年,由拿督刘两、刘克文等刘姓前辈发起,居住在马六甲的刘姓族人成立了“马六甲刘氏宗祠”,以“后两堂”为堂号。
1957年,马来西亚麻坡刘氏在刘后两的发起下,开始筹建刘氏宗亲组织,到1958年正式成立了“马来西亚永春湖洋彭城公会”。这支马来西亚刘氏主要来自中国福建永春县湖洋乡,族人现分布在全马各地。1998年,居住在沙巴州的马来西亚刘氏华人经过3年的筹建,也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宗亲组织--沙巴州(彭城)刘氏宗亲会。
南洋印尼:所谓南洋地区,是指地处在中国的南方的东南亚南洋群岛地区,主要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南洋地区,也是海外刘姓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刘姓族人到达南洋不仅时间早、人数多,而且宗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在南洋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南洋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为南洋各国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姓最早是什么时候到达印尼,史无明载,但最迟在清代,刘姓已经成为印尼华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尼的刘姓宗族,成立了许多宗亲组织。如1952年,雅加达刘姓华人正式成立了“印尼刘氏宗祠互助会”,也称印尼刘氏宗亲会,现有会员1138人,广泛分布在印尼各省市。现任主席为刘嘉其先生。
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中国外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主要姓氏之一,刘姓理所当然也成为新加坡的主要姓氏之一。
刘姓到达新加坡,大约也是在清朝中期公元19世纪。新加坡的刘姓,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和台湾地区,也有是从其他周边国家转辗而来的。刘姓宗族在新加坡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如1930年,新加坡刘氏宗族就当地成立“彭城公会”。1935年该会改名为 “新加坡刘氏公会”,不久更名为“新加坡刘氏总会”。
菲律宾:是南洋各国中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国家,也是华人集中的一个国家。华人已经构成菲律宾的一个重要民族,甚至是最大的少数民族。在菲律宾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刘姓华人,祖籍福建南安县刘林村的刘亨赙,1890年从中国福建移民马尼拉,后来出任菲律宾革命独军副统帅,是菲律宾独立的功臣。又如劳雷尔,本姓刘,日本占领时期任菲律宾总统;他的儿子萨尔瓦多•劳雷尔后来也任菲律宾总理。刘亨利,任菲律宾商总《邮报》编辑。刘抱真,任马尼拉《平民时报》总编。
越南:在古代曾是中国王朝统治的地区,因而也是刘姓最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安南、占城,都是在今越南境内。早在汉朝时,刘姓就有可能到达越南地区。史书中有刘绍,是越南历史上的李朝家臣。今天,刘姓已成为越南的姓氏之一。
泰国:也是刘姓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之一。《第一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特刊•泰国刘氏宗亲总会会史简介》记载,“吾氏族人,自明清迄今数百年来,相与航海南渡,落足泰国者为数尤多。”泰国的刘姓族人建立有多种刘姓宗亲组织。1969年,泰国刘姓成立了“泰国刘氏宗亲总会”。
缅甸:由于地理的关系,缅甸的刘姓华人与其他各姓华人一样,主要来自中国的云南省,此外也有部分来自中国沿海和内地。
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古巴等位于北美洲的国家。刘姓是北美华人社会中的主要姓氏之一。刘姓移民美洲,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开放时,到20世纪达到高潮。移民北美刘氏及其后裔,现在大多都在当地落地生根,他们已经融入了北美社会,但还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他们在异国他乡也建立了自己的宗亲组织。在加拿大的刘姓,也建立了加拿大刘氏宗亲总会。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应邵曰:“沛,县也。丰,其乡也。” 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 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此外还有东莞郡、平原郡、琅邪郡、兰陵郡、东海郡、宣城郡、南郡、高阳郡、高平郡。
堂号
刘姓堂号众多,大体也可分为地名堂号、典故堂号、教化堂号和其他堂号。
地名堂号:彭城堂、沛国堂、汉里堂、沛丰堂、弘农堂、河间堂、中山堂、梁郡堂、顿丘堂、南阳堂、东平堂、东莞堂、平原堂、广平堂、广陵堂、临淮堂、琅邪堂、兰陵堂、东海堂、丹阳堂、宣城堂、南郡堂、高阳堂、高密堂、竟陵堂、长沙堂、河南堂、颖川堂、太原堂、东莱堂、任城堂、高平堂、高堂堂、中山堂、西蜀堂、沙甸堂、安成堂、尉氏堂、南华堂、前溪堂、梓溪堂、燕翼堂等。
典故堂号:御龙堂、邦声堂、汉室堂、敬胜堂、道胜堂、蒲编堂、屏山堂、五忠堂、八贤堂、铁汉堂、墨庄堂、清爱堂、藜照堂、黎煦堂、黎照堂、藜阁堂、藜光堂、青藜堂、燃藜堂、然藜堂、光藜堂、兴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泰乙堂、然乙堂、表照堂、七业堂、传经堂、明经堂、授经堂、崇经堂、儒林堂、存著堂、惇典堂、郡马堂、青云堂、金莲堂、花薮堂、冰鉴堂、二粟堂。
教化型堂号:尚德堂、馨德堂、厚德堂、崇德堂、俭德堂、树德堂、恒德堂、一德堂、德新堂、德声堂、德馨堂,正伦堂、序伦堂、叙伦堂、敦伦堂、聚伦堂、彝伦堂、清伦堂、义伦堂、五伦堂,尚义堂、旌义堂、集义堂、立义堂、崇礼堂、崇让堂、恭让堂、强恕堂、忠定堂、忠贤堂、忠乐堂、武忠堂、怀贤堂、仁视堂、仁粟堂、仁本堂、立本堂、敦本堂、笃本堂、隆本堂、务本堂、宗本堂、报本堂、元本堂、本源堂、敦睦堂、敦厚堂、敬睦堂、磐宗堂、九睦堂、思成堂、思孝堂、再思堂、永思堂、静思堂、念祖堂、奉先堂、亲亲堂、怡怡堂、庆元堂、直介堂、佩三堂、守三堂、远庆堂、崇庆堂、继先堂、文明堂、孝友堂、忠孝堂、孝享堂、漫德堂、馀庆堂、衍庆堂、延庆堂、善庆堂、具庆堂、集乐堂、诚意堂、诚敬堂、世荣堂、嘉善堂、继志堂、源仁堂、聚奎堂、崇高堂、永古堂、复古堂、崇古堂、存古堂、集本堂、明禄堂、嘉会堂、思远堂、悠久堂、永言堂、敬爱堂、上升堂、文英堂、谱寿堂、八字堂、见复堂、振藻堂、如在堂、世锦堂、集英堂、两全堂、绳武堂、华先堂、谨厚堂、德馨堂、肃纪堂、道胜堂、贻远堂、暎武堂、馀荫堂、聚芝堂。
其他堂号:泰来堂、曙光堂、永昌堂、永常堂、永泰堂、永复堂、永忠堂、永正堂、仲宣堂,光大堂,校书堂。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传说汉元帝时,刘向在天禄阁供职校书。一天晚上,有一穿黄衣的老翁,一手执藜杖,口吹拐杖上的火焰,一手拿着天文地理书,对刘向说:“我是太乙之精,听说你好学,特地来看你。”刘向自见了老翁,受了神书,才思越发敏捷,一生著书颇丰。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刘姓的标志之一。
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江西新喻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堂为堂号,以纪念祖先恩德,激励族人发奋读书。墨庄堂'的堂号,主要有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豢龙堂:典出刘姓始祖刘累。刘累在夏朝孔甲时代,为夏王豢养龙,有功而封刘国。
蒲编堂:典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史书上说,刘备早年家居河北涿县,因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常与寡母编蒲席、贩草鞋谋生。刘邦称帝后,常思昔日母亲刘姓堂号打鞋织席之苦,茶饭无味。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以蒲编作堂号,以告示族人勿忘创业艰辛,平生应以勤劳为本。蒲编堂,主要在部分刘备后人中使用,远没有彭城堂、中山堂、藜照堂等著名。
汉里堂: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今江苏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沛郡丰县中阳里。旧时丰县县衙大门两旁,都书写有,古宋遗风。汉高故里的对联。这里的刘氏家族,更以自己是汉代皇族后裔而自豪,为了对世人表明他们是汉高祖的家乡人,他们就以汉里堂作为家族的堂号。汉里堂,顾名思义,就只能由汉高祖故乡的刘氏使用,因此,在丰县以外地区的刘姓宗族,就没有人会用这个堂号。
七业堂:历史典故堂号,起源于晋人刘殷之子好学的故事。《晋书·刘殷传》记载,西晋人刘殷,字长盛,为人至孝,后发愤记忆,博通经史,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刘殷自己博学多才,对儿子们也是要求严格。他有7个儿子,在他的教诲下,都专心治学,研究经史。其中,5个儿子分别学习《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五经,一人专攻一经,另有一个儿子攻读《史记》、一个儿子攻读《汉书》。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当时北方的学术,以刘殷一家最为兴盛。史称刘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刘殷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鼓励族人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将本族堂号取名为七业堂,与这一典故有关的还有传经堂。
铁汉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于刘安世为人正直不阿的事。刘安世是宋代的著名谏官。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甚至多次当面触怒皇帝。许多朝廷大臣对他又敬又怕,而奸臣蔡京则一意陷害。后刘安世被贬到梅州,蔡京曾派使者胁迫其自杀,但没有成功。蔡京又指使一转运判官前往杀安世,安世得知消息后毫无惧意,一边继续与朋友饮酒聊天,一边为自己安排后事,并对人说:死并不难。;后判官途中暴死,刘安世才幸免于难。当时另一位被贬到岭南的大学者苏东坡听到此事,对刘安世大加赞扬,称他他是;真铁汉!刘安世的后人为了宏扬祖先的这一高尚品德,培养族人刚正不阿的素质,就将本族堂号取名叫;铁汉堂。铁汉堂的堂号,自然为刘安世的后裔们所专有,其他刘姓宗族,极少有使用。
清爱堂:皇帝御赐的堂号,源自清康熙为刘墉家族题堂匾的典故。清代山东诸城刘氏是一整个清代刘姓家族中最著名也是最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刘棨、刘统勋、刘墉3个大臣而闻名天下。据说当年任朝廷大臣的刘棨家中祠堂落成,特请康熙皇帝御赐堂匾,康熙因书清爱堂3字,并对刘棨说,朕希望你们刘家父子在朝为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来乾隆皇帝又再次为刘氏家族御题了清爱堂的匾额。自此以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就以;清爱堂为本族堂号,至今不变。因为堂号是皇帝御赐,所刘姓堂号以世人又称之为;御赐清爱堂;清爱堂;是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及其分支的专有堂号,其他各地的刘姓宗族,则不会使用这一堂号。
磐宗堂:典故堂号。磐宗二字,典出《史记·孝文帝纪》。该书有如下记载: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宗宗也。后来刘姓族人因用磐宗作堂名,喻意刘姓宗族江山永固,坚如磐石。此堂名笔者在湖南华容刘姓宗族中也有发现。
字辈
湖北秭归刘氏字辈:文应启世 长发其祥祖德宏远 任守克昌 永新光明 志高望兴
山东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
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山东沂源刘氏字辈:“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
