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渊源

name origin

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四位。现今人口数量约1.01亿,仅次于王姓。台湾排名第五位。李姓源于嬴姓,或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老子李耳,以官职名为氏。得姓始祖李利贞。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氏图腾

  【释义】古文中李、理通用。理,古时 法官的名称,主征伐刑戮之事。李,也 是一种树名。


李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李利贞:理征(前1069-前992年)乃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这一带荒无人烟,幸好发现路旁的树上结有一种叫做“木子”的果实,采下来充饥。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一是感恩木子救命,二是为了避难改姓,又因理、李同音,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李利贞被尊为李姓始祖。

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各支始祖

  李阳冰:唐朝书法家,初任当涂县令,其次子李援居缙云,后无传。东门李阳冰之后,夏川李氏为李纲之后,其为宋时抗金名将,先世居于邵武。姓王李氏为李渊二十子李元祥之后。雪峰李氏为唐李泌之后。稠门李氏为李唐宗氏之后。周岭李氏为唐朝北海太守李邕之后。

  李 暠:一世祖,陇西成纪人东晋安帝隆安四年保守燉煌自称西涼公,是为西涼国王义熙十三年 谥曰武昭王朝号太祖传,子歆孙恂三代共二十三年至南宋永初二年为北涼王,蒙逊所滅。元配:尹氏,生子二:李歆,李讓。

  李棋开:始迁祖,原讳琪,字东美,号茂林,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山圳上。明正德四年已巳迁楚占籍宁乡落业茂林以东山名族,迄今傅派一十有七历年,四百一十有奇秀读樸耕方兴未艾可想见公这为人矣,明弘治二年已酉农历11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农历1月二十八日亥时没,终年七十七岁,葬四都一区地名沈家塘山丙祔妻家左未山丑向兼丁癸砂墓有碑。元配:吴氏,贤良淑德内助辛勤,明弘治七年甲寅农历7月十二日酉时生,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农历5月十八戌时没,葬学家塘山内祔夫冢右未山丑向兼丁癸砂墓有碑。子三:鑾;鋻;錾。附:公仲弟讳琥开字名爵明弘八年乙卯农历7月二十六日申时生,徙居安徽为皖中始迁祖。公季弟讳珀开字松玉明弘治十年丁巳农历9月十一日申时生,徙居西蜀为蜀中始迁祖。

  李庚三:始祖,字次白,明洪武三年庚戌农历5月初八申时生,永乐二年甲申由吴徙楚卜居潭邑旧三十都今之下五都五甲地名塘坪居焉於正统五年庚申农历9月二十日亥时没。葬潭邑本都本甲地名琥臘山卯山酉向有碑图。子四。

  李德裕:始祖,字文饶,唐穆宗朝翰林学士,陞江西观察使加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作丹扆六箴以誎主上嘉纳之拜相历辅四君后奉册。解组居分宜平泉庄。元配:吴氏,诰封太夫人。郑氏:诰封太夫人,林氏:旌贞烈夫人。

  李皋陶:一世祖,字庭坚,见左傅注论语疏唐书高阳氏之子,见左傅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生子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大费见史记大业卽皋陶大费卽益见毛诗谱子益见书经释文毛诗谱左傅谕疏唐书。旧谱配窦氏。

  李崇鞠:初祖,字黄华,号金斋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六十三都延康里壮遊泮水屡科不第明沓南来实郡之邵阳馆于官田之欧阳氏始卜吉于清水塘而家焉,没葬邵邑石街上山之阳。元配:鄧氏,夫妇生没未详,葬邵邑之西路永丰二都石街上已山亥向。子一:志完。

  李景湘:南迁祖,字慕兰,生没葬地未详,著南避彝骚之什。元配:高氏,生没葬地未详,子三:继昌,继善;继美。

  李克良:一世祖,字居士,宋明经任和州教谕,葬英邑李家坂甲山庚向。妣段氏,从葬夫墓。子三:从善;从乙;从德。公由进士授和州教谕及解组归田道 由英邑之东见山川秀丽风俗醕美緾绵难割遂卜居焉。厥后予姓之分迁田土之式廓比于公乎。

  李 森:始迁祖,葬英山县白坊岭梅家崖比涧河双河口月形巳山亥向。旧有碑。清道光三十年春复立月碑。妣朱氏。从葬夫墓,妣汪氏,葬芦林木坂罗家墩旗形中坡乙山辛向有碑。妣罗氏本坂罗家墩讳崖公长女。葬旗形中坡乙山辛向有碑。子七:之迎殇,之润殇。堂四;堂五;堂六;堂七;堂八。墓志:粤稽我祖德泽难忘当元之世境极仓皇初由英麓回籍鄱阳越十数载转从皖湖乡泽孝义芦芦林可在始寓罗宅。严公晋接相其丰仪茑萝谊结勋履亩疆肯构肯堂子主有七六失雁行桐生七叶五桂齐芳友爱乎,北旧居英邑北涧河东隔九十里遂往观焉手足情联自春徂夏旣翕留连未几北殁亦随登仙白坊岭下梅家崖前月形山内穴卜狐眠昔立碑石今猶屹然。

  李 观:始祖,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逝世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賁、贵。

  李东邱:一世祖,明正德进人居于迁北區大业字圩之御六墤以耕读为业是为御六墤分支始祖配陈氏生卒葬所俱莫改子一近溪。

  李 雄:始祖,身世不详!

  李德护:始祖,一名德祜,字行之,号潜龙,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没,葬十六都三甲荷叶塘左侧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于墓左,清嘉庆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清道光甲申复于祠前填補余地增设花墙並设石榴于墓前以冲之盖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有图傅。谨按老谱载,祖于洪武甲子由茶陵州迁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都三甲龙船港下白石头埠口也,其生年怀麓堂旧谱载至正甲申而无月日暾本堂宗谱至正甲申农历2月十一午时重修谱载至正乙已农历3月十一辰时今並刚其年月日时但书至正年号傅信不傅疑猶史之有阙文也。重修谱载宣德年没,无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谱则载宣德二年农历6月十五寅时没,今依重修谱非敢擅删,亦云慎了至其世次自西平起则祖为二十二派自庆远祖迁茶陵州起则祖为七派然今之居湘潭者迈衍历蕃星罗暮布皆,祖之苗裔则固潭之初祖也,谱纪潭族必尊,祖为一派以别于前非畧先而详后也,亦猶苏明允纪近不纪远之意云尔。配段氏,茶夫州万富之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后葬十六都三甲青石保黄桑市大汤湖右岸鴌形乾山异向四子以斌祔左四媳黄氏祔右再左则七派孙乾晹祔之各堆平列,妣于洪武戊申农历6月十七未时生,宣德辛亥农历10月二十九卯时没,今尽则其年月日时但书洪武宣德年号非故也,子:以仁;以信;以文;以斌;以智。

  李太郞:始祖,讳志扬,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第三都大王庙炉头土地圳上李讳核公之子落籍湘乡旧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纳滩,元至大三年庚戌农历8月十五日未时生,寿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农历4月初二日辰时故,葬纳滩道观山辛山乙向。配扈氏,元延祐元年甲寅农历2月十五日子时生,寿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农历3月十一日申时故,葬十九都地名紫花塘屋后寅山申向。子一:华。

  李 德:字裕本,世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北城,明洪武中历仕云南部管军校千户,终前卫前所千户封昭信都尉,为入滇始祖,洪武二十九年农历8月初八日逝世于任,葬云南西北城外,配陶氏封恭人,合葬。子二:长贵;次华,女一。

  李乔现:始祖,字书文,配王氏。

  李民辅:始祖,字士明,号惟圣,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恩科第五名举人官评事,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元丰七年奉旨肇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卜居城西三十里大阳乡丹桂村株木山,皇祐元年已丑农历8月十六辰时生,寿九十岁,绍兴九年已未农历5月初三未时终,葬老虎庐袁家山子山午向。妣刘氏,宋嘉祐元年丙申农历1月十三午时生,寿七十六岁,绍兴元年辛亥农历6月十八丑终,葬老虎庐袁家山子山午向。生三子:万一,万二,万八。

  李守溪:始祖,娶吴氏,生子一,由六佛塘迁居泗泾镇,葬于松江县三十八保坊二十七园泗泾北张泾桥两字行二百六十五号主穴后有傅。子:遯。

  李 赓:始祖,字虞风,诰赠正议大夫,以长孙贵赠太保配黄氏资政殿大学士,履之姊赠高平郡太君继饶氏赠广平郡太君俱晋赠太硕人,赠素阙夫人。宋至和间自邵武始迁无锡,子一。

  李 信:始祖,配靳氏,生子二:长南道,次從道。

  李富二:迁居镇城始祖,谨案,公为,福十五公子始由开沙迁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详开沙族谱兹谨奉,公为一世祖,公字用汇生明嘉靖巳亥时卒,万厯丙申农历3月十五日申时期,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农历12月初五日卯时期,卒万厯戊子农历6月二十七日酉时期,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发泰:始祖,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农历10月十二日午时生,寿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农历9月二十八日辰时终,葬宝些毛塘下,因风水不便,迁石羊山金铖形山丙。配李氏,一娘厂酉至正十七年农历8月初三日寅时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农历7月二十四日巳时终,葬大蹶头界山下东向。马氏,二娘,即今罗尾马家塘镇乾女,乙巳至正二十五年农历6月初五日辰时生,年五十一乙末永乐十三年农历4月二十四日戌时终,葬毛塘下褒迁石羊山金铖形癸山丁,生子四,均福,均爱,均轩,均兴。

  李伯翼:始祖,宋末人,世居汴梁读书谈道不乐仕进有芦为山长者,卒辞不就元初因子宦游迎养来浙大德中封朝请大夫嘉兴路总管府,同知生卒年月及夫人姓氏未详,子一,衎,峻泉写谱云:西溪公世系力註载公之坟墓在李家堰桥,今已世远遗失其处,或云公係本葬李家堰桥水中,现有石砌大墩,水浅则见即公墓也,似非无据存俟考定。

  李一文:始祖,讳鹏举,字彦和,宋绍兴丙子以明经及第初任南昌府奏差,次任扬州奉使,三任袁州按察都御史,娶夫人赵氏,生子一:震一。

  李 佯:一世祖,改名京字拍,桑唐昭王之子,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农历4月初一子时期,年二十四剿乱更名京避钦之贲墩又自黄墩迁于昌水卜得,乾九二见田辕已卯春始迁界阳卒后唐清泰丙申农历10月初五日六以鲁孙贵懋贵赠安南节庆讨挚使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墓界田佛玉山乙向,娶方氏肱公刺史女,生于唐咸通壬年农历3月十一日,逝世于晋天福庚子农历3月二十九日,赠夫人侧方氏,生于唐天后辛酉农历2月二十日,逝世于晋天福辛丑农历1月十七日,二妣同葬界田大楼岭昆向,子三:举、安、亨。

  李 严:始祖,生卒未详,子一:班。

  李贰一:迁祖,世居蓝溪后一支从闽復迁明州,憩世居时家嶴,奉鄞谱旧存。

  李 八:始祖,义行载邑志配氏钞氏、杨氏,钞生三子:思忠、将、宣。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已姓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暤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山东曲阜),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五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逝世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朝,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一书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源于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

