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自子姓、姒姓、姬姓。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十八位。现今中国大陆华姓人口约六十万,排在第二百零五位。
【释义】华的本义是花。甲骨文全文的华字,像一株树上繁花盛开的样子。古代称树上开的花为华,称地上植物开的花为荣。
【得姓始祖】
华父督:一作宋督,字华父,名督。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孔子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源流四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
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迁徙分布】
迁徙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
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
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
宋元时期,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朝初期,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分布
先秦时期,华姓活动于河南一带。
宋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万8干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2%,排在第二百六十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
明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2万7干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为华姓第一大省,约占华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浙江、湖北等。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华姓聚集区。
当代华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3%,排在全国第二百零五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华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吉林、陕西、河南、浙江,这五省华姓大约占华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安徽、福建、上海,这五省市的华姓又集中了24%。目前全国形成以东方江浙、东北吉林、西北陕西、中原河南、南方广东为中心的五块华姓分布区。
华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浙沪、苏皖赣闽粤大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鄂渝川大部、云南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陕甘南部、黑吉大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69%的华姓人群。在福建东南、赣湘黔桂大部、湖北东部、广东南部、海南、云南南部、重庆西南、四川东南、青海东部、陕甘中部、宁夏大部、豫鲁南部、辽宁大部、吉林西北、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4%的华姓人群。
【入闽迁徙】
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
《客家风情》:华姓于唐末南迁,分居浙、赣。宋末入汀,留居宁化。后分衍长汀、上杭、连城等地。至清代,裔孙散居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及湖南长沙等地。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华岩,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工于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
华瑛,字一郎,原籍江苏无锡,曾任职于宋朝京城,故又称为京一郎,南宋绍兴年间外放入闽,任延平府沙县知县,辞官后,携眷属居汀州府宁化县,后又徙居连城县姑田龙坑。华京一郎生子九郎,九郎生五子,长子五一郎迁广东英德县湖洋塘;次子四郎迁连城县吉坑;三子三五郎移居福建泉州;四子三十郎留居连城县龙坑;五子二五郎开基上杭县白砂仙阁峦(今属蛟洋乡中村村)。其时,仙阁峦仍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深山老林,野兽横行,荆棘丛生,华二郎不避艰险,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经过几年辛劳,经于营造出一片既可生产又能生活的新天地,他又将年迈的双亲迎到仙阁峦奉养,并尊华九郎为杭邑华姓开基始祖,清代著名画家华岩为其裔孙。华氏裔孙播迁闽西各县及本省浦城、顺昌、沙县、将乐,台湾的台北、桃园、屏东、台中及海外。华家村位于蛟洋镇西南部,距蛟洋镇政府10公里,省道308线贯穿之中。全村占地面积16.8平方公里,有耕地2427亩,林地16757亩,现有2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483户,1900余人。其中大坪自然村雷姓50余户,200余人。全村平均海拔680米,平均气温18度,属闽西高寒地带。 全村有党员52人,贫困户数30多户,村两委班子10人,村民人均收入6400元,村财收入60余万元。
