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渊源

name origin

  潘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和姚姓。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三位,现今在中国大陆潘姓人口约八百四十多万,排在第三十六位。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潘氏图腾

  【释义】潘是番的演化字。番是一种兽。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番”字从采、从田。“采”有脚踏之意,田则像兽足张开之状,田还表示兽足踏在地上之意。


潘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姬季孙(毕公高之子): 姬荀号季孙,是姬高的儿子。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十五子,也是周武王姬发的胞弟,因灭商有功,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合称为周初“四圣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姬高被派到朝歌释放被商纣王囚禁的百姓,声誉很高,被封在毕地,国人称其为“毕公高”。毕公高长子名万,是毕姓的始祖;次子名炳,被封在魏地,是魏姓的始祖;三子封在冯地,是冯姓的始祖;四子名荀,号季孙,“食采潘邑”,是潘姓的始祖。

  潘崇: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公为季孙公裔下十一世祖先,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

  各支始祖

  潘漆君:自宁朝宁宗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地名圳上徙居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太阳乡,地名石子岭,生没未详,安葬石子岭。

  潘仁荣:元翰林学士。元配:马氏,生子一。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姚姓,出自上古舜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称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部。

  商王朝时期,舜的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潘氏,是为潘氏之始。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潘氏的最早起源与姬姓关系非常密切。

  姬姓是中国远古时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首领,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本姓公孙,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为姬,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立(今河南新郑轩辕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

  传说黄帝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黄帝时代的部落争霸斗争中,黄帝借助各种力量,吞并了炎帝的姜姓部落联盟,击败了蚩尤的姜姓部落联盟,取得了绝对胜利,征服了中原天下。从此,黄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利代表,姬姓也成为尊贵的姓氏。后来的许多帝王和一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以姓姬为荣耀,自称或被称为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的有十四子,共十二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都与黄帝有关。夏王朝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商王朝的始祖契,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所生;周王朝的始祖后稷为帝喾的元妃姜嫄所生。

  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子孙建立了周。到周文王姬昌时,姜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姬高封在毕国(今陕西咸阳),后人称他为毕公高。毕公高是后来周康王姬釗的顾命大臣,他同周召公姬奭等大臣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成康之治”局面。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毕公高后来让其子姬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姬伯季的后裔子孙们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为潘氏,是今陕西潘氏之源,也是史称的潘氏正宗。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嬇为妻。女姑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嬇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嬇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教师。

  到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当时,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了今湖北、江苏、浙江、山东南部,河南中部、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春秋时期,楚国有潘氏,为季连的庶支后代,其祖源史无记载。

  据史籍《姓氏寻源》、《潘氏家谱》、《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楚国大夫潘崇助楚穆王芈商臣(熊商臣)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便以祖名为氏,称为潘氏。从此,潘氏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荆楚潘氏因此而来。

  楚成王芈頵(熊恽)执政时期,楚国潘氏家族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芈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芈商臣为太子,曾征求令尹(总理)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楚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芈商臣立为太子。

  数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又想废掉芈商臣,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熊职为太子。

  芈商臣也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找来老师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楚成王最宠爱的妹妹江芈,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商臣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了,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

  芈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说:“你甘心做职的臣吗?”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吗?”芈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吗?”芈商臣又想了一想说:“敢!”于是,芈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楚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楚成王。

  楚成王知道难逃活命,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芈商臣却说:“熊掌难熟,煮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楚成王无奈,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

  芈商臣继位后,即为楚穆王,除了晋封他的老师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原来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氏一族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氏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破多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为了使鲜卑族人适应由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改革鲜卑族的旧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准用鲜卑语而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

  在北魏王朝的这次大规模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曾把繁杂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一个或两个字的汉族姓氏,其汉姓化的方法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个字译成对应的汉字,其中破多罗氏的首音与汉字“潘”谐音,故把破多罗氏改成潘氏。