山东苍山下村乡埠阳村刘氏字辈:“思宗厚(后)瑞贵永春”。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东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贵昌”。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西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思庆庭新东方高卫宾”。
山东兖州刘氏字辈:“茂开庆……”
山东曹县刘寨刘氏字辈:“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
山东招远大秦家镇黑顶于家村刘氏字辈:“范万训宗丰”。
山东昌乐红河镇黑峪子村刘氏字辈:“泮峰枚廷德春晓增光振”。
山东昌邑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
山东枣庄山亭区驳山头村刘氏字辈:“培振宜德兴忠厚传家远”。
山东枣庄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刘氏字辈:“乐开邦世向冠成举名德”。
山东郓城刘氏字辈:“章学海(或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
山东青州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字辈:“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
山东青州刘家庄刘氏字辈:“古永宗□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金运永耀堂”。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基洪方尚在”。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清明世界德法尧舜”。
山东青岛崂山北宅凉泉村刘氏字辈:“中得承延。
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字辈:“锡洪桂春(焕)文”。
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字辈:“绪玉瑞(德)金(墨)润荣”。
山东青岛黄岛刘家岛刘氏字辈:“兆芳在二东,宝发春贤庆,良民秋明杰,永圆业贵兴”
山东鱼台蒲鞭堂(蒲编堂)刘氏字辈:“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
山东临沂临沭白旄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学士修得益”。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开新超洪……”
山东临朐刘氏字辈:“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
山东威海崮山镇岭西村刘氏字辈:“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充德玉昌新增永”。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成孟其桂兰发胜”。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兆木洪德培玉传明”。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树文井现照玉传”。
山东济阳刘氏字辈:“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
山东济阳曲堤刘氏字辈:“□□□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振献永法祥”。
山东济南济阳刘氏字辈:“十玉太吉祥俊德克宽亮”。
山东济南平阴刘氏字辈:“耕重继业兴玉振家邦”。
山东济南刘家庄刘氏字辈:“茂成延(岩)建”。
山东济南平银桥头大队刘氏字辈:“殿凤继成佩”。
山东济南禹城后大刘村刘氏字辈:“忠祥少永……”
山东荣成刘氏字辈:“崇德玉昌新增”。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贵学西德洪茂”。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尊汝家矩悦侯乃常敦本务实…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夏津新圣店镇徐庄村刘氏字辈:“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山东青岛城阳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仁”。
山东泰安夏张镇杨家坡村刘氏字辈:“京太文庆台”。
山东泰安地区新泰市西张庄回龙村刘氏字辈:“连继昌文志元明道”。
山东泰安刘氏一支字辈:“忠继英佰梅成传宝”。
山东泰州刘氏一支字辈:“严新寿百庆”。
山东烟台福山区楮佳疃村刘氏字辈:“志忠占玉世上文福廷明云积学富国永兴大基业”。
山东烟台栖霞庙后乡前罗坡刘氏字辈:“明万年福禄”。
山东荷泽成武孙寺刘庄刘氏字辈:“士绪荣光敦伦池刚”。
山东莱阳刘氏一支字辈:“德玉宪章华国忠厚传家”。
山东莱阳高格庄镇东高村刘氏字辈:“愈芳永汉经仁宗淑钟堂桂炳艺”。
山东诸城石河头刘氏字辈:“保山吉水共悠悠雷石燕巢几度秋云岭风生知虎啸迥门雨落有龙游插旗地接登云路晒甲山连望海楼欲问太平名胜迹天台环向总为刘”。
山东诸城刘氏字辈:“世守孔养士洪天国建登广自长富怀德景明”。
山东郯城重坊镇刘马北村刘氏字辈:“同宗维义方保善锡伯祥令明昭文宪永世振中邦”。
山东陵县刘氏字辈:“风安兴更世继纯良才”。
山东高密李家营镇高家庄村刘氏字辈:“公鸿福继世”。
山东掖县刘氏字辈:“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论汉家(加)邦存凤贵何(和)朝兴”。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存兴克传长钰积善庆祥”。
山东淄博高青刘氏字辈:“云元希延俊”。
山东淄博淄川区双沟镇牟村刘氏字辈:“清书长玉……”
山东淄博南侯刘氏字辈:“宗道永龙绵延繁梓”。
山东淄博淄川刘氏字辈:“文章守宗业忠厚传家远”。
山东淄博博山刘氏字辈:“凤盛元喜培”。
山东章丘刘氏字辈:“沛振甲丰兆恩德会永远”。
山东聊城阳谷刘氏字辈:“士振清敬德傅统”。
山东聊城茌平韩屯乡刘氏字辈:“万庆昌光子延常”。
山东黄县刘氏字辈:“鸿兆文学……”
山东海阳刘家庄刘氏字辈:“文万玉洪福志德永庆长”。
山东新泰刘氏字辈:“洪懋灿奎键法新炳载铭治本焕基钦泽树熙均钟”。
山东蒙阴垛庄镇北仙桥村(沂水八楼)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
山东蓬莱登州刘氏字辈:“长振祥庆九首鸿吉”。
山东褚城刘氏字辈:“天宝定太守志友培安平”。
山东滕州古膝刘氏字辈:“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山东滕县刘氏一支字辈:“守德广传家志真”。
山东滕县刘氏一支字辈:“庆占学宝兴”。
山东藤县刘氏一支字辈:“远忠(中)思延庆长(常)”。
山东日照七里村刘氏字辈:“太一兆立加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山东日照两城刘氏字辈:“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
山东日照草涧刘氏字辈:“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
山东日照海曲石臼刘氏字辈:“立士克曾书谱昭穆统铭”。
山东日照海曲岚山刘氏字辈:“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
山东日照海曲杨家庄刘氏字辈:“克敦庆谱诏序馨铭”。
山东即墨刘氏字辈:“文正可殿元德泽乃承宗振纯天赐兆福寿世永昌”。
山东寿光朱城刘氏字辈:“文景冠仲恩华晓宗永”。
山东汶上苑庄刘氏字辈:“世步咸利太传道晋祥和”。
山东沂水关顶刘氏字辈:“成勤延金文”。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嘉宗硕俊廷振世兆庆恩延熙”。
山东苍山兰陵镇刘氏字辈:“乐开邦仕向冠承举明德”。
山东茌平刘氏字辈:“文景(语诏)承嘉光可国源凤秉增锡汝本耀培镇鸿懋”。
山东青岛即墨刘氏字辈:“一统清明云安居福寿康恩从开化始文毓吉天祥”。
山东鱼台老砦乡(巨野县独山乡邢海村迁入)刘氏字辈:“凤子(自)传昌世(士)存伊宪”。
山东临沂刘氏字辈:“金玉炳培树新元”。
山东临沂朱里刘氏字辈:“恒(洪)烈殿稀庆宗连福恩广家传仁义道永远得世长”。
山东济南长清刘氏字辈:“高端绪其成延”。
山东禹城刘氏字辈:“化凤长玉清培”。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允德四圣继绪元成永茂恒昌延瑞致祥鸿学义方福兴庆长先正秉秀秦泽善广”。
山东文登刘氏字辈:“书香继世长”。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方维以公正允善可传克绍祖德万世繁衍”。
山东盖平刘氏字辈:“太永志殿长正运维天喜”。
山东聊城莘县南部刘氏字辈:“清存心保志安”。
山东登州府庄河刘氏字辈:“汉朝盛大……”
山东省青岛即墨店集刘氏字辈:“文章(正)可殿(典或立)元德泽乃承宗振纯天赐兆福寿世永昌”。
山东淄博高青、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乡南刘村刘氏字辈:“青贤振文光玉”。
山东济宁金乡、山东济宁金乡县刘庄刘氏字辈:“印嗣传延广云仍继续长一时怀燕翼千载荷龙光”。
山东泰安宁阳围子里村刘氏字辈:“义训本先勤凯强竣发超晨辉斌范旺荣登珍寅高宽顺典善举伟栋道坤耀平泰仰升乾鹏腾喜利涛敦刚安前锦慧磊务聪教胜杰权智廉冠峰亮春晓贤贵灿万礼海清增盈宝”。
山东莱芜刘氏字辈:“万学金文太继”。
山东临沂兰山区、刘氏字辈:“元常敬光照永盛传世远尊孺忠孝全福禄恩德宽寿鹤松延年”。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廷大义忠(应)振志天(广)金”。
山东菏泽单县刘氏字辈:“景德传文世”。
山东菏泽单县黄岗镇刘氏字辈:“金世敦长继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洪开振广奉继书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士元宝(保)常(长)富贵”。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玉洪永长延”。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纪成先仲业”。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佩振嘉生继业长洪”。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崇殿可文……”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渊源庆延长”。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隆道永荣面研子”。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隆文新树德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耀作声德茂学”。
山东乐陵市杨安镇大刘家:玉长学立志红
湖南
湖南宁乡南塘刘少奇家族字辈:“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湖南宁乡沙田刘氏字辈:“邦以芳声显仁义立纲常世业肇前功传家裕后昆鸿章辉上国人品重玙璠”。
湖南宁乡刘氏字辈:“锦年贤上世忠厚固根元”。
湖南宁乡古塘基刘氏字辈:“基钜润蘭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燿”。
湖南宁乡灰汤毛塘杨柳湾刘氏字辈:“锦年贤上世忠厚固根元”。
湖南石门北乡梯儿隘刘氏字辈:“庆国士以自经圣选才能诗书开鸿业继述振家声富贵承先泽学到启后人太乙传芳远祖德万代新湘楚焕域镇治森煌封锡衍植灿重银洋懋然增铸汇集熙堂录源校烈堪钦津梁炽基锦润极营培镶汉叶炳在键汝梓光”。
湖南桃源蟠龙桥刘氏字辈:“景铭善伯仲添万承一灼洪朝人之道学大世德开昌明”。
湖南安乡石磴刘氏字辈:“则楚汝思江廷德万继元大(世能期悠远时兴景运泰忠良扶上树洪基)世能期悠远时亨景运昌忠良扶上治孝友秉家纲”。
湖南安化平口刘氏字辈:“宽宏德业丰承让化”。
湖南祁阳刘氏字辈:“孔甫贵子应任政有一永定世兴邦道德绍忠良贞先贤肇景运继起发昌明墩本传家学存心自守成”。
湖南耒阳刘氏字辈:“后德显红功仁礼”。
湖南华容刘氏字辈:“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怀化刘氏字辈:“家开景运际明圣代”。
湖南张家界刘氏字辈:“长远定安邦申登万年科”。
湖南辰溪刘氏字辈:“运际明盛代启贤亲成宪时若继序长新”。
湖南岳阳南冲祠堂刘氏字辈:
其一:“忠厚贻谟美修齐衍庆长崇文明礼让敷教植纲常序正班联定源清昭穆详根深枝必茂弈叶毓奇芳”;
其二:“裕后思先泽光增仰古唐庭阶培玉树禄阁校华章孝友传家学军民卫国康显承峙汉鼎世代永隆昌”。
湖南岳阳刘氏字辈:“修其衍庆强”。
湖南武岗邓家铺刘氏字辈:“国正天心顺文光迪效昌”。
湖南炎陵彭城堂刘氏字辈:“门廷儒赞汉道德太邦泱耀显朝国盛永振家声扬”。
