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渊源

name origin

  贺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七十位,现今人口约二百九十多万,排在第八十四位。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他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只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

贺氏图腾

  【释义】贺,加财、加物之意。以礼物相庆贺。


贺氏渊源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贺纯:纯公幼聪颖好学,才识超群,名扬居里。公元121年3月,邓太后死,已虚立即位14年的安帝始得亲政。纯公被推举为贤良方正。经策论殿试,学识渊博,议治国安邦之策,辄依理对,深受安帝赏识,拜为议郎,为安帝近臣。纯公在佐安帝削平外戚邓氏势力中,襄赞谋划,又得群臣协力,一举成功,功勋卓越,群臣钦佩。公元121年7月,安帝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尊帝父清河王刘庆为孝德皇,改年号为建光。为避帝父名讳,诏庆纯,以御笔亲改,赐姓贺。更庆纯名为贺纯。此为贺姓之始。纯公即为贺氏之鼻祖。

  各支始祖

  贺宗国:字东峰,为秦御史大夫,授荣禄大夫,调守徐州没,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张氏:封宜人,葬兴公共冢。是为江苏徐州太始祖。

  贺添民:字燎翁,汉桓帝时江西行省提刑没,葬吉州太圳上。配陈氏:封宜人葬兴公合冢。是为江西泰和始祖。

  贺应詹:贺应棋、贺应桢、贺应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乡之培塘,贺应桢:居万秀塘即今五都也。贺应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为永为丰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是为迁楚南湘乡祖。

  贺伯景:承应詹公而居南岸,没葬南岸东峰冲子山午向。配杨氏:葬南岸东峰冲。是为湖南湘乡贺氏始祖。

  贺凭:唐会昌中自会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满居邑这良坊,没葬秋山之阴,子孙远墓面居,是为良坊贺氏始祖。

  贺应詹、贺友恕:后唐庄宗时自江右迁居湘邑南岸,传至明朝,有讳宗者生六子,编号日堂,五子友恕为堂五房之祖。是为莲湘贺氏始祖。

  贺汉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亲属来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黄龙巷。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礼:明嘉靖间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隶籍湘潭篁奇林。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崇寿:明永乐间避毛由江右永新迁湘潭。是为中湘贺家段贺氏始祖。

  贺文亮:明永乐初自长沙移家宁乡回泷铺江家桥。是为鹅山贺氏始祖。

  贺质:先祖东汉傅中,原姓庆,汗安帝父清河王禄廪貂以庆字训贺,赐姓贺,自此世为贺氏生卒葬失考。元配:氏生卒葬失考。

  贺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时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时没,葬辰州府后花园。有志。元配:黄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时生,宝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时殁,葬合夫冢。子一:旺。是为益阳祖仁支下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三国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称他们为庆氏,把他们种田的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另外,北宋著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

  源流二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

  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谢承的《会稽先贤传》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比后来的《元和姓纂》的记载早近600年。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部落,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源流四

  源自其他少数民族,吐谷浑部落里边的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也有改姓为贺的,吐谷浑就是今天土族的祖先,所以现在土族里边贺姓特別多。还有源于满族的,比如满族最古老的一个姓氏赫舍里,后来就改姓了贺。此外,锡伯族、苗族、裕固族、布依族、撒拉族、俄罗斯族、东乡族、回族,都有贺氏。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

  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氏,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期,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今江苏徐州),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

  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

  明初,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

  分布

  汉晋南北朝时期,贺氏一直活动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地区。唐宋以后贺姓开始在江南其他地区出现。

  宋朝时期,贺姓约有近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位以后。山西为贺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贺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南,这三省占贺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广西、甘肃,这四省的贺姓又集中了33%。贺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全国形成了以北部晋、秦、豫和南部湖南为中心的两大块贺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贺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贺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贺姓入口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陕西、山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贺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河北,这三省的贺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余年贺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和西北地区迁移。全国贺姓的分布呈现出北部秦晋、南部湖南、东部江浙的三大块贺姓聚集区。

  当代贺姓的人口已达290多万,为全国第84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0.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贺姓人口由13万激增到近290多万,达22倍之多,贺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贺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内蒙古、四川三省区,大约占贺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这三省又集中了22%。湖南居住了贺姓总人口的23%,为贺姓第一大省。全国贺姓分布的高比率是在湖南、蒙晋陕两地区。在这600年间,贺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方向是由西部向南方移动,同时东南地区向中原地区的回迁也十分强劲。