江南华氏始于武陵郡华覈,字永先,仕吴孙皓为东观令,封徐陵亭侯,南迁于江苏无锡。华覈的第二十代孙华荣,仕北宋,居汴梁。子华兴、孙华良,皆受国爵。曾孙华原泉,二十七岁扈驾南渡,复居江苏无锡梅里隆亭。华原泉的第五玄孙华瑛(长珦、次瑺、三琪、四珬、五瑛),字一郎,曾于宋任京职,故称京一郎。南宋绍兴年间,外放入闽,任延平沙县令,携眷居家县衙背。辞官后转徙居于宁化,后又迁连城姑田龙坑,为华氏连城始祖。京一郎生子九郎,南宋上将军,挥师闽粤。九郎生五子:长五一郎,迁韶州英德县;次四郎,居连城吉坑;三名三五郎,移泉州;四名三十郎居连城姑田龙坑;五名二郎,迁上杭白砂之仙阁峦。至京一郎第六代孙三九郎,于元至大二年复迁连城姑田张洋定居。其二弟三七郎,定居上杭华家亭。三弟四三郎,裔孙复迁宁化。宁化温泉团新坊原有华姓居住,其地名为“华阁堂”。
据《闽汀武陵华氏族谱》载,华京一郎迁徙台湾的后裔有:20世东羡,21世朝瞻,27世树德,28世筱玲、清硕,29世发功、启良、武生、汝松、文彬,30世兆中、兆南,31世善传、芝仙等。据上杭蛟洋《华氏族谱》载,迁台裔孙有行健、贵仁、志明、瑞麟、清硕等。据上杭蛟洋《华氏族谱》载,迁台裔孙有行健、贵仁、志明、瑞麟、清硕等。
华姓在福建省主要分布在龙岩市永定县的坎市,上杭县的临江、蛟洋、白砂,武平县的平川,长汀县的汀州、南山、庵杰、古城、四都、涂坊、铁长,连城县的莲峰、揭乐、姑田、曲溪、文亨、庙前、赖源、新泉,宁化县的水茜等乡镇。还在泉州、顺昌、永泰、武夷等市县开创了基业,而且迁徙江西、浙江、广东、湖南、台湾、广西、山东、贵州、四川、北京、南京、镇江等省市。
清代,福建华姓族人入垦台湾。台湾高山族也有华姓。台湾光复后各省也有迁徙台湾。主要分布在台北、其他依次是基隆、宜兰、高雄、新竹、台南、台中等地。华姓还有迁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定居。
【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
其他堂号:“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青紫堂”等
字辈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贵州遵义华氏字辈:“世学治民安,尚国再开端,家修维正品,庭显庆钱元,光宗能善述,起后必超贤,道德文章唤,永远立真传”。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汤;望出武陵。
——全联典指华氏源流和郡望。
西岳世泽;谯国家声。
——上联典指西岳华山。下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纳士;中州恤仁。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华轶,泛爱博纳,流亡之士,赴之如归,深得江表人士欢心。下联典指晋华谭,永宁初为郏令,时逢饥荒,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神医世泽:帝母家风。
——上联典指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炙诸科,尤其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首创用麻沸散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编创“五禽戏”,强调以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下联典指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华胥,相传她在雷泽踩了大人的脚印而生了伏羲。
术精方药;政尚廉平。
——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名医,精方药针炙。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华康为官直廉而平。
五言通用联
神医名万古;妙算功千秋。
——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公元?~208),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擅长外科。号称“神医”。下联典指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公元1910~1991年),江苏金坛人。1946年任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客籍教授。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他喜欢写诗词,在《治学》中提出了“妙算还算拙中来”,“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观点。
首创五禽戏;高扬二胡曲。
——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下联典指现代同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后因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江苏吴锡人。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落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作。
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絃。
——此联采用华罗庚自对联。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何祚庥以及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多人。途中无事,华罗庚以“三强韩赵魏”为上联,一时无人以对,华罗庚便对下联“九章勾股弦”。这里“三强”是双关语,一是指团长钱三强,二是指战国时期三强国韩、赵、魏。“九章”也是双关语,一是指考察团团员赵九章,二是指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被誉为妙联。
六言通用联
天漫人华风趣;地大物博妙心。
——此联为现代书画家石鲁赠画家华君武联。
七言通用联
烈妇哭夫而变俗;帝母履迹之钟灵。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华周战死于莒,其妻哭夫而变国俗。下联典指伏羲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
江表得欢心之颂;中州勤抚恤之仁。