湖南洞口刘氏字辈:“思襄定大兴孙谋期志景”。
湖南娄底刘氏字辈:“吉邵公子秉仁彦俊友梦天大孙志福永广廷朝凤世显卿嗣先维楚应经华助道登崇基尧钟汉业烈重振泰和熙远距洪模耀圭锡湛新辉敬孝资长久勋猷树卓威明堂敦古训兰桂喜腾飞”。
湖南华容刘氏字辈:“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字辈:“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湖南宁乡塘刘氏字辈:“时宝邦安,再得寿绍”。
湖南善邑刘氏字辈:“文学之宗光世泽洪恩永锡振家声敬承孝友昭先德志秉忠良显大廷”。
湖南当福刘氏字辈:“阖族新定班行高贤传先志联芳开瑞宏诗书同致福孝友家扬名”。
湖南沅江刘氏字辈:“金良斯远焕本正定长延守兴承先志储英启嗣贤”。
湖南安化、益阳刘氏字辈:“广然金玉友效道允开通辅定朝邦顺清凝庆瑞崇懋德人文盛敦宗世泽洪忠良传百代本固与松同大振青田业光增禄阁声龙潭长发秀象阜久钟灵”。
湖南湘乡宾溪刘氏字辈:“家泽声长振前肖念克增国朝崇孝治积厚庆同兴”。
湖南拱辰刘氏字辈:“文刘武日让贤良德龙显俊芳名高斯位大永远正朝常昭兹来许率由旧章孝思维则长发其祥干祿百福四方之纲子孙千億休有烈光”。
湖南刘氏俊德堂字辈:“圣贤立文章宗维泰祖昌允人承必若世国正增光士彦傅经学雄图掁汉邦克家明俊德忠孝树纲常”。
湖南刘氏校书堂字辈:
朱家冲支派:“继彦髦崇古造世泽以荣昌永建基疆奠宏开能长”;
袁阳支派:“继彦单才邦三芳世永良圣朝文义士善守应龙长敦厚贻谋远熙和景运光修刘隆锡应毓后绍嘉祥”;
沅江支派:“继碧水允青本钦明儆超芳立宗大原蔚成家裕礼……”
湖南南卿刘氏字辈:“文才必仲仁祖宗永世应朝廷家祚蕃衍盛裕国安邦万载兴”。
湖南桃源三阳港刘氏字辈:“定国安邦光大其昌万少世祖四海名扬”。
湖南桃源漆河镇刘氏字辈:“祖德克绍忠泽丕程”。
湖南益阳刘氏字辈:“星高万代明鼎常支作术”。
湖南郴州桂阳刘氏字辈:“祖德承名远邦基积庆长”。
湖南郴州永兴刘氏字辈:“富盛顺安叟辅子卿德宗刘永孟仲季汉祖定邦国道高世代昌绍承鸿骏烈福寿启庭芳”。
湖南常德禄阁堂刘氏字辈:“心广巨成永文忠岂之邦宗子有桢祥宏开应世昌淑志隆芳久贤英道国文人荣增第泽丕振万朝清”。
湖南湘乡赤石茄刘氏字辈:“基钜润蘭煐堂铭永树勋远钦源本烈先锡汝谋焜孝鉴泽槐燿”。
湖南湘西刘氏字辈:“宗浩显景庭友朝国楚天顺应清得永传代光祖先”。
湖南新化刘氏字辈:“光邦应经(金)华助道登崇基遥中咸连业国泰平安世德宏启家道恒昌”。
湖南衡东铁头岭刘氏字辈:“尚芳先汉世孙子自晓唐安成宗泽远德望重衡湘忠孝传家久诗书裕后昌修齐崇典训积善庆余香”。
湖南澧县刘氏一支字辈:“承受祖先业少有□□□忠□□□□永远作人德”。
湖南澧县刘氏一支字辈:“玉厚清廉慎模范超群伦祖述在敦礼绳继须守经”。
湖南江西两省刘开七后裔字辈:“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湖南、江苏刘氏一支字辈:“登可淑宗仕应崇漠廷大守绍必方传”。
湖南石门北乡梯儿隘刘氏字辈:“庆国士以自经圣选才能诗书开鸿业继述振家声富贵承先泽学到启后人太乙传芳远祖德万代新湘楚焕域镇治森煌封锡衍植灿重银洋懋然增铸汇集熙堂录源校烈堪钦津梁炽基锦润极营培镶汉叶炳在键汝梓光”。
湖南桂阳刘氏字辈:“□□崇说廷大守绍必方传”。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元大焕兴子万汉绍诚一添先宗祖仕再思贵福德广志时必有忠常培国本显耀振鸿文永远恢宏绪昌明建伟勋孝友传家久宽仁衍泽长敬恭延瑞庆敦笃迪辉光肃雍成矩在秉礼奕世芳廉让康邦道诗书蔚华江”。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宽宏德业丰承让化”。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朝庭天子万代忠厚贻谟美修齐衍庆长”。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昌显其祖德忠厚承家经畲世业振耀声华宣扬惠泽永锡嘉祥恒钟英杰”。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山永远正……”
湖南刘氏一支字辈:“宏远兆天开国治民”。
湖南邵阳刘氏字辈:“孔甫贵子应壬政友一永定世光邦道德绍忠良遵先贤肇景运继起发昌明敦本传家训存心自守成忠孝观大有谦巽晋恒升丰豫咸师节同人复泰临”。
湖南邵阳刘氏字辈:“国正四有尚学大地光昌诗书绍桂香万代承纪纲际仕美孝德彰传敬敬谨钦前贤 福泽耘心田 根固叶自茂 富寿万代绵”。
湖南邵阳(江西吉水)刘氏字辈:“再仲添登……”
湖南邵阳新宁刘氏字辈:“铭信生思必两传迁显国宗汉启绍晋盛承光世永配伦常礼修齐道德扬”。
两湖地区前溪堂刘氏字辈:“乾坤清淑运毓秀萃英贤至大开心朗仁精保性坚”。
湖南常德、江西吉县刘氏字辈:“兴启士名方永登大国安成”。
安徽
安徽大泽刘氏字辈:“明文绍玉正锡金传家远”。
安徽无为刘氏字辈:“德念成(林承)照(兆)尧钦济业为基”。
安徽东至刘氏字辈:“万玉彦尚学元阳第龙文光宗开世泽华国绍先声图书香远灿翰墨气薰蒸”。
安徽池州刘氏字辈:“必然成祖志秉德自嘉祥忠孝芳名振诗书世业昌”。
安徽合肥刘氏一支字辈:“兴先业克少”。
安徽合肥刘氏一支字辈:“世道长存……”
安徽安庆怀宁刘氏一支字辈:“世碧乾坤久之同日月长光宗为道德华国在文章”。
安徽安庆怀宁刘氏一支字辈:“文仕观先志家声积庆长立心观道茂”。
安徽庐江刘氏一支字辈:“景润荣开式和同立贤时”。
安徽庐江刘氏一支字辈:“一斗文章大家敬闰荣开四和同立宪时万邦崇尚国礼仪识先施”。
安徽阜阳刘氏字辈:“国广振庆学”。
安徽芜湖刘氏字辈:“志存孝友谊重仁和”。
安徽霍邱刘氏字辈:“季作明贤良其厚应必昌仁义道德广礼信传家扬”。
安徽肥西刘氏字辈:“建国为先世运启乐承天敬修崇祖德永克绍名贤”。
安徽淝南刘氏字辈:“宗国昌明亮怀德世忠良仁孝传家远英华庆善祥”。
安徽肥东刘氏一支字辈:“文章启太运务学法先正永为邦家光益世杏花村”。
安徽肥东刘氏一支字辈:“前程远大诗礼传家”。
安徽肥东刘氏一支字辈:“时太诗和应家祥国保征”。
安徽舒城刘氏字辈:“伯仁全忠孝千年万载传”。
安徽金寨刘氏字辈:“应永正乾坤临载锡恩荣大(会)合源恒富修培祖荫全伦名诚信美吉大占浮泰”。
安徽刘氏一支字辈:“兴先业克少”。
安徽刘氏一支字辈:“才华万世荣明”。
安徽刘氏一支字辈:“传炳玉志冠忠华文锦绣”。
安徽刘氏一支字辈:“振德月学文仁”。
安徽刘氏一支字辈:“文章启太运务学法先正永为邦家光益世杏花村”。
安徽刘氏一支字辈:“吉鸿士太仁礼克遵”。
贵州
贵州省思南县思林乡四角山刘家寨刘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安)仕汉佐朝廷”。
贵州思南府马场坡刘氏字辈:“发可天仙国大洪”。
贵州铜仁松桃刘氏字辈:“应思宗廷祖有秀”。
贵州关岭县沙营乡刘氏字辈:“中华大国礼义之邦”。
贵州兴义刘氏字辈:“宗正天心顺忠良万世昌德厚成俞步兰贵永腾芳”。
贵州茅台刘氏字辈:“仁义礼智信”。
贵州天柱彭城刘氏字辈:“常其荣家声定克”。
贵州黔南都匀刘氏字辈:“铭泽本利(玉)胜”。
贵州兴仁刘氏字辈:“朝廷宗祖师国汉正永万士明应本天清贤文武占”。
贵州安顺刘氏一支字辈:“国世光汉德家祥应继龙”。
贵州安顺刘氏一支字辈:“自国显应仕大啟学如尚正永兴昌明跃洪开富友邦”。
贵州湄潭刘氏字辈:“忠英文章显朝廷四代光”。
贵州毕节海子街刘氏字辈:“元文登尚汉庭德明玉成忠崇应天启吉发云贵国四下农昌”。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成养天德道永远民治安”。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德建忠立胜国刚”。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仁士文明秀成彰祖德馨兴隆传汉代建立万年勋”。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森然垂铭”。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文学启国泽”。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森然垂铭”。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应廷广仕文才茂定乾坤恭宽信敏慧万古(代)永长春”。
贵州刘氏一支字辈:“应翰俊克昌登”。
辽宁
辽宁大连刘氏一支字辈:“万世传家钦作述一生跃德际荣昌发扬孝本承鸿志培显祥云美景长”。
辽宁大连刘氏一支字辈:“长明德远永”。
辽宁大连甘井子刘氏字辈:“忠德洪茂仁文丕显”。
辽宁凤城刘氏字辈:“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辽宁瓦房店刘氏字辈:“宗发克成(振)永世德昌谨慎为义协和万邦”。
辽宁刘氏一支字辈:“清廷恒正志明景魁恩荣”。
辽宁刘氏一支字辈:“清应燕章□国忠成圣贤德大学问广功华礼义希”。
辽宁刘氏一支字辈:“尚上芳上先下汉上世下”。
辽宁刘氏一支字辈:“庆长存恩惠季”。
辽宁本溪刘氏字辈:“从国世天复永德庆克广忠义俊保尔万年昌”。
辽宁辽阳刘氏一支字辈:“福广成洪业盛荣百世昌”。
辽宁辽阳刘氏一支字辈:“纪世建兴邦志成家业广海玉源远长”。
辽宁北镇刘氏字辈:“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辽宁西丰刘氏字辈:“正逢书文维世兆德传家”。
辽宁葫芦岛刘氏字辈:“文万玉爱猫扑爱生活德永庆长”。
辽宁建平刘氏字辈:“汉玉国景瑞显风明清忠志庆吉祥”。
辽宁铁岭刘氏字辈:“守善传宗远近忠记事长”。
辽宁绥中刘氏字辈:“国世成应天彰谦□曾玉德井相玉”。
辽宁营口刘氏字辈:“廷资明祥从(宽先禄)永希正逢书文维世兆德传家”。
辽宁盖州松山峪刘氏字辈:“正逢书文维世兆德传家”。
辽宁鞍山刘氏一支字辈:“建德长安……会洪庆永常”。
辽宁鞍山刘氏一支字辈:“守彦鸿显亭国得殿长好兴邦久立业治家才有方”。
辽宁辽阳,鞍山刘氏一支字辈:“福广承洪业,光(盛)荣百世昌,克德名自远,家泽庆绵长。”
广东
广东东莞凤岗刘氏字辈:“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广东、湖北汉川刘氏字辈:“哲永启曰年士”。
广东兴宁刘氏字辈:“万祖福邦国仕文慈和及兆亿仁德绍贤张”。
广东东莞刘氏一支字辈:“学士朝廷昌发智贤才官贵显文明”。
广东东莞凤岗镇刘氏字辈:“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广东汕尾海丰刘氏字辈:“世学振家邦 芬铭垂”。
广东从化东明镇刘氏字辈:“纯厚贤良……”
广东陆丰刘氏字辈:“宗孔文元良大继益时光可传万世守家兴邦得匡陶唐贻泽远盛汉溯源长化日皇风布贤能应运昌”。
广东佛山刘氏字辈:“国汝安登定克昌祖德仁发家吉祥继启万永争光”。
广东刘氏黎阁堂字辈:“文章华国远道义立身红”。
广东丰县刘氏字辈:“子明世文绍则士世一光廷化克应大凤中敬志德昌”。
广东从化东明镇石明刘氏字辈:“锡祚启祥纯厚贤良洪业朝宪德振兴帮道隆瑞应广茂运昌永昭熙亮家泽恒光祯元毓秀兰桂腾芳”。
广东四会刘氏字辈:“昌汉朝廷文正治宽光尚国显荣才”。
广东信宜思贺镇刘氏字辈:“子广金永芳东聚仲(长)一士秀乃(作荣汉)锦(传华)启(家)其(仁)文志发以大业昌正道兴泽德”。
广东信宜榃棉、广西柳城龙头刘氏字辈:“信九汉朝永可宗世传家大道立德发祥崇明经学奕庆其昌”。
广东高州刘氏字辈:“广朝拱□尔待斯文传世国家复兴百子千孙满堂红”。
广东梅县城北古田塔子岌刘氏字辈:“应以汉柏源昌寿(澍)云荣芳(方)辉富裕强国泰万家安英明世贤达祖德庆永传”。
广东普宁刘氏字辈:“宗孔文元良大继益时光可传万世守家兴邦德康陶唐贻泽远盛汉溯源长皇丰化日富”。
广东新会大泽沙冲刘氏字辈:“学维希孔孟道德爷仰先公”。
广东潮州东津刘氏字辈:“支光宗绍世德裕坤启”。
广东潮州东津桃坑刘氏字辈:“日旭奕延禧茂力贻远支光宗绍世德裕昆启鸿泽承先贤□立新业□□春晖耀汉宇应运定乾坤群豪展壮志伟绩史长存桂兰恒畅楙嗣续竞鹏程建勋时作述昭著奕斯名”。
广东刘氏一支字辈:“道德在成敬诗礼耀家声”。
广东刘氏一支字辈:“登上元文章先成世德昌良才贤邦国多士正观光”。
广东刘氏一支字辈:“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广东刘氏一支字辈:“奇朝应绍秀世学振家邦勋明垂竹帛”。
广东刘氏一支字辈:“道德在成敬诗礼耀家声”。
广东刘氏一支字辈:“文能修得行仁再”。
广东河源和平县青州刘姓字辈:“道德喜加真玉”
河南
河南南阳刘氏字辈:“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
河南南阳邓州汲滩镇刘氏字辈:“光明照林湍然后定德安”。
河南南阳玉石碑大柳树刘氏字辈:“士近家兴顺”。
河南南阳县人溧河乡刘氏字辈:“文星耀广金鼎书芳”。
河南南阳刘墉支刘氏字辈:“祖功崇德厚宽鸿世代长□□书廉贵文明保吉祥”。
河南南阳唐河刘氏一支字辈:“风成德书振乾坤文武建奇保国业”。
河南南阳唐河刘氏一支字辈:“金木水火土天子万年长保善同元庆立德定海昌”。
河南唐河大河屯镇刘楼村刘氏字辈:“天元明大道家”。
河南济源刘氏字辈:“天全同宪……”
河南内乡大桥刘氏字辈:“道德甲生振”。
河南永城刘氏字辈:“应国东德西长”。
河南兰考刘氏字辈:“玉咸利太……”
河南信阳光山十里店刘氏字辈:“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为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常守正”。
河南信阳平昌关镇古城刘氏字辈:“正大光明家仁义礼智信诗书万世传富贵科甲延”。
河南信阳刘氏一支字辈:“金玉荣(永)华献”。
河南信阳刘氏一支字辈:“万年世代长荣华富贵有”。
河南安阳曲沟乡西曲沟村刘氏字辈:“寅恭跻峻德笃厚树丰功蕃祉三多锡延年万福同”。
河南杞县刘氏字辈:“尚效清化汉广”。
