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氏渊源

name origin

  柏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十七位。现今人口约五十三万,排在第二百一十六位。

柏氏图腾

  【释义】柏,一种树名。因为柏树的树皮和柏子的颜色均为亚白色,所以柏字是一个会意字,由木和白组成。在古代早就知道柏树对人类极其重要。


柏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柏芝(柏皇氏):传说远古时三皇之首的伏羲,手下有个大臣,名芝,以柏木为图腾,人称柏芝。他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

  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

  柏常:是帝尧时期的蜀王,黄帝时有地官(司徒),帝颛顼有师傅柏亮父,帝喾有师傅柏昭。帝尧时,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阳县东南),号柏成子。 柏,神话传说中的蜀王。《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柏招:传说为上古帝喾之师。

  柏夷亮父:亦称“ 柏亮父 ”。传说为 颛顼 之师。《汉书·古今人表》:“ 柏夷亮父 , 颛顼 师。” 颜师古 注:“父读曰甫。”《元和姓纂》卷十引汉 应劭 《风俗通》:“ 柏亮父 为 颛顼 师。”

  各支始祖

  柏衍庆: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因李从珂兵乱,避难来楚,徙居衡州铁炉门,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生柏楚望,柏楚望稍长,迁宁远东乡桐木塘,生柏敦化、柏敦瑞。柏敦化分居松柏岗,生柏彩、柏隆,卜居东乡龙板及对河虎形,开柏万成户;柏敦瑞初守桐木塘,裔孙移居西乡漯塘下,即今之里塘尾,传至柏允春、柏允福。柏允福生柏应奎,于元泰定年间迁祁阳,生柏仲林、柏仲彬;柏仲彬一支居祁阳乾冲坪,柏仲林生柏永安,仍迁故里柏家坪。柏允春下传四代至柏法祯,始卜长竹山立宅,后亦迁居柏家坪,开柏万胜户;柏楚望七世孙柏自程,乳名四郎,原名柏希祯,于元初徙居广济乡禾亭墟里母江,今名里美江,开柏万发户。柏自程生柏文通、柏文达、柏文珠,明洪武初,柏文通、柏文达编籍广济乡八甲,珠列七甲。柏万成、柏万胜、柏万发三户裔孙后衍散宁远、祁阳、桂阳及广西阳朔、四川广安、岳池、重庆大足、贵州独山等地。

  柏楚望:北宋明道元年自湖南衡州府铁炉门迁永州府延塘。第十二代荣福,元至正四年自延塘转迁永州府祁阳县富阳。清康熙年间,第二十一代又新(号君臣)自祁阳县文明铺迁来岳池县双碑桥,恒新(号君瑞)也自文明铺迁来岳池县西门外科甲桥,即今遇仙桥,基林自祁阳县普乐乡上椿塘迁来岳池县西门外科甲沟。第二十三代维扬(号旭元)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来岳池县北门外奶山坡。是为四川岳池柏氏始祖。

  柏荣福:居宁远富阳乾冲坪,生仲林、仲彬,仲林于明永乐年间徙居祁阳皇福塘(一称横木塘),生子六,一出继,清康熙丁丑年柏永秀、柏永茂二房相继迁蜀,柏永昌、柏永安、柏永诚三房云礽承业。柏仲彬仍居乾冲坪,其子柏永青徙居泮泥冲,柏永良徙居四方井。五房子孙繁衍,散处祁阳、宁远各处。是为宁远柏氏始祖。

  今宁远柏家坪柏家村整个村子皆为柏姓,合有4千之众,族谱记载始祖为柏楚望,远迁于江西,确实可考。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

  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

  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

  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

  柏皇氏住在皇柏山上(皇伯山,今河南开封陈留),传说他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他曾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因此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

  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怪兽,龙首而蛇身,遍身长满龙鳞,高八尺五寸,形状象鱼又象驼,左右各生一个肉翅,在波涛中游来游去。伏羲闻讯后,赶到孟津河边。那怪兽看见伏羲后,更是精神抖擞,背上的龙鳞闪闪发起光来,似乎组成一种图案。伏羲似有所动,知是神灵指点,忙命排香案顶礼膜拜。当时柏皇随伏羲一起,见此灵机一动,赶快捡起一块烧过的木炭,迅速把怪兽身上的图案画在一块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毕,那怪兽即沉入水中不见,伏羲这才想起怪兽身上的图案没有记下来,十分遗憾。这时,柏皇已把图案抄在木板上献给伏羲。伏羲大喜,回去后日夜钻研,终于画成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天下第一图:太极八卦图。

