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十一位,现今人口约一千四百八十万,排在第十七位。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释义】何的本义是挑担,就是负重、负荷。甲骨文写法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图形。
【得姓始祖】
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西周晋国开国君主姬叔虞的11世孙姬万,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后3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战国初期,韩厥的7世孙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国。后被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韩国遗民,一部分逃到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今河南信阳和湖北北部),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依读音写成何。“自古韩何是一家”。
各支始祖
何大用:字太二,号毅齐。宋进士职,授宣议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诚齐迁四川资县中,因宋时之乱,公迁蒲折结茅庐於洪山之腰,后迁桑园葬蒲圻天石岭坟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嘉庆二十年合族接置家因安柴山护坟右边抵禁区一丈直下田堪坟左边以脚下走路田堪为界,土地柴树木一并在永卖之内。配曹氏,生殁未详,葬通城大水源金星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骏。配王氏,生殁未详,葬蒲圻上边头。配应氏,生殁未详,葬蒲圻竹园角。是为楚南何氏始祖。
何转音:号士元,世居庐江,周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国月十六日己时生,先祖出自韩战国之未韩王安被秦所灭其子孙避难转韩为此受姓之始也。转音公随汉高祖起兵出镇长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为忠烈侯,西汉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时薨,寿一百零九岁,葬庐西城三江口丰面村飞凤御苔形。子二。一世祖:何四宝,字发顺,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时生,殁年没,葬丰城铁宫凤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张氏,丰城焕达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时殁。葬与夫合墓。是为浏阳何氏始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号庚二,元至正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登仙乡黄埠里滄溪保何迁居湘乡二都城前实为始祖。元配:吴氏,生没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洪武二年已酉十月十七日寅时生,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时没,葬湘邑二都城前区钤。是为湘邑何氏始祖。
何赓南:字光禄,少卿,宋咸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时生,至治平固從祖父徙滨阳城西殷市何家硚转徙迎凤铺徙十五里石笋开墾成业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时没,寿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赵氏,咸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时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时没,寿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獻、何忠猷。是为益阳何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其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为黄帝后裔。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中写道:“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年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代有韩厥,从封姓韩氏。”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让他侍奉晋国,人称“韩武子”,名韩万,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韩厥是韩姓始祖,是天下何姓第一人。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郤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为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至公元前230年,韩国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即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一说在山西河津县)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姓。因此,何姓是由韩姓分化出来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罗秀林《客家史料汇篇》中记载,闽、督地区的何姓,除了是韩瑊的后裔之外,还有不少是传自韩的弟弟韩庶。韩庶,就是《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中所载“奔窜时,遇有盘诘,则仓惶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的那一位。故韩庶为此支何姓的得姓始祖。
何姓后来形成庐江、东海、陈郡三大郡望,庐江为三大郡望之首。因此,安徽庐江是何姓的发祥地。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内宫官吏娙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娙何,亦称娙娥,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女官名称,后成为西汉妃嫔的称号。娙何之称由汉武帝刘彻所置,后来依汉元帝刘奭执政的规定,娙何位居昭仪之下,地位相当于关内侯。娙何负责掌管内宫事务,地位相当高,官秩比中二千石的二品大员。在史籍《汉官六种·汉官旧仪·补遗》中记载:“娙娥秩比将军、御史大夫。众人谓之‘娙何’。娙何秩比中二千石。”在汉朝的官位中,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俸禄。在娙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何氏。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满汉大臣传》记载:
⑴.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出自蒙古族古老的克烈部,首领就是著名的王罕,在成吉思汗灭克烈部后,皆归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明朝末期,蒙古族客烈亦惕氏即有冠汉姓为何氏、和氏者。
⑵.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豁罗剌思氏、火鲁剌思氏、郭尔罗特氏等,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尔列斤蒙古的时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儿·玉鲁生一子,名叫豁罗剌思,他组织了害罗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罗剌思为姓氏,成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当文史料中曾以“火鲁剌思”、“郭尔罗特”等文字出现过,在史籍《蒙古秘史》中以“豁罗剌思”表述。成吉思汗铁木真初兴时期,豁罗剌思部曾反对过他,后来又支持和参加他统一漠北的许多战争。成吉思汗分封领地的时候,豁罗剌思部随同哈布图哈萨尔游牧于大兴安岭西麓,这时的部号多称郭尔罗斯。十六世纪中叶,郭尔罗斯部随同孛儿只斤氏迁徙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游牧。明末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布木巴,带领部分部众随科尔泥部首领奥巴依后金。顺治五年,布木受封为札萨克镇国公,掌郭尔罗期前旗。九年之后,哈萨尔的后裔回穆带别一部分郭尔罗期部众归后金,受封为札萨克辅国公,领郭尔罗斯后旗。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郭尔罗斯氏多冠以汉姓为何氏、郭氏、高氏等。
⑶.蒙古族夏日高勒氏,亦称夏日豁勒氏、夏日古勒氏,世据夏日哈(今青海都兰),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有汉姓何氏、夏氏、黄氏等。
⑷.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蒙古族莽努特氏,为喀尔喀蒙古的一个部落,今中国河套以北、蒙古国、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广大地区均有莽努特氏族人分布,而且是蒙古国的主要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莽努特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⑸.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克什克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军队的“却薛台”称号,即亲军卫队,清朝时期称克什克腾旗,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⑹.蒙古族毛忽来氏,为蒙古扎剌亦尔部木华黎的后裔子孙,蒙古语Mohulai(毛忽来)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扎剌亦尔·木华黎氏蒙古著名将领、攻金统帅。他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蒙古民族誉称为“四杰”之一。他的后裔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世居其封地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多冠以汉姓为何氏、牟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术赤台同为铁木真的先锋,冲垮了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铁木真转危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随忙忽惕·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现今的内蒙古奈曼、宁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汉姓为何氏、贺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时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称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称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tog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⑿.蒙古族赫锡特氏,亦称何西勒,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s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七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中记载:
⑴.大厂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为失兀喇,在元朝时期被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儿随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为武德将军、上千户,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汉译“火者”(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何氏。今居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氏读为“火”音。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还有伊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卓秦(皆在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 Hala。后多冠汉姓为鄂、何。⑵.达斡尔族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何、秦。
源流十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格尔克氏,亦称给力克氏、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后,鄂温克族、,满族格尔克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亦称克勒特西尔氏,有那旦千、红改达千、车车依尔千等分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te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满族柯尔特依尔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源流十二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①据史籍《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时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被惨遭极刑后,方氏族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氏为何氏。但该支何氏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逝世后复姓方。这在何氏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③在清朝时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源流十三
源于僰人后裔,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迁徙分布】
迁徙
何氏最早的发源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及邻省山东、河南境内何氏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氏均为当地望族。何氏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
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氏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中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氏逐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终使何氏成为名门望族,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由于“永嘉之乱”,何氏在晋朝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在隋、唐时期,何氏在中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在此时期,何氏族人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时也显示出其聪明才智。同时,何氏在唐朝中期再次大举入迁福建,使何氏得以继续发展。宋元时期,何氏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氏当时的历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氏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氏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
明、清时代,何氏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出现了何氏文化兴盛,专门人才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之现象,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
在当今,何氏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1%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0.5%,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氏人口的44%。何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的1.2%。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何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氏历史上至少有两千八十九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一千七十四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十五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四百十二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四百零三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十一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九十六支次。其中大埔七支次,梅县二十九支次,蕉岭六十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六十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三十三支系。多是会昌何氏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氏人迁徙流动的记载。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七百八十三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四百十二支次;