河南林县洪河村刘氏字辈:“克国文世子永九长富贵”。
河南台前刘氏字辈:“金兆少永广”。
河南镇平刘氏字辈:“尚自刚宗龙(凤虎)殿德宽瑞振书山延建炳”。
河南禹州刘氏字辈:“金汉永洪君……汝于作大兴”。
河南商丘梁园区刘氏字辈:“竟克延其绪勋华培”。
河南南阳淅川刘氏字辈:“道德家胜镇忠厚时代长和平心意瑞文明大显扬”。
河南洛阳偃师刘氏字辈:“复永维振朝水大思万公景明兴国子安居乐守承”。
河南密县、山西洪洞刘氏字辈:“君汉勇鸿勋云天元世臣如义佐大兴永仕九州存”。
河南鲁山刘累支刘氏字辈:“金木水火土天子万年长保善同元庆立德定海昌”。
河南睢县刘氏字辈:“忠孝传家远勤俭遗宅长”。
河南刘氏一支字辈:“应国东德西长”。
河南刘氏一支字辈:“金木水火土”。
河南刘氏一支字辈:“德万保道维月”。
广西
广西宾阳刘氏字辈:“善福启鸿……”
广西柳州刘氏字辈:“常启禾红……”
广西北流刘氏字辈:“亮福寿元俊杰广英才维(音)起达朝天”。
广西桂林兴安刘氏字辈:“家信念文子刘长昌鼎芳定作朝廷(升平)事西尔大安康”。
广西防城刘氏字辈:“陶唐源远……”
广西灵山刘氏字辈:“仕文国朝廷刘应德之辉均鉴益章尚其铭世保守天长”。
广西钦州刘氏字辈:“光和兴田户镇贤城”。
广西贺州刘氏字辈:“梅臣圣澄顺才日耀月光天佑”。
广西宾阳刘氏字辈:“善福启鸿……”
广西凌云、江西吉水刘氏字辈:“开学兴世承宏国登大有
广西梧州藤县琅南镇、广州珠玑巷刘氏字辈:“开作定庭子柱
广西博白东平镇平刘氏字辈:“平福承康上国”。
广西融安上甲刘氏字辈:“文国开宏善光华建斗星汉世承天运乾坤一定长”。
广西刘氏一支字辈:“富贵日月长汉室天下久”。
广西刘氏一支字辈:“福寿本春积大成仕宗元上益子贤能继振功德盛长永光祖泽亦世其芳”。
广西刘氏一支字辈:“祥(强)单(丹)起(启)义梦仲礼大士学明(民)成志(自)嘉(家)秀希(需)必全”。
陕西
陕西平利刘氏字辈:“开元承祝寿文才必仲添兴邦朝宗祖世代永光亨明德定康运克知礼让隆志诚兆品旺英奇亿载同”。
陕西宝鸡刘氏字辈:“锡贵光祥永怀奉庆树明”。
陕西安康市刘氏字辈:“金祥治家帮,定国显名扬。”
陕西安康市郊区刘氏字辈:“文自□国之□思□永学应德玉天建汉帮万代荣昌世居兴安长发吉祥”。
陕西兴平刘氏字辈:“祥志建腾……”
陕西安康恒口镇刘氏字辈:“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一支字辈:“美兆远昌沛”。
陕西刘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心顺世泰永归宗”。
陕西刘氏一支字辈:“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余芳”。
陕西刘氏一支字辈:“立洪运庆沛”。
陕西刘氏一支字辈:“明冠世英沛”。
云南
云南曲靖刘氏字辈:“汉朝大有光文武世荣昌”。
云南昭通刘氏字辈:“贵深山水天仁宗明盛德正邦家庆永清民自安”。
云南腾冲刘氏一支字辈:“承□增连缙清子汉恩其春有文生(学)从兴(玉尚)正祖新明时达云南安越守国邦耀宗仁德美万世永蕃昌”。
云南腾冲刘氏一支字辈:“世增家永朝”。
云南文山刘氏一支字辈:“思举文汉作廷锦永镇朝”。
云南文山刘氏一支字辈:“凤良启世迁成应光显明富贵”。
云南刘氏一支字辈:“少丙天良柱”。
云南刘氏一支字辈:“兴正发有国顺应福得贵”。
云南刘氏一支字辈:“德国太明安”。
云南刘氏一支字辈:“孟子文宗成世正永国兴朝大光明显”。
黑龙江
黑龙江宁海 、诸城、荣城刘氏字辈:“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
黑龙江双城刘氏字辈:“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黑龙江兰西刘氏字辈:“亭季明良西风姚事”。
黑龙江佳木斯佳刘氏字辈:“君正天振先廷文德山”。
黑龙江鹤岗刘氏字辈:“龙云福广久俊克明万世昌”。
黑龙江刘氏一支字辈:“鸿兆文学……”
黑龙江刘氏一支字辈:“忠明向仁……”
黑龙江刘氏一支字辈:“茂铁文智……”
江苏
江苏彭城刘氏仲盛公一支字辈:“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江苏沛县刘氏字辈:“印嗣传言广云仍继续长一时怀燕翼千载荷龙光”。
江苏镇江京口刘氏字辈:
名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江苏徐州沛县刘氏字辈:“副伟思晋翠克茂(懋)仰秀辞国都稀贤志从此到里谊”。
江苏刘氏一支字辈:“登可淑宗仕应崇漠廷大守绍必方传”。
江苏刘氏一支字辈:“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
吉林
吉林齐齐哈尔刘氏字辈:“永万玉德明”。
吉林刘氏一支字辈:“树国恩永……”
吉林刘氏一支字辈:“恩希文明志福庆善元昌”。
吉林刘氏一支字辈:“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甘肃
甘肃庆阳刘氏字辈:“万廷明永广沛”。
甘肃民勤刘氏字辈:“银国光昌贤”。
甘肃榆中刘氏字辈:“元生济祖宗贻世泽孙子振家胜桃园一薄书”。
江西、湖南两省刘氏字辈:“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山西
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刘氏字辈:“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山西代县峨口刘氏字辈:“子仲思安士文福景宗一光之”。
新疆
新疆乌鲁木齐刘氏一支字辈:“元生济祖宗贻世泽孙子振家胜桃园一薄书”。
新疆乌鲁木齐刘氏一支字辈:“章学海(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
湖北
湖北应山刘氏一支字辈:“志有文章振(正)崇德”。
湖北潜江紫月村刘氏一支字辈:“忠功要学,传家纯厚,代启文仁,克成竟秀,训子思书”。
海南
海南乐东、广东南海梅花镇刘氏字辈:“信兴政(金)健……”
四川
四川都江堰石羊刘氏字辈:“自从天别起永利汉世室子大义万邦”。
北京
北京刘氏一支字辈:“万国宗天一光明德懋召士龙崇正道冠勉达熙朝”。
浙江
浙江温州苍南刘氏字辈:“承炳庆焕朝宗国恩开锦运”。
重庆
重庆忠县刘氏字辈:“克正佳升远文武永吉昌”。
福建
福建古田大桥:明华文良世,名大上观延。宗族能积德,兰桂必腾芳。田连增广进,国顺庆清平。盛朝存哲士,枝生亿万年。
南平: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
闽侯凤岗: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续字辈: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再续字辈: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样。
长乐金峰镇华刘村:允光子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
福清:应廷广仕文,才茂定乾坤,恭宽信敏慧,万古(代)永长春。
台湾
台湾禹城支刘氏字辈:“忠祥少永……”
香港
香港射阳支刘氏字辈:“学儒古训必得祺铭”。
海外
美国刘累主支字辈:“广巨时民有法再纯德秀高厚章奇英昌天普泰道世发大贤人国福文修正家兴瑞业成圣人通万礼元福禄双全永富贵光华”。
澳大利亚海城支刘氏字辈:“汝应学养名显文登”。
日本莱州支刘氏字辈:“原田鸿山……”
加拿大临朐支刘氏字辈:“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
其他
刘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学立德成安国有道永世显荣”。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禄阁流光,彭城世德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堂联
上联以大学问家刘向勤奋好学,经常苦读到深夜的故事激励后人要勤奋学习,自学成才。下联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
术通象纬,药采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明初大臣刘基。下联典出东汉剡溪人刘晨。
相传永平年间他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阮嵇作友,丰沛发祥
——佚名撰刘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晋.刘伶与阮籍、嵇康为友。
下联典出刘邦建立汉朝。
姓启刘国 望出彭城
——全联典出刘姓的源流和郡望。
彭城世泽 汉室家声
——上联典出刘姓的望族居彭城。
雕龙名著 殿虎英风
——上联典出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下联典出北宋名人刘安世。
唐朝正字 汉室传经
——上联典出唐·刘晏,引《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下联典出汉·刘向受帝命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
术通乾象, 喜入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五言通用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 刘禹锡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一姓五都督,三科两状元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区旧城刘氏宗祠联
全联典指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个朝代先后出过五名都督和一对兄弟状元。
六言通用联
海隅文藻振世,顺昌旗帜惊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魏代“建安七子”刘祯,有文名。下联指宋刘琦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兀术十万兵。
七言通用联
三章早沛秦川雨,五夜长明书室灯
——佚名撰刘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下联典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
皇恩有秩光先世,祖德无疆裕后昆
——清代光绪状元曹鸿勋甲子题山东潍县后门刘氏族谱联
先代蒲鞭昭德泽,后人藜阁继书香
——佚名撰刘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下联典指西汉刘向。
世号五忠光世第,家传七业振家声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太史令术通象纬,剡溪人喜入天台
——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伯温,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精象数谶纬之术。著有《诚意伯文集》等。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万卷珠玑朝汉室,一天星斗照彭城。
——上联记载刘氏汉朝的辉煌;下联中的彭城,是刘姓的重要郡望。
山发灵芝生瑞象,海呈瑰宝兆祯祥。”
——福建省泉州芝山大堡刘氏家庙(吴王祠)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藜照堂敦本堂中山堂蒲编堂堂堂挺秀;
彭城郡弘农郡东海郡高密郡各郡争芳。
——全联典指刘姓名郡和名堂。
少志萦怀,两篇宏论警天下;
奇冤惊世,六字大谎丧国师。
——题刘少奇主席。六字即叛徒、内奸、工贼。
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先后三十世;
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
食德服畴,用资祖泽;
象贤迈种,克振家声。
——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远从北里分宗派;近自东楼肇本支。
大汉分封大宋宦,八闽著姓八贤家。
中山靖王衍派,北里忠臣分支。
——晋江塔江刘氏宗祠,
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刘永福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
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溪,吏才如零溪,方无惭出处;
入此庙在求通此庙肸蠁,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烝尝。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盖县人刘畤兄弟曾讲学清溪,又刘霖溪长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绩,清溪霖溪皆祖此祠也。
孔氏弦歌,鲁国新声闻壁内;
汉家箫鼓,祖庭余韵在人间