  贺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湖南大部、江西西部、粤桂北端、湖北南段、内蒙古中部、陕晋大部、河南西端、青海东部、甘肃东段、宁夏北部,贺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4%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贺姓人群。在湖南西段、粤桂中北部、贵州东部、重庆、江西中部、湖北大部、四川中部、河南中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部、宁夏南部、河北西段,贺姓占当地人口比例一般在0.32%—0.5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的贺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广平郡:因会稽庆氏始祖庆忌曾经寓居于春秋时卫国的艾城,而卫国的艾城在后来的广平郡范围,当两晋郡望兴起时,就以广平为郡望。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忻州: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今山西忻县)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蔡 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密州: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明朝时期废黜。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后人因以为堂。

  字辈

  江苏射阳贺氏字辈:“高文万阶长(志)永学(成)荣(广)玉(安)寿(宗)国振民富强乾坤锦绣昌......”。

  安徽宿州贺氏字辈:“孝微恒广 克振明洋....”

  湖南桑植贺氏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注:贺龙元帅出自该支,本名为贺文常。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湖南耒阳贺氏字辈:“石传万人尊才洪佐圣明”。

  湖南邵阳贺氏字辈:“诗书贻久远,家道庆隆昌”。

  湖南隆回(宝庆)贺氏字辈:“一仲原永万,宗祖廷从文,才贵(朝)正(思),国清明(汶)光显,时逢鼎盛元,孝友人敦本,贤良世大昌,位禄名禧寿,洪高厚久长”。( 始祖为一仁公,一仁公生二子,仲五和仲六,仲五公后裔的老祠堂在湖南省隆回县的滩头镇狮子村,仲六祖后裔的老祠堂在湖南省隆回县的滩头镇排上村。)

  祖房嶐支派:“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

  祖房崇支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

  嗣房支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

  嗣两房合派:“(嗣房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德”;

  合族续派:“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湖南衡南贺氏字辈:“范昕羲德让孝弟承先训书声启俊才芝兰恒秀发景象庆宏开湘楚钟育远”。

  湖南衡州贺氏字辈:“天师伯本正朝廷一家世代永兴隆维德克继祖宗祠佑启湖蜀均昌成”。

  湖南湘乡贺氏字辈:“兴隆永吉昌华显思成效”。

  湘乡黉门贺氏字辈:“仁祥志思宗、添万兴正安、仕世明良运、书香永镇湘、齐家敦孝友、崇德定荣昌”。

  重庆云阳黉门贺氏字辈:“仁祥志思宗、添万兴正安、仕世明良运、书香传家正、发达永远兴。(始祖运帮)”。

  湖南湘潭贺氏字辈:“元黄开大德嗣裔绍书香礼乐家声远诗文世泽长南湘钟俊秀东晋启贤良富贵从耕读惟勤永克昌”。

  湖南澧县贺氏字辈:“文昌世祖曰克大泽同本立宗正君帮国”。

  湖南津市贺氏字辈:“传家修正道,业守书香”。

  山东济南贺氏字辈:“锦清树召领”。

  山东牟平贺氏字辈:“方继先传业,长延立本新,丕汝承守正,光绪同万春”。

  山东德州贺氏字辈:“殿起万宗兴同新继美传”。

  山东聊城贺氏字辈:“殿起万宗兴 同新继美传”

  四川遂宁贺氏字辈:“显以子乃宗……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

  四川广安贺氏字辈:“永定万年新……焕洪图才华玉国珍”。

  四川安岳贺氏字辈:“进才国必正,天下世光明,治德存先祖,恒仁庆代林”。

  四川郫县贺氏字辈:“正豋文章永建朝堂”。

  四川普坼贺氏字辈:“永运会时良方兴之兆长启其祥家修德盛声大名扬”。

  四川贺氏一支字辈:“富贵诸明正承先定吉昌贤光荣嗣泽长庆肇书香”。

  江苏泗洪贺氏字辈:“正庭丛继朝保广长在庆尔家升龙腾虎跃金碧辉煌”。

  江苏响水贺氏字辈:“炳永常玉春”。

  江苏沛县贺氏字辈:“仁云本中和化玉守”。

  湖北枝江贺氏字辈:“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北监利贺氏字辈:“昌盛懋大,忠厚传家,德崇道广,辉映玉华。”(大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春月立)

  湖北监利贺氏字辈:“天承先世德学绍儒宗源诗书光国选仁义振家传文章缵祖绪孝弟贻後昆才智兴邦望经彩焕华庭”。

  湖北宜昌贺氏字辈:“道学金世义方克振嘉翔”。

  湖北五峰贺氏字辈:“孝友光宗德忠诚达祖先”。

  湖北公安贺氏字辈:“稀世韶宗祖德泽永昌宁为良以裕後”。

  湖北随州贺氏字辈:“世本忠贞、家崇道德、敬以守先、善能维则、洪业肇兴、积修可克、培植英贤、建立奇特 ”。

  重庆渝北贺氏字辈:“守明子在学世成绍先声大清开文化万代永兴祥”。

  河南杞县贺氏字辈:“广克承培世……”