  而氏则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皋陶自伯益子传二十六世,为理官,以官为氏为理姓,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缅于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被商纣王赐死,理征妻子契和氏带着其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城(今河南安阳),饥饿不堪,见一树生果时称为木子,便采来吃,母子得以活命,由于畏惧纣王追捕,不敢姓理,又感木子之恩,遂合木子二字为李,随把理姓改为李姓。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李氏族人大多尊奉李利贞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巴南区)称巴子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楯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公元304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源流三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君长赐姓为氏。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自己赐予的姓氏。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乃至全族感到无尚荣耀。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唐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唐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族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侵扰唐朝边境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

  李嘉庆: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勣:(公元594~669年),原名徐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称李勣。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李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在唐朝,还有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罗氏等人士因建国有功,被赐李氏。另外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为皇帝赐姓。

  按:

  大食国是中国自唐朝以后对阿拉伯帝国的统称,系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原为一部族的名称。公元十世纪以后,庞大的阿巴斯王朝日益衰落,四分五裂,相继出现了许多阿拉伯血统的小王朝,如在中亚和西亚东部有塔吉克人的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廓尔王朝等政权,其时阿巴斯王朝实际上早已无力控制全局,如同中国的东周王朝在战国中、后期一样,仅剩虚名而已。

  源流四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约有五百一十万人。

  李氏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本族姓氏为“孟恩路氏”,汉姓即为“李氏”,这是苗族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

  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

  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源流五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其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

  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源流六

  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五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强。

  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瑶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朝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源流七

  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一百十三万余人。

  唐朝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撰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氏在当年就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一千七百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国以后,有不少李氏汉族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

  在历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朝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氏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源流八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

  畲族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源起百越民族,如今约有三十八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畲族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源流九

  源于犹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犹太人绝大部分被赶出原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

  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朝;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于十一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随汉俗以汉姓李氏为首,共有李氏、俺氏、艾氏、高氏、穆氏、赵氏、金氏、周氏、张氏、石氏、黄氏、聂氏、金氏、左氏、白氏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

  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犹太李氏族人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河南开封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定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朝,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五百余户,约四千余人。

  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朝初期,开封犹太人中有李氏、艾氏、赵氏、张氏、高氏、金氏、石氏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

  源流十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

  ⑴.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陈蒙古八旗,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时有当地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yal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隶属镶红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蒙古族李氏族人奉命驻守岫岩奇风岭一带,今后裔散居于岫岩汤池、凤城赛马等地。

  ⑵.蒙古族巴鲁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白氏、苏氏等。

  ⑶.蒙古族博硕氏,亦称博什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so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

  ⑷.蒙古族博尔济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西北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边氏、季氏。

  ⑸.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 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克什克腾古)、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包氏、鲍氏、博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⑹.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傅氏、鄂氏。

  ⑺.蒙古族煌古台氏,亦称皇古罗特氏,源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组建的晃豁坛氏,世居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nggut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黄氏、古氏等。

  ⑻.蒙古族喀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c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楚氏等。

  ⑼.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

  ⑽.蒙古族努特伦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utel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⑾.蒙古族齐木克图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mke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齐氏、黎氏等。

  ⑿.蒙古族奇墨斯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m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⒀.蒙古族索诺图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no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有李氏、索氏、图氏等。

  ⒁.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亦称他哈比己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lbaci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白氏、理氏等。

  ⒂.蒙古族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ongnig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佟氏、倪氏等。

  ⒃.蒙古族翁牛特氏,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有李氏、牛氏、翁氏等。

  ⒄.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源流十一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历代帝王的赐姓。

  据《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中记载:唐朝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

  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氏。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

  唐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封大食国人李珂末为怀化将军,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朝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

  赐予回族的李氏,不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

  此外,有个别的李氏则是源于改氏。在史籍《闽书•方外志》中记载:明朝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内务府回回族人尼亚咱改氏为李,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源流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宝里吉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博勒和部,满语为Boorigit Hala,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宝氏、李氏、郑氏、吉氏等。

  ⑵.满族郭啰氏,亦称国罗氏,满语为Gulo Hala,汉义“国、部落”,明朝时期称作古论氏,曾一度为汉姓“李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国氏等。

  ⑶.满族罕楚氏,亦称韩楚氏,满语为Hancu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张氏等。

  ⑷.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吉林珲春海兰河西境)、黑龙江两岸、毕尔腾(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龙江第二牡丹江)、兴堪(今黑龙江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胡氏、孔氏、礼氏等。

  ⑸.满族李佳氏,亦称李家氏,满语为L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以及蒙古族,女真族李佳氏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费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上)、铙赛山钦札库穆(今辽宁抚顺东南部)、萨尔湖(今辽宁抚顺萨尔湖)、沈阳、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人引为姓氏者,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佟氏。

  ⑹.满族鲁布哩氏,亦称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满语为Rubu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人引为姓氏者,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孙氏等。

  ⑺.满族穆和林氏,满语为Muhelin Hala,世居穆和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

  ⑻.满族穆里雅连氏,源出费雅喀奇勒尔女真,满语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龙江下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穆氏、连氏等。

  ⑼.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这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人中有此姓,世居辽宁新宾一带,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郭氏、连氏等。

  ⑽.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改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人数众多,世居宁古塔(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两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多为李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⑾.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鱼氏等。

  ⑿.满族锡勒尔吉氏,亦称解乌喇气氏,满语为Silergi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解氏等。

  ⒀.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契丹国姓耶律),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刘氏、王氏、肖氏、萧氏、黄氏、白氏等。

  ⒁.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石氏等。

  源流十三

  源于锡伯族、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人数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两岸。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李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等。

  源流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傣族、彝族、土家族、京族、藏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土族、高山族、德昂族、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李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先秦时期

  李氏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氏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史籍中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春秋初期)时期的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或二百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史籍《新唐书》记载:李氏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李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侯(今河北唐山),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四个儿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今甘肃临洮)太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今河北邯郸),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个组系。

  李耳以后,李氏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期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今山西夏县)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山西境内的李氏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四川)太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四川的李氏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河北的李氏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今陕西咸阳)做官,是最早迁入陕西的李氏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氏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这个时期李氏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

  西汉时期,李氏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到东汉、三国时,李氏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人(今辽宁辽阳);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人(今宁夏吴忠);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人(今江苏句容);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人(今广东高要),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人(今云南澄江)。

  三国时期,魏国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士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里没有李氏。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都是由祖先有声望、世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氏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氏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个李氏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氏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朝,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朝李氏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氏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氏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氏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氏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期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废唐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氏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氏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唐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了“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李光弼公元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唐穆宗时期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司户,于公元850年病逝,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氏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氏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朝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氏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公元1127年)农历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农历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农历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氏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氏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人(今河南济源)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余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氏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人(今河南武陟)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氏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省

  明朝,李氏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省海峡,到台湾省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省的笨港(今台湾省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省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氏人。

  公元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攻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省,经过八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公元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省。此后,郑成功在台湾省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里,共同开发台湾省。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省五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省直至公元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氏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省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省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中的李氏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第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史籍《台湾省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665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明永历二十二年(公元1669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明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0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湾省东部)采金。

  清朝政府收复台湾省后,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置台湾省府,不久,闽、粤李氏移民接踵拥至台湾省中部;清雍正、乾隆时期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朝末期,台湾省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后续入台的李氏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史籍《台湾省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清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清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里雾堡田头庄;清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湾省台南学甲镇);清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清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省府(今台湾省台南)开设糖廊,号“李胜兴”;清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清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清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里;清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清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台湾省花莲);清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一百四十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清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氏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省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迁徒海外

  李氏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省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氏和朝鲜李氏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氏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后,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史籍《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氏人。这些李氏人后来定居于今日本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朝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氏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后,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后,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氏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氏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氏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后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氏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后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二十五万人,其中也有不少李氏人。当时的前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氏人。

  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二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郡,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郡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天德江北岸),直到隋朝,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朝,交趾国为安南都护府地,到公元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晋时期)后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公元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里,其中就有李氏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其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公元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了越南李氏王朝,建都大罗城并改城名为升龙(今越南河内)。越南李朝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李氏王朝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氏,从而使越南李氏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国统一朝鲜,与唐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朝鲜地理学家李重焕所著的史籍《择里志》记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公元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后,“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氏。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后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的一个将领,参与军机中枢,公元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王昌立王恭让,独掌大权。公元1392年逐王恭让王,自己即位,改国号为朝鲜,建都汉城。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曾于公元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公元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方彻底灭亡。李氏王朝在统治朝鲜的五百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氏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氏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大明朝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氏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一百四十三个姓氏中,李氏为第二大姓。

  分布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1亿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9倍多。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迁徙入闽】

  李姓自商至东周一直居住在黄河流域。西汉时,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东汉开始,陆续徙居西南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1、汉武帝时期,当时由于闽越国对汉朝的反叛,受到汉武帝的镇压,并采取了“尽徏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的政策,并派了大量的军队屯兵戌闽,设立候官都尉等职,当今武夷山市的兴田镇“城村”,夙号“古粤”的,就是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徙民而遗漏余下的后裔,随后南迁入闽有望族林、李、赵三个大姓,也聚居于此,繁衍至今。

  2、三国时期东吴国曾五次出兵入闽屯军,其中不乏李姓军士,但无以考证。

  3、晋朝永嘉之乱,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以八姓,林、黄、陈、郑、占、邱、何、胡为主,余姓中有李姓。

  4、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被封为闽越江王,入闽节度建州。李元祥生于618年,贞观五年封许王,贞观十一年封闽越江王,他35岁时(662年)到永安大湖乡开基。元祥公二世晈公封武阳王,赠司徒,谥日桓,王妃许氏合葬鄂州江夏县。《永安大湖李氏族谱》记载:“闽越江王”35岁时奉旨到永安开基。元祥妃肖氏生七个儿子,长子焯,为永嘉郡王;次子皎,为武阳郡王;三子昕,封任国公;四子皓,封义兴公;五子灵,封广平郡公;六子晃,封钜鹿郡公;七子暹,封威卫郡公。武则天乾纲独断时期,对李姓皇族大肆籍除,黜夺封爵,子孙避难回福建,不敢回老家南安,便躲避到剑州尤溪皇历村(今永安槐南乡皇历村)。

  元祥公三世丛公,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嗣封武阳王,载初元年二月武后批准少卿索元礼、来俊臣奏章,黜夺封爵,同年七月初二,丛公与其叔晃公入大狱,晃死,丛流放岭南,至闽南安,载初二年,又遣使杀之,王妃王氏同殉难,葬南安向阳乡八都。

  元祥公四世万康公,以父枉死奔温陵依少尹李融家居,改正后受敕申叙,食俸朝请,以子楚珪,赠秘书监,同平事仪,同中书门下三品,夫人王氏赠弘农郡君,万康公生有四子,裔孙官爵显,枝繁叶茂,分迁福建多个地方。今福建的上杭、永定、漳州、平和、南靖、泉州、安溪、南安、莆田、惠安、永春、德化、永泰、福州、福清、平潭、长乐、三明、永安、宁化、南平、尤溪、福安等各地都有李姓旺族在该地发展。

  李元祥的第27世孙李君怀,后敕封为五州节度使、南靖王,后葬于南安大盈。李姓在闽者多王苗裔,诸如永安、三明、大田、明溪等地均有望族。主要支脉有:

  (1)、李火德脉系:据《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传自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自利贞始,李火德为73世孙,火德公所生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三曰三三郎,皆克家善继,善述厥后,子孙蕃衍,诗礼簪缨,代不乏人,若海礼巡检念四,三江推官文通,开封府博明,善王府引礼克修,皆其所出,卓然为李姓荣耀。