——讲「刘向」的功劳。秦代焚书,儒家经典文书俱丧。即使汉兴以来请学者重新书写,但学者年事已高、凭藉记忆偶尔不够精确,所以汉初的儒门经典重建并不完全。後来在西汉中叶(汉成帝年间),鲁恭王为了修葺孔子故居而需要拆除建物时,不经意在夹壁中见到里头藏有儒家古籍,是以战国之前的文字所书写下来的,避开了秦火的浩劫。由於汉代字体书写方式早已改变,於是大家看不太懂这些古代的文字,被时人称作「孔壁古文」。後来由刘向将这些古文作了一番大整理,才有「古文经」的学官出现。
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
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
——苏若湖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
系出临明,朔天禄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
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鹤,於今伟望缵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祠堂古迹】
睢宁县永思堂刘氏
来自彭城沛。其始迁祖刘清公为汉高祖刘邦五十一世孙,是西汉齐王刘肥公直裔。刘清公在元朝中叶因避兵乱自沛县始迁睢宁凌家集。清公于至正年举进士,仕至松江知府。至元末,二世祖子实公移居睢宁县城,并在城周广置田产,传至四世兄弟五人,分居睢宁四门,后称睢宁回门刘。明末清初又有清公族兄弟明公后裔曰俊公、沛儒公、吉祥公和沛县沛宗公、士宗公等先后徙睢宁并与永思堂刘氏合续为一谱。睢宁永思堂刘氏与沛县藜照堂刘园刘氏、刘河涯刘氏为近支亲宗。迄今迁睢700余年,代传26世,后裔九万众,分居睢宁各乡镇,支分苏皖两省十数县400余个村庄,及港台海外等地。
玉阪刘氏宗祠
又称玉阪刘氏维济公纪念堂,座落于闽清县六都洋三演溪东畔、坂东新街巷口之间,东依台岫,西朝柯峰。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二十七世孙刘世辉等人倡建的。二历代重修,宗祠建筑面积2024平方米,水泥混凝土结构建筑,仿古模出梁、栋、桁、椽,宇内雕梁画栋,油漆贴金。祠中设有“维济公纪念堂”、忠贤厅、先哲厅及会客厅和华侨捐资纪念厅等28间厅室。祠厅中集藏了众多的名家墨宝,例如“维济纪纪念堂”六个大字乃师大教授沈觐寿所书,其它赐笔墨者有陈奋武、吴咏雪、朱棠溪等人,集左海书法名家于一堂。纪念堂中设一龛,立有台湾裔孙刘步华敬献的一尊半身“维济公像”。玉阪刘氏开基之始是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肇基始祖为入闽始祖刘存的第十五代世孙刘维济。当时的玉阪水患濒仍,且“时当元季兵燹之际,田园庐居荡然无存”,刘维济则“少负经济才”,又经艰苦开拓,使之成为了“文物声名第一流”的富庶毓秀之乡,成为全县人文经济中心。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之西部凤岗,为纪念入闽始祖刘存、司马参军刘贻孙而建的。石敬塘后晋天福元年(936)初建,后历代有过多次重修。坐北朝南,面积约840平方米,,面阔21米,进深40米。原为土木结构,重修后改为砖混结构,建筑布局为三进式。祠堂前朝五虎山,后绕南台岛,而整个祠宇建筑似隐似现于荔树丛中。正门横额"刘氏宗祠"镌字石刻,左、右还各启两道门扉,大门皆用黑漆,愈显示出御史祠堂、名臣家庙的风范。中落大厅为主殿,殿堂上设有一座巨大的神龛,祀列祖列宗神牌。祠堂内还设有崇祀族贤的纪念堂(室),如“五忠府”、“八贤堂”,纪念追祀刘子羽、刘琪等“五忠”和刘夷、刘康夫、刘砥等“八贤”;而名人馆中则祀列了刘氏家族历代有名的历史人物,如甲午海战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刘元栋、刘六符;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太岳军区卫生部政委,后英勇牺牲的刘俊英将军;民国海军总司令、爱国名将刘冠雄;开垦沙捞越诗巫的第二港主刘家洙,以及爱国侨领,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副主席刘文善,马亚西亚拿督刘会干等知名人士,他们的像照及生平事迹均陈列在馆里。
汀州刘氏家庙
汀州刘氏家庙,座落于状元峰下长汀县城小巷深处。它北倚卧龙山,西连横岗岭,东临龙岩潭,南通兆征路,是江南刘氏五大宗祠之一。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为刘氏八闽始祖刘祥公七代孙河南怀庆府尹刘参常为首倡建。三国蜀汉昭烈皇帝之次子鲁王刘永及入闽始祖刘祥,故称鲁王庙,百姓俗称“王衙”。刘氏家庙元初因兵变毁 焚与火,明永乐三年重建,明隆庆、清嘉庆、道光、民国等多次重修,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完整地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家庙座北朝南,结构上由门楼、照璧、天井、上中下三厅、东山书院、朱子阁、结义亭、厢房等组成,房间69间。家庙下厅檐口悬雍正御前带刀侍卫刘英,进士、刑部主事、“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名将、太子少保刘国轩之牌位。上厅正中为刘氏历代祖牌位,上携数千上祖姓名。上悬“敦睦堂”堂名巨匾。整座大厅匾额重重,楹联密布。南宋乾道(公元1170年),进士、左迪功郎刘子翔任汀主簿。他力主办教育启贤,捐俸于家庙后购民房创建东山书院。招收后裔子弟及地方绅士子弟入学,聘地方名儒任书院山长和教习,并请其堂兄、著名理学家刘子恽专程从崇安来此讲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曾从建阳到漳州途中经漳平集贤里来东山书院讲学。家庙除供刘氏后裔春秋两祭和子弟读书外。
福鼎沙埕刘氏祠堂
福鼎沙埕刘氏祠堂,沙埕刘氏祠堂(又称刘公纪念馆),坐落于福鼎沙埕港畔的金狮岗上,东轴鹤顶贯太姥,面瞰海湾荡千舸,风光旖旎。族人曾于清乾隆丙戌年(1766年)建祠缅祖,后于1940年遭日寇焚毁。1994年宗亲又积极捐资,于1996年落成新祠,名曰“刘公纪念馆”。面积600平方米,两层仿古建筑,飞檐翘角,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拥有殿堂楼阁、文史展厅和聚香驿三大部份。整个楼馆错落有致,格式庄严。正殿堂前安坐着一对石狮,庭院左侧玄武岩“举人石”高耸屹立,右侧假山奇石,喷泉池塘和名言石刻,形成园林景点。三百多米长的琉瓦墙廊,依山环绕,各种绿化果树浓郁苍翠。
桥南刘氏家庙
桥南刘氏家庙,泉州东门外二十公里的洛阳桥边,过去为晋江市境,现属于洛江区万安办事处。由刘钦羲公于明成化年间首建祠堂主体,至明末由苍梧司令刘缙(字愧吾)扩建“下落”,始成一完整石木结构“三开间”古建筑,历代重修。石木结构“三开间”古建筑。整座庙宇长35.60米,宽16.25米,总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庙中两壁,有仿写甥曹文丞相字体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还有笔画形若“飞鳯下飞鳯舞”,内容字里行间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大门两厢,木雕人物,石刻花鸟,都是惟妙惟肖,具有明代雕刻风格,门楣之上,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圖的《世承天宠》的墨宝。庙宇前面还有一大石埕,埕前照墙上嵌有一方石刻《名请清卿》,乃明代熹宗赐匾。庙宇北靠“土地公山”面对洛阳江上浮起的“魁屿”。地理学家以独特的阳光视之为“金牛守印”宝地。
晋江塔江刘氏宗祠
晋江塔江刘氏宗祠,据清同治丁卯(1867)刘云路撰《重修家庙记》,塔江刘氏祠堂“本建于明,国朝(清代)定鼎,郑藩在海,朝令迁居,子姓星移,毁于兵燹。後界后,公馨叔乃相宅,爰以康熙壬辰(1712)率诸族人始行卜筑,而春秋祀事依然俎豆馨香矣”。嗣后经过几次修葺,祠堂为硬山顶砖木石建筑,三开间二进。前落三川脊顶、双塌寿,石构门墙,有青石夔龙窗、影雕花鸟腰堵、白石浮雕麒麟裙堵等装饰,檐下木构牌楼,梁裙、雀替、吊筒雕刻彩画甚工。正中双开大门,漆画威武门神拱立。门楣上悬“刘氏宗祠”金字木匾。楹联:“忠孝须经祖武;诗书贻厥孙贤。”柱联有:“远从北里分宗派;近自东楼肇本支。”“大汉分封大宋宦,八闽著姓八贤家。”“中山靖王衍派,北里忠臣分支。”祠内有二碑,记重修始末及捐资芳名。祠前两级石埕,第二级石埕埕角各立镌刻飞鹤图案的旗杆夹石一对,埕前有砖砌照墙一堵,中嵌清代《府宪》碑刻一方。碑刻记载清末晋南发生的起始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延续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一场封建械斗“都洪蔡冤”。
永安刘氏宗祠
永安刘氏宗祠,位于永安市下吉山中心,这里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
五夫刘氏宗祠
五夫刘氏宗祠,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的兴贤古街,门楼前,对着“宋儒”和“刘氏家祠”的精工石雕,祠堂门楼后有天井、两侧有厢廊,天井中间有供世代裔孙谒祖的正步道,门楼内立有复原的朱熹手书的“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的牌匾、两侧厢廊的壁上则挂有刘氏家训和族规,过正步道即为享堂,神台上供有五位先祖的雕像,正中是楚公,左一为翱公,右一为翔公,左二为豳公,右二为韦合公,享堂左右上方挂有复原的宋孝宗御书的“精忠望族”和“理学世家”的牌匾。
刘氏总祠
刘氏总祠,全称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是中国目前已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系为纪念入粤始祖刘开七而设立,由闽、粤、赣、桂、琼华南五省刘氏宗族合建,是刘开七2000多万裔孙,共同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每日由大江南北来总祠祭祖的后裔络绎不绝,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联宗祭祖,更是香烟敞日,鞭炮轰鸣,盛况空前。状元及第刘氏总祠,金字门匾熠熠生辉,“状元及第”四字有所专指,特指开七公裔孙、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状元刘绎,和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状元刘福姚。
刘氏总祠金碧辉煌,重檐翘角,雕龙画凤,美轮美奂,大量使用皇族象征的五爪金龙做为装饰,祠内供奉有刘邦、刘秀、刘备三位开国皇帝的神主牌,悬挂两汉二十四帝画像,因此被世人誉为龙廷帝殿。
刘氏总祠揉合了皇家、中原、闽、粤、赣、客家、潮汕等建筑艺术元素,充分体现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以庄严气派、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集潮州之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嵌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潮汕(闽南 /河洛 / 福佬 / 学佬 / 鹤佬)和客家(赣南/ 闽西/ 粤东北/ 桂南/ 台湾桃园、新竹、苗栗)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尽展皇家气派。
刘氏总祠是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夏宗祠文化基地、华夏汉文化研究基地。刘氏总祠已成为广东兴宁的旅游圣地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刘氏开七公派状元及第刘氏总祠,堂号“爱敬堂”,由广东(含海南)、广西、福建、江西四省后裔集资合建,是为纪念由闽入粤始祖刘开七而兴建,是中国目前己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刘氏总祠寅山申向,为金蟹游江形,始建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岁(1700年),位于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榕树村,总占地面积2464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680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堂二行一围龙110多个房间,上厅设“爱敬堂”供奉历代始祖的灵位牌,厅内有24条柱(喻意汉朝二十四帝),大门口有宽敞的大门坪,门坪下有半月形约一亩多大面积池塘。
刘氏总祠大量借鉴潮汕建筑工艺,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客家半圆形围屋之外形,三进厅堂,以大门为中轴对称分布,以爱敬堂为中心点,背山面水,追求传统风水理法;集潮州之石雕、木雕、彩绘、壁画、嵌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融合潮汕(河洛 /福佬/学佬/鹤佬)和客家(赣南、闽西、粤东北、台湾桃园、新竹、苗栗)二种建筑风格之大成,规模宏大,建制庄严,布局对称,气势雄伟,刘氏总祠技术和功能上独树一帜,在造型上极具开拓性、融汇性、包容性,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具有高度文化价值,堪称粤东传统建筑之百科全书;刘氏总祠和开七公祖坟修缮维护堪称岭南宗祠表率,皆赖后裔们殚精竭虑,一片赤忱的忠孝之心动天感地。