  从此,这支由鲜卑族人改汉姓为潘氏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地区生息繁衍并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为今河南潘氏的主源之一。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邻部,属于一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时期丞相巴邻·伯颜的后裔,以地为姓,世居巴林(伯力,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巴林氏多冠汉姓为潘氏、詹氏、白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伊拉哩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潘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七

  源于高山族,出自清朝时期台湾府岸里大社酋长阿穆,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清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延平王郑克塽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东宁国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军,割据海外的东宁国灭亡。此后,台湾岛的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地区)酋长阿穆率部归顺满清政府,被康熙大帝赐姓为潘氏,世代为岸里大社土官。

  到了清光绪十一年农历9月5日(公元1885年10月12日),清廷下诏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省,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并决定由抗法英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充任,从此,台湾成为满清政府的第二十个行省。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台湾省成立抚垦总局,下设十多个分局。刘铭传亲任抚垦大臣,开始开山“抚番”。他派大军修通进山的道路,委派地方官、官军一起去做“番酋”的工作,进行招抚。对招抚之后的“番民”,又设立“番学堂”进行教育,指示地方官发给衣服,教他们穿衣,让他们知礼。他还帮助高山族同胞革除杀人驱疫的恶习,通过教唱通俗易懂的歌谣宣传不该杀人的道理。刘铭传要各地“认真教导,不拘番童、番丁男女,朝夕歌唱,并为之讲解,使之家喻户晓,期革嗜杀之风,渐知人伦之道”。根据史书记载,仅在清光绪十二~十三年(公元1886~1887年),全台湾岛就有四百余“番社”、八万多“番民”接受招抚,同时开垦农田数十万亩。

  其间,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之后皆被台湾巡抚刘铭传依清前例赐姓为潘氏,形成今台湾省高山族潘氏一族。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

  韩国潘氏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过去的。由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有后代10万余人。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分布

  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地区。两汉至唐朝,潘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中原。唐朝以后,潘姓向西北甘肃、北部河北、东北山东等地发展,而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南部和东南地区土著潘姓的不断融入,南方地区潘姓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潘姓进入闽南和广东,这为潘姓在南方占据优势奠定了基础。清康熙年间潘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潘姓大约有3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排在第四十五位。潘妊。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这两省潘姓大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安徽,这四省的潘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中原冀豫、东南沿海浙苏闽为中心的两大块潘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潘姓大约有6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排在第三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潘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600年中潘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6%,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62.6%。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福建,这三省的潘姓又集中了19.7%。浙江为潘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30.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潘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形成了浙、赣、苏的潘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潘姓的人口已达到840多万,列在全国第3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这两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22%,其次分布于浙江、广西、贵州、河南、江苏、四川,这六省又集中了40%的潘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总人口的11%。全国潘姓的分布形成了南部粤桂、东部皖苏浙两块潘姓聚集区。

  潘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粤琼桂黔、云南东端、重庆南部、湖南大部、安徽大部、苏沪浙台、赣闽大部、湖北东端和西南端、内蒙古东北,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64%的潘姓人群。在四川、云南大部、重庆的北部和西南、豫鄂大部、陕西南部、湖南东北部、赣闽南部、安徽北端、山东、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吉林大部、辽宁,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9%--0.5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8%的潘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广宗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荥阳堂等。

  字辈

  山东冠县潘氏一支字辈:“...学占玉龙立,凤贵洪汝文...”