湖北黄冈县第三,外迁二百四十五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一百五十七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一百零九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八十九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八十六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八十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六十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四十一支次。
在何氏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氏族人就有三百十三支次,怀宁占一百九十八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氏人有一百七十支次,其有柏台的一百十一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氏人四十一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氏人九十二支次(其中有黄岗本源堂的五十二支)两省共一百三十三支次。
何氏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宁、吉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三十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一百二十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入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严日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清朝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万群,到处络不绝。”。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氏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氏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一百二十八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八十五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十二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十一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省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省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氏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1.先秦时期
韩武子被“封于韩原”。韩原在陕西省韩城县西南。韩城西南高地9公里处有一村子名西少梁,往东1公里处的村子叫东少梁,这两个村子是春秋时代少梁国的标志,人称古少梁地,这便是韩原的中心,韩武子封国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约1公里处,是韩城首镇芝川,镇东南的小丘上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身处丘顶回首北眺,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东、西少梁村和围绕两村的辽阔平原,还有镶嵌在平源东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这样一个地方就是整个韩原了,她是韩何人们的故里。
《史记•韩世家》记载“宣子徒居州”。韩宣子在位期间,将韩的都城迁到了“州”这个地方,一些注释和辞书都说它“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四十公里”处。实际它在今天河南涓县的武德镇,周围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当年,它是西周的畿内之邑。《左传》昭公七年,郑国子产把这个曾属晋的地方,给了韩室子,宣子将都城迁往此地。
韩宣子的传人贞子,又把国都“徙居平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古称平阳府。汾河宽阔平缓。清澈涌动的河水滋润着肥沃的晋南盆地,曾是上古时代帝尧看中并建都的地方,附近的曲沃、新绛、翼城都曾作过晋国的都城。韩贞子将都城迁此,具体位置是今临汾市鼓楼西南约十公里的金殿镇。因其处在乎水主干道“母子河”之北,故称平阳。
韩贞子之后至武子启章时,又将国都迁到了宜阳。这是汉朝高诱为《吕氏春秋•任数》篇作注时提到的。宜阳在河南洛阳西南方向,是古时关中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在宜阳城约二十七公里处有一地叫韩城,当地耆老称这个韩城是当年韩国的陪都。近些年在附近还有不少文物发现。
清朝的河南《禹州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改栎邑为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吕氏春秋•任数》篇,同是高诱的注释说:“……武子,都宜阳,生景侯处,徙阳翟”。《史记•韩世家》也记载: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看来,韩景侯迁都阳翟,也是韩国向东南拓展的重大举措,但这是韩国都城的第五次变迁了。据考证,韩景侯迁作都城的阳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城北的八里营,该村北方的土岭,至今还叫北城陵,早年陵上一株大古槐,名城陵槐。周围还有两丈深的古城壕遗迹。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魏攻楚国,在榆关(今河南中牟)展开激战。当时的郑国依恃魏国的力量而轻视韩国,韩哀侯乘机灭了郑国,又一不做二不休,迅即把都城也由阳翟迁到了郑(今河南新郑,距禹州三十五公里),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西有县茨山,中岳嵩山自西向东由高而低至此处突然拔地而起,高耸云天,有“中天一柱”之誉。若遇晴朗的早晨,登临山顶,极目北望,可见一线黄河,蜿蜒东去。
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九年,秦国灭了韩国。在史籍《资治通鉴》中胡之省注曰:“秦灭韩、遂心阳翟县为颍川郡治的。”史籍《禹州志》也说,“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可见,韩国以郑为都仅过短暂的五年,就又迂回了阳翟。自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以阳翟为都,至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灭,总共是一百七十三年,除去在郑的五年,韩国以阳翟为都前后达一百六十八年之久,现在的禹州市,带有“韩”字村名有六个之多。
2.西汉时期
依据《客家何氏源流》等资料可知,何氏在得姓后不久,居住在今天安徽阜阳的何刺之弟何庶生了五个儿子。其中长子何成十七岁时被策举为贤良,后又选拔为博士生员,汉景帝时初入仕为江都王相(汉初同姓诸王受封后并不到封地理事,而由王相代理地方政事,江都王封地在今长沙地区,贾谊、董仲舒也曾先后做过江都王相)。
汉武帝时,何成任治粟都尉(农业部长),逝世后追赠安都侯,食邑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因而其家人迁居扶风平陵居住。何成有一子何果,何果生一子名何比干。何比干曾随晁错学习《尚书》。汉武帝时,何比干任廷尉正(司法监察)。当时的廷尉是张汤,张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治理狱讼案件刻意严刑酷法。何比干作为他的主要部属,却为人宽厚仁慈,总设法解脱他人罪过,并因此多次与张汤发生争执,不久被外放为丹阳都尉(今河南汝阴司法长官)。何比干到任后,执法严明公正,监狱中无受冤之人,因而汝河、淮河流域的人称他为“何公”。
《后汉书》因此赞誉他说: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89年)农历3月的某日,何比干午睡时梦见贵客车骑满门,他醒来后正告诉妻子梦中事时,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对他说:你积有阴德,现在我赏赐给你一件符策,它可保佑你子孙繁盛。说完这话后,老太太从怀中抽出一个长九寸,由九百九十枚竹简组成的符策,预言他将有子孙九百九十人,让子孙每人各持竹简一枚。这则故事虽不可全信,但何比干生有六子三女,何氏家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却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何比干诸子虽无显名,但后代却绵延不断,他的五世孙何宠曾做过千乘都尉。六世孙何敞,东汉时曾屡次为官。何敞为人公正,先在太尉(东汉最高军事长官)宋由幕府任幕僚,后因策试成绩优异,先为侍御史,后为尚书,常直谏当权的窦氏家族揽权,深受窦家忌恨。窦氏家族终于设法把他排挤出了中央中枢机构,外放任当时素以骄贵闻名的济南王刘康的太傅,深受刘康敬重与礼遇。后又迁为汝南(今河南南部)太守。治理地方以宽和为政,积极组织生产,修渠筑堤,垦田三万顷,深受百姓拥戴。
除何比干家族外,平陵还有一支从平舆(今河南平舆),迁来的何氏人家。这支何氏人家的著名人物是廉吏何并。何并的祖父曾是“二千石”一级的高官,其家族因此迁到平陵。何并曾做过郡吏,后任大司空(最高行政长官)何武掾,深受器重,推为长陵县令。何并任职期间,长陵县风俗淳美,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西汉末年哀帝时先后任陇西太守、颍川太守,为政清明,政绩显著。他的儿子何恢,王莽朝曾任关都尉,子孙绵延不断。河南地区不仅有何并先祖,更有其他众多的何氏家族。如汉帝何皇后,也是南阳宛县人(今河南宛平),其兄何进先为郎中,后为虎贲中郎将、颖川太守,最后位至大将军,封慎侯,权倾朝野。再如陈国人(今河南淮阳)何熙,位至大司农(农业部长)、行车骑将军。
西汉时四川北部的郫县,也是何氏家族兴盛之地。早在西汉宣帝时,何武家族在这里已经声名显赫。何武兄弟五人,他十四岁左右因善唱歌颂汉朝德政的诗歌;被汉宣帝召入宫中力口以赏赐,并令入太学跟随博士受业,专修《周易》。因策试甲科为郎官,后在中央与地方多次任职,最终由太守、州刺史迁升为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总理),位极人臣,权倾朝廷。何武为人宽厚博学,以乐于奖掖人才闻名,痛恨结党营私。汉成帝时,土地兼并严重,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何武为挽时弊,与御史大夫孔夫一起主持过“限旧”运动,试图遏止豪强兼并之势,但因不能从根本上革除弊政,收效甚微。晚年因不满王莽专权,不堪忍受侮辱,被迫自杀。东汉时,郫县又出现了另一支何氏经学世家,其中的名人有学通五经的何英,他曾写过《汉德春秋》十五卷。何英的孙子何汶,学识渊博,有传世之作三十卷。
除了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的何氏家族在西汉时曾有名于当时外。任城樊人(今山东济宁)何休,更是东汉大儒。他的父亲何豹曾做过少府(皇室财务大总管),为人质朴不善言词,但却聪明灵秀,对六经有深入的钻研,曾作《公羊春秋解诂》,至今仍是研究《公羊传》者必读之书。何休也曾经做过议郎、谏议大夫等枢密官员。另外,东汉末年南阳襄乡人(今湖北枣阳)何颐,豫章南昌人(今江西南昌)何汤,也都有名于当时。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自东汉末至南朝宋齐梁陈三百余年,仅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正史记载的名人就有十代四十八人,其他三大郡望中的名人虽稍逊于庐江何氏,但也堪称名人辈出。这一时期何氏播迁的区域以四大郡望为主线,旁及一些支系与少数民族改姓何氏的人,大致说来主要分布在:庐江郡属地的今安徽寿县以南、江西九江市以北厂长江以西地区;东海郡辖区内的今山东枣庄市以东、江苏连云港市以西的地区;陈郡管辖区内的今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地区;蜀郡郫县管区内的今四川省西北部、青海、甘肃、湖北部分地区。此外,三国时吴国后主孙皓的母亲何姬,是句容人(今江苏句容),何姬既为国母,其家族想必也颇有声势。西晋时吴郡人何楷曾做过吴郡太守。南齐高帝建元三年(公元481年),巡行天下,在衡阳(今湖南衡山)发现了四世同堂的何弘一家。朝廷免去何弘一家的租税徭役,诏诰天下将其作为孝友传家的楷模。
4.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大变迁时期。何氏人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随之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与调整。一方面,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土崩瓦解,作为何氏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四大郡望,也开始逐渐消亡,何氏人因而更进一步散布到华夏大地的广袤原野中。特别是何氏人开始向江南各地迁徙流动。
据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约公元676年),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何嗣韩,随经略使陈元光进入福建,不久定居于福建。到唐僖宗时,固始何氏人再次随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被授予安抚使,分田划地,受到表彰。此后,庐江何氏也多次迁入福建,并由福建进入广东、浙江沿海地区。据《何氏族谱•总世系图》与《客家何氏源流》记载,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庐江何旦及其子孙,先后迁到了广东梅州、潮洲、福建汀州地区。
另有一些何氏支系进入了浙江、贵州、云南地区。此间的何氏名人中,既出过皇后、地方节度使,也出过科技文化名人。唐朝后期,梓州(今四川三台)何氏女儿聪颖温良,被选入宫,初侍寿王李晔,李晔即帝位,册封为皇后。灵武人(今宁夏青铜峡)何进滔,其家世代行伍,多有做军校的人。他少时就以慕僚身份客居魏镇(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田弘正军中。后因领兵征讨李师道等有功,先升侍御史,后领节度使(唐朝主管地方军政财权的地方大员),统治魏镇十余年,地方人民安居乐业。他的儿子何弘敬,孙子何全橘也曾先后承袭魏镇节度大使,因而何进滔一门统治魏镇长达四十二年之久,并全部由地方节度使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出将入相,三世统治地方,三世继任宰相,由地方官进而入主中央中枢机构的世代官宦人家的显例。和州人(今安徽和县)何蕃,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身在太学二十年,深为同僚与学生敬重,成为一代学人楷模。栖凤西域人(今陕西安康)何妥与其侄儿何稠,兼善工程建筑,多次主持大型工程建设工作。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中原士家大族纷纷南迁,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一些以游牧骑射为业的北方游牧民族大显身手。两汉时曾多次侵扰关中刘氏政权的匈奴族,虽在中原政权强大力量的进攻下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后裔的一部分在北魏时发展为高车部,或敕勒(讹音读铁勒)部,散居在漠北广大地区,以游牧骑射为业,不断兴旺壮大。至隋大业年间,形成了与突厥抗衡的回纥部落联盟。隋末唐初,回纥各部与唐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后回纥部又改称回鹘。唐末在今内蒙古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活动的一支回鹘人,改姓何,不断向中原地区推进。由于这支何氏回鹘人骁勇果敢,在各种军事力量纷争攻掠中脱颖而出,受到各种割据政权统治者的重视。后唐武帝李克用统治时,这支何氏回鹘人中的何庆做了李克用的军中小校。到后晋石敬塘起兵时,何庆的儿子何怀福先做小校,又专管马匹。石敬塘即位后,何怀福的儿子何建,先做了禁军头领,后又相继做过泾、邓、贝、澶、孟五镇节度使。到后蜀统治时期,何建又官至中书令,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唐末五代之后,中国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一方面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变迁幅度的增大,人口迁徙流动的幅度也自然加大。作为全国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何氏人家,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布全国各地,占汉族人口1%以上的大姓。不仅如此,明清以来何氏人还不断向海外迁徙拓展。时至今日,何氏华人已遍布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大洋洲等地。何氏人可谓已遍播全球各地,成了一个名闻环宇的大家族。
5.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何氏人的播迁速度进一步加快,播迁范围也迅速扩大,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何氏人才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中的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政治大员比比皆是,他们或出入朝廷、总理朝纲,或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尤其是在这个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冲突异常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何氏人在朝为官当政者,主持正义,力斗权奸;在军旅为将士者,作战勇敢,不惜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出使敌营者大义凛然,义正辞严,不辱使命。表现出了何氏人忠勇仗义、视死如归王的气节与风范,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仅两宋时期,何氏人就有付梥、何昌言、何涣三人高中状元,何执中、何常等三十人进士及第,其中大庾人何源一门三进士,名闻四方,何造之三世泉第,家有“三桂堂”,名噪一时,实堪何氏盾人引以为荣。更值得何氏后人自豪的是,—这些状元郎、进士郎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忠勇可颂。宋政和年间状元四川省仁寿人何碌,曾多次上书揭露权臣王黼结党营私,专权误国,并最终以十五条罪状参倒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金兵长驱直入中原时,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敌,并以尚书右仆射,负责处理行政事务的尚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的身份取代唐恪为相,组织京师保卫战。京师陷落后,他与徽、钦二帝被掳往金营。被寸甲往金国后,绝食而死。
