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五年仁孝皇后去世后,这时朱棣48岁,正当盛年,且皇权稳固,政绩斐然,四海归心。这种男人极具男性魅力,朱棣又打起了妻妹徐妙锦的主意。
据《今言》(作者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二年进士,历同知、南京吏部尚书、右都御史等职,后官至刑部尚书)记载,就在徐氏死的当年,朱棣就“谕”他的岳母,“欲得夫人季女,继中宫。”谢夫人的回答则是:“妾女不堪上配圣躬。”这意思是说,我的女儿怎么能配的上皇上呢?显然,这是一个很牵强的理由,既然长女可以做皇后,小女焉有不可?关于谢夫人拒绝的理由,不得而知,但不情愿把小女再嫁给皇帝却是显而易见的。朱棣无法对他的岳母施放他的淫威,只好无奈的说:“你女儿如果连我都不能嫁,我看她能嫁一个什么样的人!”谢夫人拒绝了朱棣,但是以后其“季女就不敢受人聘”了。
朱棣一心要把徐妙锦迎进宫,但徐妙锦熟读史书,深知暴君如狂龙恶虎,绝对不能使他受到过度刺激,暴君一旦被激怒,便会六亲不认,大开杀戒,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位奸诈强横、冷血暴虐的永乐皇帝。
徐妙锦“答永乐帝书”: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荣枯。听墙外秋虫,人嫌其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 。
“乃日昨阿兄遣使捧上谕来,臣女跪读之下,深感陛下哀怜臣女之至意,臣女诚万死莫赎也。伏思陛下以万乘之尊,宵旰勤劳,自宜求愉快身心之乐。幸外有台阁诸臣,袍笏跻跄;内有六宫嫔御,粉黛如云。而臣女一弱女子耳。才不足以辅佐万岁,德不足以母仪天下。既得失无裨于陛下,而实违臣女之素志。臣女之所未愿者,谅陛下亦未必强愿之也。”
“臣女愿为世外闲人,不作繁华之想。前经面奏,陛下犹能忆之也。伏乞陛下俯允所求,并乞从此弗以臣女为念,则尤为万幸耳。盖人喜夭桃秾李,我爱翠竹丹枫。从此贝叶蒲团,青灯古佛,长参寂静,了此余生。臣女前曾荷沐圣恩,万千眷注。伏恳再哀而怜之,以全臣女之志愿,则不胜衔感待命之至。”
徐妙锦是才女,亦可谓明代不折不扣的奇女子,她巧妙反复强调自己从小生长于豪门大户,性甘淡泊,不慕荣华,甘心忍受一辈子的孤寂,不肯与暴君同眠。便递上一封情词哀恳的书信,婉言谢绝了朱棣的“美意”。
据明人记载,徐妙锦拒婚,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伦理因素,徐妙锦饱读诗书,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熏陶,难以接受一女嫁二夫的结果。二是情感因素,她和丈夫朱楹之间情深意笃,容不下第二个男人,再说大姐尸骨未寒,她就上大姐夫的床,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三是文人气质,徐妙锦是诗词文章俱佳的一代才女,她的诉求应该是在精神领域,与朱棣的强势霸道显然格格不入。
徐妙锦设辞巧妙的“答永乐帝书”拒婚后,首先,朱棣不得不考虑徐家在朝廷中的地位。徐妙锦的大哥徐辉祖是“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大姐又是前任皇后,
二姐则是代王妃,徐达的部属大多在军中掌握实权。如果朱棣对徐妙锦施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朱棣对仁孝文皇后确有真感情,有所遗爱,最终没有伤害徐妙锦。《明史》说朱棣与皇后相敬如宾,互相敬爱有加。
第三,永乐帝朱棣虽然强横无比、有些张狂霸道,但是并未过于为难徐妙锦,而且能在被拒之后,即决定不再策立新皇后,这多少有点令人意外。
徐妙锦的拒婚后,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她一心向佛,便削发为尼。圆寂后,按照僧尼习俗选择火葬,但为了能够守在父母身边,将骨灰葬在徐达家族墓地。
在封建社会,弱女子要拒绝一位皇帝的求婚难于上青天,在看到这篇极好的文章,这幅尺牍清词丽句中透着淡然的悲切,谦辞敬语中带着傲然的尊严,实是难得的好文。几百年后,我们不能不对她表示由衷的敬佩!
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54号院6号楼6层604——4
电话号码: -
QQ: -