  浙江台州仙居下各前潘潘氏:  仁孝直友军 国朝行金时 选泽大光宗

  山东临沂潘氏字辈:“玉廷国红云”

  山东日照潘氏字辈:“廷远兆(昭)维(惟政)月(明)广(光星)培锡延贵希”。

  山东诸城潘氏字辈:“远兆维月光继”。

  山东青岛潘氏字辈:“立新维孝友”。

  山东惠民、河北枣强潘氏字辈:“宗昌建德洪书增佃”。

  山东聊城潘氏字辈:“尚文大福廷金臣悦子立”。

  广东茂名潘氏字辈:“泰平安帮国文章达朝廷”。

  广东南海潘氏字辈:“富庆海仲干嘉裕敏”。

  广东海丰潘氏字辈:“锦穗礼团孝吉”。

  江苏溧阳潘氏字辈:“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江苏滨海潘氏字辈:“长如廷学……”。

  江苏徐州、丹阳潘氏字辈:“建文道德绍”。

  江苏宿迁潘氏字辈:“守存新良如”。

  江苏江宁潘氏字辈:“国本仕文相长明益天兴家修呈启正道德秉朝廷”。

  江苏灌云潘氏字辈:“永志加祥大”。

  浙江乐清潘氏字辈:“宗常荣华锦,通泰教秀齐……”。

  四川大竹潘氏字辈:“文程开世运,兰家正贵生。。。

  安徽芜湖潘氏字辈:“传嘉维礼正,尚志学文忠”。

  湖南安化潘氏字辈:“(旧派行)添万汝鸾循文志思心廷起金祖(正)承之起永长大 (新派行)忠厚传家久 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 绩治载元黄 博学诗书富 宗儒月桂香 乾坤敦孝蔚 仲伯笃恭芳 燕翼贻谋远 周基德泽良 季孙分衍派 世代与天长”。

  潘氏一支字辈:“云世朝大有良”。

  潘氏一支字辈:“锡永桂灵塔铸汇材炬城金汕束烽坚银河炼杰基”。

  潘氏一支字辈:“文章华国世成中和”。

  潘氏一支字辈:“树然培锡汝林焕基金永”。

  潘氏一支字辈:“忠孝纯和德懿恭世盛昌肃雍昭礼乐光显耀文章周道宏元化明才立大纲雄姿腾夏校媚寿养虞庠温润珪璋器清芬兰惠香乃云承祖武蕃衍久传芳”。

  潘氏一支字辈:“凤建玉俊长守祖宗法,忠孝克传家”。(朝廷有忠良,国家万代安。)

  潘氏一支字辈:“文永习宜昌,天黄演志长,周姬开爵土....”

  山东济阳县潘氏字辈:“斯文修理志成尚儒”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邠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八言通用联以上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祠堂古迹】

  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潘氏宗祠

  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潘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乙酉年(1585年),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重修。宗祠为三进,通宽19米,通进深42.6米,门厅为五凤楼,中有庭院,两侧为庑廊,中进五开间。雀替、平盘头等处雕藏百骏,俗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潘氏名人匾额。现存13块,这在徽州祠宇中不多见。后进七开间,有楼,青石檐柱,重檐。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独特。

  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潘氏宗祠,祠堂共三进,每进渐次高起,最后一进50年代被拆(做大阜粮站需要用砖)。祠堂正面门厅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首进为木栅栏与大门(木栅门已于60年代初拆毁),大门两侧有石鼓。进门后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廊庑。第三进为享堂,五开间。

  享堂梁柱极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余匹马(实无法数清),或奔跑,或嬉戏,栩栩如生,称为"百马图"。

  月梁上曾高悬历朝名人匾额(因祠堂解放初期作为粮站,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许多匾额已流失,包括红底金字的“大学士”匾。现仅存不多的几块,但文物价值还是很高的,如刘镛为潘奕藻、潘世恩题写的“伯侄翰林”,刘镛为潘世恩题写的“父子进士”等还在)。

  第四进为天井,天井四周是黟县青石栏,每个望柱头上均刻有石狮(石狮文革中被毁),栏板上镌刻花草礼器等图案,洗练精致。

  池内种有百年桂花树两棵,东边为金桂(开黄花),西边为银桂(开白花),现仅存金桂。第五进寝殿高出地坪1米多,两侧分别有九级石梯(这是金銮殿上才有的,民间是不许建造的)攀升。寝殿为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迎面为龛台。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第六进已被拆毁,地基上现已树木葱郁。