宋政和年间进士浙江余杭人何铸、宋重和年间进士湖南上麓人何兑,在南宋高宗朝岳飞冤狱案中,都不媚权贵,力主正义,勇斗权奸。何铸以御史中丞(主审狱诉)身份为岳飞辩诬,多次在高宗面前直言岳飞不反,并因此被贬官。何兑以通州(今湖南沅陵)判的身份,上书朝廷,痛斥秦桧贪功误国,因而被下狱杖责。开封祥符人(今河南开封)武进士何灌,多次大败西、夏兵,并在金兵攻京师时于城下与金兵奋战三日,最后战死军中。抚州安乐人(今江西乐安)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同年进士何时,任兴国县知事。
蒙元大军南下时,他响应文天祥号召,与蒙元大军激战,兵败削发为僧,隐姓埋名,终了一生。黎州(今四川汉源)通判,汉州德阻人(今四川德阳)何充,奋勇抗击蒙元军队,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引诱,宁死不屈,死而后已。其妻陈氏更是痛骂蒙元,誓死效忠赵宋王朝,结果其妻子、孙儿并亲戚四十余人都英勇就义,传为佳话。
抚州崇仁人(今江西崇仁)何异,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进士,历官刑部侍郎、权工部尚书(代理工部长官),以诗名于当时,著有《月湖诗集》,流传于后世。咸淳进士,福建淳安人何梦桂,官居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学问精深,著有《易衍》、《中庸致用》等书,多发前人所未发。
四川南充省人何涉,勤学苦读,学识渊博,中进士后与大文学家范仲淹等过从甚密,初为著作郎,后任职地方,所到之处多设学馆,广召徒众,奖励后学。特别是他对《左氏春秋》的讲论颇有深意,随其问学听讲者众多,宋朝名将狄青就经常随他听讲。
湖南邵武人,何兑之子何镐,与理学大师朱熹过从甚密,深明儒学经世致用之学,任官免赋简政,轻徭便民,被当时学者尊称为“台溪先生”。
浙江省金华人何基,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再传弟子,学问精深博大,极受时人推崇,著书宏富,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等。
西安人何新之,官至枢密院编修官,有《诗林万选》等书流传后世。
许州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何中立,中进士后,先为集贤校注、枢密直学士,后任陈、许、杭三州知州,喜好文词,是一时名士。
陕西省蒲城人何去非,学问广博,见识深远,一生屡任教职,备受大文学家曾巩、苏轼推崇。
福建大庆人何大正,博通诸经,被称为太学三杰之一。大庾人何源,精通经史,教授有方,一门三进士。长子何衢亭,通《春秋》,为宝祐进士;次子何光龙,精《礼记》,享淳进士;弟子莫如德,专攻《周易》,是淳祐进士。
元朝何氏人虽不如两宋那样声名显赫,然而何氏人中为将者勇猛善战,战功彪炳。为官者出为地方长官,入为朝廷重臣,且多有政绩。为学者埋头读书,潜心儒学,文名不凡。甚至连居家不仕不学者,也有以高义至孝闻名于世之人。
何伯祥,易州易县人(今河北易县),幼年即从军,归附元朝后,拔洛阳、围归德、破蔡州,战功卓著。后随元世祖拥兵南进,参谋军事,出谋划策,多有作为,后病逝世于军中,追封易国公。可谓一生军旅,战功卓著。他的儿子何玮也早年从军,多次打败南宋贾似道(南明弘光小朝廷宰相)等宋兵,为蒙元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出为湖南宣慰使、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等地方大员,人为中书参知政事、侍御史、御史中丞、太子詹事兼卫率(太子最高属官)等中央大员,逝世后追封梁国公,备极荣崇。北京人何实,祖父世代为官,少虽孤弱,长大后通多国语言,又骁勇善战,曾充任蒙元宰相木华黎前锋,攻城夺地,战功显赫,并因军功被赐金虎符,准便宜行元帅府事。
何荣祖,太原人,世代为吏,精通政务,出为山东、河南按察使、云南行省参知政事等地方大吏,入朝曾为尚书右丞、中书右丞、中书省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等中央要职,逝世后追封赵国公。他的儿子何惠又曾荣任秘书少监。蒲圻人(今湖北蒲圻)何槐孙,聪颖多识,为官精于政事,能除奸理冤,政绩显赫,著有《善政指南》一书,后世广为流传。
何景福,福建淳安人,自以为生不逢时,官府多次征召不就,博学多才,著有《铁牛翁集》。乐安人(今四川广安)何中,自幼聪颖好古学,家有藏书万卷,都曾亲手校理一遍,学识弘深渊博,为当时名士。何槐孙之父,湖北蒲圻人何天骏,深爱经史之学,游情翰墨,博洽不群,曾为湖南湘乡学正。何天骏族人何维也卓尔不凡,文采超群。昌平人(今北京昌平)何失,恃才傲物,善诗赋。元朝至正年间,公卿大臣交相荐举,他以父母年迈为由,始终不肯入仕做官。何失之弟何澄善作人物树石画,其《归庄图》备受称赞,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精品之元朝的何氏人物中,还有延安洛川人何从义。他虽居家不仕不学,却行如其名,孝义薄云天。他的祖父、祖母去世后,他多年在墓旁搭草棚守护,疏食孝衣,不敢稍有懈怠。不仅如此,他对伯祖父、母,叔祖父、母,父母、叔父母也孝敬至谨,送葬祭奠毫不怠慢,世人多有称颂。
6.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覆亡,满清军队的入关。在此其间,中国各地人口流动频率与规模也空前高涨。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大事变,也对各地人口的迁徙流动,特别是江南各地人口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何氏人在社会大剧变中,进一步散播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开始向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拓展。
奉贤人(今上海奉贤)何廉家族在明清两代就名人辈出。何廉本人元末官至雷州府判,其弟何广因精通法律,参定律令有功,明初升任陕西按察副使。何广的族子何天祥官医学教谕,为一代名医。何天祥之后二十四代行医,且代有名医行世。其中著名的有他的重孙何;澄、曾孙何严。何严官至太医院院判。何严的儿子何全,精通医术,奉召授御医,掌太压院正使,留侍内廷,有功,御赐建立俊士。何全的儿子何凤春,官太医院御医,孙子何九经,官御医,封迪功郎。何九经的孙了子何十翼,也是一代名医,曾官景、楚两府良医正。何十翼的儿子何从政,为太医院医士。
何从政的孙子何汝国,是清初上海名医。何汝国的孙子何炫,是清唐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岁贡生,著名医学家。他不但医术高明,还著有《何氏虚劳心传》、《何嗣宗医案》、《何氏伤寒纂要》、《伤寒本义》、《金匮要略本义》、《保产全书》等医学专著,及诗集—《怡云诗稿》。
何炫的儿子何王模,得家传医术,名噪江、浙,工诗,有《倚南轩集》四卷、《萍香诗草》两卷等。何王模的儿子何云翔,为太学生,医承世业。何云翔的儿子何世仁,为国子监生,候选布政司理问,精医术,善治伤寒,有《伤寒类辨》两卷,《重固三何医案》、《治病要言》、《竽山草堂医案》十六卷、《何元长先生医案》两卷、《福泉山房医案》十卷。
何世仁的儿子何其伟,更是清朝著名医学家,曾为林则徐夫人治愈顽症,编成渐次戒鸦片烟的《救迷良方》,在民间广为流传,收效不错。他的医学著述宏富,主要有《医学妙谛》三卷(原名《杂症歌诀》,引历代医学名著精论,将病因、治法等编成七言歌诀)《何氏药性赋》、《何氏四言脉诀》、《杂症总括》、《医大史传》、《医学源流论》、《停竿山人医案》、《世济堂医案》、《竿山医案择效》等。何其伟的弟弟何其章、何其超、何其瑞也都是一代名医。何其伟的儿子何昌福、何鸿舫也都精通医术。何昌福初习儒,后承家学,代父诊疗,著有《壶春丹房医案》、《论病条辨》等医学专著。何鸿舫是太学生,工诗能画,擅书法,医道高明。何其超的儿子前高涨。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大事变,也对各地人口的迁徙流动,特别是江南各地人口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何氏人在社会大剧变中,进一步散播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开始向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拓展,并在上海、南京、江苏、江西等地形成了新的世家,他们中的佼佼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数百人之多。
何其超的儿子何昌梓,工诗精医,著有《香雪轩医案》、《烬余诗草》等。何昌梓的儿子何寿彭,精医,著有《医镜》三卷。何昌福的儿子何运亨,是大学生,医术高超,著有《温热暑疫节要》、《瘟疫编诀》、《何八愚医案》等。何鸿舫的儿子何振宇、何振实,也都精通医术。何廉的七世孙何孝,本是明中叶上海地区的乡间地”主,可他改变了对土地的传统经营方式,修堤筑渠,大兴水利,收入十倍于前代,积累了雄厚的家资,让三个儿子先后入太学修业。长子何良佐恬退不愿为官,年近六十岁授南京光禄寺署丞。次子何良俊,自少年刻苦自学二十年,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和藏书家,家有藏书四万卷。著有《柘湖集》二十八卷、《清森阁集》、《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世说新语补》等专著。三子何良傅,十岁通经史,十四岁补诸生,嘉靖年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南京礼部主客郎中等职。著有《礼部集》。
明清时不但上海有何氏文化世家,而且在闽、浙、苏、粤等地,也出现了不少何氏钟鸣鼎食、书香门第之家。
明朝江西广昌(今江西省广昌)的何氏家族,自明初何文渊起,世代有人身居高位。何文渊,永乐十六年中进士,授御史,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何文渊的儿子何乔新,景泰五年中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后官至刑部尚书。何文渊次子何乔福,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尤其著名。何乔新五世孙何源,嘉靖年间中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为官清正廉明,曾受到著名清官海瑞的赞赏。
何源哥哥何涛,嘉靖乡试第一,授安庆府推官。到任三日,他下属的官吏告诉他应该去拜谒监司。何涛皱眉不去,随即辞官回家。在学术、文化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清朝道州(今湖南道县)何凌汉家族。何凌汉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一生历任吏、户、工三部官员,为人处世严谨不苟,办事严明公允。擅书法,曾书《全唐文》御序。以道德文章才德俱佳,获世人称赏。
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学有专长,是一代文化名人。长子何绍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官编修。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著有《说文段注驳正》等书。其子何绍业,以祖父荫太学生官兵部员外郎。善书法、绘画,尤精篆刻。三子何绍祺,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举人,官至浙江道员。善书法,尤精颜体。四子何绍京,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湖北候选道员。以诗词、书法及鉴赏家著名于当时。
7.迁入台湾省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中,有一位立下了不世之功的人,他叫何斌,是何族人台较早的先辈之一。如今的台湾岛内,居住着至少五万人的何氏子孙,在宝岛百家大姓中,名列二十六位。清朝初年,在东南沿海流传着这样一首赞誉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一举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五言诗:献图成决策,领港率艨艟。台海升平日,驱荷第一功。
何斌,又名何廷斌,祖籍福建泉州,曾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将。他是一位海上冒险家,早年即泛海谋生,先去日本经商,后又到台湾发展贸易,前后达三十余年。
何斌生逢乱世,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势中,他以干练通达,善言辩长交际,懂外语的优势取得了荷兰官商的信任,在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担任商务翻译的重要职务。时称“通事”。
此时正与清军对抗的郑成功,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与清军激烈争夺沿海郡县,屡得屡失,难以固守。清政府采取迁海政策,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必须内迁四十里,不准越界外行,寸板不许下海,违者处死。郑成功的兵源粮饷,难以为继,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而荷兰殖民侵略者长期盘踞霸占台湾,横行海上,又堵住了他们海上的道路。
何斌得知这一情况,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逃回厦门,把他绘制的台湾地图献给了郑成功,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四月初一,何斌亲自引导郑成功的船队,趁着涨潮,在鹿耳门登岛成功。又很快攻下了荷兰军队的据点赤嵌城,迫使荷兰侵略者签字投降,台湾宝岛在遭受异族蹂躏三十七年以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据一坦何氏谱牒记载,何氏人迁居台湾大概始寸明朝末年的何斌家族。何斌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成了郑成功的重要幕僚,其后裔也因此在台湾留居下来,并代代繁衍。而在郑成功及其后代控制台湾期间,以及在清朗中叶和近代国民党盘踞台湾时,又有不少何氏人前往台湾,并在那里留居下来,繁衍发展,使何氏人在台湾逐渐成了居第二十六位的大姓,并广泛分布到台湾的台北、新竹、彰化、嘉义、基隆、台中东势、凤山、士林内双溪等广大地区。
何氏人在向台湾迁徙的同时,也向港澳地区挺进。何氏人在港澳的发展繁衍历史,与他们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繁衍状况基本相同。其中近代在香港最有名的何氏人莫过于何启。
时至今日,何启的后人也是香港何氏人中的一大家族,并在香港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香港的何启是香港众多杰出华人中一位可以彪柄于中国近代史册的何氏英杰,那么澳门的何氏英杰就更值得何氏人自豪了。这其中不但有今日澳门首任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及其家族,而且有澳门著名的实业家何鸿徯及其家族富甲澳门一方。何厚铧及其家族的事业可以说源渊于其父何贤。
明清之际,迁台的何氏族人远不止何斌一族。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五年(公元1652年)之前,福建漳州人何光瀚到达台南拓荒定居。公元1662年,有何义兴,何祐随郑成功东征台湾。第二年,泉州人何积善到台盐水港开发,还有入垦台湾太子宫堡的何替仔等,在台湾地方志书及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据《菲律宾庐江河氏宗亲会会刊》(公元1994)中施源提供的资料,清朝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新竹宝山都有何氏族人的足迹可见:
⑴来自福建漳州平和、诏安两县的何氏族人:
①来自平和县境者:
清康熙中期,何攒公入垦雾峰。
清康熙末期,何廷谨人居今台中市公馆。
清乾隆初期,何怀安定居今台中市何厝;何宽祁入垦今大里乡草湖;何连魁人居今新化市牛埔里。
清乾隆中叶,何淑慎、何天成等人迁入今台中市何厝;何勤习拓荒到今台中市北屯区三分埔;何海南来居今台中市西屯区下七张犁;何叶在台中市南屯区沟子(土乾)定居;何汉、何承迁入今台中市南屯区新庄;何雅直、何溪水人居今大肚乡;何结生到今天的乌日下膀婿谋生;何云迁到漳化大村乡黎头厝。
清乾隆后期。何纯良人台中市何厝;何福随、何成德人居今台中市公馆;何昌入居今草屯,后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何唱到今台中市南屯区新庄定居,何邻人迁今大里乡番子寮;何合迁入今彰化涌头;何文珍到今漳化大村乡黎头厝。
清嘉庆年间。何语,何实义等人人居今台中市何厝;何彩来台中市西区士库;何真实迁到今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何正直迁入台中市南屯区新庄;何合掰迁入今台中市南屯区刘厝;何却妈迁今台中市南屯;何慧德迁到今大里乡沿途城;何洒迁雾峰乡本乡村。
清道光年间。何毅直迁入今台中市南屯新庄;何荣回迁入今乌日下膀婿。
清同治年间。何万盛迁入台中市南区顶桥子头。
②来自诏安县境者:
清雍正年间。何秀满、何自清、何自旋等人迁入今台中市何厝。
清乾隆初年。何朝保迁入今台中市何厝;何宗鲁迁入今台中市公馆。
清乾隆中期。何欺、何算、何强、何汉、何均、何文惠人居今台中市何厝。
清乾隆后期。何恭笃、何坐等人定居台中市何厝;何明山之先祖迁何厝,后裔则分散到北屯二分埔发展家业。
清嘉庆中期。何位、何诰等人迁人台中市何厝。
⑵来自福建泉州同安、南安、惠安三县的何氏族人:
①来自同安县境者:
清乾隆初年。何维迁入今台中县沙鹿镇潭子墘。
清乾隆后期。何茂椿迁居沙鹿潭子塔。
清嘉庆年间。何声良、何贞祥等人迁往沙鹿潭子(土乾)。
清道光年间。何富论、何光远、何龙得等人迁居沙鹿潭子(土乾)。
②来自南安县境者:
清乾隆中叶。何光益定居今溪湖镇竹园。
③来自惠安县境者:
清乾隆后期。何光添入居新竹市。
⑶来自广东嘉应州镇平、梅县二县的何氏人:
①来自镇平县境者:
清乾隆初期。何文明、何云贵父子迁人今高雄美浓。
清乾隆中期。何绍毅迁入今嘉义民雄,后人移居今苗栗公馆。
清乾隆末期。何元濂迁居今屏东内埔。
②来自梅县境者:
清乾隆中期。何思宗定居今桃园中坜。
另据“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的藏台湾何氏族谱里,也显示了福建迁台族人的情况:
何超天,自平和县迁台北板桥。
何才,自诏安县迁基隆。
何士兰,自诏安县迁台北。
何学都,自仙游县迁高雄。
何圣前,自闽侯迁台北。
何彦赐,自长乐迁往新竹。
今天,台岛之内,有“台湾桃园县何氏宗亲会”,“基隆何蓝韩氏宗亲会”,“新竹县何氏宗亲会”,“南区韩何蓝宗亲会”,“台湾嘉义何大宗亲会”,“高雄市何氏宗亲会”,“台北市何氏宗亲会”等,这些何氏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布局,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岛之内何氏家族迁徙繁衍和分布的情况。
1978年台湾户口普查显示:台湾何氏人口总计十四万四千五百零三人,在台百家大姓中居二十六位;分布最多的五县市顺序是:台北市第一,两万零九百五十七人;嘉义县第二,一万六千零五十九人;台北县第三;一万三千九百零八人;台中市第四,一万两千两百零六人;台中县第五,一万一千六百六十七人。
二十多年过去了,整整一代人的时段,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繁衍,不难推测,今天台湾的何氏人至少在十五万人左右。
8.移居海外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风云激荡,风起云涌,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的迁徙流动也更加频繁。
何氏人向海外的拓展,大致开始于明朝中叶。他们多数是由今天的广东、福建鸟东南沿海地区先迁居港、澳、台,再由港酒台向东南亚地区及欧美等地拓展。
何氏人不但在澳港台繁衍发展,创造了宏伟的业绩,而且散播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为了加强联络,增进宗亲感情,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加坡的何氏华人先后成立了以何成法等为首的星洲庐江何氏公会,以何海光、何文华等为首的新加坡琼崖何氏公会,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
在海外最有影响的要数何氏人在菲律宾创建的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了。这个宗亲会1989年由何金朝、何恭育、何民觉等发起并成立了筹委会,筹集资金,确定会所,制定章程,办理注册登记,招收会员,同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章程规定:“凡属何氏族亲,旅居菲律宾者,不分国籍,只要能遵守本会章程者,年龄满十八岁,经族亲之介绍便可入会。”会员义务包括:遵守该会章程及服从一切决议案;缴纳会费;捐输该会公益事业及福利基金与扶助会友;参加春秋祭祀及会员大会等。