  柏皇氏的后裔子孙后代以先祖居地名称“柏山”为姓氏,称柏氏。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王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黄帝的地官是柏常,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帝喾的老师为柏昭,尧帝治理天下时柏成子高立为诸侯,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氏一直是古姓中的贵族,西周初期柏有为太仆正等等。

  后来,柏氏族人大多演变为其它姓氏,所以现在以柏为姓氏者反而很少了。

  源流二

  源于赢姓,出自远古喾帝时候的贤人栢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栢招,为帝喾之师,史称栢公。传说他曾力促帝喾“扫夔门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

  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与柏字同义通用,因此栢招亦称柏招。

  在栢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栢氏、或柏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赢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

  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

  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伯益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还曾积极帮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形成了两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的后代伯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柏氏始祖中另有一位著名人物,就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后代。

  伯夷,为殷商末齐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起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至孤竹君逝世,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这样忤逆了父命,遂逃跑了,而叔齐亦不肯即位,也逃之夭妖。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侯姬昌赡养老人,遂一起往归周地。当二人抵达周原时,正值西伯侯逝世,而周武王姬发正准备兴兵伐纣,二人当即阻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当时周武王的手下认为这二人无理阻拦,欲动武驱之,被姜太公制止了。姜太公说:“此义人也!”遂扶而去之。

  后来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二人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这二人皆饿死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雷首山)。

  古书记载伯夷,也有记作柏夷。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其后裔子孙中亦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的柏国,属于以国名称为氏。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柏国,亦称柏子国,是周公旦赐封柏皇氏后裔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考察柏皇故地,古籍记载其古柏子国“立于正阳之南”,开国君王就是黄帝的臣子柏高。上古时期所说的“地中”,一般是指黄帝定都之地新郑,后来的柏子国封地应距其地不远,古西平位于新郑之南,应为柏皇氏之祖地,柏子国都城古称柏亭,即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及周围地区。

  今史学界相辩,一说柏子国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西平县,一说柏子国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其实并没有根本冲突,汉、唐、宋时期的蔡州西平,其地囊括今西平县和舞钢市,实为一地之称。2006年11月,古柏国都城柏亭遗址在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被发现,都城南门就在肖湾村东,而田岗水库东岸一条两千多米长的古柏国城郭遗址,就是古柏国西门所在。

  西周时期,柏皇氏后裔所建柏子国,其国人将先祖时期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封国,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皇人山,谓之伏羲山。”柏皇氏为伏羲氏之一,因此称“伏羲山”有证可循。

  柏子国人崇尚柏树,称顽强、高大而长寿的古柏为柏皇,并以柏为氏族图腾,可见柏皇氏影响之久远。

  柏子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弱小的诸侯国,因此依附于强大的齐国,为齐国的盟国之一,在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在齐桓公姜小白霸业鼎盛时期,柏子国与江国、黄国、道国等小国与齐国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国为楚国所灭。国灭后,柏子国王族后代和国民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部,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萨尔图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代撒勒只兀惕(山只昆部)部后裔,先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始祖萨尔图·柏德携族迁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rtu Hala。

  蒙古族、满族萨尔图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先祖名字首音为姓氏,汉化称柏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名、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包括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⑵.满族赛密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之塞蒲里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长白山、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洲巨族,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柏氏等。

  ⑶.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回族、布依族、土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按史料记载,柏氏曾是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的贵族姓氏,因为柏氏人天资聪颖,所以曾有多人当过上古皇帝的老师。这些上古先哲的后代曾在河南西平县西部建立过一个柏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弱小的柏国后来被楚国灭掉了。如今,在柏国故地仍矗立着一座建于北宋时期的宝岩寺塔,这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塔于塔下民间盛传的柏皇氏的传说相映成趣。

  据说,北京、台湾、安徽、江苏的柏氏族人都喜欢“寻根问祖”,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引导得法,勉励自己及家人不愧对祖宗,做有出息的人,于国于民都是有益的事情。

  分布在各地的柏氏族人,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春秋时期,柏国为楚国所灭,柏国子孙就以国为氏了,国灭之后,柏氏子孙才逐渐离开发源地——今河南西平西部柏亭,繁衍到魏郡和济阴郡,后经发展,昌盛为此二郡之望族。

  西汉初年,魏人(今河北临漳)柏直入载史册,由此可见,柏氏在秦汉时已在魏郡落籍。除此之外,另有出使西南夷的使者柏始昌见于史册。

  东汉至三国时,柏氏在平原郡、济阴郡和魏郡繁衍得十分兴旺。

  下传至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由于连年战火,夷族入侵,柏氏族人的繁衍受到制约,尤其是魏郡的治所邺县(今河北临漳)由于地处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几度焚于战火,故柏氏族人南迁亦是箭在弦上。