  (2)、李富公脉系:李富(1085-1162年),字子诚,号澹轩,李元祥公弟十八世孙,乐善好施,兴资办学,修筑海堤,兴建妈祖庙,乐善之举,震动朝廷,赐李富捐建之梅峰寺为报恩广孝寺。李富后裔分居莆田、惠安、福清、平潭、永泰、福鼎及广东潮州、海南、台湾等地,每年前往李富墓拜祭者不下万人,其后裔称为“白塘李”。

  (3)、孝梓公,孝梓公生于福建永安湖坑,乃火德公八世孙,得江姓勘与先生厚爱,授意于祖祠竣工进火之时,当带一雄鸡,径向南走,鸡鸣为止,即为发祥腾达之地,因而迁居南胜县散坑(即今平和县小溪镇产坑村),晚年又于南郑坑,觅得一穴名曰:真武踏龟蛇,一日夜间,公竟无痛而逝,并得无数蚂蚁运土埋葬,乃至天明,已然成坟,故谓天葬。大明正德年间,漳州府督兵阮大人,围城筑寨,名曰:“候山玉壁”、“李氏祖庙”亦建其中。其后子孙繁衍,称“候山李”、“西山李”。

  (4)、李侗脉系:李侗(1093-1163年),字愿中,号延平先生。世居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族谱记载,延平先生侗,楚珪三子尚芬孙支。三七公为延平一世祖,李侗为朱熹理学之师,熹述侗“延平答问”一书行于世,淳祐六年,赐谥号“文靖”,清康熙四十五年,文学臣沈涵上疏,康熙御书赐额“静中气象”。其支脉称“延平李”。

  (5)、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安溪湖头李君达裔孙,康熙九年(1670年)成进士,康熙十七年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四十年冬拜文渊阁大学士,因御篡《朱子金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深受康熙喜爱,康熙御制祭文、碑文,赐溢号文贞,后人称其为“盛世良相”。其脉人称“湖头李”。

  5、唐总章二年(669年)为平定闽南“蛮獠啸乱”,陈政率子陈元光和府兵3600人、将校123人入闽镇抚,入闽将士及亲属就地落籍,生息繁衍,据记载当时有:分营将李伯瑶、医士李如刚,校尉李牛,还有队正李彪、李仙客、李宏等,《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者,固始人,随陈元光开漳州,平獠三十六寨,战功推第一”。李伯瑶,据河南固始记载为唐卫国公李靖之孙。宁化武昌、方田、横锁《李氏族谱》:茂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以武功著绩,职授参军,初镇守广昌,复调守建州卫,后宦游卜居邵武建宁桂杨乡,转迁黄连(宁化)武昌乡,为汀宁之一世祖。

  6、唐光启七年(885年),农民起义军黄巢功陷长安,僖宗西入光州,时安徽县人王绪等人聚众起兵,占领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州、秦州两州34姓乡民随军南下,攻下汀州、漳州、泉州、福州等地,最终据有全闽。随王审知入闽的李姓将领有李沪、李盈、李晦翁、李仁遇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编的《同安地山李氏家谱》记载:“其始光州固始县人也,同闽王王审知入闽,逐县南仁德里地山保,家焉。”罗香林《宁化石壁村考》: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乱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

  7、李泳为越敬王贞子定淮公垲之裔孙,唐末“泳避乱徙家邵武,迢五季时,有讳光远者事闽,官尚书。生子浚,资拜司徒,浚生少保僧护,僧护生太保赓侨家无锡,赓生夔,夔为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封卫国公,夔生右丞相特进观文殿大学士,陇西郡开国公赠太传溢忠定纲。”李夔、李纲均宋名臣。

  8、《宋史李虚已传》记载:“李虚已,字公受,五世祖盈自光州从王潮徒闽,遂家建安”。

  9、唐末迁入闽的还有浙江余姚李姓,该支派出自汉李广之后裔李泌,字长源,为唐德宗时丞相,其房系中有光州刺史李杞,为避朱梁剪灭之祸,于五代时,随王审知到福建,定居于长溪(今称为尤溪),其后裔成为当地望族,后裔中有李秉义,是被送福建江口服役筑堤,于是把家安在江口,后裔子孙繁衍众多。

  【迁播海内外】

  1、入台与支脉

  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安人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岛,开始治台。时追随郑赴台之李姓,可以说是允文允武,人才济济,有李魁奇随郑芝龙守寨于笨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有许多李姓人在战斗和开发台湾中作出优异成绩,其中有李民、李景、李茂等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了台湾,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为加大开发膏腴之地,福建省渡送了大量的移民,有关史料记载,泉州移民7849名共101姓前往开基,漳州移民5000多名共98姓。兑山李姓记载渡台已达142名。

  2、李姓在海外的布局涉及到十几个国家,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姓李的。据台湾《李氏源流》及大宗祠《李氏史记》等有关资料记载,李氏在海外的分布极广,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初步统计,这些国家是:美国各埠、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朝鲜,欧洲各国、加拿大各地。据台湾《李氏源流通讯录》所载,世界各国拥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堂”、“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74处李氏宗族组织。

  今日朝鲜,李姓甚多,这是中朝两国自古以来的密切关系发展的结果。现今朝鲜常用的143个姓,全来自于汉族姓氏。其中,金、李、朴、崔为朝鲜四大姓。

  14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是李成桂在朝鲜建立的李朝政权统治时期,在五百余年的李王朝的统治期间,赐姓是其强化政权的重要手段。李王朝在灭掉王姓的高丽国后,也按照汉文化的传统,除了下令以前被赐王姓的人恢复其原姓外,还大赐李姓。赐姓使李氏宗族在朝鲜得到空前的庞大。

越南李朝:这首先与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语汉字有关。11世纪初叶,李公蕴在越南建立了李朝政权。李公蕴,原籍福建省人,后来他侨居越南北部的古法乡(北宁天德)。据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曾得到越南黎朝皇帝的重用,任殿前指挥使。黎朝皇帝龙铤驾崩,朝中大臣纷纷拥护李公蕴为皇帝。于是李公蕴于公元1010年登基,成为李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李太祖。李朝统治时期(1010-1225),李姓被广泛地赐予有功的文臣武将,从而使李氏宗族在越南急剧膨胀。李朝有七位皇帝,他们是李太宗,李圣宗、李仁宗、李神宗、李英宗、李惠宗、李昭王。李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大越南",他被宋仁宗封为"安南王"。他大力仿效中国的各种制度,特别崇尚孔子,命令修建孔子庙,今越南河内的文圣庙,就是当年的孔子庙,气概宏伟。李圣宗还仿效中国科举制,置博士科招揽人才。这些制度的实行,使其国泰民安。越南李朝是由中国华侨建立的一个王朝。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此支李姓,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此支李氏,为秦司徒李昙四子、开基始祖秦太傅李玑及次子李牧。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此支李氏系陇西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孙李忠。

  中山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三子李齐(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

  广汉郡:秦朝时期为古蜀郡之雒县。西汉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治,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十三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时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宁(今四川遂宁),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广汉县、遂宁县、谢洪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移治到雒县(今四川广汉,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晋朝时期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旧治,北周时期废黜。至隋朝时期,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唐朝时期改称为汉州,至民国初期废州为县。1988年戊辰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此支李氏系陇西李氏之分枝,开基始祖为李广之父李尚。(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开基始祖李广第十二世孙李恬。

  襄城郡: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省)。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梁 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其它堂号:

  以郡望为堂号:赵郡、范阳、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

自立堂号:绵远、平棘、衍庆、笃谊、本立、雍穆、培元、善庆、世美、介祉、追远、师俭、敦复、崇礼、如在、敦本、青莲、叙伦、四平、百德、敦睦、三鉴、四平、龙门、五经、思孝等。

  字辈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啟,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勝、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啓、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啟、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啓、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啟、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崑,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勝,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敘、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啟、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緻。……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愷,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啟、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躍,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憲、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歡、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轟、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憲、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棲)、呈繡(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71、四川重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谷、在、种、子、思、受、遇、加、上、文、承、先、启、后、光、忠、孝、必、然、芸、奇、策、丹、现、祥、开、彻、 、昌。……

  72、河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斈、开、文、明。……

  73、广西全州龙水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承、景、继、思、连、守、恭、臣、自、友、元、大、一、士、葵、祖、惟、志、延、克。……

  74、广西全州临桂万乡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才、良、春、芳、云、景、应、大、道、启、乾、坤、林、灿、荣、华、茂、有、先、清、祚、治、安、帮。……

  75、湖南新宁盆溪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应、登、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福、禄、尔、攸、宜。……

  76、四川武胜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汝)应(有)、登(春)、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茂(福)、盛(禄)、荣(尔)昌(康)、齐(正)家治、国,世(克)佩(配)金、章,贤、能、远、迈、道、德、绵、长、人、才、蔚、起、永、绍、书、香。……

  77、四川定运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宗、杨、祖、隆、盛、荣、昌、正、家、治、国、贤、孝、纯、良、才、能、增、益、道、德、深、长、久、存、世、泽、永、绍、书、香。……

  78、广西全州延白梅 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昱)仕、彦、应、子、必、永、文(承)得、才、仲、有、世、嘉、正、大(维)、国、芸。……

  79、四川开江县长岭广西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开、沛、春、明、志、能、上、朝廷、三、元、光、先、代、德、泽、显、宗、荣。……

  80、四川重庆万州区水田坝及开县中心乡蔡家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昱、仕、彦、伯、彪、思、应、子、必、显、大、明、有、得、传、才、加、正、学、林、灿、荣、华、茂、清、祚、治、业、光、鸿、酞、辉、宝、鉴、庆、瑞、肇、天、祥。……

  81、山东泰安宁阳华丰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含、莫、咀、华、做、文、章。……

  ……亭、永、成、玉、德、修、明、正、道。……

  82、山东寿县草庙门双庙南周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家、声、景、国、光、盛、世、尚、贤、良、本、支、传、永、久、有、德、庆、修、祥。草庙门一支派辈序,前五字为:乾、坤、延、泽、广,以下15字壁合。

  83、山东微山留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84、东门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凤、象、文、云、集、胜、永、庆、振、少、昌。……

  85、慈利李氏总派语(二甲堂〈心泰房〉)

  ……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享、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七甲堂〈心泰房〉)

  ……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卜、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86、广西湖南汉、榜、标、机、聪五房裔孙重新议定八十字

  ……庆瑞绍彩群,共寿康强胜;孝敬定贤钧,勤俭主吉敏;真实致和平,教育则为训;奉先可迪后,谨纪丘孟经;品道果忭行,修性奕固根;喜若河山秀,恒昆肇刚毅;湘桂系属本,绵泽畅梓槟。

  注:广西及湖南全州、兴安、荔浦、资源、新宁等五县师祐公脉裔新议字辈。

  87、四川重庆文机(昱钦)公裔孙新议字辈

  ……浩翰谱新章,俊嗣续长赓;先圣会江山,全州晋雅名;瑜劭贵行尊,立业建琦勋;崇科举秀钦,朋程翔远昀;品君廉道秉,施策群安顺;淳厚广积恩,修善泽瑞宁;宏宇玮琨,英贤代恒生;朝辉映美锦,万象熙和平。……