刘氏总祠(汉文化基地)于2008年3月24日开工重建,该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是上、中、下、三堂;第二期工程将围龙改建成文化长廊,栩栩如生的汉文化长廊,包含了上下五千年、大汉雄风、姓氏文化、客家民系、刘氏春秋等五大部分,为观者呈现出一幅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宏伟史诗。总祠清水砖墙体、木石结构,碧绿色琉璃瓦。总祠门坪有个极具刘氏特色的石群雕,巍然耸立着血缘圣祖尧帝、得姓始祖刘源明公、十八世祖刘累公,以及七十五世祖汉高祖刘邦公的雕塑。
刘氏总祠主祀刘源明、刘累、刘邦、刘秀、刘备、刘祺、刘祥、刘禋、刘龙、开基祖刘开七,二世祖刘广传,三世祖刘巨源、刘巨湶、刘巨汌、刘巨渊、刘巨海、刘巨浪、刘巨波、刘巨涟、刘巨江、刘巨淮、刘巨河、刘巨汉、刘巨浩、刘巨深,以及榕树村原居九世祖刘洪等列祖考妣。
濡须刘氏宗祠
濡须刘氏宗祠和中国刘氏一样分支较多,让人很难理清。由于父亲的家庭观念很强,让我们对家族传延历史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们这支刘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安徽省无为县枣郭树迁到了江西省彭泽县棉船镇光明村,从一家、两家到几十、几百家,但是对刘氏无为的发源地充满了敬畏之心丝毫未减。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同样充满了对无为刘氏好奇的人不仅仅是身边的人,还有不认识的陌生的远方网友和千里之外的宗亲。发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宁县)及山西。
中国的刘氏名人辈出,其实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关键你是否有所领悟,与汉、唐、宋、元相比,自明清开始,有点失落的是本支刘氏,不仅是外人不予知晓,就连很多族人也是不甚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关心本族人士或族内贤达人士一同研究、探讨,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尔断层,只要本族人士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定不能阻我濡须刘氏(光裕堂)之发展。
南宋末年吾始祖刘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家世显赫,人丁兴旺。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续辈: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以此对族人寄予厚望。扭转乾坤,沧桑巨变,至今已有89年变迁,吾辈喜逢太平盛世历史文化得以弘扬,族人威望图腾,后嗣更须激励奋进,凝聚报国光宗宏愿,续谱建祠夙愿如偿。
常州市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常州市东下塘22号。东下塘刘氏宗祠建于清代,具体建造年代不详。祠屋坐南朝北,面对市河(原京杭大运河)。现存建筑前后2进及天井东西两端的厢房,均系硬山式砖木结构。头进厅屋6楹3间平屋,高架梁,屋面高正脊及东西山墙上端封火墙保存完好,中间门厅前檐青砖叠累,超檐气势不凡,墙门依旧保持原有风貌;后进6楹3间二层楼房;两端厢房均为5楹2间平房(原作享堂之用)。宗祠原有堂屋(正屋)3进,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尚存第二进厅屋的前檐墙,其中间遗存的雕砖门楼,甚为精美瑰丽,大约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消失。宗祠天井墙壁上原有湘军将领彭玉麟梅桩石刻4块,今存完整和残破的各一块。第三进雕花楼已于2008年初拆除。
刘姓进入常州地区,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司马衍成帝咸和年间(326 ~ 334),有刘耽任晋陵郡内史,简文帝咸安元年(371)迁为晋陵郡太守。孝武帝宁康年间(373 ~ 375),有大将刘审之任晋陵郡太守等,历经南朝、隋、唐各朝,都有刘姓人士任职于官府或成著名文化大家。
刘氏是常州地区的望族之一,城乡多处均有刘姓人口聚居地,难怪人们以“张王李赵遍地刘”来形容刘氏人众布广的情势。常州刘姓源出多支,其中以明初迁常始祖刘真这一支在常州城乡影响较大。刘真,号恪公,安徽凤阳人,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达、常遇春等攻克常州后,随汤和留守常州,任守备,定居于西营(今西瀛里)一带。洪武二年(1369),复随汤和远征山西,任大同守备,但他的儿子仍居常州,其后子孙繁衍,分居城乡各地。
常州刘氏,儒风蔚然,名流辈出。早在唐代,就有官至弘文馆直学士、中书侍郎人称“北门学士”的刘祎之。至明清两代,刘氏科第不绝,出了22个进士,23个举人,特别是在清朝,更出了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直隶总督兼征西大将军的刘于义和任兵、户、刑、吏4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宰相刘纶及经学家、常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刘逢禄,近代则出了一代美术大师刘海粟等名人。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省博白刘氏宗祠
博白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丙午年(1846年)十一月初九日辰时,至今已一百七十余年历史,建筑采用歇山式硬顶砖木结构,气宇非凡,规模宏大,现为博白县历史文物单位之一。
本祠奉明镜公(字容台)为开基始祖,祠基位于博白县亚山镇潭岸村潭头,旧地名白沙堡潭头村,故于本县刘氏皆称潭头宗祠。
清朝光绪二年(1876)初修家谱时根据旧本记载:“潭头始祖,讳明镜号容台,明庠生,公兄弟三人,公居长,次明禅,三明旦,先世原籍福建漳州府,于明中宦游白州,慕山川之秀,风俗之厚,因肇基焉,城右新村其故里也,嗣后复迁东平平地,嘉靖间转徙城南廿里许白沙堡下寨潭头,置产开籍独自创业”。
故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公与胞弟三人,先从博白新村迁东平平地后迁居白沙堡下寨,明禅公居山美(旧称塘坡),明旦公居旺烈(旧称苏村),容台公居下寨,置产开基东乡三图八排①刘荣秦户独自创业,为潭头刘氏开基始祖。
至五世台元公从下寨村迁居潭头村,并以潭头为根本,支系主要居住于博白县和外迁国内多省以及海外等国家,目前已逾20代,至2010年潭头支系人数约为18385人(不含山美系,横列系)。
2014年初由博白社科联牵头,县政协原主席凌世耀组织了相关文化人员,编撰《博白大观》姓氏卷一,统计不同时期迁入博白各姓入博史料,其中刘氏分布博白28个乡镇,不同时间迁入博地支系达31支,人口约为20万,约占全县总人口10%,为博白县第一大姓,2017年由“博白刘氏宗亲联谊会”治能,陶生,陶玉,陶帅主编的《博白刘氏大观》详细记载了不同时间迁入博白的31支系。
江西宜春市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宏治7年(1494年)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刘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宗祠五栋一寝,气势恢宏,雕龙画凤,十分壮观。清朝太师太保、文化殿大学士朱轼亲赐《江省名宗》金匾,曾6次被毁,现仅存门楼。
门楼壮观、雄伟。古石狮威镇门前,有无钉如意斗拱上万,横梁雕龙刻凤、天棚起拱雕花,木托、柱托、雀替木雕工艺精湛,石础雕刻二龙戏珠、禄鹿、麒麟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高超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凸显了宗祠门楼的气派与华贵,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此门楼2003年6月被宜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东莞市常平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在常平镇田尾村。该村刘姓始祖——福远公南宋末年到此地定居,其子刘显宗和刘柏宗二世传宗立业,兴建两座祠堂,名为上围祠堂、下围祠堂;祠堂设计、建筑相似,历经多个年代重修(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三年由居住在南洋马来西亚华侨刘氏后裔刘柱出资重修)仍可见昔日艺术风貌。
祠堂坐北向南,主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给人一个雄伟建筑的感觉。其廊木檐柱,雕刻生动,鸟翔花盛,图文清晰。自古至今,始终是该村标志,体现该村兴衰。解放前夕,东江游击队曾在此祠堂办公。宋梁氏大宗祠在板石村板石大街旧围迎翠楼旧址东侧。始建于嘉定九年(1216),至今已近800年,后为元兵所毁,几经重修,易地而建。道光年间,板石大宗祠重建,其时,梁姓支派繁衍,爵禄封侯者十余人。因而朝廷旌表其盛,赐匾曰“梁氏大宗祠”。中堂存“钦点翰林院”匾额。后又经两次重修,与重建迎翠楼为邻,蔚为壮观,但与当年风貌已相去甚远。
湖南邵阳市新宁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邵阳新宁县石田村,是徽式建筑风格。
宗祠是砖木四合院,共三进,由门廊、中堂、后堂及两侧厢房组成。大门门额楷书阴刻“金城房刘氏宗祠”七字,门前是两面石鼓。
入门第一进是门廊,阶下是天井,内立横、直石碑两座。其中一座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慈禧懿旨为中国近代湘军首领、晚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所树的功德碑。功德碑是在县中医院出土的,1999年由文物部门出资移放到该祠。功德碑十分高大,石龟碑座,上面简介了刘坤一的生平业绩。
这座祠堂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捐建者就是刘坤一。甲午战争中,著名的辽东牛庄血战,就是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时发生的。捐建这座祠堂时,甲午战争尚未爆发,刘坤一正赋闲家中。当时,他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刘氏族人有百余人参加营建,从光绪四年(1878年)到光绪七年(1881年)历时三年竣工。
历经百年风雨,2002年5月,刘氏宗祠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产故居
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大邑刘氏庄园
四川大邑刘氏庄园,又称刘氏庄园博物馆,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建于1958年10月,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前为川西大地主刘文彩私家宅院,现藏文物数万件,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故居匾额由邓小平题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1990年,故居曾经四次整修。1998年12月,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典故轶事】
1: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
传说刘向在汉成帝时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 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2:刘邦与“丰西纵徒事件”
公元前256年,刘邦诞生在秦朝所属的泅水郡沛县丰邑的一个农家。大约在公元前224年,刘邦当了泅水的一个亭长。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秦王朝建立后,大规模的征召徭役,连续不断,刘邦作为亭长,不止一次地奉命押送刑徒、民夫等去首都咸阳服役。这一活动,使他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有一次,他送刑徒到咸阳,在大街上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大队人马威武雄壮的阵势,他感慨万分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从此埋下了反秦的种子。于是在他最后一次押解刑徒前往咸阳时,精心策划了“丰西纵徒事件”。