  河北新乐贺氏字辈:“佩诗书知岚胄正瑷珍克任玉信安成宗乐光方振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贝善万异嵇桂延力玄匡恒步习孝璞良秉功益崇昆莹伟云庆守文智学清登自品士新礼贤胜得休发天义占殿雨凤耀平旭世亚国瑞朝儒显集荣丰作金静明嘉兴宝鼎进绍尚”。

  山西盂县贺氏字辈:“文章华国礼仪传家宝”。

  陕西商南贺氏字辈:“秉信力学笃行”。

  云南昭通贺氏字辈:“逢世日永运会时良家修德茂声大名扬福寿康祥代有仁杰另系传芳”。

  浙江嘉兴贺氏字辈:“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甘肃临泽贺氏字辈:“文贤堂茂洪吉”。

  黑龙江贺氏一支字辈:“方积先传业长延立本新培德承守正光绪同万春”。

  贵州金沙贺氏字辈:“晋金臣智开文学登科甲得意均为宝富贵永万年”。

  安徽合肥贺氏字辈:“祖业开忠道思成正本源诗书继世长”。

  贺氏会稽堂字辈:

  祖房支支派:“凤逢嘉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

  嗣房支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

  迁潭支派:“汉志钧□允景惟正国邦启世大开贤德厚高明永绍先承泽显达南湘光联甲第传纪万年家声克继”;

  二大房合派:“文章(人家)光上署道学幸时庸禩叶垂声远簪缨迈代隆”;

  合族新编派序:“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傅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宜基”。

  石臼七村贺氏字辈:“世金淑林照培锡泽湘”。

  海曲石臼所贺氏:“存(承龄)、(“空着”)、廷(得)、(空着)、世(福成)、金、淑、林;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续:照培锡泽相勋(勋)增録鸿材”。

  贺氏一支字辈:“逢世日永运会时良家修德茂声大名扬”。

  贺氏一支字辈:“景邦祖单行伯本大兴希一士立朝廷仁良允方正光显启文明礼义端家教诗书育国英儒宗先学在长守赞清平”。

  贺氏浙江宁波、舟山字辈:“邦国朝廷锡士兴王至圣师贤孝友恩铭一本慈祥庆集万年节泰咸恒有象奇名位禄场全樊勉降修人纪诗书时衍家传礼尚敬宗尊祖学惟宇经达观”。(浙江宁波北仑老贺村存有宗庙)

  贺氏一支字辈:“任玉信安成宗乐光方振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贝善万异嵇桂延力玄匡恒步习孝璞良秉功益崇昆莹伟云庆守文知学清登自品士新礼贤胜得休发天义占殿雨凤耀平旭世亚国瑞朝儒显集荣丰作金静明嘉兴宝鼎进绍尚”。

  湖南醴陵罗田贺氏字辈:“(自十六代始)彝伦攸叙齐家政惟慈孝友恭学业习勤迪前光在诗书礼乐祖昌泽远风曜穆清”。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平。

  ——全联典出贺氏的源流和郡望。

  四明狂客;

  一代儒宗。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唐证圣初年进士,唐开元年间官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关系很好。工书法,尤其擅长草隶;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会稽山阴人贺循,字彦先举秀才,初任阳羡、武康令,转侍御史,因病去职。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镇守建康时,他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为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土族领袖。朝中有什么问题,常去咨询他,他往往根据经礼答对,被称为当世儒宗。

  和生得偶;

  仙妇赠巾。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时期的贺环择和凝为婿。下联典指南朝梁国时期的贺德基,字承业,世传礼学。少游都下,久而金尽,遇一妇人脱白纶巾以赠,并预言其将有富贵,后果官尚书。

  河南世泽;

  学士家声。

  ——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贺知章,唐开元中期累擢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五言通用联

  歧陌涵余雨;

  离川照晚虹。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句联。

  六言通用联

  孝行绝伦湘邑;

  词坛名重鉴湖。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孝子贺德英,湘乡人。七岁能写文章。宋淳熙年间,其父被捕入狱,他去县衙请求面试,以赎父亲之罪。县令出题联考他,他挥笔当场完成,被推荐给朝廷,考试得第一。逝世时十四岁。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词人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好以旧谱填新词而改易调名,称为“寓声”,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和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又能诗文。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等。

  七言通用联

  将军百战定天下;