——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轶,字彦夏,汉末名臣华歆的曾孙,少年时就才华出众。永嘉年间官江州刺史,广施博爱,接纳贤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里,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广陵人华谭,字令思,博学而有口才。太康年间举秀才,官侍中。永宁初年任郏县令,正值境内饥荒,他倾心抚恤,很有政绩。后历官镇东军谘祭酒、秘书监。著有《辩道》三十卷。
活人功盖三分国;寿世方传十卷书。
——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华佗庙联。
立志宜与青云齐;身居不使白玉玷。
——此联为清朝名人华世奎书赠佚名联。
岐黄以外无仁术;汉晋之间有异书。
——全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
八言以上通用联
术妙长生,得岐黄秘绝;书成汉妃,擅文学芳心。
——上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不为曹操治病被杀。死前,曾将他的行医经验《青囊经》交与狱卒,狱卒怕事不敢纳,他愤而焚之。现存《中囊经》,为后人伪托。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华峤(公元?~293年),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历任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永嘉之乱后,其书散失。
秘籍搜奇,擅博学能文之誉;髫龄别父,受终身行孝之旌。
——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峤,字叔骏,汉末名臣华歆的孙子,博学多闻。初为尚书郎,武帝时,典中书著作,升侍中,惠帝时历官尚书监。因《东观汉记》过于繁琐,他撰写了《后汉书》九十七卷,张华等人称他有良史之才。元康年间封乐乡侯。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无锡人化宝。东晋义熙末年,父亲华豪去戍守长安,临别时,对八岁的华宝说:“我回来给你行冠礼(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为成年,进行加冠礼)。”后来长安陷落,父亲战死,华宝记着父亲的话,七十岁了也不结婚。有人问及,他会痛哭一整天,不忍心回答。南朝齐建元年间,高帝下诏旌表他家。
【祠堂古迹】
上杭蛟洋乡华家村
上杭蛟洋乡华家村。又称“华氏统祠”,“ 华家寅山祠”“华氏甲山祠”是清代著名华家华华岩(1682~1756),一作华嵒,祖祠,明代始建,清代重修。
重阳祭祀
客家华氏族人每到九月都有登高望远缅怀先祖,展望未来之俗。分布全国六个省32县市的闽汀华氏京一郎后裔在各省宗亲会的组织下,来到闽汀华氏家族所在地----闽省汀郡连城姑田(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祭奠宋华氏先祖京一郎公、张氏一娘妣活动。华氏祭祖车队的大型引导牌的引导车、装载鼓乐队车、装载祭祀祭品专车,公路沿途彩旗飘扬,鼓乐声天,号声齐呜,引导车的边上写着:“发扬始祖精神,建立和谐社会”等大幅横幅。由百余辆车队组成的祭奠队伍成纵队整齐划一出发,前往宋华氏始祖京一郎公墓举办隆重祭典,祭奠后进行精彩客家民俗表演。华氏始祖京一郎公于宋朝绍兴1133年,宦游于闽省沙县,最后定居连城姑田龙坑,二世祖九郎公和三世祖二郎公迁居上杭县仙阁峦,四至七世祖先后又在连城县姑田和上杭县小河坑、华家亭等地开基创业。自始祖入闽迄今,历时八百余年,世传三十四世,子孙蕃衍十四万余人。
【典故轶事】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父名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学会了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十五、六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这时他对民歌、戏曲等有着强烈的爱好和追求,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老师,学习、掌握了大量民间音乐,这对他以后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1928年,阿炳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阿炳常常在无锡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他所创作的三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二十年代末,《听松》约作于三十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三十年代末。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阿炳留下的三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健朗。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抢录了他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
【家训格言】
《华氏家训》
清:华兆蕙
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
维月有日,男蕙因母辞世,追忆先父来川始末,并及父母遗言,列书于后。
父讳有端,字其正,系福建漳州府龙岩州龙门里小池社小溪炉生长人也。生于康熙四十五年丙戊岁二月二十八日辰时。弟兄七人,公行六。年当十五六时,人稠产窄,难以支持,弟兄遂分火。
公年二十岁始来川,肩挑贸易,以后佃土耕种。至三十余岁,稍有余积,娶前母张太孺人,生于康熙丙申年正月十三日 时。
公勤耕俭积,始置业中坝。孰意甲子岁洪水泛发,举家被淹,张氏母丧于水中。公流至阳邑大佛沱,遇西流,幸天佑得救而起,归来时仍复苦积。丁卯年始继娶吾母魏太孺人,生于雍正甲辰年七月十三日午时。公年已四十二也,吾母行年二十四。
后有二年,始生男蕙,继而生妹,后有数年,又复生弟芳。
母孺人考讳显邦,宿儒也。吾母幼时,外祖考尝教诗书,能背诵四书全部。及长,即能遍阅诸书,且晓其义。 归相吾父后,勤于内助,至有今日。及花甲已 后,爱读古今传书,有亲族妇女来家,时常说与人听。人亦喜其慈爱,常常到家来听说。噫!吾母岂非吾家诗书人哉!