  注:四川、重庆文机(昱钦)公裔孙于2005年修谱时,重新议定的八址新字辈。

  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树、承、先。……

  89、尖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志、单、名、廷、名、世、国、春、天、地、元、光、大。续宗派:文、章、昭、著、景、运、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锺、祥、家、声、永、振。再续派: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90、东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91、高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 、啟、家、声、庆、福、长。……

  92、

  ……笃、志、承、先、懌、同、心、翼、后、贤、见、龙、徵、瑞、兆、科、甲、心、集、联。……

  93、李氏陇西堂原派语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勝、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啟、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部、都、本、度、呈、和、敦、观、左、有、富、有、庆、安、平'。

  94、李氏万叶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正、啟、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9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96、云湖李氏前编字辈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97、李氏锦潇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啓、开、新'。……

  98、源头李氏淳叙堂湖南宁乡鞠公口占原派字辈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字辈:'文、光、恢、世、绪、良、泽、啟、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字辈:'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再修派次字辈:'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9、湖南沅江李氏陇西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0、李氏叙乐堂老派字辈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大三支合议新增字辈:孝、友、传、家、学、诗、书、显、国、长。……

  101、城福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珑、庭、文、成、甫、乡、仁、新、志、仁、山、本、宗、春、继、龙、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斯、昌、敬、心、恒、存、天、锡、福、光、荣、行、裕、嗣、万、年、永、长。……

  102、南郭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朝、作、规、啟、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湛公长房新旧排行字辈:'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湛公二房新旧排行字辈:'谷、琰、宣、闳、伯、居、均、元、必、宽、本、沅、理、春、家、恢、宏、学、时、逢、泰'。……

  103、李氏近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崇、成、如、永、延、长、维、世、洪、熙、光、文、肇、啟、文、明、万、国、咸、宁、进、德、修、业、云、龙、风、虎、刚、健、中、、得、主、有、常、承、天、时、行、含、章、可、贞、敬、义、立、並、方、大'。……

  104、龙船港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勝、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05、上湘李氏龙门堂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钦、就、可、世、宗',新派字辈:'树、德、景、先、正、存、心、学、大、贤、忠、良、维、国、祚、孝、友、作、家、傅、积、善、徵、余、庆、修、身、华、福、缘、昌、隆、符、泰、运、兴、发、定、科、联'。……

  106、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07、甘肃陇西李氏初定字辈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天、方、来,重定字辈: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字辈:、敘、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焕、新、班。……

  108、甘肃陇西李氏字辈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09、開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太、干、福、寿、荣、祿、祥、智、英、宗、元、孚、恒、丰、俭、裕、孝、顺、谦、恭、纯、诚、愷、悌、宣、慈、惠、和、明、允、笃、敬、纯、厚、为、良、德、振、兴、必、有、成,继派字辈:笃、敬、儒、行、名、贤、经、师、瑞、徵、家、庆、善、培、迈、基、人、文、蔚、起、功、纪、鼎、彝、长、承、祖、佑、百、世、傅、之。……

  110、中湘河头李氏行派字辈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11、京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左、而、耕。……

  112、井岗李氏排行字辈

  ……秀、公、九、族、亲、甲、策、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13、竹马馆东李氏排行字辈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啟、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王、拱、华、进、敬、尚、瑗、文、胜、长、顺、记、余、贵、厚、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纾、绸、緻。……

  114、李氏衍庆堂偶公股前派字辈

  ……'万、荣、道、兴、愷、明、常、崇、德、前、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坚公股前派字辈:'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啟、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字辈:'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115、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永、远、纯、良、富、贵、吉、祥、发、源、道、学、诗、书、绪、长、谨、遵、先、训、佑、啟、寿、康、声、名、显、达、绍、美、周、唐。'……

  116、李氏丰鉴堂字辈派语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歡、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117、龙河李氏绵达堂字派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荣、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轟、秉、元、汝、御、衡、茂。……

  118、江西建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119、李氏列李金脉派字辈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 、子、文、应、必、兴。……

  120、陇西郡李氏列李观脉派字辈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会、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121、湖南衡东县栗木乡泉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

  122、江苏省萧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纲、常、治、世、纯、忠、厚、传、家、有、逸、方。……

  123、湖北省宜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开、大、发、达、邦、家、之、光。……

  124、

  ……在、盛、通、光、存、廷、文、正、明、德、永、照、世、化、荣、昌。……

  125、

  ……增、偕、廷、王、广、家、传、国、学、宏。……

  126、湖北省枣阳李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兆、理、华、新、启、德、发、万、龙、长。……

  127、湖北利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鸿、天、地、泰、心、元、显、秀、昌、世、应、光、先、德、继、少、永、连、方。……

  128、安徽合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孟、太、杰、子、德、玉、贤、廷、培、兴、家、传、继、广、昭、宪、庆、樊、祥。……

  129、四川省仪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光、明、本、根、维、新。……

  130、山东省章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毓、嘉、师、庆、传、世、思、延、福、运、兴、公、莫。……

  131、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中、德、扬、毅、天、进(静)、世、朝、明、国、际、春、长、在、百、寓、佐、大、廷。……

  132、河北唐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忠、德、扬、义、天、进、世、朝、明、殿、学、体、可、全、百、福、从、容、佐、大、庭。……

  133、安徽省太和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司、光、宗、祖、丙、心、正、良、善、成、克、迪、万、世、永、康。……

  134、

  ……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135、

  ……云(树)、鹏、洪(光)、展(五)、桂(明)、兰、同、锦、沐、思、承、惠、普、化、达、权、循、规、秉、度、碧、合、珠、连、世、基、良、善、永、远、荣、全。……

  136、湖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137、四川安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

  138、四川安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139、江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光、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

  140、浙江仙居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义、礼、智、信、天、地、元、黄、宇、宙、兰、馨、竹、秀。……

  141、李煜同族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142、重庆涪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143、湖北当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万、方。……

  144、重庆梁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45、陕西汉中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作、芳、树、阳、建。……

  146、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7、

  ……俊、发、齐、莫、启、瑞、祥、经、纶、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48、湖茫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49、四川威远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50、湖北安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51、四川安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恒、鸿、周、国,明、眸、沧、桑,节、良、品、正,睿、智、逐、强,心、怀、浩、宇,百、世、留、芳。……

  152、祖籍安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民、安、国、自、太、家。……

  153、祖籍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舜、世、启、显、禧,弘、尚、达、茂、奇,绍、汝、光、耀、祖,正、庆、子、登、时,和、日、文、连、德,廷、逢、功、彩、维,逵、成、光、尹、罕,希、辅、烈、以、仪,传、仕、荣、勋、学,凌、云、志、汉、辉,仲、芳、调、元、美,联、宗、必、敬、之。……

  154、湖南沅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景、湘、应、玉、凤、,春、日、时、之、成,大、学、文、明、显,鸿、熏、泰、运、新。……

  155、

  ……天、开、文、运、昌,亿、年、遵、主、训,世、代、得、安、康。……

  156、四川遂宁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太、兴、隆、顺,高、明、政、佩、天。……

  157、江西石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仲、万、振、奈、仁,瑞、白、崇、思、成,大、文、开、秀、士,英、俊、立、朝、迁,忠、石、能、定、位,义、志、得、芳、名,吾、家、存、正、遘,千、载、召、书、生。……

  158、江西石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卫、国、安、邦、泰,乾、元、亨、利、贞;

  159、江西信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少、王、念、万、惟,升、禹、壬、荣、胜,坚、贵、子、世、理,均、庆、志、一、应,茂、大、昌、启、盛,承、先、德、永、隆,芳、傅、才、学、宗,高、汉、日、华、洪,积、善、为、家、宝。……

  160、江西信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少、王、念、万、惟,升、禹、壬、荣、胜,汉、唐、梅、极、显,朝、嵌、公、用、常,开、时、大、有、光,发、日、兆、恒、祥,进、德、本、期、懋,学、文、定、成、章,名、家、昭、世、守,盛、国、拔、才、良。……

  161、江西信丰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仕、玉、开、祥,通、梅、珊、青、尚,显、贵、庭、天、朝,时、春、日、大、昌,景、运、芳、华、萃,文、章、德、泽、长,家、傅、修、道、义,国、泰、进、忠、良,信、是、声、名、远,丰、亨、兆、吉、祥。……

  162、山西沁源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苤、渭、遥,承、讼、埽竟潞、悖?……

  163、贵州兴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德、家、和、万、事、昌,螽、斯、衍、庆、应、朝、堂,兴、仁、重、义、思、前、代,英、辈、丛、生、盛、虞、唐。……

  164、广西灵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风、崇、璋、之、德,勋、墀、士、相、汝,焕、坤、钰、泳、烨。……

  165、广西灵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文、秀、其、郁,永、世、国、长、安,福、禄、兴、仁、寿,富、贵、得、永、久。……

  166、

  ……文、茂、景、泰、显、达。……

  167、贵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胜?清、绍,迁、宅、永、正、怀,少、学、畅、释、俸,迭、蒙、社、日、树,连、翰、振、广、瑞,芝、紫、映、满、天,兰、桂、芳、萱,小、宜、攻、词、海,若、科、中、相、元。……

  168、湖南衡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祖、继、念,仁、宗、汝、如、添,必、应、梦、大、兴,福、祉、仕、奇、贤,惟、善、并、宏、祚,春、光、永、远、传,孝、友、为、家、政,诗、书、作、良、田,才、华、荣、盛、世,德、积、庆、延、年,修、治、知、敦、本,富、贵、空、永、先。……

  169、湖南邵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官、汝、幸、士、子,思、在、天、宗,祖、崇、国、尚,生、德、永、宏,锡、祚、荣、昌,万、代、兴、隆,学、成、孔、孟,孝、济、周、公。……

  170、湖南邵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庆、子、必、仁,仲、庭、朝、政、大,纲、登、宗、永、定,光、宗、振、万、邦,惟、考、培、基、厚,家、隆、子、益、昌,根、本、信、盛、远,先、哲、畅、泽、长,忠、彦、绍、元、尚,克、立、崇、吉、良。……

  171、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崇、儒、效、宗、祖,应、颜、曾、师、孔,孟、荣、华、永、代,琮、组、传、文、章。……

  172、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盛、大、诗、书、业,宏、开、道、德、基,克、昌、征、积、厚,启、祚、庆、繁、禧。……

  173、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材、达、栋、梁、美,恩、深、雨、露、滋,伦、常、存、后、法,守、创、绍、前、规。……

  174、湖南七甲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长、蜀、飞、阳、石,春、茂、善、宇、居,峰、衡、泽、发、祥,立、勤、勉、智、恒。……

  175、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崇、儒、效、宗、祖,应、兴、志、景、思。……

  176、广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昌、行、从、庸、景。……

  177、化州平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恒、华、千、德。……

  178、四川内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泽,永、赖、振、纲、常。……

  179、四川武胜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居、功、逢,承、汉、文、光,万、延、继、仕,忠、思、德、友,必?再、敬,宗、元、永、和。……

  180、江西赣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君、民、兆、升、平,文、明、绍、祖、德。……

  181、慈利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82、慈利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德,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83、重庆渝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耀、忠、光。……

  184、临沂费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功、凤、电、堂,丙、景、忠(中)、秀、常,存、仁、燕、雨、庆,建、义、欠、一、方。……

  185、吉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兴、余、仁、寿,万、世、永、和、平。……

  186、广东附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李、士、国、家、盛,英、雄、进、朝、廷,建、业、善、德、荣,民、生、富、贵、兴。……