  书生巨眼识英雄。

  ——本联为清朝末期秀才、辛亥革命后任四川涪陵武隆分区司令贺守淦撰赠贺龙的联语,联中的“将军”、“英雄”指贺龙,“书生”为贺守淦谦称。

  文明尚书仪曹郎;

  若弼武侯大将军。

  ——上联典指五代后晋朝时期的尚书仪曹郎贺革,字文明,少通三礼,及长,兼治孝经、论语、毛诗、左传。迁国子博士。监南平郡,为民吏所德。革性至孝,为时人称道。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字辅伯,洛阳人。隋文帝时任吴州总管,献取陈十策,任行军总管,大破陈军于蒋山。因灭陈有功,封宋国公,后拜右武侯大将军。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五俊高才,儒宗望重;

  四明狂客,学士名香。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太常贺循的事典。贺循,字彦先,精礼传,为常世儒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萧山区)。

  太行左转,山川清淑之气钟焉,其族世所谓甲乙;

  明德代兴,祖宗诗礼之传远矣,乃今大发为文章。

  ——此联为河北省武强县贺氏家祠联:上联典出该族、该祠所处的地理位置。下联殿出该族世代相传“明德”和“诗礼”的族风。


  【祠堂古迹】

  湖南省安化县贺家祠堂

  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洞市老街,是安化洞市及周边贺姓人家于清光绪年间集资构建的家族宗祠,占地约600平方米。贺氏宗祠是安化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2007年已列为安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已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氏宗祠始建于是清乾隆三年(1739年),距今约两百八十年历史。起初只修缮里侧一栋,原称诚公祠, 道光年间扩建为现有规模,更名为贺氏宗祠。贺氏宗祠是安化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 该建筑端庄轩敞,典雅大方,与山环水抱的,围墙灰砖青瓦,墙沿白底彩绘,侧墙由两两对应的品字形高高码头墙组成,高低错落有序,稳重端庄。整座建筑从造型和颜色、绘画设计,匠心独具,浑然一体,与古梅山洞市自然环境十分和谐,是古梅山安化境内保存最完整而又独具文物和美学价值的徽派建筑。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

  细看正门石雕,门梁二龙戏珠,龙纹清晰精美,龙形栩栩如生。门前两侧石墩上精雕石刻石狮子(已毁于文革)。门联为:“梅岭云开诸峰挺秀,镜湖月朗万泒长流。”乃吾先祖所题, 十六字,将写景、寓意、抒情巧妙结合,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觉。

  主体由两正两侧及前后天井组成,里间正屋供奉有祖宗牌位和木雕神像,是祭祖、议事、嘉奖贤人、整肃族规的地方。宗祠其墙内建筑,工整巧妙,以两个长方形天井布局,由两进两院相连组成。所有木构屋柱,高大挺直,充满霸气。垫柱石墩都刻有精美图文石雕,有生肖、有花草、有祥云藤蔓、有牌楼神像,工艺堪称一绝。楼上凭栏皆为纹饰雕栏,上下呼应。天井天石方正平直,宗祠所有石料均用洞市本地六马溪等石料。显示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走进内厅,最显眼的是祖宗画像和牌位。而“儒宗先绪”四个镏金大字更是点睛之笔,突显了宗祠的职能和权威。贺氏宗祠是洞市及周遍贺氏朝拜祖宗,家族仪事等重大事件的神圣之地。

faf2b2119313b07e6e01da7a0fd7912397dd8c00.jpg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贺氏家训》

  新繁《贺氏家训》

  吾贺氏 乃望族 好家风 要继承

  孝父母 爱子孙 友兄弟 睦乡邻

  明尊卑 别长幼 习礼仪 倡和谐

  要勤劳 勿懒惰 要节俭 勿浪费

  重科学 破迷信 禁赌毒 远恶习

  重教育 兴国家 勤耕读 扬家声

  知荣辱 求上进 讲文明 守法纪

  为民者 要本分 为官者 要爱民

  为商者 要诚信 为富者 要济贫

  为家族 争光彩 为后代 做典范

  为社会 做好亊 为祖国 做贡献

  此家训 要牢记 严遵守 代代传


  广东《贺氏家训》十句切莫忘

  祖训遗言切莫忘 朝夕需蔫祖炉香

  各脉儿孙居各郡 日久他乡即故乡

  不问亲疏同宗祖 互帮互让定长久

  富贵不能欺贫贱 无流难保水流长

  个个儿孙须牢记 枝枝叶叶定蕃昌


  《贺氏家训》

  家训,乃先贤教诲族众为人处事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我贺氏家族,素以“儒宗门弟,诗礼传家”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族人效仿,久传不衰。这篇家训,源出旧谱,历五代、宋、元而至今;虽时过境迁,朝代更换,内容有所增删,但原件精华始终不变,故为贺氏族众振兴家族,奋发向上,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加以整理,注入新的内容,望我宗亲务别父昭其子,兄勉其弟,身体力行,毋忘祖训。