男自弱冠时尝闻吾父向母指男而言曰:“吾在闽方幼时,遇年荒,曾以蕉蕨充饥,至二十岁始行穿袜,粗衣布服如故也。至四十岁始缝广布袄,又十年至五十始穿皮褂。汝等年幼种,不可过穿过食,有破旧衣袜,宜收存,到那年长识想时来穿,就知寸丝寸粒,不是易得的物。”
噫!吾父之言,岂非药石之言哉!嗣后父与母撰有俚句,常以教男,曰:
持家不易处事难,勤俭二字最为先。
诗书要教儿孙读,诗书里面有蓝田。
若要后裔有发达,难鸣早起耕读全。
衣补米糙得长久,茅屋土房切莫嫌。
去奢从俭为根本,自有余积家始宽。
事奉父母当尽道,轻言细语面色惧。
办事荒唐父母责,不可使性变红颜。
弟兄妯娌要和睦,儿孙常教性莫偏。
幼小孩童训礼仪,若不训诲性乃迁。
语云桑条从小郁,长大之时郁不端。
教训子侄无彼此,若分彼此便生嫌。
子侄同伴来戏耍,莫因唬哭出闲言。
别人家务休要讲,贸易生理只管谈。
隐恶扬善有涵养,好言人非人不欢。
照料庄稼遇知己,不可久坐说笑谭。
当家之人行场市,早去早回莫缠绵。
携带男女宜忍耐,纵有发性执蒲鞭。
幼小无知不识畏,依然喜色将手牵。
侄儿之女一般待,父母看见心亦安。
不必美味供甘旨,犹如美味摆席前。
弟兄妯娌能如此,家资自然渐渐宽。
若至身居荣耀境,亲戚贫富待一般。
骑马遇着尊长至,下来行路把马牵。
坐轿遇着相契友,必要停轿立傍边。
万般都要和气好,和气生财家道绵。
有事弟兄同帮办,不可躲奸交一人。
他若奸巧你晓得,你若奸巧他知情。
当家管事如治国,权衡重在他的身。
无论弟兄与子侄,他管家务有责任。
一切事务当问过,定然要有此章程。
当家之人最是苦,人人要体他的心。
若有一事忽略过,就说当家心不平。
有事之时想着他,有食未见念一声。
为人要识大根本,不识根本难为人。
尊卑长幼不可乱,要知尊卑得正根。
父母叔伯跟前过,必要端正立起身。
闲时侍坐长者侧,不可跷脚懈怠形。
父母面前称你我,定然不是读书人。
叔叫叔来伯叫伯,老者二字不好听。
家庭要把乡谈说,官话只可对别人。
作事必须循天理,出言亦要顺人心。
本分之财方可取,乖巧之利不可寻。
古言礼仪衣食足,衣食还从礼仪生。
人前不可夸大话,谨言慎行要老成。
骄傲之象不可学,骄傲之人无人钦。
老人之言如珠宝,莫嫌言多懒听闻。
今朝我母登仙去,蠢男年已六二春。
辛劳罔极未之报,指示遗言未能行。
至今思想亲言语,追思亲言两泪淋。
恩深似海无以报,述写遗言子孙听。
上杭1995年华氏家训
一、祭祖尽孝:人之祖犹树根,水之源,根固则枝繁,源远则流长,此乃必然之理也。为子孙者,皆当终身不忘祖功宗德,清明之际,时祭莫缺,以慰先祖在天之灵。凡我族人,当以祭祖敬宗为荣,以弃祖忘宗为耻。孔子曰:"人最高之品行乃为孝道""百善孝为先"是以能祭祖者,定能立身,会尽孝者,定能有为。凡我族人,当祭祖,尽孝心。新建宗祠,聚华氏力,凝族人心,自建成之后,凡清明、冬至,无论居家或外来族人,均应先于宗祠内叩拜列祖列宗,再上山行祭祀之俗;凡春节、端午、中秋大节,或有外地族人返乡,均应先于宗祠内祭拜列祖列宗,再回家聚合餐饮。
二、尊长爱幼:生我者父母,继我者子孙。子孙繁衍,上溯祖宗,下传子孙,乃一脉相承。凡我族人当上尊长者,父母乃吾身之本,其养育之恩如天地,父母召应趋前承命;下抚子孙,创造优良教育之环境,此乃父母应尽之义务。为子孙者,当胸怀大志,刻苦攻读,提高素质,增强实力,报答父母,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如是子孙传承,绵远昌盛也。
三、敬贤重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贤人,学之渊博,为人之师,德高望重;才者,学有特长,益于社会。举贤人,乃我国自古以来用人之道。贤人有德有能,正品也;而有德无才者,庸品也;无德无才者,废品也。敬贤尊才乃崇文明、祛愚昧之举,当倡之学之兴之。我族人应拜贤人为师,取才人所长,力争德才双馨,成就事业,光宗耀祖。