那天,刘邦亭长押解刑徒上路之后,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着一些刑徒一个一个地逃掉,接着又在人烟稀少的丰西大泽边上停下来,在一个小酒馆里吃了许多酒。夜幕降临时,他又走进刑徒队伍里,为那些末逃掉的刑徒一一解开绳索,并说:“你们都逃走吧,随便去哪里都可以,我自今日起也要远走高飞了。”可是,还剩下十多个身强力壮的人不肯离去,围住他说:“亭长,我们跟着你共生死,决心跟你一起干!”当刘邦带领这支小分队来到一片沼泽地时,忽见一条大蛇挡路,众人皆惊慌不已,而刘邦却镇静地挥起三尺长剑,将大蛇劈为两段。顿时众人无不把刘邦当成英雄看待。从此,刘邦走上了反秦斗争的道路。
当天,刘邦带领这些人回到丰邑,准备征召人马壮大队伍。不料他的意图被人发现,秦朝兵吏四处搜捕他,丰城的四个城门戒严,使刘邦一伙儿西跑东奔,无处脱身。
传说他们正在焦急惊恐之时,忽然有一处城墙裂开一道缝,从而得以逃出城去。刘邦曾喜出望外地大呼“天助我也”。
3:蚂蚁圆坟
当年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刘清迁居金刘砦后,居宅门前不知何时自生一棵梧桐。这棵梧桐长得极快,不几年就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某日这里忽然狂风大作,天地变色,原来是从天外飞来一只金凤凰。这金凤凰围着梧桐树盘旋三周之后,竟然落在树上,筑起巢来。金凤凰在树上栖息了一段日子,后又飞走,但却将巢留在此树上。凤凰飞走后不久,刘清这位古丰刘氏的开基始祖也突然仙逝。
刘家砍下屋前的大梧桐树做成棺材,用来安葬刘清。刘清出葬那天,本来天气晴朗,不料临出丧时,忽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使送葬队伍无法成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好将刘清的灵柩暂时放在挖梧桐树后留下的大树坑中。雨过天晴之后,人们再来抬棺时,吃惊地发现棺材已然不见,而梧桐树坑此时去口已变成一座巍然宏大的大圆坟。更令人吃惊不已的是,当时竟有亿万只蚂蚁,正在忙碌着向坟上筑土。刘氏族人于是就把这个大圆土坟当作刘清的墓冢。当地的人们则纷纷奔走相告,说这是“凤凰点穴”,“蚂蚁圆坟”,又说刘家“大雨淋坟,必出贵人”。
成语典故:
1:金屋藏矫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第九个儿子,在位54年。刘彻降生之时,正是其父继位之日。传说生母王美人在怀他时,曾梦见一轮红日投入怀中,称为“贵兆”。
刘彻少年时,他的姑母长公主刘膘(景帝的姐姐)很喜爱他。一次姑母当着景帝的面问刘彻:“要不要我的女儿陈阿矫做妻子?”小小的他竟然聪明地答道:“如果能娶阿矫为妻,我一定要建造一所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和景帝听了都十分高兴,这个故事就是“金屋藏矫”成语之由来。
2:约法三章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西入咸阳,“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今常用于泛指事先与人约定必须信守某些规定。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汝)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暗中针对某一个人。
4: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代以“四面楚歌“借用为环境险恶,四面受敌的处境,或指孤立无援的意思。
5:运筹帷幄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运筹帷幄”典故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一个运筹帷幄的人,必须胸怀大志、眼光敏锐、能够随机应变,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局变化了如指掌,并善于把握时机,果断出击。同时要有大局观和对趋势的准确预见力。典故: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6: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楚汉相争时,刘邦在进军南郑途中烧掉栈道,表示不再返回关中,用于打消项羽的疑虑;随后率兵偷度陈仓,打败楚将,又回到咸阳。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来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7:鸡犬升天
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刘安)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葛洪《神仙传·刘安》亦载此事。后遂用“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有关的人也跟着发迹。
8:乐不思蜀
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纪《汉晋春秋》。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幸福之中却忘了过去的痛苦。
9:乐此不疲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汉光武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原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当上皇帝后,知道百姓不愿意看到战争,就命令全国不准谈论战争,他勤于治理朝政,经常与大臣谈论治国方略,每天均是深夜才睡觉,太子不忍他如此操劳,他则说他自己乐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劳。
1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名门望族】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两汉共计4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至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历26年;
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年号天造;
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刘崇建立的北汉历29年;刘豫受金册封,南宋初曾为“齐帝”;新莽末年,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年号更始;
东汉建都于洛阳,刘秀又是南阳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东汉时河南的刘姓族人特别多。此后,由于刘姓子孙蕃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
【姓氏联宗】
刘关张联宗
属非血缘联宗的联宗组织。由刘、关、张以及赵姓组织联宗。刘,指刘备;关,指关羽;张,指张飞。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因情感结合,而为异姓结义金兰。他们的后裔到福建和海外以后,以先贤的金兰结义为基础,组织联宗关系。在福建、台湾及海外部分国家地区有刘、关、张三姓联宗组织。也有的地方是刘、关、张、赵四姓联宗,如,新加坡有“刘关张赵古城会馆”。
【家训格言】
刘氏的家训首推西汉的刘向《诫子歆书》。刘向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汉成帝时官作到光禄大夫、中垒校尉,他曾主持了整理校勘天禄阁藏书,遍览天下之书,撰成《别录》一书,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诫子歆书》是刘向为教育儿子刘歆而写的,以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名句“吊者在门,贺者在阊”告诫儿子为人处世之道,要求儿子戒除骄奢傲慢之气,只有谦虚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刘向的诸子都很有出息,尤以刘歆最为成功,为人处世皆有章法,潜心于典籍整理,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影响卓著。
《刘氏家训、祖诗、遗训》
《开原刘氏家训》
广传公
广传公(1208~?),又名弁,号清淑。妣马氏、杨氏,为客家刘氏开基二世祖,广字辈,刘氏总一百三十五世祖,一说147世祖。生14子次第如下:巨源、巨湶、巨汌、巨渊、巨海、巨浪、巨波、巨涟、巨江、巨淮、巨河、巨汉、巨浩、巨深。(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又称“二七男儿”)。广传公南宋嘉定元年戊辰岁(公元1208年)出生,生于福建宁化,进士出身,仁宗延佑乙卯二年(公元1235年)27岁登进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县从六品(注:一说为任赣州太守),因筑城建学、平洞寇有功,擢迁为秩(即朝官)奉议郎(即元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的议郎官,正四品)。广传公出生在福建宁化县,卒于京职。广传公与杨氏夫人原葬于江西瑞金县金鸡圩三角塘,龙形眼穴,狮子望月形。是座名坟古穴,在“文化革命”期间建水库时已平整被毁无存,(现江西瑞金建有广传公纪念馆一座)。
一、敦孝弟:孝弟为百行之首,凡为人子弟者,不可忍灭天性,兹我族子孙,宜敦孝弟於一家。
二、睦宗族:宗族为万年所同,虽分房系支派,实源同一脉,不可视为秦越,兹我宗族宜敦一本之谊,笃亲亲之道。
三、和乡邻:乡邻同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残相斗,宜视异姓如骨肉之亲。
四、明礼让:礼让为处世之道,非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泪不萌骄泰不作庶成谦逊之风。
五、务本业:士农工贾,各有其业,业精於勤、荒於嬉。凡务其业者,宜自食其力,切戒盘游无度。
六、端士品:士为名之首,隆其名,贵有其实,凡为士者,宜居仁由义,以成明体,达用之学,若荡检偷闲,不求上进,后悔莫及。
七、隆师道:师道为教化之源,隆师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尊之崇之。
八、修坟墓:坟墓为藏祖先之魂骸,每年宜整修祭扫,切勿挖掘抛露,致祖宗怨恨。
九、戒犯讳:同姓子侄,每派宜择定名字以为名,凡属内之嗣孙,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当讳之。
十、戒争讼:争讼非立身保家之道,争必有失,讼则终凶,宜以忍处之,勿致倾家荡产之悔。
十一、戒赌博:赌博非人生正业,一入场中,百业俱废,人格亦轻,宜自守本分,切勿贪财,害累终身。
十二、戒淫恶:淫为万恶之源,宜检身防过,免损名节。
十三、戒犯上:自古尊卑上下名分昭然,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尊长敬老。
十四、戒轻谱:家谱是一家一族之宝,宜珍重收藏,以傳后世详悉源流,查考世系。
刘氏祖诗
前八句诗
我家刘氏受尧封,累祖传来世世同;
木本水源须追念,宗功祖德报深从。
婴生死葬名天下,留得亲疏记脉中;
惟愿后人代代继,汉苗家族永辉雄。
后八句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内八句诗
源湶渊海及涟江,淮汉与浩共马娘;
汌浪波河深同腹,历传五子是从杨。
源湶汌渊水有源,海中浪涌接波涟;
江淮河汉无边广,祖德浩深要念根。
刘氏格言十则
立身其正其言, 待人以厚以宽,
教子唯忠唯孝, 治家克勤克俭,
存心能忍能耐, 做事不偏不倚,
接物勿欺勿怠, 处事曰谨曰廉,
尊长必恭必敬, 交友与德与贤。
刘氏戒律十条
赌博 酗酒 淫乱 斗殴 行骗 蛮横 偷盗 争讼 懒惰 吸毒
三帝遗训
西汉高祖遗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于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东汉光武帝遗训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蜀汉昭烈帝遗训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刘伯温《传家宝》
在刘姓宗族中,还有一种与"三祖遗训"具有相同影响的,为全体刘姓族人所认同的家训,那就是相传为明初开国功臣,万代军师刘伯温所作的《传家宝》.