  187、吉林延边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圣、继、春、长、在,淑、慎、荣、作、光,敬、修、全、真、如,魁、元、乃、世、昌。……

  188、江西临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将、下、月、色,清?照、柔、心。……

  189、利津北岭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贤、义、泽、长,吉、善、有、余、庆。……

  190、安徽宿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上、继、绪、先、志。……

  191、湘潭白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修、德、家、声、妙。……

  192、渝梁大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明、良、元、善、奇。……

  193、四川高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道、维、守,和、顺、长、存,敦、仁、从、本,怀、德、永、兴,代、有、祥、泽,世、载、勋、明,印、龙、红、玉,诗、书、学、海,福、寿、乾、坤。……

  194、四川高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道、维、守,和、顺、长、存,敦、仁、从、本,怀、德、永、兴,代、有、祥、泽,世、载、勋、明,印、龙、红、玉,诗、书、学、海,福、寿、乾、坤。……

  195、贵州荔波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道、德、起、明、星。……

  196、山东肥城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97、河北唐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子、承、祖、德、远。……

  198、湖北汉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贤、良、为、邦、上,佐、家、必、永、昌。……

  199、山东微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广、怀、正、忠。……

  200、江苏泗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寒、章、勇、跃,克、念、卓、盛。……

  201、山东安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和、凤、一、金、海、彦。……

  202、莱西市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龙、桂(任)、兆、基、本。……

  203、辽宁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月(岳)、松、玉、秀、运。……

  204、湖南桃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花、繁、实、益、盈。……

  205、湖北黄陂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兴、天、志、四、子、公,万、臣、廷、承、时、应、发,君、世、魁、先、中、景、楷,连、朝、圹、熙、基、钟、泰,荣、耀、堪、钦、永、乐、光,陛、锡、汝、愁、勋、远、铭,汉、辑、辉、增、银、潢、树,炳、均、鉴、法、渠、焕、堂。……

  206、山东圩子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德、允、其、茂,修、建、有、道。……

  207、江苏李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思、开、德、敬、修、加、章。……

  208、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懋、荣、华、富、贵,正、际、文、明、时。……

  209、衡山湘乡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孟、荣、华、永、代,琮、组、传、文、章。……

  210、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助、兴、维、世、孝,义、传、嘉、国、平。……

  211、湖南长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隆、鸿、士,兴、贤、起、凤、枝,克、昌、承、盛、千,世、代、庆、邦、基。……

  212、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名、树、一、登,谦、尊、因、列、仲,大、思、兴、添、胜,尚、朝、传、华、栋。……

  213、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廷、献、经、纶、盛、家、修、道、德、隆、积、善、广、馀、庆、奕、代、建、奇、功。……

  214、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文、思、伟、宗,大、常、应、朝、廷,与、学、振、世、荣,同、光、贤、才、祚,承、先、本、孝、友,家、修、道、德、隆,积、善、广、馀、庆,奕、代、建、奇、功。……

  215、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文、思、伟、启,昌、必、万、椿(选)、孟,重、朝、成、永、同,宗、祖、贤、才、祚,承、先、本、孝、友,家、修、道、德、隆,积、善、广、馀、庆,奕,代、建、奇、功。……

  216、湖南衡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应、至、下、正,寿、永、曼……,仁、义、宏、基、远,功、名、景、运、昌,先、哲、勋、猷、焕,绵、延、教、泽、长,传、经、宣、至、德,作、相、振、中、唐。……

  217、健章资料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圭、仲、思、必,天、祖、宗、庭,世、代、学、登,永、昌、隆、兴,鸿、基、鼎、建,运、启、文、明,作、成、绍、述,万、载、长、青,法、彰、国、正,元、良、德、庆,开、育、英、才,心、向、朝、阳,光、先、维、平,忠、孝、传、家,远、景、荣、盛。……

  218、入黔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廷、春、正、灿,崇、德、树、恒、升,映、秀、师、先、志,发、英、尊、盛、君,作、成、全、锦、玉,道、学、达、清、纯,秉、化、安、泉、仁,中、华、表、芳、型。……

  219、入黔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宗、德、崇、隆、发、裕、长,庆、云、恒、灿、春、堂,芝、兰、荣、茂、增、光、彩,道、学、清、纯、受、福、祥,安、守、仲、和、新、胜、泽,克、全、仁、智、蹇、连、芳;明、伦、尚、发、家、声、顺,金、殿、英、华、继、永、昌。……

  220、入黔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溯、本、清、源、讯、根、悠,果、瓞、绵、延、满、神、州。建、功、立、业、传、寰、宇,保、疆、爱、稷、颂、骁、候。浩、气、凌、支、维、英、杰,碧、波、荡、海、护、金、瓯。踞、赣、徒、黔、族、荣、茂,磅、礴、硕、豪、泽、意、秋。……

  221、辽宁盘绵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克、廷、清、凤、桂,恒、庆、祥、廷、长,宏、开、本、宗、彦,怀、德、永、其、昌,忠、厚、传、家、远,仁、义、敬、世、宽,诚、信、守、法、纪,和、善、孝、惟、先。自、强、勤、奋、正,立、志、思、国、安,嘉、学、升、才、智,业、兴、富、有、源。……

  222、广东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庆、子、海、真、世,延、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朝、国、昌、顺、应,中、和、希、颜、仁,长、茂、纯、如、玉,伯、仲、时、可、兴。……

  223、亿公家族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家、枝、选、文,永、登、广、朝、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教、父、思、宽。……

  224、江西南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嘉、曰、敬、财。……

  225、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行、春、住、国、后,开、礼、世、运、光,家、修、廷、自、献,祖、远、东、南、方,鄂、钟、永、承、业,英、俊、显、安、章,生、子、贤、良、家、运、昌,宗、德、恩、泽、万、世、长。……

  226、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大、师、文、振,世、继、道、德、开,国、开、中、梁、在,仁、义、传、万、代,时、光、如、金、贵,珍、惜、百、益、来,学、海、书、必、克,锦、辉、任、重、远,地、方、保、平、安,家、庭、应、相、爱,四、庆、清、洁、春,幸、福、井、泉、水,利、剑、守、政、权,军、威、定、乾、坤,立、志、孝、先、祖,创、业、建、奇、功,人、康、思、想、美,昌、盛、树、新、风,善、良、多、朋、友,兴、望、玉、石、明,和、生、富、裕、财,瑞、雪、兆、丰、年,登、高、观、日、月,吉、祥、彩、云、飞。……

  227、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丙、良、元,继、富、承、昌,东、旭、耀、光,顺、德、家、旺,玉、清、纯、洁,金、贵、银、亮,国、泰、民、安,荣、华、水、长。……

  228、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学、中、新、昌,天、开、东、方、强。……

  229、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时、一、尚、启、英、明,承、秉、三、光、景、运、兴,宗、祖、开、先、维、以、德,本、朝、家、国、在、仁、君,学、士、文、传、可、代、天,汝、能、宏、道、自、安、全,登、崇、必、若、怀、清、治,永、绍、龙、章、保、万、年。……

  230、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厚、景、风、孟、文,成、世、大、自、启,维、永、正、楚、国,代、钟、仕、品、乾,滋、培、裕、自、发,建、树、焕、先、传,显、贵、耀、宗、祖,学、治、理、安、邦,勤、俭、家、万、新,福、贵、寿、茂、昌。……

  231、湖北天门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永、有、纪、光,兴、宗、启、后,祖、世、绵、长,泳、仁、蹈、德,言、表、坊,家、敦、孝、友,儒、志、赓、扬,勋、铭、彝、鼎,庸、继、纲、常,守、伦、奉、道,万、代、荣、昌。……

  232、湖北天门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公、双、明、慕、尚,维、文、观、汝、梦,敏、汇、袤、云、汉,仁、义、礼、智、信,新、肇、经、纶、本,钧、培、德、业、崇。衡、芳、庭、佑、顺,馀、庆、启、宾、鸿。……

  233、湖北沙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文、怀、祖、训,道、德、振、芳、生,立、志、应、光、大,继、先、有、显、荣,忠、孝、仁、义、信,贤、良、裕、后、昆,诗、书、锦、长、远。万、世、永、遂、行。……

  234、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远、大、能、安、国,心、丹、可、克、家,世、代、继、祖、业、立、志、振、中、华,美、景、长、存、在,青、春、永、焕、发,邦、正、民、富、强,文、化、育、贤、良。……

  235、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传、家、永,文、明、启、世、长,道、德、绍、先、志,修、治、祖、克、昌,积、善、增、余、庆,训、子、有、义、方,勤、俭、创、业、本,耕、读、名、俱、扬。……

  236、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洪、史、秀、云,世、国、正、永、尊,家、学、逢、光、大,绪、兆、儒、玉、文,兴、华、育、栋、臣,延、泽、定、邦、宁,敬、先、昭、祖、德,怀、宇、志、昌、平。……

  237、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大、实、绍、有,甲、子、本、如、定,正、世、传、宗、德,向、继、必、克、昌,文、学、承、祖、光,永、远、国、安、泰,仁、义、和、生、财,新、开、志、宏、章。……

  238、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洪、材、焕、城、锋,泰、本、熙、尧、镕,源、枝、勋、在、锡,永、叶、烈、垂、宏,淳、模、炳、轨、钧,泽、业、耀、堪、钦,法、树、辉、堂、锦,流、荣、灿、坐、铭。……

  239、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大、光、明,忠、良、善、贤。诗、书、启、智,文、美、华、章。崇、尚、科、学,耀、祖、兴、邦,吉、兆、瑞、林,家、国、永、昌,传、承、千、秋。……

  240、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诗、云、启、礼,荣、华、富、贵,继、祖、承、先,传、宗、奉、献,忠、孝、为、本,世、代、永、光。

  241、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242、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道、治、世,立、志、茂、名,学、祖、德、永、承,作、佳、今、义、文,宏、扬、中、华、久,本、宗、万、年、安,为、善、何、秀、美。……

  243、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成、德、达、才,克、振、家、邦,代、承、祖、阴,必、有、祯、祥,俊、贤、蔚、起,为、国、之、光,中、正、传、世,福、禄、礼、常。……

  244、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正、朝、安、邦,万、世、兴、祥。明、选、中、国,祖、耀、宗、常,一、官、德、清,三、元、治、保,君、臣、照、运,自、家、高、登。……

  245、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维、四、香、李,兴、启、大、天、高,祖、德、宏、兴、顺,家、传、万、代、明,修、道、文、学、厂,孝、有、永、长、春。……

  246、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大、正、光、伦、振、先、德,万、代、家、兴、继、祖、泽,培、成、文、学、永、长、远,治、国、有、道、必、佳、乐。……

  247、湖北钟祥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宗、世、子、大,常、民、兴、昌,天、开、东、放、强,祖、德、永、传、良。民、政、守、顺、能,建、邦、保、和、平。……

  248、湖北荆门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文、之、应,正、大、光、华,永、维、邦、国,瑞、兆、万、芳,忠、厚、传、家,祖、德、绍、章,必、定、运、昌。……

  249、

  ……德、凤、双、道、玉,云、台、福、世、昌。……

  250、

  ……华、国、才、猷、真、 、俊、经、邦、读、列、可、光、前、云、初、祖、尔、原、同、气、源、远、流、长、百、世、传。……

  251、

  ……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 。……

  252、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存、心、宽、忍、百、世、其、长、兴、宗、耀、祖、富、贵、永、强、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53、山东海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54、四川岳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道德传家,太白遗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道德传家”源自老子;下联“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娘子军兴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家藏邺架;诏赴玉楼