四、守法立德:国有法,族有训,家有规,皆为端品正行之本。古人云:"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倡"吾日三省吾身"。吾族后裔务以国法为重,以族训、家规为基,严为遵守,牢固树立守法观念。从思想上做到忠、孝、仁、义;从行动上做到尊、敬、省、悟。为知法、守法、用法、遵德之负责公民。否则,族训不允,国法不容。
五、明荣知耻:人贵自知,贵在明辨是非曲直,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不以假为真,不以恶为善,不以丑为美。坚持真理,反对缪论,弘扬正气,抵制邪恶。我族人应明荣知耻,知耻而后勇,坦坦荡荡做事,清清白做人;不染不正之风,不取不义之财,不为不法之事;仰天无愧于天,俯地无愧于地,正气浩然天地间,心底坦荡天地宽。
六、以人为本:人乃万物之灵,《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以人之价值为本,倡之为人民服务,亦指以人为根本之依靠力量,重用人、依人。一切之发展为了人、依靠人、适应人、体现人,让人共享发展之成果。人乃物质、精神财富之享有者。我族人该珍惜生命,关爱健康,善待他人,共享财富。
七、和谐共处:家和万事兴,人和事业成。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体谅、关心、爱护,建立和谐温馨、文明幸福之家。善邻里,增进团结;睦宗亲,戮力同心;友同事,修得同渡;联异姓,构建和谐;融美境,亲近自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待人有礼有节,豁达大度,友好永存。我族人务必真诚待人,热情帮人,温馨暖人,宽容仁人,宏广纳物。
八、持续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展望未来,我族人宜用心谋事,勇于担事,善于干事;直面现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外塑形象,内升素质,自强不自,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扬我华氏之光大,振兴我华氏之伟业,如是我华氏宗族定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英才辈出,千秋辉煌,万载兴隆。
闽汀华氏族规
自宗法废,而伦纪纷;礼教亡,而人心坏,天下滔滔,皆纵其亡等之欲,而为争权攘利之行。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倾轧凌轹,莫知所届。政治日以乱,风俗日以颓,靡靡中夏,将有亡国亡种之祸。于此而思所以补救之,挽回之,其惟良教育以正人心乎。今操教育之权者,不知教育所以必要之旨,多侈言一知半解之新说,俨然以新文学家自命,对于我国之旧学术,旧道德,旧礼教,并不加考求,辄鄙夷而屏弃之。其弊也,则流于荡检逾闲,寡廉鲜耻,社会人心,败坏而不可收拾,此非尽由时势使然,抑亦教育不良所致耳。顾亭林之言曰:“世之乱也,教化之权在下。”夫以在下而言教化,是当无可挽救之时,而思有一挽救之道,惟有立训条以垂为法则,使人身体而力行之,庶维风化于万一。昔颜之推悯世道哀微,作家训以示仪范。今际新旧过度时期,我族联谱以明血统,爰仿其例,采其最为警辟之言,足以发人猛省者,为族规二十三则,以示来兹。始终孝弟,终于祀先。中于修己接人处世之要,三致意焉,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
族规