会员权利包括:享有选举权及被选权,与提议该会应兴应革之事宜;举行会员大会时,享有发言权及表决权;享有该会合理与合法援助之权利;会员若贫病无依者,衰老无生产能力者,可具函该会详述情由,经查属实,得酌情支持;如失业或求职者,有需该会介绍工作者,可到会申述,以推荐适宜之工作;会员如不幸逝世者,其亲属须通知该会,由该会发出通告,及襄理布终事项。该会成立后,致力于:帮助家境困难的族生完成学业;热心慈善公益,发展中菲友谊,经常响应商总及华文报社发起的各项救灾活动;参加宗联的各项活动,增进与其他宗亲会的联系,加强侨社团结;保持与国外各何氏宗亲会的联系。1992年11月新会所大厦建成启用。在邦板牙、宿务、怡朗、三宝颜、纳卯、苏禄等地区设联络主任。1992年11月,与马来西亚何氏公会、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香港何氏宗亲总会有限公司、澳门何族宗义堂联谊会、福建石狮庐江何氏福利互助会等,在马尼拉共同发起筹组世界何氏宗亲总会。1994年9月3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首届恳亲大会,从此每两年轮流在各地举行一次,为加强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何氏华人的情感与关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东南亚的泰国也有众多的何氏人从事各种商务及社会活动,涌现出了许多何氏优秀儿女。其中祖籍南海(今广东广州),生于泰国的泰国新闻界著名女政治记者何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1964年毕业于泰国法政大学新闻系,1965年任泰文《荣誉报》记者,后在泰国英文《民族日报》、华文《京华日报》等报社任职。1982年后曾任《新中原报》督印人兼总经理、采访部主任二总编辑等职。她擅长政治新闻报道,所采写的新闻涉及面广,文字直率中肯,在泰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新闻界都颇有影响。
分布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480万,为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何姓在人群中分布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迁徙入闽】
何姓发源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邻省山东、河南境内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均为当地望族。
何姓入闽最早为汉武帝时,江西九江何姓兄弟九人,因知其父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所以逃入闽,于仙游九鲤湖飞升,世人称为何姓九仙祖。泉州城郊马甲双髻山有庙宇奉祀,又称(北)大仙公。据福建文献,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因闽地险而多阻,闽人凶悍数反,诏军吏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久旷其地。由于福建当时地僻人稀,上述何姓入闽传说有待查证。
三国时的何雄。何雄东汉末人,为侯官(今福州)长官商升部将张雅之婿。建安初,孙策遣南部都尉驾齐讨商升,商升欲降,但为部将张雅,詹强等杀。张雅自称无上将军,结果与女婿何雄争势不和。贺齐离间二人拥兵相图,然后驾齐乘机进讨,大破之。《三国志辞典》198页《三国志吴书》1377页贺齐传。另据《入闽掌故》引《闽省何氏大宗谱》载:“先祖何雄于汉未入闽,拒孙策战死,子孙皆留于闽。”
何乔远《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也。”何姓入闽居晋安(今福州)。何玉钰由陕西扶风入闽。留居福州。唐末时,裔孙迁汀州府,后分迁上杭,连城,永定等地。《邵武何姓族谱》记载:其先光州固始人,东晋末避乱入闽,居邵武小溪(含邵武东区七台)。入闽历史悠久。自汉至唐五代先后有多支入闽,大都是何庶公后裔。
何氏族谱载:“先祖何嗣韩、世居庐江、唐高宗仪风年间,跟随陈元光戌闽(约公元676-679年),后定居于闽。”何嗣韩,即何德,也是庶公后裔。据《诏安何姓家谱》记载: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何嗣韩是入闽始祖。垂拱四年壬子(688年)置漳州府,授元光为刺史,韩诏封光禄大夫,迁任泉州,定居于惠安县域。唐总章二年(669年)唐昭宗派河南固始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广州)行军总管,从广州入闽驻扎云陵。随同入闽者有固始人58姓部将,何德,字衍,号嗣韩,其父何罗娶陈政胞妹为室,与陈元光是昆仲,何德主管军需财粮职。自唐初何德入闽至唐末何德裔孙何京官授安抚使,与陈元光的孙女结成儿女亲家。唐昭宗授何京为“入闽安抚使”,主管民政,分田划地,安插闽人,何京卒后,夫妇合葬福建惠安县北偶埔崎青竹山舍利院旁,当地人称“安抚公墓”。何京之子讳成就,字子铎。南唐授昭信校尉,今惠安犹存“校尉”地名.宋太祖赵匡胤御笔亲题“入闽人祖”四字为庙额,表彰何德家族。
南安姓氏志资料载:庐江何姓于安徽长江北岸南渡,何修十六代孙何佟,生子何德,字定肃,号嗣韩,唐麟德二年(665年)受荐任职河南光州,择居固始。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军入闽靖乱,何德随军任军需财粮官。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定闽开漳,功勋卓著,何德升迁泉州任职,食采螺阳;垂拱四年,武则天封其为光禄大夫;僖宗文德元年,追封其为安抚节度使;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追封其为竭忠辅国将军。何姓尊其为安抚公,认定为何姓入闽始祖。
《唐宋元间宁化的江西移民》:唐时,有继源、捷源。捷源迁江西;继源至三世大一郎,原居广昌,后避风尘,游于宁化永丰里大河坊(今宁化中沙乡何屋村)。
何大一郎从江西广昌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永丰里大河坊(今中沙乡)开基立业。何氏35世何旦,又名禀,字景行,法号大郎(太郎),原籍庐州庐江县,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中进士,选授福建汀州宁化县令,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任满解职,定居宁化县石壁。次年,何旦因事至粤东梅州、潮州,回途路经武平县岩前,喜此地平畴绿野,田土膏腴,遂定居于岩前。何大郎生五子:三郎迁长汀河田,四郎迁陕西汉中,六郎迁广东海丰,八郎迁广东河源,五郎随父迁武平冷洋。何大郎裔孙播迁闽、粤、赣、台,可谓枝繁叶茂。明初,祖籍湖州府建德县的何天佑奉调来武平县武所(中山镇)征寇,封世袭将军,其子何肇南定居武所。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庚子(1151年),朝旨封为竭忠辅国昭德将军,赐爵昭德侯。昭德侯祖居闽,历二百多年,传至安抚,讳京,字衍解,生于唐懿宗(860年)世居惠安,由武科入宦。僖宗中和间,授南京留守右卫。何嗣韩其大号嗣韩,寓有怀念韩改何之意,讳德,寓有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之意。功勋卓着,闽越当时赖之,闽人思其德,塑像祀之,卒葬惠安北门外青林山舍利院。1140年宋高宗时敕封辅国将军,光禄大夫,安抚节度使,故又称安抚公、昭德侯。夫人陈氏,荫封一品夫人。漳州北庙曾设有何公讳德神位,泉州崇福寺原设有祭坛,供奉安抚公塑像,族人春秋祭祀。
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何姓部将随之入闽。建立闽国,称王。何嗣韩后裔也回闽治理闽国。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固始何衍庆率兵随军入闽,官任泉州安抚节度使,镇守泉州,定居在惠安。惠安何姓主要分布在辋川、洛阳、螺城、崇武、黄塘等镇,其中辋川峰崎是福建何姓较大聚居地,周围大小26个自然村的何姓,均由此分衍。何元剑四世孙何宽移居辋川镇试剑村,今传20多代。据《何氏族谱》载,景福元年(892年),庐江何旦及其子孙先后迁徙至广东梅州、潮洲、福建汀州地区。
何旦,讳睿,号何太郎,太乙郎、驮大王,唐末浙江处州龙泉县人,五代时官宁化尹,后定居福建武平县,子孙散居闽、粤、赣等省。何旦是清源郡二世祖,也是本人之二世祖(吾为一世起算是三十三代孙)。何旦是庶公第四十二代孙。
另有资料载:唐昭宗末年,何旦为宁化县尹,居石壁。
香港《崇正同人系谱》梅县、宁化《何氏族谱》:始祖,大郎(三十七世),后梁贞明五年进士,授宁化县尹。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任满定居石壁村。次年,游于广东,路经武平岩前,嘉其地美,而迁居斯地。生五子:长子三郎,分居河田;四子六郎,迁居海丰;五子八郎,移居河源。何氏后裔,播衍江西会昌、赣州、瑞金、分宣、于都、福建龙岩、广东兴宁、梅县、长乐、海阳、翁源、大埔、潮安、丰顺、龙川、饶平、揭阳、蕉岭、湖广益阳、广西贺县、郁林州、湖南、香港、深圳、台湾等地。
《客家百姓南迁史略》:三十七世何大郎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任宁化尹,遂居宁化石壁村。后迁武平岩前开基。生五子:三郎、四郎、五郎、六郎、八郎。长三郎居河田;次四郎居赤岸;三子五郎居岩前;四子六郎迁海丰县;五子八郎迁河源。五郎生五子。其中十郎任赣州节推,迁居会昌;十六郎居岩前亦生五子,长念八郎迁大埔县为何氏始祖;念四郎生三子,有一支迁兴宁县石马开基。传至五世六一郎,生三子。长子伯一郎又名发伯,迁梅县松源开基。三子伯九郎,迁上杭县中都,后裔多迁兴宁石马。
武平岩前六世伯一郎,又名发伯,由上杭迁梅县松源为开基祖。生九子,其中三子千三郎迁永定县;六子千六郎迁镇平县;七子千七郎,有裔孙迁五华县。松源何氏十三世何乐善迁梅县中江开基为一世。十三世应春迁河源。十八世中龙迁江西瑞金。二十世春生迁电白、连生迁湖广亦阳县。二十一世宏祥迁海阳县;宏源迁台湾;宏才迁电白;宏淑迁广西贺县。二十二世允中,清嘉庆进士,任石埭县知县,于嘉庆间全家迁台湾;奕富、亦松迁广西分宜县;进元、春元迁龙川县;汉中、丈中、受中三兄弟、皆由乾隆间迁广西郁林县。
《兴宁县志》: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大乙郎为宁化县尹,解职后迁武平岩前。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全迁梅县开基(为始祖)。洪武十四年,再迁兴宁县。
《兴宁何氏族谱》:继源字清煌,妣王氏,生一子文坚。文坚妣朱氏,生四子:大一郎(为迁闽祖),大二郎,大三郎(俱留江南),大四郎(迁南京)。大一郎,名旦,原南京直隶庐江郡人,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壬午(922年)选授宁化县尹,任满解组,居宁化,次岁往梅,复由梅至潮,莅岩前,时南岩为龙泉县,后易汀州,为闽属,而龙泉改号武平,开基置产,遂卜居焉。
大埔《何氏族谱》:何氏源流:按韩而源于姬姓又始于何瑊为始祖。传至何修为卢江始祖。何修西汉时人。传至37世何大郎,后唐明宗时任宁化县尉,其裔孙何棠、何栗、何炬及何源美(念四郎)于宋时迁粤。
《龙川姓氏渊源》:迁龙川何姓:一为从兴宁、梅县迁来念四郎后裔;一为从顺德迁来朝广公(何琪)后裔。何朝广(何琪)为宋进士何棠第五世孙,于明洪武初迁龙川古循州(今佗城)为开基祖。朝广(琪)生二子:富、贵,裔孙衍居老隆佗城黄石通衢四都义都等处,今传24代。源美公(念四郎后裔),生四子:文渊、文滨、文深、文汜。其裔孙分衍锦归佗城四都通衢岩前。
《和平何氏谱》载:何大郎于后唐明宗时任宁化县尹。初居宁化,后迁武平岩前,传六世伯一郎,又名发伯,迁梅县松源开基。发伯第九子千九郎仕琼号源素,其第四子念四郎,讳铨,字源美,号罕明,迁兴宁蓼沙。源美生四子:文渊、广滨、文深、文汜。其裔孙迁和平县。文渊次子德源于明宣德正统间迁龙川通衢,复迁优胜鱼溪开基。文渊四子德英迁附城秀溪洞开基。文深长子德新十世孙何兰从兴宁迁礼士直塘开基。十二世盛瑞从兴宁迁县城东门头。德远后裔友隆从老隆迁附城老村。文滨裔孙迁下车、青州等处。文汜裔孙志才,从兴宁迁城西,分迁合水河口等处。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大一郎名何旦,原南京直隶庐江郡人,选授宁化县尹,后易汀州,开业置产定居。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泉州清源洞,生有五子:长元镇,号我泉,为和地之祖;次元钊,号同泉,移居惠安埔崎;三元钲,号思泉,为诏安之祖;四元镛,号念泉,迁居漳州岳口莲花;五元铉,号志泉,移居邵武光泽县。宋代,何姓还有一支自庐江迁来福建。宋代以后,何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宁化中沙何屋《何氏族谱》:以休公(或为修公)为始祖。休公,汉时人,封庐江。其五世孙武公,为京兆尹。再传九世曾公,其曾孙充公,晋康帝时(343年)为尚书。充公之四世孙子平,宋武帝时为海虞令。下传七世泰公,唐高宗时,博览群书,隐居不仕。再传十世继筠公,辅宋太祖征辽有功,封领隶川牧。其子永矩,佐太祖战契丹于雍州。又传五世,若公,南宋高宗时为签书枢密院事。曾孙叔京之后基公,寓江右广昌。其三世孙大郎,宋绍兴间,游于闽汀宁化永丰里(中沙乡)卜居大何坊肇基。
元至治年间,祖籍岭南西路的何严,元至治元年进士及第,官兴化路总管兼劝农事,累升朝奉大夫。秩满后择仙游城北门定居。第三子何建七定居在文贤里(今度尾)中岳村。明末何贵峰从中岳迁到折桂里(今榜头)。其子进五迁到仙游兴泰里(今钟山)。清初一支后裔迁到东门何厝,清末,又一支从北门迁西苑、赖店。
江西上犹营前梅口《何氏合修谱》·《新序》(1939年版)载:何氏,系战国时代韩国之后,秦灭韩,韩之子更姓为何。其祖修公居江南卢江县,传十八世子孙何亶,为后梁开平进士,授福建宁化县尹,遂家焉,再传十三世何金,明洪武年间,由闽迁粤之兴宁县。清康熙间再迁江西上犹县。(摘自《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载《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播迁海内外】
1755年的《何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中期开始陆续有人外迁。有迁居台湾、球流巴、陕西、南宁、扬州、南太武、琴州、福宁、肇庆、潮州、海丰、吾宁、岳溪、阳江、福州、泉州、仙游和湖狮尾山等地。《何氏家谱》记载,最早迁台的始于何地第6-7世(约于1500年左右)。明末,祖籍泉州何斌入台,是何姓族人入台的先辈之一。何斌,又名何廷斌,泉州府南安县人,曾任荷兰人通事,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将。收复台湾后,何斌成了郑成功的重要幕僚;其后裔也因此在台湾留居下来,并代代繁衍。随郑成功入台的还有将士何义兴等。云霄县马铺乡大湖村何地,何姓九世孙何义(1628-1689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升为左虎卫将军,带领堂弟何仪和族亲何灶等加入郑军。何义因直谏郑经,为其所忌,妻子马氏被绞死,何义投奔施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协助施琅平台。康熙帝嘉其两度征台之功授何义左都督,封何义为“内大臣籍世袭骑都尉”、“一等伯爵”,其原配夫人诰赠“一品夫人”。清朝时,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乾隆五十四年,何光添入垦新竹市。清末有何启仁、何神来、何兴化、何阿标等人前往台湾台北垦荒,建家立业,传衍后代。现多分布在嘉义民雄、台北市士林区、松山区、嘉义新港及台中市、台中县、新竹市等地。
彦保公后裔外迁的有相当规模,根据1755年的《何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中期开始陆续有人外迁。有迁居台湾、球流巴、陕西、南宁、扬州、南太武、琴州、福宁、肇庆、潮州、海丰、吾宁、岳溪、阳江、福州、泉州、仙游和湖狮尾山等地。
据《云霄县志》有关资料表明,云霄何氏迁台人数居其他姓氏迁居人数之首位。《何氏家谱》记载,最早迁台的始于何地第6-7世(约于1500年左右)。清康熙时,何地第9世何义、何仪等跟随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当时,何地何氏有150多人加入郑军复台队伍。复台后,大部分在台定居。其中虹大房迁台的居多。第8世温公的10名玄孙,有5名迁居台湾;虹二房(国达公房)第11世团公迁居台湾毛蟹寮,其子鞍、茂、倡和孙朗、明、诰、成、任、用等均于1755年载入何地《何氏家谱》。
乾隆十八年(1753),何地创建何氏开祖大宗祠,赴台何氏后裔纷纷筹银捐送。据《何氏家谱》记载,居台何氏捐资捐物有251人(户):双缓(现属嘉义县)38户,青埔(现属嘉义县)44户、西庄和西势潭20户、竹仔脚15户、毛蟹寮2户、牛稠山13户、大竹园和林仔头19户、燕务22户、快官(现属彰化县)12户、山仔脚15户、崎脚13户、砂辘(现属台中县)11户、何厝庄4户、太子宫1户、三载厝2户、旧社沟5户、荷包屿13户、林仔头(专项)2户,以上251人(户)捐金、银、钱等折合银共1415大圆,占建大宗祠总捐资数4735圆的30%。现大宗祠内的六支石柱,是当时迁居台湾林仔头12世子愚(柴)公、奕熙(汉)公、建候(国)公等三兄弟喜捐的。繁生公喜捐桥仔头祀田五甲三分,虎大房德承公迁居台湾双缓(现属嘉义县)捐银220大圆,虹三房第11世烨公(住台湾的西庄或西势潭),捐银80大圆。他们为建大宗祠作出较大贡献。
迁台宗亲不仅捐款捐物共建大宗祖祠,且世代相传,保持联系。据1921年修大宗碑记记载,虹五房住台湾的何天静喜捐龙银600大圆,虎大房住台何能近捐龙银600大圆,还有住台宗亲何永芳、何阿枝、何水盛、何学诗、何兴化等捐银650大圆,以资修建大宗祖祠,原碑记尚存。
改革开放初期,居台虎四房宗亲何希灏回云霄创办首家台资企业“宏国电子厂”,他对故乡有特殊的感情。1999年成立《何氏族谱》修谱编委会,何希灏宗亲任名誉会长,并捐资修谱和家乡建学校。何希灏现为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漳州市台商商会会长。虹三房何金赐、虹五房何明宗等宗亲也分别回何地寻根谒祖,并捐资修建学校和宗祠。虎大房何钦藤宗亲是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理监事,1988年首次回乡寻根谒祖,带回五套台版《何氏族谱》,尔后二十年来,十几次往返于台湾与何地之间,搜集姓氏有关资料及联络宗谊。2009年12月6日虎大房宗祠重建庆成,何钦藤宗亲时年85高龄,亲自带队回来参加庆典活动,并带头捐资祝贺。财团法人台湾嘉义何大宗会董事长何宪诚,其祖先于清初迁台,十五年前,为寻找漳州府平和县武伯乡祖籍地,尽心竭力、多方探索,因年代久远,联系中断。加上漳州各县行政区域变更等原因,几经周折,在市、县有关部门协助配合下,最后查证确认武伯乡—何地是其祖籍地。何宪诚于1996年11月18日首次组团18人踏上故土,并在何氏家庙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2006年秋再次组团17人回何地寻根谒祖,并捐资给何氏家庙理事会。新《何氏族谱》2006年出版后,还有很多外迁宗亲为其祖上对上了名,寻到了根。如虎五房居台宗亲何铭芳,2009年五月参加第三届漳台恳亲大会,在海峡论坛闽台姓氏族谱展时从《何氏族谱》中查到了其祖上的名字,非常高兴。
【郡望堂号】
郡望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陈国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郫县堂:以望立堂。
齐国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等。
字辈
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甘肃临洮何氏字辈:“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河南扶沟何氏字辈:“国泰肇鸿景祖训守若经作善传继世荷元锡其龄”;十修族谱时后续了四十个字:“佳杰孟祯孝奉容贵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鲁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贯赋信川孔敬蒙”。
河南固始佛山何氏字辈:“从宗成天图秉中元士庆其品乃祖宜敬崇焕丕昭钦若铭鼎”。
湖南何氏一支字辈:“文昌耀万代学明光大朝永直世忠良天命必鸿昭祖德相传远承先启慈祥英才时秀发应运致荣扬”。
河南固始沙岗何氏字辈:“世运除升平祖宗创业成流长源自远本固枝必荣道德为传训永守望贤英留此三十字阖族作派名”。
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字辈:“何万载家学芳名垂世何克敦成宪笃锡庆光何裕培庭树辉联云章”。
何氏一支字辈:“大尚景深文德福万宗友溥俊贵珍法龙海必复有应于廷宏永世其祥元享正义裕瑞孔杨奉天肇庆忠孝贤良”。
江苏盐城何氏字辈:百一天正万,文仁太续语,效世发蓄章
四川珙县何氏字辈:...泽保定启雄...