  有资料表明,唐朝时期的柏氏族人依旧以北方为其繁衍的中心,但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亦有柏氏族人散居。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南宋的金和蒙古军队铁蹄南下等一系列战乱,柏氏南迁者甚众,除散居于华东、华南、中南各地区外,连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柏氏族人入居,并形成了北方以山东,南方以安徽、湖南为繁衍中心的格局。

  明朝初期,山西柏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河南、山东、浙江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至今,柏氏族人渐有播迁东北和西北各地者。

  四川达县

  达县赵家乡(清风乡)柏氏系始祖楚望公后裔,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壬申元年(1032年)正月十六日辰时,至今近千年,历三十四代。尔后十一世柏森贵移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福里地对塘湾杜河村柏家坪。

  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争,十室九空,天府之壤,田地荒芜,发春之子柏氏二十二代世泰、世奎、世纯及堂兄世魁积极响应康熙鼓励移民之诏,于康熙年间一同入川。

  入川后,世泰、世奎、世纯定居于达县(绥定)赵家乡(清风乡)沙坝村毛家溪老屋院。入川三年,世泰、世奎、世纯兄弟三人及堂兄世魁思念远在湖南之父母,回祖籍各接来重病父母发春及朱氏、桂春及胡氏,次年发春、朱氏先后病故。发春葬于沙坝庙湾,朱氏葬于高石坎。世泰、世奎、世纯后人在此繁衍生殖已历十三世,人口达二千余之众。桂春之子世魁定居肖家坡。尔后明金迁于马家斜石盘干拱桥,元清、元道迁达县映山乡柏家坝,将其祖先桂春坟迁入映山,胡氏坟留肖家坡。

  世泰、世奎、世纯本居一处,后因人口众多,故世泰定居于关家沟,世奎定居沙坝朝门院,三子世纯好唱戏,不愿留川,回湖南老家,后因户籍原因被迫再度入川,并带回家族狮子及乐器,定居肖家浜(熊家湾)。世泰世奎世纯合议率柏氏子孙集资修建家庙于踏水桥南头小屋坝上供奉祖先,后迁至庙坡上,名曰南溪庙,现仍供有家族狮子。世纯第六代子孙开达于柏家山建柏家祠堂,永祭祖先,功载千秋。

  分布

  明朝时期,柏姓大约有2万1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西、安徽,这三省柏姓大约占柏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湖南、湖北、河北等。江苏为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柏姓总人口的49%。

  当代柏姓的人口大约53万,为第216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柏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苏、湖南,这三省大约集中了柏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四川、云南、山东、贵州。安徽为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大约19%的柏姓人口。全国柏姓的分布特征是以皖苏为中心,向外扩散。

  柏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苏沪、浙江北部、安徽大部、山东南部、湘黔桂、云川渝大部、陕西西南、甘肃中西部、鄂赣西南、广东大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4%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71%的柏姓人群。在鄂豫鲁大部、江西东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海南北端、重庆南部、云川西北、陕甘青大部、宁夏、山西南部、内蒙古西部、辽宁大部、吉林东南、黑龙江西南,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23%的柏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国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县、临漳县、浚县、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成安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北周末年迁治到安阳。隋朝时期改为相州魏郡。唐朝时期改为为相州邺郡(今河南安阳),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区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定陶区一带,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海岸堂:以望立堂。

  忠恕堂:柏氏宗祠主堂号,源出魏郡。

  碧山堂:出自唐朝柏贞节(或柏茂琳)的典故。唐朝晚期时,四川夔州太守(都尉)柏贞节,年轻睿智,聪敏好学,多次立下战功,受到皇帝的嘉奖受封,守卫夔州要塞。体贴民众,爱好文学,出书奏章,留传深广。隐居碧山,人们称谓“碧山学士,柏学士太守,碧山柏都尉等”。大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夔州,太守热情款待,结为义兄,成为诗友,谊情深远,同卧席塌,多次赠诗留墨以表寸心。如“碧山学士”、“柏学士茅屋”等。有唐朝大诗人杜甫《送柏大世兄》诗:“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后人为纪念,即以《碧山堂》为祠堂号,伊传至今,通用为柏家。如今安徽、江苏,四川、河南、山西等柏氏族人用此堂号还很多,红白喜事,或有家族大的活动都会标明“碧山堂”的封贴等。各地建的碧山堂也风格不同,派行也有所区分不等。安徽泗县碧山堂,由柏法宝于明朝洪武间由山西,临汾府,曲沃县迁至安徽宿州泗县赤山里建村,即今泗县山头镇,大柏街。后在清朝建宗祠,创柏氏学堂,民国期间重修,在文革时期被[破四旧]拆除。后人在1990年待又集资重建《碧山堂》复古虹乡八景之一“柏浦荷风园”,重新修定《柏氏家谱》。