爱祖国:人皆有祖,民皆有国。祖者人之所源,国者民之所依,自古而今,祖国乃世代子民安家立业之根基所在。国强则民富,国衰则民贱,国亡则民失所依,无以为家。故古今仁人志士皆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或抵御外侮,或实业兴国,以贵己为群为人生宗旨,以天下为公为社会理想,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皆所以图国家之强盛,民生之富足也。爱祖国,乃中华民族数千年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精神支柱。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故报效祖国乃溯源报本之至德也。
孝父母:人禀天地以成气,受父母以成形。自呱呱坠地以来,父母以养以教,至于长成,不知几经辛苦。而寒暑之所侵,声色之所染,嗜欲之所剥,又惟其疾之忧。可见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为之子者,当如何勉尽厥职,以图报于万一,方不愧乎子道。苟能于道德文章功业气节四者,卓然一有所长,亦足以显扬其亲。然此究不足以见孝思之隐耳。舜古圣人也,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惟顺乎父母,可以解忧。诚以孝之一字,为百行之原,虽圣人不能非也。孟子云: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其言可深长思焉。
友兄弟:诗曰:棠棣之华,萼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盖兄弟情同骨肉,亲如手足,务须相友相爱,不妒不猜,勿听妇言而伤和气,勿存贪念而储私财。夫处家庭兄弟之间,永矢爱敬友恭之念,则阋牆之祸自消,急难之情益挚。昔卜式分弟多田。传为盛事。姜肱与弟共被,播为美谈。他如让梨推枣之举,兄肥弟瘦之言,其纪载于史册者,数见不鲜。诚以友于之情,根于天性,岂今人不古若耶?顾力行何如耳。愿其勉旃。
慎婚配: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持为终身之害,而倾家声之不小。
和夫妇: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诚以夫妇,为人伦之始,而求道君子,欲造高深之境,必先明夫人伦。未有人伦不明,而可以致其道者。近来新潮澎涨,人伦沦胥,平等自由之说兴,夫唱妻随之义绝,无违之训,视若弁毛,离婚之谈,喧传里巷,风俗人心之败坏,一至于此。然而治化之原,始乎刑于,思享家庭之幸福,宜敦夫妇之感情。古之人鸿案相庄,鹿车共挽,史册流传,务宜私淑,能永谐鱼水之欢,庶可免离异之歎矣。
笃宗族:宗者尊也。族者凑者。谓恩爱相流凑也。礼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我同宗共族之人,支派蕃衍,里居星散,观念适形薄弱,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不加喜戚于其心。不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凡我同姓,虽非聚处,而溯其源流,实同一祖,顾念先祖生存之德,须尽敦宗睦族之情。若薄待乎宗族,是遗忘夫先祖也。如轻视乎宗族,是不念夫先祖也。夫数典忘祖,古人所戒。夫祖虽远,而宗族依然。能矢敦笃之心,即是报本之意。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憩。周人之于召公也,爱其人犹敬其所舍之树。况宗族之人,皆为其祖所自出,而可以不亲爱之乎?