  1、爱国家。国家者,家族之积也。俗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活”。此惯理也。又曰:“有国方有家,爱家必爱国”。故爱国之道多矣!诸如:保护国家尊严;遵章纳税;争做贡献;以及视国旗、闻国歌,肃然起敬;等等,均属爱国行为,望我族人务必养成爱国之心态。

  2、孝父母。孝顺父母,人之天性,亦为人子之道。忤逆者,天理不许,国法难容。侍奉老人,当养其口体,尤养其心志。兄则友弟则恭。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3、端志趣。个人志趣应以振兴民族、振兴国家为中心。相信族人既能适应环境,又可征服自然。奋发图强,努力向上,勿卑贱,毋苟且。

  4、抓放育。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家族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亲人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治穷必先治愚,家族的兴旺在于教育。希我族重视,他族仿效。族族如斯,则家兴国盛矣!

  5、重科学。未来世界必为科学主宰。脑力劳动,体力操作,耕种粮田,栽培果木,改进手工业,发展养殖;走科技兴农、科学致富的道路。

  6、崇忠信。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不面有谄容,不退有后言;权贵不惧,老实不欺;一言之诺,重于九鼎。

  7、尚侠义。救危扶困,见义勇为。牺牲自己,在所不惜;支持他人,全力以赴。若人人如此,则社会纯正,国家稳定,人民幸福,共享升平盛世之乐。

  8、敬贤良。对乡贤族老及有功于社会之人,应致景仰赞颂之忱。人皆有老,难得者“贤”,必须尊之,敬之。

  9、习礼仪。礼仪为我族所创,不可废弃,明尊卑、别长幼,尤为重要。因此,相见相别,婚丧喜庆,定当言之以礼,行之有貌,毕恭毕敬,仪式隆重、庄严。

  10、倡简朴。言词避猥琐,行事避迂枸,应酬不奢侈,服饰不纷华。

  11、拜节俭。勤俭为立家之本,两者缺一不可。无勤,难以广家业;不俭,失之于积累。为此,凡事得讲究节约,不铺张,不浪费,爱惜器物,衣着朴素,家有剩余,心中不慌。此常理也。

  12、务严肃。仪容端庄,精神振作;言出不苟,行不戏谑;循规道矩,谨言而慎行

  13、求果断。遇事不拖,即知即行。今日事今日毕。不迟疑,不犹豫,力求认真与果断。

  14、守法纪。国家法纪,乃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凡我族众须学法,懂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15、睦族邻。不鲁莽,不躁妄,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敦邻睦族,相处诚挚,与人无争,与物无争。

  16、广仁爱。同情之心人皆有之。希我族众泛爰博容,仁民爱物,恤孤怜贫,救急济人,遇丧知哀,见灾知助。

  17、慎交友。交益友,远小人。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者,如良师益友,不以权谋私,不损人利己。

  18、树公德。不妨害公共秩序,不损污公共器物;热心公益事,不望求回报;不损人利己,乐施仁善。

  19、求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事事处处为他人着想。

  20、戒烟赌。烟内含毒质,有害健康。赌博费时、损财、耗神,实为凶杀、堕落之阶,盗窃、倾家之媒。

  【按语】旧时古谱,既有“家训”,又有“家规”、“族法”,即宗族立法,对违犯者进行处罚的条文。这同当代社会极不相适应的。所谓“家有家规”,这个“规”,指的就是这个“宗子法”。它是具有法律性质的,与规劝不同。如今国家法律完善,有法可依,不需要族规。然而,作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应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此篇家训,即是我贺姓家族的古训,又是族人行为之规范。对国家、对社会、对贺姓后人,有百利而无一害。


  【贺氏世系歌诀】

  佩诗书知岚,胄正瑷珍克。

  任玉信安成,宗乐光方振。

  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贝。

  善万异嵇桂,延力玄匡恒。

  步习孝璞良,秉功益崇昆。

  莹伟云庆守,文智学清登。

  自品士新礼,贤胜得休发。

  天义占殿雨,凤耀平旭世。

  亚国瑞朝儒,显集荣丰作。

  金静明嘉兴,宝鼎进绍尚。

  (佩字第壹代,尚字第壹百代。)


寻根记
家乡美
环宇风采
溯源坊
致贺氏朋友的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