  祠堂正门三排石阶而下,即为纵贯全村的横铺石板的大道。距祠堂正门二十余米,矗立着一道二十余米长的照壁,十分壮观。照壁与大道之间为平坦的操场。

  照壁之南,为一大池塘,范围极大,约800平方米,四周用石板拦之,间竖石柱。池内遍植荷花,每当盛夏,袅袅红莲,田田荷叶,景色十分宜人,更有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

  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潘氏宗祠气势壮观、雕饰精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潘氏宗祠1998年5月4日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2614876571,1623053014&fm=173&app=49&f=JPEG-1.jpgu=2739313857,402644772&fm=173&app=49&f=JPEG-1.jpg

  【典故轶事】

  1:满城风雨

  潘大临,字邠老,黄冈人(今湖北黄冈)。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画,并擅长于书法,与其弟潘大观都以诗闻名。潘大临家境不好,但写的诗却优美动人,受到名家的称赞。据记载,有一年重阳节,窗外下着绵绵细雨,秋风吹动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面对此景,正在家中研诗的潘大临忽然诗兴大发,构思了一首好诗,拿笔写了起来,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门外响起“砰砰”的敲门声,原来是收租税的来了。待打发收租税的人走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诗句了,于是就把这一句诗送给了朋友,以后就有了“满城风雨”这个成语。

  2:貌比潘安

  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清朝出了一位潘姓大人物,这就是道光时期的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潘世恩,乾隆时状元,曾任续办《四库全书》总裁官等,他的家训《潘文恭遗训》见于《清史稿》,所训多为自己的处世为人、读书做官经验的总结,深得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赞赏,实也可为今人所借鉴。潘世恩教子为人,要求“勿妄语,勿戏谑,勿师心自用,勿衿己长,勿议人短”,“功夫勿间断,书籍勿随手抛弃,坐立勿欹斜,见尊长勿惰慢、勿谗言,待童仆勿苛刻”。读书则主张“逐句体贴,勿轻易放过,庶于身心有益”,“断不可有浮躁之气”。居官则遵守“矢勤矢慎,实力实心,始终如一”,留心人物,顾全大局。立身则铭记“光明坦白,仰不愧,俯不怍”等等。

  《潘氏家训、训言》

  《潘氏家训》

  一、孝父母

  父母生我,劬劳万千。鞠育顾复,恩同昊天。

  罔极难报,一顺为先。亲命稼穑,竭力耕田。

  亲命诵读,寒毡坐穿。守身养志,景仰前贤。

  二、友兄弟

  惟兄与弟,同气分形。安乐与共,怡怡一庭。

  急难相救,诗歌鹡鸰。百端无竞,妇言勿听。

  二难有誉,亲心则宁。祥由和召,荆花斯馨。

  三、睦宗族

  宗族雍睦,盛世遗风。千峰万岫,发迹则同。

  百川亿港,溯源斯通。子孙从出,一祖之躬。

  周恤保爱,溥济贫穷。亲疏远近,何私何公。

  四、苦读书

  苦志读书,俗情消除。簟瓢堪娱,陋巷可居。

  师固当尊,友亦无殊。师友并敬,经史同锄。

  杏红桂馥,志在斯欤。功名成就,驷马高车。

  五、勤耕织

  男耕女织,勤劳不休。犁云锄雨,易其田畴。

  朝纺夕绩,温饱无求。余粟常积,余布常留。

  丰衣足食,与世何求。太平百姓,任尔优游。

  六、正闺门

  闺门定法,严肃则得。男女有分,内外不忒。

  三从须从,四德为德。妇尼女巫,不接颜色。

  观剧烧香,概行禁革。杜渐防微,谨凛内则。

  七、立碑志

  生则华屋,死归夜台。子孙笃远,岁至几回?