在许多刘姓宗族中、甚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传家宝》的地位几乎可以与朱熹的《治家格言》和在中国人中广泛流传的《增广贤文》相媲美。
《传家宝》的形式是一种平仄韵律不很严格的六言韵文,内容则讲的全是中国人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简直就是一部传统中国人的做人指南。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
一年只望一春,一日只望早晨。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想就行。
明日恐防下雨,又推后日天晴。天晴又有别事,此事却做不成。
夏天又怕暑热,冬寒又怕出门。为人怕寒怕热,如何发达成人。
请看天上日月,昼夜不得留停。臣为朝君起早,君为治国操心。
寒窗苦读君子,五更雪夜萤灯。官商盐埠当铺,万水千山路程。
若做小本生意,必要起早五更。乡农春耕下种,一年全靠收成。
男人耕读买卖,女人纺织殷勤。勤俭先贫后富,懒惰先福后贫。
用特体惜检点,破烂另买费用。纵有房屋田地,乱用终久必贫。
每日开门两扇,要办用度人情。自食油盐柴米,总要自己操心。
一家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事无成。
近来年轻弟子,为何不做营生。总想空闲游耍,不思结果收成。
年轻力壮不做,老来想做不能。别人那样发达,我又这等身贫。
别人妻财子禄,我今一事无成。别人也有两目,我有一对眼睛。
又不瞎眼玻脚,为何不如别人。自己想来想去,只为赌博奸淫。
务须回心转意,发愤做个好人。为人忠厚老实,到底不得长贫。
忍让和气者富,争强好讼必贫。粗茶淡饭长久,衣衫洁净装身。
不论居家在外,总要节省殷勤。若是出门求利,总要积赶回程。
银钱勤勤付寄,空信也要常行。父母免得悬望,妻儿也免忧心。
若是赌嫖乱用,一世不能成人。赌钱不是正业,本来有输有赢。
赢钱个个问借,输钱不见一人。即刻脱衣押当,无人来帮半文。
回家寻箱找柜,想去再赌转赢。谁知赢不收手,再赌又输与人。
输多无本生意,耕读手艺无心。输久欠下账目,田地当卖别人。
父母妻儿丢贱,自己被人看轻。嫖赌从今戒尽,耕读买卖当勤。
每日清晨早起,夜坐必要更深。伙计同心协力,商量斟酌方行。
银钱交点清白,戥称斛口两清,算盘不可错乱,账目登记宜清。
开店公平和气,主顾富客常临。兄弟忍让和睦,外人不敢欺凌。
夫妻更要和顺,吵闹家也不宜。亲朋不可轻视,弟妹不可断情。
贫富都要来往,免被别人看轻。奴婢务宜恩待,必有护主之心。
切莫使气刻薄,忍耐三思而行。村坊和睦为贵,不可唆害别人。
瞒心骗拐莫作,斗称总要公平。钱粮不可拖欠,关税更要报清。
安分守己为贵,奸猬造次莫行。亲戚朋友识破,谁肯赊借分文。
必然饥寒受饿,定起盗贼狠心。偷盗有日犯出,吊打必不容情。
先捆游街示众,然后押送衙门。板子夹棍难免,枷锁怎能脱身。
自身监牢受苦,父母妻儿忧惊。劝君回心转意,耕读买卖为生。
嫖奸更不可作,出钱还愁丧命。纵死不遭砍杀,拳打也是伤身。
先刑脱衣剪发,然后捆送衙门。官坐法贵审问,招认奸恶淫行。
枷身当街示众,羞愧难见六亲。男人羞见子侄,女人一世污名。
丈夫当尝休出,外嫁无脸见人。奸淫第一损德,报应儿女妻身。
我嫖别人妻女,我有姐妹女人。倘若别人镖戏,我知岂肯容情。
妻女定然砍杀,姐妹我必断情。想来人人如此,为何我去奸淫。
善恶终须有报,不可损坏良心。嫖赌若能谨戒,天涯海角可行。
功名连升高中,买卖财发万金。粗言虽无平仄,贫富都可读行。
为恶化为良善,懒人听了必勤。劝君抄本回去,教训子侄儿孙。
口教恐怕不信,此乃有书为凭。基能留心熟读,定有结果收成。
批曰:怕贫休浪荡,爱富莫闲游。欲求身富贵,须向苦中求。
永思堂刘姓家训
一、遵法守纪
国法乃定国安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奔向小康之根本法纪,决不容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者,都要绳之以法,身陷囹圄,有辱父母,连累妻孥,终害全家。纵不明法纪之严,亦应知身命为重。与其追悔于后,何不远虑于事前。凡吾族众均应以法纪规范自已言行,做遵法守纪的模范。
二、孝敬父母
父母生身之恩重如岳,终生难报。为子女者应做到内尽其心,外竭其力。常思奉养无违,方称孝子。如有忤逆之辈,房长及亲兄长,定要严加责训。倘有怙恶不悛者,呈请司法机关惩之。
三、和睦兄弟
兄弟如手足,理应和睦团结,长幼之节,规矩当循。长者固不能倚大压小,幼者当戒倚小凌上,要互让互谅。断不能存有隔膜或因小而同室操戈,让外人耻笑。倘有逞强侮谩凶殴者,族长房长应严加训导。
四、睦宗族和亲邻
宗亲与邻里,自古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务必团结和睦为一体。谚云:“远亲不如近邻”。疴痒相关,庆吊往来,急缓互为通义,怜惜鳏寡孤独,困难颠连予以照顾。若各顾自家,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矛盾重重,影响团结。
五、寓慈于严教,读书为重
父母教育子女寓慈爱于严教之中,严教应诱导为主,棍棒出才子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对教诲不改者,即便惩罚亦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孩子知道惩罚的含义,以便不再重犯。
当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工商男女均应知诗书懂科学,无论智、愚、贤,均以读书为重,即或稟赋不齐,亦须尽力谋成,立慎择术,以为久远之计。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须知水随器为方圆,影视形为曲直。这乃“子不教父之过矣”!切不可不慎。
六、交友持重,精诚为国
人际社会庸愚邪僻之人无处不有,交接朋友定要重视选择对象。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直之人,谈吐文雅,办事公道,交往礼貌,与其相友,获益匪浅。邪僻者,则污言秽语,行事刁狡,交愈深而害愈烈。俗语:“与善者交,吃酒戴花;与恶者交,带锁披枷”。丽泽求益,必慎于交友始。交友要以大局为重,精诚团结,报效祖国,共建家园。以国家民族之大业为己任,为中华民族之富强而奋斗。
七、倡勤俭,戒奢侈
勤俭乃治国之本,成家守家之宝。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奢侈可使国力枯竭,家业倾覆,至祸及个人生命。常见好逸恶劳之辈,似乎惰气天成,稍获盈余,即喜丰而好胜,不思一时侈欲转瞬囊空。故不勤不得以成家,不俭亦不可守家也。唐李商隐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族人定要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
八、宗亲纷争,“忍”字为先
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谁言气可暴,吾道忍为先。唇齿有时相碰,宗亲纷争难免。不论远近亲疏,定要珍惜脉情。是非之来忽让三分,息亊宁人,皆大欢喜。若因微逞忿,好勇斗讼,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荡然,亲者痛仇者快。“小之不忍则乱大谋”,望其思之。
九、反腐清廉,勿作非为
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反腐清廉,勿作非为。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使之为贤士正人。贪污腐化,道德败坏,行贿受贿,心怀狡诈,为非作歹,触犯国法而不顾。此等败坏行为,大辱宗亲,凡吾族人,均宜惕戒。
十、近宗嫡亲不能婚
婚姻之礼,大典攸关。自由恋爱应择其忠厚之家,诚实之士,贤淑之女,近宗嫡亲不能婚,古今均有明训。况族大丁多,而重亲叠戚甚众,尤须层次不紊,倘违之,则尊卑混乱,大小不分,不独称谓失宜,尤为大乖礼仪,对后代子女的发育成长亦有害处。婚姻之事,定宜慎之。以上诸条,衷愿族人各宜惕励!
武平县刘氏族规
【奉先祖】
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 如木有根,无根则朽; 如水有源, 无源不久。 尊祖之道, 祖章恪守。
竖表立碑, 修茔覆土。 祠堂祭祀,殷勤奔走。 恒念先人, 光前裕后。
【孝父母】
羊能跪乳, 鸦能反哺。 唯人最灵,宁忘父母? 生我劬劳, 抚养教育, 如海深恩, 捐躯难补。
朝夕温恭, 殷勤寒暑。 赡养无亏,承欢安慰。 安敢拂违, 自获罪咎?
【睦兄弟】
同胞兄弟, 共根连枝, 如手如足,痛痒关之。 骨肉天性, 安忍乖离? 唇亡齿寒, 祸福相依。
患难相顾, 疾病扶持。 毋生嫌隙,雅奏和音。 弟恭兄友, 雁行怡怡。
【和夫妇】
阴阳交合, 雨泽徐行。 一唱一和,鼓瑟弹琴。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夫正妇贤, 家运乃兴。
毋轻反目, 毋玷家声。 同甘共苦,比翼齐飞。 白头偕老, 诗咏雎麟。
【严闺阃】
男女有别, 内外须分。 瓜田李下,须避嫌疑。 责在家长, 约束严明。 防微杜渐, 寡欲清心。
三姑六婆, 断绝逢迎。 词严法肃,玉洁冰清。 闺门之内, 聿著仪型。
【亲宗族】
属在同宗, 谁非骨肉? 一本万株, 瓜延瓞续。 吉则相庆, 凶则相助。婚姻不通, 昭穆严肃。
分多润寡, 扶孤恤独。 奖学助读,古道敦笃。 尊长爱幼, 敬宗睦族。
【敬师长】
德无常师, 主善为师。 先生长者,德业兼资。 随行隅坐, 问难析疑。 勿生厌薄, 勿敢荒嬉。
耳提面命, 敬而听之。 程门高弟,立雪忘疲。 尊师重道, 自古如斯。
【信朋友】
同类为朋, 同志为友。 有无互通,穷达相助。 然诺勿欺, 订交勿苟。 白头如新, 握手话旧。
士林择交, 忠贞为友。 直谅多闻,尤宜亲厚。 善如昆仲, 相敬耐久。
【力耕种】
食为民天, 敢不念兹? 春田秋圃, 莫令荒芜。 五谷杂粮, 瓜豆果蔬,毋失其时, 仓廩不虚。
游手好闲, 实非良图。 勤耕力种,农闲务工。 粮钱皆有, 其乐何如!
【勤诵读】
为学有益, 不学无术。 圣人论学,首重时习, 春诵夏练, 苦心孤诣。 嘉言善状, 典型在昔。
玉不受琢, 焉能成器? 猛着祖鞭,出人头地。 道德文章, 功建名立。
【存忠厚】
刻薄伤人, 终亦自伤。 幸灾乐祸,蛇蝎心肠。 悖人悖己, 毫厘不爽。 善恶之报, 捷如影响。
鬼神易欺, 人心难罔。 谁无天良? 须加培养。 忠厚传家, 福寿无量。
【尚勤俭】
俭可养廉, 勤能补拙。 开财之源,非勤莫属。 节财之流, 唯俭是则。 士农工商, 各精其业。
克勤克俭, 持家美德。 怠惰奢华,切宜戒责。 莫待老年, 徒伤落魄。
【习礼仪】
树木有皮, 相鼠有齿, 人而无礼,走肉行尸。 寡廉鲜耻, 不如虫豸。 大家子弟, 检点威仪。
一言一行, 中规中矩。 束身名教,可法可师。 人贵自省, 勉之望之。
【戒淫恶】
勿听淫声, 勿亲邪色。 勿看黄书,勿为妄说。 天理国法,戒淫戒恶。 淫人妇女, 报在妻妾。
恕道存心, 淫念自绝。 男重品性,女重名节。 善自珍重, 英雄豪杰。
【戒赌博】
人生世间, 为善最乐。 正业多端,百事可学。 独恨愚顽, 醉心赌博; 心存侥幸, 此争彼夺。
贪得无餍, 自陷泥淖。 富者立贫,贫者益薄。 欲正家规, 先除此着。
【戒酗酒】
古人制酒, 非以为祸。 冠婚丧祭,礼用清酌。 洗爵尊杯, 献酬交错。 唯彼贪夫,不知节约,
终日醉乡, 颠狂失措。 耗气损精,形骸脱落。 戒之慎之, 量饮无过。
【戒吸毒】
世人何蠢, 误嗜吸毒。 毒瘾一发,涕泪交流。 男女混杂, 吞云吐雾, 晨昏颠倒, 醉生梦死。
倾家荡产, 自戕绝嗣。 自甘堕落, 自取愆尤。 击一猛掌, 戒绝毒魔。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