  ——上联说唐代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览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定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机应变。下联说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少年聪明异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吃惊。作诗极为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五言通用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撰书联。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

  ——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 “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宗联。

  七言通用联

  龙门驾种推元礼,风阁鸣高仰邺侯

  ——汉沽八大门“李氏宗祠”门联

  上联“龙门驾种推元礼”,考证元礼原指赵元昊,宋天圣六年(1028),元昊领兵破回鹘,夺甘州,立为太子。元昊雄毅大略,熟兵书、懂法律,晓佛学,通蕃汉文字,称帝建国,号大夏。

  下联“风阁鸣高仰邺侯”,邺,为古地名,指河北临漳县以西。侯,指我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推测看,古时李姓先人在邺一带为世人敬仰的高爵位家族。

  邹鲁圣人曾问礼,唐朝皇帝也求诗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颂,太白诗风万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

  下联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名万里。

  原本陇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孙。

  ——李姓宗祠通用联

  犹龙紫气当前现;旋马清风奕世存。

  ——此联台湾省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时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李沅。

  居士词犹传漱玉;娘子军莫与争锋。

  ——上联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人中原后,流亡南方,丈夫病死,境遇更为孤苦。早期词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则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用作诗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下联说唐初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临汾人柴绍。柴绍跟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响应,发展至七万人,威震关中,当时号称“娘子军”。

  八言以上通用联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时期《李氏族谱》: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自唐入闽陇西派,由宋改堂绍兴年;

  陇西衍派家声远,凤竹分支世泽长。

  ——闽南凤竹李氏祠堂。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

  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上联说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少年时好学,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大业年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瓦岗,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击杀隋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率一军,号称蒲山公营,继而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立年号为永平。他传檄天下,数隋炀帝十罪,屡破东都隋兵,部众日益强大,后来人关降唐。下联说老子(李耳)。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上联说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说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胄。


     【祠堂古迹】

       安溪湖头贤良祠

  安溪湖头贤良祠,原名“榕村书屋”,座落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安溪第三中学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李光地(1642-1718)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命其长子李钟伦建造的,古人形容这里“襟带蓝水,背负阆峰,山川灵秀,人文所钟”。李光地曾在此讲授性理之学,诵读圣贤之书。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为表彰李光地,追祀其贤良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三进四合院式,一进已废。二进为祠堂,面阔、进深各3间。厅堂外墙嵌大理石碑,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及《巡子牙河建坝诗》、《恭临唐太宗劝农诏》以及李光地手书的《朱文公家训》等诗文,有雍正谕祭文碑;原有碑亭、驮龟已废;第三进为藏书楼。祠右前侧有座歇山重檐的碑亭,中竖一方雍正帝颁下的《谕祭文》石碑,祭文追恤李光地“卓然一代之完人”。碑后连接着临水轩,廊桥迂回,曲水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溪湖头贤良祠.jpg

       稔田李氏大宗祠

  稔田李氏大宗祠,座落于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叠翠。为纪念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总宗祠。清道光十六年(1836)始建,历时三年,耗银二万余两,清道光十九年(1839)建成,宣统元年(1909)及1984年大修。2010年新修四座接待中心别墅式住宅和李火德公公园。坐北朝南,建筑占地5600平方米,古曲式庙堂。宗祠前方后圆,具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容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为一体,从它里间上楼又有南方民族特色,造型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宗祠集打土墙与青砖体为一身,用青砖作为外国的保护墙,具有防风化的作用。自南而北依次为水池、约2000平方米的坪地、石门坊、前中后厅、围屋、厢房。祠堂大厅3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供远地梓叔祭祖住宿。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前、中、后三厅柱梁式框架建筑。石牌坊为四柱三门,三重檐歇山顶,门楼中上竖匾“恩荣”两字,坊额横刻“李氏大宗祠”,石柱两边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正厅面阔一间,深三间,穿斗式木架构,悬山顶,厅前的屏风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两壁摹文天祥遗墨“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座结构严谨、气势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从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海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jpg2.jpg

       邵武李纲祠堂

  邵武李纲祠堂,原名李忠定公祠,全称“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俗称“李公祠”、“李纲祠堂”,座落于邵武市区李纲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 始建,奉祀南宋丞相李纲而建。后几经移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38),复建于今址,历代重修。保留清康熙间建筑的门厅、正殿、偏殿以及庭院等建筑原貌,辟为“李纲纪念馆”,陈列李刚爱国爱民事迹。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门厅、廊房、正殿、偏殿、庭院、花园、碑亭组成。正殿面阔、进深均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架构,悬山顶。祠内存有明代《重建丞相太师忠定公祠记》碑,书匾“一世伟人”,题联“至策大猷,奠宗社于三朝;孤忠伟节,垂法戒于万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撰联称誉李纲“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院前李氏家庙

  院前李氏家庙,座落于南安石井镇的院前村。村里为李氏聚居地。家庙昔为大宗祠,始建年代在明朝年间,清初曾遭兵燹,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893)再修,祠宇几近残破,1993年海内外乡亲集资重建,1994年告峻。新修的家庙为木石结构建筑,其间雕彩并施,精工架设,祠宇二进,面开五间,前设广庭。主厅为祀堂,中间神龛祀列祖列宗,堂上高悬“奉政大夫”、“文林郎”以及“总戎”等诸多匾额,昭示历代荣宠,并激励后代奋发图强,以振兴乡里。

       汀州李氏家庙

  汀州李氏家庙,座落于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民主巷二号,后门为三官巷。李氏家庙,始建于清朝嘉庆甲子九年(1803)。坐北朝南,壬山丙向,占地面积八百八十平方米,计有三栋九厅三十六房间,砖木结构,由石牌坊、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厢房、右横屋组成,前有宇坪,后有花园,形成组合庭院。供原汀州府试院考秀才时,府属闽西八县应试童生和春秋祭祖宗亲住宿。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客家祠堂建筑,保持了清代建筑的特征。厅堂为单檐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须弥座雕饰花卉、卷草、正脊两端为鳌鱼一对;上厅神龛依存,其正面为一整块大石板建成,以双夔(一种兽)雕饰,甚为罕见。上厅和中厅之间装有透草博古雕屏六扇。门面尤为堂皇壮观,独具特色,大门两旁皆有大小石狮重叠于石鼓之上,戏花弄球,栩栩如生;雕石门楼、牌坊连为一体,单檐悬山式加两坯,以栌斗承托,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半包围着竖刻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牌匾四周以双龙双狮戏花雕饰;横楣镌刻“李氏家庙”两旁石柱镌刻对联:“龙门新世第、邺架旧家风”;门楼前的宇坪竖有八九米高的龙虎石桅杆一对(现仅存右边虎杆,左边龙杆已毁)。汀州李氏家庙,是纪念入汀李氏大始祖宝珠公的,故又称宝珠公总祠,取名“一本堂”。

       古田杉洋凤林祠

  古田杉洋凤林祠,也叫李氏宗祠,座落于古田县杉洋镇西南3公里的凤林山下,是李氏奉祀入闽始祖李诲的祠堂。祠为木结构,歇山顶。祠堂三进进深,占地2500平方米,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后唐天成四年(929)改建善院,曰凤林。立祖祠由入闽四世祖李灞创建。凤林祠内文物内蕴丰富,保存着宋、元古碑,是研究历史沿革和宗祠文化的宝贵资料。祠东有石柱高耸,乃唐时旧物。大理学家朱熹的手迹为祠堂增色不少。祠前原有直径0.6米高4至7米的巨型石柱13根,现存9根。还有高0.8米,宽1.2米,长7米巨型石槽两条,都是北宋崇宁间(约1105年)的古凤林寺遗物。祠门两侧立32副旗杆碣,均为历代科名登第者所立,至今保存完好。“俎豆千秋垂庙貌,簪缨万世仰宗风。”原国民党省长兼督军李厚基撰写的凤林祠对联,记述着凤林祠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沉淀。

       泉州东美李氏家庙

  泉州东美李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屡有修葺,原址在刺桐路口,近年因建路迁建于东霞街112号。李氏家庙历代重修,为三开间二进,坐北向南,硬山式建筑,面积约150多平方米。李氏家庙中门联曰:“陇西衍派家声远,凤竹分支世泽长”。左边门有匾题:“凤竹传芳”,门联曰:“道宪高升永望隆,甘凉镇守功勋懋”。右边门匾题:“登美世居”,门联曰:“地灵文渊比双闻,人杰魁星登两士”。大门外左右檐墙墙柱楹联壹对曰:“凤毛济美六佰年虎拜重光,雁塔题名廿一世蝉绵如昨”。左檐墙有辉缘岩石刻“飞龙腾空”四字,下面有麒麟雕图。柱联外石刻载李氏入闽始祖分支情况,右檐墙亦有辉绿岩石刻“鸣凤在竹”,下面有凤凰雕图。柱联外石刻载东美李氏繁衍分布,碑文曰:“谱载吾族一世祖镇生公号乐安系凤竹十三世义吾公之长子。明永乐间迁徙于此,清初始号登美。二世静庵公传得斋、诚斋、朴斋,历六百年,衍廿一世。今分居在广东、浙江、南洋及晋、台、厦各地者凡诸多处,洋洋之盛也。追根溯源,一脉相承,乃真龙传人。”

       凤池李氏家庙

  凤池李氏家庙,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古称“凤池”。庙坐东向西,三开间三进,前铺二级石埕。前落即“仪门”,石砌门墙,三川脊顶,上饰剪粘花鸟,脊角鸱尾高居。双塌寿门路,正中大门门楣青石匾刻“凤池李氏家庙”,为族人、当代著名音乐家李焕之题写。两侧对开小门,各书“入孝”、“出悌”门联。门柱镌草书联对:“先麟石后凤池,地灵人杰英贤辈出;左清源右紫帽,门拱山川秀色常新。”入门为天井,中铺甬道,天井两侧筑红砖拼花围墙。二落正厅,即“享堂”,两边厅壁上嵌有明代《自然公修洛阳桥记》、《凤池李氏重建家庙记》石刻及新刻《重建凤池李氏家庙记》和宗亲捐资芳录。梁枋间则挂满“玉堂青琐”、“觉世名贤”、“进士”、“名宦”、“忠臣”匾额。转过寿屏即是第三进“寝室”,寝室安一列花枳槅扇,内安神主,龛前置长案桌、供桌,上挂匾“本支百世”,并挂着凤池李氏3世祖李五遗像,龛联为著名画家李硕卿手书:“赈济散财家多隐德,清廉赐宴世有令仪。”寝殿前建四柱卷棚顶拜亭一座,两头有小天井可以采光。

       登美李氏家庙

  登美李氏家庙,位于丰泽区丰泽街道东美社区。原称“东尾”村,后改名为“登美”、“东美”村。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有修葺,原址在刺桐路口,近年因建路迁建于东霞街112号。家庙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硬山式建筑,面积约150多平方米。祠中匾额、楹联、碑刻甚多。中门匾:“登美李氏祠堂。”左边门匾:“凤竹传芳。”右边门匾:“登美世居。”祠堂大厅正中上方有“奕世蕃衍”,左、右分别挂“北海名流”,“陇西望族”。大厅两壁上方还挂有新做的碑匾4方。