  牛羊践踏,坟墓倾颓。年湮世远,几失封培。

  结党冒占,难亦难排。碑如不立,即是祸胎。

  八、供赋税

  民皆王臣,地皆王土,内征外贡,国有谋猷。

  地丁钱粮,岁岁征收。四月完半,九月完足。

  朝廷科例,各宜遵守。依期输纳,莫类 *徒。

  九、立品行

  品行之立,道义为根。放开眼孔,站定脚根。

  刚亦不吐,柔亦不吞。贤关圣域,义路礼门。

  朝来夕往,静坐动奔。 *优隶卒,玷辱家声。

  十、积阴功

  阴功大哉,世莫能猜。冥冥积德,默默捐财。

  救危周急,济困扶灾。福田多种,心地厚培。

  窦开五桂,王茂三槐。纯嘏天锡,求福不回。

  十一、谨祭祀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报本反始,人道之首。

  设祭仪文,礼著最优。室事堂事,阶户当守。

  如见如闻,在左在右。礿禘蒸尝,四时有度。

  十二、重婚嫁

  婚姻,人道之始,风化之源,上以承宗祧,下以开嗣续,关系不小,择德为上,年貌次之。今之婚嫁,多论财,或厚资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实破产之道也。大抵今人男择妇,女择婿,只不出势利二字,不知势利有时而尽,惟忠孝礼仪可久。文定公言:“嫁女,须胜吾家。”非富贵煊赫之谓,直以其德耳,不然男家利财而纳不教之女,未有不傲舅姑而轻其丈夫者,女家利财而纳不都教之婿,未有不依势豪而*其妻子者。又世俗多割襟指腹或子妇初生轻许婚约,始或由于杯酌或激于意气,其后或贫*或残疾或不肖无倚,此时改嫁不可,蹈之不忍,虽悔何及耶?又有新妇入门,礼化之始,山氓有闹房恶俗,无尊卑长幼,嘲笑戏谑,放荡不禁,此特村野之尤,诗礼家所宜戒也。

  十三、慎嗣续

  继嗣之义,自古为然。世有爱人之子弟而立者,有利人之财产而自请为人后者,皆非立后之义也。房分有亲疏,昭穆有先后,一有不顺,必启争端。一子不为人后,长子不为人后,异姓之子不得乱宗。国法昭然,孰敢异议,但立嗣之法,以次而定,如长房无子则立二房次子,二房无可立则立三房次子,亲支无可立则更立疏支,亦以次而定,不可援立爱立贤之说,任意去取,致启身后之争也。凡立嗣,夫妇皆得而主之,或未立嗣而夫妇俱故,有祖父母存,亦可主其事,若无祖父母,其家财则听亲支均分,不得更生继后之议矣。或已为人后,而本生父母无嗣,则本身仍应归承续禋祀,所立之父母更立旁支,此不易之理也。或既为人后,仍厚其所生而薄于所继者,以不孝论。

  十四、谨坟墓

  坟茔乃先人体魄所藏,子孙派脉所系,或子孙所居窎远,子孙罕经其处,或为风雨所倾,或为狐兔所穴,或为畜牧而践履,或为势豪所侵占,仁人孝子能无侧隐之心乎?古者春秋扫墓,岁经两举,良有以也。或有不孝子孙,盗卖坟山,私伐阴树,当以不孝从重处置。或有外侮,当同心而御,不可推委懈怠。

  十五、勿交匪类

  匪类行态,正人疾嗔。拍肩执袂,邪媚易亲。

  君子是远,小人是近。窥人富厚,花诱金银。

  行险机熟,笼络计新,交游狎溺,祸及其身。

  十六、夫妇箴

  夫以义为良,妇以顺为令。和睦祯祥来,乖戾灾祸应。

  举案必齐眉,如宾互相敬。牝鸡一司晨,三纲何足正?