和乡邻: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家为邻。夫乡邻者,与吾人家居接近之谓也。乡邻中有尊而贤者,须礼敬之,有孤而穷者,宜哀矜之,有喜乐则为庆贺,有患难则为援恤,平常酬酢往来,当矢秩然怡然之意,以周旋乎其间。勿恃富而骄,勿恃贵而傲,勿恃众而欺寡,勿恃强而凌弱。如此则乡邻之人,见我有蔼然可亲之象,自必推心置腹,庶可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效焉。
慎交游:人不能离群而独立,则交际之道生焉。人群进化,则交际益繁,交际繁,则人品愈杂。苟徒侈谈结纳,而无审慎于其间,诚实者则鄙为无用,狡黠者必视为有才,一旦引为知己,置腹推心,鲜有不受其害者。语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俱化矣。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是以君子必慎所处焉。
重廉耻:临财无苟得,谓之廉。其己不若人,谓之耻。廉耻二字,为人生立身行己之要素。夫廉则公,公则明,而偏枯糊涂之弊绝。耻则奋,奋则勇,而暴弃自甘之念冺。近来风俗浇漓,人心不古,寡廉鲜耻之为,层见迭出,世之人亦恬然不以为怪。不知廉耻乃国之维,国维不张,亡可坐待。孔子曰:古之矜也廉,又曰:行己有耻,盖顾廉耻,即以全人格,亦以固国维,岂可轻忽乎哉。
明礼让:礼者,理之文。让者,礼之实也。圣人制礼,正所以范人心而维风俗。有礼,则名分定,尊卑别,贵贱明,是非决,大而冠婚丧祭,朝庙燕享,小而日用起居,往来酬酢,皆有礼以行乎其间。然无让以将之,则仪容徒具,诚意未周。其节文度数,亦不过为约束形骸之苦,而无恭敬谦逊之情,亦何贵乎?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旨哉斯言。
讲信义:诚实之谓信。行而宜之谓义。信则人任之,义则人敬之。吾人持躬涉世,当以信义为前提。苟以欺诈施人,人必以欺诈待之。以阴险加入,人必以阴险报之。况今人群进化,智识开明,言一不信,与行一不义,必至为群众所排斥,人格扫地无馀,安能立足于社会之上。孔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传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信义之于人,其关係亦大矣哉。
崇气节:不临难,不见忠义之气。不临财,不见志士之节。自来人才之要,必以气节为根本。孔孟之训,注意狂狷。狂是气,狷是节。有气节,则根本已植。处成败利钝之交,际存亡安危之会,而本此强毅之气,与贞固之节以将之,皆不足以动其心而挠其志。夫柳下惠杀身以成其信,伯夷杀身以成其仁。斯二子者,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故杀身以遂其行,而气节昭然于天壤,故后之人闻风兴起,鄙夫宽,而薄夫敦,顽无廉,而懦夫立。此所以为百世之师耳。气节之于人,不綦重哉。
立志向:人才高下,视乎志向。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执,而日即高明。夫志向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之人,游移莫定,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无坚卓之志耳。自来豪杰之所以异于庸众者,以有坚定之志向而已。大凡恒情每当衰败穷蹙之时,往往变更其初志,别趋向于一途。若豪杰则愈衰败愈奋励,愈穷蹙愈贞固。志不衰,气不竭,故能膺艰钜而支危局,以成不朽之名。
勇改过: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自视为无过,过之最大者也。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矣。人皆曰:人非尧舜,孰能无过。此不过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常加精一之功,是以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孟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之谓也,由是观之,古来圣贤君子,未尝无过。然有过而勿惮其改,吾人岂可文饰之乎?
勤务农;国以家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农为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子孙,所以为生存之本。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芜田畴。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人生衣食岂从天降?全凭人力营作中来,男女勤劳,各当尽力。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剩馀无几,而日积月累,自至身家丰裕,子孙世守,利赖无穷。一有游惰则贫乏继之。凡执艺行业俱以勤力为本,才无饥寒。