       院前李氏家庙

  院前李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濒海的石井镇的院前村。家庙为大宗祠,始建年代不详,当在明代。清初曾遭兵燹,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893年)再修。1993年海内外乡亲鸠金备料,破土重建,1994年告峻。家庙木石结构,其间雕彩并施,精工架设,祠宇二进,面开五间,前设广庭。主厅为祀堂,设龛祀列祖列宗,堂上高恳“奉政大夫”、“文林郎”、“总戎”等诸多匾额。

       英山奎兜堂

  英山奎兜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奎兜山,是英山李氏祠堂。英山李氏源自入闽始祖闽越江王元祥次子武阳王皎,第五世楚圭公授封云魔大将军、陇西开国公,于唐·肃宗期间(756-767年)由南安趋庭里曾到德化归德场。至十一世楚圭裔孙李纂公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肇基英山,鼎建奎兜祖祠。该祠坐辛向乙兼戌辰,木质平屋结构,一厅四房,书院布局。1946年重修祖祠,仿写的对联清晰可见。“陇西衍派财兴丁旺,奎兜世袭源远流长。”“奎祖承大唐,乃是丕烈地;兜宗衍皇族,莫非帝王家。”“奎山挺秀,昭前世德高望重;兜木成险,庇后昆人杰地灵。”“奎门自古耀祖荣宗,乃人文蔚起;兜户襄年褒贤述圣,为德望弘扬。”“奎祠赓陇西,春露秋霜,繁龙浔流芳远;兜祖缵江王,左昭右穆,衍琼英番息长。”

       沙堤李氏宗祠

  沙堤李氏宗祠,位于惠安县小岞镇后内村。原为李氏故宅,约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前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文会举进士入仕,绍兴十年(1140年)扩建为府第。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古式“皇宫起”风格,抬梁穿斗,硬山式屋顶,燕尾翘脊。上、下两落,中央拜亭。堂前祠额镌刻“李氏宗祠”,门额顶显“沙堤始祖”。大门有金字楹联:“自周以来仙道祖,从唐开始帝王家。”正殿中央高悬“龙图贤相”镌刻金匾,内书“绍兴十四年谷旦立”,为宋高宗所书;灵龛位前敬祀李文会端坐塑像。大厅东、西两侧匾额高悬,有道光元年(1821年)立“明经进士”匾,清朝立的“齿德流芳”、“选魁”、“海嵩明臣”等匾,长幅楹联:“唐代伦宗支,一派本源追世胄;宋家怀贤相,千秋俎豆衍沙堤。”

       龙安李氏崇德祠

  三元区龙安李氏崇德祠,座落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龙安,该祠 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1997年两度重修。该祠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为木结构,由半月池、前坪、凹型边厢、天井、正堂及后厢组成;主体建筑为单檐悬山式。1991年,该祠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泰宁城关李氏宗祠

  泰宁城关李氏宗祠,坐落于泰宁县城东沿书第东侧,始建于清中叶。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祠改建为县兵役局,先后为武装部、文工队、邮电局等单位使用过。2000年初,由金湖管委会等单位筹资70余万元,按照清代祠堂风格将李氏宗祠修葺一新。2002年,该祠与相邻的“世德堂”一起纳入“尚书第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宁城关李氏宗祠占地面积770多平方米,面阔15米,进深50多米,为封火墙护卫的木架建筑;由门厅(戏台)、回廊、天井、祭拜亭、中厅、后厅及辅房等。该祠为单幢四进建筑。一进为门厅、回廊,二进为祭拜亭和中厅,三进为天井和后厅,四进为辅房,中轴线两边布局对称。

  福建省古田县李氏宗祠

  福建省古田县李氏宗祠是座古今贤杰众文物内涵丰富,保护完好的祠堂。它坐落在古田县杉洋镇西南凤林山麓下,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古田县李氏宗祠.jpg

  江西省赣州市李氏宗祠

  江西省赣州市李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江西省全南县乌桕坝乡境内,与乌桕坝乡政府仅有一墙之隔。宗祠祭典代表着中国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江西省赣州市李氏宗祠.jpg

  河南省鹿邑县李氏宗祠

  中华李氏大宗祠是由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和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发起修建的,位于老子故里景区的太清宫东侧,总体布局包括门前区、祖祠区、祖源区,供奉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始祖理利贞和李氏先祖老子(李耳),以及历代李氏名君、名相、名将、名人。

河南省鹿邑县李氏宗祠.jpg

  广东省佛山市李氏宗祠

  广东省佛山市李氏宗祠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均安镇鹤峰上村,是清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该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广东省佛山市李氏宗祠.jpg

  福建省厦门市李氏宗祠

  福建省厦门市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国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福建省厦门市李氏宗祠.jpg

  陕西省澄城县李氏宗祠

  地理位置:中国陕西澄城县尧头镇尧头老街景区

  兴建时间:始建时间不详(内存家谱600多年)翻修于公元2013年

  兴建人物:李对成 李红卫 李忠信 李海仓 李和平

  周边环境:尧头古镇景区被列入历史文明古镇、文化古镇,尧头窑民窑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省澄城县李氏宗祠.jpg

  浙江省台州市李氏宗祠

  浙江省台州市李氏宗祠是一个四合院,一个大天井,一座古戏台。李氏宗祠三台门外,还筑一堵青砖白墙的长照壁,题刻“派分平北宗源远而盛;支衍滨山世泽深且长”楹联。李氏宗祠的梁上墨书“大清嘉庆十六年李氏合族重建”。

浙江省台州市李氏宗祠.jpg

  浙江省景宁县李氏宗祠

  浙江省景宁县李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大均村,有三门。三门的由来据说是:为褒扬李琮天顺六年(1464)年中进士; 其弟李璋1502年中进士;其子李镦1523年中进士。故设。明朝时县城北建兄弟方伯坊、父子进士坊;大均村建骑街进士坊。

浙江省景宁县李氏宗祠.jpg

  山东省章丘市李氏宗祠

  山东省章丘市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 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宗祠,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山东省章丘市李氏宗祠.jpg

  海南省澄迈县李氏宗祠

  海南省澄迈县李氏宗祠位于澄迈县罗驿村东南,是村落的代表性建筑。1900平方米的占地也是琼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宗祠。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几经改造,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五岳朝天、硬山式山墙,带有着一点点徽派建筑的痕迹。李氏宗祠从一进室到三进室的地基,依次升高一个台阶,形成了前低后高的格局。站在祠堂里,透过宗祠照壁上的小孔,可以看到祠外的风光。这小孔寓意可深,它告诉李氏后代不要固步自封,要打开视野和胸怀,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海南省澄迈县李氏宗祠.jpg

  湖南省隆回县李氏宗祠

  湖南省隆回县李氏宗祠座落在湖南省隆回县城东北30公里处滩头镇砖屋村,座西北朝东南。宗祠门前为一片水田,东50米处滩头至岩口公路傍依山脉蜿蜒而过。宗祠屋后群山连绵。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28),三进两厢四合院,面阔19.6米,进深43.6米,砖木结构。牌头曾于民国初期进行过改建,“文革”时期诸多浮堆、泥塑、木刻受到创损,1991年,李氏族众商议,筹资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

湖南省隆回县李氏宗祠.jpg

  腾冲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发起者为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即艾思奇父亲),全部工程历时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孙生络祖(春、荣、贵、森)继(彦、文)新建,池上还有民国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于癸酉秋(1933年)题写的“聿修厥德,勿忝尔祖”小篆石刻,至今保存完整。大门两翼两座拱门上的石刻也完整如初,正面为李曰垓用行书写的“登龙”、“望凤”,背面李治的章草“经纬”、“云礽”,依稀可见。

腾冲李氏宗祠.jpg

  安徽肥东粱园镇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粱园镇大李湾村,西南方为白公池(今名陷湖陂)。白公池一水分两支流经宗祠前后如玉带合围,绕祠汇成一流乌龙坝入滁河汇长江。祠堂占地10亩,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呈一字排开,分别由李氏宗祠、十三厅博物馆和名苑组成。

安徽肥东粱园镇李氏宗祠.jpg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从李火德入闽至今 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海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jpg

  广东省东莞市李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塘尾明清古村落的李氏宗祠。

广东省东莞市李氏宗祠.jpg

  南雄珠玑李氏大宗祠

  珠玑巷李氏大宗祠建于珠玑巷荷树山,坐向亥巳兼壬丙,由海内外李氏宗亲捐资700万元兴建而成。宗祠从兴工到竣工经历四年时间,于二00六年十一月竣工。宗祠建筑面积二千二百平方米,钢筋水泥框架结构,仿古代岭南建筑风格,雄伟壮观。

南雄珠玑李氏大宗祠.jpg

  寨边五队李氏宗祠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寨边村五队的李氏宗祠。

寨边五队李氏宗祠.jpg

  乌桕坝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江西全南县乌桕坝乡,与乡政府(现在是大吉山镇镇政府)仅有一墙之隔。

  这座“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面积约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外形与结构均为龙南、全南、定南县三县褚祠之冠。整座祠堂分上、中、下三厅,内有两个天井,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祠堂两侧墙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龙头。

乌桕坝李氏宗祠.jpg

  贺街李氏大宗祠

  这是一家李氏大宗祠,大门两边,还有一幅对联形容李氏家族的荣耀和渊远流长。唐朝天子弟,周代圣人师。李渊开创唐朝,传位于李世民、李隆基......唐朝袭传25朝帝位,统治历经三百年(公元168——907?)。

  唐朝强盛,疆域广,民富国强,影响极为深远,史称“强盛的大唐帝国”。故有上联,唐朝天子弟,李耳,即老子,中国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著有《老子》五千言传世,道家创始人,元识天尊,世人称“太上老君”。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受益非浅。孔子说,我看见了老子,就象看见乘风而上的天上的龙一样,李姓的老祖宗就是李耳,宗祠里供奉的就是太上老君的神像。

  故有下联,周代圣人师。宗祠前廊的墙壁上,还分别绘制了孔子问礼图和太上老君升仙图。“多么显赫的家族呀!”我不由得脱口赞叹。老人兴奋的接过我的话题“李祠是贺街二十多个宗祠里最大的,也是贺州最大的宗祠,占地面积大约480平方米”。

贺街李氏大宗祠.jpg

  郁南大湾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前进村委前锋自然村,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曾多次重修,重修具体时间不详。

  砖瓦木结构,龙船卷尾脊,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石柱虾公梁,每进都有一个大厅,厅间各有一个天井相间,两边各有三个长厢房,厢房之间也有天井相间,中间大天井的走廊与两侧小天井相隔处有两个大圆拱门相通,大厅厢房、天井、走廊四通八达。祠堂的前面为水泥平地,整个祠堂石雕、木雕、灰塑、壁画、陶瓷、对联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此祠堂对研究南江历史建筑艺术及风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人民政府在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郁南大湾李氏大宗祠1.jpg郁南大湾李氏大宗祠2.jpg

  冷水江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冷水江市中连乡福元村,系明清古建筑,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建于清光绪26年,二进式砖木结构,建筑设计精美,飞檐流角,雕梁画栋。整座祠宇高墙雄立,从选基到用料、结构布局,都非常考究,有“湘中第一祠”之美誉。