  十七、室家箴

  人生百行,莫大于敬。用之夫妇,更为切近。

  夫倡妇随,夫义妇顺。要以敬将,形端表正。

  傲不可亲,狎不可贞。挚而有别,时乃常经。

  上继宗祀,下贻子孙。家邦且未,刑于伊始。

  鸡鸣昧旦,相警相资。各殚尔职,敬听无违。

  十八、女箴

  女子配坤灵,体性原柔克。德言与工容,娴之为阃则。

  所室在贞顺,所贵惟静默。无故不窥门,有言不逾阈。

  词气欲和婉,衣裳宜整饬。执业务精勤,用心须恺恻。

  长舌厉之阶,两面家之贼。馋腹胡可贪,冶容胡可饰。

  常须佩三从,永宜谨四德。显亲作门楣,相夫成羽翼。

  诗咏首关睢,周官砺妇职。阴教讵可轻,成败关家国。

  古来诸淑女,徽音传翰墨。三复此篇箴,庶几无邪匿。


  《潘氏训言》

  古老潘氏,流长源远,始祖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三千多年。

  荥阳沃土,孕育繁衍,世代裔孙,四海播迁,树高水长,莫忘根源。

  无论平民,还是官员,为人处世,正直坦然,光明磊落,品优德贤。

  言行举止,法德规范,法为准绳,德为底线,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封建礼教,优劣参半,优者继承,劣者批判,世易时移,风俗随变,

  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厚养薄葬,老人喜欢,董永黄香,世代夸赞。

  男女平等,各顶半边,夫妻恩爱,幸福相伴,养育子女,不可骄惯。

  板桥教子,可以借鉴,自己事情,自己去办,依赖他人,不是好汉。

  儿女婚姻,切莫包办,男欢女爱,坐怀不乱,洁身自爱,家无忧患。

  家庭暴力,实为野蛮,流氓成性,犯罪边缘,污言秽语,赶快收敛。

  兄弟情谊,手足一般,姑嫂妯娌,抱成一团。相互尊重,阖家尽欢。

  勤俭持家,最忌懒散,红白喜事,崇尚节俭,奢侈浪费,掏空金山。

  人际交往,和霭友善,客人到来,切莫怠慢,您请谢词,文明语言。

  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待人宜宽,律已当严,为人贵直,互照肝胆。

  自己有过,切莫隐瞒,亲人有错,不要偏袒,别人有愆,好言规劝。

  邻里和睦,少生争端,如有纠纷,忍让为先,效仿张英,让墙释嫌。

  爱护公物,胜于己产,若有损坏,及时修缮,拾人财物,主动送还。

  坐船乘车,礼让为先,让老让幼,让病让残,让来和谐,让来人缘。

  公共场所,不要闹喧,遵守秩序,切莫野蛮,进入公园,请勿折攀。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公共卫生,大家都管,病从口入,勤洗手脸。

  毒品害人,千万莫沾,嫖妓花心,赌博荡产,作奸犯科,众谴法办。

  路见不平,敢于直言,乐于助人,解人危难,见义勇为,人人称赞。

  尊师重教,传承千年,言传身教,堪为典范,先生教诲,铭记心间。

  青年学子,莫误华年,淡泊宁静,志存高远,多做实事,不尚空谈。

  书山崔巍,努力登攀,学海无涯,苦作舟船,险峰之上,风光无限。

  各行各业,无贵无贱,思专业精,定出状元,干事最忌,见异思迁。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如遇挫折,切莫悲观,意志坚定,奇迹出现。

  言信行果,圣人之言,说话算数,行动兑现,对下不欺,对上不瞒。

  不媚权贵,不贬卑贱,善恶美丑,用心分辨,心底无私,天地自宽。

  外敌来犯,拿起枪杆,打击侵略,勇往直前,保家卫国,忠心赤胆。

  富甲一方,不忘慈善,伸出援手,救助贫寒,为富不仁,亲离众叛。

  一旦做官,率先垂范,杜绝贪欲,为政清廉,利为民谋,永记心间。

  以上训言,代代相传,望我后生,切勿违犯,从我作起,践行永远。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潘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