信阳罗山一支字辈:最近的上下4辈分,-------玉长发胜,”胜“以后启用新的辈分共4句28代,我只记住前2句:“正大云开现青天,复原乾坤万世传”。
湖北枝江何家冲正秀公一支辈分:士应长有,一兴万年,永崇圣道,德进名贤,家祥必懋,孝悌为先。
湖北鄂州何氏派行字辈:天地元黄宇宙洪运……希有永大世,齐轩士珍华,启全洪本元,文开福远应,中正立家道,学修名自扬
湖北浠水何氏派行字辈:安邦定国,宰辅栋梁。
湖北恩施 一支字辈:“德天时之宗 大元维进从 养志美行柱 登仁选玉宏”
重庆永川—四川泸州一支字辈:辅元龙海其玉登文正大光耀宗兴。
四川富顺飞龙镇-支字辈:学文聪世昆,廷元大发兴,光宗延德泽,永远应家成
郴州鲁塘何氏字辈:聘材汝世卿,应义叟思必福。文才友德仁忠正,绍祖荣华历代昌。积善纯良恒集祜,安邦治国家增光。道崇孔孟敦名教,学慕程朱秉宪章。希圣继贤启英俊,贻谋式远庆泽蕃。大鹏振翼翔寰宇,春晖恩育赞郴阳。吾嗣一派承其秀,桂子兰孙传万芳。
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何氏宗族字辈排行:国生章世,兴延万年,忠维永邦,孝治长春。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庐江世德;
东海家声。
——全联典指何氏的郡望堂号。
三高世泽;
四部家声。
——上联典出南北朝时期的何点与兄何求、弟何胤皆隐遁不仕,世谓“何氏三高”。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何休,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何氏文学”。
中丞山峻;
水部梅清。
——上联典指典指北宋时期的何栗,字文缜,政和年间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御史中丞,曾上书论王黼(北宋“六贼”之一)奸邪专横十五条罪状。钦宗时,官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中书侍郎,曾弹劾宰相周必大,反对与金兵议和;靖康初年,金兵围攻京城,他受命起草降表,后与徽宗、钦宗同被虏往金兵营中。到金国以后,绝食而死。下联典指后梁时期的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人,天监年间为尚书水部郎,后为庐陵王记室。青年时就以文学著称,文章与刘孝绰齐名,并称“刘何”;诗与阴铿齐名,并称“阴何”。他在扬州任时,庭院中有梅花盛开,曾在树下咏梅;后住洛阳,思梅而无梅,便请求再去扬州,到扬州后,梅花正盛,于是大开东阁,请文士终日谈笑,常吟咏于梅下。
家传三桂;
学贯六经。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何造子,封绛侯,和他孙子何修辅、曾孙何格非三代中进士登第,家中建有“三桂堂”。旧时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何休,字邵公,任城樊地人,太傅陈蕃征他参政,陈蕃与外戚窦武谋划杀宦官,事泄而入狱被害,何休也因此遭党锢之祸。后历官司徒、议郎、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用十七年时间著成《春秋公羊解诂》,为《公羊传》制定“义例”,系统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粱废疾》等。
清名第一;
治行无双。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好老庄言,与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学,竞尚清谈。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何敞,出知汝南太守,以宽和为政,百姓感化。
稽山豹隐;
水部梅清。
——上联典指后梁时期的何胤弃家隐居会稽,屡征不起。下联典指南朝后梁的何逊。
貌同傅粉;
禄惟养亲。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人,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曾随母亲为曹操收养。少年时就以才华出名,喜爱老、庄。平日喜欢修饰,粉白不离手,走路还看影子,姿态优美,面孔白皙,人称“傅粉何郎”,娶魏公主。曹爽(魏宗室)执政时,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尚书,后被司马懿所杀。与夏侯玄等人倡导玄学,是“贵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能诗赋,著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下联说南朝宋灊人何子平,对母亲极为孝敬,文帝时官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专供养母亲,不给妻子儿女。母亲去世,他辞去官职,每哭都至绝气。
高风东阁;
暖日南檐。
——全联典指南朝后梁时期的何逊。
五言通用联
庐江出望族;
淮水育贤孙。
——全联典指何氏的郡望和堂号。
贤妇散财帛;
道姑列仙班。
——上联典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屡劝其夫分资财给弟妹。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永州道姑何琼中仙去,世谓之何仙姑。
人物东西晋;
声名大小山。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出身于西晋土族。东晋初年,任大将军王敦主簿,又历官中书侍郎、东阳太守,深为明帝和宰相王导所器重,由王导荐为吏部尚书,进中书令参录尚书事(宰相)。成帝死,他受遗诏辅佐康帝,主持政务,选用人才以功臣为先,不树私党,受到好评。但好佛事,大建寺院,耗费巨大,又受世人所讥。下联典指南朝齐、梁时灊人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学问广博,不愿做官,先后归隐于会稽若邪山云栖寺。何求逝世后,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
七言通用联
千秋共识庐江郡;
六皖先开宰相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枞阳青山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何氏郡望。下联典指明末宰相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六皖”,即安庆古为皖国,明朝安庆府辖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故谓。
六十地开基创业;
九秋天饮水思源。
——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
木叔妻原为贤妇;
永州女得号仙姑。
——上联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王字木叔,乾首年间进士,历官秘书少监、赣州知州。何氏多次劝他把钱财分给弟、妹,被当时人称为贤妇。下联典指唐朝永州零陵何家女儿,名琼,传说幼年时遇到异人送桃给她吃,从此不知饥饿,能测算祸福。乡邻视她为神人,建楼让她居住。景龙年间成仙而去,人称何仙姑,民间传说为“八仙”之一。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修善积德,名存万载;
自始受姓,功盖千秋。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庐山之韵;
家传将略,克收石岭之功。
——上联典指南朝后梁东海郯人何思澄,字元静,其父何敬叔官余杭令。他少年时勤学,工文辞,历官南康王侍郎、治书侍御史、武陵王录事参军。曾作《游庐山》诗,文学家沈约见了,大加赞赏,甚至自称不如,又把这首诗题写在新建的书斋墙壁上。下联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继筠,字化龙,后周大将何福进的儿子。后周太祖时官建武节度,深沉而有智略,前后戍边二十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后周开宝年间,后周太宗亲征,攻北汉的晋阳,契丹派兵援助北汉,何继筠领数千精锐骑兵在石岭关拒契丹兵,生擒刺史二人,杀敌千余人,获马匹、兵器、盔甲无数。
庐山树千枝,看看还是一本;
江河水万脉,想想终归同源。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
肇迹源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
宗祠在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
——此联为何氏宗祠联。
缔造果然难,历十五年掌握筹持,差幸科岁偕来,免傍他人门户;
守成也不易,愿千百世灵钟育秀,喜见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纲常。
——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
庐江尊祖敬宗地,巷口和亲睦族园。
六十地开基创业;九秋天饮水思源。
——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
【祠堂古迹】
何地何氏家庙
何地何氏家庙,座落于云霄县马铺乡顶何后厝村,系云霄、平和何氏总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历代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占地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两进,硬山顶,主堂为燕尾脊。家庙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面阔三间,山墙青砖砌筑。主堂大木满绘彩画。正面作榻寿式,明间内收,花岗石柜台脚,浮雕飞鹤正眉,团菊门簪,浮雕麒麟裙堵,青石透雕香草龙纹雌虎窗,青石旋纹门鼓,石门竖悬“何氏家庙”匾。镜面素面裙堵,青砖身堵,石角柱。门厅深一间,九檩三架梁,设暗袱。天井铺墁条石外,室内铺设红地砖;正堂金柱为圆花岗岩石柱上墩接木童柱;前廊用六方形古镜柱础承六方柱,十一檩二架梁,抬梁式,用材硕大,梁架间有花板装饰,屋面覆筒板瓦。木构面层保留有清代的梁架彩画。正堂明间置公妈神龛,奉祀何氏一至一十八世神位。内高悬“内阁大臣”、“一等伯爵”、“广陵锁纶”横匾,前檐分挂“文魁”、“进士”“恩魁”等匾额。云霄马铺何地何氏源出宁化石壁,明洪武九年(1376)开基祖何添何迁徙何地。自隆庆年间何彦保长子种德、次子温朴派下赴台开基,现台湾有众多分祠。
苍霞何氏宗祠
苍霞何氏宗祠,座落于永泰大洋镇苍霞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1403-1424),六世祖何文代明正德十六年(1521)修建,祠庙、崇福桥,以及高达五层的奎光阁。后来奎光阁在七世祖何思益时不慎烧掉。清乾隆六年至十年(1741-1745)由何景显重建了奎光阁,并重修了何氏宗祠,1990年又重修何氏宗祠,并新盖了何金兰纪念堂,崇福堂,圣公殿,同时还在崇福桥旁建造了顺利桥。祠堂坐北朝南,周围山丘环绕,河水贯穿,田野相连。何氏宗祠、何金兰纪念堂、崇福堂、圣公殿建筑面积共1400平方米,祠厅悬挂多面宗贤牌匾,如“武魁”、“文魁”、“夫妻博士”、“海外赤子”、“闽军指挥使”、“建材专家”等。
下厝何氏宗祠
福清三山镇虎丘村下厝何氏宗祠,座落于虎丘村中部虎头山下,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80),由本族第十四世祖十八户兴建祠堂,中落、前落400平方米。历代重修,重建后祠堂座北向南,座向圭丙兼子午,第三进双层环楼相接,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宽度19.43米,深45.59米,建筑面积885.81平方米,一进戏台,二进娱乐大厅神鑫,供奉下居何氏始祖宗官公。整座建筑最高13.25米宽敞明亮,雄伟壮观,美轮美奂。虎邱下唐何氏祠堂,源出庐江,始祖采官公,于元朝至明庚午年间由华山迁徙步至虎邱下盾,迄今有七百余年,传二十五世。
福清龙田何氏宗祠
福清龙田何氏宗祠,始建于南宗咸淳九年( 1273)度宗皇帝钦赐名宦何万之玄孙礼部尚书何君粥(宇梦登)回乡立祠祭祖。坐南朝北,建筑面积733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六扇三进,前厅建有戏台,后厅神龛供奉始祖何万塑像及历代先祖,神主牌位龛前安放巨型横案桌,上方中心供奉度宗皇帝钦赐立祠圣旨框匾,中厅悬挂明朝名相叶向高亲赠一副青漆贴金柱联“齐名焕新子孙系及耘图永继趋跄俎豆,瓜瓞绵长苗裔绳永稼穑。”整个祠堂共有24幅文武进士匾额高悬。宋、元、明、清期间据不完全统计龙田何氏进士达36人,任京官,地方官者达70多人。被誉为“进士世家”。全祠有22副木柱联珠光宝气,祠精意奥。
连江浦口何氏宗祠
连江浦口何氏宗祠,座落于连江县浦口,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祠堂建筑宽15.8米,长60米,三厅两天井,已耗资200多万元,是全县大祠堂之一。祠堂旁边规划的宴会厅、厨房,目前已建好地固,还留有花圃、停车场等用地。连江浦口何氏系迁自晋江水宁(旧称堡墩),与石狮宽仁何氏同根同源,素有“倘有子侄数帜中原,则复我邦族,与在泉伯叔侄辈共兴庙祀,丕振家声”遗言。
峰崎何氏宗祠
峰崎何氏宗祠,也称安抚使公(何嗣韩)祠堂,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峰崎主村。峰崎旧称埔崎,方圆十里,包括大小26个自然村,形成1个主村和20多个卫星村拱卫的独特格局。是何姓较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唐初入闽五十八姓之一何姓开闽的发祥地。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为何嗣韩后裔何崇禧所建。明正统戊辰年(1448年)重修,清乾隆壬辰年(1771年)大修,历代重修祠堂,规格不变。宗祠占穴“玉凤朝麒麟”,字坐巳向亥兼丙壬。祀厅面对麒麟山巅,有“庐对麟山朝北斗”之意,正门南向偏设,坐甲向庚兼寅申。宗祠为宫殿式三合院土木结构,外墙“出砖入石”砌筑;总面积700多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和祀厅组成。门厅偏西而设。大门左边是《峰崎何氏宗祠文物保护碑》,右边是宗贤何少川为麒麟山题字“根深叶茂”的碑刻。门前有一对石门鼓,作卷曲螺纹状;门的左、右有石麒麟浮雕两方。祀厅前面广场称“凤规”,四面围墙,外有更大广场,称祠堂埕。祠堂埕靠近“凤规”处,以前曾竖四对旗竿座夹板石。祠堂埕进“凤规”,设亭式院门一座。进院门先上三台阶,经甬道下五台阶,直至祠堂正门,称“三上五下”,是区别于其他祠堂的一大特点,外地宗亲认祖,以是否知道这一特点为准。祀厅面阔三间,深进四间,抬梁结构,硬山屋顶。神龛中供奉安抚使公何嗣韩神像,下奉列祖宗禄位。祀厅上有“镇闽人宗”、“安抚肇基”巨幅横匾,并有彰显何氏后裔历代名士匾牌18方。祠厅两侧为文厅、武厅,亦称左、右文武馆。祀厅及左、右文武馆,屋顶用桷100支整。
【典故轶事】
1:何首乌
何首乌本是宿根藤本植物,本名交藤。因为它的药用价值高,所以古人就把它神化了,说它的根形百年像拳,千年如碗,万年类人形,谁能吃到它就可以长生不老。事实上,何首乌原来是一人名。唐朝有一位叫李翱的学者,其著作叫《李文公集》,书中记载:何首乌是顺州南河县人,祖父何田儿挖掘交藤块根,晒干后捣末服用,有神奇之效。因为是何首乌传出来的药方,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交藤为何首乌了。
2:何满子
何满子是古代舞曲名,相传是以民间音乐家何满子的名字命名的。唐朝诗人白居易《何满子》诗道:“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白居易还有《乐府诗集》中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唐朝诗人元稹也有诗歌记述此事。
3:指河为姓
树有根,水有源,每一个何氏子孙都要知道何氏的起源,才不会数典忘祖。敬奉祖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我们要永远保留这个光荣的传统。何氏受姓始祖名韩瑊,是战国末年韩厘王的儿子,韩王安登位时,被任命为公族大夫,与韩非共同主持朝政。瑊祖劝告韩王安不要依附秦朝,但韩王不听,便辞职隐居,以后韩王安被秦皇所掳,国破家亡,瑊祖便与妻子姜氏流落到庐江,以行船为业,用来隐蔽自己的身份。后来,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到刺客袭击,怀疑是秦国所灭的韩国的后裔和遗臣所为,乃命令密探暗地查访,发现是六国的后裔和遗臣当即关押并处死。有一天,天气严寒,瑊祖正停船在河岸边,密探就来到瑊祖的船上查问姓氏。那时瑊祖并不知他是秦朝的官吏,信手指着河水说:“这是我的姓”。意思是以水比喻寒冷,而“寒”与“韩”同音,原来并没有特别隐瞒。密探并不领悟,而反问道:“是姓河吗?”瑊祖也不说什么,将错就错,点头答应他。密探记完姓氏就走了。后来瑊祖才知密探的身份和来意,大惊失色地说道:“我们家之所以不被逮捕杀害,完全是因为‘河’这个字所赐,这是上天有灵,启发的结果啊!”但是姓氏一般从人旁,不能从水,从此以后就以“何”为姓,定居在庐江,辛勤耕作,发家致富,对周围的邻居,以礼相待,庐江地方百姓都很尊重他。瑊祖夫妇均长寿,一直活到一百岁,逝世后就葬在庐江东乡望淮岗上,世称“何坟岗”(今安徽庐江白湖镇何氏太始祖陵园)。后来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4:秉公断剑