  字辈

  山东枣庄柏氏字辈:“文士会应永如运学俊昭效宗传继广修敬志成祥”。

  山东济南柏氏字辈:“永宗绪方圣会”。

  山东临沂柏氏字辈:“自十五世后统一,广建庆树兆,东兴奂立振”。

  山东邹城柏氏字辈:“继玉振传学秀井祥广兆”。

  山东泗水县柏 氏字辈:“学秀井祥广兆永”。

  四川岳池柏氏字辈:“榜仪用学富成先洪义”。

  湖北随州柏氏字辈:“长命富贵世代荣华承前取厚治国齐家”。

  湖北襄樊柏氏字辈:“印尚从君子文明盛世仁宜培植德修万年”。

  陕西镇巴柏氏字辈:“昌宗光先茂培作永发祥成辉云上国万代广荣良”。

  江苏金湖柏氏字辈:“本毓传基广安寿福碌长”。

  湖南宁远柏氏字辈:“万林维善新礼式成”。

  安徽泗县柏氏字辈:“茂法大有朝玉秀芳立基盛久培业隆昌”。

  河北迁安柏氏字辈:“万树长春青山秀玉林永镇运书香”。

  柏氏碧山堂一支字辈:“法翰文仲继太良思世永大有朝毓秀芳立基盛久培业隆昌”。

  柏氏一支字辈:“正人井先赵大德家厚坤光辉从宗治明月命运昌”。

  柏氏一支字辈:“国禄世学福永万常盛德安荣守成宪明新启廷泽敬忠茂同居传家庆子科”。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柏国;

  望出济阴。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柏姓的源流和郡望。

  魏郡世泽;

  帝师家声。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柏亮为颛顼师,柏招为帝喾师。

  义全使节;

  道重帝师。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代唐代魏州人柏耆,大将柏良器的儿子,有纵横术,善于游说。当时契丹人王承宗(袭任恒冀深赵节度使)占据常山反叛,他以左拾遗的身份去常山,说服了王承宗,由此声震一时。太和初年,兖海节度使同捷反,他以德州行军计会使率三百骑兵前往,说服李同捷和他一起朝京师。后来,因受谗言贬官,又被赐死。下联说上古帝喾的老师柏招。

  图开烟阁;

  雾扫夔州。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魏州人柏良器,字公亮,父亲柏造死于安史之乱中,于是学剑术要杀贼报仇。后跟从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官械武卫中郎将,因平定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有功,封平原王,图形绘于凌烟阁,官至械领军卫大将军。下联典指唐代人柏贞节,镇守夔州,为官清良,政绩显著。杜甫曾有诗句:“柏公镇夔州,滞雾兹一扫。”

  容图麟阁;

  术擅纵横。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柏良器。下联典指唐·柏耆。

  常山游说;

  帝师重道。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柏耆请往游说常山王承宗归降朝廷事。下联典指上古柏亮为颛顼师,柏招为帝喾师。

  功平山越;

  道重帝师。

  ——上联典指唐柏良器。下联典指上古柏招。

  五言通用联

  文授大学士;

  功封平原王。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道光进士柏俊,原名松俊,蒙古正黄旗人,咸丰间累官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下联典指唐·柏良器,字公亮,魏州人。录功封平原王,画像于凌烟阁,晋升左领军卫大将军。

  七言通用联

  丛桂领筑柏家堰;

  亮父尝作颛顼师。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水利工程名人柏丛桂,江苏宝应人。洪武时建言请筑塘岸,起槐楼四十里,以备水患。诏发淮扬民工五万六千,使丛桂领导,期月工成。乡人呼为“柏家堰”。下联典出《汉书》古今人表载,上古柏夷亮父,为颛顼师。

  雪耘称米家蓝本;

  盟鸥乱北菀之真。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柏古,字斯民,号雪耘,嘉善人。侨寓平湖。书跌荡,法南宫;画山水,亦学南宫。与房山尝游西湖,冒雨上北高峰顶,曰:“此真米家蓝本也。” 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柏盟鸥,字映潭,扬州人。渔猎经史百家,于技艺无所不娴。尤工于丝竹及绘事。时人谓其“点染丹碧为山水,以乱董北菀之真”云。