冷水江李氏宗祠.jpg

  恒美李氏宗祠

  恒美村位于广东中山市南区。 南宋末年,李松岗从新会荷塘恒美里迁此建村,为念故里,取名“恒美”。如今,恒美村有户籍人口2800多人,九成以上是姓李的。

  走进恒美牌坊后,直走的话就是“宋帝遗址”沙涌村(这也是我走访的目的地),转入左手边的便是恒美村。恒美村李氏宗祠位于一个篮球场对面。其气势,只能用“架势堂”来形容!与一般的祠堂相比,恒美村的李氏宗祠是与众不同的。外观上看,除了古朴的头进外,后面还有一座稍高一点的建筑,名为“恒美绍美纪念堂”。

恒美李氏宗祠.jpg

  【典故轶事】

  1:老子犹龙

  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2:紫气东来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典 故】

  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出于此,被中华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进入函谷关风景点,就能感受到“紫气东来”的文化气息,老子骑着青牛飘然而至的石头塑像、老子撰写《道德经》的书案“灵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跃然眼前。由于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

  紫气是紫色的气,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很多官服是紫色的。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紫气东来常见用于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上的牌匾。

  3: 雀屏中选

  《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典故】

  北周周武帝的姐姐长公主生下一个女孩(即窦皇后),窦后的父亲窦毅常说:“这个女儿相貌奇特,又学识不凡,怎可随便嫁人呢!”于是画两只孔雀在屏风间,让求婚的各射两箭,他暗定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许配给谁。射的人超过几十人,都不合要求,唐高祖李渊最后射两箭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于是就把窦后嫁给了高祖。后来高祖真的当上皇帝,窦后做了皇后。

  4:李白一斗诗百篇

  唐代开元盛世时,大诗人李白在长安担任翰林之职。有一天,唐玄宗在后宫欣赏歌舞,可全是早已听腻的老歌,颇觉乏味,便宣召李白进宫填写新词,来增加点娱乐的气氛。侍从们火速赶到李白往处,却不见踪影,又调集大批侍从在城里搜寻,最后在一家酒馆里找到了他。此时的李白已经烂醉如泥。待听说皇帝宣他进宫,李白乜斜着眼睛说:“皇帝?我是天上的神仙,他管得了我?”那些侍从、太监们顾不上脸面了,一个劲儿地哀求李白。好说歹说,李白才进了宫,李白的酒劲儿更大了,旁若无人,对皇帝的话不予理睬。唐玄宗又气又急,只好让宫女们往他身上泼凉水,让他醒酒。李白迷迷糊糊拿着递上来的笔,跌跌撞撞地走到桌子旁边,在铺好的纸上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便写出了十多首新诗。写完,把笔一扔,倒地大睡。唐玄宗拿过诗稿一看,赞叹连连。后来,杜甫所写的《饮中八仙歌》特别描述了这一段趣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5:李氏断臂

  《新五代史.杂传序》:“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之事……凝家青 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见其妇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长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断其臂。”后因以为女子贞洁守身之典。明 邵璨《香囊记.强婚》:“岂不闻李氏断臂,清风满耳如生。”

  6:李氏崇拜李树

  李氏的起源与“木子”密切相关。因为有人将“木子”解释为野生李树所结的果实——李子,所以,李氏人爱李树,崇拜李树,甚至把李树视为神树,引植于家宅园中。据说李唐王朝的皇宫御花园内,就种植有许多李树,唐朝大诗人李白家里也建有桃李园。

  7:唐明皇创梨园

  唐玄宗李隆基,因逝世后谥号为“明”,故亦称唐明皇。他重视文学,爱好歌舞,曾专门开辟两个地方,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名曰“梨园”。一个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有广场,兼可拔河、打球;一个在蓬莱宫侧宜春院,其中分设男女二部。当时期,宫廷乐舞有两大类,一为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舞者大抵为三~十二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一为立部伎,在堂下表演,舞者六十~一百八十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用鼓和锣等伴奏。唐明皇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后来,人们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都源出于此。

  8:唐朝禁食鲤鱼

  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据说李唐王朝曾为此而下令禁止烹食鲤鱼。

  9:李涉诗能避盗

  唐朝诗人李涉,文宗朝做过太常博士。他的诗语言通俗,在民间有不少读者。传说有一次他夜过九江皖口时遇“盗”,“盗”问他叫什么名字,同行的人替他回答是“李博士”。“盗首”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欣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题为《井栏砂宿遇夜客》,其诗云:“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盗首”看罢大喜,不仅没抢劫他的财物,还厚赠拜别。

  10:司马迁赞李广

  西汉名将李广,是一个谦恭谨慎、不善言词的人,虽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不但没有封侯,最后还受处分被迫自杀。所以,当人们闻听他的死讯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悲痛欲绝。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成语,用以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

  11:李白与酒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12:父子相讽

  李长沙相公的儿子李兆先一向沉迷于声乐妓院,而不思进龋李长沙在兆先的书桌上写了四句话规劝他:“今日柳巷,明日花街;科场近了,秀才秀才。”兆先回家后见了,嘿嘿一笑,立即拿笔续写四句:“今日骤雨,明日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

  13:舍命陪君子

  李西涯(李东阳)在翰林院供职时期,有一天,被邀去陪一位知府饮酒。因饮酒过多,以致酩酊大醉。酒醒后,西涯醉眼矇眬地对知府说:“晚生今日舍命陪君子了。”知府笑慰道:“学生(古时士子的一种谦词,不一定具有师生关系)我也不是什么君子,老先生您可不要轻生哟。”

  14:李章换鱼

  一天,李章去邻居家赴宴。这家主人一向悭吝,菜肴上齐后,主人面前的那条鱼,比众客人的大许多。李章从旁边看得很清楚,便请教主人道:“我常常看见人们写‘苏’(繁体字为“蘇”)字,其中的‘鱼’字有时在左边,有时在右边,不知道为什么?请您解释一下。”主人摇头晃脑地解释道:“古人作字,不拘一体,没有定规,往往因书写方便而移动位置。”李章不等主人说完,便伸手把主人面前的大鱼拿起来,在众人眼前一晃,说:“李章我谨遵主人之命,今天这左边的大鱼,也该因便移到右边了。”满座之人为之喷饭叫绝。

  15:李胡子

  有个姓李的人,绰号李胡子,与一个姓张的人家隔壁居住,姓张的这人一向怕老婆。一天夜里,张某被老婆打得实在受不住了,便越墙逃到李胡子家。李胡子见此,顿觉不平,便拿了一个大棍杖摸着黑来到张家,把张妻痛打了一顿。张妻还以为是丈夫打的,哭着责骂道:“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跟李胡子那种人来往,学得心性都和他一样了。”一个丫环忙举着蜡烛照李胡子,惊讶地说:“俺家老爷,不但心性像李胡子,就连嘴脸也都像他了。”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李鸿章是晚清大臣、淮军创始人、洋务派首领之一。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多有非议,褒贬不一。但是,其治家教子却甚有法则,其家训也可称得上中西思想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又融合了西方近代的智、体要求。他说:“俭之一字,能定人之恒久”;“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地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看淫剧,犯手淫,以至神经衰弱。其余有碍风化乡事,悉能挑动色欲端”,均当力戒。


《李氏家训》

  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端伦常;

  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

  恤孤寡,戒唆讼;安生理,勿非为;

  忌毒染,慎嫁娶;勉诵读,重交游;

  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李氏家训 》

  凡李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學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供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勿忽! 


  家训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亲以息争论,重农桑以足衣食。高节俭以异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连株。完银粮以省催科。联邻居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祖训家规】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李氏家训选读

  【敬祖先】祖先是人的根本,根本固枝叶荣。根本不培,难荣枝叶。祖有远近之分,近代祖先,近代人则敬之,远代则不知敬,岂知无远代之祖,近代祖从何而出!因近代为我之祖先,远代更为近代祖先的祖先,我不敬远祖而近代祖先的心不安,因此,必报本中又报本,追远中更追远,才可说敬。敬祖必按时祭扫。修其坟茔为先祖所栖,若不修必被侵毁,我族人切不可轻视而露祖骨。

  【孝父母】人子为父母所生养,教育其恩如天地。粉身难报,孝父母为天经地义,切不可失养失敬有违天伦。凡我族人,奉行孝道,铭记于心。

  【和兄弟】至亲莫如兄弟,兄弟乃同胞共乳之人。同室而长,如手如足。人每每重朋友,恋妻室,而于兄弟间反至参商,而不知手足难得,凡我族人,切不可因争产争财而伤其手足。

  【教子孙】子孙不必都聪明俊秀才让读书,虽愚也不可不读,聪明的固然可望成才,愚者读书不至属于下流,如尽到义务完成一定的学业也不能继读,亦应令其学艺耕耘经商,尤戒侈淫,使子孙不好的行为而为父母,为祖者才不愧教子有方。

  【睦宗族】宗族,吾身之亲,千支同本,万脉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不敬宗祖,则近如禽兽。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残相欺,以伤元气。

  【和亲邻】凡新旧亲戚,无论贫富,皆当往为有礼,相亲相爱不可遗忘。至于邻里同居共处,和气一团多少益处,损多少烦恼,切可彼此生角而成后患。

  【守国法】居家之道,为善最乐,保身之策,安分为先。国家法律尊严,无非禁民为非,导民为善,合乎天理人情,道德常规之至。人能准情度理,自不作奸犯科。苟视法典为儿戏,将一堕法网之中,轻则辱身败名,重则破家陨命,上以贻忧于父母,下以遗累于妻子,所以君子怀德,德必出于君子,凡我族人应遵纪守法做安份之民。

  【勤力作】人生衣食岂从天降?全凭人力营作中来,男女勤劳,各当尽力。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剩余无几,而日积月累,自至身家丰裕,子孙世守,利赖无穷。一有游惰则贫乏继之。凡执艺行业俱以勤力为本,才无饥寒。

  【务农业】国以家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农为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子孙,所以为生存之本。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芜田畴。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

  【去奢侈】淫侈之费甚至天灾。一家度支甚繁,当用固不能辞,不当用务须俭约,才有盈余。徒尚奢华,不知节缩,须知一岁之终,所入有限,所出无穷,务须谨慎。

  【出异端】左道惑众,邦有常法,邪说诬民,律所不容。近有游手无赖之徒,往往假借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始则诱取资财以图肥己,渐至男女杂处,树党结盟。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不浅,能不惧哉!凡我族人应出其异端,以正家风。

  【禁赌博】家风之坠,邪淫者,十恶之有;赌博者,倾家之源。赌博害人深,家产既尽,借贷无门,非劫夺以为生,即偷窃以乞活。故好赌实盗贼即好赌之归宿。即令不为盗贼,饥寒交迫,滋事生非常违国法。族中有产者,务重惩其窝家,则歪风自止。

  【禁吸毒】毒品之流毒中国也,深矣!大则有害生命,倾家荡产,小则丧失作有害生存,如不禁戒,不但前人被其害,而后人亦遭其毒。凡我族人切不可贩毒吸毒,以害人害己。

  【正人伦】人伦,九族之源,人生所当,存于方寸之中,而尊卑长幼各得其序,纲常伦纪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言正名顺不可乱伦。

  【慎婚配】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持为终身之害,而倾家声之不小,凡我族男丁女口未出五世而婚配者,应视为乱伦者应受全族人共诛之,受国法而处之。

  【重敬贤】敬贤,乃我族人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不重贤是人之愚昧,不得为人也。凡我族人,务必尊长敬贤,以示文明之族风。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致李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