何武,字君公,西汉四川郫县人。初为郡吏时,地方传颂着他一个公正办案的故事。从前地方上有个富翁,临终时因他儿子还太小,就将家产交代给他女婿掌管,并立下遗嘱将家传的一口宝剑传给他的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之后,向他姐夫要宝剑,可是姐夫不给,于是此事就闹到公堂上来了。当时何武正在此地当地方官,,这案子就到了何武手中了,何武听完他们各自的申诉,并经过调查访问后,就在公堂上作出判决,断定不仅这口宝剑要归还,而且整个家产也必须物归原主,即归还给富翁的儿子,而这十几年来女婿对家产的享用也就不再计较。这个断案的结果,获得当地老百姓普遍的赞扬,认为何武确实是严明公正,为民作主的好父母官。原来,这个富翁早已看出他女婿平常为人的险恶居心。他不把整个家产写进遗嘱传给他的儿子,是因为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女婿为了取得整个家产可能谋财害命,危及他儿子生命的安全。为了保护儿子他只传宝剑不谈家产,相信将来等儿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公正严明的地方官为儿子作主。富翁的愿望让我们的祖先何武给实现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富翁多么深思熟虑,女婿又是多么贪得无厌,若是他归还宝剑,将不会失去家产。这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必然结果,贪心的人永远是毫无止境的,最终必然得寸进尺,走向反面,落得狼狈的下场。而何氏祖先何武是多么公正清明,多么聪明智慧。史书上的何武为人仁厚,善于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他还在做下级官吏时就得到上司太守何寿的赏识,认为他有宰相器量,后来果然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大司空等高官,并封汜乡侯,与丞相孔光共同辅助汉成帝,成为西汉朝庭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5:忠于职守
何汤,字仲弓,东汉豫章人(江苏南昌),早年师从大名士桓荣。在四百名学生中,他是高才生,桓荣十分器重他,后来做了把守宫门的官。有一天,汉光武皇帝微服私访,因路途较远,一直到深夜才赶路回宫。当时,何汤正守卫开阳门,无论皇帝的随从们怎样磨破嘴皮,他都坚决不开宫门,认为过时开门,违反宫中禁令。不得已皇上只得改从中东门人宫。知情人都以为何汤就要大祸临头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皇帝却赐何汤一顿早餐,而中东门的守卫却被夺去了俸禄。汉建武十八年夏天,久旱不雨,禾稼生烟,众公卿大臣皆便装徒步到城外祈雨,唯洛阳令乘坐着华丽的车子,罩着伞盖从城门外出。何汤率领门卫当即扣留了车辆,还逮捕了洛阳令。皇帝下诏,撤了洛阳令的职务,提升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何氏祖先何汤忠于职守的故事历代广为流传。
6:将计就计
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刘裕首举义旗发难,征讨桓玄。桓玄派人坐镇溢口,阻挡刘裕的军队。刘裕派何无忌率水军,进驻溢口东北大江中的桑落州。双方交战时,敌人的兵力强于建康的何无忌,但何无忌并不畏惧,只是潜心研究敌军的弱点。敌人率领水军来挑战时,何无忌仔细观察,发现敌军的帅船旗帜密密匝匝,光彩耀人。何无忌便对部将说:“贼帅肯定不在这只船上。敌军是想诱惑我们而已,我们不如将计就计,攻打这只假帅船,必能一举攻克。”部将说:“这是障眼法,敌军主帅不在船中,攻下此帅船也是徒劳无益。”何无忌说:“现在敌我兵力悬殊,全军交战很难保证取胜,而贼军帅船主帅不在上面,必定防备空虚,我们可以轻易攻下。这样便可一鼓作气,发起全军的攻击。”部将们觉得有道理,于是率精锐兵力攻打并占领了敌军帅船,果然敌帅不在此船上。何无忌的将土乘机大肆宣扬:“敌帅已被我军俘获了!”敌军大部分将士一开始一直以为自己的主帅在那只帅船上,这时看见帅船已经起火燃烧,船头上尸体狼藉,对方又这么一喊,顿时信以为真,乱了方寸。而晋军官兵听说已擒敌帅,精神大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到此时敌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也已无心恋战,纷纷遣退。何无忌乘机挥军乘胜前进。并叫后面的士兵们擂起震天战鼓,制造起浩大的进军声势。敌人的军队越来越混乱,很快溃不成军。敌帅只得率领残军逃到江陵,何无忌紧紧追击,又攻下溢口,进占浔阳。史书上的何无忌,东晋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桓玄篡位与刘裕起义兵,战败桓玄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园公,后与卢循战,厉声曰:取苏武节来,躬执督战而死。
7:斗酒只鹅
何远,字义方,南北朝东海郯人(山东与江苏交界)。南朝宋武帝时,当过武康县的县令。他虽然是一县之长,但生活十分简朴。他府上所用的器物没有一件是铜漆制品,他的车马更是破旧无华。当地出产水鲜,可他每顿饭不过是吃几片鱼干。他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妻子儿女的生活犹如百姓中的下等穷人。有一次,何远的上司太守王彬视察所管辖的几个县,所到之处,都受到盛情接待,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还备下了贵重的礼品,大家不惜耗费重金取悦上司。可偏偏王彬也是一个提倡节俭的人,对下属的献媚并不领情。几天后,王彬来到了武康县,何远带着手下到城外迎接,两人见了面非常高兴。何远叫人拿出早巳准备好的干粮和开水,对王彬说:“大人,您路远迢迢赶来敝县,想必是又饥又渴了,可是我只为您准备了干粮和开水。我想你我都是朝廷命官,应该注意节俭,给老佰姓作出榜样,您不会怪罪我吧?”王彬听了非常高兴,他马上拿起何远递给他的一大碗开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还吩咐随行人员都来喝口水。在武康县的一段时间,何远请王彬吃的是便饭,坐的是旧车,住的是一般的房子,生活完全和普通人差不多,老百姓知道了都奔走相告。经过检察,王彬对何远的为人和政绩都很满意,加上两人志趣相投,等他要离开武康时已经和何远无话不谈了。王彬走时,何远来送他,两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到了武康县界。王彬对何远说:“再过去就不是武康县了,请何县令留步。”何远对王彬说:“大人在敝县的这几天,我没有好好招待,现在您要走了,我就送您一份小小的礼物,务必笑纳!”说完,就叫手下端上一只大木盘,盘里放着一斗酒和一只鹅。王彬看了后说:“东晋时太守陆纳招待大将军桓温,也只有一斗酒和一盘鹿肉,你的礼物要比当年陆纳好得多了,难道你不怕有人说你太浪费吗?”说完之后,哈哈大笑。王彬后来将此事告诉了宋武帝,宋武帝就把何远升任为宣城太守。
8:巧妙应答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后徙成都。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官事不避权威。杨怀敏是宫廷卫卒的头领,卫卒作乱,杨怀敏没有坐罪,仍为副都知。何郯、张升及鱼周询,上奏弹劾怀敏,要求给以贬谪的处分。宋仁宗得奏,召集这三人谈话说:“怀敏事先发觉了事变,应当从宽对待。”三人皆说不可,终于把怀敏出放外任。当时何郯在宋仁宗前事辩更激烈。宋仁宗于是风趣地问何郯说:“听说古代有把自己的头颅碰碎,以进行谏诤的,卿能否作到这一步?”何郯听宋仁宗对自己风趣地问话,两眼一转,计上心头,巧妙地回答说:“古代有的君主不纳谏,故臣有碎首之举,现今陛下圣明,远过汉文、唐宗,臣何敢仿学古人碎首进谏,自掠其美而归过于君父。”何郯这几句话,说得甚得体,不仅自己免去碎首的危险,而且甚得宋仁宗的欢心,帝欣然纳其言。夏竦为媚好宋仁宗和张贵妃,极力夸奖贵妃在宫内平贼有功。谏官王贽附和说,贼本起于皇后阁内,请追究其事。目的是想动摇中宫而为贵妃谋后位。宋仁宗将夏竦、王贽的话说与何郯,郯马上指出问题说:“这正是奸人的阴谋,想夺后位,不可不防。”宋仁宗恍然大悟,禁止追究此案。出夏竦知河南。夏竦负罪不愿离开京都,郯又上言说:“奸佞小人在君侧,必为陛下善政的累赘,愿执行前边的宋仁宗想提拨张尧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枢密院)任职,何郯上疏反对说:“张尧佐由于后宫张妃的关系所得的官职,已经超过了他的功劳和才能,外边私议纷纷,今天再把他提升到二府去任职,大拂众议,很为不妥。若此命一发出去,那些御史们必拼死力争。那时罢尧佐则伤恩,黜御史们的话而不用则累德。伤恩也好,累德也罢,但总的说来,对陛下都是个损失。臣以为不如给尧佐以富贵而代之以权,既使御史们无话可说,对尧佐又不失恩,两全其美更为合适。”宋仁宗喜纳其言。
9:武学博士
中国设置武学博士在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第一个武学博士为何去非。何去非,字正道,福建浦城人。他学问赅博,精通兵法,评论古人用兵得失,往往有独到见解。其文雄快踔厉,文发泉涌,但六次考进士不取。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宋神宗下诏,命朝臣推荐累考未中的饱学之士。中书舍人曾巩对何去非赏识有加,极力推举。何去非因此得以晋见宋神宗。宫廷对策时,何去非侃侃纵谈用兵之要,词理优赡,议论雄焯,宋神宗大为惊叹,当即授予武职,任他为右班殿值武学教授博士。中国最早一名武学博士由此产生。苏轼见到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备论》二十八篇后,说::此人班马之才。”赞赏他文章笔势雄健,识度高远,认为何去非授为武职,实为不当。在宋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农历1月,苏轼向哲宗皇帝进《举何去非换文资状》,何去非因此被擢为承奉郎。因何去非性格强毅,不事阿谀奉承,不苟合当时公卿,不久出京,贬为徐州教授。苏轼怀着举荐人才以报国的急切心情,又写了《进何去非备论状》,在同年(公元1089年)农历10月18日进给宋哲宗皇帝,但何去非没得到重用,只改知富阳县。他率当地民众筑堤捍钱塘江潮,以后又任沧州通判,终年七十二岁。
10:同赴国难
何灌,字仲源,宋朝开封祥符人。武科选举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数试其材,久而说道:“君奇士也,他日当据我坐。”后为府州火山军巡检。盗贼苏延福凶悍狡猾,何灌亲自砍了他的头。贾胡疃有泉水,辽国人常越境来取,何灌亲自画了界线阻止他们,辽人怒忿而举兵来犯。何灌率兵迎敌,并发箭迎高射之,辽人纷纷中箭落马,有时射中崖石,因为大箭头陷人崖石中,敌人见了,皆惊为神力,望风而逃。三十年后契丹萧太师与何灌会见,问起神射何巡检,灌说:“就是我也。”萧太师起身敬拜。何灌为河东将时,与夏人遭遇,夏人派铁骑来追,灌发箭皆射透灰甲,穿胸出背,并连中背后的骑兵,夏人畏惧而退。童贯领兵西征,灌随取古骨龙为马震武军,加吉州防御使,改知兰州,又攻仁多泉城,炮伤足而不顾,并攻破城池,杀死五千敌人,正式任命为廓州防御使。宣和初年,将军刘法被敌人围困,震武危急,熙河统帅刘仲武命令何灌去救援,他因兵力悬殊,不敢正面进攻,用计谋虚张声势骚扰,夏人上当逃遁。有一次陪辽国的使节在玉津园射箭,第一箭射中目标,第二箭则没中。客人说:“太尉不能中了?”何灌回答说:“不是,我是以礼让客。”随后他重新整弓,再射复中。观者皆赞叹神箭,皇帝亲自赐酒慰劳他,迁步军都虞侯。拜武秦军节度使,河东河北制置副使。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师寇京城,灌率军人援,被命令守西隅,背城拒战三整日,被创逝世于阵中,时年六十二岁。长子何蓟也跟随父亲奋战,敌箭射穿左臂,不治而亡。父子双双同赴国难。这位何氏祖先一生戎马,为捍卫边陲立下赫赫战功,令边贼异族畏伏,最后为国效忠,一代名将,永留青史。
11:伸张正义
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父子受汉奸秦桧等人陷害,被捕坐牢,含冤受屈。何氏一位祖先何铸,不畏权势,敢于挺身而出,为岳飞父子伸张正义,他的正直行动一直为后人所钦佩。何铸,字伯寿,宋朝浙江余抗人,考中进士后,任州县官,操守耿正,御史中丞廖刚知道后,推荐给宋徽宗,皇帝亲自接见了他,何铸向上进言,说:“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大于诚,诚孝既至,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仍拜他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谏义大夫,后来升为御史中丞。主战派大将岳飞抗击金兵屡有战功,为金人所忌恨,南宋皇帝也害怕北上抗金,救回被俘前二帝而失去皇位,干扰他偏安江南的美梦,而朝中汉奸宰相,主和派秦桧视岳飞为异已,害怕主战派取胜,主和派必遭祸害,因而设计陷害,逮捕岳飞于大理狱。当时经由何铸主持审判,他领岳飞至法庭当众审问,为何反叛朝庭,岳飞乃袒示背上其母亲所刺的“精忠报国”四字,表白他忠心为国的实情,何铸经过调查深究,发觉岳飞父子的冤情,不顾主和派强大压力如实上报,并责问秦桧:“仆岂区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去卒心,非社稷之长计也。”秦桧无言以对,仍推诿此乃皇上之意,并造谣何铸与岳飞有私,改命右正言万俟离为主审官。岳飞父子最后被害逝世于风波亭。何铸因秦桧排陷,被谪徽州,居住数月,最后忧国而死。何铸一生廉洁清白,做官之后仍无私宅可居,时常住在佛寺里。他在奸臣当道腐败的南宋朝庭中,虽然不能救回岳飞父子的生命,但是他勇敢正直、光明磊落地为岳飞父子伸张正义,为后代人所怀念。
12:悬崖听经
何有,宋朝福建漳浦人。有一年他慕名来漳州白云岩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聆听朱文公讲解经书。那一天朱文公在书院里讲“四书”、“五经”中的“诚意”章。四方学子来听讲的非常多,小小的书院里都坐不下了,朱熹只好把讲经地点临时改放到百草亭前坪埔的草地上来。朱文公手捧经书,坐在高处,逐句逐字地讲解。学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坐在草地上,将朱文公紧紧围住,个个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讲。何有刚从漳浦赶来,看到朱文公已经开始讲经,深感失礼就随便在人口处的台阶上坐下来听讲,不敢任意往里挤。朱文公引经据典,设喻举例,深入浅出,讲古论今,讲得非常贴切生动,引人人胜。何有这个漳浦的举人非常用心听,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听不清楚。他就不自觉地一点一点地往里挪动。这个坪埔的西北角有一个缺口,悬崖下面是一个很大的坑垄,要是掉下去不死,也要丢掉半条命。大家纷纷靠里坐,坐到这个地方的人自然也就少一些。何有听得入迷了,他无意中看到这里人少,也就慢慢地一直往这个地方移来,最后就移到了这个坪埔的缺口悬崖上。这里悬崖的石头比前面的空地略为高些。坐在这块石头上,居高临下感到非常满意,听得最清楚,看得最真切。他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听讲。直到朱文公讲完了“诚意”一章后,他才放下了书,揉了揉酸涩疲倦的眼睛,站起来伸展一下酸痛的腰腿。这时他回头一看,才如梦方醒,吓出了一身冷汗。多危险啊!背后是一个大悬崖,要是稍不小心,掉下去就粉身碎骨,什么都完了。大家都被何有这种认真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在他坐过的这块大石头上刻下“何有”两个大字,把这块巨石叫做何有石。
13:表马仇秦
何兑,字太和,号龟津,世居邵武。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进士,初任广西提刑检法官。御史马伸宣慰到此,一见贤之,奏请将何兑调为部属。传授他二程《中庸》,何兑归守其学,终身不改,乡人敬重他,至以“中庸何公”目之。宋靖康(公元1126~1127年)初,秦桧为中丞,马伸为殿中侍御史。时金国要宋朝廷立异姓为皇,马伸回书说:“此天位也,安得易?退立不可易议。”拿给秦桧看,要他连署。靖康二年,张邦昌在金人扶植下,建立傀儡政权,自称楚帝。秦桧被执北去,马伸主持御史台事,怒斥张邦昌,不久被贬死。何兑暗中将马伸生平编成事状。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中,何兑任辰州通判,秦桧掠取马伸的功绩,把反正之功全部归已。何兑得知后愤愤不平,把他所辑的马伸事状呈报朝廷,表彰马伸的忠直,揭露秦桧的贪功。当时他的儿子何镐劝他要等秦桧逝世后再呈报,他说:“万一先死,瞑目有余憾矣。”坚持上报,遂触秦桧怒,被贬为廷尉。秦桧逝世后,他才得复官。后人崇敬何兑忠直,设祠供奉。清佘明焰有《谒祠》诗云:“尽说梁溪社稷臣,谁知同志有龟津,方州不怕仇秦桧,正史终能表马伸。道在师徒甘蹈死,天怜节义竟全身……”何兑家乡在邵武东乡十九都七台山(今邵武洪墩尚读村)。他在宅第附近凿泉,泉侧有石方平如砚。后人为纪念他,名其泉为通判泉,石称砚石。
14:嫂身除奸
何瑭,明朝安徽武陟人。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还阴谋杀害皇帝,夺取帝位。曾经做过皇帝老师的何瑭,早就看破了刘瑾的野心,总想把他除掉,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正好皇帝过生日,午门外文武百官都已到齐,刘瑾也骑着高头大马来了,下马时何瑭突然发现刘瑾的大红朝服里面,露出只有当皇帝才能穿的赭黄色提花锦绣龙袍来,便暗暗地打起主意。这时文武百官走进皇室,给皇帝拜寿,拜完后皇帝设宴招待,在大家忙着找位置坐下时,何瑭趁机拿起一只九龙杯藏起来。九龙杯是宫中御用宝物,太监发现少了一只大吃一惊,到处寻找。这时何瑭站起来故意问道:“是谁拿了九龙杯?还不快交出来!不然就要搜身了!”众官员不知是计,都开玩笑似的说:“搜就搜,搜出来罚他一千杯酒!”刘瑾心里有鬼,一听到搜身,心都凉了半截,不敢让搜,可是他越怕,大家就越怀疑,越要搜身。何瑭说:“这样吧,先从万岁搜起,从上到下,一个接一个搜身。”皇帝听说笑道:“别开玩笑,这殿里的东西都是我的,单拿个九龙杯,有什么意思?”何瑭说:“你是皇帝,理应带头。”边说边给皇帝使眼色。何瑭做过皇帝的老师,皇帝知道他爱开玩笑,只好站起来,解开龙袍让大家看。轮到搜九千岁,刘瑾脸都吓白了,文武百官早就恨透了刘瑾,见他脸上变色,更怀疑九龙杯是他拿了,便一个劲地叫着:“搜,搜!”刘瑾没法子,只好让何瑭来搜。不料朝服一解,里面竟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刘瑾想做皇帝的阴谋彻底暴露了,大家“啊”了一声,都愣住了。正在这时,只见刘瑾满面杀气,抽出预先藏在袖里的短刀,向皇帝刺去。说时迟那时快,何瑭飞起一脚,把短刀踢落在地上。此时金殿乱了套,皇帝只说了一句:“快把他打死。”就吓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刘瑾已被御林军打死了。最后,何瑭也把九龙杯献了出来,说明这是个计谋,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都非常钦佩何瑭的忠心和机智。
15:事母致孝
何伦,明朝浙江江山人。虽然父亲已去世多年,但他在每年的纪念日仍然哭泣哀悼如刚刚逝世。对母亲至为孝顺,虽然个人贫困节俭,但仍然借贷家用,奉母亲,丰富的食品、整洁的衣服。母亲丢失鸡豚,明里为他寻找,暗地找相似的补还,有的人笑他迂笨,何伦说:“虽然是鸡豚小物,但使母亲挂怀,便心中不安。”有一次小偷到家里来偷东西,虽然发觉隐忍不发,等到小偷要拿家里烧饭菜的锅时,乃开口说道:“请不要拿,那是我每天用来煮饭菜侍候我母亲的,你若拿去母亲就会挨饿。”那小偷为他的孝行所感动,自觉惭愧,乃尽还他所偷的东西,并回答道:“偷孝子的东西将终身不吉利。”母亲去世后,周围邻居朋友,赞赏他的孝行,资助丧葬费,他皆不接受。认为自己对母亲仍然孝顺不周,一定要亲自在逝世后再尽孝心。何伦事母至孝的事迹,被地方民众传为佳话。