  八言通用联

  两代帝师,金阙望重;

  千古学士,玉堂名香。

  ——佚名撰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古时代柏招、柏同(一说为柏夷父和柏亮父),分别为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之师。下联典指东汉·柏侯子安,午阳人。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宁曾从受《春秋》,颇负盛名。


  【祠堂古迹】

  箭楼柏氏宗祠

  地处皖赣交界龙泉河畔的东至县泥溪镇箭楼柏村,住居着约500多人的柏氏后代。在宋、元时期,柏氏先居太平繁昌地名棠溝,由于宋元兵扰,有瑞二公迁今池州青阳,瑞四公迁贵池萧坑,瑞三公迁地之建德(即东至县),在建德寨里(今泥溪镇隐东村)开垦居地,延及全任公、忠公。忠公父全三公(即全任公)。赠讳万张以武功赠武略将军,忠幼袭职。

  忠公生子本一、本二,本二公奉迁辽阳为国有功,敕命世袭提督。公卒后迁回与父母忠公同葬一处。本一公以孝养居世建德支分仲贵、仲祀、仲荣宅列四庄。延及九世香公,由寨里徙居隐山之嵿下,开今日之居住村落,厥后延及十二世、世辂公因家业丰厚、建立箭楼,即今箭楼柏家之由来也。

  至明、清柏氏人丁兴旺、人材辈出。例有明创业世袭宁远卫指挥使数传至参戌公讳世爵号熙寰诰封荣禄大夫,其子十三世祖永馥公别号雄兰皇清诰封特进荣禄大夫、陕西提督军。其夫人祖氏、刘氏、王氏俱皇封一品夫人,公卒于康熙壬子年十一月四日御赐与三夫人合葬于北京昌平府黄土村(即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万娘坟村)。还有邑庠生成干公等等。

  据传到清朝中叶后的太平天国其间此地柏氏遭到灭顶之灾,原七房人丁到后来只剩下三房和七房两房人了,还有部分15世孙迁往江西浮梁县繁衍。

  另在洪武中有庆三公由婺源寻迁池之建德后又寻迁江北桐城之巢山定居生三子,长正一公、次正二公、幼正三公。正二公之子年公复回建德。但无年公资料,也无年公墓葬。只在乾隆甲辰年,曾任保甯别驾的成柱公和成干公奉提督永馥公遗命,受家世江南荷承总戌公重委去桐城请与桐合修宗谱,这说明此地与桐城柏氏是属于同一亲脉。

1.jpg2.jpg3.jpg4.jpg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柏氏家规》

  中华柏氏 始祖柏芝 勤劳天下 造福于民 不居功勋 无求报答

  四千多年 发扬光大 柏氏子孙 铭记家训 字字句句 诲尔谆谆

  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维护宗族 永记不忘 遵纪守法 道德高尚

  依法纳税 不拖不抗 建设祖国 有我荣光 为人之父 严肃慈祥

  教育子女 做好榜样 为人之子 崇敬祖先 终生当报 养育之恩

  兄弟姐妹 互济互助 人生难得 情同手足 夫妇和顺 相亲相爱

  白头到老 增寿发财 公婆媳妇 姑嫂叔伯 都是家人 相敬如宾

  妯娌之间 团结和谐 美好环境 身舒心开 男大当婚 宜选淑女

  门户高低 切莫在意 女大当嫁 要择佳婿 勿争衣物 勿索重礼

  邻居邻村 和睦相处 互相支持 互相邦助 出门在外 交朋结友

  讲求信义 谨防奸诱 心身受辱 切莫过急 依理依法 解决问题

  少青壮年 努力读书 增加知识 掌握技术 开拓创新 发明创造

  贡献人类 我等自豪 耕田种地 捕鱼捉虾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辛勤劳动 必有报答 或为工人 或为公职 敬业爱岗 做出成绩

  买进卖出 公平交易 老少无欺 长久受益 参军当兵 卫国保乡

  一马当先 慷慨激昻 当官为头 勤政为民 廉洁奉公 多办实事

  造福一方 万民崇敬 多栽树木 勿伤鸟类 美化环境 造福人类

  知足常乐 注意营养 戒烟限酒 禁绝嫖赌 经常运动 健康长寿

  量入为出 不尚奢侈 生财如树 聚宝如盆 以上各条 切记莫忘

  事业有成 人财兴旺 荣宗耀祖 为国争光 贡献世界 美名远扬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致柏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