习工艺:科学昌明,工艺发达,製造品物日异月新,駸駸乎有不可思议之概。泰西诸国,以工艺为富强之本,无不锐意研究,精益求精,故工厂林立,其人习于工艺者,实繁有徒。夫工艺是良好职业,人生于世,不可无职业以资事畜。既非为士为农为商,亦须为工。贫贱者,习之不饥寒,富贵者,习之不至好闲。自来作奸犯科,骄奢淫佚,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职业以为之,遂起为非之心耳。西哲曰:人无职业,不能生存于世。又曰:无财非贫,无业为贫。顾工艺一事,岂可轻视乎哉。
求实学:人不可以无学。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夫学贵求实际,不可徒慕虚名。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欲得之于己,是求实际之谓也。为人欲得之于人也,是慕虚名之谓也。天下万事万物,总要求个实用。求实之法在怀疑。疑一物,斯知一物。怀疑者,哲学求智之要义。苟能常以此怀疑,则于此疑团之中,自含有可以破疑之种子。非学无以致疑,非疑无以求信。古人穷经,足以致用,经世服务之学,端从身心性命上研究而来,然后措之身世,则为不朽之事业,敷之词翰,则为有用之文章。盖文章事业,是一而二二而一也。彼欺世盗名之士,曷足语此。
黜浮华:虚浮奢华之习,是人生之恶根。虚浮则少诚,奢华则无实。人无诚实,皆足以败德而丧行为。学而慕浮华,必无真学问。治家而尚浮华,必至感匮乏。持己接人而竞浮华,必有夫失信用。诚以浮华二字,所当为之罢黜者也,近来世风不古,竞尚侈靡,习浮华者谓为趋时,敦诚实者鄙为守旧。人心之伪诈,由是而生,社会之阴象,缘此而现,礼教之大防,因斯而溃。愿我同宗共族之人,对于一切浮薄华靡之举,屏而绝之,庶省财力而裨实际焉。
去奢侈:淫侈之费甚至天灾。一家度支甚繁,当用固不能辞,不当用务须俭约,才有盈馀。徒尚奢华,不知节缩,须知一岁之终,所入有限,所出无穷,务须谨慎。
图进取:古人云:天定胜人,人定亦可以胜天。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斯言也,是教人勿存苟安之念,而励进取之志也。夫萎靡之人,恒多习于晏安,而不思振拔。故事业终无发展。方今世界进化,物质文明,人类生活之状况日以变迁。生于斯世,无论为农为工为商为学,务须振刷精神,研究其业,与时俱进,庶可以竞生存。若故步自封,守旧不变,则人已日进千里,而己则望尘不及,势必为天演所淘汰。西哲有曰:竞争为文明之母,换而言之,竞争者,即图进取之谓也。愿其勉之。
戒争讼: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不得其平则争。争则必求其胜利,而讼端启焉。吾人聚族而居,庐墓田园,其地恒多接壤,往往以界限之糊涂,言词之衝突,相与交争者,数见不鲜。交争不已,则提起诉讼,藉法律以解决,甚至缠讼经年,费精神,耗财力,案未终结,而产已荡然。徒伤兄弟之和,并贻乡邻之笑,良可慨也。讼则终凶,古有明训。吾同宗共族之人,或因田地之侵佔,资财之分折,语言之触犯,事故之猜嫌,须请宗族父老理处,自必得其公平。幸勿各逞意见,相与争讼,则庶乎家盟永笃,而族谊久敦矣。
守法律:西哲有言曰:法律者,所以保公众之幸福,防公众之利害。又曰:法律无终日之间可离者也。人之文野,与法律之有无为差异。国家设立法律,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为主体,以惩治犯罪为客观。人当遵而守之。庶不失国家设立之本意。其行为有妨害他人之业务,其言语有损坏他人名誉,皆为法律所不许。举凡一言一行,务须审慎于其间。苟凭一己之意志,所行不循正轨,出言有涉招摇,实干犯夫刑章,不能宽恕。小则足以累身,大则足以辱亲。孔子曰:君子坏刑,小人怀惠,其意宜深思焉。
禁赌博:家风之坠,邪淫者,十恶之有;赌博者,倾家之源。赌博害人深,家产既尽,借贷无门,非劫夺以为生,即偷窃以乞活。故好赌实盗贼即好赌这归宿。即令不为盗贼,饥寒交迫,滋事生非常违国法。族中有产者,务重惩其窝家,则歪风自止。
禁吸毒:毒品之流毒中国也,深矣!大则有害生命,倾家荡产,小则丧失作有害生存,如不禁戒,不但前人被其害,而后人亦遭其毒。凡我族人切不可贩毒吸毒,以害人害己。
诚祭祀:语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吾人之身,实由祖宗所自出。而祖功宗德,将何以追报之?惟有设庙宇以妥先灵,隆祀事以申孝思。非有诚敬之情,以行其间,则酒醴牲仪,亦为徒具。祖宗未必来享。中庸有言曰: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又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夫诚之一字,可以动天地而格鬼神。况乃祖乃宗,血脉相延,当祭祀之时,纵幽明各异,本此恳诚至意,未有不尝格者。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