16:背父逃难
何源澄,明朝邹县人,阳州知州何珠之孙,天性孝友,臂力过人。明天启二年有强盗攻城,源澄当年才十七岁,背着八十八岁生病的祖父,并保护着父母引绳缒城而下,并且行了数里,遇到强盗,持着铁棍,奋力杀退众盗。后来又遇一群强盗,其中有一位认识其祖父,仍对贼众说:“弱孙负老祖,殊可悯也。”乃放了他们。晚上下了大雨,结了草衣为祖父遮盖,而自己任凭雨淋。又遇贼众千余人,源澄背着祖父立在道旁诉说:“此乃我老祖病父,请留下我一人以帮助全家。”贼众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忍杀他,让他们安全逃命。到了济宁,源澄的双足起了许多大水泡,大的有像铜钱那么大,脚底插满了棘刺,有一百多处,但他却完全没有感觉到。何源澄的孝行被人们传颂称赞,后来被载人地方史志。
17:宁死不降
何可刚,明朝辽东人,明天启中年,从袁崇焕典宁远道中军,为人清廉,善抚士卒。明天启六年宁远被围,帮助崇焕捍御有功,升为都司佥书,第二年再被围攻,依然坚守成功,升迁为参将,主持宁远副将事务。明崇祯元年,巡抚毕自肃令可刚典中军。以后袁崇焕再出阵,乃以他为副将领导中军事。崇焕要更置大将,向皇帝上书:“以臣中军何可刚专防宁远。可刚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有所建树,实可刚之力,请加都督佥事,仍典臣中军。”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可刚辅佐崇焕更定军制,一年省军饷一百二十万有馀,并至春、秋二季的防御有功,进职都督。明崇祯二年正月,永平滦州失守,而可刚战古治乡及双望两地,颇有斩获。四月枢辅孙承宗,令可刚督诸将经营双望诸山,以牵制清兵永平之师。令祖大寿诸军直趋滦州,滦州既收复,大清兵放弃永平,可刚遂人城,论功加太子太保左都督,而后锦州被围,可刚督诸将援救,取得邮马山大捷,再次被奖励。明崇祯四年,筑城大凌河,命令可刚与祖大寿保护版筑。八月才竣工,大清以十万兵众来攻,可刚等坚守不下,久而久之粮尽援绝。祖大寿及诸将都要投降,唯独可刚不服从。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命令部下暗中逮捕可刚,并捉到城外杀害,可刚面对屠刀,脸色一点都不改变,亦不说一句话,含笑而死。明朝末年抗清名将,为国家屡建奇勋的何氏祖先何可刚忠于朝廷,宁死不降,英勇献身,他的高风亮节被载人史书,成为后代光辉的榜样。
18:诚信还金
何绛,字不偕,明朝广东顺德人。当明朝末年清兵席卷中原,他曾与友人多次策划抗清复明皆不成功,后来隐居西樵罗浮山中读书写作,以消其悲愤慷慨之意,宣其浩然正气,决心不为清朝做事。晚年回乡定居,经常给乡亲讲解古今典故,终日不倦,讲到忠孝之事更常常义形于色。性复英爽,以贤、智、信服于家庭和宗族。下面是宗族中流传着他一段诚信还金的故事。在中年时,何不偕有一位很要好的福建朋友,来广东经商,因动乱路途不便,就将三百两金子寄在何不偕这个老朋友处。二十年后这个朋友已经死了很久,有一天这个朋友的儿子突然来找他,问起他父亲寄存金子的事。何不偕二话没说,就带着朋友的儿子来到一个古井旁边,说:“你父亲的金子寄在我这里,我一动也不动埋在这古井旁边的地里。”朋友的儿子在他的指导下,从井边的地里挖出三百两金子,还包装得好好的,分毫不少。在场的人看了都很感动,为了表扬何不偕对朋友的忠诚不折不扣,对金钱的信实不贪不取,就将这口井命名为还金井,并将它刻在井台上历久不废,作为后代人学习的榜样,还将此事记载在志书里,成为地方永远流传的掌故,何不偕以诚信而扬名天下。福建晋江“好德”何氏一支的始祖叫何添治,字子进。明朝初年,他在泉州城南以织造为业,由于刻苦勤劳,善于经营,讲究信用,故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不少。有一天晚上,在收拾店铺关闭店门时,发现地上行客人丢掉的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里面都是一些金珠财宝,何子进就带着疑问暂时收了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见一位妇人边走边流泪,向路边的人家询问是否看到她丢掉的包裹。原来这妇人的父亲被人诬告,身陷牢狱,而她正想变卖私房积蓄,请人搭救其父亲。子进问妇人包裹里有什么东西,经查证包裹确实为妇人所遗失的,他即当众归还所有的金珠财宝,那妇人感恩不尽,再三叩头致谢,周围的邻里也都为子进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动,称此织造坊为“好德坊”,从此子进的名声四传,生意越做越好,子孙繁衍昌盛,迁移到晋江以及福建全省各地,成为“好德”何氏一大支派。
19:为国尽忠
何刚,字懿人,明朝江苏上海人,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中了举人。当时明朝已接近衰亡,内忧外患,天下大乱。何刚怀着匡世之志,投笔从戎,曾经上书朝廷,力陈戡乱之策,以治兵为先,但为时已晚,后来广交天下豪俊,募兵金华,准备北上保卫京城,因京城陷落而返回家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叛变,带领清兵人关。清兵大规模南下,势如破竹,贪生怕死的明朝官员大都逃亡,何刚毅然北上抗清,紧急招募二千士兵投奔当时兵部尚书史可法属下。史可法很高兴在危难的情况下能得到何刚这一知已的帮助,大大地增加誓死守卫扬州,抗击清兵的信心。当时十五万清兵在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陆续开到扬州,把新旧两城围得水泄不通,而城内明朝军队只有一万多人,敌我悬殊的形势吓坏了一些软骨头的将领,李栖风、高岐风二将利用夜间,带领所属的部下逃出城外,投降了清营,这一哗变使守城兵力减少了一半,形势更趋严重。但是史可法、何刚以及扬州军民并不被强大的清兵所吓倒,毫不示弱,勇敢地投入扬州保卫战。南明朝中奸臣马士英不满意史可法与何刚等主战派,下令何刚出任贵州遵义知府,企图分散主战派的力量。史可法见到这一命令,垂泪对何刚说:“你若这时离开,我还有谁可依靠呢厂何刚也哭泣回答说,“请阁下放心,我一定留下与扬州城共存亡。”他不是为个人着想,逃避责任,远走高飞,而是选择为国家为民族尽忠。于是与史可法下了军令:“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农历4月25日,人多势壮的清军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依仗重炮的威力,将西门城墙轰开缺口,何刚与守城军民不等令下,就奔向缺口挺身迎敌,展开一场肉搏战,一次又一次把清兵杀下去。城墙的缺口越来越多,城下的尸体堆积得越来越高,清兵借着同伴的尸堆登上城头,他们蜂拥扑上来,西门终于被首先攻破。何刚见大势已去,不愿被抓当俘掳,故投井而死。史可法身陷敌围,被俘惨遭肢解,两人同殉国难。民族英雄史可法和一位何氏祖先何刚英勇抗清,视死如归,与扬州城共存亡,为国尽忠的事迹,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姓氏联宗
何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宠大家族,更有许多异姓兄弟,除韩外,尚有蓝、卓、韦诸姓。何蓝同宗,事出于南宋理宗时,何逖基迁温陵浔江(泉州晋江),隐居清源洞,生子五,长子元镇、仍居泉温陵,娶妻林氏生七子,六子添河,字信哥,移居平和和地,南胜乡何仓,妣蓝氏,生三子,长京保次彦保开今平和何地。三子彦章出嗣蓝象,传下蓝家宗脉。故此派何蓝同宗。
何、卓、韦,则同出于韩姓一源。事出于汉初,淮阴侯信遭吕姓之变灭族。萧何与信乃布衣交,冒死派家臣护韩家二子外逃岭南,为安全改名换姓,把韩字一分为二,一为卓姓,一为韦姓,子孙沿用,以故,韩何本自一脉,卓韦亦属一家。韩何卓韦蓝五姓联宗,皆起自韩姓。
【家训格言 】
何氏家训当以明朝何伦《何氏家规》为系统,从孩儿出生须哺母乳而不用代乳的规定开始,要求子孙待客接物“凡家清约,自奉宜薄,然待师友,则不当薄也”。认为“学问之功,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与不如己者处,常自以为有余,则日损”。所以在择友上要谨慎。
《何氏家训》
简介
扬州何园主人望江何氏作为一个凭借几代人艰苦奋斗而显达起来的新贵家族,十分重视对家族成员道德操守的自律教育。刊刻在《何氏族谱》中的“家训”十一则,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凸显着一个封建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事实上,何氏家族能够发达壮大,与中国近代李鸿章、孙家鼐等大家族联姻结盟;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代代有出息的儿孙,这与其奉行的一套严格完善的家教密不可分。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古运河风光带东南段以北的徐凝门街。园主何芷刀,其家族为与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进退与共的姻亲三大家族,他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壮年致仕,归隐扬州,于光绪九年巨资良材建造大型私家住宅园林。
该园建筑布局由园居、东西花园、片石山房组成环环相扣、内外有别、中西合璧,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审美和居游功能在此达到高度和谐与极至完美。这里还有冠盖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 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自然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
一、孝敬亲长之规
【原文】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人能尽得此道,天地鬼神相之,亲戚邻里重之。凡有父母兄长在前者,不可不及时勉旃。
今之人以能养为孝者何?盖缘不顾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众,彼善于此,故与之耳。殊不知孝之道,岂养 之一事所能尽哉!要有深爱婉容而承颜顺志、尊敬谨畏而惟命是从,稍有斯须欺慢违忤,或伤教败礼、取辱贻忧,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蓝田吕氏曰:“孝 莫大乎顺亲。”司马公曰:“吾事亲无以逾于人,能不欺而已矣。其事君亦然。”
人家子弟,有父母兄长慈爱,又得教以诗书、授以生业,而能显亲扬名、以尽孝敬之道者,乃常分耳,乌足言?要在困苦艰难、流离颠沛之际,竭力尽心、周全委曲、消患弥变、特立独行,而不失其度者,方为孝敬。
【解说】这则规训说的是要孝敬父母和怎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善行的源泉。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好这件事。一个孝亲敬长的人,必定能够得到社会的敬重和帮助。怎样才叫孝敬父母?仅仅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让父母吃好穿好,却不尊重父母的情感意愿、顶撞父母教诲,这样就不能算是孝敬;如果不走正道,去干有违社会规则的坏事,哪怕是对父母再好,也仍然是大不孝。真正孝敬父母,就要把父母放在心上,除了做人做事让父母放心、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好父母之外,还要尊敬、理解和体贴他们,多和他们亲近、交流、沟通,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快慰。有条件要做到,没条件也能坚持 做到。这才是真正拥有孝敬的美德。
二、隆师亲友之规
【原文】 凡家素清约,自奉宜薄,然待师友则不当薄也。切不可因己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务要益加勉励。则所闻者尧舜周孔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渐摩既久,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若为利欲所使,违弃师友,则与不善人处,所闻、所见无非欺诬诈伪、污漫邪淫之事,身日陷于刑戮而亦不自知也。言之 痛心,各宜自省。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必须趋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己者,始可日相亲与;若乃邪僻卑污与夫柔佞不情、拍肩执袂相诱为非者,慎勿与之交接。
学问之功,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与不如己者处,常自以为有余,则日损。故取友不可以不谨也。惟谦虚者能得之。
【解说】 这则规训说的是如何尊师重教和择善交友。身为家长,不能因为自己学业不成而不让孩子好好读书,也不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放弃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的努力。注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鉴别、选择老师和朋友,并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师,善待朋友。因为老师和朋友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起着至为关键的 作用。有好的老师教诲,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课堂知识,而且能够领悟积极健康的人生道理;有好的朋友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大有长进。与此 相反,一个人如果背弃了良师益友,就很容易和社会上的坏人搅到一起,接受不良事物的诱惑,不但学业无成,还会滑到堕落犯罪的邪路上去。
三、鞠育教养之规
【原文】古有胎教,凡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此道也,今之妇人乌得而知之?夫当预与之言。
凡产子,须是为母者自哺,不可委之乳母。吾尝见人家委乳母者,雇直服食稍不如愿,反令其子寒暖失时、饿饱无节,或跌扑惊伤隐蔽不言,致疾莫知所自。且乳母中端洁者寡,常生意外之虞,不可不谨。
女子初生,三朝、满月,慎勿置酒张筵,多害生命。惟斋沐更衣,具酒果,抱子告于祠堂。其世俗催生、迭羹之礼糜费无益,概宜谢绝。
古礼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亦不可与古圣先贤同名。但只以名理学之字,使之顾名思义可也。外有数则,大意与温公家仪同。
【解说】这则规训是对家庭生养哺育孩子做出的要求。女人怀孕后要注重胎教,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孩子生下来后,由母亲亲自哺乳更为健康、安全;孩子诞生庆典不必按照世俗做法大张旗鼓地铺排浪费,给孩子取名应该在不违反常规的前提下具有意义。
四、节义勤俭之规
【原文】节义之人,乃天地正气所钟,光祖宗、荣亲族,莫大乎是。后世但有男子仗义而穷,妇人守节而苦,不能自存者,岂不为之虑而使之失所耶?合族俱当议处,资给以成其美,不得轻慢靳啬。
勤俭为成家之本,男妇各有所司。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商工贾之间务执一业,精其器具,薄其利心,为长久之计。逐日所用,亦宜节省,量入为出,以适其宜。慎勿侈靡骄奢,博奕饮酒,宴安懒惰。若人心一懒,百骸俱怠,日就荒淫,而万事废矣。妇人夙兴夜寐,黾勉 同心,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以供衣服。不事浮华,惟甘雅洁。凡有重务,弟兄妯娌分任其劳,主妇日至厨房料理检点,但有童婢撒泼五谷秽污、作践暴殄天物者,量加惩戒。至晚扃锁门户,贮水徙薪,逐处照管,仍谕各房不许烘焙衣物。内外谨严,俱无怠忽。其上下衣食分给有等,男女多者传递惟均,不得各分彼此。 嫁娶宾亲亦从简便。如此,则衣食常盈而先业不坠矣。
【解说】本则规训分别从节义和勤俭两方面对家族成员做出要求。“节义”是一件耀祖光宗的事,家族中如果出现因为仗义守节而发生生存困难的男女,要当作全族的大事来进行议处,资助他们生活,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成就美德。
勤俭是成家之本,家庭中的男女成员虽然分工不同,但勤俭持家的原则是一致的。男人要把执业谋生作为当务之急,无论种地、做工还是经商,只要选择一行好好干就行。女人要勤勉节俭,检点料理好家庭中的一切细微人事。男戒骄奢,女戒浮华,同心勤俭持家,才能常保家道兴旺。
五、读书写字之规
【原文】子弟读 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之事业概可见矣。凡开蒙之后,能渐渐收敛,一惟师教之是从、亲言之是听。敬重经书、爱惜纸笔,洁净几案、整肃身心,开卷如亲对圣贤,熟读精思、沈潜玩索,将书中义理反求就自家身上体认。眠存梦绎,念念不忘,如婴儿之恋慈母、饥渴之慕饮食, 无一刻之敢离,无一时之或怠。但遇紧要词语,留意佩服,即思此一句可以用在某处,我当谨守力行;此一句正中我之病根,我当即为拔出,不使蔓延滋长。如此为 学,难愚必明。纵不能尽忠于朝廷,亦可以尽孝于父母;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若乃不庄不敬,卤莽忽略,未学先能,未让先厌。或讲读之际目 视他所、手弄他物、心想他事,于书读其前则污其后,读其后则毁其前。或自恃聪明,不肯用力;或专务外驰,不肯内究。如此为学,白首无成,虽成必败。居官则 败国家之事,处己则无保身之谋。所以古之圣贤教人,先在洒扫应对时着力引诱提撕,拳拳以持敬为本。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使味出。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终是认字不真、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学问之功全在讲贯。而讲习之要,必须讲后自己细看,着意研穷,潜思默究;逐句紬绎,逐章理会;方才得其 旨趣。略有疑惑,即为质问,不可草草揭过。俟一本通贯后,仍听先生摘其难者而讯问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后复讲。真境一开,如得时雨之化, 后来作文随意运用、信手发挥,自然成章,再无窒碍。若泛泛而讲、泛泛而听,原不留心佩记,徒费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让过,明日忘之;此章未达,又讲别章; 今年未明,复待来岁。虽讲至百年,诚何益也!
凡写字务要庄重端楷,有骨格、有锋芒、有棱角,不得潦草斜歪、微眇软弱。古人云:用笔在心正,则笔正矣。吾以为用笔固在心正,又在手活。手活,则笔势奇妙,如走龙蛇。不则若胶柱鼓瑟而剔画不开也。是以小儿初学字时,先要教其执笔圆活。如写小字,止令手指 运笔,而手腕不可动也。若小时失教,大来难转者,令学草书,庶几可改。抄书认字真切,则无鲁鱼亥豕之弊,既要快速,又要不差,此乃日用常行第一急切之务。况考试之日,苟或字之不佳,涂注粗拙,纵是锦绣文章,亦不动观览矣。岂可谓字不关紧要而不习耶!
功名富贵固自读书中来,然必待天与之方可得,岂人力之所能为?苟人力可为,官将布满宇内矣。吾尝见人家 子弟不读书则已,一读书就以富贵功名为急,百计营求,无所不至,求之愈急,其事愈坏。缘此而辱身破家者多矣。至于自己性分内有所当求者,反不能求,惜哉! 吾人各要揣己力量,以安义命,不得越理妄求。今后可读书者,晓窗夜檠,优游涵养,以俟乎天,将功名富贵四字置诸度外,只将孝弟忠信四字时时存省。苟能表帅乡闾、教道子侄,有礼有恩、上下和睦,使强者不得肆、弱者得以伸,只此就是治道,何必入仕然后谓之能行!不能读书者,安心生理、顾管家事,能帮给束修薪火之资,使读书者得以专心向学,倘或成就得一个好人,不惟于合族有光,亦不负父母之心。只此就是孝义,何必读书然后谓之能知!
【解说】何氏是由科举及第而走向发达的家族,尤其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本则规训是全部家训中篇幅最长的一则,用一千多字详尽论述了读书治学之道。
内容可以概括成为读书治学三部曲:判断一个孩子读书学习能不能有成,不看他的气质,也不看他的才华,首先要看他是不是“敬”,就是能不能从主观态度上崇尚学识、热爱学问,想学要学;其次要看他能不能“习”,就是有没有做到读书以百遍为度,将所学的内容反复咀嚼,烂熟于心;再次是看他会不会“思”,不但潜思默究参明义理,还要反复叩问融会贯通。经过这样一个反复实践的化合过程,才能把知识学问变成自己的东 西。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规训的最后还提出了与孔孟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正统儒家思想不同的主张,要求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能读书的安心读书,不一定非要做了官才有出息;不能读书的就安心生理,不一定非要读了书才算有见识。
六、出处进退之规
【原文】人生天 地间,智愚贤不肖,固有不齐。或出或处、或进或退,要当皆以古人为鉴,斯无咎矣。昔伊尹、傅说、吕望、孔明之处也,一耕于有莘之野,一佣于版筑之间,一垂钓渭滨,一高卧南阳。此四公者,不出则寥寥无闻;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向非天子梦卜,求而用之,终于农工渔隐之流而何尝汲汲自出?抑何尝以农工渔隐 之事为鄙陋而不为也?今人知出而不知处,知进而不知退。凡读书不遂,即鄙农工商贾之事而不屑为,所以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者多矣。如张齐贤以布衣而条当世之务,艺祖留之以相太宗;范仲淹以秀才而怀天下之忧,君子称之为分内事。今初学之士就欲妄事希觊干求,岂二公之俦也耶!又留侯疏广功成身退、知止知足, 成万世之美名,今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几人?吾人能知此四事,于所行所止之间审己量时、见机而作,则庶乎免夫失身之患。
【解说】本则规 训援引历史上众多名人事例,阐述出處進退的思想,告戒族人要以历史人物为镜子,就不会犯错误。人生在世,谁不希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但一个人能 否实现雄图大志、博取功名利禄,并非全凭个人才干,还要有机遇和条件,强求不成,还会适得其反。有些人读了书,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千方百计第想做官,即使官没当上,也不安于平凡。结果徒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历史上许多建功立业的人物,在他们还没得志的时候,就能够安居乐业,审时度势,当行则行,当止则 止,所以进有所成兼济天下;退能避祸宗族平安。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园主何芷舠后来弃官归引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渊源。
七、待人接物之规
【原文】凡 与宾客及尊长、卑幼、君子、小人相接,义节固有不同,咸不外乎敬而已矣。若待尊长必须言温而貌恭、情亲而意洽。尊长或不我爱,益加敬谨可也。待卑幼又在自敬。其身苟能尊严正大、肃矩整规,则为卑幼者修饬畏惧之不暇,孰得而上犯之耶?一或琐碎亵狎,便无忌惮矣。待君子之敬根于心。凡相见、往来、交际之礼,俱宜从厚,其敬始伸。若稍薄则为慢矣。待小人则不然,外若敬而内则疏、包容退让。宁受亏一分,使之自满自愧,于我亦无所损。若与之争兢校量,一旦弃绝,或发 其隐私、斥其过恶,彼必终身怀忿,不至中伤而不止耳。此乃一生所验之良方,以为后人应世之药石。
凡客至,家长或宗子出迎。若系宗族姻党之尊者,子弟俱出,列班肃揖。如出外远回久不相见者,则拜或留饭,家长宗子奉陪。如系子弟中之旧师友、新姻眷,止是此子弟奉陪,其余不必见也。留饭之意,既得尽语又得尽欢,且能尽敬,况路遥者不使受馁而还。馔贵快便 精洁,不贵多,品庶亲近教益常可往来;若一丰厚,后来难继也。
【解说】这则规训强调了家族成员如何待人接物的礼仪。在中国这个极重人际关系的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更是一个大家族成员的必修课。这里重点强调与阐述了“诚敬待人”的原则和道理。诚敬待尊者、长者,是本分;诚敬待晚辈,是自重;诚敬待君子,是真心实意;诚敬待小人,是少惹麻烦。
八、饮食服御之规
【原文】饮食服御,乃民生日用之不可缺者。近来侈偺无节,风俗日漓,盗起民穷,多出于此,岂草茅之说所能挽?故历采古先圣贤之言,为此标准,吾人当佩服,以成雅淡俭朴之风。
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唐太宗教太子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朱子问曰: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君子慎言语,节饮食,二者养德养身之切务。
有道之士粗裘索带而人不鄙之者,取其内而不取其外也。
司马温公曰:吾生平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矣。又曰:吾家待客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古人事亲,有以酒肉养志者,有以菽水承欢者,均不失其为孝。
茅容待客,以草蔬与之同饭,杀鸡为馔以供母。客知之,起拜而称贤。
范文正公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惟好施予。晏平仲敝车羸马,而惠及三族。
范益谦曰:凡吃饮食不可拣择去取。
汪信民曰:人常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作。朱子曰:今人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张文节公为宰相,自奉甚约。或讥之。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至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去如一日乎?
柳公绰凡遇饥岁,诸子皆蔬食,学业未成者不听食肉。弟见兄未尝不束带,夫人常衣绢素,不用绫罗锦绣。每归觐不乘金碧舆,祗乘竹兜子。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丸赐诸子,每永夜习学含之,以资勤学。所以在公卿间最名有家法。
君子以礼义养心,则心宽体胖;若恣食肥甘,则神昏气溃。妇女以布衣御寒,则坚苦其志;以香熏罗绮,则淫荡其心。
【解说】本则规 训对家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做出要求。衣食住行是一个大家族生活的最基本内容,它不但直接体现着一个家族的经济状况,而且反映着家族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将影响着家族的生存前景和命运。因此家训中用了很大篇幅、援引了历史上众多德才兼备人物的大量言行,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就是要树 立节俭砺志、朴素养德的家族风尚。
九、量度权衡之规
【原文】人 家之升斗尺秤,皆所以量多少、度长短、称物平施而权轻重者也。此固家常用物,实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则制之惟准、用之惟平,使贸易输敛之间两无亏累,即为天理矣。若以私刻存心,专图利己,买人之物则用大斗大秤,卖物与人则用小秤小斗,或借人米谷原以大斗量入而以小斗偿还,取息于人以小斗放出而以大斗收 回,即此就为人欲。殊不知轻重大小之间所增几何?而所损大矣!盖幽暗之中鬼神在焉,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吾人为学,欲辨理欲而下克己工夫者,先从此处用力,最为亲切。
【解说】本则规训是对家族对外交易活动中如何使用度量衡作出训诫。规训告戒族人在对外交易活动中要做到“不欺心”。也就是心存公正,严格自律,不可贪图小利,损人利己。修养品德就要从身边日常点滴小事上做起。
十、撑持门户之规
【原文】大丈夫 尚欲戮力王室,而自家门户岂可不为撑持而忍坐视其敝乎?盖人家之兴者岂得常兴?而废者亦岂常废?兴而不撑持,即废矣;废而能撑持,何患不兴乎!兴废固由于 天,而撑持之力实在于人。能知得此意,克勤克俭,凡有废坠,一一修举。或遇户役世务之来,宗子总其大纲,支庶同心共济、协力帮扶以保宗祀,切不可推延畏缩、窃议旁观,以致唇亡齿寒、萎靡不振而反取人欺笑。虽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光显之,则在笃志诗与书矣。
【解说】这则规训阐述强调了男人对于家族存续发展的责任。规训论述了家道兴废无常、兴废全凭人力的观点。强调男人不仅要尽服务国家建功立业的义务,还要承担起撑持门户、振兴家业的责任。家道兴废无常,但撑持经营在人。只要全族上下同心协力治家举业,宗族就能持久兴旺繁荣发达。
十一、保守身家之规
【原文】保 守身家之道无他焉,第一不可奸骗人家妻女;第二不可赌博宿娼;第三不可拖欠包揽、谋领侵欺钱粮;第四不可炼药烧丹、攮窃诓骗;第五不可强横健讼、斗狠逞凶 及扛帮教唆、生事害人;第六不可交接无藉之徒,花哄游荡、不务本等生理及纵容尼姑卖婆于内室往来;第七不可傲人慢物、好胜夸能、逆理乱伦、骄奢淫佚;第八 不可为贪心所使,专行峻险之途。吾子孙能依得此诫,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而行,则上不玷祖宗、辱父母;下不累妻子、害亲朋;明无人非,幽无鬼责。一家安 乐,为何如哉!
【解说】这则规 训为家族成员设定了全身保族的禁令。在一人犯事诸灭九族的封建社会,个人行为的后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命运。有鉴于此,本则规训为族人定立了保守身家的八条禁律。苦苦告戒族中子孙“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切不可做出“玷祖宗、辱父母、累妻子、害亲朋”的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 (Online in Offline to Consumer )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历史上由于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天灾战乱等诸多原因,很多家族为了生存发展而北上南下不断迁徙,在这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家谱的断裂残缺,时至今日很多人扔无法认祖归宗,作为同样的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更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人生夙愿。 ANXIERA安世代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提供各个姓氏的宝贵资料与交流建议,以此不断地完善我们平台,方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根。(凡提供姓氏资料将分别给予不同性质的奖励。您可以通过邮箱asd@anxiera.cn与我们联系。)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